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一)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目录

关于《探索物理》

致同学们

科学之旅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参考资料

第二章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颜色

二、光的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四、光的折射

五、看不见的光

参考资料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二、生活中的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眼睛和眼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参考资料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三、汽化和液化

四、升华和凝华

参考资料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和电路

二、串联和并联

三、电流的强弱

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五、家庭电路

参考资料

关于《探索物理》

《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标准》简介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标准》的这些要求,在我们进行物理教学、使用《探索物理》时,要时刻记在心上。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要素、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学习过程。

3、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标准》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改进评价体系

《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二、《探索物理》的特点

编者在编写《探索物理》时力图把《标准》的精神具体化,为此突出了以下特点。

1、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探索物理》从绪言“科学之旅”开始就通过几个自然现象和小实验使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并以旁批的形式表现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在书的最后,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时把探究的程序性知识推到前台。希望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同时又照顾到科学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从事两种探究时的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于《标准》不做要求的知识,书中不给科学结论。例如,第五章串联(并联)电路各点电流的关系,《探索物理》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全书不出现结论(也希望教师不要给出),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标准》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因此,这个探究活动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参与及过程的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这些并不是这个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对于《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有些也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出,这样的知识在书中都给出结论。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等字样,而由教师在适当时机向学生介绍结论。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索物理》加强探究的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这种变化。

2、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遵照《标准》的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例如,关于反射的规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按照这样的要求,《探索物理》强调了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尽管这样的表述是不完整的,但是初中学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等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于反射规律的应用。这符合《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科学上并没有错误。相反,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的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初二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这种处理是《标准》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属于这种情况。

又如,电压的概念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但本书在提到“学生电源”时就涉及了。这是考虑到多数初中学生已经无意识地听到过电压这个名词,而对于学生电源的使用并不要求对电压这个概念有较深理解,因而这个概念可以拿来就用。与此类似的还有能量等概念。

3、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

由于不再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教材结构的安排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传统的教材考虑到学习热、电等内容时要用到力学的知识,所以必须把运动和力的知识放到最前面。在这本书中,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的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所以《探索物理》把力学放到了第二学年。

4、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

开放性问题有两类:一类需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例如16页第2题);另一类则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如38页第1题)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65页第2题关于望远镜物镜与目镜焦距的关系)。对于前一类,重在学生寻找资料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应提供现成的数据;对于后一类,重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教师没有必要提供答案。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一半以上内容都是实践性的问题。

5、充分体现STS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探索物理》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不仅如此,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力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例如各章的章头语)。

6、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二)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早在18世纪,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捕捉到雷电,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产生的电是一回事。

2、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3、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4、17-18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到了19世纪,人类社会便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20世纪以来,人类开始步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 5、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周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航天员杨利伟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

6、“物理大厦”的框架,就是由物理概念、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构成的。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核心内容。

7、我们不仅要知道物理概念的来源,经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还要学习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并会运用它们解释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与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

9、为了科学地进行测量,必须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叫做单位,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

10、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1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2、分度值是指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表示的量值,它是测量准确程度的决定因素。

13、一名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给他补完整:铅笔长O.17m,人正常走路的一步长约800mm.

14、部分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1m=10dm=100cm=1000mm=106um=109nm

15、正确使用刻度尺:(1)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量物体,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一端。(2)视线要正对刻度线。(3)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16、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17、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部分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103ms=106us=109ns

18、测量一张纸的厚度⑴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___ mm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____张;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_________ mm。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

19、测量曲线的长度:可以用“滚轮法”和“细线法”.

20、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将物体放入水中,测水的体积增加

多少。

21、探究钟摆的奥秘步骤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设计实验与制定

计划D、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E、 分析与论证F、 评估G、 交流

归纳:摆动的快慢只与摆动的长度有关,与摆动的角度、摆重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22、科学探究的过程

归纳:【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

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七个环节,请你完成下面科学探究过程的填空: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

论证→评估,其中交流贯穿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通过敲击音叉、手指放在正在播放的收音机的扬声器上等可以表明,声音是

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在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

的。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

播速度较大,在气体中的较小。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340m,在同种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外界的声音顺着外耳道至鼓膜,引起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耳蜗,再通过听

觉神经传入大脑产生听觉。

5、乐音指声音使人愉快;噪声指声音令人厌烦;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频率指声

源振动次数和所用时间比;频率的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6、声音的高低跟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声源

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越低。

7、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单位为贝分,符号为dB。

8、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振动的幅度。生源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

大。

9、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不同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

不同的。

10、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型音乐厅中使用

相当普遍,人们在这种环境里听音乐会有一种良好的听觉效果。

11、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物理学中,把振动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对

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但是某些动物却可以听见,在发生地震前,鸡飞狗跳就是因为这些动物可以感觉到地震波,地震波属于次声波。

12、超声波具有能量的特征,在医学中常用超声波检查人体内部病变,利用它 粉碎人体结石。

13、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分别为噪音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4、人类理想的声音环境在30分贝到40分贝之间。

15、控制噪声的途径有:消声、吸声和隔声。其中消声是最主要的。现代城市中

将很多大型工厂搬到郊区就是从消声方面来控制城市里的噪声。

第三章、广和眼睛

1、太阳、开亮的电灯和点燃的蜡烛等都能发光,这些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通常,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地

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通常认为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是

3.0*108m/s,在水中速度是上述值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上述值的2/3,.光的传

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在真空传播的最快。

4、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km,它是个单位距离。

5、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6、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

射。

7、光的反射中的有关物理名称。

如图3-2-1所示,入射光线是OA;反射光线是OB;

入射光线在镜子上的投射点O称为入射点;过入射点O与镜面垂直的

直线ON叫做法线;角AON叫做入射角 ,角NOB叫做反射角。

8、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

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图3-2-1 9、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的平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

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平行光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它们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反射应用:红宝石激光器、光纤及其光传播原理、玻璃幕墙 容易产生光

污染。

11、我们把反射面为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平面镜能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1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

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13、物理学中,把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把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

做虚像。

14、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汇聚 应用实例哈哈镜;凸面镜: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

对光线的作用发散,

应用实例汽车的后视镜。

15、 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6、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垂直射向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光的折射光路中,光路是可逆的。

17、在池塘边上看水的深度总是比实际的水要浅,好像池底升高了。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的缘故。

18、渔民在叉鱼时,真实的鱼是在渔夫看到的鱼的实像的上方,这是因为,鱼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到空气中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的缘故。渔夫看到鱼时,鱼也看到渔夫,这是因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鱼看到渔夫的身高比渔夫实际的身高矮些。

19、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凸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境。

20、透镜的中心O叫做光心凡是经过这一点的光都不会改

变传

播方向。通过光心O和球面心C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1、将平行光线(如阳光)平行于主光轴(凸透镜两个球面的球心的连线称为此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凸透镜,光在透镜的两面经过两次折射后,集中在轴上的一点,此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非实焦点),所以叫虚焦点。

23、凸透镜成像的作图: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4、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25、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也变大。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26、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从而产生视觉。

27、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的调节作用使晶状体变变薄,对光线的偏折变小,远处物体的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这个像是倒立、缩小、实像。

28、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的调节作用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偏折变大,近处物体的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这个像是倒立、放大、实像。

29、显微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镜,靠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三)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科教版 (1)

第一节 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第二节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第三节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

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

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

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

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

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

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

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

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

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四)
八年级上册每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八年级上册每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班别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 分)

1、在皎洁的月光下,浩瀚太空,群星闪烁,这主要体现了物理学中的什么现象( )

A热现象 B光现象 C电现象 D现象

2、下面哪个不是现代物理学的成就( )

A笔记本电脑 B神州九号飞船 C钻木取火 D大亚湾电站

3、工人师傅加工零件时,需要精确到0.01cm,因此需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

A.最小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

C.能精确到0.1mm的游标卡尺 B.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D.能精确到0.01mm的螺旋测微器

4、下列哪个工具不是用来测量长度的( )

A.刻度尺 B.皮尺 C.圆规 D.游标卡尺

5、你班同学的身高,平均值最接近( )

A.162cm B.162mm C.162dm D.162m

6、某同学测得一物体的长度为1.8dm,这物体可能是:( )

A. “220V 40W”的日光灯管 B. 一只普通的热水瓶高度

C. 课桌的高度 D. 物理课本的宽度

7、一同学用分度值1厘米的刻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2.1cm、12.3cm、12.4cm,则该物体的长度是( )

A.12.27cm B.12.3cm C.12.2cm D.12.0cm

8、下列哪种工具不是测时间的( )

A.机械表 B.量筒 C.电子表 D.停表

9、下列关于探究得到的结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结论一定与假设相符 B.结论与假设不符时一定是错的

C.结论一定与假设不符 D.结论与假设不符时可能是对的

10、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A. 24cm=24×1/100=0.24m B. 24cm=24×(1/100)m=0.24m

C. 24cm÷100cm=0.24m D. 24cm=24÷1/100m=0.24m

11、用直尺和直角三角板配合测圆柱体直径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12、小明过生日时,爸爸给他买来一辆玩具车,用了一段时间后车坏了,从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的角度,他应该( )

A.自己小心拆开玩具车,了解其结构,尝试是否能修好它

B.将车丢到垃圾桶里,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C.把车交给父亲,请他将其修好

D.把车丢到一边,以免浪费学习时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3、______和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14、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

15、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7.2mm=__________cm=________________km

(2)2h=______________min=______________s.

16、若用刻度尺测量一根竹竿的长度为21.37dm,则这一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___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_,其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2所示,甲图中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乙图中圆的直径为_________

18、科学探究的在素是: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_______________、评估、交流与合作。

三、实验题(19题8分,20题12分)

19、(1)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如图所示方法正确的是( )

(2)写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只写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张华到张丽家玩,她们看见墙上挂钟的摆来回摆动,如图,

对此她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钟摆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张华认为:摆长越短,钟摆来回摆动一次

的时间越短;张丽认为:摆锤质量越小,钟摆来回摆动一次的

时间越短。她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请你同她们一起设计验证

方法。

现已找来了长短不同的无弹性细线两根,质量不同的金属小球各一个.秒表一快(测量小球来回摆动一次的平均时间)。

(1)为了验证张华的猜想:

①实验所选器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应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变,研究的是__________ 与时间的关系。

(2)为了验证张丽的猜想:

①实验所选器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应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变,研究的是________与时间的关系。

四、综合能力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1、小刚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便有了一个想法“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于是他用几根长度一样、粗细不同的塑料管进行实验,并记录如下实验结果:

请你根据小刚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在提出一个影响泡泡产生因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五)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1

八 年 级 物 理 上 册 复 习 提 纲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力、热、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秒表是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

3、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看。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边缘,尺面要紧贴被测物体,且沿着被测长度的方向。 (3)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视线要垂直于尺面。

(4)记。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并注明单位。

5、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减小误差:应该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3)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6、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的方法: ①先用刻度尺测量出一沓纸的厚度为D,②数出这沓纸的张数为n(注:张数不等于页数,一张纸等于两页),③一张纸的厚度d=D/n。

7、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的方法: 用两把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配合可直接测量出硬币直径

(图1-1) ( 图1-2)

8、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①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②用刻度尺量出N圈细铜丝的长度为L ,③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9、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和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在探究钟摆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10、正确估读三法:如图1-3,图中物体的长度为2.32cm,其中的0.02cm即为估计值。 (2)如图1-4,图中物体的长度为1.70cm。(3)图中物体的长度记为2.00cm。

(图1-3) (图1-4) (图1-5)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1.声音的产生:(1)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人说话时靠声带振动发声的;清脆的蟋蟀叫声和蜜蜂的嗡嗡声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乐器中管.乐器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均可作传声的介质。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3)真空不能传声。(4)单位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叫声速。(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慢些..,气体中最慢..;在同一介质中,声速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6)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接听过程:(1)人耳的主要结构有外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神经。

(2)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个振动经过听小骨传给耳蜗,再通过听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4、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到学生的耳朵,引起耳内鼓膜的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5、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

(1)声音的高低——音调。①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②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③可用波形来比较频率,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2)声音的强弱(即大小)——响度。①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②用波形来比较振幅,振幅小,响度小。 (3)声音的品质——音色。我们可以分辨出不同人的声音,不同的乐器,这些都与声音的音色有关。 6、回声是指声音碰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现象。7、弦.乐器的音调高低与弦的长短、张紧和粗细有关。①当弦的粗.

细、张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②当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拉得越紧音调越高;③当弦的张紧程度、.....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 8、声音的利用:(1)人通过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欣赏立体声。

(2)三音石...和回音壁...

都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 (3)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4)总的来说,人们对于声的利用有两大类:一是利用声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5)超声波的利用:①声呐②B超仪③超声波探测仪④医超声波粉碎肾结石。

(6)次声的应用:①确定火箭发射和着落地点的位臵;②判断核爆炸的时间、地点、强度和爆炸方式;③预报台风、火山和地震活动等。 9、噪声的来源和控制:(1乐音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凡是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杂乱无章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3)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从声音的声源处、声音的传播过程、接收声音的人耳处三方面着手:即主要在消声、隔声、吸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①防止噪声产生的方法:改造噪声源、在声源处加防护罩、在声源处加消音器;②阻断噪声传播的方法:使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植树造林;③避免噪声入耳的方法:带耳罩、塞棉花、捂住耳朵。 10、男低.音歌手高.声歌唱、女高.音歌手低.声伴唱,这其中男歌手音调低、响度大,女歌手音调高、响度小。 11、“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12、有四个句子:①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②引吭高.歌;③她是唱高.音的;④请勿高.声喧哗。其中加点的“高”字指音调的有 ①、③ ;指响度的有 ②、④ 。 13、如图2-1所示,甲、乙两个音叉的振幅相同,频率不同。在相同时间内,甲.振动次数少,频率低,音调低;乙.振动次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第三章 光和眼睛

3.1 光世界巡行

1、光及其用途:(1)光是一种电磁波,平常看到的光称为可见光。不可见...

光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2、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是指自行发光的物体(注意:月亮不是光源....

)。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通常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①影子的形成;②立竿见影;③日食、月食现象;④小孔成像。

(5)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①激光准直;②射击瞄准;③排队看直;④木工检查木板的棱是否直。

3、光的传播速度:(1)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其大小为c=3.0×108

m/s=3.0×105

km/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3

..真空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

中速度的4

,光在玻璃速度大约是在空气2

..中的传播..中速度的(3)天文学上常用光年(符号为3。 l.y)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它是光在1年里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1l.y=9.4605×1012

km。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现象:(1)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的例子:①潜望镜;②自行车后的反光镜;③水面倒影;④万花筒;⑤镜子使商店的货物看起来琳琅满目。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是光射到平滑表面所发生的反射,而漫反射...是光射到粗糙不平的表面所发生的反射。这两类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表面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这一物体的表面对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我们平常看黑板会“反光”,是因为光在光滑的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

4、光的反射有时也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如玻璃幕墙容易产生光污染...。 5、雨后的夜晚,路面有积水,若迎.着月光走,地面发亮处是积水;若背.着月光走,地面暗处是积水。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把反射面呈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平面镜。面对着平面镜,我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2、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简记为“等距、等大、对称、虚像”)。(2)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不能呈现....在光屏...

上,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虚像。 3、平面镜的应用:①潜望镜;②万花筒;③梳妆镜;④牙医用的反光镜等。 4、球面镜:(1)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球面镜可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两类。(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汽车观后镜、马路边的反光镜)。(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光镜、汽车头灯、显微镜中的反光镜)。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光的折射现象:(1)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靠拢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③当光垂直..射入水(或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变,④当折射角增大时,入射角随着增大; 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光路可逆”)。当光在空气与其它介质的界面发生折射时,空气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大于..其它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的例子:①海市蜃楼(由于空气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光线发生折射的现象);②雨后彩虹;③筷子在

水面处发生弯折;④看到水中的鱼(在水面上观察到的鱼的位臵,总要比鱼的实际位臵高些,因而渔民使用钢叉捕鱼时,

总是将钢叉向看到的鱼的下方投掷);⑤池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在池塘边上看水的深度,总是比实际的水要浅些,好像池底升高了);⑥透镜成像;⑦冰透镜取火。

3.5 奇妙的透镜

1、透镜的种类及几个名词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三条特殊光线

(1)凸透镜(见图3-1):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之后会聚于焦点;②从焦点发出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之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③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凹透镜(见图3-2):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②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③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图3-1) (图3-2)

【八年级物理书上册的钟摆实验】

3、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在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用到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2)实验过程:①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②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央,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即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情况,测出物距和像距;③调节蜡烛的位臵,重复以上操作。(3)物距和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v)。

2

3、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1、眼睛的结构和视力的矫正

(1)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从而产生视觉。

(2)近视眼:远处景物的像如果经过晶状体后,不能落到视网膜上,而位于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近视眼可以戴凹透镜做的眼镜,让光先适当发散,使清晰的图像略向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戴上近视眼镜看到的是缩小的虚像。 (3)老花眼(远视眼):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经晶状体像却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戴凸透镜做的眼镜,让光先适当会聚,使清晰的像略向前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戴上老花眼镜会看到放大的虚像。

2、影像的保存——照相机

(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折射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人眼中所成的像相对于景物来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显微镜由一个物镜和目镜组合而成,这两个镜都是凸透镜;望远镜有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射式望远镜两种。 (1)显微镜的物镜成物体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3.8 揭开色彩的奥秘 1、光的色散:太阳光是复色光。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 (3)黑色的物体吸收..各种色光,白色的物体反射..

各种色光。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温度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里面的液体有汞(水银)、酒精、煤油等。

2、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读作1摄氏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如图4-1中乙正确、甲和丙错误。 4、温度计读数:如图4-2中甲的示数为 9℃ ;乙的示数为 -16℃ 。

(甲) (乙)

图4-1 图4-2 图4-3

5、体温计:①人体正常体温是36℃--37℃;②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③体温计玻璃

泡上部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④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⑤使用前应先用力将水银甩回玻璃泡;⑥如图4-3中体温计的示数为 36.8℃ 。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液、气态。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①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蒸发有致冷作用。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2)沸腾:①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气压有关;③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必须继续加热;④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3)水的沸腾图象(如图4-4)。从图象可知, BC 段表示的是水沸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水的温度 保持不变 ,但需要 吸 热,此实验所得水的沸点是

99℃ 。

(图4-4)

(4)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如下表4-5所示。

(图4-5)

3、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汽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①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能被液化。

②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的;液化使气体体积缩小,有利于贮藏和运输。 4、汽化要吸热和液化要放热。 (1)蒸发吸热及致冷: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致冷作用。例如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酒精蒸发时从身体吸收了热量,使皮肤的温度降低的缘故;医生常用蒸发得很快的氯乙烷作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的程度时进行手术。

(2)蒸发的例子:①湿衣服变干;②用电吹风将湿发吹干;③夏天,在教室地上洒水降温;④太阳出来,白雾不见了,露珠不见了。

(3)日常生活中的液化现象:生活中的“白气”、“白雾”是由于水蒸气放热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注意: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平时看到的“白气”、“白雾”并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的小水珠)。例如①天冷呼出“白汽”;②冬天从室外走到室内时眼镜上蒙上一层白雾;③雾、露的形成;④冰箱里拿出的饮料会“冒汗”;⑤打开冰棒包装纸,看到冰棒冒“白汽”;⑥夏天自来水管外壁会“冒汗”。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如

冰、石英、水晶、食盐、金属、海波、萘、

明矾等是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如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是非晶体。 (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能够继续吸热;(2)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能够不断向外放热;(4)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

为液态;非晶体在凝固时向外放热,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因此也没有一定的

凝固温度。

5、熔化的例子:①铁变为铁水;②冰熔化成水;③吃冰棒解热。 6、凝固的例子:①水结成冰;②钢水浇铸成钢锭。 7、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

8、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①萘在BC段是固液共存

态,在DE段是液态,在EF段是固液共存态;②萘的熔点是80℃,凝固点是80℃;③萘熔化时用了8min,凝固时用了4min,它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变。

4.4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1) 升华要吸热。(2)升华的例子:①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②冰冻的衣服晾干了;③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进行人工降雨;④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1)凝华要放热。(2)凝华的例子:①冬天,玻璃窗上形成的冰花;②霜的形成;③用久的灯泡内壁变黑。

3、人工降雨的过程:用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特殊装臵的飞机将干冰撒入一定高度的冷云层中,干冰就会很快升华,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在一定条件下就形成降雨过程。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1、地球上水的循环: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随风流动,在高空聚集成云,通过雨、雪或冰雹等降水落到海洋、陆地。然后又蒸发到大气中,开始了新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2、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1)露:液化现象。(2)雾:液化现象。(3)霜: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水蒸气便直接凝华成为白茫茫的霜。(4)雪:冬天,高空更寒冷,水蒸气急剧降温,直接凝华为六角形的小冰晶即雪花。 3、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97.2%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可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

(2)水危机的主要原因:水资源受到污染和人类过量使用水。 (3)节约用水的措施:①减少水龙头的滴漏现象;②用洗米洗菜水浇花;③用拖地的水冲厕所;④农业上用喷灌代替沟渠灌溉;⑤使用节水型洁具;⑥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 4、物态及物态变化: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臵、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臵,直到横梁恢复

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ρ= V V = m = ρV

ρ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

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ρ=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V

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7、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52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