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新闻赞美思想

新闻赞美思想

扎龙:聆听丹顶鹤的歌声

2006-06-17 18:14

阅读(?)(0)删除

遥想鹤的天堂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那道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

听着这忧郁而伤感的歌声闭着眼睛人好象在芦苇丛中游荡丹顶鹤在天空飞翔蓝天白云。年轻的生命为了美丽的丹顶鹤悄悄的逝去......想起她,已悄然泪落,祝福她,天堂的上有仙鹤相伴! 每次听到总是让我感动有种伤感的美丽我们不希望故事美丽因为有悲剧的产生但是有悲剧的产生却让故事更加使我们心灵受到震撼总能让人思绪飞翔„„

这首歌蕴藏着一个真实而感人泪下的故事。

她是一个天真可爱而又善良的女孩从小就喜爱人世间的每一个生命。在她的故乡有着美丽的风景有着各种珍禽异兽。她从小收养丹顶鹤对丹顶鹤情有独钟。在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自己养鹤的地方。有一天她为了营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一不小心滑进了深深的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随着这首歌的广泛传唱人们记住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叫徐秀娟她那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湿地上与湿地一样永恒。【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发生在江苏盐城。但女孩其实是在扎龙湿地的一个小村庄上长大的和湿地中其它大大小小的村子一样村里的人家和各种鸟类在扎龙湿地一起生活了三百多年。也许正因为这样人们往往不愿把生命和湿地沼泽联系起来。

关于湿地我们只知道它又被称为“地球之肾”。可以对污染物质进行代谢分解有降低环境污染的功效。可这些微妙的过程我们是无法想像的——我们无法像想像

森林、草原一样去想像湿地。而现在我们来到了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站在湿地上少女生命的消失和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使我的心情忽然复杂起来:湿地什么才是你的真面目呢?

扎龙是丹顶鹤的乐园这里的风光漪丽空气清新宜人。在柔柔的春风里芦苇惬意的吐出嫩芽。大地从芦花飘飞的旧梦中苏醒披上了薄雾似的绿纱。成群的鹤从南方归来象流浪的孩子回到了久违的家园在无垠的沼泽地上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彼此卿卿我我„„尽情的享受着回归家园的欢乐与情趣„„

扎龙自然保护区即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湖沼苇草地带面积约十万公顷大部分地区是沼泽芦苇丛和草甸草原。这里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丹顶鹤等水禽栖息的理想场所是我国最大的以丹顶鹤等鹤类及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二、三百种鸟类其中很多是中日信鸟协定和国家保护的珍奇鸟类。保护区以鹤著称于世我国鹤类群集于此有丹顶鹤、灰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鹤、蓑羽鹤等其中白鹤数量为世界之最丹顶鹤数量为国内外罕见。这里还有属世界濒危物种的野生珍禽如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草鹭、白鹳等真可谓野生珍禽的王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

扎龙自然保护区面积辽阔河道纵横芦苇丛生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湿地生态特征异常明显。每年四五月几百种野生珍禽云集于此遮天蔽地蔚为壮观。每当暮春仲夏芦苇青青在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水浮莲、茭角等水生植物四周草地翠绿野花飘香游人徜徉在北国水乡欣赏着野生珍禽自由遨游尤其当鹤从芦苇坡上飞过时就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丹顶鹤体态秀逸雍容华贵性情幽娴经常昂首阔步显出一副既骄矜又潇洒的神气又宛如潇洒出尘放浪形骸的人所以自古以来就是高洁高雅的代名词。

在中国、朝鲜和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份而且寿命一般只有二三十年并不长寿。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直立时可达一米多高。它身披洁白羽毛喉、颊和颈为暗褐色长而弯曲的黑色飞羽呈弓状覆盖在白色尾羽上。特别是裸露的朱红色头顶好像一顶小红帽因此得名。丹顶鹤是典型的候鸟每年随季节气候的变化有规律地南来北往迁徙。它多栖息于开阔的芦苇丛或多草的沼泽地带主要以鱼、虾、贝类和植物根茎为食。丹顶鹤4月初开始择偶。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常能听到它们发出的求偶声叫声频繁响亮可传二三千米远。在选择终生伴侣时雄鹤主动求爱引颈耸翅总是“嗝——嗝”叫个不停;雌鹤则翩翩起舞报以“嗝啊——嗝啊”的回答。双方对歌对舞你来我往一旦婚配成对就偕老至终。丹顶鹤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它没有明显的营巢期,只是在产卵前数小时才选择四周环水的芦苇丛浅滩进行筑巢工作。雌鹤产卵后就卧窝开始孵化雄鹤左右不离待在附近担任警戒在一个月的孵化期中只有当雌鹤出巢觅食时雄鹤才代替雌鹤孵卵。5月中、下旬雏鸟相继破壳而出,二十多小时后就能蹒跚行走还会游水;三个月后长大成形自由飞翔。约从10月上、中旬

开始,它们就跟随父母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由北向南开始长达几兆米的迁飞。直到第二年的3月上、中旬又从南到北返回故乡。

邂逅丹顶鹤

向导把我们带到扎龙保护区设在吐木台村的管护站管护站就设在这个租用的院子里小房是用湿地里特有一种泥土——草筏子盖的草垡子是植物的根系和湿地中的粘土结合在一起经过千百年沉积形成的一种植被据说30厘米厚的草垡子要经过几百年才能形成。村里的人家以前都用它来盖房砌院现在大家都该用砖瓦了。

管护站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是观察记录吐木台村周边湿地里水禽的各种情况。晚春的五月正是回迁候鸟筑巢孵化的时候但我无法想象它们孵化时的每一个动作我希望能够亲眼目睹丹顶鹤一举一动。

虽然这些房子很简陋但我想在它们的后面可能藏有美丽的风景或珍奇的飞鸟。

“我们先去这屋后走走吧那边的比较好走环境也比较紧凑。”向导很自信的说到。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既然是向导推荐的地方那里肯定别有一番情趣。

屋后一大片嫩黄的芦苇在金色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对对丹顶鹤在芦苇中嬉戏轻舞它们轻闲的舞姿让总让我惊奇仿佛从前我就和它们一样。一阵长萧的悲鸣打断这份优雅每只丹顶鹤都停下动作,呆视地望向发出悲鸣的地方。跟着它们的视线在天与芦苇相连处一只孤单的丹顶鹤仰天长鸣着呕血的嗓音仿佛在呼唤远去的情人。那悲伤的鸣叫声声扣入我的心弦心止不住阵阵悸痛。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生命奋力营救丹顶鹤的每一个动作„„

丹顶鹤的嬉戏并不是单纯的玩耍取乐它们要利用每一个合适的机会展现优美的身形吸引异性的眼球。这些还没有参加孵化的丹顶鹤亚成体会被当年做父母的丹顶鹤排斥在巢区的领域外这些二三岁的丹顶鹤时而集群时而分散在它们这美妙的时代首要的任务就是找一位心心相印的伴侣常相厮守。

没到繁殖的年龄丹顶鹤是不需要筑巢的。它们与同龄伙伴过着一种集体生活。这种习性一方面便于父母孕育它们的弟弟妹妹另一方面爱情需要在集体生活中培育直到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它们才会离群双宿双飞直到终老。

在中华文化中丹顶鹤总是与人们美好的期望相伴。它是吉祥、忠贞、仙雅的象征。在许多神话传说或诗话中仙人隐士常以鹤为伴作为仙风道骨的象征所以丹顶鹤又称仙鹤。

古代丹顶鹤还寓意长寿人们把它和同样象征万古长青的苍松一起作在画里创作《松鹤图》甚至在中国画中《松鹤图》还是一种固定的绘画形式。据记载丹顶鹤的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高龄的达到了90岁。扎龙保护区从1979年成立起就对丹顶鹤进行人工繁育到现在也只有25年的时间野生鹤因为迁徙的原因追踪调查

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丹顶鹤的真实寿命还需要时间去印证但是丹顶鹤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现在因为栖息地的减少全球的野生丹顶鹤仅存2000只左右国家把它定为一级保护鸟类。

我们小心翼翼的拨开面前的芦苇弯着腰轻轻的靠近这些可爱的家伙我很想零距离的接近它们很想用手去抚摸它们洁白的羽毛。离它们只有三四米的时候向导停下来摇了摇手示意让我们停下来我们只好停了下来生怕它们展翅飞走。而它们只是回头看了看我们然后又投入了它们的游戏之中。

向导带我们走向最近的一个苇塘他告诉我们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泥炭地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湿地与森林、农田、草地等生态环境一样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很高的生态系统。扎龙湿地是一个以水禽为主的生态系统。湿地里湖泊沼泽为鸟类提了丰富的食物芦苇丛是它们安全的庇护所湿地里光鸟类就有260多种其中35种属于国家级保护的珍惜鸟类。

五月的湿地芦苇秆高出地面一尺多冬天村民在冰面上收割芦苇现在苇茬的高度就是冬天冰面的高度。这个时候湿地还没有完全解冻在阳光灰暗的日子里走进苇塘脚下还会感觉到一股凉凉气息。尽管如此现在的苇塘已经很热闹了。小蝌蚪早就褪去了尾巴伸出四肢在湿地这个天然的乐园里蹦蹦跳跳。虽然它们躲在苇丛中但不绝于耳的鸣叫声仿佛在告诉人们它们也是这里重要的一份子。而鸟类远比它们大方得多不时地在空中显影高歌。

近年来由于环境的变化丹顶鹤的活动范围逐渐向扎龙保护区的核心区靠拢。在过去是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幸运的。鹤被称为湿地之神它们的生存依赖于湿地湿地的变化直接影响鹤类种群数量的消长。扎龙湿地目前是国际上丹顶鹤主要的栖息地之一。

每年三月在南方越冬的候鸟开始回迁到繁殖地在当年要繁育小鹤的丹顶鹤会在这个时间回到扎龙亚成体要稍晚一点。不过最早给扎龙带来春天消息的是雁和鸭它们把家安在有水塘和芦苇丛的地方因为芦苇和草籽是它们主要的食物。

苇塘的水面上成群结队的鸭子和白额雁游来游去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它们就是这片苇塘的主人。而丹顶鹤在孵化期也会划定自己的领域它们的领地在湿地的深处。刚才看到的是丹顶鹤的亚成体它们居无定所我们想知道的是这个季节已经安家落户的丹顶鹤们在哪儿。向导说今天在这儿看到的可能性不大了亚成体出现的地方一般是不会有孵化期的丹顶鹤而且这里的环境不够安静会影响孵化。

像这个季节的野外从南方迁回来的丹顶鹤产卵正在孵化。处在孵化期间等于在孵小鹤。按当地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正在抱窝。丹顶鹤一天有四次换孵的时间雄鹤和雌鹤轮流孵化。一般的情况下上午的八九点钟进行第一次换孵到下午的两三点钟换孵一次晚上的六点钟左右再换孵一次第二天上的四点半到五点钟左右换孵一次。向导说要亲眼目睹丹顶鹤的孵化巢七点钟去应该是最佳的时刻。

从五月开始扎龙就会陆续有小生命降生丹顶鹤繁殖比较早向导说现在就可能已经有小鹤出壳了。苍鹭和天鹅稍晚一些这只苍鹭似乎还没有选好自己的巢址鸟类有划定领域范围的习性但近年来鸟类的栖息地逐渐向保护区的核心区靠拢可它们划分的湿地相应减少它们面临两种选择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那就只有明年另外寻找新的栖息地了。天鹅的繁殖期在五、六月间这两只天鹅显然还不太着急冬季的食物远不像现在这么充足繁育前它们需要给自己补充足够的食物。尽管五月初的湿地更多的是苇茬的金黄色这些自然界的精灵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绿色。

吐木台村的位置在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的边缘四周被湿地包围着村里一座座红色的小房顶是蓝色水面和金色芦苇中的点缀村民以前主要靠打鱼和割苇为生如今利用草甸资源养奶牛和羊从副业变成了主业。保护区在这里建管护站是1999年的事这和保护区成立时的1979年相差了二十年向导告诉我们促成吐木台管护站成立的是眼前的这位小伙子李明。

1998年的一个早上李明在东边打鱼时不知什么原因这里失火了。他听到那边的大鹤一直在嚎叫当他奔向火的周围时发现了一只小鹤崽在大火的边缘翻腾着哭喊着很是惨烈。这凄惨的景象唤起了李明的同情心于是他不顾一切跳过火堆抱起鹤宝宝跑回了家。

不知不觉中鹤宝宝吃着小米渐渐长大它就成了李明一家四口人的宠物。有时候他们带着小鹤去河边洗澡有时候小鹤自己会去附近的河边玩耍玩一会之后它就会自动回家。

【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后来李明的父亲怕小鹤生病就给保护区写了一封信。保护区的人看了小鹤确认是丹顶鹤为了让小鹤得到更好地照顾李明把小鹤交给了保护区。

【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当时李明并知道自己救的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没想到从此就和丹顶鹤结了缘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保护区决定在吐木台建立管护站李明就成了站上的一名管护员。

管护站把我们的晚饭安排在了李明家大伙还要商量一下明天怎么带我们去找鹤。

几天前他们观察到一对丹顶鹤在村东的沼泽地里活动去那儿也许会有所发现。

大家还一再嘱咐我们要注意安全第一是人的安全还有就是丹顶鹤的安全希望我们不要为了拍摄过于坚持影响丹顶鹤的正常孵化更不要迫使它弃巢。

守望鹤巢【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这一晚我们有些兴奋白天的好运让我们对明天充满期待觉得看到野生丹顶鹤好像并不太难。李明要我们早点休息保持体力他说明天可不会是轻松的一天想要见识真正的湿地就在明天。

那一天的凌晨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月全食向导曾告诉我们因挽救受伤丹顶鹤而献

篇二: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评价”和“鉴赏”一样,本身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这里只能从高考对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要求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说,主要是指两点: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

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没有材料,就没文章可言。一般说来,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全部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理论据以及证引的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材料。在说明性的文章中,作者所介绍的事物和引用来说明事理的文字,也是材料。在叙述性的文章中,作者所叙之事件、所写之景物等,也是材料。

作者凭借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等,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灵魂。材料与观点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高考考查重点

1. 关于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把握思路。

散文是一种非常随意、自由的文体,没有固定的模式规范,所以散文的构成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散文研究家佘树森先生说:“散文的表现形式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给作者所表露的思想情绪,找一个最佳的流动方式。”而这个“最佳”在于作家的感悟,在于作家要表达的“意”,在于作家达“意”时所凭借的景、物等。表达情绪所借助的材料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思路(流动方式)就不同。

研究者通过对散文的结构方式归纳整理,得出了许多不同的构造形态,其中最常见的是“链型构造”,指散文的形象组织是一个节节推进、层层相贯的纵向过程。这个链可能是一条叙事链,从始到终描述某一过程;也可能是一缕情思,展现前后相连的一条心路历程。

在这其中起连接作用的线索往往是:

(1) 时间的变迁;

(2) 某种体悟的逐层显示;

(3)“我”的活动足迹;

(3) 某种情感化了的意象

另一种常见的构造形态是“扇型构造”,这种构造没有明显的时间的纵向进程,大致在几个并列层面上展开艺术形象的组织。

那么这些处于并列层次上的形象是怎样连贯起来的呢?一般常见的方法有:

(1) 用片段中共有的某种性质来连缀整体形象

(2) 用特有的情思氛围来连缀各种片段;

(3) 用某种或隐或显的逻辑关系来连缀整体形象;

(4) 用“我”的所见所闻来连接各种片段。

情感线索在散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孙犁的《老家》,是以思念故乡的情感为线索;冰心的《一日春光》是以一种盼春的情感为线索„„

2. 关于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

散文家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往往是一种个人的独特体验。这一点散文和诗歌有共同之处。阅读散文如果不从作家的独特体验入手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而是以一般的事理逻辑来思考,就往往把握不了作家的独特的思想情感。

文艺理论家、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对2002年全国卷选林非的散文《话说知音》提出批评,认为这不是一篇格调、水准上很高的文章,他认为,文章是一本正经地提出实用理性的

问题:为什么知音只能有一个呢?世界上水平高的人,多得很,只要你一直弹奏下去,就会有新的知音。这就从审美价值下降到实用价值的层次上去了。从艺术创作上来说,俞伯牙弹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而且能够解读俞伯牙的弹出的音符,“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能够神奇地理解俞伯牙弹奏出来的情思,真像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所以当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就再没有心思弹琴了。这是非常具有审美价值的,它与文学中普遍存在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月是故乡明。情人眼里出西施。都因其片面性、绝对化而显得可爱。讲究客观性,或者全面性,就没有感情了。这在中国古典文论家严羽那里,叫做“非关理也”,在清代诗论家吴乔那里叫做“无理而妙”。孙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强调知音唯一,世间难求,富于诗意呢,还是强调知音无穷有诗意呢?不懂得审美价值对实用价值的超越性,把审美的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混为一谈。把感情的价值看得很轻,死了知音无所谓,就不能不是煞风景的。

这个例子说明,对于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必须要注重作家的独特体验。

三、评价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下列三点:

1.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解“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四、练习与测试

(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题。

死是生者的事 陈蓉霞

阴阳相隔,生死两界,这是人们常用来描述死亡的说法。’活人永远都无法见证自己的死亡,然而,恰是自己至亲的死亡,才让我们体悟到上述说法的痛心彻肺。从这一点上来说,死亡,永远都是生者的事。据考证,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正如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这就有了葬礼。举行葬礼,正是人类史前文明一块重要的文化界碑。人类的旁亲——尼安德特人,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有某种仪式来埋葬死者,在哲学家的眼中,这恰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

在我看来,葬礼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情感的慰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除了智商,还有情商。真正的情商,或者说情感,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真表达。黛玉为葬花而悲,悲的对象乃是由落花而及天下所有的生命,这样的情感流露足以打动所有的生者。更何况当失去我们的至爱亲朋,此刻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痛惜、思念、追忆、缅怀,若是没有某种形式的葬礼,又该如何宣泄、表达?其次,恰是面对死亡,才有人类情感中某种最为神圣情感的升华——敬畏感的形成。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我们只有恐惧,亦即畏;仰望头顶的星空,或是远处的群山,我们会生出膜拜之情,这就是敬。但唯有面对死者,尽管爱恨已去,恩怨不再,但生者对死者所有的情与爱都升华为一种神圣的敬畏之情。我们更为尽心地呵护死者,唯恐他(她)受到伤害;我们更为尽职地恪守曾经许下的诺言,唯恐他(她)受到怠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伤害或怠慢都不属于当下的世界,那当然只能属于一个神圣的境界。是的,正是直面死亡,才令我们升华至神圣境界。

面对死者,我们的先人或许早已萌生这样的问题:为何他的身躯渐渐冰冷不再温暖我们?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也会降临于我的身上?生命就是这么回事?这意味着什么?手是,这就有了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我们最先是通过葬礼来表达这种沉思。正如托马斯.林奇在他的《殡葬人手记》中所说,安葬死者经过那么多的程序,就是要表明,他们曾经生活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别于一块石头、一棵杜鹃花,或一头猩猩,他们的生活值得叙说和回忆。

正是这种叙说和回忆,带来了人类特有的历史感。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历史。不管它是刻在有形的物上,还是有形的音(口头传说)上。一部史诗或史书,不就是一部关于死者的传说?当然,历史或许不会记载或留下芸芸众生的故事,但众多生者却会铭记他们的至爱亲朋留下的点滴回忆。正是这些生动细节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即可呼之欲出,令死者尽管出了家门,却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此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

最后,正是面对死者的葬礼,才令生者有暇驻足倾听来自生命底层的细语:生之无常,死之迫近。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倏忽即逝。生命之根恰恰扎在死亡的土壤中。生命来自虚无,又归于虚无。生之饱满恰由死之虚无所衬托,正如夜空衬托出繁星那样。怠慢死亡,快速打发死亡之过程,其实也就是漠视生命。

面对死亡,我们才会自问: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是一道减法。一旦出生,我们就步步逼近死亡。可惜在很多时候,我们尽做加法和乘法,以为在有生之年,只要累积财富就会积攒幸福。殊不知,生命尽头的最后一道算式是除数为死亡的除法,结局归零。视死如归,我们才能深切体会为何生命是一件礼物,它是上苍的恩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功受禄,从虚无有幸来到这个世界,因而此生无论有怎样的遭遇,我们都理当充满感恩之情。面对死亡,如果我们能怀有对生命的感恩,对生活的感动,生与死,或许就连成了一个圆圈。

1.结合文意,解答文中加点的几个词语的含义?(6分)

(1)减疾:

(2)加法和乘法:

(3)除法:

【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2.文中说:“在这个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作者认为在什么意义上人类的生死是可以相通的?(5分)

3.联系全文,归纳总结葬礼的意义。(6分)

4.文中说,生命是上苍的恩惠,人是从虚无有幸来到这个世界的,此生无论有怎样的遭遇,我们都理当充满感恩之情。请就“感恩生命”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6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烧 梦 李 锐

从东京到仙台只用两个多小时,时速两百多公里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带着我们一头扎进沉沉的夜幕。

现在回想起来,在黑夜进入仙台是最恰当的。当历史在岁月的磨蚀下面目全非的时候,只有黑夜是不会褪色的,只有黑夜最符合当时的历史底色,最符合鲁迅先生的心境。离开仙台二十年后,鲁迅在《藤野先生》里回首往事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日暮里”,一个和黑夜衔接的地名,顽固地留在他记忆深处。

一百零三年前的一九零四年,二十三岁的鲁迅只身远离东京,远离身边的中国同胞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那是一次真正的天涯孤旅。或者说,那根本就是一次心定如铁的自我放逐。这一去,就到了四百公里外的“东北”,就到了没有一个中国人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所有的发达国家打败,被所有的发达国家看不起的时候,一定会有什么说法、有什么关于身体的符号会被人挑选出来到处流传。比如肤色,比如身高,比如口音,都是现成的佐料。这就好比是给人起绰号,一下子就能记住。“支那人”丑陋的特点太鲜明:女人腿下的小脚,男人脑后的辫子,举国皆同。鲁迅先生当年跨洋越海、天涯孤旅也还是逃脱不掉这两样东西。其实,鲁迅自己当年也是拖着一条辫子来到日本的。他一九零二年四月到日本,一九零三年三月剪去发辫后特地照了一张“断发照”。一个“断”字流露出强烈的心理动作,所谓一刀两断,所谓洗心革面。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他明白,自己就是耻辱的一部分,自己就是黑夜。

沉沉的夜幕是鲁迅记忆的底色,所以他在来仙台的路上牢牢记住了“日暮里”。在我的理解中,远离人群的鲁迅,就是从“日暮里”开始独自一个走进了自己精神的黑夜,同时也

走进了对这黑夜的反抗和挣扎。

离开东京,离开同胞的鲁迅,到底还是躲不开历史的阴影。在仙台的学校里发生的两件事情让他最终决定辍学离开仙台。先是所谓“泄题”作弊,学生会的干事无中生有地认定鲁迅的考试及格是靠了藤野先生的泄漏考题。接着,就是那个著名的幻灯片事件。鲁迅在日本同学的欢呼声中看见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国间谍砍头,而身旁却站满了麻木的中国围观者。于是,被人鄙视,而又看清楚了被鄙视者的麻木和无可救药,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一种熬人的双重的鄙视,这是一种黑暗无边的精神笼罩。最为难言的是,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

毕竟,那时的鲁迅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是要靠梦想来滋养的。遭遇了这样的鄙视之后,青春的梦想非但没有折断,反而把小梦换成了大梦。换梦的结果是鲁迅毅然辍学,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很快,他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止是失败,是比失败更让人难熬的寂寞。

独自一人走进黑夜,原本以为可以用梦想来引路。可梦想幻灭后黑暗之中又加上了寂寞和无望。就此,我们可以循着那个双重的鄙视和反省的轨迹,看到鲁迅此后一生的反抗和挣扎——那就是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在东京的失败之后,鲁迅又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夭折,军阀们的血腥屠杀,文人的投降„„所谓用小说改造“国民性”的宏图大志,就如同把沙子撒进黑夜。青春不再,梦想幻灭,淹没在无边的历史黑暗中,一个既不相信光明也不相信黑暗的人怎么活下去呢?他只有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让我想起龚自珍的诗句: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日诗。”

不由得反复思量:鲁迅在日本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一刀两断和洗心革面。当中国一片无边黑暗的时候,是什么给了他走进黑夜的勇气,又是什么支持了鲁迅终其一生独自对抗比历史还要黑暗的绝望?这深不可测的黑暗里,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鄙视,又有多少是日本给他的滋养?

本来是红叶的季节,可这次在日本一路上都没有见到过像样的红叶。大阪没有,京都没有,东京没有,仙台似乎也没有。就在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却突然意外地在鲁迅先生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外边看见了一片气势恢宏的红叶。就在阶梯教室的旁边,有一座已经废弃的三层旧楼房。意想不到的是,整整一面旧楼的墙壁都被茂盛的枝藤紧紧地包裹起来,红叶像瀑布一样从楼顶倾泻而下。如水的秋阳,透彻,清亮,洒满在红叶上,瀑布就变成了火焰的峭壁,一场冲天大火在眼前翻卷,升腾,盘绕,幻化,闪耀„„整座楼都在灿烂的火焰里燃烧,欢呼。仿佛能听见从火焰里传出的狂歌和浩叹: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选自2008年第2期《收获》,有删改)

1.初到日本的鲁迅是“拖着一条辫子”的,一年后他剪去辫子并留“断发照”,再过一年,

鲁迅到了仙台学医,作者借这个细节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5分)

2.如何理解“在这鄙视中有自己对自己难以宽宥的鄙视”这句话的含意。(6分)

3.本文以如“冲天大火”的红叶的火焰和仿佛从其中传出的狂歌收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4.“烧梦”出自龚自珍的诗句,原是反映龚自珍思想上的“绝望的呐喊”的,本文以此为题

想要表现鲁迅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结合全文简答。(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招牌菜 郭凯冰

清水镇是个临着省级公路的小镇,正是司机们歇脚打尖的好去处。司机们都是长期在外 跑的人,清水镇的酒馆,也就有了一些清水镇人讳莫如深的内容,那是使大部分酒馆生意兴隆的“招牌菜”。【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这年月,哪个酒馆没有招牌菜是不行的。人家那吃饭的,冲的就是这招牌菜。进门来:“老板,你这里有啥拿手的,说说看!”这老板要是说,我们的菜都好吃,人家立马走人,转身还要加一句“有病”。这年月,没有招牌菜,还能开酒馆?

清水镇本地人喜欢去清水川菜馆,因为老板娘水兰有“绝活儿”。

水兰是四川人,主做川菜,招牌菜就是“麻辣鱼”。那火锅做的真叫地道,一拨拔儿的食客吃了还来。辣的嘴巴红红的,舌头麻麻的,一边用手扇着嘴巴,一边还忘不了夸:“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

可清水镇人除了老板娘水兰,没有谁去过四川,谁也没吃过四川地儿的麻辣鱼,但他们感觉麻辣鱼本来就是这个味。甚至有一次,喝醉酒的麻二大着舌头说:“我去济南吃的重庆麻辣鱼,那叫什么味呀,我呸!那辣叫什么辣?那麻叫什么麻?不够地道嘛!我就说,我们水兰做的麻辣鱼最地道。就是重庆人来,也是吃这劲道!”一屋子人抬头看看正忙碌的老板娘水兰,齐齐点头,嘴里还不住地应和。

这个时候的水兰温言打岔:“麻二哥,别喝了,麻嫂要骂了呀。”走过来,随意拿过麻二桌上的茶壶,高高举起,缓缓倒下,就有轻缓的水流声在人们的耳畔响起,闹得人心里颤一颤,抖一抖。可也只是颤一颤,抖一抖,然后各喝各的酒,各吃各的菜。吃完了,喝完了,各自回家去。

有时候,有外地来的人,开展业务或者感谢客户,就要请清水镇人吃酒。当然要问被请的那位去哪里吃最合适。往往就得到回答——清水川菜馆。

来人早早打听看来到酒馆里恭候。一进门,觉得走错了,要么就是听错了。就站在门口掏出手机:“喂,哥,您说的是清水川菜馆?我咋看着不对劲呢?”那头就笑:“你请我客,还要你得劲?我得劲就行嘛。”

也不怪客人,看着馆子,的确不像高级去处。一溜儿三排原木方桌,木凳子,简单得很。①如果再留意呢,就是窗台柜台上散摆着几盆花,冬天是水仙,另外三季是大叶的滴水观音,一律青青绿绿,漾着生机。

进门来,早有水兰从柜台后面站起来,含着笑脸走近,脚步不快,让人觉不出过分的殷勤,可也不慢,让人感觉不出冷淡。客人刚落座,一条雪白湿热的手巾递过来,一壶热热的茶水端上来。第一杯却并不给客人喝,在干净的杯中摇一摇,倒进桌腿边的痰盂里。客人的心就舒坦起来。

这时水兰才轻轻问,这位眼生呢,您请谁来着?如果是镇子上的,也许我可以帮着您参谋一下客人的口味呢。客人说出请谁谁,水兰随口就推荐几个菜。这时的客人,男子汉的豪情似乎在水兰的轻言细语里得到了酝酿,随手接过水兰手中的菜谱,点起另外的酒菜。 一个个莱名从男人的嘴里蹦出来,水兰写几个数字或者打几个对勾,也就记好了。好多时候,如果水兰知道几个人,会提醒多了浪费。豪爽的客人听了这话,就赶紧住了口,朝水兰笑笑说饿着呢,掩饰着张狂后的那点羞惭。

被请的人来了,果真能吃个宾主尽欢。喝的如果有些酒意,外来的客人也要附和着说:“真够味,这辣地道,这麻地道。”不过远来的人往往也会好奇地问:“老板娘在前头张罗,老板却连个面也不露,放心这么个俊俏的娘们抛头露面?”

这时候清水镇的人就笑。哥,动心了?这水兰呢,让你麻,可也让你辣呢。那一次,一位大哥起了孬心思,让水兰一把辣椒末扔过去,哈哈„„大概这辈子也不敢想别家娘们了。 客人此时便抬头细细看水兰,水兰正穿了雪白的罩衣忙着呢。手脚麻利,却一点不见忙 乱。那嘴角含着微微的笑意,任外地人怎么想,也想不出水兰辣起来如何模样。可就这细细 看,也才觉出这老板娘穿着虽朴素,却耐看得紧,心里便也会暗暗颤一颤,抖一抖。同样的,颤了抖了,心也就静了。那水兰耐看的眉眼里透着一份端庄,可是观音模样。②客人转头看看窗台,那水仙或者滴水观音正挺着水清的叶子,吐着幽幽的清香呢。

水兰开清水川菜馆整整十年。四十二岁那年,因车祸瘫了十五年的男人死了,水兰盘出店面,嫁到了邻镇。

篇三: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2015荒芜了的花园教学反思

反思一:荒芜了的花园教学反思

《荒芜的花园》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讲述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与教材这一敞开的、具有生命灵性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在本科的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置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如引入部分以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寻找花园变化、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情感,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可能。

在教学第三小节中我让学生充分理解贝尔太太出示的第二块牌子的内容,从而知道贝尔太太是个自私的人。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语言训练点:贝尔太太看到花园( ),她感到( ),心想:( )。于是,她( )。这一承接段式的训练以主人公贝尔太太的心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开合理的想象,目的在于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借助文本这一载体,展开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从而促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心灵地交流中体验文本,得到感悟,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了只有让快乐与别人共享,才能更快乐。由此,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强化,课文反映的价值取向也得到了挖掘,而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则将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点,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的切入点,试图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丰富文本的内容,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反思

《荒芜了的花园》是冀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他们各持己见,却没有一人去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开始从“所见”——杂草和荆棘生长和“所闻”——蟋蟀悲鸣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接着抓住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丽的池水、美丽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勾勒出过去花园的生机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园的荒芜寂静;最后,几个人细细地讨论、悉心地讨论、滔滔不绝地讨论和两次辩论,但谁也未付诸行动,结果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事无成。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出示: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请大家想一想,这篇寓言故事以这样的一句话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吗?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A、B、C君他们心动而不行动,只是在那里干讨论,不干真活。

有的学生答:“之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因为他们的决心够,行动不够!他们看到了这座荒芜了的花园,下定决心要把它整理好,于是开始讨论,从黎明讨论到傍晚还是没有行动。就像有时候我们告诉爸爸妈妈、老师好好学习,但是总是没有实际的行动。

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一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他们只会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从来不去考虑别人的想法,甚至不会把别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为他们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用我爸爸的口头禅来说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还有的学生答:“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是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踏踏实实地去做。”

孩子们的回答令我感叹!孩子们有时真的值得我们刮目相看了。

反思三:荒芜了的花园教学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也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统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在二期课改三(下)的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可让学生展开议论。《荒芜的花园》就是其中的一篇。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具化为形象;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即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解码,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事件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所蕴含的深刻主题。

在上海市二期课改展示课《荒芜的花园》一文的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议论来感悟课文的中心,感觉良好。

可以说,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难就难在这篇文章在中心的表现手法上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

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概括之,如文章的末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如:“几年后有人在往这所花园去,去发现哪里真的杂草丛生,毒蛇横行,几乎荒芜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荒芜的花园的句子,可在学生对花园为什么荒芜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心灵的花园其实也需要中指快乐,再指导学生读最末一段的那句话,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当时看来,这个主意是绝妙的,但现在看看妙不妙呢?”虚实结合,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讨论交流的能量得以爆发:

贝尔太太不该出这个主意,使一所快乐的花园变成了荒芜的花园。

其实,花园里除了花草树木是美丽的风景之外,人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人因为欣赏美景而快乐,风景也因为人的欣赏而更美丽!

贝尔太太太渴望得到人们的感恩和道谢了。

有时候,一个人的付出不一定要回报,或许不求回报的付出才更为高尚,当然,人们也的确太粗心了点。

贝尔太太的孤独、寂寞是自作自受。原先,人们快乐的笑声没有了,贝尔太太的内心变得空荡荡的,她多幺孤独、寂寞,她的心灵犹如那荒芜的花园。

贝尔太太应该和人们一起分享快乐。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有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更有意义。

一言以蔽之,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阅读中多加点议论,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篇四:夸别人有思想的文章
2016恪尽职守的警察作风建设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是一名人民警察

警察这名字对人民来讲并不陌生,而且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岗位!而警察对我来讲就是对人们的一种义务和责任;作为一名人民警察不但要关注着党和国家兴荣更要关注我们的行为和身边的小事;更要树立我们警察正气的作风。

说到讲正气、树新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其实,说到底,讲正气、树新风就是作风建设问题。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一贯重视加强作风建设。

我县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省委的正确集指引下,近年来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后,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以及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不良作风,有的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的民主意识、大局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独断专行,自行其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对中央精神不甚了解,对基层情况懵懂不知,却习惯于夸夸其谈,做表面文章;有的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甚至贪赃枉法,腐败堕落。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其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个人生目标,总要有个发展方向,说得朴实点,就是要有个谋生的依托。既然成为了国家公务员把警察作为自己的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就像鱼儿爱大海,就像禾苗爱春雨,就像蜜蜂爱鲜花!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情呢?我们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敬业。有句口号说得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爱岗敬业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开好每一次会议,看阅每一个文件,落实每一项工作。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古人说: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

怎样才算爱岗,怎样才算敬业呢?

没有任何借口,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等待观望,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当你觉得晋升没有达到期望值的时候,是牢骚满天,还是自我反省加倍努力,厚积而薄发?总之,接人待物,为官处世,你是喜欢拿着放大镜百般挑剔找外因,还是常常拿着显微镜自我剖析找内因?也许有人会说,人之初,性本惰,能修炼到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我要说:非也!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许多,就拿我们看守所队伍里来说,就有这样一位先进典型人物,他就是年过六十岁的老民警李和平同志,他的事迹不但感动了我们身边的同事,还感动了我们县委常委公安局长黄闻坚同志,黄常委亲自指示,要把这样的典型人物宣传出去。李和平同志,在看守所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他任劳任怨,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经常是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本职工作。他淡泊名利,甘当幕后无名英雄,多年工作的操劳,家庭的负担,使得李和平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高血压,高压超过了200,低压还不到70。平时,一来因为工作忙,二来,他认为自己的身体还能顶得住,就没有到医院去彻底检查过。他知道自己血压高了,就买些降压药吃。抽屉内除了工作笔记本、获奖证书外,就是减压药、风湿药。他家有一个90多岁的老母亲,因摔跤,长年卧床不起,一直是他精心照顾着,直到去年去世,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孙女需要照顾。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他将青春和满腔热忱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公安事业。人犯有期,而我们的看守所民警无期,在看守这个平凡而枯燥的岗位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人民警察的誓言,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人民警察无私奉献、以苦为荣的高尚情操。他,就是无私奉献的典范,他就是爱岗敬业的榜样!与他相比,想想自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所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地完成本职工作呢?

实现人生价值,永无止境追求自我完善。什么是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相信许多人在思考,许多人在追求,也有许多人感到困惑迷茫。有句广告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所在。我不想讲空泛的理论,也没有过高的奢望。我的价值观其实很简单:认认真真、默默无闻地做好每一天的事,如果所做的工作能得到组织和领导的一声肯定;尽职尽责、诚心诚意地干好一件件份内份外之事;如果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同事和群众的一声赞许,就足以使我欣喜万分,就足以使我乐此不疲。这就是我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的动力所在。也许有人会讥笑我:真是胸无大志,真是鼠目寸光。我不想反驳,但也不会改变初衷。反而感到无比自豪,感到无尚光荣!一个人的价值,靠自己追求实现,靠别人评价衡量。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好普通的价值,那么,无数个平凡就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成了非常,就能实现龙门的繁荣昌盛,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第一公文网:

我是看守所的一名管教员,是一个小警察,一个小公务员。但我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我不敢讲自己能够忧国忧民,但是我很欣赏古人的一句话,那就是“位卑不敢忘忧国”。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行动。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比做太阳,那么我愿化作一缕阳光,用自己的行动,把阳光引到高墙之内,让那些失去自由的人,也能感到和谐阳光的温暖,这是我应尽的职责。但我因此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在获奖中得到激励。此时,我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感谢那些推荐和培养我的人,我决心,让自己这缕微弱的阳光更加持久、更加炽热,为金色盾牌增光,为和谐社会添采。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们都是国家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既然投身到警察这支队伍里来,就应该不负时代的重托,不负事业的期望,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如果我们能这样,那么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就会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终生追求的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而感到无限的荣光!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59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