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死亡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随笔。关于死亡的一些思考
随笔死亡 第一篇

随笔.关于死亡的一点思考,.

想要写这个主题. 源起东方之星. 一张船体出水的图片. 强烈的冲击. 满载的是生命的消逝. 死亡.家的破碎。

在各大感官系统里. 视觉冲击总是无法替代. 以至于人文摄影师也总是我很崇拜的角色.

每张图片都满是力量. 每幅作品都载满故事.

东方之星的关注后,翻阅了之前看过的摄影作品<<life before death>>.又在知乎上看了篇很长的关于死亡的组图.

组图中有记录死亡降临前. 关于人与人之间. 与动物间.与物品之间. 拥抱,亲吻.爱抚... 死亡作的背景下安静.沉浸.

有定格灵魂离开躯壳后关于遗体的艺术摄影. 这份流行于上世纪欧洲社会的纪念方式。

家人精心打扮留下逝者安睡的最后容颜.躺在缀满鲜花摇篮里的孩童.水晶棺里的公主.摇椅中的老人.....

他们释放了肉体中的所有的承载,他们平静而安详.

几份摄影作品看完后突然觉得死亡该有另外种角度看待.不是忌讳的,阴森的,黑暗的,可怕的.

从小生长在高原,这片被佛光照耀着的土地.人们对于死亡都更显平静些.

他们觉得当一个人要离开人世.就如秋天雨后的一片树叶,此时所能做

的是为亲人祈福,为来生祈福.

觉得亲人是去向另一个祥和世界。请师父超度,持经诵咒,助脱离苦难.到达彼岸,往生净土。

基督教宗也认为死亡并非终止而是生命的成全.意味着摆脱生命的不确定性。

看过一个物理学法则"能源不灭",意指能源不会突然生成,亦不会突然消灭,故人类死亡时,生命能源并非消灭,而是改变形态,继续存在于某处

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著。

所以我在想,人们对于亲人离世的巨大悲伤,也许就是绑架太多的依赖.精神的情感的或物质的.

几组图片看下来,我在想或许站在逝者的角度看待死亡.我们的祝愿与祈福会更加的好过泪水与悲伤。

只是如同剥掉身上某部分一般的这份剧痛该如何更平静的面对还是需要更多的经历与修为。

【随笔死亡】

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也是基于精神或灵魂的消散.而非肉体的毁灭.

肉体.只是灵魂与精神的载体.如果换说死亡只是肉体腐朽,精神仍会存在.飘在空中或载于另外的躯壳.也许就不会太过恐惧。【随笔死亡】

死亡却是哲学里或生命里一个很重的课题。经历的事不够,踩过的岁月还太轻.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解读也都是片面.

或许随着年纪增长,阅历累积,认识又会改变。

为何我会突然想好好的认识死亡----好奇与迷惑。

解惑,想更加认识,而这些对于我看待生活又有更多的领悟.人终归要走向死亡. 那么活着的意义更在与体验.

一辈子成就多大,地位多高,是否富有,末了都是一个结果. 结果并不重要,结果是过程的总结.短短几十年,为何专与结果而忘了过程。 风景在路上,生命在于体验.

一位知乎作者也说:“不用去纠结成败,不用去纠结对错,只要拥有体验,死在半路上也是一条汉子。真正怕的是失去体验的勇气,因为那些最终都会成为过去的东西,而丧失了生命的真谛。”

文末,想写给没有在我们身边,却可能在另一次元看着爱着我们的亲人们。

愿你们那边祥和美好. 没有伤痛.没有绝望.

愿存在在这焦躁世界的我们,充满爱, 勿执念.

死亡吧
随笔死亡 第二篇

死亡吧

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问题,莎士比亚的问题,茫然大千世界的问题,永恒的哲学问题。这问题可否有答案?谁又有资格去追寻这答案?谁又没有资格?

什么是死亡?灵魂存在吗?

三种死亡的含义
随笔死亡 第三篇

三种死亡的含义:

第一种死亡,是我们通常说的死亡,也是生物学意义的死亡,即脑死亡。

第二种死亡是社会学意义的死亡,它是指人虽然还活着,但已经不能从事生产劳动。例如,某些植物人、严重残障人。

第三种死亡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的死亡,是指人活着,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但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一样。 第三种死亡是一种“生命在于质量”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崇自我实现价值的死亡观。说得极端一些,也就是“不创造,毋宁死。”按照这种死亡观,如果一个人活了10年,但每一天都彼此雷同,实际上他只相当于活了一天。如果一个人只活了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他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他这一年胜过了许多人的40 年、50年。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有的经历是终身难忘的,大部分的则忘得一干二净。那些难忘的经历中,有的便是有创造性的,有质量的。

【随笔死亡】

三毛之死,与她认为自己已经处第三种死亡状态有关,她是否真的在事业上,感情上已经不能再突破,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严格说来,如果期望值不是过高,一个人在事业上、感情上总是会不断发展的。

人死之后
随笔死亡 第四篇

人死之后,谁能陪伴?

【随笔死亡】

(转)

很多人都想知道去世的亲人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像释迦牟尼佛、六祖慧能、达摩祖师、莲花生大师等佛菩萨,可以马上就知道过世的人有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夫俗子要去看,真的很难看出来。但有一个征兆是可以看的,一般人死之后,很快尸体会变僵硬,会生出尸斑;那些平常有精进修行的人,或者有寺庙做超度、临终有人在旁助念的人,在死亡一段时间后,他的身体会变得很柔软,本来因为害怕死亡,面目会很狰狞,呈现恐惧的表情,这时皮肤会松开,有些还会带点微笑,这种征兆基本上就不会堕落三恶道,没有去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这是可以肯定的。

我们藏区有很多老人家,念了一辈子经咒,会在去世前告诉你,他什么时候要走了,将后世详细交代清楚,像这样的人往生的时候都是笑眯眯的,连自己往生的时间都能清清楚楚,肯定能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长期精进修行,往生的时候又有那么多人助念,还有寺庙帮助超度,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佛法的加持力真是无比巨大,不可思议,以前我们在藏区因为见多了,也没有很在意。有一年我到台湾去,有个弟子晚上11点打电话给我,说他弟弟在自杀了,希望我们过去念经超度。我就赶紧让喇嘛开车,几个人到时已是凌晨一点钟了。我们穿过一条小巷,进入一【随笔死亡】

座二层小楼,刚一进门,腐烂的尸体味就扑面而来。据说他是因为朋友贩毒,自己却被警察冤枉认定也参与贩毒,想不开就喝了一大瓶农药自杀死掉了。他的妈妈住在一楼,他住在二楼,把门锁着,妈妈以为他出差了,谁知道已经自杀二天了。

虽然开了空调,我们依然能感到无比闷热,那副尸体看着真是吓人,血管都跑到外面来了。我们去到的时候是第七天,房间里的味道让喇嘛们都快吐出来了,但大家都在旁边坚持念经,念到凌晨四五点的时候,我看到他的手开始慢慢变软。到了八点钟左右,他家人问,能不能帮他换换衣服,我说可以啊,这时他的身体开始变得软绵绵的,血管也都跑回身体里去了。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场所有的人都对佛法生起巨大信心,感恩佛菩萨的慈悲加持。

人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内,可以请寺院僧人做超度外,我们还可以念《地藏经》,《阿弥陀经》,《金刚经》,《华严经》里的《普贤行愿品》等等,当然最好请寺庙里的师父念经做超度,因为他们每天都念经,这种加持力会更大。【随笔死亡】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在往生的刹那,不得不放下最熟悉的环境,以前所怀疑的来世有没有?地狱有没有?中阴有没有等等问题,这时都不用再问了,因为一切都已显现在他面前,那种恐惧和害怕是讲不出来的,有的会抓着自己的胸脯,挠自己的身体,陷入巨大的恐

惧中。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不相信这一切,也许有亲朋好友信佛告诉他,他都不肯信,等到死了却看到这一切都是事实,所以才会更加恐惧。

有信仰的人在往生之时,会马上定到自己的信仰上,就像活着时,每当害怕恐惧的时候,他会立刻想到佛菩萨是一样的,在中阴大恐惧之时,他自然会定到最虔诚的信仰上,很快胆子会变大,很容易放松下来,接受中阴及接下来要走的路。所以,对修行人而言,涅槃是快乐、平安的死亡,“安乐死”最早讲的就是佛陀说的涅槃,从痛苦中获得解脱。

生老病死的恐惧,“死”是最可怕的,因为一生只能经历一次。虽然出生之时也很痛苦,但是有母亲及一堆人在旁边陪伴你、迎接你的到来。死的时候呢,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啥都没有了。就像以前资讯不发达的时候一个人要出国,或去某个城市打工,家里人会不舍得,整宿地陪着你讲啊讲,唠叨着安慰你,你自己也会觉得有些恐惧一样,毕竟前路未卜啊。如果那样都很恐惧,到了完全陌生的中阴世界就会更恐惧了。但是,当往生时有人在旁边念经,就好像人在黑暗中看不见灯光,却能一直听到窗外有人问候一样,不停地问“现在怎么样„„”会给此人很多陪伴、鼓励和帮助,就不会那么恐惧了。对有信仰的人来说,佛、法、僧三宝将在他最恐惧的时候给予巨大的加持,这是真实不虚的。

死亡和生活
随笔死亡 第五篇

死亡和生活

2013060511 李青霖 13政行 我一直都没有过多地去想过死亡这一名词或结果,因为它总归是要走近你的,也许是憧憧人影之后,也许就是迎面而来。依仗着自己还年轻,距离着似乎也有些距离,就大言不谗地幻想着一副一副平静的面容。然而,就像现在对未来的无数畅想和无端变化,那种对死亡的感觉,总是不断刷新的。

谈不上具体是否对死亡有所亲近,潜意识中对书目的选择,还是在这一次回顾中,才发现有多倚重,直接或间接。梁鸿的《出梁庄记》,有她们村庄无数涌向外地的所谓的农民工,而这些人群中又有相当多的人死于各种各样的事故;袁凌的《我的九十九次死亡》,记录着他们家乡那莫名其妙又似乎有其必然性的死亡,从新生到衰老;张大诺的《她们知道我来过》,是对高危病院中的老人的记录,我不断在想,正常态的死亡阴影下的状态,或许就该是这些老人们的表现,千奇百怪而又保持着一致性;蔡秀词的《吹鼓手》,这是一本出乎我意料的书,原本以为是对传统土葬仪式的记叙,它涉及到了,但是没有完全的以之为中心,它写到因为吹鼓而遇到的死亡,这种死亡,带着似乎沉淀着几千年的道德重量,又似乎跟那个无奈的现实无端让人心疼——人死灯灭,你觉得是排场都是做给人看的,托梦中的一定合理,又让你毛骨悚然。信就有不信就没有。

实际上,看这些书,就反应了自己的无知,想看看别人对于死亡的态度,或是死亡的那个过程。但是,那种有时你会在某一本书的某一段话中得到共鸣,让我想得到的关于死亡的共鸣,好像从来没有来到过。它似乎知道我还没有足够的积淀,可能承受不住或轻或重的重量,不关乎精力、健康,也许只要沧桑。尽管我面对过相对较多的死亡。

人们不断回忆着年少,我的记忆中浓重的一笔就是关于家乡的葬礼,尤其实家中的,需要切身参与的。而不可否认的是,因为年少,便总是不更事的;遗憾的是,因为到了懂事的年龄,就错过了一个年代,有着繁重仪式的年代。

那是我的太祖死去的时候,他的七个重孙还只有我和堂弟,五岁三岁的年纪。他住在相对较偏的小木屋里,可能在我足够小的时候,他抱过我,但在我能记事的时候,他做得最多的是,笑眯眯地递给我相对少见的香蕉。突然之间,他就住到了正房卧室里,然后我们开始被叮嘱不要靠近或者是感觉到什么而不再靠近,已经步入老年的爷爷的兄弟姐妹开始聚拢,也总是偷偷地抹眼泪。影响最深的是,后来我才知道的,应该是我家太祖的弟弟,他拄着拐杖,被搀扶着,少见地到了我家。我在屋檐下,听着他们的嚎啕哭声,那是老态龙钟的身体,发出的极为悲痛的哭声——我现在才理解,只有你失去一种极为重要的东西,并且永远失去的时候,才会发出那种悲怆的声音。然而那时我不知道,我看着堂屋里的棺材不敢接近,看着搭起的灵棚上的各路神仙极为着迷,看着不断来往的人们觉得好热闹,我喜欢带上那白白的孝服,默默想着可以多几次就好了。我在浓重的夜幕下,享受着熬夜的快乐,那黄灿灿的白炽灯让我安心,围着棺材转圈伴着吹鼓声,我觉得格外兴奋。这些种种,是属于小孩的感官和记忆。我不能忘记的是,在堂屋门槛前,我伸出脑袋看着那黑黑的翘尖的棺材时,无端就留下了眼泪,那片刻的转瞬即逝的悲伤在我还不明白什么是死亡的时候,悄悄就把它的神秘的一小部分,展现给我了。

而从此以后,我却再也不怕黑暗。所有的灵魂鬼怪,我总相信着太祖的拐杖,相信着他会守护着我,帮我驱赶各种危险。可能,在我的家乡,在不断的节日、节气中,老去的家长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们只是在名为阴间的地方,过着另一种生活,护佑着他们的子子孙孙。

那些该成为非正常死亡的死亡,同时也在我的童年、我的家乡里经常发生。家乡地区多

山,公路也是在我七八岁时才沥青的,之间是黄土路,但它却是国道,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跑动着无数的车辆。就是这些车辆,让我感觉死亡太过平常和突然。从我家门前向左向右各延伸一公里,这段距离是绝对的事故高发段。甚至于同一个地点可以重复发生三四次车祸。我亲眼见到门前大转弯处,小车被挤压后,车上女人小孩满是血的脸,他们痛苦地喊着救命,这是我印象中唯一一次有过声音的死亡,其他的,应该称之为尸体的发现。有大巴车翻进国道旁的河流,抬起来的尸体被白布盖着排成了一列;开货车的司机被抬上来的时候,硬生生的,还是坐着开车的姿势。有两车相撞然后翻进河里的车,起来时面目全非的。而更我关系最好的两个儿时玩伴,在赶集回来的车上,三轮车,从100多米的公路上飞下了河中,她们和她们的奶奶,还有几位老人,就那样死去了。如果说,我有一定程度上的薄情,那这些目击死亡的过程,绝对是有影响的。活生生的人,总感觉能创造一切,可以征服一切,但是,在死的那一刻,好像什么挣扎都不能做出来,或者做了,却没有任何用。也许,生命就是脆弱的,而这种脆弱哪怕武装得再好,在你走在大街上,也可能被从天而降的意外带走。

后来,我渐渐去相信一种命定的东西。就像那样一句话“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而阎王不要你的时候,你再怎么作践,也不会轻易死去。在一场车祸中,偏偏有人死有人活,幸存的人可能做了努力,但死去的人就没有做出努力?如果说那种努力让他生存,那为什么恰好就是那种努力刚刚可以。可能有些偏执,但这种相信,我觉得是一种平静。

活着的时候,我相信死亡总有一天会来到,而且这种来到从来不会提前给我打声招呼。我却不想时时去想是明天后天还是几年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也许戛然而止也许细水长流,我平静地等待,努力地做着现在的事,我喜欢的事,看着我喜欢的人,常常心满意足。尽管现在我不能遇见到真正面临的那一刻是冷静还是歇斯底里,因为它太难说,毕竟每一天的思考都不一样。

我想着,死亡就是那一刻的事情,活着是很长的过程,那么,我的人生就不应该为那一刻而焦虑不安。我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欢喜我的欢喜,悲伤我的悲伤,却不肯放弃探索未来的行为,哪怕最后是死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18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