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篇一: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叙事散文之描写(教师版)

叙事散文写作之三:生动形象的描写(教学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使用描写,使文章主体鲜明,摇曳多姿。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在作文中恰当的使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特定动作中特定的肖像的放大特写。

方法研究:以班上学生练笔《母爱深深深几许》为范例,引导学生探讨运用描写彰显文章主体、让叙事丰

盈动人的规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叙事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语与前练】

1. 材料引路:

看看下面一则材料,谈谈看法。

母爱深深深几许

我与母亲并肩走在街道上,下了一个早上的雪,地上已经很滑了,母亲穿着很大的雪地靴,

握着伞,走的很艰难。我说:“妈,我来打伞吧!”她只是摇摇头,手中的伞握得更紧了。母

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在学校可不比家里,要照顾好自己啊!”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潮潮的。

我自小便是在母亲的眼前长大的,从未离开过她。“没事的!妈,我会常来电话的您回吧!”

“哎!”母亲应承着。“您回吧,妈。”我急忙转过身去,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我透过窗向外看时,发现母亲竟还站在那儿。母亲就这样站着,我拜拜手示意母亲回去,

但她动都没动,我的泪水又一次泉涌而出。

指 津

这段文字的优点在于叙事情节完整,中心较明确。不足之处在于叙事简单概括,事件单一,

不够生动,缺少感染力,激发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明确目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练笔,了解描写的作用。

2.思考与讨论:如何使文章生动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训练一:穿插动作描写,彰显主体

细致分解动作,选择恰当动词,并按照一定顺序描述动作过程,达到细致逼真的效果。学生

展开讨论,将《母爱深深深几许》中母爱的撑伞的动作细致分解。引导学生抓住特定动作中

的特定肖像,并对其进行放大特写

方法指导:

(1)截取小动作,准确的使用传神的动词。

(2)抓住小道具,突出小道具独特的含义及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备案】每走一步都要用力踩地才能使身子保持平衡,她一只手轻轻地拥着我,另一只手

却紧紧地握着伞,那把伞不住的向我倾侧,始终罩在我头上,并随着我的移动与风向不停

地调节者角度,她那握着伞的手冻得已经很难地说出它的颜色了,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

苍老的,病态的,在风雪中显得毫无血色,咋一看就像这严冬中的枯树枝,指关节处的红

肿触目惊心。

训练二:穿插特定的景物描写,营造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特定的景物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借

助《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找准穿插景物描写的位置。

方法指导: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

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

景。如《界碑》第五段中的描写:所谓夏季,不过是山谷底下开放出一片片永远长不大的小

花,山涧里流淌着冰雪融化城的细细的泉水。但在那遥远的山脊,依然对满着常年不化的冰

雪和积雪,在太阳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山风吹过山脊,风雪立刻弥漫开来,形成一个寒冷

的短暂的冬季。这段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寒冷、

艰苦、孤单。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

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

故事的真实性。在这方面,鲁迅可谓是行家里手。《社戏》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如“两

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

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课文是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三个方面来表现大自然的

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听觉方面写了歌吹了,嗅觉

方面写了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写得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江南水乡美景图。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比拟等修辞手法,烘托气氛,表现“我”对自然美景

的热爱。渲染了我去看戏途中高兴的心情。再如《故乡》中开头景物描写“渐进故乡时,天

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③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

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如《社戏》中“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

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交代了时间,地点的

转换,说明是返回途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文后的“偷豆”吃这一小插曲。

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

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

小结:文章中穿插特定的自然景物,意境自然更生动。

【备案】夹着冰粒的雪片坞地抽打在母亲的脸上,飞舞的雪花和母亲的白发交织在一起,

一种咸涩的滋味涌向喉咙,想要对母亲说些什么,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只好就这样默

默地走着。

无情的寒风疯狂地撕扯母亲的白发,雪比刚才更大了,漫天的雪片将母亲迎风一侧的

身躯染成了白色,沾着雪片的发丝凌乱地散在脸上, 训练三:穿插适时回忆、想象,激发情感。引导学生回忆与《母爱深深深几许》这篇文章情

景相吻合的记忆瞬间,并将点滴往事穿插到文章情感的高潮处。

方法指导:

(1) 可以搜寻脑海中对相关事物的印象,加以再现。

(2) 移植。有时候,想象可以嫁接、移植,把优美的景色移为一处,或把有趣的现象归

为一物,或把美好的品质浓缩在一人之身。即,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中的特定形象,结

合实际生活,进行移植想象、回忆。只有善于把回忆、想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事实联系起来,

巧妙地设计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生动有趣。

(3) 幻想。幻想是更为大胆的想象,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充满幻想,

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家具、玩具乃至墙壁都有了生命,都赋予了人的感情,对于未知

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因为,任何限制够显得多余。

【备案】6岁时,她守了我24小时,只为我高烧退烧后第一眼能看到她。9岁时,她抚摸

着我因练琴而红肿的手指,一边掉泪一边评我。11岁时,她带着我去爬山,流了许多汗却

鼓励我坚持到终点。我想起了,她的泪,她的笑,她的平凡,她的希望。那后面好像都连

着一个我。

3.作文升格示例:

我与母亲并肩走在街道上,下了一个早上的雪,地上已经很滑了,母亲穿着很大的雪地

靴,每走一步都要用力踩地才能使身子保持平衡,她一只手轻轻地拥着我,另一只手却紧紧地握着伞,那把伞不住的向我倾侧,始终罩在我头上,并随着我的移动与风向不停地调节者角度,她那握着伞的手冻得已经很难地说出它的颜色了,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啊!苍老的,病态的,在风雪中显得毫无血色,咋一看就像这严冬中的枯树枝,指关节处的红肿触目惊心。我的心一紧,我说:“妈,我来打伞吧!”她只是摇摇头,手中的伞握得更紧了。【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夹着冰粒的雪片坞地抽打在母亲的脸上,飞舞的雪花和母亲的白发交织在一起,一种咸涩的滋味涌向喉咙,想要对母亲说些什么,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只好就这样默默地走着。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在学校可不比家里,要照顾好自己啊!”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潮潮的。我自小便是在母亲的眼前长大的,从未离开过她。6岁时,她守了我24小时,只为我高烧退烧后第一眼能看到她。9岁时,她抚摸着我因练琴而红肿的手指,一边掉泪一边评我。11岁时,她带着我去爬山,流了许多汗却鼓励我坚持到终点。我想起了,她的泪,她的笑,她的平凡,她的希望。那后面好像都连着一个我。“没事的!妈,我会常来电话的您回吧!”

“哎!”母亲应承着。“您回吧,妈。”我急忙转过身去,头也不回地走了。

等我透过窗向外看时,发现母亲竟还站在那儿。无情的寒风疯狂地撕扯母亲的白发,雪比刚才更大了,漫天的雪片将母亲迎风一侧的身躯染成了白色,沾着雪片的发丝凌乱地散在脸上,母亲就这样站着,我拜拜手示意母亲回去,但她动都没动,我的泪水又一次泉涌而出。

4.片段训练:(1)尝试在开头和结尾段添加描写内容,以突出人物心情。

没有不开花的草(片段)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初春时节,我走到了一个满脸温和慈祥,眉间堆满了和蔼的老人

的摊子。

老人手捧一盆水仙,“真美!”我心中闪过一丝隐隐的渴求。它如此清新脱俗,宛若灵动的仙子在那平凡无奇的棕红的图陶盆里跳着园舞。于是,在一份期待一份立马想将之据为己有的心态中,掏出了我手中还未捧热的这个月的零用钱,对老人说:“就是这水仙了!”老人一听,乐坏了,立马钻进三轮车后的塑料棚里捧出另一盆。那是什么?我诧异。那不只是一根长满了草的大蒜头吗?

······

已是夏末了,我想起了曾经被我冷落的那盆草,一看到那熟悉的陶盆,我瞬间惊呆了。那草早已消失,只剩下嫩黄的水仙,但它的的确确是几个月前的蒜头啊。

【备案】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初春时节,街边陆续摆起了零零散散卖花的小摊,合着万紫千红流光溢彩的阳光,那极其平凡的花摊似乎变得格外富有生机与活力。于是,在悸恸下,在期待的驱使之下,我走到了一位满脸温和慈祥,眉间堆满了和蔼的老人的摊子。 (描写中,增加了对阳光、花摊的描写,不仅点明了时间,而且暗示了人物喜悦的心情。) 我瞬间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那草早已消失,只剩下嫩黄的水仙,那么清新,那么耀眼。似是给夏末世界口干舌燥的我送了一缕清风,沁人心脾的淡香让我不由的怀疑这是否是前几月那一片平淡的草。看那花的根部,的的确确是蒜头啊。

(原文描写空洞,人物的惊喜之情体现不出来。修改后的文字,增加了对水仙的外形描写以及我的感受,更好的突出了人物的惊喜之情。)

(2)尝试添加描写,突出父亲的付出、操劳及我内心的难受。

背影(结尾)

父亲的背影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时时出现在我的梦里。

【备案】我坐在椅子上,静静的望着慢慢远去的父亲,夕阳的余辉均匀的洒在他宽厚的肩膀上,他的裤脚沾满了灰尘,那洗得发白的外套让我只觉有些辛酸。他的步履似乎都全然没了曾经的有力,显得有些笨拙、蹒跚。他缓缓地向前走着,消失在暮色之中。我仿佛看见他脑后的几根银丝闪着耀眼的光,我仿佛看见了他的背影在渐渐苍老。

(改动之后的文字之中,增加了夕阳描写的部分,增加了父亲的外貌描写,增加的这些部分更加凸显父亲日益苍老、为家庭的辛勤付出、操劳以及我内心的难受。从而突出了主旨,升

华了主题。)

5.小结:

【例文展示】

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香,朋友,假如时间还早,我愿意用小瓶把那丝清香收集予你作

为纪念,可惜我们已面对分别;小鸟在树尖上吱吱叫着,伙伴,假如岁月还早,我愿意与你和着虑清脆声音,可惜我们已经长大;安静的考场,空白的试卷已被我填满奋斗,老师,如果毕业还早,我愿再仔细聆听您的只言片语,可惜,明日我将踏入另一片天空。

“时间还早呢!”犹如这般的语言我已无力再说起,从我踏入初中生活,这句话便成了

我的口头禅,开始闷热的五月丝毫给不了我压迫感,天天依旧很快乐的倒数着日子,直至那一天:一个好朋友,可以说整个初中形影不离,她似乎已成了我的空气,失去不了。“我不读了,你知道的,成绩不好,去读技校好了,家里诀定的”这个消息犹如一只玩具松了发条一般在我脑海中转不过来,“朋友,不来上课了”你接着说,红润的脸上写满释然,拥抱了一下,你就走了。我知道,其实你不舍,可是,朋友,现在我才明白,时间已不早,我们已面对告别,如果可以,我不愿后知后觉。

岁月已不早,爬上树枝,在小溪狂奔,那样的岁月已流失。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在哪

里,是否在那棵茂密的梧桐树下聆听那时的欢声笑语,是否在澄清的小溪边寻找那小小的脚印,是否在开满花朵的山坡上细闻或许残留下的芬芳。那日我碰到你,我已认不出,还是你叫出了我的名字,尴尬充满了你我的脸,却又一起大笑,恍然明白,岁月已不早,你我已长大,我不再如年幼那般无知,却一如既往的纯真着。

毕业到现在已划下终点了吧!我已不能再说还早了吧,亲爱的老师,直到几天前,我才

明白,毕业已不早了,你的课我再也听不了几次了,如果毕业还早,我愿意再仔细聆听您的每字每句,我愿意再次送上几束鲜花表达对您的敬意,我愿意再认真写好您布置的每个作业,可惜,时间已不早,我只有这样诉说表达对您的谢意。【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窗外的青松还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晃着,像是在诵读一首关于时间的诗歌,花香还在飘散,

像是在倾诉着一曲关于告别的歌。亲爱的朋友,时间已不早,我已预备飞翔在自由的蓝天;亲爱的伙伴,岁月已经不早,我已预备似乎只小鱼一样在大海里寻找知识:亲爱的好老师,毕业已不早,我愿意带着满的教诲寻找另一片蓝天。

(点评:好的考场作文永远是立意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的。这篇作文紧扣“早晨”这一特定情境展开,通过“时间不早了”“岁月不早了”“毕业不早了”三个场景的回放,抒写自己对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感喟,三个“可惜”写出了自己对“早”的珍惜。 立意正确,中央突出。主体部分用三个场景重章铺垫,首尾关联呼应,结构意识强,排比的手法在段落间运用自如。语言清新深情,叙述中有很多诗意而深情的描述,如“空白的试卷已被我填满奋斗” “红润的脸上写满释然”“在开满花朵的山坡上细闻或许残留下的芬芳”“花香还在飘散,像是在倾诉着一曲关于离别的歌”)

看见

空气中的温暖不会很遥远,冬天也仿佛不再留恋,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

——题记

一个蝉鸣稀薄的夏日,窗外阳光正好,从指缝间看去依旧灿烂如昔。远处街道上空飘来的细尘气息,记录着这个小镇特有的味道。

我随手关掉音响,刚才还飘荡在房内的歌声顿时消散。正准备出门,却遇上行色匆匆的父亲。让我诧异的是,他并没有系鞋带,显然是忘了。

母亲迎面走来,拦住了他。

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母亲唇角微抿,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她眼神专注,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蓦地,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像一个犯错的孩子;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深邃,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温柔地凝望着母亲。四目相对的一刻,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门边,噙着泪水,笑望着眼前的一幕,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

父亲抬手,将母亲耳旁的一缕发丝归到耳后,那么随意自然,却又不乏温情浪漫。霎时,一缕红晕泛上母亲的脸庞,宛如初恋中的少女。

此时,夕阳如酡红微醉的芳颜,点点晕染,随之散开,两人并肩离去,逐渐消失在夕阳深处。

我仍伫立在原处,一支歌从心底泛起,越唱越响。在我心目中,一直以为父亲是个内敛的男人,不善表达。可刚才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出对母亲炽热的爱意。是啊,爱不一定要说出来,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心底的爱最感人,平淡的生活更能给人安全感,来自心底的情感才最美。

那一刻,这支歌从心底泛起,向远处飘去。

如果没有这次看见,我对父亲与母亲,也少了一份了解。

篇二: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我的老师(三篇名家写老师的文章)

我的老师

魏 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回,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可惜我没上初小,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写作此文时,魏巍已经和蔡老师分别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作者说他在动笔之前,确实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他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那段生活已游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尤其是写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他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写的是真情实感,作者要写出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描写教师的小散文】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了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

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小学课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jiàn),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shān)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cí),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xiāo)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qià),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

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hūn)的到来。落日的余晖(huī)染红窗棂(líng)。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yè)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kān)称楷(kǎi)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3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