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一)
2013最新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3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4.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在时间上分布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5和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 温度 而变化。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 氧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到的气体是 氢气 ,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3、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俩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第3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关,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ρ液指液体密度,ν

统一(ρ排取千克/米33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v排取米)),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4

①F浮<G 下沉,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V物

练习:某物体的质量为10千克,当它漂浮在水面上时所受的浮力为 N。

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ρ液>ρ物 ,上浮②ρ液<ρ物 ,下沉③ρ液=ρ物 ,悬浮

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

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

(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

7液gν排液

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单一物质)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 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的物质(悬浮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乳状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未标明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

1、物质的溶解性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钠固体);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

液温度降低(硝酸铵);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2、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仍可溶解。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液的配置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稀释: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水的净化

①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

②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③蒸馏法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

质,如硝酸钾

第7节 水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2、水资源的保护: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防止水污染。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大气层

1、 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 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

5层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 气温

6、 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 气候:冬雨夏干

7、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8、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0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0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C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9、 大气压强的存在

A、 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

(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10、 大气压强的大小:

A、 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 (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

B、 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D、 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11

、 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

12、 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A、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B、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C、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13、 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A、高山反应B、拔火罐原理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14、 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

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高压锅的使用原理

15、 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A、真空压缩保存袋

B、吸尘器: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原理: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气压差,在这一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气压差越大,吸尘器能力越强。

第四节 风和降水

16、 风是怎样形成的?

B17、 A、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常用的风向有八种,表示方法:

气象观测中常用风向标风向标观测风向

B、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千米/时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有0—12级,气象观测中常用风速仪观测风速。

18、 风与人类的关系:A、有利----风是一种资源,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等;

B、不利-----破坏性风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4、空气湿度:大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1)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 常用百分比(%)表示

(2)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所能含有的水汽越多。所以空气湿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观测湿度的仪器是:湿度计,最常用的湿度计是:干湿球湿度计,它实质上是两支特殊的温度计。

(4)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然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可以得出相对湿度。

(5)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6)天气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大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变软,飞得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5、降水

(1)降水的 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

形成条件: B、气温继续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水汽凝结

C、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

D、水珠、冰晶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度量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雨量筒

第五节 天气预报

1、 获得天气预报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或气象预报;(2)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2013版)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科学

知识点汇总(2013版)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还有0.94%是陆地咸水。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水总量的

2.53%,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小循环4、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 再生。

5、

环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 (地下)径流 原: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因:水的三态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途径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6、径流=降水量-蒸发量

7、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8、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9、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10、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 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

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2、水的重要性质【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3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注意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

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 此时 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 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出境

②当ρ液<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目录及教案全集

目 录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 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陆地淡水 2.53%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 实验: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举例: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 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E.出现的不同的现象:

3、实验结论 【补充】电解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沸点 气味 凝固点 状态 水的异常现象

【讨论】冰山的形成过程及泰坦尼克号船的沉没的原因。

课 题 1.3 水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确认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写出密度的定义式,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说出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4、能说出密度的含义,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通过习题教学,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重点:水的密度(概念,单位和测定)

难点:密度单位及计算

【引入】从家庭生活用水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

怎么样将水的体积转化为水的质量?

(回家观察水表,询问父母一月一般的用水量)

【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复习: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用天平测质量(液体质量)的方法及操作重点。

实验结论:(1)水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式一个恒量。即

质量/体积=1克/厘米3

含义:体积为1CM3的水的质量为1g

【演示】测量一定体积的酒精,铁的质量,写成0.8g/cm3 7.9g/cm3

结论: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

一、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3、单位:克/厘米3 或者 千克/米3 换算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二、公式教学要点:

1、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2、对于同一物质,ρ一定,反应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m、v大小无关,v增大,m也增大,ρ不变,即m/v不变

【判断】某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正比。( × )

3、对于不同物质,V相同,则m大的ρ也大,m小的ρ也小。

【判断】“铁比棉花重”的说法

4、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5、应用:由讨论题引出——知道其中任意2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判断何种物质;(打假) 例:有一块金黄金属,质量为2225千克,体积是250分米3,问这块金属是什么?

2测大型物体的质量;(矿山的质量) 例:有一用纯铜做成的纪念碑,体积为15m3,问质量是多少?

3测难以测量体积的物体体积计算。(小石块或大理石碑)

三、密度表的教学:

1、说出密度表中物质密度的意义:ρ铁=7.9×103千克/米3 2、据表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密度,故密度是物质的特征之一。问:物质的特性学过的有哪些?(晶体熔点,液体的沸点等)

3、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的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相差不大,气体比它们约小1000倍。推出:固、液——》》气,气体体积增大1000倍左右

通常状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距约为分子直径的 倍。(要求学生推理,即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间的大得多。)

4、记住:铁、水、酒精、水银的密度值。

四、习题教学:

1、体育课上用的铅球,质量是4000克,体积约为570cm3。这种铅球是纯铅做的吗?

2、一根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800牛的缆绳,能提起体积是0.5米3的钢梁吗?

3、某工地需要用密度为1.4×103千克/米3的沙子50米3。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运载,至少需运载几趟?

四、学生实验

课 题 1.4 水的压强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压力的特点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2、确认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3、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压力概念与重力的区别;压强概念的建立

压强公式的教学

【引入】创设情境:约翰.墨里的实验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成因: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分析:1手指按瓶子:手与瓶子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的表面上,并与接触面相互垂直。 2压路机压地面,滚筒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垂直。

3钳子夹核桃,钳子与核桃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核桃壳表面垂直。

2、压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的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实验】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

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注意:1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平支持面上静止时 F=G

2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3单位统一 N/m2

单位:1帕=1牛/米2,了解帕的大小

例题教学:P15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水的压强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四)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1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 ,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

或 g/cm³(1)密度的单位:kg/m³,

(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 1kg/m³=1×10g/cm³ (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 (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³ = 1×10

6

3

m³ 1吨=1000千克=1×10克

6

1毫升 = 1×10升 1升=10 m³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2

33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 帕 (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

3

g h)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

排液

gV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排取kg/m³,V排取m³)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 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V排

V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 < V物

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

4

ρ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5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测试卷

八年级科学(上) 第四章 自测试题

一、填空题:

1.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至少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部分。 2.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曾用石墨炸弹轰炸南联盟的科索沃地区,炸弹在空中爆炸产生大量的石墨絮状物,造成科索沃大面积停电。石墨炸弹使供电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 3.如图所示,在开关和灯泡之间连着两金属夹A和B,在金 属夹之间分别接入硬币、铅笔芯、大头针、橡皮,不能使灯 泡发光的是_____________。

4.家庭电路中,电线接头处要用绝缘胶布缠好,这是为了防 止_________________。

5.如下左图所示的胶木盖闸刀开关中,进线座、出线座、 _________, ____________是导体,其余都是绝缘体。

6、锅通常有“煮饭”“保温”两个功能,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的Rl为发热板的电阻。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饭锅处于___________状态;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饭锅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填“煮饭”或“保温”)。

7、如图所示的电路,欲使灯亮同时铃响,必须先闭合开关__________,再闭合开关_______.

8. 某同学在实验室里连接一个电路(如右图所示),她想让小灯泡

暗些,则应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_______端移动。在这一过程中,连入电路的电阻值逐渐变____________。

9. 根据右图实物连接及实验记录表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将表中没有填写的记录补充完整。

10. 下面是某同学拟出的一份实验报告,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测量电阻Rx的电阻。 (2)实验原理:欧姆定律电路图(如右图)

(3)实验步骤:①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调节变阻器,使接入 电路中的电阻较大;②接通开关S,读出电流表和电压 表的示数分别为0.4A、2.8V;③根据测量的电压、电流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值计算出Rx . (4)实验讨论:(略)

①本实验报告不完整,应添加的项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实验步骤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刚一试触,就发现电流表指针迅速摆动到最大刻度以外,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④若实验中电流表、伏特表位置对换,发生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选择题:

1. 分析右图所示的实物连接电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L1、L2串联后再与L3并联 B.Ll、L2并联后再与L3串联 C.L1、L2、L3串联 D,Ll、L2、L3并联

2. 如图所示,当S1、S2都闭合时,两个灯泡都能发光的是 ( )

3. 如下图所示的各电路中,三盏灯串联的是 ( )

4. 某电路中连有三盏灯,如果拿走一个灯泡,另外两个灯都不发光,则这三盏灯 ( ) A.一定是串联 B.一定是并联

C.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D.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混联 5. 如右图所示,开关S闭合时,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 A.Ll发光,L2不发光 B.电池被烧坏 C.导线被烧断 D.L2的灯丝被烧坏

6.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若测量通过灯泡L1的电流,应将电流表串 联在电路中的 (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7. 下图是装有两节干电池的手电筒的结构示意图,要使手电筒正常 工作,两节干电池放置正确的是 ( ) A.图甲 B.图乙

C.图丙 D.图乙、图丙都可以

8.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电压表测灯L1两端电压的电路图是 ( )

9. 如图电路,电源电压为12伏保持不变,定值电阻R1=7欧,滑动 变阻器Ro的最大阻值为5欧。当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滑 片P从a端滑向b端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 A.5V~12V B.12V~7V C.0V~5V D.0V~12V

10. 如图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合上时,A表和V表的读数变化为 ( ) A.A表示数变大,V表示数不变 B.A表示数变大,V表示数变小 C.A表示数变小,V表示数变小 D.A表示数不变,V表示数不变

11. 某同学做“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误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则 当S闭合时,将导致的结果是 ( ) A.电流表损坏 B.电压表损坏 C.电流表无示数 D.电压表无示数

12. 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Ω 1A” , 乙标有“15Ω 0.6A”。把它们串联起来。两端允许加的最高电压是 ( )

A.25伏 B.19伏 C.15伏 D.10伏

13.下列各图中,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一端移到另一端时,能使L从最 亮调至熄灭的正确电路图是 ( )

14.如图所示,Ll、L2串联,开关S闭合时灯泡不亮;用电压表测量灯Ll的电压时示数为 零,再测灯L2的电压时示数为6V。则L1、L2的故障是 ( ) A.L1短路 B.L2短路 C.Ll断路 D.L2断路

15.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6欧,R2=12欧。当开关S闭合后, Al、A2的读数之比为 ( ) A. 3:1 B. 2:3 C, 1:3 D. 2:1

16.某同学用一电流表去测两个串联的L1和L2灯泡的电流,当他选用,0~0.6A这一量程时,观察到刻度盘上指针的示数为0.24A;当他把这两个灯泡并联在同一电路上,再用电流表测干路上的电流时,发现刻度盘上的指针和串联时相比,向左偏离两小格,则此时电流表上的示数为 ( )

A. 0.24A B. 0.2A C. 0.22A D. 1A

17.在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得出表格中的一组数据。根据这组数据 以得到的结论是 ( ) A.导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 B.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C.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D.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简答作图题:

1.在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有一根导线尚未连接,请 用画线补上,补上后要求:当电键S闭合时,两

灯都发光,且电流表示数不变。

2.某大型宾馆设有地下停车场,地下值班室的工 作人员可以通过操纵室内的开关,使想存车的 司机通过看人口的红、绿灯便可知车场内是否 有空位;红灯亮时,无车位;绿灯亮时,有车位。 请你设计出满足右图的电路。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和R2的连接是_________联。 若电源电压为6伏,电压表的示数为2V,则R1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R2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___。

4. 某同学准备做“伏安法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现已准备的器材有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待测电阻及导线若干。 (1)该同学所缺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若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从最大调到最小,则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是____________,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是____________;

(3)在一次实验中,若电流表用0~0.6A量程,电压表用0~3V量程,它们的指针位置如下图所示,则被测电阻的阻值是_______________.

四. 分析计算题: 1. 把一只电阻R接到某电源上,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0.6A,若在电路里并联一只30Ω的电阻,此时干路的电流为0.8A,求电源电压和电阻R的阻值。

2.如图9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R2=20Ω。当S1,S2合上时,电流表示数为0.8A,当S1,S2断开时,电流表示数为0.2A。求R1和R2的值。

3.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伏不变,R1=20欧,R2=10欧, Il = 0.2安,求I2和I。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4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