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薛华赏析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王勃《别薛华》鉴赏
别薛华赏析 第一篇

王勃《别薛华》鉴赏

王勃《别薛华》鉴赏曾源语文工作室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

抒写离情别绪之作,历代诗歌中不计其数。但是,“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艺概·诗概》)。《别薛华》则堪称是一首含意隽永,别具一格,意境新颖的送别诗。

首联即切题。“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说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又该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真乃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颔联和颈联俱是工稳而妥贴的对子。近体诗到初唐“四杰”手中,已日臻成熟,从此诗亦可略窥一斑。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穷路”、“问津”而深入一层述说: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诗中“千”字极言其长,并非实指。这二句是发自肺腑之语。王勃早年因“戏为檄英王鸡文”,竟触怒了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此诗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时年仅二十出头,仕途的坎坷,对于王勃这样一个少年即负盛名,素有抱负,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来说,其感慨之深,内心之苦,是可以想见的。所以,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恶运,其实也是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

写到这儿,仍觉得意犹未尽,还不足以倾诉心声,更不忍与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说:“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你我的心情,都象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离别却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顺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两句: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既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份量。

袁枚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随园诗话》)此话说得不确的地方是,情和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就“言情难”而言,把这段话用在王勃这首诗中倒是十分妥贴的。由于此诗讲究匠心经营,反复咏叹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丝丝入扣,字字切题,又一气流,缀成浑然一体,确是感人至深。据《秋夜于锦州群官席别薛昇华序》所说,不仅和薛是同乡、通家,也是良友;又据《重别薛华》一诗来看,两人之间确有非同一般的深情厚意。而此时王勃正当落魄失意之际,不平则鸣,因此,面对挚友,他以肺腑相倾。写法上,诗不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抒发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这种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诗中所蕴含的深邃而绵邈的情韵,堪称自出机杼。这首诗与的另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相比,虽题材同为送别,而风格情调迥异,前后判若两人。这是由于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未能摆脱个人的哀伤情绪所致。

(施绍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vs别薛华
别薛华赏析 第二篇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写作背景】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诗意解析】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

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

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别薛华赏析】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

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

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古诗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凝练、鲜明劝慰友人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故事背景】

王勃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叫薛华(也称薛升华),不仅和王勃是同乡,两家还是情谊笃厚的世交。

这一天,正是唐高宗咸享四年(公元673年)的一个秋日。清晨,薛华远行上路了,王勃一程又一程地向前相送,不知不觉,走到城郊外面来了。

此时的王勃,已被罢官入蜀好几年,只有和薛华见面的时候,才能把内心的郁闷一吐为快。如今薛华又与他作别远行,令他感到很是孤独与悲凉,不忍分手,都走出郊外很远了,还在往前相送。薛华知道他心中悲苦,安慰他说:“子安啊,我知你仕途坎坷,感慨良深,内心凄苦。但你少年即负盛我,素有抱负,虽眼下怀才不遇,不得重用,可你眼下年仅二十刚刚出头,机遇对你来说,一定还有很多很多……”

“你不是不知道,”王勃抬头往路的尽头望着说,“我触怒的是当今皇上啊!都怪我一时好胜,信笔涂出那篇不该写的„戏为檄英王鸡文‟,否则,这几天我一定是在京国接待你,一起豪吟痛饮……”

他们已走到一个羊肠小道,这是一条近路,对于弯弯的大道,正是舍弓走弦之举。这条小路明明灭灭,是一条不甚分明的草径,必须一边细心分辩,一边摸索前行,一旦走错,就得重新寻人问路。王勃见了,心内深有所感:前面当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哇,与我相知的薛华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又该多么惶惶不安。在这迢迢遥远的行程中,唯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与他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他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唉,薛华啊,你我的心情,都像那浩渺无际的长川大河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哩!生活,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你我二人,不论谁离开,谁留下,彼此都会思念成梦的。

【古诗赏析】

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相径庭,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 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此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是传神之笔: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

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

“穷路”,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典故: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正因为他“守死善道”,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

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还兼取宋玉《九辩》中“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

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

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

2016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唐诗鉴赏100例二-100教育
别薛华赏析 第三篇

2016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唐诗鉴赏100例(二)

目录

51.陈子昂《感遇》

52.李商隐《落花》 宋祁《落花》

53.赵嘏《长安秋望》

54.崔湜《边愁》

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 雍陶《送蜀客》

56.曹松《南海旅次》

57.白居易《琴茶》

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

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 白居易《惜白牡丹》

60.元稹《高荷》

61.李中《舟次彭泽》

62.高骈《风筝》

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别薛华赏析】

64.杜荀鹤《闽中秋思》

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66.温庭筠《赠少年》

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68.崔道融《梅花》

69.崔道融《溪居即事》

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71.张仲素《秋闺思》 施肩吾《望夫词》

72.李中《舟次彭泽》

73.寒山《杳杳寒山道》

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

77.万楚《骢马》

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

79.徐通《春日闲居》

80.陆龟蒙《离别》

81.张乔书边事①

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

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

85.高适《塞上听吹笛》 李益《听晓角》

【别薛华赏析】

86.顾况《听角思归》

87.戎昱《耒阳溪夜行》

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89.元稹《送孙胜》 沈宇《武阳送别》

90.张仲素《秋夜曲》

【别薛华赏析】

91.薛媛《写真寄外》

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

93.孟郊《秋怀(其二)》

94.崔涂《除夜有怀》

95.王勃《别薛华》

96.韩偓《春尽》

97.马戴《楚江怀古》

98.吴融《华清宫》 李约《过华清宫》

99.李益《汴河曲》 皮日休《汴河怀古》

100.卢照邻《雨雪曲》

5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公元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花叶茂盛状。

1.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4分)

2.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空绝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2分),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年华流逝而芳意无成的苦闷(2分)。

2.托物言志(2分)。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2分)。或答比兴(2分)。前四句着力赞美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兰若凋零写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2分)。

5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落花

【宋】宋祁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①。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②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①半面妆:《南史·后妃传》载梁元帝徐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②章台:汉长安章台下街名。旧时用为妓院等地的代称。

1.两首《落花》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分析。(5 分)

2.咏物诗讲究人物交融,两首诗的颔联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征,请加以赏析。(5 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首皆有惜花伤春之情。李诗写满园缤纷落花,让人断肠不忍扫去,直接抒发了惜花之情;宋诗首联写花之自伤飘零,绸缪于青楼烟雨,一片凄苦迷离的景象,别有惜花伤春之意。

不同点:李诗有慨叹身世之意,写花朵用生命装点春天,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片芳心,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也寄寓了自己素怀壮志,屡遭挫折,报效无门的际遇之苦;宋诗三四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诗人忠厚悱恻之情(或九死犹未悔的精神)。

2.李诗:“参差”句空间着眼,“迢递”句从时间着眼,写落花纷飞,连接曲陌,连绵不断,无止无休,斜晖的点染又增添了整个画面的凄迷色彩。这种暗淡的色调,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伤。

宋诗:两句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对句写花落地不甘香消玉殒,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融入了诗人深沉的感受,“更作”“犹成”加强了感情色彩,倍增了执着之意。

5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别薛华赏析】

赵嘏(gǔ)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别薛华赏析】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C.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D.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参考答案A

【解析】

“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这句是眼前所见实景,不是联想。

5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边愁

崔湜①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②。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shí),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萎。

1.本诗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最后一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1分)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1分),渲染苦寒的氛围。1分)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1分)

2.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2分)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1分)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1分)

5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庄翻译赏析_作者王勃
别薛华赏析 第四篇

<春庄>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勃。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译文]
幽静的山林中有一条小路,路边长了满兰叶,城外的种桃李的园子。春庄翻译赏析_作者王勃。只是没有人事的清静,没有听到鸟儿的啼叫之声。
[鉴赏]
是一首写景诗,借景抒情,也隐隐的表达了作者处世一种心态,不喜繁闹的城市而更喜欢幽静的山间林里。

贾生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
别薛华赏析 第五篇

<贾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贾生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鉴赏]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去蜀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别薛华赏析 第六篇

<去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诗词全文如下: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译文]
这首五言律诗,诗人杜甫就总结了自己在蜀五年来的全部生活,不但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家混乱的局面而无奈,也表现出诗人杜甫难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而忧虑。在艺术上,首联对偶,不但开启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为诗人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同时,诗歌中,诗人运用反问和反语,不但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语气,[鉴赏]
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广义指四川,此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次联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去蜀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诗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
三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

幽州夜饮阅读答案_幽州夜饮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
别薛华赏析 第七篇

<幽州夜饮>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说。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幽州夜饮阅读答案_幽州夜饮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鉴赏]
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诗人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范评论说:“托意深婉。”(<唐宋诗举要>引)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8005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