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第一篇:《题目76c3d98583d049649b6658d7》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二篇:《题目f9b7dc6527d3240c8447efc6》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第三篇:《2014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理科语文试卷P》

1.默写。(7分)

(1)__________,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2)子曰:“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3)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4)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6)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崇高理想和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1.阅读《没有人能还她一个美好的童年了》,回答小题。共10分。

从来没有人告诉10岁的龙张欢,童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她是湘西凤凰县乡村里的一个小姑娘。自6岁半上小学一年级起,她开始背着8个月大的亲弟弟去学校。如今,亲弟弟长大了,她又接着抱起了两岁的小表弟。

这样的童年在当地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然而近日,她生活的瞬间经过支教志愿者用相机定格,并上传网络后,一下子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

照片中,扎着马尾辫的龙张欢坐在乡村小学的课堂里,怀里紧紧搂着睡得正香的小弟弟,她自己似乎也在犯困,几乎合上了双眼,顾不上课桌上摊开的课本。

感动、心酸、揪心,一下子成了网友们评论的关键词。或许是想了解详情的人太多,这所乡村小学疲于招架,竟然开通了官方微博。由此,一个常常听闻却无从走近的群体的生活,得以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龙张欢的家里,孩子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大人。两位老人的四个子女,统统和伴侣一起离开老家,或是打工,或是参军。眼下的屋檐下,只剩下8个孩子与两个老人。

患病的爷爷站立不稳,奶奶又起早摸黑地忙着农活。在缺乏成人庇护的世界里,8个孩子只能互相扶持,互相拉扯。

他们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里,与自己同龄的孩子们怎样度过童年——反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跳过童年,被不可回避的外力拉扯着,早早地走进了成人的世界。

他们最小的才两岁,最大的12岁。能自个儿走路的,每天负责砍柴、割猪菜。家里的饭菜,12岁的大姐姐独力承担。山上的泉水,则一个搀扶着一个去接取,洗干净的衣服,又分担着一人一点儿地背回家。

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他们本应躲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玩闹,任性淘气,又或不顾一切地发一场脾气。这一切,普通孩子最自然的生活,却是留守孩子们不敢企及的奢望。 在龙张欢就读的小学里,这样的生活一点儿也不特殊,带着弟弟妹妹去学校的大有人在。同学们常常抱着孩子听课,背着孩子玩耍,下课了,还自觉地手把手教孩子学写字。

他们还是一群小学生,却又俨然成了一群小爸爸、小妈妈。在他们的世界里,各种任务、责任与压力像噩梦一般无休止地纠缠着他们,夺走了童年最珍贵的礼物——玩耍与欢笑。 这样的成长过程,必定带着外人不可理解的痛苦。曾在苗寨的乡村小学任教7年的吴建辉至今记得,一天课间,龙张欢看着一些同学在快乐地跳绳、踢毽子,突然把手中的弟弟放在地上,冲向了操场。不料,弟弟嚎啕大哭,内疚的龙张欢马上又折了回来,抱起弟弟后,自己也忍不住大声哭了出来。

在外人看来勤劳、懂事的龙张欢大概也说不清楚,自己的内心其实有着怎样复杂的情绪。一旁的老师甚至担忧,这一个小女孩的内心是否太缺乏亲情与温暖,她长大以后会否因此变得叛逆,或者孤僻,而那看似缥缈又不可回避的城乡差距,又将在这一个孩子的身心烙上怎样的印记。

这种种的疑问还无法在当下获得完满的答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能还龙张欢一个美好的童年了。

(《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6日,有删节)

【小题1】对于像龙张欢这样的孩子来说,童年的另外一种活法是怎样的呢?(2分)

【小题2】第三段中作者说:“这样的童年在当地人看来再正常不过。”这是为什么呢?(2分)

【小题3】龙张欢的生活照片上传网络后,为什么会一下子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呢?(2分)

【小题4】阅读文中的画线句,体会两个“大哭”的不同含义?(2分)

【小题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呢?(2分)

1.(9分)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尝采药至衡山 尝贻余核舟一B.子骥欲更寻索 寻病终C.可试如水中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何陋之有【小题2】用四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欲 还 失 道 遇 伐 薪 人 问 径 仅 得 还 家。

【小题3】“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2.文言文阅读(20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2分)

去后乃至()尊君在不()

【小题2】翻译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分)

【小题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2分)

【小题4】友人和元方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4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0小题。(3分)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0.本诗的最后两句非常耐人寻味,请分析其所蕴含作者的心境。(3分)

2.阅读王安石的《葛溪驿》

3.阅读下面刘禹锡的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小题2】请尝试用学过的古诗文语句,对出下面两副对联。(3分)

(1)上联:沉舟侧畔千帆过下联:

(2)上联:长白山林壑尤美下联:

1.请以“我依然

第四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小练习

班级 姓名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请简析该词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请分析作品中“小松”这一形象。

3、阅读宋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①②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龙,笋。木笔,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一二联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回答。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颉

①②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答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说明】1——2题主要训练的是“分析诗歌的形象”,答题的步骤为:①总说: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2、这首诗塑造了坚强不屈、怀有凌云之志的小松形象。小松初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出身寒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批评了对待人才问题上的世俗眼光。

【说明】3、4题主要训练的是“分析诗歌的意境”,答题的步骤为:①总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②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术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作者思想感情。

3、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

4、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说明】5—7题主要训练的是“赏析关键字词”,答题的步骤为: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① 长 畏 ②“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6、(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优美。 (2)以动衬“幽 ”,“下鹭”,写出了水鸟飞翔、戏水的情态,衬托出在幽静环境中的自由自在。(3)以声衬“幽”,“鸣蛙”,写出了青蛙的鸣叫声,衬托出环境的幽静,有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觉”。

7、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得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说明】8—9题主要训练的是“赏析重要诗句”,答题的步骤为: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诗主旨阐释本句诗的语境义及其独特表现力。(如果本句诗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②概括此句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情感。

8、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最强烈和集中的表达了这种感情。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

第五篇:《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ū)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á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流势很急的水) ...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之情) 不绝如缕(细丝) ...

崇山峻岭(高) 冯虚御风(驾) ..

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告诸往而知来者。 ..

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①以其无礼于晋 无礼:对„„无礼 ..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B、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看 .

②亦去之 去:撤离 .

C、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不得志 ..

②道芷阳间行 间行:抄小路走 ..

D、①吾能弭谤矣 弭:消除 .

②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穿上朝服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攀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不阙秦,焉取之 ..

B、①吾其还也 ②君知其难也 ..

C、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D、①吾属皆且为之虏矣 .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8、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

B、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常以身翼蔽沛公 .

二、语言基本知识13分

9、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班的张芳同学在运动会上夺得一千五长跑的冠军,真是大快人心。

B.中国是一个拥有不少核电站的国家,我们应该结合国情,未雨绸缪,从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中吸取教训,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

C.这些豆蔻年华的小伙子,也许在没有喝酒前想也不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D.年青人应该胸怀大志,好高骛远,为中华再一次腾飞而努力。

11. 下列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道山如屏,溪水如歌,鹅卵石铺就的古道,将你带入古老意境的同时,也将你引到了爱莲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是周敦颐和他的两位优秀后裔鲁迅、周恩来的名言警句。伫立堂中,你会情 不自禁地去寻觅三位优秀周氏奇人间千丝万缕的牵系。

①大门旁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

②一副“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的对联刻在大门旁

③言简意赅地道出源远流长并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周子理学

④言简意赅地道出周子理学的源远流长和对后世的影响

⑤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争奇斗妍的字 画中

⑥堂中悬挂着好些字画,这些字画争奇斗妍

A、 ①④⑥ B、 ②③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12.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

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让人畅想。

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矫之 矫:违背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射:追逐

D.大率类是 类:似,像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速则不达 ..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四.古代诗歌阅读(6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五.课文名句填空6分

18、(1)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人生如梦, 。

(3)千古江山, 。

(4)想当年,金戈铁马,

(5) ,到黄昏,点点滴滴。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六.文学名著10分

1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纪尧姆·葛朗台让儿子查理到葛朗台家里住几个月,查理很兴奋,决心要到那个小地方摆摆阔气,显显时髦。他带上了巴黎流行的最漂亮的猎装,带上了各种各样的背心,还有风行的硬领和领带。查理俊俏的脸蛋和匀称的身材,深深地吸引了欧也妮。

B、欧也妮像初次动心的少女一样,非常急切地要替堂兄弟张罗点儿什么,她已经认为只有她才懂得堂兄弟的口味与心思,她甚至自己出去给查理买白糖。

C、多年来,葛朗台总是亲自分发蜡烛给女儿和拿侬使用,同样,日常消费的面包和其他物品也都由他在早晨分发,对家里的消费斤斤计较。欧也妮担心查理受不了蜡油的气味,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葛朗台太太怕被葛朗台发现,担心吊胆的。

D、葛朗台的弟弟给葛朗台一封诀别信,大致意思如下: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我欠了近四百万的债,无力偿还;只是查理这可怜的孩子,他已经无家可归,你应当帮助我。这封诀别信使葛朗台一夜没睡好,对弟弟的去世很是悲哀。

E、“妈妈,”欧也妮说道,“咱们给叔叔戴孝吧。”葛朗台太太表示赞同,但葛朗

台说葛朗台太太真会想办法花钱,戴孝在乎心而不在乎衣服;如果一定要戴孝的话,就让葛朗台太太用自己的六路易去买孝服,而他用一块黑纱布就行了。

20、葛朗台用什么方法既不花一分钱却又挽救了弟弟的名誉?请简述。

七.文化经典阅读6分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的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登上了东山和泰山,就改变了对鲁国和天下的看法。可见,站的高度不同,眼界和看法就不同。

B、圣人的言论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学问,因而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的言论所吸引了。

C、要研习圣道,就必须体会圣道是有本源,广远无穷的。大海之所以有浩渺的烟波、汹涌的涛澜,是因为大海本身的深广无涯。

D、孟子以太阳和月亮为喻,说明圣道就象日月那样,自己有光明才能给万物带来光明。

22、简要阐述你对“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的理解。(3分)

八、作文(70分)

请以“眼光”为话题,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套作。

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

第六篇:《黄桥初中语文二模》

2016年泰兴市黄桥初中

九年级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填到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jiān程。——汪国真

②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要错过璀璨群星了。——泰戈尔 .③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mó,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毕淑敏

④我们活在浩hàn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郭敬明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3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是为了不要忘却——勿忘国耻,牢记牺牲,安放灵魂。

C.《时间去哪儿了》在唱响我们心灵深处温存记忆的同时,也让我们思索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D.我家只有一个忙月(自己也种地,只是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每个中学生责无旁贷。 ....B.“读书节”活动圆满结束,但我校诵读经典的良好风尚已经蔚然成风。 ....C.游客们在沁人心脾的花香中感受着春天的美丽和岁月的静好。 ....D.母亲靠着自己在缝纫店里那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我们几个,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

①见微以知萌,。②,则无败事。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④,犹有花枝俏。

⑤为国效力是古代文人志士永恒的追求。辛弃疾《破阵子》中的“,

”表现了词人破敌立功,体现人生价值的愿望;范仲淹的《渔家傲》

“,”则流露出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家的复杂心情。

5.名著阅读。(6分)

(1)水浒英雄在梁山泊过着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痛快生活,宋江为何不顾“黑旋风”李逵、等人的反对,坚决主张接受招安,其原因是

。(3分)

(2)人生处处有选择,也处处面临选择。对以下人物在不同的处境中所作出的选择,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最初选择学医,是想安心做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后因“匿名信事件”,他才弃医从文。

B.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全身心投入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其实是要文字创作的方式,继续参与战斗。

C.汤姆选择去当海盗,他觉得海盗无拘无束,“一直没谁敢小瞧”。这是儿童的天性,渴望从游戏和冒险中寻找自由和浪漫。

D.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但在慧骃国他就是一只“耶胡”,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无奈选择回国。

6.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8分)

为深入推进“泰州教育大阅读”活动,东方实验学校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

(1)2016年5月,东方实验学校文学社对

全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右边

的图表,写出你的结论。(2分)

(2)右边两幅漫画的题目都叫“读书”,请

仔细欣赏,任选其中一幅,分析漫画告诉我

们的道理。(2分)

我选__________幅,它告诉我们:

_

(3)东方实验学校的学生张明在参加“泰州大阅读活动”中对读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给

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表弟韩磊写了一封信。(4分)

①请依照下面划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2分)

读,我;读,我。

②书信中__ 句是病句,修改为__ ___ __(2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王安石的《葛溪驿》,完成第7题。(6分)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葛溪驿:在今江西弋阳,驿是官府设立的伕马站和旅舍。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未央:未尽。

(1)古人论诗有“诗眼”之说,诗中的“ ___ ”字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1分)

(2)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借景抒情,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描写葛溪驿的环境,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B.“鸣蝉更乱行人耳”中的“行人”,是指经过葛溪驿的诗人自己。

C.颔颈两联直接抒情,直接抒发夜宿所感。

D.尾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心境渲染到极致。

(3)从全诗内容看,诗歌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二)阅读刘蓉《习惯说》,完成8~11题。(14分)

①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

②③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

④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

安之。

⑤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

⑥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qīn)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③苦:总是。踬(zhì):绊倒。④蹶(jué)然:急速的样子。

⑤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⑥窒,阻碍。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习惯说 ( ) ②每履之 ( ) ..③顾而笑曰( ) ④而不与洼适也(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足苦踬焉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D.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2分)

译文: 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译文: ___

11.本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用自己的语言阐述)?(2分) ②③①

(三)阅读《有“脑”的人工智能》文章片断,完成12~15题。(10分)

①日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发布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名为“寒武纪”。该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中科院计算所陈天石博士透露,这项成果将于今年内正式投入产业化。在不久的未来,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都将更加可靠、易用。

②前不久,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围棋程序“AlphaGo”以4∶1战胜了韩国棋手李世石,其中,“AlphaGo”的成功秘诀就是模仿人类通过神经网络进行“深度学习”。

③“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它的方法。通俗讲就是指计算机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机制来学习、判断、决策。近年来,这种方法已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它在近期和未来都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说。

④陈天石说,“深度学习”能发展到现今阶段,得益于计算系统运算能力的提升,而这种提升正是作为技术支撑的处理器爆炸式发展的结果。目前,“AlphaGo”使用的处理器是在其他领域通用的CPU处理器。2010年,谷歌使用1.6万个处理器运行7天来训练一个识别猫脸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围棋上战胜了人类的“AlphaGo”则需要更多的处理器,普通人要想使用这项技术是不可能的。

⑤“普通的处理器就好比瑞士军刀,虽然通用,但不专业。如果厨师要想做出像样的菜肴,就必须使用专业的菜刀,而专门的深度学习处理器就是这把更高效、更快捷的‘菜刀’。”陈天石说。

⑥深度学习处理器,就是给电脑创造出模仿人类大脑多层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的芯片。在深度学习处理器的运行当中,计算系统的运算能力提升是决定深度学习处理效率的关键。而中科院计算所此次发布的“寒武纪”处理器,比“AlphaGo”所使用的处理器在性能上提升两个数量级,也就是说,它能够让人工智能跑得更快、更远。

⑦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杨生看来,过去几十年,科学家往往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机器人动作的研究上,让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爬、抓、行、跳等。徐杨生打了一个比方:前50年,我们研究的多是机器人“穿衣服”这个动作,却没有让机器人学会“要不要穿衣服”等感知和认知能力。

⑧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谷歌、百度等公司陆续推出“AlphaGo”“百度大脑”等深度学习程序,推动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谭铁牛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研究需要和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3月23日,有删减)

12. 简要分析第①段加点词语的作用。(2 分)

在不久的未来,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都将更加可靠、易用。 ..

13.请说出第⑥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因为“深度学习”能迅猛发展到现今阶段,所以技术支撑的处理器得到了爆炸式发展。

B.“寒武纪”项目未来可服务的领域,包括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民生。

C.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杨生看来,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往往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机器人动作的研究上。

D.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水平也会不断进步。

15.假如你是一位人工智能发烧友,在参加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时,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向科学巨头们阐述一下你的观点。(3分)

【材料】日前,物理学巨匠斯蒂芬·霍金和PayPal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在内的一群科学家签发了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关注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马斯克多次表示人工智能很可能将召唤出恶魔,在五年内可能就会发生人类不可控的事情,他甚至还将人工智能视为超过核武器的人类最大威胁;而霍金则得出结论称“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

(四)阅读周国平的《己所欲,勿施于人》一文,完成16~18题。(10分)

①中外圣哲都教导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②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小至在思维方式上,在生活习惯上,在艺术欣赏上,在文学批评上,人们很容易以自己所是为是,斥别人所是为非。即使在一个家庭的内部,夫妇间改造对方趣味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的。

③事情的这一个方面往往遭到了忽视。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世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④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人们在精神信仰领域和私生活领域都享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合理化的进程,而那些以己所欲施于人者则是这个进程中的消极因素,倘若他们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丝毫不会感到意外的。

16.本文用“己所欲,勿施于人”作题目,有什么作用?(3分)

17.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18.写出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第七篇:《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葛溪驿》阅读答案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文章王安石《葛溪驿》阅读答案出自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一盏油灯,半明半暗。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4分)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4分)

王安石

第八篇:《王安石《葛溪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安石《葛溪驿》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作者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葛溪在江西弋阳。驿是公家设立的车马站或招待过客休息所。人在病中最快感觉到风露的早来,梦中回家,总是不知山水路途的遥远。江湖沦落,人又在病中,最是想家,心境最是凄苦。梦中不知山水长,醒后更觉家乡的路遥。

清代诗论家贺裳说:“读临川诗,常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当其绝诣,实自可兴可观,不惟于古人无愧而已。”(《载酒园诗话》)《葛溪驿》就是这类令人寻绎于语言之外的好诗之一。其写作时间,大约在1050年(皇祜二年)。

首联一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这首诗写月亦寓此意,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诗人于扫兴之余,便希望早入梦乡。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壶,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难,滴水声似 本文来自

首联虽为景语,而景中宛然有诗人自己在,故颔联便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秋风引》的启发。刘诗云:“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所谓“最觉风露早”,亦即刘诗“最先闻”之意。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三不堪。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刘熙载说:“律诗既患旁生枝节,又患如琴瑟之专一。融贯变化,兼之斯善,”(《艺概》卷二)这首诗上半篇写羁旅之愁,颈联便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瘼的诗篇,诗中慷慨陈词:“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读诏书》)“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忧天下”的具体写照。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综观中间两联,一写乡思,一写忧国之思,名虽为二,实可融贯为一,统称之为家国之思庐这正合上文所谓“融贯变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尾联中的“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正所以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乱”字之前着一“更”字,足见诗人夜来的种种新愁旧梦及凄苦慷慨之意仍萦绕心头,驱之不去,而耳际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结句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作为象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 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顿挫盘纡而出,并显示其转折变化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能极金尽曲折往复之致。

第九篇:《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   (2分)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2分)

答: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答: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二: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6分)

参考答案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赏析: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诗词鉴赏

《除夜宿石头驿》是唐代诗人戴叔伦除夕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时创作的感慨自身遭际的诗作。此诗开篇把自己滞迹他乡的寂寞苦涩写得十分深刻,结尾处又给人一种以沉重的压抑感。全诗写出了沉思追忆和忆后重又回到现实时的自我嘲笑,蕴含着无穷的悲怆感慨和不尽的凄苦况味,写情切挚,寄慨深远。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就转到这个“人”,独宿在旅馆中,又是在大年夜,他的思想感情怎样呢?“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外。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这就是所谓“馀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68288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