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无人行吴均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与朱元思书_吴均
故无人行吴均 第一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作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

②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写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本文是作者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断,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五.翻译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

三.字音 ①注音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故无人行吴均】

六.理解型默写:

1.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5.全文的总领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6.从侧面衬托山的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8.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9.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10.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1.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2.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13.写听觉感受的句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 绝。

14.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 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七.理解:

段落内容:

第一段:文章的总起,概括了从富春江至桐庐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刻见到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功名利禄的鄙视,含蓄地流露出热爱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写作特色:

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 体裁:

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故无人行吴均】

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重点难点:

1. 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2. 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答: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3.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3. 文中对偶句的作用:

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4. 句子赏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不仅描绘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勾勒出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寒”暗示了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伟景色。“竞”“争”一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的生命的动感。 5.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答: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世俗官场和功名利禄的鄙视,含蓄地流露出热爱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附录I:(2008年福州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5题。(9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故无人行吴均】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游、水之口、山之口、山之口,

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5分)

15.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

生态度。(4分) 答案:

14.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急 高 险(峻;峭;陡)(每空1分,共5分。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15.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附录II:(潍坊市) 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 .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②歌吹为风 .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2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答案:20、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1、C 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ABUTQAKBkBFAQxtM

《续齐谐记》(梁)吴均 撰
故无人行吴均 第二篇

《续齐谐记》(梁)吴均 撰

●目录

校点说明

续齐谐记

●校点说明

《续齐谐记》一卷,梁吴均撰。吴均(469-520),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刺史,辟均为郡主簿,官至奉朝请。好学,有才气,其诗为士人所效,号“吴均体”。精史学,有《后汉书注》、《齐春秋》等。

今本《续齐谐记》仅十七条,然文学性较高,颇多佳作。其取材,部分辑自旧集,还有不少来自民间传说故事,情节新奇,富于浪漫气息。其中“阳羡书生”写书生因脚痛卧路侧,后求寄许彦鹅笼中,为酬许而口吐珍馐、美女,美女又口吐男子,男子又吐女,终又依次回纳书生口中,极为奇幻精彩。此事显然本自佛经故事,则又可见佛教对中国文言小说的影响。本书不少故事,还成为后代话本小说及传奇的素材,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书现存版本颇多,今以明嘉靖《顾氏文房小说》本为底本,校以其它诸本,予以标点出版。

●续齐谐记

汉宣帝以皂盖车一乘,赐大将军霍光,悉以金铰具。至夜,车辖上金凤凰辄亡去,莫知所之,至晓乃还。如此非一。守车人亦尝见。后南郡黄君仲北山罗鸟,得凤凰,入手即化成紫金,毛羽冠翅,宛然具足,可长尺余。守车人列上云:“今月十二日夜,车辖上凤凰俱飞去,晓则俱还。今则不返,恐为人所得。”光甚异之,具以列上。后数日,君仲诣阙上凤凰子,云:“今月十二夜,北山罗鸟所得。”帝闻而疑之,置承露盘上,俄而飞去。帝使寻之,直入光家,止车辖上,乃知信然。帝取其车,每游行,即乘御之。至帝崩,凤凰飞去,莫知所在。 【 嵇康诗云:“翩翩凤辖,逢此网罗。”】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 【 陆机诗云:“三荆欢同株。”】

弘农杨宝,性慈爱。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逐树下,伤瘢甚多,宛转复为蝼蚁所困。宝怀之以归,置诸梁上。夜闻啼声甚切,亲自照视,为蚊所啮,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黄花。逮十余日,毛羽成,飞翔,朝去暮来,宿巾箱中,如此积年。忽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是夕,宝三更读书,有黄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莱,为鸱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今当受赐南海。”别以四玉环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且从登三公,事如此环矣。”宝之孝大闻天下,名位日隆。子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名公。及震葬时,有大鸟降,人皆谓真孝招也。 【 蔡邕论云:“昔日黄雀报恩而至。”】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静可怜,见人辄去。帝欲见之,终莫能遂。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鱼,乃不避死。”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帝甚佳之。曰:“闻卿善画,何其妙也!”答曰:“臣亦未尝执笔,然人之所目,可庶几耳。”帝曰:“是善用所长。” 【 颜公《庭诰》云:“徐景山之画獭是也。”】

张华为司空,于时燕昭王墓前有一斑狸,化为书生,欲诣张公。过问墓前华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见司空耶?”华表曰:“子之妙解,无为不可。但张公制度,恐难笼络。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丧子千年之质,亦当深误老表。”狸不从,遂见华。见其容止风流,雅重之。于是论及文章声实,华未尝胜。次复商略三史,探贯百氏,包十圣,洞三才,华无不应声屈滞。乃叹曰:“明公乃尊贤容众,嘉善矜不能,奈何憎人学问?墨子兼爱,其若是也?”言卒便退。华已使人防门。不得出。既而又问华曰:“公门置兵甲阑锜,当是疑仆也。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谈,知谋之士望门而不进。深为明公惜之。”华不答,而使人防御甚严。丰城令雷焕,博物士也。谓华曰:“闻魅鬼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复能别。惟千年枯木,照之则形见。昭王墓前华表,已当千年,使人伐之。”至,闻华表言曰:“老狸不自知,果误我事。”于华表穴中得青衣小儿,长二尺余。使还,未至洛阳,而変成枯木。遂燃以照之,书生乃是一斑狸。茂先叹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复可得。”

东海蒋潜,尝至不其县。路次林中,露一尸已自臭烂,鸟来食之。辄见一小儿,长三尺,驱鸟,鸟即起,如此非一。潜异之,看见尸头上着通天犀纛,揣其价,可数万钱。潜乃拔取。既去,见众鸟集,无复驱者。潜后以此纛上晋武陵王晞,晞薨,以衬众僧。王武刚以九万钱买之,后落褚太宰处。复以饷齐故丞相豫章王。王薨后,内人江夫人遂断以为钗。每夜辄见一儿绕床啼叫,云:“何为见屠割?必诉天,当相报!”江夫人恶之,月余乃亡。

桓玄篡位后来朱雀门中,忽见两小儿,通身如墨,相和作《笼歌》,路边小儿从而和之者数十人。歌云:“芒笼茵,绳缚腹。车无轴,倚孤木。”声甚哀。无归。日既夕,二小儿入建康县,至合下,遂成双漆鼓槌。吏列云:“槌积久,比恒失之,而复得之,不意作人也。”明年春,而桓败。车无轴,倚孤木,桓字也。荆州送玄首,用败笼茵包之,又芒绳束缚其尸沈诸江中,悉如所歌焉。

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为君薄设。”彦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肴馔,珍馐方丈。其器皿皆铜物,气味香旨,世所罕见。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自随,今欲暂邀之。”彦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绮丽,容貌殊绝,共坐宴。俄而书生醉卧,此女谓彦曰:“虽与书生结妻,而实怀怨。向亦窃得一男子同行,书生既眠,暂唤之,君幸勿言。”彦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颖悟可爱,乃与彦叙寒温。书生卧欲觉,女子口吐一锦行障,遮书生。书生乃留女子共卧。男子谓彦曰:“此女子虽有心,情亦不甚,向复窃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暂见之,愿君勿泄。”彦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妇人,年可二十许,共酌,戏谈甚久。闻书生动声,男子曰:“二人眠已觉。”因取所吐女人,还内口中。须臾,书生处女乃出,谓彦曰:“书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独对彦坐。然后书生起,谓彦曰:“暂眠遂久,君独坐,当悒悒邪?日又晚,当与君别。”遂吞其女子,诸器皿悉内口中。留大铜盘,可二尺广,与彦别曰:“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彦大元中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永平三年作。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仲洽:“三月三日曲水,其义何旨?”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与至水滨盥洗,因流以滥觞,曲水之义,盖自此矣。”帝曰:“若如所谈,便非嘉事也。”尚书郎束晳进曰:“挚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见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

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左迁仲洽为城阳令。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

弘农邓绍,尝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曰:“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吴兴故邺县东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竖一石,可高百余丈,至青而圆,如两间屋大。四面斗绝,仰之干云外,无登陟之理。其上复有盘石,圆如车盖,恒转如磨,声若风雨,土人号为石磨。转快则年丰,转迟则岁俭。欲知年之丰俭,验之无失。

钱塘徐秋夫,善治病。宅在湖沟桥东。夜,闻空中呻吟,声甚苦,秋夫起,至呻吟处,问曰:“汝是鬼邪?何为如此?饥寒须衣食邪?抱病须治疗邪?”鬼曰:“我是东阳人,姓斯,名僧平。昔为乐游吏,患腰痛死,今在湖北。虽为鬼,苦亦如生。为君善医,故来相告。”秋夫曰:“但汝无形,何由治?”鬼曰:“但缚茅作人,按穴针之,讫,弃流水中,可也。”秋夫作茅人,为针腰目二处,并复薄祭,遣人送后湖中。及暝,梦鬼曰:“已差。并承惠食,感君厚意。”秋夫宋元嘉六年为奉朝请。

会稽赵文韶,为东宫扶侍,坐清溪中桥,与尚书王叔卿家隔一巷,相去二百步许。秋夜嘉月,怅然思归,倚门唱《西夜乌飞》,其声甚哀怨。忽有青衣婢,年十五六,前曰:“王家娘子白扶侍,闻君歌声,有门人逐月游戏,遣相闻耳。”时未息,文韶不之疑,委曲答之,亟邀相过。须臾,女到,年十八九,行步容色可怜,犹将两婢自随。问:“家在何处?“举手指王尚书宅,曰:“是闻君歌声,故来相诣,岂能为一曲邪?”文韶即为歌《草生盘石》,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乃曰:“但令有瓶,何患不得水?”顾谓婢子:“还取箜篌,为扶侍鼓之。”须臾至,女为酌两三弹,泠泠更增楚绝。乃令婢子歌《繁霜》,自解裙带系箜篌腰,叩之以倚歌。歌曰:“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晓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歌阕,夜已久,遂相伫燕寝,竟四更别去。脱金簪以赠文韶,文韶亦答以银碗白琉璃匕各一枚。既明,文韶出,偶至清溪庙歇,神坐上见碗,甚疑;而委悉之屏风后,则琉璃匕在焉,箜篌带缚如故。祠庙中惟女姑神像,青衣婢立在前,细视之,皆夜所见者,于是遂绝。当宋元嘉五年也。

【 《齐谐》,志怪者也。盖庄生寓言耳。今吴均所续,特取义云耳,前无其书也。考《文献通考》书目,亦云。至元甲子,吴郡陆友记。】

《续齐谐记》 (梁)吴均 撰

语文试题5
故无人行吴均 第三篇

默写训练一

一、 理解型默写: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

中的两句是 , 。

2.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 , 。

3. 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 , 。

【故无人行吴均】

4.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 。

5. 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

是 , 。

6. 李白《峨嵋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

境的一句是 , ;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

7. 李白《峨嵋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

句是 , 。

8.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的两句是: , 。

9.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

两句是: , 。

10.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的两句是 , 。

11.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

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

是: , 。

12. 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 , 。

13. 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

的两句是: , 。

14.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

“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

是: , 。

【故无人行吴均】

1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

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

是 , 。

16.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

心情的两句是 , 。

17.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林寺的【故无人行吴均】

景色气氛,同时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两句是: , 。

18.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

依不舍情景两句是: , 。

19.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描写江南梅雨季节清新幽静的景色,交待

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两句是: , 。

20.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表达诗人候客时长而失望焦躁情绪的两句

是 , 。

21. 赵师秀《约客》一诗中,常被用来形容江南梅雨季节的清新幽静的

可爱景色的两句是 , 。

22. 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文字创作应有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两句

是 , 。

23. 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诗人,

后人可以超过前人,不必一味泥古守旧的两句是 , 。

24. 赵翼《论诗》一诗中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含义相同的诗句

是 , 。

二、 语境型默写:(根据下列语境,写出相应的诗文语句)

25、“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句话化用的诗句是 , 。

26、六朝山水诗在大谢、小谢手中时,大多还是繁缛之作,南朝梁文学

家吴均曾只用短短四句诗,已经很有唐人五绝的风味。就境界而言,写

出了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

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请写出这首诗 , 。

27、 园林与中国古典文学相互影响的的著名例子极多,比如唐代大诗人

王维许多描写自己 “辋川别业”的诗歌,都兼在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两

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其中一首名句是

“ , 。”

28、在四川乐山市北约23 公里的平羌小三峡是古代成都地区赴嘉州(今

乐山)及经水陆出川的交通要道,峡区河道蜿蜒。自平羌峡以下至乐山

一段江流,又名平羌江,沿江古迹甚多,久负盛名,站在此地你会想起

李白哪句诗“ , 。”

29、“插柳”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其中“折柳”有三重含义:一

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诗经》中“惜我往矣,杨柳依依”

和无名氏《送别诗》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句子,

表示的就是这个意思。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

表示挽留之意。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

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汉代文物专

著《三横黄图》上有关“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

柳赠别”的记述和唐代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中的

“ , 。”说的即是此意。三表

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故

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

30、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有一幅叫“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

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

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马上”,匆促之意也。唐

诗有“ , 。”据《名臣言

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

涧中,不复展读。”

31.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告诫人们应该这样对待挫折和困

难: , , ! 。

3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

要悲伤,不要心急”的原因是“ ”;

“ , ”; “ ”。

梦李白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故无人行吴均 第四篇

<梦李白二首其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梦李白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前言]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梦李白二首其一翻译赏析_作者杜甫。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
[注释]
⑴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⑵瘴疬: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⑶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这是杜甫常用的越过一层、从对方写起、连带双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⑷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羽翼:翅膀。这两句说:既已身陷法网,系狱流放,怎么会这样来往自由呢?
⑸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这两句说:我梦到的该不是你的魂魄吧?山高路远,谁知道你是否还活着啊!
⑹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⑺颜色:指容貌。
⑻这句指李白的处境险恶,恐遭不测。祝愿和告诫李白要多加小心。
[翻译]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赏析]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互相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

清平乐翻译赏析_作者元好问
故无人行吴均 第五篇

<清平乐>作者为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语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清平乐翻译赏析_作者元好问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之词,文字清通,内容亦无须多加分析,这里着重谈谈作者的艺术手法。
首先是观察点的选择运用。词的开头两句,交代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点明相思题旨。读者可以看到孤独寂寞的女主人公,慵倦无聊,形容憔悴。以下的描写,全以女主人公为观察点,用电影术语说就是“主观镜头”。这个女子看着飞去飞来软语呢喃的燕子,心中不禁发出痴想:它们会知道郎君的行踪吗?“下片由室内转向室外,其次,是即景传情。这首词除开头一句外,几乎全是写景。然而由于主观镜头的运用,以“我”观物,故景物皆着女主人公之情绪色彩。暮春微雨,孤独庭院,是婉约词的典型意境。一个年轻的女子,独处闺房,其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成双的燕子飞来飞去,更衬托出她的孤独与凄凉。杜宇就是杜鹃,这是历来词人倾注情感最多的一种生灵,因为关于它有那美丽伤感的传说,因为它那悲切的啼叫,也因为它总是出现在花事凋零的暮春时节。作者利用这些积淀着特定情感的审美意象,使相思之情,见于言外。末尾两句使用了骈句,使词更为传神。
这首词的特色,还在于文心的细腻,这和所要表现的细腻的情思是相应的。女主人公因相思而消瘦,容光顿减,铅华盖不住黯然之色,故曰:“瘦觉妆痕浅。”听燕子呢喃而想问讯郎君行踪,飞足以见出女子的一片痴情。结尾一句,“树头无数青山,”显然是楼上远眺之景。作者空间意识的准确把握,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真切感。
凡大作家都不止一副笔墨。元好问生长云朔,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发而为词,清雄沉郁,风格逼近苏东坡、辛弃疾。但他也有一些写儿女柔情的小词,风态绰约,楚楚可人。这首词就是一个例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1700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