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有用吗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
读书到底有用吗 第一篇

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不能一概而论。

读书有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君看为宰相,尽是读书人” ,历史上无数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哪个不是读书人?我国一千多年来科举制录取无数精英,哪一个不是读书人?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全人类的共识。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知识便萌生在人类的智慧中,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到高度文明的当代,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无不显示出知识的巨大作用。

列宁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这样泛泛而谈似乎扯远了,“成者为王败者寇” ,现在人们谈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往往是以钱来衡量。

我们屋里同胞兄弟两人,职业都是石匠。哥哥只读了小学,弟弟读了高中。现在哥哥依然是天天做石匠,每天打工120元,弟弟在县城建筑公司上班,弟媳妇说每月工资6000元;比较而言做石匠的哥哥邋里邋遢,公司上班的弟弟衣冠楚楚;别人叫哥哥“高师傅” ,叫弟弟“高工” 。您说,他们的差别从何而起?

我们屋里三个老板,一个老板至少是几千万,两个老板起码几百万。这三个人老板两个初中生,一个小学可能不一定毕业了。富有戏剧性的是,两个高中毕业生却都成了打工仔,一个做石匠,一个做裁缝。我是屋里第一个混的“大学生”,每月工资从几十元、几百元到今天几千元,一生紧巴巴小心翼翼过日子,用一句俗话形容是 “先生先,屁股尖,一粒米,吃三天” , “做鬼都没有呜一声” 。不是我不想潇洒,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养家糊口每月就那么千儿八百的死工资,没有底气“呜”啊!您说,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

读书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读书主要指学生在学校读书;广义读书不仅指在学校读书,还包括看书,求知,不仅指读有字书,还指读无字书。

知识有用,读书有用,这是毋庸臵疑的。读书不仅获得证书,更能获得书本知识,生活知识,健康知识,甚至发家致富的技术, “知识改变命运,智慧成就人生”。毛泽东不读书只能是一个土财主、富商人;朱德不是家中节衣缩食供他读书,也只能重复父母的故事,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劳动力,而绝对不能成为共和国的缔造者。

读书不在数量多少,重在读精。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钟爱勤奋而且善于独立思考的人。陈云做学生只是小学毕业,但是他一生都读书,他读活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小学毕业的他,成为共和国杰出的经济专家。

命运钟爱大胆而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刘备自己读书不多,却能驾驭读书人,善于用谋臣、勇将,让他们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为他卖命。乱世中他运筹帷幄,再后来,又让他们一个个“请君入瓮”。这是大智慧,读活书。【读书到底有用吗】

性格决定命运,有些人的确读书无用。

那些读死书的人,做事墨守成规,只知道答案,不知道过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是长不大的孩子,像“小马过河” ,遇事永远只知道找妈妈,这种书呆子读书无用。

那些性格内向,思想僵化的人,谨小慎微,不会变通,不善交际,甘于平庸,遇事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即使遇到好机遇,最多只是小财主,不会有大的发迹。这种人的无用与读书无关。

还有一种半桶水的人,读了几句书,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目空一切,不愿意给人家说好话,对成功人士则心怀妒忌,没有知心朋友,没有生意伙伴,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这种人读书时做不了不好学生,长大也做不好人。他们不是被书误了,而是被自己误了。

还有一种人读书无用。他们学生时会读书,长大了也做事,但是他们经不起金钱美女的诱惑,利令智昏,贪得无厌,最后锒铛入狱,这种贪官被权误了。

有用无用不在书。事在人为,错不在书,在人。 (2013.11.5)(1496)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读书到底有用吗 第二篇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读书有没用?面对这个问题,平时不摸书的人也会大喝一声:当然有用。政治正确的答案在这里似乎只有一个。

我有个堂哥,大我一岁,是二伯父的第二个儿子。他只上了一年学,就再也不愿意读书。二伯父的大儿子读书成绩不错,全家指望他考上大学,跃出农门,光宗耀祖;所以并不在乎小儿子的选择,乐得他回家帮忙干活。

我记得几年之后的寒假,有一晚,我和小堂哥一起睡,席子下垫着香喷喷的干稻秆,我们聊到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读书有没有用?我的观点自然是有用,他一度好像被我说服了,兴致很高,翻身起来让我教他写名字。

之后当然是走各自的人生路。我继续读书,虽然不出色,三十多年后,好歹也能自由自在,凭着读书写文章吃饭。读书,尤其是脱离了教科书之后的自我教育,让我领会到知识的乐趣。四十岁之后,只恨时间太少,好书太多。

【读书到底有用吗】

堂哥没有回到学校,他安于当文盲。身体强健以后,他到一座小砖窑做工,偶尔经过时总是见他赶着牛在和砖泥。如此过了几年,他学艺成熟,另立门户自己开砖窑。制砖手艺他得心应手,可他见到工程多了起来,却毫不迟疑地冒险转型,买了一部卡车,自学驾驶,到工地接活。由于勤奋、诚信、忠厚,不停有活,后来又买了一部车,雇了一个司机。他变成村里数得上的富人,在当街的好地段盖了大房子,孩子们想读多久书他就供他们读多久。

我们少年时那晚的讨论,过了几十年,有了结论。读书有没用?因人而异,我认为有用,我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堂哥认为没用,他也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他那个被寄以厚望的哥哥,并没有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还是回到农村,收入不如他。仅比较他兄弟俩,读书无用显然更合理一些,哥哥耗费了家里的大量资源,产出却低,弟弟从小就养活自己,产出奇高。

读书有没用?这得交给个人去决定,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抱定读书必然有用,强迫不想读书、或资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去读书,效果适得其反,既读不好书,也失去了学艺的最佳时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坏工作”又不愿意做,回家啃啃老,两代人干瞪眼——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命运。他们被送去读不三不四的大学,听不三不四的老师上些不三不四的课,能指望学到什么?

图注:现在的苏明娟是一名银行员工。对她来说,读书是有用的。解海龙摄。

文盲并不妨碍许多人创造价值。在我小堂哥这个乡村自由人面前,那些靠父母、靠政府、靠税收活着的人,有哪个比他更值得尊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能养活自己,选择不读书,是一点没错的。而一个读了好几个博士学位的人,出来却向政府乞求:“给我一个工作吧,要让读书人有地位。”这个人选择读书却是错的。

现在没几个父母愿意让独子(女)成为文盲,即使有,义务教育法也会跳出来动粗。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的时间点,只能放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不想读的绝不要勉强。

现在蓝领、小贩的收入有大幅超过白领的趋势,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舒服”的工作,这都是好事。让就业市场来宣布答案:有能力的人、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有出路,你没能力、只等着寄生,在学校混了再久,也没出路。如果喊着“读书一定有用”的口号,文凭高收入一定就要高,那么,这个社会才有大毛病。

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书读越多越要靠他人供养,那么这些读书人一定堕落到了无耻的地步。不幸的是,我国偏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人,而且他们一点也不会害臊。

读书有用吗
读书到底有用吗 第三篇

读书有用吗?

作者:万方中 来源:读者杂志

中国最大的反智根源在于“读书无用论”。“读书没什么用”,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说法。 与之相比,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读书无用论”:“我觉得经验比读书更重要。”“你读的是书,我是在社会里读书,一样的。”

以上言论阐述的很多问题都是表面现象,问题的本质在于:过度依赖经验,而不是思维方式。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来自两方面:书籍,以及经验。当他没有从书籍里获取思维时,那么,他剩下的就只有那点儿经验了。当一个人过度依赖经验,那么在他做决断时,经验、感觉、直觉混淆在一起,以致分不清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感觉、哪些是直觉、哪些是思维,正确与错误就更加分不清楚了。

现 象

因为身处制造业,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有人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不再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最后还不是给老板打工?”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而后他原封不动地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之类的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看我师父,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照样走南闯北,他就是很有经验……” 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很少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缘 由

【读书到底有用吗】

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代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无数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我们这个社会是非常现实的,经常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本事。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正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混几年社会,学的东西比书本上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出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的几十年,所有不依靠脑力、技术含量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

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一定听说过“杨百万”这个名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杨百万这个名字,都已经成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有一天,他偶尔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

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蛇皮袋装上,坐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出。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差价,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得到这一切,不是因为他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在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

再举个例子:2000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 因为那时候在中国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们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中国的商品,对于手持美元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双的真皮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一双才100块人民币。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不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且难辨虚实。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读书到底有用吗】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卖,生意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在那个时期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许多人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完全流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少多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了,价格透明,不存在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用手机把你拍成视频传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概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出自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总 结

困囿于现实,很多人不可能结识太多优秀的人物。然而,读书给了你一条接近优秀人物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呈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原因在于,它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能代替的。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人生,然而通过读书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读书到底有用吗】

【读书到底有用吗】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读书氛围。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穷年代走过来,他们“胃口”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很多人一样,教给下一代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慢慢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的阅读率;一个国家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本身是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儿就没读懂的。你不怎么读书,却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件很好笑的事情。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自己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老师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他的一个朋友,打高尔夫球从零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是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让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系列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黄 州摘自微信公众号“方独”,邝 飚图)

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读书到底有用吗 第四篇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报道,说成都有个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这位父亲认为,大学4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元,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4年至少赚8万元,一来一回就是16万元。这16万元可以首付买房子,或开店做生意。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元。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看到这个报道后,我陷入了沉思。毋庸置疑,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但有些大学生还不如收废品的挣的钱多,也有些连工作都找不到,我的看法对吗?

张其昌(高二学生)

我家就是从事废品回收生意的,说实话,只要不懒惰,一年赚十几万元是可能的。讨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可我觉得还是读书吧,因为读书不仅是为了学历,还有心智的成长和素养的提高。

李敏(私营店主)

一个人的知识一旦丰富起来,若没有找到好工作,他就会不甘心,就会感到不幸福,这是生活层面的。在政治方面,政治环境若不符合他的理想,他也会觉得不幸福。知识相对较少的人,有份工作就满足了,对政治环境也没什么要求,所以这样的人反而过得幸福。

刘力扬(大二学生)

什么都是用钱来衡量的吗?上大学是花钱,毕业后也不一定就有好工作,但是读大学能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方式,是提升素质的过程。如果你想如三楼李敏说的,做个愚民,那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蒋米合(家长)

我不是知识无用论提倡者,而是个实用主义者。要知道,知识是你花钱买来的。不仅要花钱,你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为了这些知识,你丧失了很多快乐。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你的父母付出很多心血,如果学出来没用,那你要这知识干吗?

钟与氏(某杂志编辑)

我奶奶耳聋,我妈每次跟她说话都提高嗓门大喊,但她还是听不见,一屋子的人反而被她吼得心浮气躁。我告诉我妈,跟耳朵不好的人说话要声音低沉、柔和,吐字清晰,做一个凑到耳边的动作有助于吸引她的注意力,让她知道你要跟她说话。

你问我怎么知道的吗?10年前我跟特殊教育学院的人一起上过一堂这样的课。

经验塑造人,学习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一样,定义了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面对生活。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有用。

想起来补充几句。前几年我在阳台上种西瓜,西瓜苗一开始只开了雄花。有个家里有地的表妹好心指导我:“植物需要授粉才能结果。”我默默地看着她:“亲,我倒是想授粉来着,但雌花不是还没开吗?”表妹茫然:“授粉跟花有什么关系?”

徐景峰(老师)

决定人的未来的,是心的方向。我认为一个人不要排斥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应该寻找自己热爱的事物。喜欢就去做,用心去做,别考虑太多别人的想法和社会的趋势。你怎知社会趋势不会在时光中逆转?我的高中老师曾说他用一篇文章换了100块钱,用100块钱换了一本字典。在秋日的夕阳下,他提着这本厚重的字典,走在长沙古老而又曲折的巷子里,内心充满喜悦。从此,我爱上了他那种生活,学他码字到深夜,也用一篇小说换几百块钱,用几百块钱换几本书。摒弃功利和世俗,做你心里真正想做的且持之以恒,才会走得远而幸福。

你好,我现在是一名高中生,我明白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地方,于是我阅读了很多书,而且参考网上介绍的读书方法,做了很多读书笔记。但是现在,我觉得越来越困惑,因为我虽然读了很多书,也吸收了很多知识,但是总觉得知识在我的脑海里派不上用场。比如我读了一本书后,明白了某个道理,但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却犯同样的错误。我不明白这样的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王晓露)

很高兴你读了许多书。喜欢读书的人,会认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声音。捧着一本精彩的书,就像在和一个人对话。所以说阅读能够让人的精神成长,一如你的身体需要食物才能生长。

读书会指导你的行为,而行为才是根本的。你所说的知用不到行上,一是你现在还处于象牙塔中,社会还未在你面前显现出它的真实面目。你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便让你在实践方面的经历非常有限。也就是说,很多问题你还未真正遇到,所以你会觉得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用上——的确是不能用上,因为问题太少。二是在你明白了某个道理却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时,这只能说明你读的书还不够多。每一本书都只是一个作者的观点,当你读得不够多时,你所接收到的观点也是有限的、片面的。等你接收到的观点足够多时,你便会有比较,有鉴别,懂得去芜存菁,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变得全面而客观,那么你处理问题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卿 蔌) ■

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读书到底有用吗 第五篇

1、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2、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3、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4、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5、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6、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7、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8、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9、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1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1、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12、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13、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小学生读书格言大全
读书到底有用吗 第六篇

1、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4、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小学生读书格言大全
5、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6、读书贵精不贵多。
7、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8、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
9、读书既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小学生读书格言大全
10、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不过引路人。
11、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12、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13、非读书,不畚入圣贤之域。非积德,不能生聪慧之儿。
14、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15、光阴给人经验,

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到底有用吗 第七篇

[篇一:读书报告]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有一些翻不过的山,越不了的河。但我们不能不越过这些“坎”。在<人生必须跨越的15道坎>中,写了人生中,我们必须越过的15道坎。目前我们在中学阶段应该跨过这几道坎:①挫折;②嫉妒;③自卑。读书报告范文

挫折。挫折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坎。美国总统林肯的一生中,就是充满挫折的。林肯23岁经商失败;22岁逐角议员失败;26岁经商再次失败;27岁第二次逐角议员再度失败;30爱人去世;32岁精神崩溃;34岁第三次逐角议员又是失败;40岁逐角美国副总统失败;45岁第四次逐角议员,仍然失败了。经过百般努力,林肯在他52岁那年终于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为黑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

是啊,林肯一生中是充满了挫折,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被这些“敌人”给吓倒,而是坚强地,不顾一切地,艰辛地与这些“敌人”做斗争,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完善自己,读书吧。

看了一些相关的红学研究的书,说实话,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中意于红学研究,因为这本书确实有它的独到和美妙之处,但是我同样认为有些研究是有些过火了。只是主观的臆断,而没有足够的证据。说实话,曹雪芹老先生死了那么多年,有谁知道他的脑子里到底想的是什么呢。虽然他的作品是能够反映他的思想,但是我们不能什么东西都往里放的啊。

毕竟他只是小说。但是却有人生拉硬拽的去找生活原型。我觉得未免有些牵强。毕竟这只是一部小说。不是回忆录。或者传记。

[篇三:读书报告]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趣味!上个寒假我们学校开展了一个“家庭读书与经典同行”的读书活动,同学们个个都踊跃地参与这次的活动,读书的情况更是出人意料,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阅读书籍,竟阅读了一百多册书,你说,这难道还不令人傻了眼吗?那究竟我们班的读书情况怎么样了呢?带着这个令我好奇的问题,我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仔细的“盘问”。可喜可贺的是我们班的同学阅读书籍的种类分布得比较平均。

1、你们对哪一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呢?

有43.5%的同学对文学类的书籍感兴趣,有35、5的同学对小说类的书籍感兴趣,还有21%的同学对历史类的书籍感兴趣。

2、你们在什么时候阅读书籍?

有一半的同学说在晚上睡前半个小时阅读书籍,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说在早上吃完早餐以后才阅读书籍,剩下的四分之一说在中午吃完午饭后阅读书籍。看来阅读书籍的时间还各不相同啊!

3、阅读书籍的时候是不是有家长陪同?

大多数的同学一听到这个问题,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听到这个回答我很失望,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万一学坏了怎么办呢?我希望家长能够陪自己的儿女多点阅读书籍。

一、调查情况

通过数据显示,我发现我班同学阅读书籍的情况有好有坏。好的是,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阅读,对书籍中的内容好奇得过目不忘。在所有同学的答案中,我觉得同学们对读书的欲望太强烈了,因为有65、5%同学酷爱读书,剩下的35、5也对读书很感兴趣。同学们平均每周读书一本。从家长的角度看,有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愿意为自己的儿女购买书籍;而学生自己,一小部分都能从自己的零用钱里拿出来买书。

二、调查分析

一是高年级的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看多一些书。从同学们的答案中,在学校里时间安排得太过紧迫,回到家里又被过多的主科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还哪来的时间看书呢?不仅如此,做完作业还要忙于语文、英语的课文背诵,唉!只能把看书放在一边了。

三、四点思考

1、我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关于文学类的书籍,因为国内外的文学名著实在太好了:<悲惨世界><三国演义><水浒传><昆虫记>……看国内外的名著,既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又可以丰富课外知识,一举两得,多好啊!

2、我建议大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能够做好读书笔记,将来回忆时还可以拿出来细细品味呀!

3、大家有空闲的时候,如果觉得无聊,就赶快拿出你喜欢的书籍来阅读吧!

[篇四:读书报告范文]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 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篇五: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是一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是超级全能角色太好用。)曹操为统一乱世做出巨大的贡献,更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更把汉献帝从西凉铁军中解救出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曹操有不少缺点,他因为好女色害死了猛将典韦和长子爱侄,他因为报父仇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徐州百姓。但是曹操毕竟是那么悲天悯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乱世的写照,他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这就足够了。曹操善用权谋,深得人心,挟持天子以号天下,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

刘备。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十足一个伪君子。我一想到刘备,就想到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刘备是我讨厌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他能有关张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孙权。孙坚孙策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长遗命保家业,压力不可谓不大。孙权的外交手段实在高明,在当时已经能熟练运用实力均衡的战争法则。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投降的时候联刘抗曹,结果周瑜火烧赤壁让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吕蒙白衣渡江顺利袭杀关羽夺回荆州重创刘备实力。“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军事实力不可恭维,但是政治手段的确高明。孙权最终顺利稳固政权,黄袍加身,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国英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演义中的孔明整一个妖道,未卜先知、呼风唤雨、装身弄鬼、镶星续命,太多的妖化反而让我对他反感。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更是封建道德的典范。但是他在刘备托孤之后,集军政法大权于一身,实在不智,还给现在人以架空皇帝的借口。事无大小必亲自处理,这是领导的做法么?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下属能力的发展,导致后来“属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六十多岁的老头打先锋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缺乏;一方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整一个现在的共产党员,但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任谁也不是铁打的,结果把自己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让人感叹让人反思。

最后总结下,三国的年代不过是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曹刘孙都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都是封建地主豪强的代表,他们之间的战争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以前我看到曹操失败就伤心,看到刘备受挫就欢呼,现在看来也是演义中毒吧。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就应该学习古代人的长处,借鉴他们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做一个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巴黎圣母院读书报告]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qǔ豪duó,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72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