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金嗓子喉宝江佩珍:从四面楚歌的糖果厂 到香港上市集团

  楚天金报讯 “保护嗓子,请使用金嗓子喉片。”7月15日,撬动百亿咽药大市场的“国民喉片”金嗓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成功上市。

  提到金嗓子喉宝、金嗓子喉片,恐怕相当多的人都认为:产品包装上那位戴眼镜的老先生是“金嗓子”的当家人。

  事实上,这位老先生是金嗓子喉宝的发明人——华东师范大学王耀发教授,而真正的当家人,是金嗓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佩珍。

  将产品发明人的形象印在包装上,是江佩珍的创举,也是她表达情感的方式:对知识的尊重,对科技改变命运的感恩。

  而江佩珍,也被亲切地唤作“江老娘”,在当地,这是非常能干的女人的专用尊称。江佩珍认为最遗憾的,是自己没有一副好嗓子。从前她爱唱歌,嗓子也好,可是忙碌40多年后,喉咙长出息肉,嗓子沙哑了。不过,一说起产品,她一点也不会收声。

  糖果厂的困境 朱镕基的指点

  1959年9月,一位小姑娘怯生生地徘徊在广西柳州市糖果二厂大门口。原来,母亲早逝,家中无力供她上学,13岁的她只好丢下心爱的书包,想进厂找份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工厂不准招收童工,但小姑娘的艰难处境引起工厂的同情,他们网开一面,招她进厂当包糖工。谁能想到,又瘦又小的江佩珍心灵手巧,她包糖的技术又快又好,几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从生产标兵到组长、青年班长、车间主任……18岁时,她就被工人们推选为副厂长,33岁时又被推选为厂长。

  江佩珍打破了“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把员工工资、奖金与生产挂钩,工人的积极性大增,产量直线上升。1984年,柳州糖果二厂年产量达16500吨。之后,她引进德国、意大利生产线,生产出内地第一块果酱夹心糖、第一块花生巧克力、第一块酒心巧克力……

  江佩珍个子虽小,但快人快语、动作神速、目标准确,很习惯在城市最混杂、最拥挤但自由商业最活跃的地方建立产品网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她就率先打破供销体系,自产自销糖果,在川西、湘鄂中小城市里穿梭。1988年,工厂产值达到9700多万元,10项经济指标排名全国同行业第一。

  然而,到了1992年,铺天盖地的冒牌货、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媒体也开始宣传“多吃糖不利健康”的知识,令柳州糖果二厂销售额急降,江佩珍的心情可想而知。

【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江佩珍与朱总理合影

  1993年1月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柳州视察。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江佩珍向朱镕基汇报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并坦言企业存在被假冒产品屡屡侵权和规模效应不理想等几大“难题”。

  朱镕基当即指点江佩珍:搞高科技产品是一条路。高科技产品不是一般企业随便仿得了的。要走这条路,可以去上海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交朋友,“产”、“学”、“研”一旦结合起来,会形成令人难以想象的能量。

  滞销的润喉糖 教授的新配方

  7月流火,江佩珍带着厂里的全部积蓄——7万元,跑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寻宝”。校方组织了28位教授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江佩珍对他们深深鞠了一躬:“我没有进过大学的门,没想到今天一下子实现了。我是来拜师学艺的。”听完这话,教授们不禁重新打量起这位女企业家。

  28位教授都讲完后,江佩珍心里有谱了——直觉告诉她,坐在对面的生物学家王耀发教授很有一套,而王耀发对她也很赞赏。

  王耀发回忆:“我当时感觉就是这个厂长没有什么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又对事业充满热情。她要搞中国最好的、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我们也是要搞最好的成果,所以我们一拍即合。”之后,他与江佩珍签订了自己发明的心脏保健饮料“大开心”的技术转让协议。 【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对王耀发而言,这次合作不是没有顾虑,毕竟糖果厂效益不佳,比不上他接触的不少企业。可以说,是江佩珍的个人魅力打动了王耀发。

  此后,王耀发前往柳州参观糖果厂,无意中尝了一下糖果厂的润喉糖,惊讶地发觉糖里有桉油、薄荷等成分。江佩珍说:“去美国参观时,发现西方人都喜欢吃清凉糖润喉咙,回来我们就仿制了。”她承认这种糖市场销量很差,也不清楚效果。

  王耀发告诉江佩珍:“你们只是简单把桉油和薄荷加在一起,不能根本解决喉咙干燥问题,在药理上有缺陷。”他随即透露自己正在研究一个配方,专治慢性咽喉炎,“如果用来改造你的润喉糖,效果应该比现在好得多”。实际上,王耀发当时也在考虑用什么载体做产品,润喉糖启发了他,他相信糖比药好。更让他看好的是江佩珍的敬业、顽强,于是他决定,把配方无偿赠送给他们。

  几个月后,双方在如何保证糖果口味上联手试验,并给新产品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金嗓子喉宝”。江佩珍很清楚,这也许是挽救工厂的最后机会。

  700万元的缺口 780万元的集资

  上马新项目前,江佩珍做出惊人之举:把糖果厂所有的锅台、用具全部打烂,送到废铁回收站。“我们做糖果30年了,但30年河东30年河西。现在,我们改做药了,要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生产环境重新做好这个企业。不破釜沉舟,大家就看不到决心。”

  虽然动静很大,信心十足,但糖果厂资金缺口达700多万,根本无法启动。江佩珍20天里连跑28家银行机构,但都被拒绝。绝望时,江佩珍不服输的个性和柳州人的倔脾气爆发了,她在办公室哭了一场后,突然高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员工的士气被激起来了:“大不了,我们自己救自己!”大家决定集资,每人最少1000元。江佩珍把15800元积蓄拿来,还抱来一台黑白电视,“拿来大家看看也好,我是真心实意想上这个项目”。

  1个月后,工厂集资达780万。

  1993年底,“金嗓子喉宝”试产。江佩珍当时按照东南亚万金油、红花油的做法,开了国内产品包装的先河:把王耀发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

  其实在整个项目转让的过程中,王耀发教授没有要一分钱,只是江佩珍曾向华东师大捐过20万元。“后来公司转制,王教授也不要股份,更没要钱,并签下委托书,保证后代也不会对知识产权有要求。”江佩珍说,“我们把王教授的头像印在包装盒上,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他,记住他是我们的恩人,同时也表明我们尊重知识、喝水不忘挖井人的态度。”

  王耀发则被工人们深深感动。“每次厂庆,我都到柳州去。一次,我流泪了,话都说不出来。因为什么呢?全体员工都站起来向我三个鞠躬,都说没有王教授就没有金嗓子。”

  10%-15%的股份 江佩珍只拿了3.1%

  1994年底,广西金嗓子制药厂正式成立。

  金嗓子喉宝北京总代理肖开宁说:“金嗓子刚开始还是比较困难的,新产品刚出来没有市场。江厂长说你放心,你帮我销货,销不了退给我,该给你的钱一分不少。她非常爱她的产品,每个成功人士后边有一条重要主线,就是她倾尽全部热情在产品上面。”

  金嗓子喉宝,说药不是药,说糖不是糖,但就是这个看似可吃可不吃的保健食品,在1996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口含片,还远销海外。金嗓子喉宝进入香港不久,有客户反映纸盒装的产品不好带,江佩珍马上换成铁盒。

  同年,江佩珍看到已渐渐盈利的企业存在分配问题:虽然是员工集资,但分配并不透明,也没有法律保障。

  她于是向政府申请将企业从国企转变成合作制民营企业。

  争取了两年多,政府终于答应把公司65%的资产卖给员工,需要员工支付2000多万元现金。有工人批评说这65%中有不少是烂资产,但江佩珍相信改制可以彻底解决分配问题,鼓励员工买下来,“光空讲不行,要真将企业买下来自己做主人。如果我们不接受,企业就不能改制。为了更快地发展,要舍得丢一点”。 【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这一改让企业有了生机。如今,金嗓子集团已发展成为以特色中成药为主,以健康食品、保健酒为辅的集团公司,跻身全国中成药企业50强,更是于7月15日顺利上市。2014年,仅金嗓子系列产品的产值就超8亿元。“柳州有800多家国有企业,现在很多都经营不下去了。当时我们是柳州市第一个申请改制的,如果现在才改就来不及了。”

  按照公司改制规定,江佩珍可以拿10%-15%的股份,但她说65%给员工,本来就少,若最后只剩40%怎么够员工分?最后她只拿了3.1%。

  她说:“我们有1000多人要吃饭,要抓时间、抓机会。有时机会虽多,但生命只有一次。在中国要做点事,一定要‘努力、积极、克制、牺牲’。”

篇二 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东方园林何巧女:从小花店主到身家200亿的中国女富豪 丈夫唐凯

  1966年,她出生于浙江武义的埠口村,父亲经营花卉苗木,家里有5兄妹。然而,2014年,她却以73.4亿身家出现在中国400富豪榜中,同时名列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第23位。2015年,更以181亿资产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59位。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

  从卖盆栽到做园林工程

  我们园林行业可能现在已经有几万家企业。我觉得所有的人都要去做第一步,怎么开始,那个故事都是一样的。【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1988年,何巧女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回杭州工作。两年后,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辞去公职的何巧女,与一直从事园林业的父亲一起到北京参加盆景展览会。

  很快她就发现了销售盆景的商机。1991年春天,她南下广州去买盆栽,再带回北京租给新世纪这样的五星级酒店。同时她也在酒店里开花店,当时京广中心、国贸中心的第一家花店都是出自她之手。 【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在新世纪饭店开花店提供盆栽后,她接下了新世纪饭店的园林绿化工程,小花店的经营范围逐步打开。

  然而命运给了何巧女猝不及防的一击。她聘请的一位经理购进了一批次品苗木,之后此人竟然携款潜逃。后来何巧女听信铁矿石能够赚钱的消息,将之前赚到的几十万悉数投入,血本无归。全家十几个人挤在民工聚居地里,而她带回去的却只有欠条。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1994年,那时候的北四环、机场路还是大家眼里偏僻的城外。可是一栋栋专门卖给外国人的外销楼盘在这里拔地而起,何巧女看见的又是无限商机。她带着施工队奔忙在这些楼盘中做绿化工程。此刻的她已经完全放弃了盆景销售商的角色。

  僻处城外,监管不严,而利润却又不薄,她的原始资本正在最原始的地产园林项目中逐渐积累。也是在这一年,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唐凯。【金嗓子王耀发哪去了】

  两年以后,两人领证结婚。也就是这两年,正是何巧女积极扩张的黄金时期。多年之后,回想起来她仍感自豪,“1995、1996年那个时候,几乎全北京的外销楼盘园林都是我们做的”。

  1998年,何巧女做了东方广场,城里城外的地产项目也很多。东方园林在圈内已经赫赫有名。

  十几年前所有的艰辛曲折,在现在的何巧女眼中,似乎已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她会用平静的语调告诉你:“我们园林行业可能现在已经有几万家企业。我觉得所有的人都要去做第一步,怎么开始,那些故事都是一样的。”

  和创业板一同升腾并破灭

  她几乎是没有克制地在全国各地承接项目。业务从苗木供应到设计再到施工,纵向一体化全线铺开,无论资金、管理、人才,都远远超过了公司所能承受的极限

  2001年,“创业板就要推出了”这条消息像一剂强心针,打在当时的民营企业界里,引起无数人热烈的想象,蒸腾出资本盛宴的海市蜃楼。

  有几百家企业想要涌进资本海洋。激动的何巧女联系了好几家券商,每一家手上都有很多企业在排队。

  当时何巧女想,到2002年下半年,最晚2003年年底,东方园林就应该是一家创业板公司了。

  为此,何巧女制定了一个颇为宏伟的扩张计划。她几乎是没有克制地在全国各地承接项目。业务从苗木供应到设计再到施工,纵向一体化全线铺开。1999年,东方园林与美国公司EDSA合资成立了EDSA-东方环境景观设计研究院,2001年,又独资设立了自己的子公司——北京东方利禾景观设计公司。其用意不言自明,培育和壮大自己在园林设计方面的力量。

  2003年,东方园林在12个省市承接了80多个项目,员工迅速扩张到700多人。直到此次上市前,东方园林都没有恢复如此庞大的员工规模。

  就在东方园林向创业板冲刺的同时,给何巧女重大打击的政策信号出现了,在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监管层对创业板态度谨慎:无限期推迟推出。

  何巧女蓦然惊觉,在“上市”的迷梦中,公司扩展速度,无论资金、管理、人才,都远远超过了公司所能承受的极限。园林企业预付款很少,做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自己先垫资。

  何巧女决定,主动战略收缩:撤掉各地的分支机构,无力完成的合同立即终止。往日聚集在她身边的众多人才迅速地风流云散。以前在各分支机构工作的人,有些回北京继续追随她,有些掉头走掉。

  这是一直激情飞扬的何巧女觉得最困难的时期:当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失去奋斗目标时,如何再一点一点把大家继续团结在一起?最高峰时东方园林的整体员工有700多人,收缩之后,这个数字只剩下200不到。但是设计师团队几乎没有动,将近100人都得以保留。

  这个烂摊子,是丈夫唐凯陪着何巧女一点点再修补完整。唐凯奔赴各地去向商家解释,把过多的项目一个个解除,最后只有一二个城市的项目出了纠纷。何巧女则带着施工队忙碌在工地上,继续未完的工程。有些项目做(

  围绕创业板的一番折腾让东方园林元气大伤,之后的2004和2005年,何巧女始终静静蛰伏,舔舐着伤口——接一些不大的项目,把以前的架子再撑起来。

  2006年,何巧女生了一个儿子。这一年,距离她结婚已经十年。这一年,她已经年届四十。

  2009年11月10日,东方园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600多名设计师,2000余名员工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市值高达386亿,何巧女目前拥有东方园林53.77%的股份,身家超过200亿! 

  何巧女:如果我丈夫是马云 我也可能放弃创业

  来自: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于3月21日-23日在北京举行。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出席并发表讲话。她表示最重要的是家庭观念,是因为自己和丈夫的家庭观念,以及公公婆婆的家庭观念告诉你,你应该放弃创业。所以这个观念如果我们不改过来,即使国家政府已经给了很多机会,但还是会放弃。

  以下为发言实录:

  何巧女:我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大约市值排名前200名之前。在我之前的女董事长不到10%,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上不管是国营的还是民营的,大的上市公司女董事长肯定是不到10%,非常少。而且资本市场上统计的女性高管也不到10%,是比较偏小的。所以我在很多种论坛上会反复被问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会比较少,另外一个就是女性在创业过程当中有优势吗?今天我有不同的角度跟大家来分享。

  为什么会比较少?主要是女性在过程中放弃了,是自己放弃了。我们不认为社会有不公平,因为在中国太公平了。我们也不认为女性有什么劣势,说性格上劣势还是智商还是情商,战略能力,团队包容能力,所有的能力都不比男的差,但是我们放弃了。过程当中很多女性放弃了,我是特别有感受的。所以我就分享一下她们为什么会放弃。其实我在创业过程当中也有过好多次有可能会放弃的机会,但是最后没放弃,所以我想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家庭观念,是因为你自己的家庭观念和你丈夫的家庭观念,以及你的公公婆婆对你的家庭观念告诉你,你应该放弃。所以这个观念如果我们不改过来,即使咱们国家政府已经给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还是会放弃。

  我们的做法是这样,比如你要创业,你最好结婚前就跟你丈夫说好,我是会创业的,我是不会放弃的,你跟他说好。不说好的话,到时候他就会讲很多的理由让你回家。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比如说马云[微博],他就让她的夫人回家照顾孩子,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当然为马云放弃还是值得的,如果我丈夫是马云我也可能放弃。当然过程当中放弃的还是挺多的。

  有几种心理暗示,有一种就是如果我丈夫比较能干我应该放弃,但是你其实不知道他会成功还是我会成功,你为什么不坚持一下呢?过程当中放弃的是非常多的。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安慰自己的理由,就是为孩子放弃。要了孩子以后,他就想我本来就比较累,那个时候我心里就在犹豫我还要为了这个理想奋斗吗?那个时候你找到了一个理由,说可以为孩子放弃,所以很多人其实是为了孩子放弃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3188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