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中影集团

| 招聘 |

【www.guakaob.com--招聘】

篇一 马平,中影集团
电影调色师马平:为影片“补妆”,年赚500万

  电影《白鹿原》中金黄的麦浪、沧茫的雪地、大红的棉袄,油画般的色彩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无人区》取景自国内,上映时却以极高的画面质感和饱和度,释放出美国西部片粗犷凝重的风格……这一部部国产大片的出炉,都离不开“中国第一电影调色师”马平的鬼斧神工。他能让一帧帧平淡无奇的电影画片变得精彩而唯美!

  电影调色师虽可年入百万,可这一新兴行业人才匮乏,目前全国从业人员仅十多人!如何才能成为这种时尚的“影片美容师”?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怎样?

  让我们走近——

受老外打击,北漂小伙誓当“调色先锋”

  39岁的马平出生在西安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14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主修力学,因为父亲是一名科学工作者。

  后来马平才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是电脑和影像艺术。1994年毕业后,马平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去西安电视台当了一名临时工,做节目剪辑、混音等影视后期工作。

  业余时间疯狂钻研IT技术的马平,渐渐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正义黑客”,他曾让日本一个网上参拜靖国神社的左翼网站陷入瘫痪,也曾通过“非常手段”,帮留学美国的朋友追回过被盗的顶级网游账号。

  1998年,他独自漂到北京,干的仍是影视后期处理工作。接不到活时,马平在租住的地下室里啃过两周冷馍头,也曾因没钱交租而被房东赶到大街上过夜……但他对于影像制作的爱好与坚持,始终不减当年。

  2002年,马平进入中国影视集团旗下专做后期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负责特效处理,直到这时他才有了一种“临时工转正”的感觉。因喜欢影像制作,英文不错,又有IT底子,此后他接触了不少新设备和新技术,渐渐修炼成了圈内高手。就在这时,他领略到了电影调色技术的美妙。

【马平,中影集团】

  电影调色师的工作,就是通过专业设备和软件,在后期给电影的每一帧画面调光、调色与美化,让它在放映时产生许多实拍达不到的艺术效果,为观众奉上一道道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他们被称作“影片化妆师”,其技术直接影响着一部电影的气质。电影调色最早诞生于美国,2000年,好莱坞影片《逃狱三王》最先使用该技术,随后美国的职业电影调色师队伍发展到100多人。

  2005年之前,中国没有本土职业调色师,国产电影拍摄完之后都是送到美国、韩国进行调色,花费高昂,调色周期经常被无理延长。可技不如人,中国电影人往往是敢怒不敢言。

  马平曾随同事到好莱坞的影视后期制作公司调过片子,并有意接近美国著名调色师,想学点技艺。不料,识破马平的用意后,一位美国调色大师竟毫不客气地说:“你来自中国?你们还是先学好拍电影,再谈学调色吧。”马平听了羞愤交加,面如死灰。他发誓:一定要成为中国电影调色技术的开拓者,让国产影视剧不出北京,就能打造出脱俗的气韵!

  2003年,马平先后到美国和韩国的影视学院进修。因为有相关的专业底子,马平上手很快,一年后就能像模像样地为影视剧调色了。更为难得的是,他的艺术嗅觉很好,总能紧贴着影视导演的思路和片子的主题,用饱满的画面色彩十分到位地去烘托剧情。

  2004年7月,韩国一家影视集团向正在其下属公司实习的马平发出邀请函,表示愿以两亿韩元(约合12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聘请他为专业调色师。马平谢绝了,他只想回国。

苦“调”两年,《南京!南京》缔造行业传奇

  2005年初,中影集团花200多万元购置了影片调色设备,任命马平为首席调色师。 

  同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数字电影《太行山上》。为这部片子调色时,八一厂和中影集团的领导,都屏声敛息地站在马平身后看“稀奇”。马平选择了《太行山上》的两个场景做样板,演示起了调色的全过程[来源:

  随后,中国第一部由本土调色师操刀的电影《太行山上》横空问世。该片上映后反响强烈,观众无不为它高质量的画面和色彩所折服。

  胶片时代,拍电影要看天气,还要选择光线较好的时候拍摄。进入数字摄影时代,导演无须看天拍电影,对光线的要求也没有以前那么严格,因为光线问题可以交给电影调色师去处理。比如马平为电影《云水谣》调色时,将连续拍摄了十多天的镜头,调成同一天的环境色彩。

  为多部国产大片成功调色后,马平渐渐在业界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江湖首席”地位。2007年8月,他接手了一块“烫手山宇”——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这部片子的调色难度之大,过程之坎坷,令马平永生难忘。

【马平,中影集团】

  《南京!南京!》放映后,大家看到的是高度清晰的黑白片,连一些电影人都没有发现,该片是用彩色胶片拍摄和制作拷贝的,经过费尽周折的后期调色处理,才“变成”黑白影像。

【马平,中影集团】

  刚接到这部投资8000万元打造的抗战史诗片,马平很激动,也很轻松,彩色调成黑白,不就是色彩饱和度降到零吗?后来他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简单!色彩饱和度降低之后,呈现的黑白偏了色,这种似是而非的色彩感极大地干扰了观影的感受,而且使得整个影像显得很“脏”,完全没有了黑白影像应有的那种纯净的质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胶片材料的问题。

【马平,中影集团】

篇二 马平,中影集团
华谊兄弟:我的电影我做主

  华谊兄弟影院建设这一环,为主业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且增加了产业链完整性,是重要且值得的投资作为首家影业上市公司,华谊兄弟在募集资金中承诺投资1.3亿元,在2010年建成影院6~8家,分别位于重庆、上海、武汉、北京、沈阳、合肥、哈尔滨等城市。另外,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公司还将继续寻找新项目,直至开发影院15家。除自主建设外,或可能与现有影院及院线公司洽谈合作。而2010年6月24日,其首家影院——重庆百联上海城影院将正式开业。

  华谊兄弟这一系列举动其实早有伏笔。

  1.3亿元用于影院投资的计划,早在华谊兄弟2009年年报中就有表示。2010年5月华谊兄弟以51%股权收购了华谊音乐之后,更引起了各大媒体关于其完整产业链的猜想。

  而华谊兄弟公司方面对此也给予了肯定,他们的目标将涉及电影、电视、唱片、经纪公司及新媒体等发展,如今终于加上了影院的建设。加上目前预备开始的网络、海外市场和销售终端市场的工作,对未来华谊兄弟的财务状况起到稳定作用,并有助于完整产业链。

  应该说,华谊兄弟此举是酝酿已久,顺势而为。

  国家振兴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使得这方面的融资加大力度,各大影视文化企业也纷纷开始加大动作。中影集团、珠影集团、上影集团上市的步伐均进入操作阶段,与华谊同类的民营企业保利博纳也明确了将在两年之内登陆纳斯达克。因此,有专业人士预测,这些影视文化公司纷纷上市之后,华谊兄弟作为领头军可能会在对比中越来越弱,所以其竞争优势一定要加倍强化。【马平,中影集团】

  华谊兄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决定在第一批竞争中拿出私募12亿元中的6.2亿元补充到影视产品的翻倍生产中,然后把另外1.3亿元投入到终端市场院线影院的建设中去。

  从市场大趋势回到公司运营本身。华谊兄弟在电影、电视的运营,以及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作为知名的民营电影公司,华谊兄弟虽然创作出了不少大卖的作品,却也不得不进入票房收入分成的规则中。

  电影制作、发行公司、院线公司通常按照40:10:50比例分配,扣除50%的院线分成,华谊兄弟真正的收入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多。而诸多影视公司纷纷开拓终端影院建设,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毕竟在电影制作、发行、播映的过程,大家都想自己把握上下游市场,拥有更多的现金流,且无应收款,这样才能赚到更多。华谊兄弟自然更是注重这一重要的环节。

  当然,也有业内分析说,作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华谊兄弟启用1.3亿元人民币的院线投资,显然是一项比较大的投入,而在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率看来,快速收回成本非常之难,眼前今年的6~8家院线已是极限。

  然而,无论如何,华谊兄弟影院建设这一环,为主业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且增加了产业链完整性,是重要且值得的投资。

  迈出这关键的一步后,华谊兄弟此后的路径也变得明朗:电影产业链被完整打通,贯通了制作、发行、放映一条线。接下来,便是以发展终端销售市场,配合海内外市场的开拓,并着力于网络的合作机会。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