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

[农广天地]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

  黑木耳,也叫木耳、光木耳、云耳,属于担子菌纲、木耳科、木耳属、黑木耳种。黑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和药用菌。黑木耳适应性强,非常适合在田间栽培,其生产流程主要有:装袋、接种、发菌、割口、出耳、收获。适合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栽培,具有生产流程短,效益高等特点。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黑木耳是一种中温型菌类,出耳时温度一般控制在15-25℃,根据菌种养菌所必需的时间来确定生产时间。固体菌种在25℃下一般50-60天满袋,液体种20-25天,扦制菌种25-30天满袋。晚熟品种菌丝满袋后30-40天出耳,早熟种满袋后1周即可出耳。

  2.培养料配方。配方:①杂木屑67.5%,麸皮10%,糠20%,石膏1%,红糖1%,专用料1.5%,含水量1:1.1,pH6-6.5。每1000棒约需木屑573千克。麸皮85千克,糠170千克,红糖8千克,专用料12.5千克。②杂木屑62.5%。棉子壳20%,麸皮15%,红糖1%,专用料2%,含水量1:1.1,pH6-6.5。每1000棒约需木屑530千克,棉子壳170千克,麸皮127.5千克,红糖8千克,专用料17千克。木屑应选新鲜、无霉变的杂木屑。细木屑及含芳香类木屑不可选用,先将辅料配好拌匀,再与木屑混合,干料拌匀后加水,湿料含水量60%-65%,  以手捏成团,落地能散,指缝见水为宜。

  黑木耳生产由于制袋后微生物活动旺盛,在灭菌前就可发生酸败和霉变,导致料袋成品率下降,这是黑木耳生产亏损的主要原因。在配料时应加入一定的抑菌剂。据试验2‰的菌灭绝就能使成活率达到95%以上。

  3.拌种、装袋与灭菌。拌料要均匀,加水量略比香菇少,一般每棒重量在1.65千克,过湿导致发菌困难。装袋用15×55×0.00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袋。装袋要实,在装袋不变形的前提下越实越好: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基质酸化,装袋后灭菌,冷却至30℃以下接种。

  采用节能保温蒸料锅常压灭菌法,一次灭菌可达2500~4000袋。把锅的四壁及顶盖建成空心墙,将热能烟引入,最后由顶盖排出,把大量热能保留在锅内。灭菌时,迅速加热3~4小时即可达100℃以上,此后3小时内若温度下降,再烧10分钟即可保持6~8小时100℃以上的灭菌温度。 

  4.接种。袋料黑木耳的菌种有固体、液体和扦制三种形式。以扦制种为例,袋温冷却30℃以下,将菌袋及经消毒处理的扦制菌种装人接种箱后,按甲醛:高锰酸钾=2:1混合熏蒸30分钟,在无菌状态下将一根木扦插入袋底,另一根木扦交结第一根木扦一端,使第二根木扦的另一端与棉塞接近,菌扦接入袋内后,立刻将棉塞塞紧无棉盖体盖紧,再进入培养室培养。

  5.发茵。培养室要求室内干净、保温、通风良好。培养架层距28厘米,培养室及培养架先用浓度10%来苏尔或300倍的克霉净作空气消毒。再按1平方米5克高锰酸钾和10毫升甲醛熏蒸24小时,对室内杀菌,控制空气湿度70%以下。放袋培养时。袋间必须有空隙。菌袋放进培养室后,在恒定的温度和空气湿度较小的环境中,加强通风,经25-30天,菌丝即可长满菌袋。

  6.割口催耳。催耳场地应选择在有水源,有电源的平地或田间,一般情况下,1万袋需占地330平方米。平整后用90%双层或单层遮阳网搭建成距地2米高的棚架。不同的品种,菌丝长满袋后的划口时问亦不同,早熟品种菌丝长满袋5-7天划口,中熟品种菌丝长满袋20天划口,晚熟品种菌丝长满袋30-40天划口。划口方法:用刀片在菌袋周身划成“V”字口,长度2.5-3厘米,深度为0.5厘米。划口数量为10-12个。将划好口的菌袋,摆放于遮阳网下,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一般情况下4-5天可开始出耳,经7-10天。划口处可全部出耳(棚内温度若低于18℃,耳基形成时间得适当延长)。当温度高于25℃时,可通过喷水降温。时间视外界温度状况。在温度较高时,喷水时间可间隔30-40分钟一次。每次10分钟。当划口耳基全部形成后,加强通风,喷雾增湿。促成耳基展片。

  7.育耳。耳片展至1厘米大小时(正常情况下10-15天),可移出棚外进行吊袋或地摆做育耳管理,调整菌袋距离,规则摆放,就地育耳。利用微喷管和定时器,制成定时微喷系统,加大喷水力度,保持空气湿度95%以上。

  8.采收。采收前1天要停止喷水,采耳时不要将耳根留在棒内,同时不要带培养料太多。采下的耳片要清理干净。丛生的朵形要按耳片状分开然后晒干。出耳后菌袋停止喷水,养菌7-10天后转入下潮管理。晾晒时耳片朝上,耳根朝下,未干时不要随便翻动。若遇阴雨天,用易于搬动的物体晾晒,避免未干时造成卷耳。在淋雨季节采摘的木耳,可利用烘干机烘干

篇二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黑木耳种植方法:稻田种黑木耳更赚钱

  【每日农经】(20160115)稻田里长出黑木耳 

  木耳搬家进稻田,换个地方更赚钱。木耳因形似耳朵而得名,那么木耳能听到声音吗?今天我们就要说一个木耳听从市场召唤搬家走进稻田里的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黑木耳种植方法有什么优势呢?

  

  

  

  

  相关黑木耳种植方法: 

  水稻与黑木耳套作技术

  黑木耳与水稻轮作,一水一旱,既减少了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及杂菌污染,改善土壤通气,又使闲置土地资源得以利用,提高土地使用率,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轮作原理和基础是温度互补,以充分利用水稻生产后冬闲田的土地资源和光温资源。水稻与黑木耳在生产季节安排上一前一后,温度要求上一高一低,水稻生育期要求有较高的积温,而黑木耳等食用菌子实体分化发育的温度要求较低。营养需求上相辅相成,如稻草可作栽培黑木耳的原料,黑木耳栽培后的残料可加工成优质有机肥,可还田作水稻生长的肥料。

  黑木耳与单季水稻轮作种植模式有很大优点,不用与种粮争时争地,排放的菌棒可利用冬闲田露地进行,无需搭棚,能达到省工、省力、省资源和节约成本的效果。同时,黑木耳产品国内外市场广阔,产品年年供不应求,产生效益稳定。栽培黑木耳之后,在稻田撒施废弃料,有大量有机物可产出,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培肥地力,不仅节约了水稻种植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水稻生长季节套作黑木耳,水稻田的小气候能够较好地满足木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使黑木耳产量提高1~2倍,每亩产量可达250kg。

  1.菌种与稻田的选择。①选择耐温菌种;②选择经耕作整平后易沉淀,经“烤田”后易板结成稻坂的田块。在稻田周围开挖排水沟,灌水深1.6~3.3cm,以备菌棒套作。

  2.套放时间。每年4月中旬制作袋料,灭菌后经40~50天菌丝萌发。当菌丝缠绕,整袋呈绒白色,在袋料上方有条形出耳孔,即可进行套作放置。早稻田在6月15日前后,晚稻田在9月15日前后,在蔸间套放已经准备好的菌棒,按大小逐个放置。

  3.水浆管理。稻田的水面不能过高,避免淹没菌棒。若有隐性水源,要注意排水,控制好水层,做到间歇落干。

  4.采收。当耳片边缘变软,肉质肥厚,耳根收缩或背面产生白色孢子粉时,说明耳片已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应及时排水采收。

篇三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1

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

发表日期:2005年9月12日 已经有1840位读者读过此文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 一、品种

新科袋料2号。其品种特性:与椴木新科品种品质类似,耳大,片厚,单片,耐泡,商品性特佳。每斤菌种可接种20袋。

二、备料

配方一:(以1000袋为单位)①杂木屑(干料)770公斤;②麸皮120公斤;③红糖4~5公斤;④专用料13~15公斤;⑤石灰10公斤;⑥加水适量,比香菇棒略干,整棒装袋后约3.1~

3.3市斤。

配方二:(以1000袋为单位)①杂木屑(干料)650公斤;②棉籽壳150公斤;③麸皮50公斤;④红糖4~5公斤;⑤专用料13~15公斤;⑥石灰10公斤;⑦加水适量,比香菇棒略干,整棒装袋后约3.1~3.3市斤。

注:⑴棉籽壳需要提前一天浇湿备用;

⑵杂木屑要求颗粒型,含芳香类木屑,含油脂的不能使

用,如香樟、柏树、杉树、松树等木屑不能使用。旧木屑要求无霉变,并参和部分新木屑。

⑶菌棒采用15×55厘米的聚乙烯薄膜袋装。

三、栽培工艺流程

备料--拌料一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菌丝--刺孔养

菌--排场见光--(脱袋)长耳--采收。

四、时间

使用秋栽模式,一般在9月上旬接种,养菌时间大约60~65

天。

五、优势

与栽培袋料香菇相比: ①不需要塔遮荫大棚,只需摆放大田栽

培。②不用划袋,只用刺孔或脱袋栽培。③成批次采摘,晒干,

不需要烘干。④成本类同,效益翻番。⑤生产周期短,全程仅7~

8个月。

黑木耳袋料栽培新技术

自古以来黑木耳就是人们喜爱的山珍,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

在国内外市场上货源紧缺,一直供不应求。黑木耳是一种质地鲜脆,滑嫩爽口,营养丰富的

食用菌,主要产地在黑龙江地区,以前以段木栽培为主,但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

不高,近年来模仿袋料香菇栽培效果良好。我所在认真研究总结黑龙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

结合南方的气候进行北菇南栽,采用袋料大棚挂袋栽培新技术,今年获得成功。主要特点是:

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确实是南方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门

路。

一、菌种选择.

选用优良菌株是袋料栽培获得速生高产优质的关键,通过栽培试验对比,从中选择出黑龙江

黑耳1号菌株,其菌丝生产温度在5-32℃之间,以23-27℃为最佳,子实体在10-27℃均能

生长,但以15-20℃为宜。其出耳早,开片快,朵形好,色黑肉厚有光泽,抗逆力强,质量

好,产量高而稳定,是目前推广的当家品种。

二、选择最佳季节栽培

黑木耳属中低温恒温型真菌,耐寒怕热,菌丝在0℃以下较长时间不会死亡,在37℃时停止

生长,菌丝在培养阶段最佳温度为23-27℃,子实体温度为10-27℃,最佳以15-20℃为宜。

秋季栽培8-9月份制袋生产,经60天左右正常温度培养,约10-11月份出菇来年5月份结

束,共收3批。每袋装干料0.5公斤,成本约0.5元,可收干品50克左右。

三、科学配方:(1)木屑50公斤 (2)木屑40公斤

麦皮10公斤 棉籽壳10公斤

石膏1公斤 麦皮5公斤

碳酸钙0.5公斤 石膏1公斤

水50-55公斤 碳酸钙0.5公斤【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水50-56公斤

四、菌袋制作及灭菌

菌袋规格:15X40cm,厚度0.05cm(可用聚乙烯塑料袋)。把配好的培养基及时装袋,塑料袋

以不漏气为准,培养基配制后进行装袋,装袋时培养基要松紧适中,上下均匀,不留空隙,

装袋时菌袋口要留5公分扎口,用棉线扎紧,扎牢,双复扎,防止灭菌后松懈。将培养袋装

进灶内进行常压灭菌,注意火力要“攻头、保尾、控中间”,攻头就是用旺火猛烧,在5小时

内菌袋内部温度要上升到IOO℃:,控中间是将100℃保持28-30小时,同时密切观察锅内

水位,防止锅内烧干。灭菌时间结束,停火后应打开灶门通气30分钟,套上棉纱手套,取

出菌袋,同时仔细检查菌袋,如发现有小孔残破袋,立即用胶布封贴,以防杂菌侵入造成感

染,菌袋要及时搬到巳消毒好的接菌室叠好,让其自然冷却。

五、接菌

待培养袋温度降到28℃以下进行接菌,栽培种要求菌丝粗壮洁白,菌种适龄,一般栽培种

是用塑料袋装的菌种,接菌时将栽培种用75%酒精,棉球擦净表面消毒,接菌要注意以下4

点:(1)传袋人发现袋面有杂物要用干布擦净;(2)打筒人左手拿75%酒精,棉球消毒袋面,

接着右手拿制穴工具;(3)接菌时速度要快,菌种要高于袋面2mm,以防空气侵入,然后再

用17x 50cm规格塑料袋套栽培袋;(4)菌袋叠成井型,要求叠放整齐、有序,留有间隔,叠

得太紧太高,不利于通气。

六、发菌

接菌后头3天,由于袋内受水份影响,袋温比室温低1-2度,培养室温度应保持在25-27℃

之间,不得超过30℃,5天后温度控制在23-25℃之间,每天早晚通风,每次各50分钟,

一个星期后才能检查菌袋是否受杂菌污染,若有杂菌及时隔离培养,发菌室要求相对湿度保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持在55-68%之间,10-15天后翻堆时将外袋取出,主要增加氧气,促进菌丝生长.黑木耳

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一般门和门窗上悬挂黑布遮光, 以防止苗丝在生理成熟前出

现耳芽,菌丝生长50天左右,生理成熟,应移入野外湿房,干湿交替管理。

七、耳棚设置:

1、场地选择,应选择通风条件好的场地,地面干燥,要求地势平坦环境卫生,交通方便。

2、菇棚建造,菇棚四周围成篱笆,篱笆与菇架空间60cm,作为人行道和通风透气。四周应

开好排水沟,菇架采用立体架式搭盖。菇棚用竹木等作材料,菌筒立式悬挂,每筒间距4-5cm,

菇房宽为360cm,高度200cm左右,两边摆架、中间人行道60cm,顶部用竹条扎成拱型,

上盖薄膜,架层距70cm,底层距地面80cm。菇架宽90cm,高度150cm,菇架上面再搭遮

阴棚。

八、割口

当菌袋已布满洁白的菌丝合理成熟时,即可开孔。选择阳天气候,用刮胡须刀片割口,割成

“V”形,直径2厘米,可防止喷水进入袋内,引起污染,一袋一般割12—15刀口,穴与穴

之间呈梅花型错开。

九、出耳管理

割口后的菌袋在菇棚内保温保湿培养3-5天,割口处形成洁白菌丝时,再过三、四天后瘤状

物的黑色原基就能封住割口,这段时间是整个出菇期间的主要管理环节,要加强水份管理,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初期),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又怕通风量太

大,耳芽出现干枯现象。喷水时不宜直接向菌袋出耳处喷射,以防水份过大,造成烂耳,出

耳旺盛期,相对湿度要求85-90%之间。如果天气干燥,菇棚相对温度降低,可以在菇棚内

加大湿度。喷水要在早晚进行,做到“二看一注意”,即一看天气,阴雨天少喷,睛燥天多喷,

二看耳形、耳片以膨胀,湿润、新鲜为水份透宜,如耳片积水,说明耳片吸水能力减弱,水

份过大。总的原则是:看天喷水,看耳定量。出菇期间要注意中午不喷水,以防流耳现象。

经常通风换气,一般以早晚通风为宜,遇低温可在中午通风。(低温时以保温为主,通风时

间不宜过长)。以防二氧化碳过浓影响出菇。

十、采收管理

当子实体长到八成熟时,耳片充分展开。应及时采收,采耳时一手拿袋一手将耳顺袋采下,

注意不要将耳根留在袋内,防止耳基受杂菌感染影响出耳,采下的耳要剪去带培养基的耳根,

大朵撕开分类,成为单片耳,质优价高。

(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

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

黑木耳也称木耳,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它不仅营养丰富,鲜美可口,而且能润肺洗胃,是矿山工人,理发工人等的重要保健食品。木耳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食,而且远销日、德、法、美等十多个国家,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食用菌。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一、栽培条件:

1.营养。黑木耳是一种木材腐生菌,它的菌丝分解纤维素能力较强,它还可以分解淀粉。因此,它对栽培原料要求不高,一般的段木,木屑加麸皮或米糠都能基本满足它生长发育的要求。

2.温度。黑木耳属于中温型菌类。它的菌丝体在5-36℃均能生长发育,但以22-30℃最为适宜。菌丝长期低于5℃,停止活动,处于休眠状态。一般比较耐寒,在零下30-40℃几个月也冻不死,但怕热,温度高于36℃时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30℃,但以20-28℃之间生长的木耳片大,肉厚,质量好。低于15℃子实体不容易形成,超过30℃子实体停止生长

自融分解。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22-28℃。

3.水分和湿度。黑木耳的菌丝体生长期要求段木的含水量为35-42%,木屑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60-70%,子实体形成时需要足够的湿度,要求耳场的相对湿度必须为85-95%,像在大雾中。

4.光照。菌丝体可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发育,但对子实体来说,光线对子实体原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散射光和一定量的直射光,“花花太阳”最好,在黑暗条件下很难形成子实体。

5.空气。黑木耳是一种好氧性的真菌,因此要经常保持耳场的空气流通,防止郁闷环境,避免耳片霉烂和杂菌的蔓延。

6.酸碱度。黑木耳适宜在微酸性的环境中生活,以pH5.5-6.5为宜。

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推动了袋用料栽培黑木耳新技术的试验研究。袋用料,如棉籽壳、玉米芯等农作物籽壳秸秆,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在缺少木柴的城乡以及平原地区,大力推广袋用料栽培黑木耳,既节省木柴,对一些废料也进行了利用。 目前,生产黑木耳的袋用料主要有棉籽壳、锯末、玉米芯、花生壳等。栽培的方式也很多,有瓶栽、塑料袋栽、压块栽培等。现将塑料袋栽培黑木耳的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原料选择与配方:选择新、干燥、无霉变的棉籽、木屑、玉米芯作栽培原料,常用配方有:

配方一:锯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白糖1%,石膏1%

配方二:棉籽壳78%,麸皮(或米糠)20%,白糖1%,石膏1%

配方三:玉米芯碎糠99%,石膏1%,维生素B:100片

2.拌料、装袋、灭菌:将上述配方任选一种,按比例拌匀后,加水(糖和石膏事先溶于水)至手握料时指缝有水珠而不下滴为宜,然后装袋(采用17×33厘米聚丙烯塑料袋);装入量约为袋高80%时用力震动,使料松紧一致再压平表面,料的高度约是袋高的1/2;用纱布擦去袋表面的培养料,套上塑料环,塞棉塞,用牛皮纸包扎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须在1.5公斤/厘米2压力下温度126℃维持1.5-2小时,常压蒸汽灭菌维持8-10小时)。

3.接种:灭菌袋冷却后移入接种室,按无菌操作,每袋接入原种5-10克,接种后放培养室培养。培养温度保持在22-28℃,湿度为60-70%,约60天菌丝即可长满全袋。在培养期间不宜翻动。

4.开洞:当菌丝长满袋移入栽培室,进行开洞栽培。开洞前用0.1%高锰酸钾进行表面清洗,然后拔去棉塞,去掉塑料环,去除老菌块,用绳子扎口,在栽培袋均匀开洞,洞直径1厘米,洞距5-6厘米,每个袋开洞10个左右。开洞时注意不要损伤菌丝体。开洞后倒挂在床架上,用塑料薄膜覆盖,每天进行数次空间喷雾,保持湿度,并加强通风透光。开洞后在15-20℃以后继续培养7-10天即可出耳。

5.出耳后的管理:出耳后,随着耳芽增大,需水量增多,每天可喷水2-3次,并加强通气量。约经10-15天耳片平展,边缘内卷,耳根由大变小,就可以采收。

6.采收:子实体在塑料袋位置不同,成熟不一,所以要分批采收。采收时用小刀沿壁削平,不留耳根。一般采收后2-3天内不喷水,让菌丝休养生息。一周后可以再次形成耳芽,进行第二次采收。采收后晒干或烘干。

篇四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黑木耳袋料栽培

篇五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袋料栽培黑木耳简易技术

栽酣培h

技‰术咖食阄菌

2010(2)

袋料栽培黑木耳简易技术

张广荣

(江西省宜丰县,'荣菌厂,江西宜丰336300)

关键词黑本耳袋料栽培喷水管耳场

文章编号

1000一8357(2010)02-0(08--02

木耳有很高的医疗价值与营养保健价值。具有清肺润肺、益气强身之功效。黑木耳销售fb场一直看好。袋料栽培黑木耳因其生产工艺简单、周期短、材料来源广泛、投资回报快成为菇农致富的一条好门路。现将袋料栽培黑术耳的简易技术归

纳如下:

材料的准备与适栽季节的安排在栽培前2个月内将木

屑、麸皮、棉子壳、糠、蔗糖.石灰、石膏、菌袋备好。根据各区域不同的气候差异安排好栽培季节.秋季8月中旬至9月底投料栽培,平均气温度在22~’4℃为宜,存季l一2月为宜。2拌料装袋消毒配方①:棉子壳45%,木屑45%。麸皮8%。石灰2%,pH值自然,料与水的比例为1:1.4;配方②:千或湿中粗(O.3cm以下)木屑78%,粗糠10%.麸皮10%,石膏粉l%,蔗糖l%,料与水的比例为l:1.3,pH值自然。具体做法:先将木屑、粗糠、麸皮混合堆成长条小山形状.将石膏粉筛入拌均匀,再掺入蔗糖水充分搅拌均匀。湿度以手紧握培养料手中有湿润感水出,但又不从手指缝隙中滴下为宜.拌均匀后

装入15cm×54cm×0.04em的低压聚乙烯袋内(1.6-1.8kg),

扎紧袋口.置于蒸锅内熟化灭菌。

3消毒冷却接种具体做法:菌棒置于蒸汽锅内,当锅内温度达到100℃时,保持16h以上,出锅冷却后移入接种箱内进行接种。使用气雾消毒剂进行消毒接种.菌种应选用优良高产的当家品种,要求纯正、无生理性病害的适龄菌种。目前国内黑木耳产区栽培黑木耳品种较多,江南江北常用AV新科,沪耳5号。新科5号,黑木耳916等。采用平面4孔接种,菌种以颗粒状放人(不要弄碎菌种),否则会影响菌种的定植成活。接好菌种后套好套袋于无菌室内避光培养。

4发菌与养菌接种后的菌棒培养发菌,培养室内的温度要求20-25℃,空气相对湿度55%一60%。无菌室要求完全避光,窗户应用黑色的布帘遮蔽光线。菌种在袋料上定植萌发,开始向四周伸展至3em时,将套袋口打开增氧(有利于发菌)。经过45d的培养发菌后,为了提高产量.将发好菌的黑木耳菌棒进行养菌处理,使其充分吸收营养,避光条件下,加强通风,达到高产的目的。发荫与养菌需要60d。5耳场的选择与耳架的搭建

耳场应选择水源清洁无污

染、向阳、通风的田块。将地整理成宽150cm的畦床,长度视现场而定,畦床高20—30cm,四周开好排水沟。耳架搭建可采取简易排袋搭建法(一字形扎丝人字排袋法):在备好的耳场

收稿日期:2009-06-19一稿;2009-08—25修改稿

万方数据

48

畦床地里.拉l条直线,起始点钉下一木桩,木桩长65cm,直

径3 ̄4cm。木桩的一端削尖,垂直钉人土内15-20cm固定,

木桩地上部分保持40-50cm,直行间隔130em处钉下一木

桩.如20m畦长16个木桩即可,用扎丝(小铁丝)的一端在起始点的第一个木桩上端40cm处系紧,再把小铁丝拉直系到第2个木桩上40cm处系紧,直往第3个,第4个,5个……木桩上系小铁丝形成一条水平直线,然后由木桩铁丝搭建的耳架上人字形排放木耳袋,如形成150em宽的排袋畦,

横向问隔35cm为一行下桩,下四排,长度间隔与第一行保

持一致。工作道宽60em,依次扩展左右,采用一字形扎丝人字排袋法,能节省大量的木竹资源成本,省时省工.有利于黑木耳自然生长过程中的采光,通风,也便于日常操作管

理(图1)。

圈1人字形捧袋现场

6捌孔排袋出耳

黑木耳菌棒发菌成熟后,即可进行刺孔

出耳。取一块木板长60em.厚3cm,宽6em,一端留10em做手柄,钉上8枚2行大号的水泥钉,钉子行间距为6em,以梅花形式排列,钉尖外露1.5em。用钉板的钉尖朝菌袋轻压,刺眼150—200个。剌孔后再养菌6-10d,便可排袋出耳,进人出耳的管理阶段。7出耳期的管理

在菌捧排袋出耳前,耳场要进行1次全

面消毒杀菌灭虫,杀菌可采用杀菌剂或石灰消毒、杀虫可用杀虫剂。在畦床上铺层稻草或草类达到保湿保洁的效果。排袋后轻度喷水1次增湿,促进耳芽生长,当耳芽长成黄豆大小时控制耳场空气湿度在80%-90%,使耳片边缘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形成干于湿湿的环境.促进黑木耳的快速生长,直到成熟采收。喷水增湿方法:采取架设5孔塑料喷雾水管带喷水保湿。具体做法:沿耳架首行内沿起始点钉下-/1,木桩。直行间

2010(2)

噍同萄

栽嫩培k

技嘶术讲■●l

隔。每隔3m钉下一木桩。木桩长70cm,直径5cm。如21

长的畦床钉7个木桩即可,钉入土内20cm,木桩要钉牢固,顺木桩顶端钉宽4cm的长条竹片.形成水管架.横向间隔每

m钉一排桩。喷水管系扎在竹片架上.孔眼朝上.按山字形

架设整个耳场。水管未端折回扎实密封,起始端连接吸水泵.,接通电源,水通过水泵吸入喷水管带内形成压力水从管上小孔内喷出,朝整个耳场均匀喷雾,达到喷雾增湿的效果(图2)。8病虫害的防治袋栽黑木耳的病害防治以防为主,培养室及耳场事先应做好杀菌灭虫,菌种一定要纯优高产.无生理病害。在管理中,发现菌棒污染杂菌要及时处理,利用诱杀法杀灭蚊蝇等,切不可农药喷袋,避免农药残留。9采收晒干包装

当黑木耳子实体成熟时(大量弹射孢

袋料栽培黑木耳,模拟野生状态,满足黑木耳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湿、光、气的需求.太阳光中紫外线能杀灭耳场环境中杂菌,即可提高菌棒抵抗杂菌能力,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促进耳芽的速成,达到速生高产的目的,且袋栽黑木耳比袋栽香

圈2五孔喷雾水管现场

子),耳片连体伸展,即可采摘。如有感染杂菌的黑本耳菌棒或烂耳应及时处理,采收前停水ld,选择晴天上午采收,采大留小.保持菌棒完整。采收的木耳应立即摆在竹筛或垫子上晒

干,耳基朝下晒干后用塑料袋包装好防潮。菇更节省成本。e

业■}・j●}警}薯}蕾}业■}■}鬻■},■}坐・蕾}j-}・j_}誓}■}■e誊}■}业誓}1lk蕾}・誓}盥蕾}・gk-誓}j-}■}誓t蕾}1■}■}—}船■}誓}‘■}誓}■}■}蕾e蕾}=-k■}

I上接P47)

以下,温度以上面第2层和最下层为准。培养室的湿度保持在55%--65%。黑木耳在菌丝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线。室内保持近黑暗。培养室每天要通风20-30min,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黑木耳菌丝正常的代谢作用。后期.要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4林下露地袋裁管理在林地树行间.搭建小拱棚。建菌袋土床,床长10m,宽1m.高0.3m。床问留出步行道。棚顶与菌

袋距离30cm左右。床上用竹片搭小拱形架,拱棚上覆盖草

选用抗霉能力较强的菌株,选用新鲜无霉变原材料,保持环境清洁。出菇期间,采收第1潮耳后,每隔3—5d在地面喷1次l%石灰水或0.1%多菌灵,控制杂菌生长。5.2黑木耳绿霉病

症状:菌袋、菌种瓶及子实体受绿霉感

染后,初期培养料或子实体上长白色纤细的菌丝,中期便可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或成熟后.菌落变为绿色、粉状。防治: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场地必须通风良好、排水便利;出耳后每3天喷1次l%石灰水;若绿霉菌刚

刚发生在培养料表面时,用pH10的石灰水擦洗患处,可控制绿霉菌的生长。

5.3烂耳(又名流耳)症状:耳片成熟后,耳片变软,耳片甚

帘。菌袋菌丝发满后搬入栽培场地,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或0.I%托布津擦洗袋面。菌袋消毒后,转入打洞增穴。洞穴成“^~V“o~+”四种,其中以“V”字形穴最好,长1.5~

2.0

cm。菌袋划穴后,以10cm的袋距均匀直立摆在床面上。

至耳根自溶腐烂。防治:注意采取通风换气,增加光照等措施;耳片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立即采收。5.4伪步行虫

危害症状:成虫噬食耳片外层,幼虫危害耳

床面摆袋22~24个,m2。开洞增穴后,第l一第5天,控制温度在24~26℃,增加散射光和一定的直射光,空间喷雾状水,耳场浇湿,控镧湿度85%~95%,日通风2次,每次30rain;第6一第10天,每天喷水l一2次,控制温度23—25℃,控制湿度90%,日通风2次,每次30rain;第ll一第20天每天喷水2~3次,控制温度20一25℃,控制湿度90%~95%,日通风3次,每

次lh;第2l一第25天,停水ld,控制温度23~25℃,控制湿

片耳根,或钻入接种穴内噬食耳芽.被害的耳根不再结耳。入库的干耳回潮后,仍可受到危害。幼虫排粪量大,呈黑褐色线条状。成虫寿命长,一般夜间出来活动。防治措施:保持栽培场所的清洁,喷洒200倍的敌敌畏药液杀死潜伏的害虫。大量发生时.先摘除耳片,再用500—800倍的鱼藤精或500一800倍的除虫菊乳剂防治。5.5蓟马

危害症状:从幼虫开始就危害黑木耳,侵入耳片

度85%~90%,日通风3次.每次lh。成熟后选择晴天采收.不留耳根。当耳片背后出现白色的孢子,达到八成熟时及时采收。若待耳片伸长或向上卷时再采摘就会影响质量和产量。采收时用刀片在耳基处割下,保持耳片的清洁。采耳后及时清除残留在孔口处的耳基,加强通风,停止喷水34d.让菌丝积累养分.再进行喷水管理。约10d后,又现新生耳,一般可收3~4潮。5病虫謇防治

5.1

后吮吸汁液,使耳片萎缩,严重时造成流耳。防治:可用1000—1500倍50%可湿性敌百虫药液,尽量选用无残留生物农药制

剂。曩

◆赠送技术资料:金顶榆黄蘑技术资料;解答:金顶榆

产生原因:裁培管理措施不当;培养基

黄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地址: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林业局。联系人:杨儒钦.邮编:132503,电话:0432—

67053818

13039174529【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耳茵块防霉茵

灭菌不彻底;菌种质量不纯或菌种多次传代,降低了菌种生活力;菌袋韧性差。操作管理中被刺破;环境条件差等均能导致霉菌发生。青霉、木霉是木耳菌块上最常见的杂菌。防治措魔:

15254792409

万方数据

49

袋料栽培黑木耳简易技术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张广荣

江西省宜丰县广荣菌厂,江西宜丰,336300食用菌

EDIBLE FUNGI2010,32(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陈影.姚方杰.刘桂娟.王海英.梁艳.CHEN Ying.YAO Fang-jie.LIU Gui-juan.WANG Hai-ying.LIANG Yan 黑木耳代用料栽培的注意事项和建议[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2010,29(2)

2. 王爱仙.巫仁高.邓文明.胡蕾 黑木耳菌株菌丝活力比较试验[期刊论文]-食用菌2010,32(3)3. 陈秀炳 黑木耳袋料栽培优良菌株选择[期刊论文]-林业科技开发2004,18(6)

4. 赵丽.陈艳秋 不同培养料栽培黑木耳营养成分分析比较[期刊论文]-食用菌2010,32(2)5. 王尚荣.田福忠 速生林地夏季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期刊论文]-食用菌2009,31(1)6. 杨建伟 三棚结合三段育耳春季袋料栽培黑木耳技术[期刊论文]-食用菌2010,32(2)

7. 马凤.张跃新.闫宝松.Ma feng.Zhang yuexin.Yan bosong 利用柞树叶栽培黑木耳试验[期刊论文]-中国林副特产2010(5)

8. 邹莉.李喆.李梅英.冯晓宇.许泽成 北方地栽黑木耳秋季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期刊论文]-食用菌2010,32(3)9. 王文君.马俊青.侯志华.张明绍.武金钟 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期刊论文]-河南林业科技2007(4)10. 董丙艳.王其庄 春季黑木耳袋料畦栽高产技术要点[期刊论文]-食用菌2010,32(1)

本文链接:

篇六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黄背木耳袋料栽培技术

篇七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袋料木耳高产栽培新技术

食用曹

EDⅡILEFI7NGI

林地废松、杉木屑栽培桃红平菇

龚龙振1

翔2

(1福建寿宁县西溪乡林业站。355500;2福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编号1000—8357(2006)04一0028—01近年随着菌业迅速发展,林业、菌业生产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菌林矛盾日益加深;为了缓解原料紧张状况,降低生产成本,减轻林业资源压力。笔者与有关科研所联合攻关,开展以废松、杉木屑与木板皮料为主料在林地袋栽桃红平菇[只饥r0£“sd缸瑚r(Fr.)B0刨in]技术试验,取得成功。现

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

l把好季节根据红平菇高温型品种,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30℃,子实体适宜生长温度20~30℃;属适宜夏季栽培,一般我市较低海拔300m地区可在3~4月制简接种,5~6月出菇管理,可连续栽培2~3批;中海拔350~550m地区可适当

推迟l~2个月栽培。

【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d)优质菌种,目前我市菇农常用红平菇l号(古田县食用菌办)和红平菇Pd(福建三明真菌所)等菌株。为防止鼠害,不宜用谷mm以下;木板皮料需先粉碎成木屑d,再加尿素O.5%与过cnl×33

an或15锄×

cm的长袋筒袋中,控制含水量在63%,短袋用海绵三套环

cm高,压一条光滑的木条,而后逐h,停火后闷4

h,

dm?)等药剂熏蒸消毒后接一28一

万【袋料木耳的种植方法】

方数据袋料木耳高产栽培新技术

张春生魏银初

(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463000)

文章编号1000—8357(2006)04一0028—01

1生产季节安排黑木耳属中温型品种,出耳温度一般在12

~28℃,种植宜安排在每年的1~2月,出耳宜安排在4~5月;毛木耳属高温型品种,出耳温度一般在15~32℃,种植宜安排在每年的3~4月,出耳宜安排在5~6月。为了避开7月汛期,种植还可提前1个月。

2选择木耳优良菌株经过几年的栽培,适合我区栽培的黑木耳主要有新科黑木耳、139;毛木耳品种主要有951、黄背10号,这4个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而且颜色好,适

合市场鲜销。

3培养料配方料含水量要求达到65%,即料水比1:1.25~1.3,手握成团,指缝有水不滴下为准。配方①:棉子壳30%。玉米芯30%,锯末30%,麸皮7%,石膏1%,复合肥1%,磷肥0.5%,石灰0.5%,克霉灵0.1%;配方②:棉子壳30%,玉米秆60%,麸皮7%,石膏1%,复合肥1%,磷肥0.5%,石灰0.5%,克霉灵0.I%;配方③:棉子壳30%,玉米芯60%,麸皮7%,石膏1%,复合肥1%,磷肥0.5%,石灰0.5%,克霉灵0.1%。4装袋灭菌栽培袋选用17

cIll×38crll×0.035

cm的低压

畦宽1.2m,畦高10cnl,中间走道60crn,畦上菌筒摆放成“人

阳网。菇棚要做好对流窗,并用铁纱网封严门、窗及其他漏h左右;室内温度控1)(,菇盖呈深红色,250lx以上菇盖呈浅红色h。因红平菇易纤维d(幼嫩时好吃又具蟹香味)就要及时采搞好环境卫生,杜绝虫源产生;菇棚地表

m2撒25kg石灰粉消毒;菇筒进棚前2~3d用敌杀死

mUm2)等农药喷撒棚内及四周;有菌蛆等害虫发生时,

2优选良种要选用种性好的无杂菌的适龄(菌龄35粒类原料作生产种培养基。

3制筒①原料:利用锯木厂下脚料废松、杉木屑等,在用前要过筛,颗粒大小在5后过筛再用。所选用木屑一般先淋水堆制发酵3~4个月;或露天堆制发酵半年再用。为提高产品质量,可在松杉木屑中加1%石灰堆沤3~4个月;使用前10磷酸钙1.5%堆制发酵后备用。②配方:我站筛选的低成本配方为:废松、杉木屑(两者各50%)78%,新鲜麸皮20%,白糖、石灰各0.5%,石膏1%。料水比1:1.1~1.3,pH自然。③制袋:培养料拌均后,将其均匀填入17

55

字形”,棚顶用竹片、木条搭成拱形棚,其上盖薄膜与草帘或遮洞,以免菌蛆、老鼠等入侵而影响生产。

5发菌管理发菌时要避免堆温超过38℃而“烧菌”。为了发菌均匀,每天通风换气2~3次,每次l制在24~35℃,湿度70%以下;2周翻堆1次,发现感染简要及时清理,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6出菇管理发菌2个月左右菌丝长满袋,料面有点状小原基时,即可进行催蕾。短袋催蕾直接开袋出菇或长袋架放好后出菇,并及时轻喷适量的雾点状出菇水,促使小菇蕾尽早形成。小菇生长时,保持棚内温度20~35℃,湿度95%;按客户要求的菇体颜色通过调节光照来控制菇色,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一般光照10至偏白色。每天通风2~3次,每次3~5化,故小菇生长2~3收,否则品质下降,且无法食用。对部分已纤维化的菇可直接油炸或晒干后磨成粉末再制成其他美昧食品。

7病虫害防治

667

盖紧;长袋用玻璃红线扎紧。搬袋时为减少破袋,可用周转框装入筒袋后灭菌。④灭菌:大批量生产用常压灶灭菌,筒袋井字形堆叠于灶内,堆至50层压好,顶上用宽厚的薄膜与帆布盖严,最后盖上麻袋后升火灭菌,待灭菌温度稳定100℃左右时保持16冷却后接种。⑤接种:轻搬轻放已灭菌的菌筒,待冷却至28℃时,即可用气雾消毒剂(用量4种,选择清晨或深夜低温时接种。发现破袋或胀袋要及时补贴好;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必须严格消毒。一般每袋生产种可接短筒袋30筒,长袋16筒;开盖或打孔接种均要迅速地接入适量成块菌种块,并及时盖好袋口或摁紧接种孔,以免感染。4搭建菇棚菇棚要求水源洁净,排水方便,通风良好,拥有七阴三阳的室内、外场所均可。室内菇棚可用墙式或架式的栽培,墙式栽培可直接在地上或畦上堆叠5~7层短袋菌筒出菇(隔层袋口朝向相反);架式栽培棚内搭设4~5层架,层间

(12.5距50咖左右,中间走道60咖。长袋可室外棚畦式栽培,其

在出菇转潮期间重喷500~600倍锐劲特等药液,杀灭害虫。

食用曹

EDⅡILEFUNGI

聚乙烯袋或聚丙烯袋,以每袋装0.5妇干料为准,装袋要紧,

两端用塑料绳扎口。将装好的袋装入常压灭菌锅内,100℃保持10~12h,再闷12h;也可以采用高压灭菌,1.5个压力保持

1.5~2h即可。

5接种发菌将灭好菌的袋冷却至25℃以下进行接种,接种

可以在接种箱也可以在接种室进行,用气雾消毒盒灭菌

30

rnjn后接种,解开袋口放入菌种(以每袋菌种接30~40袋为

准),再扎好袋口。将接好种的栽培袋放入培养室发菌,要求

前期菌种萌发不低于20℃,发菌温度不高于30℃,并避免强光直射。6出耳管理

6.1进棚将发好菌的栽培袋移入出耳棚,可采用吊袋法或立体墙式出耳。立体墙式出耳法较吊袋法出耳简单,省工

省时,好操作易管理,效果相当,便于推广。立体墙式出耳:将发好菌的栽培袋两端圆圈,用刀片环割6~8个“一”字形刀

口,以刀口不连接为准,将划好口的栽培袋移人出耳棚,像平

菇一样垒菌墙出耳,以7~8层为好,当形成耳基、长出幼耳后开始提高湿度,进行正常管理,正常温度下,一般10~15d即可采收,这种出耳法,耳片大、耳厚、根小、商品性状好,适合鲜销。吊袋出耳法:将发好菌的栽培袋,按常规吊袋法划10~12个口出耳管理。

6.2催耳一般进入5月中旬后,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进行催耳,要求:自天增温增湿,晚上通风降温,拉大昼夜温

差,经过10d的保湿、温差管理即可形成耳基。

6.3育耳管理待袋内耳基形成,即开始提高空气湿度,每

天早晚对小耳片少量喷水,提高空气湿度,并迸行通风管理;棚内空气湿度达到85%以上,通风好空气新鲜,促使耳基长出袋口形成小耳片。

6.4子实体生长期形成小耳片后要加大湿度加强通风,喷水最好是雾状勤喷,有条件的可以采用雾灌,雾天雨天应加大

通风,促使耳片快速展开形成。在子实体生长期可以进行干

湿交替管理,先停水2~3d,使地面、耳片都干,让菌丝体休养

生息,积累养分,然后提高湿度,使耳片充分吸透水。整个出

耳期应避免高温高湿,以免出现流耳或霉菌感染。黑木耳出耳温度要控制在15~25℃,不超过28℃;毛木耳出耳温度要控制在15~33℃,不超过35℃,如果温度过高,细胞分裂加速,干物质积累少,耳片薄;如果温度持续升高,超过临界限,子实体自溶腐烂。为了避免出现不良现象,水分管理上应严格遵守七湿三干,干湿交替的原则,干湿分明,于就干透,湿就湿透。另外要有足够的散射光(七分阴三分阳),促进耳片肥厚。色泽黑亮,提高品质。

7采收待耳片充分展开,边沿起皱变薄,耳根收缩,孢子

将弹射前,应及时采收,采收前1~2d应停水,让阳光直接照射栽培袋和木耳,待耳片收缩发干时连根采下,采后的栽培袋停水养菌7~10d,再依据第1潮耳管理办法出耳。

1潮产量。

万 

方数据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应重视的几个栽培技术问题

郝光明

(山东省莱西职业中专,266611)

文章编号1000一8357(2006)04一0029—02

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是利用设备和设施创造食用菌生长发

育条件,从而满足食用菌不同生育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这环境条件分别是温度、湿度、通气和光,并对这些因子进行

调节控制。因为要创造和控制条件,所以势必增大生产成本,主要是电费,以消耗大量的电能来换取食用菌的生育条件。如夏季要生产金针菇每月需要电费50元/m2,占运行成本的一半。要节省电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从工厂化栽培的整体上看,除了与设计是否合理、保温材料的性能和机械设备的性能及管理有关外,在栽培上必须努力缩短生产周期,科学配料及采用适宜的工艺。下面谈这样几个问题:

1养菌与菌丝的生理成熟

我们知道食用菌的一生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大阶段。前者营养生长,即发菌养菌阶段,需要较高的温度20~

24℃,而后者生殖生长,需要较低的温度。一般说升温比较易

办到,投入也较低,而降温投入大,耗能高成本高。从营养生

长和生殖生长两阶段的关系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营养物质,只有积累足够的营养并达到生理成熟,方可顺利出菇,并获得

较高的产量和较好质量。因此,在营养生长阶段必须满足适

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时间,使菌丝在营养生长阶段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使其生育成熟。从食用菌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来看,营养生长可分为发菌和养菌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对温度要求及作用是不同的。在一定量的容器和通气良好下,从播

种到菌丝满瓶(袋)称为发菌,此时菌丝从基质中吸收的营养

物质主要用于菌丝的生长建造菌丝体,即菌丝在量上的增加。

一般情况下不积累或很少积累营养物质。发满瓶(袋)到出菇前,菌丝吸收营养物质主要是积累为出菇打好物质基础,此时

称为养菌。养菌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稍低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且又要求恒温。如香菇发菌阶段24℃为宜,养菌转色阶

段20℃为宜。养菌阶段温度稍低于发菌适温,这不仅是生理需要而且有利于降低呼吸消耗,从而加大营养积累,增加产

量。韩国金针菇栽培在发菌过程中分为前培养和后培养两个

阶段,前培养温度较高在18℃,后培养温度较低在14℃。这

种做法就是抑制呼吸,增加积累。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将菌丝培养分段进行是有益的,应提倡采用。不同的食用菌养菌的时间有长有短,香菇较长,需要30~50d,金针菇5~7d,真姬

菇50~60d。这是食用菌自身生长发育规律决定的,不随我

一29—

8注意事项①玉米秸秆一定要发酵好,以手感柔软、不扎

袋为原则;②适时采收,宜早采不宜晚,以免降低品质,影响下们的意志而改变。要掌握好这一规律主要应靠不断的实践总

结,从理论上讲可以用有效积温来进行推算。栽培上在此阶

袋料木耳高产栽培新技术

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食用菌

EDIBLE FUNGI2006,28(4)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石宝福.陈凤波 北方黑木耳袋料高产栽培养菌技术要点[期刊论文]-农民致富之友2008(12)2. 魏银初.姜俊.魏成国 木耳袋料栽培新技术[期刊论文]-北京农业2005(12)3. 魏银初.姜俊.魏成国 木耳袋料栽培新技术[期刊论文]-农业科技通讯2005(12)

4. 姚继贵 早毛豆-木耳菜-夏黄瓜-青蒜高效栽培模式[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2008,14(6)

5. 林晖虹.林奋勇 应用中高温型微生物进行大堆棉子壳发酵栽培平菇试验[期刊论文]-食用菌2005,27(3)6. 彭保宏.黄炎.胡玉梅.邹俊.Peng Baohong.Huang Yan.Hu Yumei.Zou Jun 玉米、平菇、紫木耳立体种植技术研究[期刊论文]-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z1)

7. 杨菁.黄大斌.YANG Qing.HUANG Da-bing 高温香菇的引种驯化初报[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2000,19(5)8. 木耳"牛皮包"病菌防治技术[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上半月)2006(5)9. 王德芝.潘春彩 稻田套种毛木耳高产技术[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2004(7)

10. 王成业.曲萍 甘蓝、菠菜、玉米、菜豆、平菇、木耳立体种植技术[期刊论文]-农业知识2004(11)

引证文献(1条)

1.张介驰.张丕奇.韩增华.孔祥辉.马庆芳.戴肖东.刘佳宁 黑木耳袋栽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2010(6)

本文链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