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视频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养鹅视频
陈文杰养鹅:浙东大白鹅养殖让他年入200万

  [生财有道]大白鹅 大财富(2011.2.22)

  浙东大白鹅是中等体型的产肉型白鹅,生长速度快,60多天长成就可以出售。在浙江东部自古就有拿鹅送礼的习俗。鹅肉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此外,鹅具有药用食疗的功能。中医认为,鹅肉具有养胃止渴、补气、能解五脏之热,补阴益气和缓解铅毒之功效。浙东大白鹅如何饲养?

   1983年,陈文杰父亲陈庆伦开始养鹅,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看好养鹅这一前景,陈文杰也开始养鹅了。

  到1997年,种鹅存栏达到800羽,年收入达5万元。他开始大胆尝试鹅的自然交配并取得了成功,1998年他将规模扩大到了3000只,赚到钱后他越来越觉得养鹅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因此他就开始雇小工饲养,慢慢地规模扩大到了8000只。/cfsp/15885.html

  随着浙东大白鹅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陈文杰感到单凭自己的养鹅经验是完全解决不了规模化、专业化养鹅的需要,科学的饲养技术与管理是今后养鹅的发展方向。从此,陈文杰就走上了科学养鹅之路。

  2003年,他率先应用了浙东大白鹅人工孵化技术,办起了孵化厂,不仅大大降低了饲养劳动力,而且孵化率也不亚于自然孵化,达到88%以上,这让他再一次突破原有几乎饱和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2000只。看到他的成功和利益,其他养鹅户也慢慢地接受新技术,开始采用人工孵化,从此,陈文杰担负起了全县70%以上种鹅蛋的孵化和苗鹅的销售工作。

  2008年,陈文杰饲养浙东大白鹅种鹅2万羽,年销售苗鹅40万余羽,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本视频转自CCTV2央视二套生财有道官网。

篇二 养鹅视频
冬季养鹅技术视频-怎样多养一茬鹅

    (主持人)你好,欢迎收看科技苑。今天咱们要说说北方冬季养鹅的事。北方的大多数养殖户,都是在春夏秋三季养鹅,冬天歇工,可是在河南新乡的长垣县,养殖户们到了冬天也不闲着,因为他们还要多养一茬鹅。

    家住河南省长垣县孟岗乡付楼村的孙建国、魏桂敏夫妇,正忙着把自家大棚里育成的这茬冬季饲养的肉鹅卖掉。

    (采访)

    记者:收益怎么样啊?  

    养殖户:还可以,今年行情不错嘛,养殖户都赚钱了。

    记者:一只鹅大概赚多少啊?

    养殖户:大概估算了一下,就是13-14块钱吧。

    1只鹅就能赚上13-14块,要是搁到其它季节,每只鹅顶多赚到7、8块,这么算来,这冬季养鹅比起其它季节来说收益可是翻了一番啊!

    这么赚钱的买卖,可是以前养殖户冬天养鹅的并不多。

    (采访)

    孙建国:怕养不好。

    崔建勋:条件不便利。

    孙建国:温度难控制。

    刘长忠:粗饲料提供困难。

    看来,虽然冬天养鹅市场好,可是养殖的难点也不少。孙建国两口子,是在专家的指导下解决了这些难题,才在冬天多养了一茬鹅,多赚了一笔钱。

    先说选雏鹅。孙建国他们在春夏季养鹅的时候选雏鹅,主要是靠眼睛看。

    (采访)魏桂敏:挑个头大一点、健壮一点、毛色好一点的

    选择个大健壮的,淘汰掉那些毛色不好、瘸腿、瞎眼、歪脖的,这样选出的小鹅就差不多了。可是,选冬季养殖的雏鹅,光凭眼睛看就不行了,因为冬天气温低,运雏回家还有一段过程,要是挑了些本身发育不好,或者是活力不佳、抵抗力不强的小鹅,路上一受冻,就很容易死亡。

   魏桂敏从养殖场的艾老师那里学了两招,这第一招就是“抓”。艾老师抓雏鹅跟别人还不一样,是倒着抓的,他说这是给雏鹅“号脉”,看看脉象就知道这鹅好不好了。

    其实这并不是真的号脉,只是为了方便触摸雏鹅的腹部。

    (采访)艾殿卿:抓住鹅苗以后,这拇指直接摸到它的脐带边,一抓就抓到了。这样腹部柔软适中,没有钉脐现象;如果是脐带这里有一个玉米粒一样的肉疙瘩,这就明显是钉脐,这就不要了。

    钉脐是小鹅孵化过程中,脐带没收缩好,形成的一个玉米粒大小的肉疙瘩。脐带是小鹅在母体里边供应养料的地方,它要是收缩不好了,直接对小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以后的成活率都有影响,所以这样的雏鹅不能选择。

    除了摸钉脐,用这种方法抓鹅,还能很快判断出雏鹅的活力。

    (采访)艾殿卿:有没有活力就是有没有挣扎力,你像一个健康鹅雏,抓在手里,你就能感觉到它的各个部位都在挣扎,这就是一个健康的鹅雏。

    充满活力的鹅雏,眼睛有神、挣扎有力、叫声有劲;如果遇到弱雏,抓在手里一动也不动,肯定成活率就不高了。

    艾老师选鹅雏的第二招就是“翻”。

    (采访)艾殿卿:还有一种挑法就是鹅把它打到,打翻以后,很快地翻起来。

    这四脚朝天的小雏鹅,要是能很快翻身起来,证明很健康;要是老扑腾但翻不了身,这样的雏鹅就不能挑选为冬季育雏鹅了。

   (主持人)这雏鹅身体壮实、精气神足,本身对冬季相对恶劣的环境就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养起来就能省不少的心。这雏鹅选好了,育雏的环境也得给它们预备好,尤其是保温工作。  

    俗话说得好:养鹅的关键在育雏,育雏的关键在温度。北方冬天的温度很低,就拿河南来说,冬天的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十几度,而雏鹅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温度低了,它们就很有可能冻死,这也是北方冬季育雏的难点之一。所以,这冬季养鹅,育雏室的温度一定要调节好。

    (采访)艾殿卿:冬季养鹅,首先要搞好大棚和育雏室设施。

    为了做好育雏大棚的保温工作,在艾老师的指导下,孙建国夫妇做了三件事,这第一件事就是给大棚套“毛衫”。

    套“毛衫”,其实就是挂草苫子。孙建国家的育雏室是由蔬菜大棚改造成的,要对抗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光一层塑料棚膜显然是不够的。艾老师指导他在棚里棚外各加了一层草苫子,盖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这就好比给大棚加了两件“毛衫”,棚内的温度基本上就能保持住了。

    光草苫子保温还不够,大棚内部也得进行改造,孙建国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缩小育雏空间。孙建国夫妇在棚里用塑料薄膜隔出了15平米左右的小空间育雏室。

    (采访)孙建国:在进鹅之前,你像冬天冷,温度特别比较难升一点。···,尽量把这个育雏间缩小一点,温度好升一点。

    空间缩小了,四周都是薄膜,热空气不容易扩散出去,这样一个15平米的育雏室正好适合200只左右的雏鹅生长。

    挂草苫、搭棚膜,都是为了保温,那这温度从哪里来呢?艾老师给孙建国的建议是——用煤炉增温。

    所以,孙建国夫妇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把煤炉安放到育雏室里。用炉子给雏鹅加温,既方便又实惠,不过这安炉子也有学问,还要保证炉子的烟道是畅通连接到室外的,这样才能把烧煤产生的一氧化碳排出大棚,防止雏鹅煤气中毒。

    炉子安好了,孙建国两口子就把雏鹅搬了进来。他们听艾老师说,雏鹅在几个生长阶段里,对温度的要求是很精确的。1-5日龄的雏鹅,育雏室的温度必须保持在28-32℃;随着小鹅的长大,6-15日龄温度为25-28℃;等到16日龄的鹅,温度才可以降低到18-20℃。

    为了控制好温度,他们每天都会去观察温度计的刻度,随时添加煤块、保持温度。

    可是就这样细致看护,还是会有照顾不来的时候,要是稍不注意,温度低了些,雏鹅们就会扎堆在一起取暖。小鹅身子骨弱,一个压一个,很容易被压死或压伤。

   孙建国夫妇通过与艾老师一交流,决定让小鹅们分群居住,也就是把雏鹅的生活空间,用木框架分割出四个小格。

    (采访)艾殿卿:最好是一平方半到两平方这样一个格。

    这样一大群雏鹅,就分散成四个小群,密度降低,出现扎堆的机会也会减少。

    (采访)艾殿卿:如果没有这个格,鹅容易,一旦温度有时候低的话,会打打堆儿;隔开以后一旦出现温度有时间有失误的时候,它不会扎堆

    个头大小差不多的小鹅分在同一个小格里。这就好比住集体宿舍一样,小鹅们有了自己固定的房间和熟悉的伙伴,自然这日子也过得美滋滋的。

【养鹅视频】

    为了进一步给雏鹅增温,孙建国夫妇还在离小鹅背部50厘米高的地方挂上几盏保温灯来调节温度。用保温灯来调温,就灵活多。

    (采访)艾殿卿:你比如说温度差得多了,咱就多增加一个灯,温度差得少了,就少增加一个灯,这样子掌握着比较方便用保温灯,这样来调节温度。

    用木框让雏鹅分群居住,再加上温度调控得当,小鹅扎堆的现象很快就减少了。

    可是没过多久,鹅群里有几只小鹅出现了异常现象,孙建国马上把它们挑出来隔离,又请艾老师来诊断。

    艾老师仔细一看,发现小鹅毛羽蓬松、四肢无力、拉灰白色的稀粪,有的里面还带有血丝,是典型的鹅白痢病状。

    (采访)艾殿卿:农民统称它叫白痢,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肠杆菌病。

    白痢,是一种肠道疾病。艾老师马上让孙建国夫妇给病鹅灌服麻油,再用大蒜捣碎成汁,1:5的比例兑上清水让鹅服用,稍稍缓解了小鹅的症状。

   因为麻油能清除肠胃里的污染物,制止细菌在肠道里发酵;大蒜也有杀毒消菌的作用,都能很快缓解小鹅的病症。

    (采访)艾殿卿:也可以用药物治疗,比如说康大霉素和氟哌酸,也可以用一下。这样很快就能治疗了,就恢复了。

    听说小鹅的病能治,孙建国松了一口气,可是,它们为什么会得上这种病呢?

    艾老师说,还是他的养殖方式有问题。孙建国在地上铺了一层垫料来养鹅,这垫料是一些粉碎了的花生壳,虽然有一定的吸水性,可是冬季大棚里的湿度比较高,再加上鹅的消化道短,排便排尿很多,地上很容易就会变潮变脏,在这种不卫生的环境里,雏鹅就容易患上鹅白痢。

    (采访)艾殿卿:引起以后,打比方说,由1-2只引起发病,然后经过粪便,经过它们喝水,这样就互相引起了传染。

    小鹅生活在地面上,粪便不容易清除,它们互相啄便,病鹅粪便里的细菌也容易传播给健康的鹅。

    孙建国光注意给雏鹅保温了,这育雏室的卫生条件却没达标。如果任其发展,这病对整群鹅都是一种威胁。艾老师建议他们,给鹅换个环境。

    (采访)艾殿卿:主要是要换个环境,要在网上养,这样是最好。

    根据艾老师的建议,孙建国两口子很快搭建起了网上育雏架。

    钉木桩、铺网子,提高保温灯高度,挂好温度计,样样步骤都不能少。网子离地面1米高便于操作就行了,但是地面育雏的木框架还是要放到网上去,除了起到隔开鹅群,有分群的作用,还可以防止小鹅从网架的边缘掉到地上来。

    网上养殖的密度也不能过高,每一个3平方米的小格里最多放30-40只雏鹅,随着鹅的个头增大,养殖密度应该降低。

    (采访)艾殿卿:每星期往下降五只,经常试下去,就行了。

    除了密度,在网上育雏,网眼的大小也是有讲究的。

    (采访)艾殿卿:一般咱们就是用1厘米大小,超过1.5厘米的就不能用。像这个1厘米的就是小拇指刚刚弄进去,这么大的网眼就刚好。

   如果网眼太大,直径达到1.5厘米,很容易造成小鹅蹩腿。

    (采访)艾殿卿:小鹅的腿蹩进去,它就使劲地挣扎,越挣扎越紧,就把它蹩折,或者别的把它压死,它不动了。

    网上育雏,干爽清洁,小鹅的粪便会从网孔排到地面,小鹅接触不到粪便,得病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而且大棚里的暖空气是向上走的,网架比地面高得多,温度也会比地面高一些,更有利于给雏鹅保温。

    孙建国家的小鹅一天天长大了,21日龄的小鹅对温度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24度以下的温度都能适合它们的生长,小鹅的抵抗力也逐渐增强了。

    随着个子的增大,网上已不再适合它们生长;到了这个时候,孙建国会把网架撤掉,把进入青年期的鹅迁到地面来养殖。

    (采访)孙建国:像这个鹅,20天的鹅,温度也不需要那么高了,也可以在地面上散养了,可以下架了。

    这下架的鹅对温度的要求不那么高了,可是这冬季养鹅的另外一个难点又凸现出来了,什么呢?青饲料。

    俗话说,清水青草好养鹅,鹅是素食主义者,就爱吃口草,而且青草里面的微量元素对小鹅长骨骼有利。要是在春夏养鹅,到了3周龄以后就应该放到户外让它们自由采食青草了。可是冬天天寒地冻的、草木早已枯萎,怎样让它们吃上草呢?

    (采访)艾殿卿:咱们现在冬季养鹅,一般好多养殖户的青饲料不能满足鹅的需要,所以要增加一些干草粉。

    冬季的北方万物枯萎,基本上找不到青饲料。孙建国早在艾老师的指导下,储备了足够的干草粉来喂鹅。

    草粉一般是由花生秧、红薯秧以及一些农作物的秸秆,晾干粉碎制成的,与精饲料搅拌一块就可以喂鹅了。草粉加入的比例是根据鹅的日龄决定的。

    (采访)艾殿卿:现在20日龄,一般加到20-30%;随着鹅的日龄增长,最多加到50%,不要太多了,最多加到50%。

    草粉一直加到鹅进入育肥期才会停止,因为育肥期的鹅需要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饲料促进它增肥,高纤维含量的草粉就起不到增膘的作用了。

    (采访)等鹅过了换羽期,除了草粉之外,孙建国他们还会给鹅准备另外一种美食,什么呢——青贮饲料。

    40天左右的青年鹅成功换羽,一个个成了毛色雪白的、趾高气扬的家伙。孙建国夫妇会加大粗饲料的饲喂量,用准备好的青贮饲料喂鹅,青贮饲料也是冬天养鹅必备的食粮。

    (采访)刘长忠:鹅日粮最好加一定量的粗饲料,这个粗饲料它热量相对含量高,有利于鹅胃肠道的发育,有益健康。

    青贮饲料是在玉米秸秆收获的季节,切碎密封保存在青贮池里的。经过几个月的发酵,青贮的秸秆带有浓郁的清香味,鹅非常喜欢吃。一般生长期的鹅,青贮饲料的添加量保证每只鹅每天达到200-300克就足够了。

    (采访)刘长忠:对于青贮饲料的饲喂方式,我们一般肉鹅的话,实行总量控制,一般一天喂2-3次,添加;而精饲料是自由采食。

    等到鹅生长到56天的时候,就进入了育肥期。青饲料不能再添加了,要全部换上增膘的精饲料。

    鹅业研究所的刘博士给孙建国夫妇支了一招——木栅栏强制育肥。

    (采访)刘长忠:怎样进行强制育肥呢,咱们的做法是,要让大鹅少活动。俗话说得好,小鹅要游、大鹅要囚,就是要减少它的运动量,减少它的能量消耗,从而让它囤积沉积更多的能量,囤积沉积更多的脂肪。

    具体做法就是缩小鹅的活动空间,把低密度的养殖变成高密度的养殖。

    孙建国夫妇把原来的大圈改建成15平方米左右的小圈,这样鹅的活动空间缩小了,运动量也相应减少。

    (采访)刘长忠:另外一个就是要适当增加鹅的饲养密度,由原来的1平米养1-2只鹅,把它变成养3-4只,养殖密度增大,那么鹅的运动也会减少。

    育肥圈舍是用网子围住的,只留一边用木棍搭起栅栏,保证鹅能探头出去喝水、吃料就行了。

   鹅在这个狭小的空间,活动的欲望也减小了,除了吃,就是休息,能量消耗少,自然都变成长膘了。

    强制育肥的鹅长势快、个头大,经过20天的育肥期,也就是到了76日龄的时候就可以出栏上市了,一般每只育肥肉鹅都到达了6、7斤以上。

    (采访)艾殿卿:它要达到哪步程度呢,就是说这里这个龙骨,基本上摸的是平的,另外它的后尾部,后尾巴单独有一个疙瘩,这里有一个环,这环的这里有一个骨头节,再也摸不着了。

    等到龙骨和尾骨节都摸不着的时候,证明这鹅已经是膘肥体壮了,到了市场上卖价也高,这也给孙建国家带来了一份不错的冬季收入。

    (采访)

    贩子:这鹅不错,质量很好

    养殖户:今年行情不错嘛,养殖户都赚钱了

    养殖户:收益非常好

    养殖户:养鹅效益基本上比打工强,

    崔建勋:我们公司只负责种鹅的培育和种鹅的配套养殖,肉鹅的养殖我们全部放到养殖户,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售后服务,统一保护价收购,特别是冬季养鹅,对养殖户来说,效益要比春秋季高得多。

    (主持人)在长垣县,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有好多养殖户都在冬天多养出了一茬鹅,多了一季的收入。看来,要打破常规,增加收入,关键还得靠科技。好了,科技苑传播农业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参与节目互动请登录中国网络电视台经济台或手机央视网,那里有科技苑节目的所有节目,接下来了解一下下期的节目内容。

篇三 养鹅视频
“丹顶鹤女孩”邹进莲: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cn

“丹顶鹤女孩”邹进莲: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3年第29期

每天清晨,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都会看到一群鹤围着一位女孩在嬉戏。女孩踮起脚尖,轻展双臂,舒缓地舞动起来,鹤也张开翅膀翩翩起舞,这幅仿佛只能在古诗词里寻找到的画面令无数游人难忘而感动!

画面中的女孩叫邹进莲,25岁,湖北人。因家境不好,她大学选择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国企,拿着令人羡慕的薪水,不时地陪着客户出入高档场所。渐渐地,那些被包裹得金碧辉煌的日子让她有些发虚——我才21岁,怎能如此安逸?

偶然的一天,一段“天下第一鸟人”刘武的视频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羡慕刘武与仙鹤相伴的日子。相比之下,自己的生活过得太物质了。她随即交了辞职信,头也不回地南下了。 邹进莲养鹤生涯的第一站在南宁。在那里,她学习划船和禽类的疾病预防救治等知识。2010 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白天鹅大面积染病,邹进莲临危受命来到这里精心救治。一个月后,天鹅全部转危为安。

任务完成了,她该走了,可是,天鹅们眼睛里的依恋让她的腿怎么也迈不开。所谓爱应该就是这种感觉吧!她决定留下来。

鹤是她的最爱。她就同鹤住在一起,她管自己的宿舍叫“鹤园”。说是宿舍,条件十分简陋,一张床,一张长椅,一顶衣橱,床上摞着一堆诊治鹤病的书,还有一台电脑。邹进莲笑着说:“打打字而已,上不了网。”即便深冬,床上也支着蚊帐,她说这样会暖和点。

她从未逛过县城,虽然离得不远。她更喜欢和日日面对的鹤呆在一起。鄱阳湖有各种鸟类上千种,邹进莲几乎和其中的每一只都有过故事和情谊。最高大的丹顶鹤叫美滋滋,是鹤园之王;喜洋洋是一只白鹤,爽歪歪是只歪嘴的白枕鹤,它俩是最恩爱的一对情侣;两只跛足的灰天鹅叫鹅坚强,是她亲手孵化出来的…… 宋代文人林逋梅妻鹤子,而对于邹进莲来说,鹤园里的这些天使就是她的朋友与家人。她情绪不高时,它们会围着她跳好看的舞蹈,啄她的手,直到她开怀大笑。晚上,它们就着她屋内的灯光才能安睡。而她,只有确定门外有它们在,才能睡得踏实。

虽然跟人说起来,邹进莲总是自嘲说干的是“养鹅养鹤”的活,过的是“闲云野鹤”的日子,虽然有无数人告诉她这么做不值得,但她知道,在自己的心里,这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份事业,一个追求。她清楚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篇四 养鹅视频
5.2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篇五 养鹅视频
厚读文本巧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厚读文本巧设计

作者:陈卫东

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5年第09期

《白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佳作。在作家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文章结构清晰,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统领全文,并从鹅的叫声,鹅的步声、鹅的吃相三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同时,作者运用拟人、对比、反语等方法表达出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上周二下午,笔者聆听了年轻睿智的谢林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他那略显害羞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他那步调从容、不紧不慢、颇具鹅老爷派头的教学风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课自然朴实,清晰明白。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旁逸斜出,没有刻意追求,一切就像飘飘洒洒的春雨点点入地,堪称“润物无声,教学无痕”。

一、抓中心句,定位“高傲”

《白鹅》这篇文章虽然语言活泼、幽默风趣、但课文较长,对于四年级的孩来说,既要理解文本,还要学习写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教学时只要教学切入点找准了,便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谢老师在认真研读文本后,从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入手,紧扣“高傲”一词,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展开全文,教学流程清晰、环环相扣。

二、抓住着力点,理解“高傲”

《白鹅》一文,3至7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鹅的高傲。但这5个自然段各有着力点:第3自然段着力点在叫声,第4自然段着力点在步态,而5至7自然段着力点在吃相,谢老师根据文章的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有滋有味。

1.创设情境,放飞想象,在“叫声中”知“高傲”。【养鹅视频】

师:哪几个词写出了鹅的叫声特点?

生: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三个的意思)

师: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生:厉声叫嚣)。请问这只鹅,你看见生客进来了,你想说什么?

生:这里是我的地盘,赶紧离开,否则我咬死你!

篇六 养鹅视频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修订版)

篇七 养鹅视频
云南十八怪

斗笠反着戴

这一怪,在"云南十八怪"中知名度不高,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能说出此怪者亦少之又少,但若把"谜底"点破,则首肯之人众多,因为,许多云南人都见过"反戴斗笠"的这个民族--傣。"反戴斗笠"的花腰傣提起傣族,就首先想起西双版纳和滇西德宏州,我国傣族主要分布于这两个民族自治州。

然而滇中--新平、元江、峨山等地的傣族却少有人知。实际上,在红河流域一线,还散居着与版纳和德宏傣族有所不同的其他傣族支系?quot;花腰傣"是对居住在元江、新平一带傣族的一种俗称,由于每个傣家妇女装束上最惹人眼目的是一根绣花的彩色束腰带,而得名"花腰傣"。"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同宗同源,人口约七万多,主要聚居在元江和新平两县,自称"傣雅"、"卡"、"傣洒"、"傣仲"。

居住在无江河谷的"花腰傣",主要以农业为生,种稻谷、甘蔗和芒果等热带水果。养殖业中,尤喜养鹅,村头路上,鹅群遍地,汽车经过,鹅声鼎沸,扇翅扬土,热闹非凡。居住的房屋大多为土掌房,其造型结构并无特别之处,与版纳傣家竹楼相比显得简陋粗糙。但在服饰方面,"花腰傣"却独具一格,另有滋 小卜少们的装束用美不胜收来形容实不为过。镶边黑筒裙分为里外两件套,腰箍数圈,彩带束腰,黑短上衣斜襟长袖,袖口包红边,领口滚银泡,红中扎头,最后是"反戴斗笠"。。所谓"反戴",实在是外人不明个中事理的一种俗见,是少见多怪地认为她们的斗笠好像"戴反了",是用"我们"习惯的戴斗笠的眼光去衡量她们的戴法。我们看似"反着戴",而她们却从来就觉得这是一种正而八经的戴法,无非是她们的斗笠在造型上别出心裁,仅此一家罢了。 "花腰傣"的礼仪习俗与其他地区傣族大有不同,譬如一年一度的节日,版纳、德宏的傣族热衷于过泼水节,在"花腰傣"则钟情?quot;赶花街"。所谓"花街",实则是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场所和时机,是老年人购物交易的集市,是孩子们得吃得玩的节日。而近年来渐渐演变为一种集体的赛装比美仪式,叫做"花街比美"。新平漠沙乡的"花街比美"近年来渐渐有了名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都要由当地乡政府出面,组织隆重的"花街节"。 我们电视摄制组去漠沙拍摄了"花街比美"盛况 会场设于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条大街上,街头搭起大台,竖起彩门一座,上书"花街搭台,经济唱戏",见出乡干部想借此招商引资的企图。主席台上,地县乡三级干部按名次就座。各村来的姑娘、小媳妇们个个穿戴齐整,叽叽喳喳乱成一片。一眼望去,满院子斗笠白、衣裙黑、腰间花、袖口红,花了人眼。 大喇叭里喊一声"花街比美开始!"就听见《运动员进行曲》高奏,一村一队的姑娘们舞着"鸭步"鱼贯入场。所谓"鸭步",亦是俗称,行走时两手朝后朝外摆,双脚交错提起落下,其身姿步态情状,不是小姑娘小媳妇决做不出来。其中做得协调自然的,透着自信、漂亮,做得差劲的,就几乎似鸭子行走状了。以村为单位,二三十小卜少排成一列,到主席台前绕场一周,由乡官县官们决出最美者,然后授予"优胜奖"之类。比舞姿,比服饰,比队列,赛出一个最美的村子来。这就是"花街比美"。 赛完之后,青年男女各自相邀相约四处散去,在附近竹林?quot;吃秧箩饭"。所谓"秧箩",是"花腰傣"妇女常挎在腰间的一个竹制小箩,下窄上宽,细鹿织就,中间常缀有绒线红花二三朵,极其雅致秀美。下田栽秧时,内装午饭,谓之"晌午"。而在"花街节"中,这"晌午"却变成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前奏。姑娘的小秧箩内有成鸭蛋、干鳝鱼、糯米饭等物,若对小伙子有意,就躲人竹林深处,请他吃"秧箩饭"。小伙子倘亦有意,当然大嚼干黄鳝,大吞糯米饭,倘无意,便少吃或不吃。反之,姑娘若无意,自然亦不请他吃了。

--"花腰傣"习俗,大概如此。至若"云南十八怪,斗笠反着戴"的斗笠,在"花腰傣"的头饰中,确实"怪得有名堂"。

彝家编帽傣家戴

为了弄清"反戴"斗笠之"怪",我们在元江、新平一带的傣家村寨数度出没、企图寻访其来历,找到一个说法。在傣族聚居的漠沙乡,我们分别寻访了数十个家庭。每进一门,摄像师就像寻宝者一样,满屋子找斗笠拍,或挂干柱上,或挂于墙上,或扔在杂物堆里。一般而言,有几个女人就有几顶斗笠,可以说斗笠是花腰傣女人的标志性头饰。 当问到"斗笠是怎样来的",几乎都是异口同声-- 老妇女"嗯一一、买一一"小媳妇:"篾帽?买呢广小姑娘:"买嘛!五块钱一顶!" 再问"戴这种斗笠有没有什么说法?为什么是这种式样?"又是嘻嘻哈哈一阵笑--小的说:"认不得"。中的说:"个个都一样"。老的说:"从老一辈就这样戴"。竟是探究不到所以然。后来遇到一位在城里读中专的姑娘,专门回家赶"花街",并率领本村参赛队夺得了本届比美的第一名。姑娘姓封,人长得极漂亮,对我们的采访,她自有说法:所谓"斗笠反着戴",是汉族人的看法。我们傣族认为这样好看,尤其是配上我们的民族服装好看,就这样戴了。下田干活,由于帽檐往上翻,不影响视线。又四面透风。如果下雨,因为有一圈边边,可以积住雨水,不使雨水淌到身上来。 封姑娘在当地算是有文化的年轻人,按她的解释。斗笠之所以"反着戴",一是美观的需要,二是有实用功能。在影视作品和不少摄影作品中,花腰傣小卜少们的形象确实因了这顶斗笠而卓然生辉:帽檐往上略卷,便有了一种向上翘动欲飞的感觉,让人想到中国古建筑中那大大减轻了屋顶沉重感的翘角飞檐。然而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头上饰物和日常用品。花腰傣却从不自己编织,全靠去集市上买。而卖傣族斗笠的,竟是山上的彝族。我们访问了几户傣族人家,见他们也在编织制作一些竹器,如箩筐、簸箕、鱼笼等等,最常见的是"秧箩饭"。因为来旅游的人渐渐多了,精美的小秧箩常受到好奇的外地人青睐,于是成为工艺品上市出售,价格从8元至20元不等,买的人一多,便有了专门制作的人家。我们在拍摄编织秧箩的现场发现,这是一项很需要技术的活计,蔑片被削成很细的丝条,一根根编织,半天才编成一只秧箩。问他们"为什么不编斗笠?"男人们酒气冲天地吼道:"不兴整!几百年都不整那个!给山苏人整!"山苏人"是元江、新平一带的彝族支系,住在高寒山区,贫穷困顿。日常十天半月下来坝子里赶街,卖些山里的货,喝一顿酒,买点盐已辣子,醉醇醇地爬山而归。 我们在一条下山的路口,堵住了一位"山苏"汉子。只见他扛着一小捆箭竹,腰间拴着酒葫芦,背着一个背篼,正要去赶街。间他卖什么,答:"卖给傣族的腰帽。" 正好,我们请他就地编一顶,拍下了整个过程。

据这位"山苏"汉子说:几百年来都是这样,山苏人做斗笠傣族人戴。傣族从来不做斗笠,不是他们做不了,而是他们没有材料。做傣族斗笠的竹子只有山里有,用箭竹或金竹做"撑子",用"竹衣"做"帽身",这几样东西坝子里没有,所以成为山苏人的专利。关于这种特别的式样,这位汉子说:只有傣族喜欢这种"翘边"的斗笠,其他民族"不喜欢"。 边说边削竹破鹿,只几分钟就做成一顶。汉子说"我们来赶街,路边砍几棵竹子。来到山脚,咂两口烟,做三五顶篾帽再赶街,卖掉鹿帽买酒吃。"就这样简单,这么随意。"云南十八怪,彝族做帽傣族戴",这也算得一怪了。事实上,金竹箭竹之类,坝子里也是有的,以花腰傣的编织手艺,做一顶斗笠简直是小菜一碟。然而他们不做,从来就不做,把这手艺、这生意让给山苏人。几百年来都遵守这个规矩,无人破坏。这种不知如何约定俗成的默契,大约反映出两个民族彼此依存的互助互利关系吧。 说到编斗笠,便想到我们在丽江石鼓的竹园村拍摄到的一组镜头:坐落于长江第一湾沿岸的村院里,纳西好乐者们正在演奏纳西古乐,男人们身着羊皮褂,吹拉弹奏;女人们身?quot;披星戴月"纳西装,柔声吟唱。嘴里唱着《水龙吟》,手上编着竹斗笠;唱得婉转动听,编得利索精巧,两不耽误。你想,眼中看见的是条条竹鹿挑来穿去,斗笠在转动中逐渐成型;耳里听到的是"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农家的劳作与儒雅的吟唱交织融汇,刀"是怎样一种美妙有趣的情景!:"种声像并茂给人特感受难以言表。一曲悠然的雅乐唱完,一顶泛青斗笠也编好了。

"云南十八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石林那黑灰的冷峻,土林那金黄的温暖,沙林那五彩的迷离,各尽其妙趣,各显其怪意。正所谓:

石是诗诗是石石石是诗石石诗

土为图图为土土土为图土土图

【养鹅视频】

山有多高水长在

"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可偏偏有人要说"云南十八怪,山有多高水长在"。说实话,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编排这一"怪"时,心中颇不以为然,似乎只要最后的那一个字合了"怀来"韵,就可以编出些这怪那怪来。直到某一次与专门家们聚会,大家纷纷把各自知道?quot;十八怪"抖落出来。我亦不惴浅陋,战战兢兢将听来的这一怪说与与会者,不料话音才落,便有人"三击其掌",大呼日"好怪好怪!"众人询其所以,该专家一言以蔽之:"一句话说尽云南地理特征,此怪内涵之深,包容之广,所指之准,皆非他怪所能及也!"我等迅即回味此怪之"深内涵"、"广包容",眼前果然浮现绝岭绵亘、泉溪滴流图,"山有梯田坝有海,谷有红河岭有泉"之类的画面一一掠过,谁说不是呢?此一怪,称得上十八怪中的"上品"。究竟最早是谁创说的呢?再三追忆,似乎与一位特别崇拜作家的"文学青年"有关。

~~哈尼梯田 滇南一景~~

所谓"山有多高水长在",实际上说的是云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独特地理现象,而哈尼梯田便是这种现象的最直观体现。【养鹅视频】

哈尼族,人口100多万,分布在云南红河、澜沧江流域,其中滇南红河州为哈尼族主要聚居区,人口60多万,主要聚居在哀牢山区。"哈尼"一词的本义,据哈尼族学者毛佑全先生认为:"哈"是飞禽走兽的统称,包含有勇猛强悍的意思,而"尼"则是"人"、"女性"的称谓,两个词合称,意谓"勇敢的人",似乎还有"刚柔相济"的含义。

哀牢山脉,系云岭的分支,海拔2000一3000米,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哈尼族聚居在哀牢大山褶皱深处。与云南山区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哈尼族从来以种稻谷为主业,水稻栽培历来是哈尼族的强项。以至于日本人在执着地寻找祖先的时候,不仅认为哈尼的蘑菇房、木屐与他们的祖先类似,甚至认为日本人的稻作文化,也源自哈尼人。

种稻谷、吃大米,当然离不得水。哀牢山泉涌汩汩,流水潺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资源。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平均降水1810毫米,最高可达2400毫米,半山区在900一1400毫米之间,而河谷热坝仅为787毫米,也就是说,山越高则水越多,岂非"山有多高水长在"? 哈尼族世代居于哀牢山中,对山有多高水长在的特性了如指掌,因此他们依循着这个特殊的规律,世代传承着开垦梯田的技艺,自山脚往山头一层层修筑,依山势而盘曲,顺水流而逆行,直把梯田修到云端里。

哈尼梯田之最壮观者,当属元阳县。秋收之后,早春之前,是观赏哈尼梯田的最佳时节。寻一个天清气朗的日子,约三五同好结伴而行,爬上一匹梁子,迎着凉风往对面山望去:逆光下的层层梯田有如面面明镜,一层层亮得耀眼,大者如曲池,小者似碎镜,依山势而层层弯曲,顺坡度而块块递进。间或有汉子牵牛犁耕,一牛在田,几无可转身的余地,或有更小者,只如同一个洗衣盆大小;间或有几个妇女头勒背篓自田埂上走过,远远望去,犹如在镜子阶梯上行走。走近看时,田埂宽仅1尺,绿草茂盛,根系发达,抓住田埂使其坚固。每块田埂边,均有往下淌水的出口,由上而下,层层涵养,而最高处的田块,却是从泥墙中渗出水来。此水何来?追根寻源,水自山里来,水自草中来,水自树下来,这是"山有多高水长在"的原由和根据。"树能'扯'水,树能保水",这是云南民间的朴素说法。不论山再高、坡再陡,只要有树,有森林,庞大错综的根系便成了涵养水源的依靠,就能把水从低处"扯"上去,让水往高处流。尽管地表看不见水,而地下水位却提高了,当积蓄到一定的量,便自然而然泉涌水溢了。一个"扯"字,有扯上和扯住之意,道尽了"山高水长"的无限奥秘。

到了栽秧季节,哈尼人要隆重举行"开秧门"仪式:先有两个汉子站在田埂上,鼓腮吹唢呐,

【养鹅视频】

"呜哩哇啦"一阵脆响,据说,是要唤醒一种小鸟,告诉它们我们要栽谷子了,你赶快来看守庄稼。这种对着梯田吹唢呐的习俗,要从撒秧的那天开始,不间断地吹到栽完秧为止,少说也得十天半月。在音乐声中插下的秧苗,想必喜悦舒畅,长得茁壮结实。

【养鹅视频】

栽下秧去,梯田里还可养上谷花鱼。谷花鱼因喜食谷花而得名,只要田中有水三五寸,谷花鱼即可愉快生长。待到收割之后,鱼几长得肥实可爱,在田埂的放水口支上竹篱笆,谷花鱼顺水游来,轻轻松松便满载而归。真乃稻谷与谷花鱼双丰收。

收割谷子之前,哈尼人有"吃新谷"的习俗。所谓"新谷",是可以收割但还未开镰的谷子。天刚亮。从地里连根拔出一把稻谷,须是单数,三五棵不等。回来后杀鸡打酒,然后将新谷连壳放入锅中烘焙,直至爆出米花。全家人先吃米花后吃饭,吃时要先将米花喂狗,据称是感谢狗保护了谷种。

哈尼梯田占尽了"山有多高水长在"的优势,不仅形成独特美妙的梯田景观,其间的栽插收割,伴随着一系列风情民俗,竟至成为一种"梯田文化",引起有学之士深究的兴趣,正成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高原湖泊 灿若群星~~

梯田顺着大山盘,盘到山顶成大观,足以证明云南高原山水相依的关系,至于被云南人称之为"海"的高原湖泊,就更是可歌可咏的另一道山高水长的风景画了。

云南地处内陆高原,离大海很远。各民族在高山和平坝间繁衍生息,举目青山,低头河谷。或许是处于山里人对大海的渴望和憧憬,索性便把高原上星罗棋布的各种湖泊统统称之为"海",或叫"海子"。不管深浅,无论大小,只要一湖蓝水映白云,微澜之下有鱼游就行。民间也有把"湖泊称做海"归入"云南十八怪"的。

云南全境有大小湖泊30多个,总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遍布全省东西南北,分布在海拔1200一3200米之间,主要集中在滇东、滇西和滇南三个地区。其中被称做"海"的著名湖泊是:大理洱海,宜良阳宗海,永胜程海,中旬纳帕海,碧塔海,砚山差黑海,宾川上仓海等等,还有许多实际上和中等水库差不多大小的"海"。总之,无论大小,只要是湖,均可称之为"海"。是海不是海,云南人明白,只要碧水映蓝天,我就喊它"海"!

高原湖泊灿若群星,风光风情各有其妙,不去亲历其境,无法尽述其美。

大理洱海,与苍山积雪相映成趣,被誊为"银苍玉洱",因湖的形状似人耳而得名。古称叶榆泽,又名昆明池,是云南的第二大湖。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烟雨朦朦,风光无限,有三岛、四洲、五湖等自然景致。

昆明滇池,号称五百里,有大观楼长联写尽滇池沧桑。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20余条河流注入湖中,其出水口却由南往北注入金沙江,下流浅狭,水似"颠倒"流,因而称为"滇池"。也有说"以居全国之巅得名","滇"即"巅"也,意谓高顶处的湖泊。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面,形状似弯月,面积约300多平方公里,是云南最大的湖泊。

澄江抚仙湖,又名澄江海,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竟达87米,最深处151米,其蓄水量是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是云南最深的湖,被称为中国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形似倒放的葫芦,北端大,湖面宽而深,南部窄小,湖面窄而浅,中间细长如颈。

云南高原最高的湖是沪沽湖,海拔为2700米,是由断层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深度仅次于抚仙湖,最深处达73米。湖内有岛五座,有三座在云南境内。有诗云:"何处来三岛,苍茫翠色流。嶙峋吞海气,飘渺壮边陲。叠樟临波动,连峰倒影浮。浦寒猿啸月,汀冷雁鸣秋。雨后烟鬃净,云中螺碧幽。乘搓如有约,即此是仙洲"(谢秉肃《沪湖三岛》)。说不尽其湖光山色、猿啸雁鸣的良辰美景,更有那摩梭"阿注"婚姻的母系氏族风情平添多少古老而神秘的色彩,成为"山高水长情无限"的奇观。

四季花开有花戴

云南人以花为荣,以花为福,以花为业。这应该归功干云南气候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大片地区,有着天下闻名的"四季如春"的气候。你如果问昆明人:"人的眉毛有什么实用价值?"昆明人大多是答不上来的。因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夏天阻挡汗水不致流入眼睛里。昆明人缺乏这种体验。昆明人被称为"家乡宝",大多跟不适应外地的气候有关。你想,人体正常体温是36C,而外地夏天里的温度常达38℃以上,体内热量不但散不出去,反而还要进来一些!唯一的办法就是流汗。 在外工作、读书的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夏天回昆明探亲。火车一过贵州,乘务员就把转了几大的电风扇关掉。走出火车站,发现自己穿得实在大少,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云南北面是海拔6000多米、终年积雪的高山,而南面是海拔刀多米的热带雨林,几乎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型:寒带、温带和热带都有。早上在中旬还穿着皮衣,晚上版纳就要穿汗衫。气候多样,环境多样,植物就多样。据说全国重要植物2.6万种,云南就占1.3万种。世界上有的花,云南部有,或者说都可以有。其中最著名的是八大名花: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在城中久咳不愈,嗓子疼:眼睛红。这不对,那不好,这针水,那药片用了都不见效。一走进山里,不久病就轻了。时间再长一点,不知不觉,病甚至全好了。原始森林里多雾、多雨、多露水、多新鲜空气,饱吸一口,会有一种清洗五脏六腑的感觉。喝一口山泉,浑身都会甜滋滋的。绿色的青苔像柔软的厚地毯,赤脚踩上去就舍不得走开。突然看到大朵大朵的杜鹃花,令人惊叫出声--那花足足有洗脸盆那么大! 生长在高黎贡山密林中的大树杜鹃,一个花团由朵口径6厘米的钟形花朵组成,花团直径可达25厘米以上。杜鹃树的直径在l 米左右的不是少数,树围有的竟达5米。已过600岁高龄的"世界杜鹃花王"仍在开花吐艳。 1919年,英国人傅礼士为了偷取标本,曾残酷地砍倒了,株大树杜鹃花,至今残迹犹存。据当地向导说,全球八百余种杜鹃花,云南就有三百种。有人将云南称作他的王国,在云南各地也流传着不少与花有关的民间谚语--"人行花铺路,人坐花桑褥",这是形容描述怒江峡谷中鲜花之多,杜鹃、玉兰、百合、报春、马先蒿、兰花、重头菊等等,有二百多种花。"丽郡从来喜植树,古城无处不养花",古往令来,丽江占城植树养花已成传统。信步古城四方街,要想寻个鸟语花香的去处,你随意走人一家庭院便是。 "家家山茶,户户报春","泉水穿屋过,花荫盖屋顶",这在大理古城随处可见,是为古城一景。 在云南,对花的崇拜,规模最大的要数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楚雄垦华山彝族插花节。是时,漫山遍野的马缨花如山火般怒放,人们欢天喜地把花采回家来。不仅男女老少人人都戴花,而且门头上、窗户上、房里房外,只要能插花的地方都插上马缨花。连牛头上、马身上也都戴上花。一时间,花天花地,花山花海,无人不花,无处不花,人们用花来祈求吉祥幸福。关于插花节的由来,自然也有民间传说-- 古时候,有个彝族上官,在家里建了一个"大仙园",凡是被他看中的姑娘,都会被抢到天仙园任他躁躏玩弄。为了拯救广大姐妹于水火,有位名叫"眯依鲁"的美丽姑娘,挺身而出,独闯天仙园,咪依鲁的到来,使上官大喜过望,神魂颠倒。咪依鲁要求与土官共饮一杯酒,上官求之不得,哪有不肯之理。咪依鲁从头上摘下一朵白花,泡在酒中。那白花剧毒无比,味依鲁和上官一起将酒喝下之后,同归于尽。为了纪念咪依鲁,彝族百姓便用插花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她的敬意。而"咪依鲁"正是马缨花的彝语译音。

昆明女人特别偏爱缅桂花,不论这座城市如何变化,情有独钟缅桂花则始终不变。缅桂花很便宜,大街小巷,随时都能买到。如今,在什么都基本以元为单位计算价格的时候,缅桂花依然在用分用角计价,不禁使人怀疑卖花之意不在钱,在乎芬芳之间了。每一朵花的花柄之上,早就替你拴好了白线,买来之后,马上就可以挂在胸前。人走到哪里,花香就伴随到哪里。 爱戴缅桂花的女人,有两个给我印象特别深。 50年代,还是顽童的我,喜欢凑热闹,哪里事就往哪里跑,哪里人多就往哪里钻。有一次,我奋力挤进人堆,看到一个寿终正寝躺在棺木中的老妇人,胸前戴着一朵新鲜的缅桂花。另一个是在90年代,我以已者的身份采访一位高出我一个头的女时装模特,她一束头发染成金色指着天,几束头发染成红色指着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