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致富经 双孢菇种植

  双孢菇(俗称圆蘑菇,洋蘑菇),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科,属草腐菌,中低温性菇类,我国稻草、麦草丰富,气候比较适合双孢菇的生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双孢菇鲜食最佳,不宜久放,规模种植时,可做成罐头,出口换汇。大面积发展双孢菇,必须考虑深加工问题,否则,产品积压变质,就会造成损失。

  双孢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鲜菇蛋白质含量为35%—38%,营养价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12倍,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美称。深受国内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青睐。
安徽省临泉县利用秸秆和牛粪做培养料,大面积发展双孢菇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农户型菇棚一般每平方米第一年投资40元左右,第二年投资15元左右,每平方生产鲜菇10—15公斤,每公斤收购价格6—8元。


  每年大田里的庄稼收完后,山东微山县赵庙乡的农民就要进入冬闲,如果说还有什么手头儿的活儿需要干的话,那就是要把堆在地头的秸秆烧掉,否则就会影响来年的耕种。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周脉喜:“不烧也没人要它,要它做啥,也没用,以后烧锅的都不烧它。”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周脉玲:“稻草随便摆,因为一般这个地头,就是咱们这个房前屋后全是稻草,有时候弄不好还产生火灾。”

  微山县赵庙乡有8000多亩耕地,全部是种植的水稻。这么多的柴草垛堆满了村头巷尾,村民们世代如此,以前还用它烧火做饭,现在留着没有用,有的直接就在地头烧掉,烧完稻草,赵庙乡的村民们就彻底进入冬闲了。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马庆荣:“冬闲的时候女的也是打个小麻将,几个人唠唠嗑。”

  微山县赵庙乡南挖村村民蒲继栋:“没什么玩的,打个扑克牌什么的。”

  赵庙乡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因此这里的村民们比别处有了更多的冬闲时间,然而,2003年的冬天,耜楼村村头的一片空地上有外面的人搞施工,这给平静的乡村提了一下精神。

  在村民们的关注下,这些房子从一座两座,一直出现了13座,接着每天有人把几十辆车的稻草往里搬运,有心的人打听到了这些施工的人的身份,他们都是乡里来的干部。

  微山县赵庙乡政府工作人员刘志尚:“我们6个年轻的一块儿干了一个棚,他们后面有9个人干了一个棚。”

  看乡里的工作人员每天在这里忙忙碌碌,又是拉稻草又是覆土,村民们议论纷纷,难道乡干部们也要搞三产,不管大家多么好奇,这些人也不多作解释,每天坚持到点来到点走。

  微山县赵庙乡政府工作人员刘志尚:“就是早上凌晨2点钟去工作,采这个棚,上这个棚里面采这个蘑菇去。然后到上午10点回去继续工作。”

  最终村民得知盖这些房子是用稻草来种植双孢菇的,而且都是些机关干部亲自下地,村民们觉得很是新鲜,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跑来看热闹。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王艳侠:“从来没见过,都是在电视上见过,我没见过。”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周脉玲:“都没听说过这个双胞菇,光知道我们通常的是蘑菇,我们一说蘑菇,那个平菇,我们也说是蘑菇,光知道有一个平菇,有一个金针菇,就是双胞菇没见过。”

  自从村里出现了13座大棚,村民的这个冬天就有了去处,刘方武就经常到大棚里参观,去得多了,也就看出了点门道。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刘方武:“拿着就是一拧就下来了,这个就是我在拧的情况下,就这样一拧,它就下来了,因为这个拧呢,一拧它就不带下面的土的,小蘑菇的菌丝都不带上来。”

  眼看着大棚里的双孢菇一茬茬长出来,刘方武心中开始暗自算了一笔账。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刘方武:“这一个棚子一年产量能收1万斤左右,1万斤你三四元钱一斤,就三四万元钱,成本呢,就是说在7000元钱的成本。”

  看到种植双孢菇的效益,农民们也开始跃跃欲试了,曾经把账给人家算得明明白白地刘方武,第二年就找到种蘑菇的机关干部,要建大棚种蘑菇,谁知对方十分爽快地让他在13座大棚中任意选两个。

  微山县赵庙乡政府工作人员刘志尚:“第二年老百姓看到好了,他们把棚就买过去了,我们就不干了。我们主要是示范带头,就是带动他们,他们看到效益之后,让他们去干。”

  原来赵庙乡政府想在当地发展双孢菇项目,把冬天里的闲人闲地闲物利用起来变成效益,怕农民不接受,镇里就出钱盖起了大棚搞示范。如果农民想种,大棚就直接卖给农民,刘方武当下就买下其中的两个。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刘方武:“我第一年也是跟他干的,干了以后,我一开始就是种两个棚子,两个棚子,越收入越好。”

  第二年13个大棚便全部被村民承包了出去,还有村民在自家的房前院后也建起了大棚,耜楼村迅速发展到四十多家,俗话说看着容易做着难,以前没见过双孢菇是什么样的周脉玲种了一个大棚,当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忐忑不安。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周脉玲:“我心里就认为呢,千万能成功,也就是没利了,我不要全部白砸进去。”

  每年六七月份,周脉玲将从地里拉回原本准备烧掉的稻草淋湿,再经过沤制,做成蘑菇培养基,最后撒上肥土与菌种。几个月后,第一茬蘑菇就长出来了。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周脉玲:“2斤稻草出1斤双胞菇。像我们这个,就这一个棚需要2万斤稻草,我们就是产1万多斤的双胞菇。”

  因为有了免费的原材料,养殖双孢菇的主要成本便是建一个大棚和菌种的钱。按当时2元一斤的收购价格,周脉玲第一年便收回了当初所有的投入。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周脉玲:“我们的纯收入都是在1.2万到1.5万元左右,今年呢,都是在2万到2.5万元这之间的收入了,可以说咱弄这一个棚呢,对咱们农村来说还是很好的,很可观的收入。”

  2006年11月中旬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正赶上刘方武卖今年的第二茬双孢菇。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刘方武:“070938卖不愁,现在就是说,恐怕不够卖的,你有多少他要多少,一天到晚的,你一天采两茬,他来拉两茬。”

  单县收购商袁卫民:“今天收了多少?”

  收购商:“今天收了有1000多斤。”

  记者:“你从哪里过来的?”

  收购商:“从陕县。”

  记者:“你每天都过来收吗?”

  收购商:“每天都过来收。”

  记者:“这个干吗用?”

  收购商:“收它做成罐头出口。”

  双孢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近年来,我国双孢菇的产量仅次于平菇、香菇,居第三位。巨大的市场空间,加上零成本的原料,使赵庙乡利用废稻草发展双孢菇的规模迅速扩大。

  微山县赵庙乡书记:“因为耕地比较少,所以农闲的时间比较多,这样发展双胞菇,既利用了没有用处的稻草,使稻草变废为宝,同时又利用了空闲地和农民的剩余的时间,增加了收入。”

  看到别人靠种植双孢菇赚了钱,很多其他村的村民也想跟进。但是建一个双孢菇大棚需要一两万元,这对很多村民来说无疑是一项巨额的投资。

  微山县赵庙乡南挖村村民蒲宾鹿:“头一年推广没敢干,经济紧张。”

  微山县赵庙乡耜楼村村民付宝永:“想干没钱,没地方。”

  为了在全乡形成养殖规模,鼓励更多的村民种菇。乡政府还实施了各种奖励政策。

  微山县赵庙乡书记:“每建一个大棚,奖励2200元,同时呢,我们乡里给他们协调贷款,这两块,连奖励加贷款,基本上就占到每个棚价值的2/3左右。”

  2004年春天,蒲继栋从乡里信用社领到了建大棚用的五千元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一个大棚。

  微山县赵庙乡南挖村村民蒲继栋:“乡里贷了5000块钱的贷款,我自己拿了1万,建了这个棚。”

  像蒲继栋一样,从2003年开始干起的双孢菇养殖户,每个人每个棚都领到了五千元的贷款。短短两年时间,整个赵庙乡已经发展到七个村几百户农户种植双孢菇。

  微山县赵庙乡书记:“从最初的13棚,已经发展到300多个棚,15万平方米,年产值600多万元。”

  因为双孢菇不易保鲜,除少量直接供市场鲜销外,大部分用于加工蘑菇罐头和盐水蘑菇。目前赵庙乡的双孢菇除了在本地做一些粗加工外,主要还是通过山东、江苏一些大的罐头加工厂加工后直接出口。

篇二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陈正全:90后养土鸡种植生姜年入六千万的创业故事


[致富经]90后小伙五年打造财富传奇(20120718)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这里是四川乐山,三十多个工人正在抢收仔姜。现在正值仔姜集中收获上市的季节,价格行情波动很大。

  生姜种植户:一天一个价钱,一天比一天降一点。

  生姜种植户魏茂如:十几天以前的一斤十一二元,降到现在的三四元,中间的差价基本上就是七八元钱。

  这块地的仔姜,如果下午三点还不能装车运走,就可能错失今天四块钱一斤的好价钱,而明天的价格就可能跌到一块钱。这一天,已经让眼前这个90后小伙子陈正全等了一周了。时间如此紧迫,但总爱调皮捣蛋的他,却非要上前跟工人比一比谁拔姜更快。

  陈正全:来,来,比一下。

  员工:比一下。

  陈正全:来来。

  员工:来。

  然而,比赛刚开始不到一分钟,还没等对方反应过来,陈正全就耍赖谎称自己拔完了。

  陈正全:我拔完了,拔完了,你还没拔完。你拔那边,我拔这边,你看我都完了。

  在大家眼里就是个孩子的陈正全,不仅开起玩笑大大咧咧,做起事来也让人不可思议。从几年前当工人的时候,他就被大家称为“疯子”。

  原同事刘尧海:他像猴子一样。猴子你们都知道比较疯的,在树上都比较疯的,所以说就给他起这个外号叫“疯子”。

  陈正全:我做事又像宝剑一样那个利,所以他们叫我“陈剑疯”。

  而就是这个90后的“疯”小伙,却已拥有四川、重庆、海南三个仔姜基地,共两千多亩,每年销售额六千万元。但是,第一次与他见面的人,很多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村民:就看他个子,长的身体,就不像老板样子。我就看不出来。

  陈正全:你说是不是那个老板要胖胖的,要大肚子的才是老板?

  员工:你岁数大也没有用,你看他小小年纪就当老板了。我们比他大十岁,还给他打工,80后给90后打工。他厉害,肯定厉害。

  不像老板的陈正全确实很厉害,早在15岁他刚踏入社会时,仅用了半年,他打工每月就能赚到两三万元,这几乎是其他老乡月收入的二十倍。90后的陈正全又是如何在17岁时,靠仅有的十万元,短短五年,就获得了六千万年销售额的呢?

  这里是陈正全的老家——重庆綦江区石壕镇梨园村。陈正全两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了叔叔,家里曾经一贫如洗。在这排新房子的旁边,这个破旧不堪的旧房子,则见证了这个家庭曾经的贫穷。

  母亲穆仕芝:家里面是穷,这个真的是穷得很。没有出去找钱,就种点庄稼吃饭。

  看到家里窘迫的生活,2005年6月,15岁的陈正全决定瞒着父母外出打工。然而,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站在人群中,他发现自己是那么的不起眼,自卑甚至让他都不敢和别人说话。

  陈正全:我特别不敢说话,然后再加上自己心里面有一个阴影,就是觉得家里面穷,然后当时我自己也比较矮,就是没有自信。

  为了生存,陈正全每天晚上都会对着墙壁自言自语,来练习胆量。

  陈正全:我就连最基本的交际的能力都没有,我何谈做事呢?所以当时就去买书,然后克服心理障碍,什么书我都去买来看,看了以后晚上没事的时候,自己就对着墙壁在那里自言自语说话,然后有时候刚开始,对着墙壁我都不敢说。

篇三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航天蔬菜谱写致富经

龙源期刊网 .cn

航天蔬菜谱写致富经

作者:魏立涛【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年第20期

一亩航椒产量5000公斤,一根成熟的豇豆1米长、一个茄子重3斤……这些神奇的“太空蔬菜”来自甘肃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眼下已在寻常百姓家扎根落户。

在航天育种基地,新培育成功的多花絮茄子果实跟普通茄子完全不同,每穗可结3至8个果实,直径2厘米,长25至35厘米,而普通茄子一穗只结一个果实,这种多花絮茄子不仅可以熟食,也可以生吃,茄碱含量极低。不管是番茄,太空辣椒,种植周期都比较短,3个月就可以收获,经济前景相当可观。在栽培过程中,农民可以不施农药,便可以达到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

航天蔬菜已成为甘肃天水农业的一张王牌。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是航天辣椒种植基地,20亩航椒植株上,挂着密密麻麻的青、红辣椒。“平均每株植株挂果都在20只以上,长成的辣椒每只都有十几公分长,单株产量最少也在一斤以上。”一位农户说,种植户所栽种的航天辣椒苗都是农技人员集中培育的,品种都经过精心筛选,非常适合当地种植。今年,他种植的几亩航椒长势很好,而且因为航椒肉厚、味香,很受欢迎。从今年市场上辣椒售价平均都在一元以上的行情来看,收入肯定能破万元大关。

武山县高楼乡八院、陈门村也通过种植航天辣椒鼓起了农民腰包。每年春节前,来自陕西、青海等地的客商穿梭于村头巷尾、设点收购。八院村村主任包清海高兴地说,他家种植的3亩航天辣椒亩均收入上万元。

航天种子不仅抗病、抗遗性强,而且耐旱、抗涝、产量高, 口感好,适应性广,航天育种新品种平均增产在11%到38%。“利用太空种子生产出的有机产品,产量高、品质优。今年种植的多花茄子,一亩可产2000多公斤,网上每公斤卖到120多元,一年可种3茬,全年亩

篇四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管大洋芋”的致富经

龙源期刊网 .cn

“管大洋芋”的致富经

作者:毛绪强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第45期

在贵州省威宁县雪山镇,提起一个人无人不知,他就是管绍刚,因为他带动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富裕起来,当地人亲切地把他称为“管大洋芋”。

从零敲碎打到大买卖

54岁的管绍刚是当地有名的洋芋商,又是马铃薯种植大户。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管绍刚就开始做些零敲碎打的小生意,商品有茶叶、花线、糖果饼干等小零碎。那时还是大集体时代,要做生意只能偷偷摸摸,稍不留神,就会被管理人员逮着,没收小商品不算,还扣你个投机倒把的帽子。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市场也逐步活跃起来,但是,仅靠整点小商品成天起早贪黑赚不了几个钱,他想,要是把周围的洋芋集中收起来,再运出去,一来为农民找到了销路,二来自己也能赚个一分两分的,薄利多销,数量一多了,收入就增加了。

管绍刚心里这样盘算着。

于是,他放弃了小商品经营改行做起了洋芋生意。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秋季,管绍刚在雪山街搭了个简易棚子,开始收购洋芋,由于本钱小,只能勉强收个五六吨,第一次运到安顺市农贸市场销售,除去运费开销,净赚300多元。后来,他连续第二车、第三车、第四车……一季下来,净赚1万多元,他第一个变成当地人人羡慕的万元户。后来的几年,管绍刚的洋芋生意越做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宽,不但销往安顺农贸市场,还销往贵阳、遵义等省内城市。本钱由最初的几千元变成万元、十万元再到现在的百万元,随后,他下广州、走重庆、闯武汉,将雪山洋芋做到各地。如今,在雪山、龙街、小海、大街一带一提起“管大洋芋”无人不知。

管绍刚发了,管绍刚靠做洋芋生意富起来了。

把洋芋生意做成大产业

2008年初,管绍刚率先在威宁工商局注册了雪山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管绍刚致富不忘相邻,吸收了8户农民为会员,一起创办这家合作社,他的合作社始终坚持“来自农民、服务农民”的宗旨。近年来,合作社引导农户大胆进行品种改良,先后引进威芋3号、威芋5号等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品种给农民种植,收购季节由合作社统一回收。

“一个地方,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大家富才算富。”管绍刚这样说。

篇五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致富人物杨光福的花椒致富经

  曾近他是贫民一个可以用“穷得叮当响”来形容如今他是种植大户种植花椒以及贩卖年纯收入超十万。他的生活因花椒发生了万千的变化。   致富人物:杨光福是东乡县河滩镇的花椒种植户。   杨光福种植花椒一亩收入1万   以前对于东乡县河滩镇的农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几亩地的庄稼只能解决全家人的温饱。但近几年他们依靠种植花椒树不但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绿洲而且腰包也鼓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对此村民们把这种既能发展绿色产业又能增创收入的花椒树称作“摇钱树”。   3月2日记者驱车沿达二级公来到河滩镇一举目远眺村民的房前屋后以及道两旁、沟沟岔岔到处都是花椒树。   “今天这几家喷农药、明天那几家喷农药的方法不科学不能有效防治病虫害。现在正是关键时期‘十五’一过立即行动组织种植户统一喷洒农药。”在祁杨村七社杨永泉的家里花椒种植大户们正在和县林业局技术员讨论花椒树苗病虫害防治说这番话的是被当地村民称为花椒“土专家”的种植大户杨永泉。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这几年群众通过种植花椒收入逐年翻番过上了好日子。尤其是去年其他地方的花椒树受霜冻减产但我们村种植户及时采取措施受灾并不严重。我家6亩地里的花椒树产花椒800斤收入了3万多除去成本及人员工资纯收入也有2万多。”杨永泉掰着指头算着去年的花椒收入。杨永泉家从父辈开始就在自家地里套种花椒树当时主要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可就是这样一年下来种花椒的收入远比种粮食高得多。1992年3亩地里套种的花椒树丰收收入了8000多“那是我头一次见那么多钱”说起往事杨永泉一脸喜悦。靠这些花椒收入他把家中的5间土坯房修成了5间砖瓦房。后来县上将花椒林果业确定为全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以河滩镇为中心在库区沿岸的8个乡镇建起了百里20万亩花椒长廊。借助这一契机祁杨村的群众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全种上了花椒树苗。杨永泉又开垦了3亩荒地全部种上了花椒树苗。“种植花椒树会遇到病虫害、霜冻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会受到很大损失。”2008年杨永泉就遇到过晚霜天气当时不懂得防治措施一夜之间树苗几乎全被冻死当年只收了27斤花椒。“吃一堑长一智”从这时起他便向老人及县上的技术员虚心请教摸索花椒树的晚霜防治以及病虫害预防知识逐渐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土专家”现在谁家有了花椒种植方面的问题都会来向他请教。   杨光福家有5口人以前一年辛辛苦苦下来10亩地也只能解决家人的温饱。后来到南京一拉面馆打工5年后回到家乡。2007年春节他去

给亲戚拜年看到他们通过贩卖花椒挣了钱便没有外出打工拿出自己5年的积蓄跟着亲戚做起了花椒贩卖生意。每年花椒成熟时节他从种植户手中收购花椒然后拉到四川贩卖又从河南拉上干辣椒回到临夏出售。十年下来“本钱从当初的5万翻了近20倍”通过种植花椒和贩卖全家人的生活提前奔上了小康。 (第一农经整理)

篇六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粮王”魏德东的致富经

龙源期刊网 .cn

“粮王”魏德东的致富经

作者:高德刚

来源:《科学种养》2015年第12期

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举行,山东省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自2008年开始,魏德东已连续5年被国务院和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1年以玉米单产973.4千克、小麦单产717.79千克的成绩问鼎“山东粮王”;201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14年度三农人物”。他所创办的富民家庭农场已成为德州市农业发展向良种化、信息化、组织化、机械化迈进的先行军,成为让“土地生金”的农业生产新样本。

与天斗,与地斗,千万别内斗

今年43岁的魏德东是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厚实的肩膀、魁梧的身材,黝黑的国字脸上一双睿智的眼睛,淡泊从容而又机敏风趣。与笔者交谈时,他时不时的就有慧言妙语蹦出,活脱脱一个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魏德东有经营头脑,2001年,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农资经销店(包括卖农机),成了附近最早搞农资经销的人。那时,他跟着父辈过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曾经对妻子说:“以后就是要饭也不种地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想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当地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越来越多,眼瞅着村中的农田减产的减产,撂荒的撂荒,土里生土里长的魏德东觉得很心疼,便萌生了承包土地种田的念头。2008年,镇里搞合村并居,魏德东思虑再三,说服了家人,趁机会流转了30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土地在农户手里散种,一亩地最多收入1000元,如果每亩补给农户1000元,把土地承包过来提高种植效率,农户省事,自己也有钱赚;农户的土地流转后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被别人承包的土地上打工,同样有钱赚。

魏德东的胸襟开阔,也乐于和别人分享。无论是搞农资经营还是规模化种粮,或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大户联盟,魏德东都把家庭成员、农户利益、整体利益统筹考虑。在省农科院组织举办的全省首届家庭农场联谊会上,他作为东道主,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话:“与天斗,与地斗,千万别内斗”。意思是说,种田人要联起手来跟天斗、跟地斗,想方设法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提高土地效益,有好经验要和大家分享,不能藏着掖着,遇到难处与大伙要相互通气,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种10亩地是种地,种1000亩地是经营

篇七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木耳栽培大户的致富经

木耳栽培大户的致富经

木耳栽培大户的致富经

2004-09-06SRC-62

自鸡东县林业局系统全面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程以来,平房林场走“以林为主,以副养主、以短养长”多元发展的新路子,林场职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通过大力发展沙棘、山杏、地摆木耳等进一步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地摆木耳栽培大户柳玉军就是其中一个模范人物。

柳玉军看着自己的10万袋木耳生产基地介绍说:“其实,我发展地栽木耳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净挣10万元左右,主要是在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勤学习、多动手。所谓的勤学习主要是实地考察学习和多读书看报。我自费到东宁县绥阳镇、尚志市亚布力镇、吉林敦化等地对木耳栽培等项目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又多次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发现地栽木耳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好、有发展前景,于是我又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实地指导,帮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另外,我有时间就看科技方面的书籍,读读《农村报》,书和报纸就是咱老百姓的一扇窗,打开窗户看世界、心明眼亮。所谓多动手,主要是指在理论的指导下敢于实践,比如说适时浇水、采摘等。我总计投资6万元,发展了10万袋地栽木耳,和妻子齐心协力搞起了木耳栽培技术。目前,木耳长势良好,预计每袋产量可达8元钱左

右,如按市场价格每公斤52元计算,今年总产值可达2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左右,通过今年的实际生产计算每袋地栽木耳菌成本为0.6元包括设备、原料、采摘等费用,每袋纯利润1元左右,收入比较可观。

柳玉军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好几个村屯请他做技术指导,正像他所说:“富了我一个,幸福咱大家”。

为了明年扩大生产规模,他又投资了将近10万元建起了一座268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场房,同时又补充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准备明年生产地栽木耳15万袋,预计将纯获利润15万元。他还表示,木耳虽然是当前发展较好的项目,但所需的产品有限,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必须找好替代产品,做好产业的连接。为此,他还在嫩江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5000棵,五味子2万棵,玫瑰5000棵进行了试验栽培。

人们都说柳玉军有经济头脑,真是不假,他知道的发财道还多着呢,职工们纷纷效仿,跟着他“上道了”。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相关新闻

逊克木耳打入香港市场

2014-02-27

栽黑木耳注意啥

2014-01-23

木耳接种技术

2013-09-04

夏季林间黑木耳多茬高产栽培技术2013-08-08

【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黑木耳增产新法【致富经青木瓜种植】

2013-08-08

地栽黑木耳采后的管理五方法2013-08-08

雾灌育黑木耳新技术

2013-08-08

替代料木耳助力东宁县黑木耳产业健康

持续发展

2013-05-16

国家级牡丹江(东宁)木耳批发市场赴山

东省青岛市、寿光市考察电子商务平台

2013-04-16

宁安市二吕村依靠发展黑木耳致富2013-02-26

如浏览其他相关新闻请进行全文检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4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