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里蚌养殖技术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河里蚌养殖技术
鱼塘套养珍珠蚌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鱼塘套养珍珠蚌(20110927)

  珍珠蚌(图3-4 )又称珠母珍珠蚌,俗称蛤蜊。因其多产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壳大、厚而坚实,呈长椭圆形。壳长可达180mm ,壳高70mm ,壳宽40mm 。两壳膨大,壳面深褐色,或近黑色,并布有带光泽的斑,生活于河流及小溪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省,在大连的部分河段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也有分布并均育出淡水珍珠。

  鱼塘套养珍珠蚌是一种鱼蚌共生、互利的高效套养模式,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体空间,进行鱼蚌的立体养殖。与单一养殖鱼或蚌相比,养殖成本大为降低,养出的鱼质量安全,肉质鲜嫩深受市场欢迎。本期视频介绍鱼塘套养珍珠蚌养殖技术。

  珍珠蚌的养殖环境:

  1、水质条件 水深1.5~2.5米较为适宜。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培育极其重要。保持育珠水域的pH值在中性略偏碱的范围,以7~8为宜。pH值偏低的酸性水体不利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可以通过在育珠水体中泼洒生石灰水的方法进行调节。pH值偏高又抑制了育珠蚌的生长,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的方法进行控制。

  2、营养盐类 钙盐是育珠蚌最需要的盐类。蚌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育珠蚌的生长及珍珠的合成依赖于钙的吸收,保持水体中Ca2+含量为15毫克/升以上,可通过施加钙肥来补充钙源。镁、硅、锰、铁等不仅是育珠蚌生长所需元素,而且也是其饵料生物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施加有机肥、无机肥来补充这些营养元素。稀土能促进育珠蚌分泌珍珠质,加快珍珠的形成。在稀土营养源中,以硝酸型稀土效果为最佳,珍珠增长速度最快。在育珠蚌生长旺季每月施加稀土营养源一次,使池水呈0.1毫克/升的浓度。

  3、饵料生物 三角帆蚌最适的饵料生物为硅藻、金藻、绿藻、裸藻等,其次是小型浮游动物和细菌等有机碎屑。所以培养丰富的饵料生物对珍珠养殖至关重要。水体的肥瘦、饵料生物的丰欠可通过水色来反应,水体颜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30厘米左右为宜,并且保持育珠水体“肥、活、爽、嫩”的状态。

  相关新闻:

  近日,贤庠镇岑晁村陆兴如的1万多只珍珠蚌喜获丰收,获利3万多元。 

  据了解,陆兴如只是岑晁村众多珍珠养殖户中的其中一户,该镇80多户农户承包了本镇及周边镇乡的2000多亩河道,养殖三角帆蚌培育珍珠,年产值突破250万元。 

  岑晁村从80年代初开始养殖珍珠。原海带养殖户陆兴如在外地亲戚的指点下,尝试在家门口的河道上暂养了3000多只河蚌,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培育,珍珠蚌卖出后竟获利2万多元。尝到甜头的陆兴如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门心思念起了“珍珠经”。他奔走各地收集有关资料,虚心向人请教,边养边摸索,终于养出优质的珍珠蚌。 

  看到养殖珍珠蚌有利可图,很多农户也跟着养起了珍珠蚌。珍珠养殖业由此迅速形成规模,养殖户增加到80多户,户均养蚌在1万只以上。该村还组织养殖户成立了珍珠养殖协会,对养殖区实行统一管理,在技术上互相交流探讨,在市场开拓上集体出面,形成了集约化经营模式。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珍珠村”。 

篇二 河里蚌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下)

  [农广天地]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下)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养珠技术。三角帆蚌是我国特有的河蚌资源,又是育珠的好材料,用它育成的珍珠质量好,而且它可以用来培育有核珍珠、彩色珠、夜明珠等粒大、晶莹夺目的名贵珍珠。本期节目就以三角帆蚌为例介绍淡水珍珠蚌的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

  一、三角帆蚌亲本选择

  于手术蚌、野生蚌中选择身体健壮(闭壳肌收缩有力)、喷水远、内脏团肥厚(无蛭类和蚌螨寄生),体形好(壳厚不脆,两端钝圆),3-5龄的三角帆蚌作亲本。母本的怀卵量大,父本在同类群体中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雄亲本不同一水域和同亲体后代中选择,避免近亲繁殖。5-6月繁殖季节为最佳选种时机,母蚌排放钩介幼虫即转入下年度繁殖的管理,雄蚌可推迟到附苗结束的空余时问进行选择,这样有以下优点:

  1、三角帆蚌来年选种与当年育苗同步进行,减轻劳动强度。

  2、三角帆蚌繁出的幼蚌可检验亲体质量,有更换的余地。

  3、有利于三角帆蚌亲蚌的夏秋季强化培育。

  二、三角帆蚌科学养殖技术

  1、三角帆蚌培育池条件:三角帆蚌培育池水质清新肥活,溶氧5mg/1以上,透明度30cm左右,微碱性最好,不受污染影响,池底淤泥少,四周元高大树木,面积1-5亩,水深1.2-2m,浮游生物以硅藻、隐藻及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最好是能人工控制的且未曾养蚌的水体。

  2、三角帆蚌放养及雌雄比例:三角帆蚌每亩水面放亲本500-600只。雌雄比例受亲本个体差距、吊养距离及潮汐次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例较难确定,雄蚌将精子排入水中被母蚌吸收而完成受精,若管理得当,雌雄比(2-5):1均有较高的受精率。

  3、三角帆蚌吊养方法:三角帆蚌雌雄分箱分线吊养。视亲本数量和池塘形状确定吊养排数与箱距,一般线距1.2-1.5m,箱距0.8-1m,这样既利于蚌吸收水体营养和受精,又便于选蚌作业。

  三、三角帆蚌生产管理技术

  1.三角帆蚌水质调节:定期利用潮汐或注新水调节水质,盛夏季节三角帆蚌7-10天换水一次,水温柔20-30℃度时节15-20天换水一次,冬春季三角帆蚌换水1-2次,每次1/4-l/3,5月,水温达成18%时,母蚌开始成熟,

  2、三角帆蚌施肥:看水施肥。夏季高温季节,池水过肥易造成缺氧,有机肥又要消耗大量氧气,此间以施无机肥为主,每亩水面每次施多元复合肥2-2.5kg,7-10天1次,让池水保持黄褐色,透明度25-35cm,冬春季以有机肥为主,每亩每次施腐熟有机肥150-300kg,每半月1次,或有机肥与化肥合施,池水透明度20-30cm。

  3、三角帆蚌补充可溶性钙、磷:种蚌所需营养来源于浮游生物,而磷是浮游植物生长的第一位限制性元素,钙是三角帆蚌蚌壳和珍珠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应定期补充。生长旺季15-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浓度为20-25mg/1,施石灰1周后泼洒磷酸二氢钙或过磷酸钙,冬春季将磷肥与粪肥一起沤制施人池塘,每次施有效磷浓度为1mg/1。

  4、三角帆蚌调整吊养水层:有人认为高温季节吊养深度应大于50cm,否则河蚌生理功能会紊乱。从实践效果看,适度浅吊能提高积温,促进三角帆蚌河蚌生长发育。另外,表层水受紫外线辐射,对杀灭蚌体病原体有好处,浅吊的种蚌较深吊的种蚌提早10天左右性成熟,可提早繁殖。早繁苗长势快,市场占有率高,对繁蚌单位来讲,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因此种蚌的吊养深度应适时调整,水温高于30℃,吊25-35cm,春秋两季水温15-30℃时吊15-25cm,冬春低温期吊40-50cm。

  5、三角帆蚌其它工作:为提高水体利用率,三角帆蚌种蚌培育池内可混养草鱼、鳊鱼和银鲫,亩放鱼种50-60尾,野杂鱼多的池塘还可套养鳜鱼,每亩水面放5cm以上的鳜鱼种10-20尾。

  四、三角帆蚌适时采苗

  4月底5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角帆蚌母蚌开始成熟,应提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时选三角帆蚌附苗,晴天作业,两天挑选一遍,遇暴雨暂停一天选种。  

篇三 河里蚌养殖技术
利用废弃洼地养殖河蚌河螺新技术

利用废弃洼地养殖河蚌河螺新技术 作者:乔生桂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废弃洼地无法进行正常的种植和养殖,造成资源的浪费。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利用废弃洼地养殖河蚌河螺新技术。

只要洼地周边没有污染源和水源就可以了。

首先需要将洼地周边清理,把一些杂物清理干净。

修建一条道路通往洼地。

如果洼地深浅不一,需要进行平整。如果深度不足50厘米,还需要进行开挖。 利用这种新技术养殖河蚌河螺的洼地面积不能太小,起码需要达到1000平方。

洼地平整开挖完成后,可以使用生石灰多洼地和周边进行消毒。

三天后进行灌水。

灌水一个星期后投放河蚌和河螺,大小没有规定。

在洼地和岸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低藻类。

管理方法:要经常换水,保证河蚌河螺的良好生长环境。至于换水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发现水质不好就需要及时换水,注意换水不要将水抽干。

篇四 河里蚌养殖技术
养河蚌

养河蚌

今天是星期日,我正在家里玩。

表哥走了进来,他手里拎着一袋东西。

对我说:“这是我送给你的宠物”。我拿过来看是两个手掌大的贝壳,我好奇的问:“这是什么东西呀”?表哥说:“我不告诉你,我走了再见”。爸爸接过说:“这是河蚌呀”!于是我们拿来一盆水轻轻地把河蚌放入水中。我问爸爸:“河蚌怎么养呢”?爸爸说:“我也不知道,那我们上电脑百度一下吧”!我们打开电脑搜索了一下,原来它是会生产珍珠的呀。我想我也要让我的河蚌生产出漂亮的珍珠。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去仔细观察了河蚌,没想到它既然露出了大大的舌头,我轻轻地用手去碰它一下它搜地一下钻进了贝壳。 我笑呵呵地说:“这真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呀”!

三年级:范芊芊

篇五 河里蚌养殖技术
河蚌简介及生活史喂养

河蚌

一、生物学特性

1 河蚌的外部形态

河蚌(Musculus)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珠蚌科[1]。河蚌具有左右对称的两片蚌壳,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或称贝壳素),起保护柔软身体的作用。紧贴在蚌壳内两个软而薄且包裹住内脏团的膜叫外套膜。外套膜由内、外两层表皮和中间的结缔组织及少数肌纤维组成。靠近内脏的一侧为内表皮,贴壳的一侧为外表皮,外表皮具有分泌珍珠质形成珍珠的机能。又可将外套膜分为边缘膜和中央膜。边缘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外的膜,较厚实,细胞小片是采用边缘膜的外表皮制取的。中央膜指位于外套痕以内的膜,制取好的小片就插送在中央膜内外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蚌体腹面的一个斧状肌肉质突起,称为斧足,是河蚌的运动器官。

2 河蚌的内部构造

主要由外套膜、斧足、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组成。 3 河蚌的生活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河蚌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与河流的水底,是用鳃呼吸的软体动物。目前,我国广泛用于育珠生产的河蚌主要为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

3.1 栖息习性

不同种类的育珠蚌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不同。三角帆蚌喜水质清、水流急、底质较硬、pH值为7-8的泥砂水域;褶纹冠蚌喜在水流缓慢或静水的淤泥、pH值为5-9的较肥水域中生活。

3.2摄食

三角帆蚌主要摄食易被消化的硅藻;褶纹冠蚌食性稍广些,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量的大小取决于水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和水的流动性。

3.3 行动和御敌

河蚌的运动缓慢。每分钟只前进数厘米,其御敌方式有2种:一种是闭壳;另一种是分泌珍珠质包裹住异物形成珍珠。[2]

二、养殖管理

1. 河蚌的人工繁殖

1.1 河蚌性成熟及产卵期

河蚌性成熟需3年~4年。不同河蚌品种,产卵期不一样,三角帆蚌每年5~7月产卵;褶纹冠蚌每年4月~5月和10月~11月产卵,一年产卵2次。

1. 2 亲蚌的选择

要选择4龄~6龄、体质健壮、壳体发亮、个体大、无损伤的作亲蚌。河蚌雌雄异体需打开蚌壳才能鉴别。雄蚌鳃瓣间隔较稀,精巢呈乳白浆状;雌蚌鳃瓣间隔较密,卵巢呈黄色颗粒状。

1.3 亲蚌放养

选择池底平坦、面积200平方米~1亩、水深0. 6米~1米、有微流水、水质肥爽、经清淤消毒的上池或水泥池饲养繁殖。雌雄蚌按2:2.5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20个~30个蚌。

1.4 亲蚌的培育

要根据河蚌生理生态特征,做好施肥投饵管理。河蚌的营养是被动滤食水中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获得的。因此,应投放优质粪肥来繁殖水中浮游生物。晴朗天气,每2d~3d施肥1次,每亩施粪肥50kg斤~80kg,将池水培育成黄绿色、茶褐色。在河蚌繁殖期,应适量投施豆浆,每次每亩用黄豆1. 5kg~2kg,浸泡8h~10h,磨浆泼洒。为激发河蚌产卵和防止水质污染,应视天气、水温、水质,定期冲注新水或保持微流水。

1.5 河蚌的繁殖

河蚌没有明显的发情交叉现象,受精时雄蚌将精液排入水中,雌蚌则将卵排于鳃腔内,待有雄蚌精液的水流经鳃腔时,才能完成受精过程。河蚌精卵结合后,在水温20℃~25℃,经过5d~6d发育成钩介幼虫,由雌蚌鳃腔排入水中。钩介幼虫须在48h内寄生到鱼的鳃或鳍条上,行附着寄生生活,才能完成变态成稚蚌,否则会死亡。因此,要适时投放寄生鱼采苗,如圆尾斗鱼、金鱼等。按每只雌蚌配放200尾寄生鱼为宜。当寄生鱼的鳃、鳍条上寄生大量钩介幼虫时,用夏布网将寄生鱼捞出,放入水质肥爽、水深1米、池底淤泥少的池中饲养。同时,在河蚌产卵池补放一批新的寄生鱼采苗。在水温20℃~25℃时,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需15d~20d。当钩介幼虫变态成稚蚌,从寄生鱼体上掉入水中后,可放干池水,

采集稚蚌,进行幼蚌、成蚌养殖。[3]

2. 成蚌的养殖技术

将河蚌养成食用蚌或育珠蚌,一般采用鱼蚌混养模式。

2.1 池养法

将稚蚌、幼蚌、青年蚌直接投放到池底坚实、淤泥少、经池塘消毒(清除危害河蚌的鲤鱼、青鱼)、水深1.5米、常有微流水灌注的池塘中养殖。投放量为每亩水面放稚蚌5万只~6万只,1龄幼蚌3万只~4万只,2龄青年蚌2万只~3万只。混养的鱼类,以草鱼、鳊鱼、鳙鱼为主,每亩投放规格100克草鱼200尾~250尾,10厘米以上鳊鱼50尾、鳙鱼30尾、鲢鱼20尾。[4]

2.2 笼养法

【河里蚌养殖技术】

将河蚌稚蚌、幼蚌、青年蚌按不同规格分别放养在用聚塑线、乙烯线或铁丝编制的网笼内,悬挂水下0. 4米深的水中养殖。笼与笼相距1米,每亩水面放置网笼50个左右。网笼规格为长、宽各40厘米,高20厘米~25厘米的平笼。其网眼规格:当年稚蚌,网眼0. 2厘米,每笼放养800只~1000只;1龄幼蚌,网眼1.2厘米左右,每笼放养400只~500只;2龄青年蚌,网眼3厘米,每笼放养200只~300只。笼养河蚌的池塘、水库、江河、湖泊等水域,必须水质肥爽,浮游生物饵料充足。

池养、笼养河蚌的饲养管理主要是做好施肥投饵、水质调节、清除污物和检查调整放养密度。放养初期,池水清瘦,施肥以发酵有机肥为主,每亩水面施优质粪肥80公斤~100公斤,3天~5天施肥1次,使水中浮游生物尽快繁殖。同时,辅投豆浆汁、玉米粉等精料。夏季炎热期,草、鳊鱼正是旺食季节,投喂的饲草多,排泄物多,食物残渣多,水质一般较肥,不必投施粪肥。为防止水质恶化,改善水中溶氧,应定期冲注新鲜水,泼施生石灰乳,调节水的酸碱度,预防鱼病、蚌病。每15天左右,每亩水面水深1米泼施生石灰乳10公斤~15公斤,切不可泼施硫酸铜与硫酸亚铁防治鱼病,因河蚌对此药特别敏感,易中毒死亡。秋季,水温渐冷,是河蚌、鱼类营养物质积蓄生长期,应适度加强投饵施肥管理,酌情增投精料,每5天~7天泼施1次豆浆,每亩用黄豆2公斤。冬季,河蚌渐入冬眠期,埋栖泥沙中。此时,可捕捞混养鱼类上市,将池水加深。笼养河蚌则可将网笼悬挂水中0.8米~1米处,并重施粪肥,确保河蚌安全越冬。一般河蚌从稚蚌

育成食用蚌或育珠蚌,约需3年,每亩产量可达3吨以上。[5]

3. 日常管理

首先,要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肥爽,定期追施肥料,水体的透明度保持在30 cm。其次,要做好病害防治,当气温在25℃以上时,每月用3%的食盐水或1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蚌体1次,每次浸洗时间为3~ 5min。同时,要经常检查,发现死蚌及时隔离:并坚持一个季度洗刷1次蚌体,除去蚌体上的青螺狮等附着物:捕捉蟹虾、鳖、水老鼠等敌害,及时拔除野生草。另外,每月用生石灰150~ 300 kg/hm2溶于水均匀泼洒,防门细菌性病原体危害。[6]

三、使用管理

1. 慎重购蚌

购蚌时首先必须对待售地的河蚌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如发生过“蚌瘟病”或蚌正在大批死亡就不宜从该地购买。其次,蚌的体质不佳(如蚌的闭壳肌松驰无力,不会喷水,腹缘角质化),不宜选购,即要买也应等到蚌体质恢复后才能购买。所运河蚌必须体表无淤泥覆盖,干净。这种情况下至多只能堆积一晚,否则不能起运。条件许可最好是购进吊养一个月以后的河蚌。[7]

2. 河蚌的运输

河蚌的运输以在早春和晚秋,气温5℃~20℃之间为宜。如果需要大量采捕,在短时间内又不能起运,则宜就地暂养,或分批起运较为妥当,运输方法大致有两种。

2.1 干运法

干运费用省,但不适于炎热天气运输。干运前要严格检查河蚌是否过度脱水,如壳口微开,体重减轻,则为干放多日脱水的现象,这种蚌不宜立即起运,需要暂养一段时间,待其恢复活力。运输时先将蚌浸水几小时,再装人竹篓或草包或麻袋中,上面覆盖湿稻草,以保持湿度,增强运输中的抵抗力,干运时间一般以2~3天为限,如时间过长,还要中途浸水,途中忌烈日曝晒和剧烈震荡。

2.2 活水船运

将蚌浸在活水船中运输,不但存活率高,且适合于远程运输。船仓中进出水口要用木板隔一通道,使水流畅通无阻,并防止蚌堵塞水门。装运数量一般每吨位10担左右,气温低可适当的增加,但以不超过15担为宜。途中如遇工厂、矿

山的工业污水排出区域则要绕道经过或暂时关闭水门,以免河蚌中毒死亡。

河蚌运到目的地后即应下塘暂养。暂养最好在较肥池塘水中,也可以利用水沟、河滨等处,但不论养在何种水体,都要设置竹箔拦护,以免散失,为防止河蚌潜埋泥下不便捕捞,池底应选硬泥底或沙泥底,暂养密度每亩500~1500千克,放养密度要均匀,不要草率堆积一处,以减少死亡。

2.3 技术要点

1、干法运输时,应先让河蚌吸足水,然后平置于包装容器中,以保持外套腔中蓄水不会流失,运输途中要定时浇水。

2、装河蚌的高度不宜超过0.6~0.8米,途中忌曝晒和强烈震动,要求蚌体上带有部分湿润泥巴,以减少蚌体间的碰撞和摩擦。

3、运输前后的过秤、装卸等操作要轻快细致,注意勿使贝壳损伤。

4、运输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以后育珠的效果,运回后应立即放人暂养池中暂养。

5、活水船运时,要防止河蚌堵塞水门,使水流畅通无阻,遇污水时要关闭活水门,以免河蚌中毒死亡。

6、凡装运农药、化肥以及其它有害毒物的车、船,不能同时装运河蚌。[8]

四、病虫防治

河蚌的病害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蚌病。其中传染性蚌病是指由病毒、细菌和某些具藻毒素藻类引起的蚌病;侵袭性蚌病是指由各种寄生虫引起的蚌病。

1. 蚌瘟病(病毒性蚌病) 蚌瘟病是河蚌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具有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毁灭性死亡。

1.1 病原体 引起蚌瘟病的病毒病原体主要有两类,一是RNA型(简称R型)病毒,称嵌沙样病毒;另一类是DNA型(简称D型)病毒,称疱疹病毒。前者主要浸染河蚌组织的细胞质中,药物比较容易治愈;而后者主要浸染在细胞核中,药物难以治愈。本病病毒的传播是靠媒介藻来进行的,媒介藻多系蓝藻类的一些种类,如小球藻、微囊藻、项圈藻、念珠藻等,这此蓝藻细胞是本病毒的易感细胞,由媒介藻传播的病毒,在宿主体内造成裂解性侵染,河蚌的肝脏是病毒浸染的“靶器官”,肝细胞则是病毒体的易感细胞,所以蚌瘟病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表现在

篇六 河里蚌养殖技术
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23(2):41-46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

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

陈家长,何尧平,孟顺龙,胡庚东,瞿建宏,范立民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

环境与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无锡 214081;2.常州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以TP、TN、PO3-、NO-N、NO-N、NH4+ N、CODMn、Chla等为主要水质指标研究了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4 P3 2 式中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在7月30日到12月2日的5次测定中,除Chla外,其他指标的去除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NH4+ N在各测定时间的去除率在25.58%~50.82%之间变化,平均去除率为38.05%,8月28日去除率最大,12月2日去除率最小;NO-N、NO-N、PO3-P、TN、TP和2 3 4 CODMn去除率分别在16.95%~45.45%、25.23%~48.48%、18.37%~52.43%、19.47%~49.39%、12.24%~50 00%和31.88%~49.63%之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3%、34.75%、36.50%、29.66%、32.49%和41.21%,且均在9月29日去除率达到最大,12月2日降低为最小。蚌、鱼混养对Chla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83 49%。各测定时间的出水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明显低于进水。认为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具有很好的净化效能。

关键词:三角帆蚌;循环经济模式;混养区;净化效能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31(2007)02-0041-06

PurificationEffectofPolycultureofFish MusselinPond,AModeofCircularEconomy.CHENJia zhang1,HEYao ping2,MENGShun long1,HUGeng dong1,QUJian hong1,FANLi min1(1.FreshwaterFisheriesResearchCenter/KeyLaboratoryofInlandFisheryEco environmentandResource,ChineseAcademyofFisherySciences,Wuxi214081,Chi na;2.ChangzhouFisheriesTechnicalExtensionStation,Changzhou213000,China)

Abstract:SampleswerecollectedonceamonthfromJuly30thtoDecember2ndfromtheinfluentandeffluentwatersofanaquiculturalfarm,dominatedwithfish musselpolyculture,phosphorus(TP),

amodeofcirculareconomyinpondacquiculture.Total

totalnitrogen(TN),orthophosphatephosphorus(PO3-P),nitratenitrogen(NO3- N),nitritenitro 4

1

2

1

1

1

1

genNO-N),ammoniumnitrogen(NH+N),CODMnandchlorophyll a(Chla)inthesampleswereanalyzedasmain2 4 qualityindexesforevaluationofeffectofthepolycultureonpurifyingwastewater.Resultsshowthatremovalratesofallthepollutants,exceptforChla,firstincreasedandthendecreasedduringtheexperiment.TheremovalrateofNH+Nranged4 from25.58%to50.82%,withanaverageof38.05%,andthehighestappearedonAugust28thandthelowestonDe cember2nd.TheremovalrateofNO-N,NO-N,PO3-P,TN,TP,andCODMnvariedfrom16.95%2 3 4

to45.45%,

25 23%to48.48%,18.37%to52.43%,19.47%to49.39%,12.24%to50.00%,and31.88%to49.63%,aver aging26.93%,34.75%,36.50%,29.66%,32.49%,and41.21%,respectively.Whatismore,theyallpeakedonSeptember29thandfelltothebottomonDecember2nd.ThepolycultureshowedsignificanteffectinremovingChla,withanaverageratebeing83.49%.Thevaluesofcomprehensivetrophicindexoftheeffluentwaterwasmuchlowerthanthatoftheinfluentwaterofthepolyculturesystemduringthetest.Itcouldbeconcludedthatthepolyculturesystemishighlyeffectiveinpurifyingwastewateroftheaquaculturefarm.Keywords:Hyriopsiscumingii;circulareconomypattern;

polyculurearea;

purificationeffect

[2]

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由美国学者K 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和传统经济活动的 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或称为单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 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

[1]

用(reuse)、循环(recycle)∀。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把同一养殖体系分为多个功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三项工程(PJ2005-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金(2003-1-3)

收稿日期:2006-12-02

。实施循环经济最

重要的操作原则是3R原则,即 减量(reduce)、再

不同的模块,体系内的物质资源按照一定方向流动于各模块之间,在将上一养殖模块排放出的养殖废水和食物残渣作为下一养殖模块的物质能量资源来利用的同时使养殖废水得以净化,从而达到水资源循环使用、营养物质多级利用和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

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又称河蚌、三角蚌,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湖泊等水域的大型双壳类底栖动物,也是我国特有的优良育珠蚌。它具有强大的滤水滤食功能,在水体生态系统的改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用蚌类净化水质正日益受到重视。石岩等报道,河蚌能有效降低N、P等含

[4]

量。赵沐子等比较了不同贝类对水质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与褶纹冠蚌相比螺蛳对叶绿素a的消除率更大,而褶纹冠蚌对悬浮物的消除量比螺蛳高,认为底栖性软体动物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张根芳[5]

等研究认为,鱼、蚌混养能使水体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控制。但将蚌、鱼混养作为一个独立净化单元来净化流动性养殖废水的研究目前还鲜见报道。本试验建立的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将养殖区分为主养区、混养区、表面流人工湿地区和水源区4个部分,分析了作为一个独立净化单元的蚌、鱼混养区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寻找一种更经济的净化途径,为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模式。

[3]

流人工湿地区和水源区4个部分组成(图1)

图1 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示意Fig.1 Schematicmapofthesystem

structureandtechnicalflow

主养区由主养区#和主养区∃2部分组成,主养区#由8口池塘组成,总面积3.53hm,平均水深皆为2.1m;主养区∃包括面积分别为1.67hm(主

2

养区∃A)和1.00hm(主养区∃B)的2口池塘,平均水深皆为1.6m。混养区面积1.33hm,平均水深1.5m。人工湿地面积1.00hm。水源区面积

2

0 67hm,平均水深1.2m。

主养区排水依靠水泵来完成,在该区每个池塘的排水端布设2.2kW的潜水泵1台,另一端设循环水入口。其他各区的进、排水依靠地势以功能区为单位阶梯式降低产生的势能来完成,在进、排水口设置阀门来控制水的进出。

1.2 各功能区养殖生物的放养

各功能区养殖生物的种类、数量和规格如表1所示。

2

2

2

2

1 材料与方法

1.1 系统组成及各功能区构建

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由主养区、混养区、表面

表1 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各功能区养殖生物的放养情况

Table1 Species,populationandweightsofbreedingorganismindifferentfunctionzones

主养区#

生物种类三角帆蚌长吻鱼危白鲢瓦氏黄颡鱼白斑狗鱼花鱼骨

青鱼草鱼鳙鱼河蟹鳜鱼

600

1

300

1

主养区∃由主养区∃A和主养区∃B组成。1)8口池塘放养总量。

400

20

10003050500

301500950400

1500300

6.71

800200

【河里蚌养殖技术】

6.71

2400004240

1.1180【河里蚌养殖技术】

170002000

105180

400012001250

32018060

1000500

18060

数量1)/规格/

尾(g 尾-1)

主养区∃A数量/

规格/(g 尾-1)

主养区∃B数量/规格/尾(g 尾-1)

混养区数量/

尾35000

规格/(g 尾-1)

190

人工湿地数量/规格/尾(g 尾-1)

水源区数量/规格/

尾(g 尾-1)

混养区于2005年3月上旬开始放养。根据当

地条件,挂袋吊养具有较强净水能力的三角帆蚌,每袋装三角帆蚌2个,网袋之间吊养间距40cm,每排网袋间距2m,网袋中的三角帆蚌一般离水面20cm,单层吊养;同时混养不同比例的白鲢、鳙鱼、瓦氏黄颡鱼、花鱼骨、青鱼和草鱼。主养区#于2005年6月开始放养,因该区各塘中放养生物的种类、规格和放养密度都是一致的,故只列出了总量,同时该区还放养了少量的匙吻鲟。主养区∃(主养区∃A、主养区∃B)中主养鱼类和配养鱼类的放养时间不同,主养区∃A中长吻鱼危、白鲢和白斑狗鱼的放养时间分别为2005年2月、2005年3月和2005年7月,主养区∃B中长吻鱼危、白鲢和瓦氏黄颡鱼的放养时间分别为2005年2月、2005年3月和2005年7月。由于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盐类,且

-主养区养殖废水经混养区初步净化后,NO2 N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已显著下降,为充分利用水体及饵料资源,在人工湿地和水源区均放养少量河蟹和鳜鱼。1.3 混养区养殖生物的营养来源及系统运行

在放养初期对混养区进行适当施肥以满足养殖生物的生长需要。待2005年7月上旬系统正式运行后,混养区停止施肥,开始接纳主养区排出的养殖废水作为营养源。混养区采用连续进、排水法,日进、出水量分3个阶段:7月上旬到9月上旬为2000m d,9月中旬到10月上旬为1500m d,10月中旬到12月上旬为1000m d,即混养区水体的日交换量分别占该区总水量的10%、7.5%和5%(本单位以往的生产经验表明,在与本系统中主养区养殖模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整个养殖期间的总换水量为原水体总量的0.6倍,换水集中于7月到9月上旬,10月上旬后一般不再换水。本研究中为了提高水质以及便于对不同测定时间混养区的净化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保证混养区养殖生物有连续不断的营养源,并结合对收获干塘时排出的养殖废水进行净化而对日进、出水量做了上述设定)。在满足混养区日进水量的条件下,主养区中各养殖池塘采用轮流式排水法,排水塘的确定是依据各塘的实际水质状况选择水质最差的1个进行连续排水,排水量以使该塘水面下降30~50cm为准。然后选择下1个水质最差的池塘继续向混养区排水。以此类推。排水后的主养区池塘立即从水源区补水至原水位。

3

-1

3

-1

3

-1

生产过程中,在运用混养区和人工湿地对主养区养殖废水进行多级净化的同时还不定期向主养区施放一些有益微生物制剂,并根据各塘的面积配备相应功率的增氧机。同时在水源区对人工湿地出水在养殖生物耐受范围内进行消毒,并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以保证主养区用水安全。试验期间整个主养区的投饲量随养殖生物的生长而相应加大,11月下旬水温已低于13%,长吻鱼危开始停食,此时停止投饵。

1.4 水样采集、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系统运行期间,在混养区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各设1个监测站,分别代表混养区进水水质和经三角帆蚌净化后的水质。从2005年7月30日起,每月1次分别对2个监测站进行采样分析,每个监测站布设6个采样点,将6个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采样时间分别为7月30日、8月28日、9月29日、10月28日和12月2日的上午10&00左右。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如下:水温(WT);pH,实验室pH/ORP酸度计;透明度(SD);溶解氧(DO),便携式溶氧仪;总磷(TP),硝酸-硫酸消解法;正磷酸盐(PO4 P),氯化亚锡还原光度法;总氮(TN),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硝态氮(NO3 N),酚二磺酸光度法;亚硝态氮(NO2 N),N (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铵态氮(NH4 N),纳氏试剂光度法;高锰酸盐指数(CODMn),酸性法;叶绿素a(Chla),可见分光光度法。

污染物去除率(Re)的计算公式为:Re=

-1

+

--3-[6]

C1∋V1-C2∋V2

∋100%

C1∋V1

(1)

式(1)中,C1、C2分别为混养区进、出水污染物浓度,mg L;V1、V2分别为混养区进、出水体积,L。不考虑蒸散失水,则V1=V2。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养区进出水理化参数变化

系统运行期间对混养区进、出水水温(WT)、pH、溶解氧(DO)等理化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进出水水温没有差别,7月30日到12月2日各采样时间水温分别为30、27、24、18和10%。各测定时间进、出水pH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别,总体变化在6.62~7.57之间(图2)。由图3可知,除12月2日外,各测定时间出水溶解氧均高于进水溶解氧。

区进、出水水质进行了5次监测,各测定时间污染指标变化情况如表2

所示。

图2 不同时间混养区进、出水pH变化Fig.2 VariationofpHininfluentandeffluent

waterofthepolyculturesystem

图3 不同时间混养区进、出水溶解氧变化Fig.3 VariationofDOininfluentandeffluent

waterofthepolyculturesystem

2.2 蚌、鱼混养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的净化效果

2005年7月30日至2005年12月2日,对混养

表2 蚌、鱼混养区进、出水中主要污染指标变化

Table2 Variationofmainpollutionindexesininfluentandeffluentwaterofthepolyculturesystem

测试指标

NH+4

进水浓度/(mg L-1)出水浓度/(mg L去除率/%

-NO2

-1

7月30日0.350.2431.43

-1

8月28日0.610.3050.820.080.05

30.771.240.7936.292.561.8527.730.280.1835.000.700.4042.867.404.1244.325.070.6986.330.350.5163.7251.11

9月29日0.660.3842.420.080.04

45.451.650.8548.483.261.6549.390.370.1852.431.320.6650.008.004.0349.634.980.5389.400.450.6965.8150.28

10月28日0.650.3940.000.040.03【河里蚌养殖技术】

22.732.221.5331.083.792.8524.800.400.2341.921.240.9820.978.805.0043.184.420.7682.760.330.5667.3156.00

12月2日0.430.3225.580.080.0618.751.070.8025.231.901.5319.470.200.1618.370.980.8612.246.184.2131.881.630.5466.870.500.7058.4051.08

))

N

进水浓度/(mg L0.060.05

16.950.980.6632.652.121.5526.890.230.1534.780.660.4236.366.293.9637.0410.110.8092.090.400.6063.6950.33

出水浓度/(mg L-1)去除率/%

-NO3 N

进水浓度/(mg L-1)出水浓度/(mg L-1)

去除率/%

TN

进水浓度/(mg L-1)出水浓度/(mg L-1)去除率/%

PO3-4

P进水浓度/(mg L-1)出水浓度/(mg L-1)去除率/%

TP进水浓度/(mg L-1)出水浓度/(mg L去除率/%

-1

))

CODMn

进水浓度/(mg L

-1

出水浓度/(mg L-1)去除率/%

Chla

进水浓度/(mg L-1)出水浓度/(mg L-1)去除率/%

SDItl(()1)

进水/m出水/m进水出水

混养区进口和出口各设1个监测站,每个监测站设6个采样点,数据为6个测定结果的平均值;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河里蚌养殖技术】

+

-3-

2.2.1 混养区进水水质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5年7月30日至2005年12月2日,混养区进水口NH4 N、NO3 N、PO4 P、TN、TP和CODMn的测定值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

第2期

-3-

陈家长等:蚌、鱼混养在池塘养殖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净化效能【河里蚌养殖技术】

[8]

45

势,其中NO3 N、PO4 P、TN和CODMn都在10月28日达到最大值,之后便开始降低;NH4 N在9月29日的测定值最高,为0.66mg L,10月28日虽有

所下降,但下降不显著,基本与9月29日的测定值相同。各测定时间混养区进水口Chla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各测定时间NO2 N的变化无规律性,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尔后又突然升高的现象。

2.2.2 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作用

如表2所示,从蚌、鱼混养对主养区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来看,从7月30日到12月2日,除Chla外,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

其中,NH4 N在所有测定时间平均去除率为38 05%,8月28日去除率最大,12月2日去除率最小;NO2 N、NO3 N、PO4 P、TN、TP和CODMn在所有测定时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 93%、34 75%、36 50%、29.66%、32.49%和41 21%,并且均在9月29日去除率达到最大,12月2日降低为最小。

如表2所示,前4次的测定结果表明,蚌、鱼混养对Chla的去除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12月2日去除率虽然与前4次的测定值相比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66.87%。在所有5次测定中,Chla平均去除率为83.49%。从透明度的变化来看,主养区养殖废水经蚌、鱼混养区净化后,透明度明显升高。采用卡尔森指数法计算了混养区进、出水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2),结果显示7月30日、8月28日、9月29日和10月28日进水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大于60而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程度逐渐加重;经蚌、鱼混养区净化后的出水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介于50~60之间而呈轻度富营养状态,甚至有些时候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已接近50而几乎呈中营养状态。12月2日的进、出水水质虽然都表现为轻度富营养状态,但相比之下进水的富营养程度远远大于出水。

--3---1

+

以粪便形式排出。在鱼类养殖中有70%~80%

[9-10]

的投喂饲料以溶解和颗粒物的形式排入环境。因此,投饲量增加直接导致池塘环境污染加重,从而各污染指标的测定值呈现逐渐增加趋势。11月下旬水温已低于13%,长吻鱼危开始停食,此时便停止投饵,因此在12月2日的监测结果中混养区进水中主要污染指标的测定值降低。

叶绿素a(Chla)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光合色素,通过测定浮游植物Chla含量可掌握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情况,同时其也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Chla的含量与浮游植物总量有着极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又受水温、光照、N/P以及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在本试验中,温度可能是影响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从而出现随着温度降低主养区排水中Chla含量逐渐下降的现象。

3.2 蚌、鱼混养对主养区养殖废水的净化作用

贝类属滤食性动物,以外界进入体内的水流所带来的食物为营养。利用贝类和滤食性鱼类净化水质是根据生物控制(bio manipulation)原理进行的,其主要机制是通过高营养级生物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从而间接降低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并最终使水质得以净化。

在本试验中,混养区对NO2 N、NO3 N、PO4 P、TN、TP和CODMn的去除率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都在9月29日达到最大,此时NH4 N和Chla的去除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可能与三角帆蚌在不同条件下的滤水率大小有关,MOHLEN BERG等

[11]

+

--3-

和林元烧等

[12]

研究表明,贝类的滤水率

b

与其体重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F=aW,滤水率F

3-1

(cm min)随贝类干肉质量W(g)的增加而增大。同时,水温直接影响三角帆蚌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其摄食。随着水温的变化,三角帆蚌的净化效

[13][14]

率也会发生显著变化。彭建华等的研究表明,大规格三角帆蚌在25%时的滤水率最大,低于25%时滤水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高于25%时,滤水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9月29日的水温(24%)接近25%,所以此时的滤水率最大,从而净化效率也达到最高。加之,9月29日主养区向混养区的排水量减少可能也是造成去除率增大的一个因素。之后,虽然主养区向混养区的排水量又进一步减少,蚌体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温度的,3 讨论

3.1 混养区进水水质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从7月30日至10月28日,除Chla外,混养区进水中各项污染指标的测定值均呈逐渐增加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随着鱼类的不断生长,主养区投饲量逐渐加大而造成。有报道认为,池塘养殖投喂的湿饲料中有5%~10%未被鱼类食用

[7]

篇七 河里蚌养殖技术
象拔蚌人工育苗及养殖

象拔蚌人工育苗及养殖

象拔蚌原产于临近美国和加拿大的北太平洋沿海,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目前美国、加拿大年生产量为2000吨~3000吨,主要销往东南亚,年收入达3亿美元~4亿美元。其中每年销往中国有1000吨~1200吨,价值为1亿美元~1.5亿美元。

象拔蚌是埋栖型贝类,生活海区的水温为3℃~23℃(经3年驯化,目前可适应水温为0℃~25℃,在水温低于25℃的时候,广东可在冬季和翌年春季进行反季节养殖),盐度为27‰~32‰,栖息底质以沙泥为主,水深3m~18m,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有关。象拔蚌苗种在壳长5cm~10cm时潜沙能力很强,一般潜入只需5分钟;壳长15cm以上即失去匍匐与潜沙能力,终生穴居生活,不再移动。

象拔蚌前4年生长较快,1龄贝壳长5cm~6cm,重36g~40g;2龄贝壳长8cm~10cm,重200g~250g;3龄贝壳长10cm~12cm,重400g~500g;4龄贝壳长12cm~15cm,重500g~800g。随着年龄增长,贝壳生长渐变缓慢,但软体生长仍能继续,寿命可达100多年。象拔蚌的出肉率高,达60%~70%,其中主要食用部位为水管肌,占总食用量的30%~35%,每100g含热量81卡、蛋白质14.4g、脂肪1.3g,具很高的营养价值。 象拔蚌雌雄异体,每年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月~7月,盛期为5月~6月。个体产卵量达1000万粒~2000万粒,产卵水温为14℃~17℃。卵径为82um,受精卵经4天~5天,发育成D形幼虫(120um~130um);10天~12天发育成壳顶幼虫(160um~180um);30天左右幼虫下沉,随着变态,壳长达350mm~400um。

象拔蚌以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为食,也可滤食沉积物和有机碎屑。象拔蚌的主要敌害是蟹、海星、蜗牛及鲽等鱼类,成贝栖居于海底,有较强的保护能力。

据调查,我国北方有很多海区适合其生长,自1999年以来,山东沾化县渔业局从美国引进种蚌,进行人工育苗生产试验,4年来,引种420多个。一般经过4天~5天的运输,成活率达74%,利用原有的贝类育苗设备,在3月~4月引种促熟,经20天左右的培育即可产卵。如采用升温刺激法,孵化率可达80%~90%。

象拔蚌的附着基以沙为好,附着后采用流水法培育稚贝,日投饵量逐步增加到6万细胞/ml~12万细胞/ml,幼体8天~10天发育成单管期稚贝(壳长0.6mm~1mm);22天~23天发育成双管期稚贝(壳长1.4mm~

1.6mm);30天后壳长达2mm(1500粒~800粒);40天壳长达3.5mm(150粒~180粒);60天壳长达8mm(20粒~26粒),此时可下海播苗。

象拔蚌养殖海区要选择在水流畅通、风浪较小、饵料丰富、沙泥底质的内湾,养殖水深从低潮线至10m均可。冬季海底水温不低于0℃,夏季不高于25℃。

象拔蚌苗种近距离可干运,远距离要湿运。壳长5mm~10mm的苗种,每塑料袋放5万粒,加水3L~5L,充氧,用泡沫箱密封运输,历时14小时~16小时,成活率可达95%。

象拔蚌的养殖方法,过去采用底播法,每袋放苗1万粒,苗种播养后,生长速度很快。6月底播苗,8月底壳长可达3mm左右。但由于敌害侵食,贝苗的成活率低,1年后约为10%,3年后约为1%~2%。因此,自

2001年起,采用PVC管护养的方法种植象拔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年后成活率达到60%,平均壳长4mm,重30g。该法采用直径为10mm~20mm,长为25mm~30mm的塑料管(或PVC管),内放苗10粒~30粒,管一端埋入沙底,一端露出沙面5mm~10mm,外罩孔径1mm的塑料网。3个月后苗钻入沙中10mm,6个月钻入20mm~25mm,10~12个月钻入30mm~40mm,并开始分散。此时可取出塑料管(可循环再用),苗得到保护后,成活率很高。管距在50mm~60mm时,每亩可插管4000个,养苗4万粒~10万粒。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5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