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稻田套养泥鳅养殖技术试验

  我国自古代起就有着稻田套养的优秀传统和经验。古语中常说的“鱼米之乡”其实就是我国很早进行稻田套养技术的最佳证明。拟建一个水稻提供食物链、泥鳅提供肥料等的共生生态关系可以更好地为养殖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因此需要我们从试验中找到科学的有力数据来论证实际推广的可行性,从而可以达到生态绿色养殖的目的,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稻田除草技术

  稻田要实现生态套养泥鳅养殖达到高产,其第1个环节就是进行稻田间的除草处理。科学的除草处理可以减少稻田生物养殖由于高密度而造成的生物间缺氧的问题,同时优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行田间除草的方式很灵活,种植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选择。除草方式有混合除草和纯剂性除草2种。由于水稻间要进行泥鳅的养殖,所以在施剂时还应考虑药剂的安全性。市面较为广泛的除草剂中适合水稻套养的除草使用的有3种:

  1.1吡嘧磺隆(磺酰脲类)除草剂

  它属于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该除草剂的药效稳定且安全性高,药剂可被水稻分解,不会影响其生长。

  1.2排草丹除草剂

  排草丹属于选择性强的除草剂,因其易被土中微生物分解不可接触土壤,所以对环境和生物的安全性较高。

  1.3苯噻酰·苄是混合型除草剂

  其施用药剂的时间相对弹性。

  2 泥鳅在水稻田间的套养

  2.1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意义

  现代化养殖既要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又要考虑到可持续养殖的科学性。因此利用生物学中的动物与植物共生互助的关系来实现自然化生态化养殖,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能减少种稻和养殖分项占地带来的资源浪费。这种双向作用型生态养殖种植模式正被全球现代化农业所推广和应用。在稻田间套养泥鳅可以使养殖农户节省分别耗费在稻田种植空间以及泥鳅养殖空间上的资金,优化种养殖占用地。而形成的生物圈又可以节省耗用在水稻与泥鳅之间的部分肥料成本。同时将每样生物圈的构成元素充分利用。这样既可以为农户降低筹建空间费用,又可以节省肥料用资,为养殖种植用户创造经济效益。

  2.2 稻田泥鳅共生养殖的实际推广试验

  2.2.1 试验样本材料及试验环境

  选择具有正规检疫的合格泥鳅种苗良种。试验选择在水源质量较好且有保障的易排灌地形平缓的稻田(数量为2700M2)进行。搭筑梯形田埂,上、下底及高的规格为50cm×110cm×70cm。做鱼沟规格为深宽60cm×60cm;两个角的田埂对角线处设置进、排水口以利于交换水位,注意进、排水上一定要做夯实处理;为保证各个鱼沟之间的相连性设鱼溜(即鱼坑),其位置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出规格是200cm×200cm的小坑;预埋防逃围网布(材质上一般多选用聚乙烯)在田埂基部,上部比最高水位线高出5cm,下部在埂基20cm深处,网布的网眼大小以泥鳅不能逃出为适宜密度。设置鱼沟和鱼溜可以很好地处理水稻田间施肥药、晒田和进行泥鳅养殖所产生的相互冲突,此外还可以为泥鳅的回捕提供便利条件。

  2.2.2 试验原理及方法

  向水稻田投放的泥鳅饵料种类很多,像昆虫、野生幼鱼、野生幼虾、豆渣、米糖、豆饼等都可作为饲料。但通过科学计算在水稻—泥鳅之间形成的生物共生关系的食物用量,对掌握泥鳅健康生长平衡有很大关系。为了可以繁殖饵料生物,选择667m2施300kg已完全发酵的有机肥在放养前施放于鱼沟和鱼溜内。泥鳅种苗放养前细心进行消毒操作,避免种苗受伤。选择在水稻插秧10日后进行放养。放养密度通常控制在每667m2水稻田内放置均长4cm的泥鳅幼苗22000尾(

篇二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稻田养殖泥鳅繁殖技术研究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鳅科。除西部高原外,泥鳅在国内自南至北均有分布。其抗病力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堪比“水中人参”,是重要的名优水产养殖品种,也是出口韩国的淡水鱼之一。泥鳅的养殖方式有水泥池养殖、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木箱养殖、稻田养殖、无土养殖等多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生产者都需有一定的鳅苗或获得鳅苗的渠道。目前,宁国市方圆200 km内没有能批量供应泥鳅苗的鱼种场,一些养鳅的农户迫切需要解决鳅苗来源问题。为此,笔者于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4月30日,在宁国市霞西镇东湖村1块600 m2稻田开展养鳅试验,繁育鳅苗,养殖成鳅,探讨稻田养鳅可行性。试验结果较理想:该试验收获稻谷320 kg,收入640元。种稻成本合计260元,其中农药20元、种子款60元、机耕费150元、化肥款30元。养鳅收入合计17 000元,其中成鳅销售款15 200元,水产品(仔鳅)收入1 800元。养鳅成本合计10 550元,其中种鳅款450元、饲料款2 600元、肥料款700元、鱼药款200元、电费300元、低值易耗品折旧费300元、管理费6 000元。稻田养鳅总投入10 810元,总收入17 640元,总利润6 830元,投入产出比1∶1.63。现详细介绍泥鳅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1 稻田选择

  试验稻田地处山区,环境条件符合GB/T18407.4—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田埂坚实,黏性土壤,不漏水。水源来自东津河上游溪流,常年流水,水量充沛,排灌方便,水质符合GB11607—89标准。设置矩形稻田1块,东西长30 m,南北宽20 m,面积600 m2。

  2 养殖准备

  一是加高、加宽、夯实田埂。垄面距埂顶60 cm,埂顶宽50 cm,埂底宽80 cm。二是开挖鱼沟、鱼溜。距东侧田埂6 m,筑一子埂,挖出120 m2的鱼溜,铲除溜内50 cm厚田泥。在子堤西侧田块撒施牛粪500 kg后,机耕平田,再在田中央开挖“十”字鱼沟,沟宽150 cm、深40 cm。用廉价的毛竹内层篾片编制挡泥板,固定于鱼沟两侧。溜、沟面积180 m2,占稻田整体面积的30%[1-2]。可种稻面积约400 m2。沟、溜相连,结合部建闸门。三是安装防逃设施。田埂顶部用密眼聚乙烯网片做防逃墙,网脚入土20 cm,网布地上高40 cm。安装进、排水管[3]。管材为耐用的PP-R管,DN63型,管上装塑料球阀控制流量,管口扎牢双层密眼网防敌害、防逃逸。鱼溜、稻田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

  3 水稻种植

  3.1 水稻品种选择

  水稻品种为皖稻119,其叶片挺立、株形紧凑、抗病、抗虫和抗倒伏。

  3.2 育秧

  软盘育秧,栽前施用防叶瘟药,带药移栽,减少田间施药次数。

  3.3 栽秧

  5月26日手工插秧,栽苗约0.9万株。插秧前用长手柄泥钯耙平、耙松田泥,兼顾除草。

  3.4 水位管理

  插秧后,烤田期除外,垄面以上水位保持5~20 cm。高温期加深水位。

  3.5 追施化肥

  栽秧5 d后,秧苗开始生根,追施尿素4 kg。

  3.6 病虫防治

  针对水稻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选用物理防治法和药物防治法进行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采摘虫卵,拔除枯心团,并在鱼溜中央安装、使用1只频振式杀虫灯。该灯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加以黄色外壳,引诱害虫,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害虫扑灯后落水,大多被泥鳅摄食。杀虫灯于6月2日安装,9月底撤除。药物防治:7—8月,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处于危害最大的四(2)代及五(3)代,施用噻嗪酮加井冈霉素加三环唑组方药物,防治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兼治稻瘟病。仅施药2次达到防治效果。施药技术上做到足量对水,均匀喷雾。

篇三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篇四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稻田养殖泥鳅的四季管理

龙源期刊网 .cn

稻田养殖泥鳅的四季管理

作者:李才根

来源:《科学种养》2014年第07期

稻田养殖商品泥鳅有半精养和粗养两种模式,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要种好水稻和养好泥鳅。因此,务必重视四季管理工作。

一、春季管理

春季是翻耕田地、插秧的季节,同时也有很多养殖泥鳅的准备工作要做,要兼顾两者有序开展工作。

在投放鳅苗前2~3周,对稻田中的鱼溜、环沟、田间沟进行彻底消毒,消毒时田中无水或蓄少量水。消毒药物用生石灰,可化浆泼洒,也可干撒,用量为150克/米2左右,7天后可进水。

施肥是稻田养鳅的主要技术之一。施肥原则如下:①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占全年施肥量的70%~80%,追肥占全年施肥量的20%~30%。②以施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可做基肥也可做追肥,化肥以做追肥为宜,化肥每次用量不得超过安全用量,如每次用量硫酸铵为5~10千克/亩、尿素为5~10千克/亩、硝酸铵为3~5千克/亩、过磷酸钙为5~10千克/亩、硝酸钾为4~6千克/亩。③有机肥与化肥混合使用。混合使用能取长补短、增进肥效和增加产量。如将钙镁磷肥和有机肥按1∶10的比例混合,沤制1个月以上,能促进钙镁磷肥溶解。但必须注意的是,有些肥料是不能混合使用的。养殖生产中,为了使鳅苗有充足的天然饵料,一般在消毒后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培肥水质,亩施肥量为100~300千克。

准备工作做好后,保持水深15~30厘米,选择连续晴天的下午投放鳅苗。采取半精养模式时,每100平方米稻田投放体长5~6厘米的鳅苗(大规格成品苗)10~15千克;采取粗养模式时,每100平方米稻田投放大规格鳅种5千克左右或体长3厘米的鳅苗(寸片)2300~3000尾。放苗后第一周不投喂,以后每隔3~4天投喂1次。开始时饵料均匀撒投于田面,以后逐渐集中到食场投喂。

二、夏季管理

夏季水稻的枝叶相当茂盛,能起到遮阴作用,但不能忽视稻田水温的调控,适时注水是最佳手段,可防水温过高而烫死泥鳅。盛夏季节,每1~2天加注1次新水,以保持田水清新和维持水位的稳定,同时做好防洪、排涝和防逃工作。一旦遇到大暴雨,要及时检查进排水口和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要确保安全,防止泥鳅逃逸。

篇五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稻田黄鳝泥鳅立体养殖经验谈

莲藕塘黄鳝与泥鳅混养技术

500kg/hm2,平均增收6万元/hm2。现将莲藕塘黄蟮、泥鳅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1莲藕塘的准备

面积666.67~1 000.00m2,要求莲藕塘底土质松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2]。在塘四周开挖围沟,沟宽1.5m,深0.5m。围沟上均匀建造6个集鱼坑,每个集鱼坑面积10~15m2,深0.5m。塘中开挖纵横沟,沟宽0.8m,深0.4m,呈“井”字形,并与围沟和集鱼坑相通。在沟、坑内设有竹筒、破瓦、砖块等作鱼巢,让黄鳝、泥鳅隐蔽栖息。进、出水口在塘的对角设立。塘四周用高1m的聚乙烯网片围住。在莲藕发芽前,用生石灰1 200kg/hm2消毒。莲藕栽培按常规进行,在4月前种植完。鳝种、鳅种放养前10d,在沟、坑内施禽畜粪3 750kg/hm2,注水深30cm,培育生物饲料。池水的深浅可以养泥鳅为主来考虑。池水应适当深一些,可以充分发挥水域生产潜能。在混养池内种植水草,水草支持黄鳝到水面呼吸,同时莲藕可以为黄鳝和泥鳅防暑降温,净化水质,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

2鳝种与鳅种放养

饲养品种和苗种都应选择生长快的品种放养。由于目前我国黄鳝、泥鳅繁殖技术尚未完全达到批量生产水平,许多养殖者多用收购的野生苗种,这些苗种因暂养和运输操作不科学,放养后的死亡率很高,给混养造成比例失调和数量不足,影响产量。购苗种时,应认真地考察和辨认,尽量采用人工繁殖的苗种。从5月上旬开始放养鳝种、鳅种,规格要求基本一致。鳝种放养规格32~40尾/kg,放1 200kg/hm2;鳅种规格80尾/kg,放450kg/hm2。在高密度饲养时,可以减少黄鳝因缺氧造成的互相缠绕,预防“发烧病”。要求放养的鳝种、鳅种无伤无病,体质肥壮,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泡5~8min[3]。鳝种、鳅种来源有野外捕捉、市场购买和人工繁育等。由于人工繁育鳝种、鳅种尚无生产性突破,目前成鳝、成鳅养殖的鳝种、鳅种主要是来源于野外捕捉的或市场采购,或是野外捕捉、市场购买和人工繁育三者结合。

3饲料投喂【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在黄鳝、泥鳅混养中,既要满足它们共同的饲养要素,又要依据各自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发挥所长,做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调生长。在饲喂方面,可以以养黄鳝为主来考虑。黄鳝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对植物性的饲料如麦、菜饼等,只有在严重饥饿缺饵时,才吞食一些。为了满足黄鳝生命活动的需要,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少喂或不喂植物性饲料。同时,黄鳝吃饲料有一定的固定性,改变饲料种类,黄鳝一时难以适应而拒食,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在混合饲养中,对饲料不应频繁更换,以免造成大量饲料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在集鱼坑设置食台,傍晚投喂。投喂量以次日清晨吃完不留残饵为度。饵料主要是人工培育的蚯蚓,蚯蚓缺乏时,投喂蝌蚪、蝇蛆、螺蛳肉、小杂鱼等。泥鳅、黄鳝的排泄物在莲藕塘中可以被莲藕吸收,有益于莲藕生长,同时莲藕塘内的水质也得到净化。黄鳝的食性极为顽强,只食鲜活饵料。一般情况下,腐烂饵料、动物尸体还有水中的浮游植物黄鳝都不食,但泥鳅能吃这些饵料,有“清道夫”的作用,可减轻残饵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泥鳅吃鳝鱼的残饵、粪便及田中的天然饵料,不另投饵。同时,泥鳅的繁殖能力较强,在莲藕塘黄鳝、泥鳅混养时,在繁殖季节成熟泥鳅繁殖的鳅苗、鳅种都可以作为黄鳝的优质饲料。

4日常管理

每天巡视莲藕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莲藕塘的水位以满足莲藕的生长为准,下雨注意及时排水,防止漫水跑鱼;及时摘除莲藕过多的浮叶和早生叶,保证莲藕塘通风透光;夏季在田沟和集鱼坑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4]。在饲养期间,整个莲藕塘保持微流水状态;在莲藕塘放养蟾蜍450~600只/hm2,利用蟾蜍分泌蟾酥杀菌,防治黄鳝、泥鳅细菌性疾病,用泼洒生石灰和用猪血诱捕控制水蛭,防止传病。泥鳅喜欢在水中上下窜动,能将塘底有害气体(硫化氢等)带到水的表层,逸散于空气中,减少毒害作用;同时增加了上下水层的垂直流动,使下层水的氧气得以提高。泥鳅可作为水体溶氧的指示生物。水体缺氧,泥鳅会频繁地浮出水面,吸食空气。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水体是否缺氧。

5收获

7~8月为青荷藕主要采收期。从10月初开始陆续起捕黄鳝和泥鳅上市,至11月底捕完。枯荷藕可采至翌年4月底,结合翻土收莲藕将黄鳝、泥鳅逐一捕光。

浅谈藕田养殖泥鳅技术

论文摘要 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减少用肥量,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总结了藕田养殖泥鳅技术,以供种养户参考。

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降低藕田害虫的危害,减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根据五河县小圩镇大王村养殖户张某介

绍,1hm2藕田可以产出莲藕30t、泥鳅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万余元。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藕田条件

用作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良好、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质丰富,以利于莲藕的生长和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田埂无渗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选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内侧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内侧衬1层尼龙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齐坚实,防逃设备高出埂面50cm,田块的四周及中间可以开挖“田”、“井”字形沟,沟宽1.5m,深30~50cm,在进排水口挖鱼坑3~5m2,深度80cm,并且沟坑相通,同时安装进排水管道,并在进排水口设臵防逃护栅。田间的沟坑面积要占藕田总面积的10%~25%。开挖沟坑是为了盛夏时泥鳅可入沟避暑栖息,增加活动空间,秋冬季节便于捕捞。

2藕种栽植与泥鳅种放养

藕种选择生长快、抗病害、产量高、无损伤、无断芽、新鲜的优质藕种进行栽植。栽2 250~3 000kg/hm2藕种,栽后用20mg/kg生石灰泼洒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30~40cm。同时施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3t/hm2培肥水质,为泥鳅苗种下田提供生物饵料。放养的鳅苗要求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体色新鲜、精神好、规格要在4~6cm以上,这样可在当年养成商品泥鳅。投放时间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宜。放养45~60万尾/hm2,放养前一定要用3%~5%食盐水浸泡10~15min消毒,为尽快让其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在暂养池里让其饿上3~4d,使其腹中残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3日常管理

(1)投饵。投饲要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饲料,饲料要适口新鲜,饲料组成相对恒定。在鳅苗投放后的前15d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可调成糊状投喂,随着泥鳅的生长发育,逐渐掺入成鳅饲料,即将豆饼、米糠等植物性饲料加上鲜活小鱼虾或者其他动物的内脏下脚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比例大约在6∶4,养殖中后期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或者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利于成鳅增肥。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鳅苗种总重量的4%~7%。定时: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为宜,投喂量不可过多,否则鳅苗贪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在田间沟坑中设臵食台,距底部5cm,圆形直径30~40cm,用编织袋做成即可。定位:将泥鳅驯化到食台吃食,以观察吃食情况。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少喂或不喂。

(2)三看。看水质、看天气、看长势。饲养期间,除了坚持每天巡田,清除敌害,特别要注意水质变化。要经常加注新水,每次10cm左右,如果田水呈现褐色应立即换水,每次换

1/4~1/3为宜。藕田养泥鳅,由于荷叶遮盖,因此田内水温一般不会太高。但盛夏酷暑,藕田水确实较高而不利于泥鳅生长时,可采取注水提高水位和勤换水的方法加以调节。水质要求达到“肥、活、嫩、爽”,透明度在15~20cm之间,定期施有机肥,培肥水质,施追肥应做到既要满足莲藕生长的需要和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伤害泥鳅。可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施追肥一次施量不要过大。以尿素、钾肥等作追肥时,可先放干藕田水,使泥鳅集中于沟、溜内,然后全田普施,使之迅速与田土结合,以更好地为莲藕根部吸收。

(3)平时要勤巡田,勤观察。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及时处理,特别是要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时特别注意不能让水漫过田埂,以免泥鳅随水逃逸,检查是否有河蟹、龙虾等钻洞导致田埂漏水。对藕田里的老鼠、蛇等敌害生物及时清除驱捕,每天检查吃食情况、水质状况,记好养殖日志。

(4)做好防病治疗。给莲藕施药,要做到对症用药,并尽可能地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要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并精确称量,不可随意提高其浓度。施药时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药。一般泥鳅病害少,主要是赤皮病、打印病、烂鳍病等,定期用生石灰水

225~300kg/hm2或2mg/kg漂白粉化水或0.5mg/kg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预防。

4适时捕捞

可在泥鳅休眠前11月份水温15℃左右,用地笼捞捕,然后用小网箱暂养,待市场行情高时出售,也可等到翌年开春,挖泥捕捞,但费人工。

5结语

泥鳅全身光滑无鳞,黏液丰富,体长形,特殊的形态,可使其在藕田里自由活动不受损伤,藕田中除正常产藕外,尚有丰富的水体、光照、溶氧等天然资源可利用。泥鳅可以吞食田间害

虫,可以松土透气。泥鳅的粪便残饵可以变废为宝,为藕田增肥,促进藕的生长。因此,藕田养殖泥鳅能获得双增收,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

格式池鱼藕混养出高效

格式池鱼藕混养,就是将硬化藕池用房瓦、硬板等隔成一个个2-4㎡的小格,格内植藕,平均每亩水面产藕0.5万千克,产鱼400-450千克,每亩纯效益1万元以上。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一、藕池条件及基础设施

1、藕池的选择 村内外的荒滩地、涝洼地、废旧窑坑、旧藕池均可利用。尽可能选择交通方便、水源条件好、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四周无高大建筑物或遮阳物的地方建藕池。

2、藕池建设 藕池建设可分为几种类型:(1)单砖走墙隔离型;(2)石灰混凝土结构房瓦隔离型;(3)塑料薄膜铺底房瓦隔离型,以及塑料薄板、水泥板隔离型均可。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水泥抹面。一般藕池面积1-3苗,以1-1.5苗为最好,池深0.8-1.2米。池子建好后,回填35-40厘米厚的肥沃土壤作为藕的生活层,并施人基肥,然后将房瓦、水泥板、塑料板、石膏石棉瓦或其它硬板,隔成2-4㎡的小格。隔板在土内埋入40厘米,高出地面20厘米,隔板高度为60-70厘米,藕池交叉设置进排水口,安装上拦鱼网,并在池内设置"-"或"+"型鱼沟,宽1.0米,深0.5-1.0米,面积约占池面积的15%。实践证明,方格大,产藕量低;方格虽小,一次性投人较大,但产量很高。

3、施足基肥 莲藕喜欢大肥、丰厚的回填土,粪肥是获得池藕高产的关键,施肥应以施基肥为主,施追肥为辅;施有机肥为主,施化肥为辅。亩用充分发酵的有机肥2000千克左右、硫铵10-15千克、尿素5-10千克、硝酸钾3-7千克、过磷酸钙5-10千克。化肥应对水泼洒,尽量避免直接撒人鱼沟,以免伤害鱼类。施基肥后,每亩用50千克生石灰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以改良土壤。

二、池藕栽培

1、种藕选择 宜选择新鲜、粗壮、芽旺、节细、无病无伤的优质白莲藕作种,每株种藕最好具有三节完整的藕身,并带有1-2个子藕,也可以用子藕作种,但子藕要粗壮,至少有2节以上充分成熟的藕身且顶芽完整。藕种可用20毫克/千克的奈乙酸浸泡40分钟,采用地膜育苗

繁殖,15天后定植,可使池藕提早上市,能提高产量15以上。

2、栽种时间 当气温回升到12-15℃以上时栽植。过早地温低,种藕容易烂;过晚芽子长,易忻断。我们一般在清明前后栽植。

3、方法与用量 首先将藕池内的土、粪肥耕匀耙细,厚度可控制在35-40㎝,然后灌水,灌水后可在池内来回踩几遍,以防池底漏水,然后把房瓦或其它隔板插人土中,形成2-4㎡,(以2米x2米为宜)的方格,进行栽藕。池内植藕每2米用种藕1枝或子藕2枝,一般亩用种量320-380千克。栽藕种时芽端稍低,后部稍翘,成20-30度倾斜,离地平面5-8厘米,恰好是第一次进水的深度。

三、鱼种放养

1、放养时间 一艘水温稳定在8-10℃时即可放养,投放革胡子鲶鱼种时,应待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方可放养。

2、放养品种 主要有草、鲢、鳙、鲤、鲫、鲂等,另外,革胡子鲶、彭泽鲫等生长较快的鱼类,是藕田养殖的良好品种。由于藕田水体中浮游生物较少,主养鱼不宜选择滤食性的鲢、鳙鱼,应以吃食性鱼类为主、滤食性鱼类为辅。

3、放养密度 应根据鱼的种类、放养规格、水质水源状况及管理水平决定,一般放养大规格鱼种900-300尾/亩,放养革胡子鲶鱼种600-800尾/亩。

4、搭配比例 鱼种放养比例一般为草鱼70%,鲤鱼15%,鲢、鳙5%,其它10%;或鲤鱼70%,草鱼15%,鲢10%,鳙5%。革胡子鲶、彭泽鲫等要单一放养,值得注意的是在藕长出两片立叶前,不能放养大规格草鱼种,以免草鱼吃掉藕叶。

四、管理技术

1、水位调节 春季,为了提高水温和地温,应使水位浅些,可保持在10厘米左右,以后随水温的升高,逐渐加深水位,鱼沟最深水位可达0.8-1.0米,注水时要采取量少次多的方式,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2、合理追肥 在荷叶长满水面,每苗施硫铵10-15千克,或尿素5-10千克,在终止叶出现时,每亩施用尿素5-10千克、过磷酸钙10千克或钾肥20千克。

3、除草摘叶 莲藕在生长过程中,特别是生长前期,杂草较多,需要及时除去。在管理中期还要经常疏叶,拆断过多的花蕾,使阳光透人水中。

篇六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稻田环沟培育泥鳅大规格苗种技术研究

实用技术—育苗技术

责任编辑 叶佳林

稻田环沟培育泥鳅

大规格苗种技术研究

常先苗 安徽省怀远县常坟水产技术推广站 233413

泥鳅是我国传统的名优水产品之一,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和药用价值,颇受消费者的青睐。泥鳅适合在有一定肥度,水位较浅的小水体生活,尤其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稻田养殖泥鳅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为了促进泥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2008年笔者单位承担了2007年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部分研究与试验内容。为了探索在稻田中从鱼苗直接养成商品泥鳅的养殖方法,减少苗种培育、运输等中间环节,提高泥鳅苗种养殖成活率,扩大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示范养殖面积,笔者在怀远县张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30亩低洼地改造的稻田中进行了 “稻田苗种直接养殖商品泥鳅试验”。按前期稻田环沟培育泥鳅大规格苗种,后期进行稻田生态养殖成鳅的“两段法”的方法,先进行了稻田环沟泥鳅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⒈稻田条件

试验稻田位于怀远县荆山湖行洪区内,地势平坦,保水力强,无渗漏,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质为壤土,稻田养殖面积25亩。

⒉田块工程建设

开挖“三沟”,即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沟。沿四周田埂内侧,距埂0.5m~1m挖环形沟,沟宽2m,深0.5m;在稻田的一边,开挖宽4m,深0.7m~0.8m的暂养沟(即环沟的一段);田块中间每隔10m加挖“井”字形田间沟,田间沟宽0.3m,深0.2m。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沟面积之和占稻田面积的20%左右,并做到沟沟相通。

⒊田埂修整和防逃设施

用开挖环沟和暂养沟的土加高、加宽田埂,并夯实加固,严防漏水。进水口和排水口地基要求相应宽些,并夯实加固,用网目适宜的筛绢或聚乙烯网片等做防逃设施。⒋防敌害设施

育苗全过程,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蛇、蛙等)设备,高度以青蛙跳不过为宜,一般为1m左右。到育苗后期在稻田上方还要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

⒌水草移植

由于泥鳅苗种比较娇嫩,出膜后游动能力很差,所以在环沟中应当布置一些水草供泥鳅苗种下塘时附着栖息,同时水草还可用以净化水质。水草一般选用苦草、轮叶藻等,移植面积约占养殖面积的10%左右。如果水草过多生长,要及时捞除。水草移植时要用漂白粉消毒,杀死水草上粘附的鱼、蛙卵和水蛭等敌害生物以及病原体。

⒍清塘消毒与施肥

在稻田工程建设好后,先利用阳光进行曝晒,杀死病原体。放苗前10天进水,一般进水30cm~50cm,进水时用40目筛绢过滤,进水后用50%三氯异氰脲酸化水全沟泼洒,使池水呈20ppm。清塘3天~4天即可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猪粪、鸡粪、牛粪等)全塘泼洒肥塘,培育基础天然饵料,用量为100kg/亩~200kg/亩。一般4天~6天轮虫达到高峰期。泼洒有机肥最好选择在晴天,池水透明度达到20cm,过肥可加水调控。放苗前要注意蛙卵的捞除和蛙、蛇等敌害的清除,以防育苗时蝌蚪与苗种争夺食物、溶氧和生存空间以及蛙、蛇等敌害吞食泥鳅苗种。

二、水稻旱直播⒈整地施肥

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收割后,抓紧趁墒耕翻土地,先耕后旋再耙,耕深25cm,深浅一致,耕透旋碎耙平,做到上无坷垃,下无卧垡,上松下实,底墒充足。一般亩施土杂肥1500kg,纯氮15kg~18kg,五氧化二磷4kg~5kg,氧化钾8kg~10kg,锌肥1kg~2kg。除氮肥、钾肥的60%~70%做追肥外,其它全做基肥在整地时一次性施入土壤。

《中国水产》2009年第2期

51

实用技术—育苗技术

责任编辑 叶佳林

⒉除草

水稻播种后,结合灌跑马水,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200g+10%吡嘧磺隆粉剂20g均匀喷雾进行水稻芽前封闭,田间要求湿润无积水。一般化学封闭除草剂对鱼类有毒,所以封闭除草时宜早不宜迟,要做到早播种,早除草。

⒊水稻品种的选择

适应直播的品种应是耐肥力强,矮秆、抗倒伏、分蘖力强、生长期长、高产优质、抗病性能好的品种,选择中稻或晚稻为宜,如皖稻68、中糯99-25、武育粳系列等品种。

⒋水稻直播

泥鳅稻田养殖直播要比栽秧更适合泥鳅的生长习性,亩适宜播种量5kg~6kg,撒播、条播皆可,播种要均匀,播深2cm~3cm,不要过深,否则出苗不齐,直接影响后期产量。

三、苗种放养⒈苗种选择

泥鳅苗种来源于怀远县魏庄方坝泥鳅良种繁育场,泥鳅苗种体长0.3cm~0.5cm,出膜一周左右,体质健壮,游动活泼,规格整齐,无伤病,无畸形。

⒉苗种运输

泥鳅苗种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使用容量10L的塑料袋,装水3L,每袋放体长0.3cm~0.5cm的苗种10万尾,规格100万尾/kg,充氧后扎紧袋口。苗种短途运输可直接将塑料袋放入车中,运输时要尽量避免剧烈振动,造成苗种损伤。运输要快而稳,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苗种成活率。

⒊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条件、养殖总面积(包括沟和稻田)、预计商品鳅产量和规格等情况而定。2008年示范试验养殖总面积25亩,预计商品鳅产量200kg/亩,规格10g/尾,放鳅苗200万尾,放养密度为8万尾/亩,放苗规格0.3cm~0.5cm。

⒋苗种放养

2008年6月12日下午6∶00放苗,先在一段2.5亩环沟内放养,池水温度在24℃~25℃,放苗时先将塑料袋均匀地放入环沟水中10分钟~20分钟,待袋中水温与池水温度相同时,塑料袋袋口朝池中缓慢地将泥鳅苗种倾斜倒入水中。当泥鳅长至3cm时可借助水流放入全沟。放苗时要注意几点:①选择连阴天放苗,可有效预防气泡病的发生,但也应避免在大雨或暴雨天气放苗;②塑料袋中水的温度与池水温度不能超过2℃,否则鱼苗会患感冒病而死亡;③因环沟比较长,泥鳅苗非常嫩弱,游泳能力差,放苗应将苗种均匀的放入沟中,否则造成苗种分布不均匀局部水域密度过大而缺氧死亡。④放苗时袋口一定不能面向岸边,以免损伤鱼苗。

三、泥鳅饲养管理⒈饵料投喂为了满足泥鳅苗对高蛋白质的要求,促其快速生长,本次试验在鱼苗体长0.3cm~3cm时饵料品种选择豆浆+(43%~45%)粗蛋白鳗鱼苗料或乌鳢苗料混合投喂;体长3cm~5cm时投喂32%粗蛋白黄鮰料+44%粗蛋白乌鳢料破碎混合投喂,泥鳅在3cm时,对摄食颗粒大小发生改变,不能再摄食过小的食物,所以投喂时要逐步加入一些大颗粒饲料;体长5cm以上选择32%粗蛋白泥鳅专用饲料。豆浆用1kg大豆加水12kg浸泡磨浆,大豆与乌鳢料按2∶1比例;黄鮰与乌鳢料按4∶1比例混合破碎;泥鳅专用饲料可直接投喂。

体长0.3cm~3cm鱼苗饲料日投喂量按池塘面积计算,每亩投喂3kg~5kg,一日4次,分别为上午8∶30、11∶00,下午2∶30、5∶30,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体长3cm~5cm鱼苗饲料日投喂量按鱼体重计算,每日投喂鱼体重的4%~5%,一日3次,分别为上午9∶30,下午1∶30,5∶30,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体长5cm以上鱼苗饲料日投喂量也按鱼体重计算,每日投喂鱼体重的2%~4%,一日2次,上午9∶30,下午5∶30,直接投喂。上午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下午投喂量占60%。投喂量要根据天气,水温,鱼苗疾病、生长、摄食,水的肥瘦等情况灵活掌握。

⒉水质调节

一般情况下1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cm。每周用EM调水王调节水质一次,保持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当泥鳅苗长至5cm时,即可放水进稻田,进入成鳅阶段的养殖,此时稻秧正需加水进入正常生长阶段。

⒊日常管理

①适时追肥。稻田养殖泥鳅因下雨稻田水进入环沟,池水很容易变瘦,这就要及时追肥,放苗后5天追施1次。一般大雨后或者透明度大于20cm时就要追肥,每次每亩可追肥50kg~150kg。追肥最适宜用腐熟的有机粪肥(猪粪最佳),不宜用无机肥,因为有机粪肥首先培育的是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泥鳅苗种最好的天然饵料,无机肥首先培育的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繁育过度易堵塞泥鳅鳃造成泥鳅死亡。②定期测量体长。泥鳅苗种培育要定期测量体长,从而能更好地掌握泥鳅苗种的生长情况,对饲料、营养做适当的调整。泥鳅苗种生长过慢,就要增加动物蛋白含量和投喂量,并适当增加追肥量(见表1)。③每日要多次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做好养殖纪录,主要包括放苗、投喂、用药、施肥、天气、水质和鱼的活动、生长、摄食、疾病等。

⒋病害防治

泥鳅苗种培育期间主要以气泡病和皮肤“大车轮虫”病为主,尤其大车轮虫病危害最大,细菌性病害比较少。敌害主要是青蛙及蝌蚪。具体防治措施如下:①气泡病的防治。有机粪肥要经过充分发酵,放苗时要选在连阴天,放苗一周内要勤观察,特别是雨后晴天,一旦发现在鱼体表、体内、鳃丝上有气泡,鱼苗在水体表面不能下沉,要及时加注新水。②“大车轮虫”病的防治。要定期对泥鳅进行镜检,一般5天检查1次。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

52

《中国水产》2009年第2期

篇七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_周本翔

第20卷 第2期2010年  6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XinyangAgriculturalCollege

Vol.20No.2Jun.2010

水产研究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周本翔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系,河南信阳464000)

综述了泥鳅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对国内各种养殖方法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期为深入研究泥鳅的摘 要: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10)02-0113-03

Researchprogressofloachaquaculturebreedingtechnology

ZHOUBen-xiang

(Dept.ofAquaticScience,XinyangAgriculturalCollege,Xinyang464000,China)

Anoverviewofthepresentsituationloachbreedingtechnologyresearch,focusingonthevariousdomesticAbstract:breedingmethodhasbeentocollectandcollateinordertolookindepthtogiveresearchersloachbreedingtechnologytoprovidereference.

loachaquaculture;breedingtechnology;researchprogressKeywords: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由于泥鳅是小型鱼类,具有肠呼吸的功能,对水中溶氧要求比其它鱼类相对较低,特别是能适应浅水、小水体和易与其它水生动物共生等特性,所以,近年来,人们尝试了不同的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发展泥鳅的养殖起到了推动作用。

鳅,每667m放养80Kg,养殖期为125d,每667m收获165Kg。储松元等对泥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养殖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不宜太大,一般在30~100m,池深40~60cm,池中开挖溜,以利用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淤泥深15~20cm,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约占池总面积的25%。李玉环等

[5]

2

[4]

22

认为,泥鳅池的土质以黏土为好,

1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泥鳅的技术多源于传统池塘养鱼。泥鳅池塘养殖对水质要求较低,耗水量小,既节约水源又保护环境。泥鳅的养殖对池塘面积要求也不大,不

适宜养殖其它鱼类的中小型池塘都可以用来进行泥鳅养殖。王卫民等

[1]

在黏土中混加腐殖土有利于泥鳅天然饵料的繁生,有利于提高泥鳅的产量,在黏土池塘中生长的泥鳅其体色黄、脂肪多、肉质好、味道美。相反,在沙土质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黑、脂肪少、肉质差、味道差。

在不同水源条件下也可采取措施养泥鳅,吴凯等

[6]

认为,季节性缺水池塘前期的池水靠外来水源

在总结了水泥池培育鳅种的成

补充,由于此时池水渗漏快,用量大,提水费用高,所

功经验并分析了土池培育鳅种失败的原因后,提出了

以更应注重科学用水和合理补灌。第一次注水,加灌

土池和水泥池大规模培育鳅种的措施及注意事项。40~50cm,通常7~10d就要补灌一次,一般使池水

[2]

在池塘养泥鳅高产技术方面,尚元富曾利用1334保持在40cm即可。根据养殖实践,放养初期由于鳅m左右的土池精养泥鳅,每667m产量达到1816.2种个体小,池塘负荷量小,池水不宜过深,过深反而不Kg,平均增重率达到24.9%,养殖周期为3个月。密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和泥鳅摄食。随着鱼体的增长,6、

[3]2【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利用6670m池塘养殖泥

收稿日期:2009-12-26作者简介:周本翔(1961-),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

2

2

第20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

7月份池水可适当加深到50~60cm,此时水位的掌握以水质不恶化,水温不过高(<33℃)为度。补灌水时尽量安排在中午或清晨。中午灌水可调节水温,清晨灌水可辅助增氧。随着汛期的到来,水位自然上涨,池水可达到正常深度。8月份以后池水要保持在1.5m以上,并加强投喂和管理。放养量根据池塘条件及设计产量而定。前期水源有保障,后期水位较

2

深的池塘设计产量可适当高些。一般每667m产400~500Kg的池塘,放种量60~100Kg;每667m产700~800Kg的池塘,放种量100~150Kg。

2

主,要求动植物饲料搭配投喂或直接投喂全价配合饲

料,在台湾用营养全面的泥鳅配合饲料,日本则用鳗鲡饲料投喂。

网箱饲养要经常检查网箱,发现破漏及时补好,勤刷网衣,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箱内溶氧充足,注意观察泥鳅摄食活动情况,注意鱼病的防治。方云东[10]

等报道,网箱原材料可用聚乙烯制作而成,绞丝网类型,长×宽×高为6m×4m×1.8m。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每口箱需竹竿6根,每条长边3根,直接固定于水中,网箱水下部分为1.5m,水上0.3m,箱底距塘底约0.5m。泥鳅苗种放养前15d安置网箱,使网箱壁附着藻类,并移植水花生,占网箱面积的1/3。

2

2 水田养殖

利用稻田或种植其它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菱白、慈姑等的水田养殖食用鳅,不仅不影响这些经济

每亩水面放置一口网箱。池塘面积4×667m/口,

水深2m,放养规格25g/尾的泥鳅种25Kg/箱,养殖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11]

作物的产量,而且可提高水田的综合产出和整体效150d收获产量47.5kg/箱。黄文等认为,网箱宜益,可一举两得。设置在湖边或河边等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

[12]

水田集约饲养泥鳅,饲养管理要求与池塘相似,泥土。邱嘉强在稻田进行了网箱养殖泥鳅试验,

2

要做好投饵、施肥以及水质控制工作。粗放饲养则根在122m的网箱中,投放泥鳅苗81.46Kg,经120d据天然饵料状况做好施肥工作,保证泥鳅充分摄食。的饲养,共捕获泥鳅567.3Kg,取得较好的经济效在利用水田饲养泥鳅的管理中,经济作物和泥鳅两者益。网箱分别为4m×5m、3m×4m、3m×3m种规要兼顾,如在水稻田晒田、搁田和施药的时候要及时格,网箱高为1m,网箱与田埂距离50cm以上,网箱将泥鳅集中到鱼沟和鱼坑中,施药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入水40cm,箱内底层铺20cm厚的粪肥、田泥等,四农药,并注意喷施方法,尽量不让药物进入水体中。周挂一直径30cm,深8cm的塑料盆作饵料台,箱上

2

水田饲养泥鳅,放养密度掌握在每100m水田投放作盖,防止翠鸟的危害。规格4~6cm的鳅种5~7.5Kg,收获量一般是放养

4 木箱养殖[7]

量的5~7倍。据易亮报道,在水稻本田生态环境

在有水源而不能建池的地方,可用木箱饲养泥下投饲、施肥精养泥鳅,4个月内增重量可达2~4

2

倍,泥鳅产量一般可以达到300Kg/667m,稻谷单产鳅,日本的秋田县多使用这种方法。木箱是用杂木制

[8]

1m×1.5m,在其两侧作3cm通常可以增产20%左右。宋长太报道了利用稻成,大小一般为1m×

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2mm左右的金属田进行人工催产自然繁殖孵化,大田培育鳅种技术。×

[9]

约30cm厚),或一层切碎据王树林报道,稻田育水丝蚓(俗称“红虫”)养泥网。箱内下面填入堆肥(

鳅,既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能减少水稻病虫害,因的篙草一层泥土,堆积2~3层,最上层为土。水深

m。在木箱上要设置金属盖网,以防鸟兽危鳅套养稻田水体中,畅游索食害虫,还起着生态防病30~50c作用。稻田育水丝蚓养泥鳅,一般经4个多月饲养,

2

每667m生产成品鳅150~200Kg、水稻500~600Kg,产值可达到1500~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2~3倍。

害。放置木箱的地方,尽可能是向阳、水温较高处,在水温较低的场所,可建一个晒水池,以提高水温。用上述大小的木箱可放养鳅种l~1.5kg,每日投喂由米糠、麸皮、饼类、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和动物内脏、小鱼虾、螺蚌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混合制成的饲料,投饵量视鱼体重及水温而定。饲养期间,要经常筛选泥鳅的大小。约经半年饲养,收获量可达放养

[13]

量的8~10倍。据马继富报导,每箱放养体长3cm鳅种1~1.5Kg,饲养半年即可收获,每箱可产泥鳅15~20kg,木箱规格为1m×1m×1.5m,在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mm的金属网,箱底填入粪肥或泥土(或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cm左右,木箱可放在向阳流水处,一孔进水一孔出水,亦可

3 网箱养殖

网箱饲养泥鳅,具有养殖密度高、便于捕捞和防逃的优点。网箱采用网目为0.5~1.0cm的聚乙烯

2

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m左右。网箱设在湖、河边或池塘内,箱底着泥,铺上15~20cm厚的壤土,网箱上部要求出水40cm以上或设置盖网防止泥鳅逃逸。

网箱饲养放养密度0.5~1.0Kg·m,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大放养量。网箱饲养以人工投饵为-2

周本翔: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将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撑材料,从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看,大多出之于生产

一线的工作者,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报道甚少,这就使得泥鳅的高产、稳产、高效养殖技术趋于成熟还有待时日。参考文献:

[1]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苗种生产技术[J].水产养殖,

1998(5):3-4.

[2] 尚元富.泥鳅高密度精养效益高[J].科学养鱼,2005(9):26-27.

[3] 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池塘养泥鳅鱼效益好[J].黑龙江水

产,2005(4):25.

[4] 储松元,侯冠军,李俊,等.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

通报,2005,11(4):132-133.

[5] 李玉环,李亚琴,郑学东.浅谈泥鳅在北方池塘的养殖[J].黑龙

江水产,2003(2):14-15.

[6] 吴凯,刘权.季节性缺水池塘养殖泥鳅高产技术[J].河北渔

业,2003(3):22-52.

[7] 易亮.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

2005(12):30-31.

[8] 宋长太.泥鳅苗种稻田繁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22(8):

39.

[9] 王树林.稻田育蚓养鳅新技术[J].科学养鱼,2003(2):16.[10] 方云东,孙友勇,王洪年.池塘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水产养

殖,2004,25(3):27.

[11] 黄文,张修协,李文健.泥鳅的网箱养殖及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1):36-37.

[12] 邱嘉强.稻田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内陆水产,2002(1):32.[13] 马继富.木箱养泥鳅[J].特种养殖,2004(7):39-40.[14] 王树林.稗草淹青养殖泥鳅[J].农业知识,2005(7):19.[15] 王树林.无公害莲田泥鳅青虾绿色生态养殖[J].齐鲁渔业,

2005,22(1):39-40.

[16] 王树林.种植苦草养殖泥鳅技术[J].河北渔业,1999(5):44-45.

[17] 戴晓东,孙潜.田间沟渠养殖泥鳅技术[J].科学养鱼,2004

(2):22.

[18] 余继升.黄鳝泥鳅高产套养技术[J].养殖技术顾问,2003(1):

40-41.

[19] 尹伦甫,李红霞.藕田鳝鳅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03(2):

15.

【水稻田养泥鳅技术】

[20] 王会珍,牛存霞,马玉华.硬化池栽藕养鳅技术[J].山东省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41-142.

[21] 钱光芸.河蟹泥鳅混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2(4):25.[22] 何福林,伍少平.蛙鳅网箱联养初探[J].内陆水产,2000(5):

22-23.

[23] 赵青松,金珊.捕捞养殖泥鳅的技木综述[J].农村养殖技术,

1999(9):13.

[24] 康志勇.养殖泥鳅的捕捞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3(21):

19-20.

5 庭院养殖

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开展养鳅,不但投入少产出

多,不占土地,科技含量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又可达到娱情乐性,发家致富的目的。

6 其它养殖方法

泥鳅的养殖除了以上所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利用泥鳅生物学特点而因地制宜的创新方法,如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与其它水产动物的混养生态养殖法、人工模拟泥鳅巢穴的无底泥基质养殖法和流水养殖等。

[14-16]

王树林报道了利用稗草淹青养泥鳅技术、莲田养泥鳅套养青虾技术和池塘种植苦草养泥鳅技术。

[17]

戴晓东等将无霉烂、干燥好的麦草、稻草或玉米秸,用铁丝捆扎成直径30cm左右的捆,用木棒在扎牢的草捆上捣几个洞,用石块作为沉子,平铺于池底,

[18]

可作为泥鳅的栖息环境并便于捕捞。余继升和尹伦甫等报道了鳝鳅混养技术。王会珍等报道

[21]

了硬化池栽藕混养泥鳅技术。钱光云报道了河

[22]

蟹、泥鳅混养技术。何福森等报道了蛙鳅网箱联养技术,体弱有病的泥鳅被牛蛙吃完,利于疾病的控制。

[19]

[20]

7 捕捞

由于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泥的习性,所以给许多养殖者带来了诸多捕捞上的困难,这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所以有人尝试了各种捕捞的方

[23]

法,但是都还有一定欠缺。赵青松等综述了泥鳅

[24]

的捕捞方法。康志勇也系统地介绍了泥鳅的捕捞方法。如笼捕、笼式小张网捕、笼式套张网捕、池塘拦网捕、袋捕、药物驱捕和干塘捕等方法。

8 病害防治

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袋虫等寄生引起的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溃疡病、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和烂口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随着泥鳅养殖技术研究的深入,国内外水产工作者对泥鳅病害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除了可用常规方法防治外,一些新的方法也必将产生。目前泥鳅养殖因病害暴发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报道并不多见。

9 结语

在泥鳅的养殖技术方面,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大量的试验研究报道,但还缺乏足够深入的支

(编辑:夏新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5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