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放养石蛙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生态养殖,高密度养石蛙

  高密度养殖石蛙(2009.6.22)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刚才那段画面里出现的蛙,不管怎么游,它最终的目的地都是小溪的石头缝。这种蛙,喜欢生活在小溪的石缝中,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形象、好记的名字—石蛙。其实它真正的学名叫棘胸蛙。它和林蛙一样,本来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蛙。人工养殖,如果技术掌握不到位的话,很难成功。可是浙江省兰溪市的成斌,不但把它养成喽,而且还搞起了高密度的养殖。

  这个人就是成斌,他原本是做五金生意的。说起他养石蛙,实属偶然。

  (采访)我们以前做生意的时候,也跑到这种山上里玩嘛,这个山上都有这个石蛙的,他们抓来以后我们都吃过,很好吃

  好吃的石蛙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石蛙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的功效。对于这一点,《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石蛙在我国食用的历史也比较久远。自古以来,它就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称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但多年来,石蛙作为野生物种,一直是被保护的对象,要想品尝到它的美味还真不容易。幸运的成斌吃过之后,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

  (采访)这东西味道鲜美,我们就有个想法,这个东西把它能够养出来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就不愁销路了

  (采访)从保护这个角度来讲,规模化养殖这些蛙,大大缓解了人类在野外捕捉这种物种,从而达到一个保护的目的。

  养殖石蛙,既能饱口福,又能健体,还保护了野生物种,可以说是个利人利己又利蛙的大好事儿,因此成斌下定决心也来加入到养殖石蛙的队伍当中。虽然说近些年来养殖石蛙的人不在少数,可是他们大多数采用的是稀密度养殖的方式,每平方只能养20到30只,这对要干就打算干出点名堂的成斌来说并不满足。

  (采访)如果是一个平方只能养20、30只的话,这种养殖方法肯定是不理想的,对我们来说,因为这个效益体现不出来。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争取在有限的场地多养蛙,多赚钱,成斌决定采用高密度的养殖方式,每平方的数量从二三十只提高到100多只。

  (采访)在同样的面积里面,你能够把这个密度提高上来,提高个5、6倍上来的话,那这个效益无形当中增加了5、6倍的效益,这个是很理想的

  自己的效益理想了,石蛙生活的环境也要理想。石蛙原本生活在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者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喜欢栖息在石头缝里。现在石蛙尽管已经人工养殖了,但它的某些野性还保留着,所以成斌把它们的新家置办得和老家差不多。

  (采访)那么我们还是按照仿生态的这样子,给它搞起来,放一些石头,放一些石板,给它造一些洞穴。

  池子里放上这些石块、石板和水草,石蛙们好象还在野外的老家一样,没有陌生的感觉,生活得悠哉、快活。可是置办上这些物件,占去了不少的空间,这和成斌所希望的:尽可能多节省空间,增加单位养殖数量,进行高密度养殖的初衷有些矛盾,于是他对这些精心装点的物件是越看越觉得多余,所以等石蛙们对新环境逐渐适应以后,他就打算把它们清除出去。

  (采访)慢慢地拿,也不是说一下就把它给拿光,那么让它慢慢地在这种减少的过程当中,慢慢地适应

  石蛙这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大概花去了成斌一年多的时间。

  (采访)这样子就把它给整个的驯化过来,就把这个石板、石头全部都去掉,这样它对这个环境就适应了。

  对原来生活环境非常依赖的成蛙,被成斌顺利地驯化过来,适应了它们新的家庭。对小蛙们的驯化,用成斌的话说:那要简单多了。

  (采访)它从蝌蚪到变成小蛙,它都在这个环境里面,它已经对这个环境熟悉了,比较好养了。

  (主持人)撤掉模拟野生环境的石块、石板、水草以后,腾出了不少空间,成斌又在他的养殖池里多放了很多的石蛙,为他的高密度养殖创造了好条件。就这样,石蛙在成斌建造的新家里安安稳稳、快乐悠闲地生活了近一年。转眼又到了产卵孵化的季节了。成斌却发现他的石蛙们有点不对劲。

  (采访)都是奇奇怪怪的,三个脚,肚子胀胀的,那种很多的,长得速度也是不快。

  孵化出来的小石蛙出现了畸形不说,就算是形象端正的,也长得个头小、不健壮,孵化出来的数量也不多;成年蛙,不是不产卵,就是产卵量不高。这让成斌非常的着急。

  (采访)那个时候真的是很着急嘛,因为时间又花了,钱又花了,是吧,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又是城里人,能够呆在这个地方,人家都不理解,就说怎么能够待在这种地方受苦嘛。

  生意做的好好的一个城里人,来到这个小山沟里做自己并不擅长的石蛙养殖,本来就让人有很多的猜测,再养砸喽,成斌觉得是件很丢面子的事,就算是为了保全面子,他也得弄明白这件事情的原由。据成斌分析:自己的养殖方式没有问题,喂的食物也是石蛙爱吃的活体饲料,像黄粉虫、蚯蚓、蝇蛆等等。那问题会出在哪里呢?

  (采访)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4、5年的时间,因为这个周期比较长嘛,今年不行,第二年再来过嘛。

  后来,成斌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专家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采访)近亲繁殖的这样的一个因素造成的。

  成斌多年来都是用自家蛙来搞繁育,导致后代越来越退化。听从专家的建议,成斌决定让石蛙们来个异地联姻。为了保证石蛙种源的纯正,在林业部门的许可下,成斌在各地发动群众开始了野外抓捕行动。

  (采访)石蛙它的生活习性,就是晚上它容易出来找食,晚上,这个灯你一照到那个石蛙身上以后,它就不动了,那么你就可以现场去抓。,白天它都一般都躲在洞穴里面去,这样白天你抓到它的机率比较小,晚上你可以抓到它的机率比较大。

  石蛙不但喜欢晚上出来找食儿,还喜欢晚上活动。除非特别安静,否则野外的石蛙一般不会在白天出来觅食和活动。了解了石蛙这个特性以后,成斌在外地终于找到了足够的纯正石蛙种源。

  (采访)我们到的地方就多了,江西、贵州、湖北、湖南都去过,反正这些地方,把各地不同的,不同地域的品种都把它引回来,进行饲养。

  在引过来的石蛙中,成斌又把优秀的种蛙精心挑选出来集中养殖。期待它们能够繁育出优良后代。

  (采访)像这个就是公的,力气很大,公的蛙的特征,就是胸上它有这个黑色的棘刺,很明显的这个黑的,麻子一样的,突出。

  (采访)你看这个蛙,作为种蛙就比较适合,你看它这个很活跃、力气很强,前腿你看它很粗壮#短、粗、有力,抱对很有力的,它这个是,你看它抱来的话,有力气的,这个表皮也是很光滑的,光亮的。

  (字幕)种公蛙挑选标准,2-3龄,200克以上,健壮,善跳,皮光腿壮。

  (采访)找到一个,这个就是母蛙,它这个肚子底下是光滑的,这个就比较适合作为种蛙,它这个肚子圆浑,里面富含卵,肚子就胀起来了,孕妇一样的,肚子越来越胀。里面的籽就成熟了。

  挑选种母蛙,光看肚子大、卵量多是不够的,还要年龄合适。

  (采访)老的那个蛙,产出来的卵,#数量很多,但质量下降了。

  

[1] [2] 下一页

篇二 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养殖效益高,昼伏夜出的石蛙一斤200元

  [每日农经]昼伏夜出的石蛙俏市场(20140709)

  能从蛇口成功脱险,逃过一劫的这种蛙叫石蛙。它生活在我国南方山区,昼伏夜出,蛇是它们经常碰到的天敌。

  这伙人趁着天黑去山里抓石蛙,一路上荆棘载途,岩石湿滑,四下漆黑,他们能找到石蛙么?

  记者:那有一只石蛙,快抓。

  华辉:抓到,哎呀,原来是只癞蛤蟆。

  华辉:终于抓到一只石蛙了。

  记者:你怎么就能发现它呀?

  华辉:因为石蛙白天睡觉,晚上才出来找东西吃。刚好我们就能找到它们。

  目前, 野生的石蛙越来越少,被列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原来,抓到的这些的石蛙是放养在山里的,野外的生长的石蛙不但要经过自已猎食,而且还要躲避天敌,这种经过自然淘汰法生存下来的石蛙,不但品质好,而且对于养殖户来说,养殖成本也减少了。

  ?华辉:小邓子你在找什么?  

  记者:华大哥,你说昨天咱们进山抓的石蛙它们都去哪了?

  华辉:都放在池里面。

  记者:那你看这池子里面它一只都没有呀。

  华辉:它都躲在盖板下面的。

  记者:躲在这些板子下面 哪个板子底下都有么?

  华辉:都有的,走过去看一下。

  记者:这里面就有,我们看看,这么多石蛙全都跳出来了,它怎么喜欢在板子底下呆着?

  华辉:因为它喜欢暗的地方,板子底下比较阴比较暗,它们喜欢比较暗一点的地方。

  记者:原来是这样。

  华辉:我们两三年前,放一点蝌蚪在山泉水里面,这个石蛙长大后,再抓回来,品质好,可以和我们养殖场的蛙交配,这样它下一代品质比较好。

  石蛙又叫棘胸蛙,生性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是我国南方山区特有的一种蛙类,? 随着野生石蛙的减少,目前市场上能见到的都是人工养殖的石蛙。

  专家:人工养殖目前我们模拟生态的养殖环境,所以我们造一些池子,然后上面盖一些遮荫网,然后水注流我们其本上是引的山沟沟里的水,也就是没有污染的水质,所以有这个一个条件要求,石蛙也只能在山区里养殖。

  养殖户把石蛙从野外抓回养殖场后,一部分做为种蛙用,剩下用做商品蛙养殖 。蛙池是从山沟引入的山泉水,上面覆盖遮阳网。还根据石蛙的习性, 种有水草,铺有石头,原生态式养殖。

  华辉:山里面品质好的我们就做种蛙。

  记者:那石蛙怎么分公母呢?

  华辉:那公蛙它是胸前有黑刺的。

  记者:母蛙呢?

  华辉:母蛙是没有胸刺的,是圆滑的。

  华辉:另外一个分公母的方法,你还不知道?

  记者:还有一种呀。

  华辉:像这个公蛙你戳它,它会抱你。

  记者:戳它的胸前么?

  华辉:戳胸前它就会抱你的。

  记者:还的确抱住了,那母蛙会换抱么,我试试,哎,的确,怎么戳就是不抱。记者:这又是为什么呀?

  华辉:这个你就不知道了吧,在自然界,公蛙包抱住母蛙可以刺激母蛙排卵。还有一个就是它抱着母蛙不会脱落。

  每年的4月份到9月份,是石蛙的排卵交配期,对于养殖户来说,石蛙成功交配后,产下的这些卵,蛙卵再经过八到了十五天孵化出蝌蚪,而这些蝌蚪就是他们财富的开始。

  

[1] [2] 下一页

篇三 生态放养石蛙
养石蛙_坚持就会成功

衢州日报/2011年/10月/28日/第008版

经济・新农村

养石蛙:坚持就会成功

记者 胡宗仁 通讯员 徐祝安 封兴中

石蛙学名叫棘胸蛙,又叫石鸡,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之一,营养价值可与野生甲鱼媲美。随着野生石蛙越来越难在深山老林捕捉到,许多人就人工养殖石蛙。可是由于技术或资金等原因,人工养石蛙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对此,记者走访了我市规模养殖石蛙成功的两位农民,探究一下石蛙养殖的现状。

亏本六年终成功

叶理荣,算得上是国内养蛙第一人。这位73岁的开化县杨林镇川南新村农民,十几年来一直研究探索石蛙的人工养殖技术,先后投入100万元,攻克难关,终于率先养蛙成功。“我是真正的露天养石蛙,这水是山上水库里引来的山泉水,石蛙白天躲在石缝里,你们是看不见的,要到晚上才出来。”10月21日,在开化县石蛙种苗基地,叶理荣告诉我们,为了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下养石蛙,他的养殖场不仅在水池四周及中间建起“人工陆地”,还搬来卵石垒了人工石洞,供石蛙栖息,同时又在水池上搭建了钢架大棚,并种下丝瓜、南瓜遮阴。

目前,他的养殖场有商品蛙500公斤,种蛙1000多对。“我一年只卖20多万尾蝌蚪,一尾是一元钱。”叶理荣说,生态环境养石蛙,这些种蛙只在4月至5月产卵,一年只孵化二三十万尾蝌蚪,到了七八月气温高时,就难以孵化了。

叶理荣是1996年4月开始养石蛙的。当年,他花2000元从抓石蛙的村民那里买来20对种蛙,结果养半个月就饿死、撞死了。之后几年里,他投入8万多元钱购来石蛙,进行仿生态养殖,还是血本无归。到1999年底,叶理荣养的50多公斤石蛙,终于有几只成活下来。看到奇迹,他马上买来300对石蛙放手一搏,可是又死了一大部分。摸索、尝试、生病、治病,直到2002年夏天,叶理荣才彻底走出了孵化、繁殖、变态、死亡的怪圈,石蛙孵化率、变态率达80%以上。 整整交了6年“学费”,叶理荣这才养蛙成功。

2003年,他租下村里的15亩地,又投入50万元建起“开化县石蛙研究所”。每年,叶理荣养蛙收入已达八九十万元。

水质技术是关键

“养石蛙,水质是第一,技术第二。”总结十几年的养蛙经验,叶理荣分析说,现在他的石蛙养殖技术已相当成熟,相对而言,养石蛙的水质最要紧。由于他养殖场的水源全靠山上的一座水库,有时受水库里的水质影响,每年要死掉一些蝌蚪、小蛙,损失2万元钱。此外,露天水池养石蛙,还需防老鼠、鸟、蛇等天敌。

在江山市峡口镇峡南村大石前的山泉谷石蛙养殖场,我们看到,80个大小水池里养着许多种蛙、幼蛙和小蝌蚪,养殖场场长华辉正向前来“取经”的几名江西农民介绍石蛙养殖情况。“整个养蛙场有大小石蛙一万只,蝌蚪2万尾。”华辉说。

2007年,华辉将集镇上开的网吧转让掉,进深山养起石蛙。这个沿着山涧而搭建的养殖场,占地5亩,现已投入50多万元。他说:“我的养蛙技术是从浙江大学学来的,刚开始一年投入20多万元,预计两年可收回成本,可是事实并不这么简单。”2009年4月,他的200对种蛙繁殖了1万多尾蝌蚪,却大批死亡,只成活1000尾。

“在当时,这主要还是技术没过关,小蝌蚪易得病,吃得太饱或是吃了不干净的水易得肠胃炎、烂鳃病。”华辉经过多次摸索,终于掌握了技术,防止蝌蚪生病就在夏天经常给水池换水,并给蝌蚪喂牛奶,使其长得健壮。由于石蛙在蝌蚪时,变成小石蛙需过关键的“变态关”,这时

变态着的小蛙有15天至20天不吃东西。因此,养好蝌蚪十分重要。华辉说,只要掌握技术,选好环境,养石蛙还是会成功的。

坚持三年见效益

“养石蛙的经济效益还是蛮好的,我现在的商品蛙还舍不得卖。”叶理荣说,现在每公斤石蛙的价格是280元至300元,到了春节期间要卖400元。他一般将石蛙养3年,才挑出健壮的留作种蛙,现在一对种蛙价格是300元。今年他养蛙的收入已达40万元。

“这几年来参观、学技术的人相当多,去年有十几个人来学技术。”叶理荣是参观免费,学技术三天则每人收3500元费用。今年,已有60多个来自江西、四川、安徽、河南的农民来参观和学技术。

“农民要养石蛙成功,关键要坚持。”叶理荣说,一般一户农民养1亩场地的石蛙,可引进50对种蛙,成本是1.5万元,加上建仿生态的场地,总投入为33万多元。一般而言,一尾蝌蚪长到三两重时需养3年才上市,之后每年就有3万元收入。他分析说,不少农户养石蛙失败,关键是没有坚持下去。有的人眼光短,想当年投入第二年见效益,这是不可能的;有的一遇到挫折,就放弃了,结果是亏了本钱,也失去商机。

“而在室内的水池养石蛙,只需养一年半时间就能长到二两重。”华辉说,石蛙养殖十分适合山区农户家庭养殖,投入不大。建一座水池只需600元,一个家庭可建五六座水池,引进10对种蛙,先期投入只需六七千元。3年后,农户每年有两三万元净收入。“在我这儿学技术,每人学费2500元钱。”他说,今年已培训出7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今年,华辉养石蛙收入有五六十万元。

篇四 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石蛙仿生态养殖

项目实施地点∶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

项目内容 ∶ 建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收种蛙 项目规模 ∶

项目总投资 ∶

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编制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

编制时间:

占地面积65800平方米,年产商品蛙总投资261.66万元。 五年 75

一、目的意义

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式下,省委、省政府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根据我省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结合我县农村优静的环境条件,水源丰富,植被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发展石蛙养殖业前景可观,同时还是搞活地方经济,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羹滋补品石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当今世界名菜之一。【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RanaspinosaDavid)俗称石鸡,石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广泛分布于我县深山密林的山沟小溪,属珍贵的两栖动物。 石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不仅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它 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 蛙肉中含有蛋 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 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 分,脂肪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 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 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 王”。石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石蛙 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 清心 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 心烦口 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 近年来,由于人们滥

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 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 大 力发展人工养殖,合理保护开发,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需求,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而且,石蛙养殖条件要求不高,资金投入不大,不管是稻田,池塘,还是房前屋后的坑塘,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实施养殖。只要向农村进行养殖技术推广,就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是人心所向,属势在必行。

二、项目实施具备条件

1.栖息环境

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

2.活动特点

石蛙有两条粗壮的后腿,因此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达1米左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在洞穴周围20~50米,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

【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6~26℃,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生态放养石蛙】

3.冬眠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4.生长特性

蛙类的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石蛙的蝌蚪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早期全长9毫米左右,重0.5克。在蝌蚪期生长慢,一般从孵化到变态完成约需90天。在自然环境中,成蛙的生长受环境及食物丰欠的影响,一般第一年增重20~60克,翌年可达150克左右,第三年可长至250~300克,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生长来得快。在考察中,曾发现雄性个体最大的可达750克,而雌性最大个体为590克。于4月底采集到的20~60克的幼蛙,放入试养池中进行人工饲养,10月上旬时已达150克左右。

【生态放养石蛙】

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饲养,因饵料较充足、敌害较少,其生长速度一般比野外环境中要快。

5.摄食习性

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捕食较少见。

6.食性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进行人工饲养时,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饵料,如蛋黄、豆浆及鱼粉等。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及昆虫幼体等。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围很广,如:昆虫、蜈蚣、蜂蛛、马陆、蜗牛、螺蚬、虾、蟹、杂鱼、沙鳅,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鸟类等。 该项目场地正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天然的防护林,有常年不断的优质矿泉水源,泉水冬暖夏凉,是石蛙生存的天然场所,可保证石蛙常年正常生长。且具有石蛙丰富的食源,县境内有河流溪沟561条,小虾、小螺,小鱼,以及遍地的蚯蚓、昆虫。具备了石蛙“足、清、凉、静”的环境条件,是一个石蛙仿生态养殖的天然场所。且该项目在

篇五 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半人工封沟放养增殖技术

石蛙半人工封沟

放养增殖技术

  石蛙学名棘胸蛙,又名石鸡、山蛙(图见彩中插

2)。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名贵的水产品,山区村民称之

为“山精”。祁门县芦溪乡地处黄山南麓,境内森林覆

盖率高达85.78%,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风景区仅

50公里,盛产野生石蛙。近年由于过量捕捉,资源破坏

严重。2006—2008年我们在祁门县芦溪乡开展了半人工

封沟放养增殖,资源恢复效果明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

效益。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一、亲蛙来源与繁殖

  亲蛙主要从养殖场选购和到产区捕捉。挑选体质健

壮、发育良好、无伤无病、生长年龄在2年以上、体重

150~300克的蛙。雄蛙要求躯体健壮,婚垫明显,胸部

黑棘发达,鸣声洪亮;雌蛙要求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

廓隐约可见,富有弹性。在繁殖季节,可采用人工催

产,使亲蛙抱对产卵。受精卵采用缓慢的长流水孵化。

水深控制在25~30厘米,受精卵在水面下5~10厘米。

水泥池的放卵量约2500粒/米2。

  二、蝌蚪培育

  刚孵出的小蝌蚪弱小,游动能力差,要在原池培育

20~30天后,才转入蝌蚪池培育。

  刚脱膜的蝌蚪身体细小嫩弱,活动能力差,不宜过

早转池。脱膜5~6天后,先投喂熟蛋黄水,全池泼洒。

每万尾蝌蚪每天喂2个熟蛋黄,分4~6次投喂。约15天

后,转喂人工配合粉状饲料。经20~30天的精心培育,

蝌蚪长至2厘米后就可转到蝌蚪池培育。土池每平方米

水面放养20日龄蝌蚪350尾,或30日龄蝌蚪200尾,或80

日龄蝌蚪100尾。水泥池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大1倍。同池

放养的蝌蚪应日龄大致相同、规格基本一致。

  培育管理:①控制水温与调节水质。水温过高或过

低,都要采取补救措施,将水温控制在18~26℃。平时

最好能做到细水长流;在盛夏或隆冬季节,池上要搭

棚,以避高温和严寒。培育蝌蚪的水质尽量做到“肥、

活、嫩、爽”,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②合理投饲。培

育至中后期,蝌蚪进入大龄阶段,此时可添加投喂活蚯

蚓和螺蚌肉等,可促进石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变态

过程。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蝌蚪基本停止活动和觅食,处于半冬眠状态。当水温回升至15℃左右时,又开始活动、觅食。  变态期管理:变态前,蝌蚪不能长时间潜伏水中,需时而露出水面呼吸空气,但仍不能完全脱离水体;当尾部完全消失、各器官发育日臻完善,变态才算结束,完成从水栖到水陆两栖的发育过程。变态期是蝌蚪身体最脆弱的时期,容易造成死亡。应加强变态前期和变态期的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定时投喂,并在饲料中添加少量酵母粉和多种维生素,预防疾病的发生;另外,还要为蝌蚪变态创造登陆条件,如往池内投放水草、木板和泡沫塑料等漂浮物,供刚变态的幼蛙登陆。及时将刚变态的幼蛙转到幼蛙池饲养。  蝌蚪越冬:早期孵出的蝌蚪一般当年可全部变态为幼蛙。晚期孵出的蝌蚪因水温低,生长发育不一致,当年难以全部变态为幼蛙,大多数仍以蝌蚪的形式越冬。蝌蚪耐寒能力较强,一般只要水体不结冰,蝌蚪就可在水中活动。池中放入瓦片和水生植物,以供蝌蚪藏匿。  三、幼蛙饲养  刚变态的幼蛙个体小,体长仅1厘米左右,体重约1克,抗敌害能力差。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幼蛙阶段饲养的成活率。幼蛙阶段是决定养殖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环节,对养殖全过程起到关键作用。  1.幼蛙收集 刚变态的幼蛙不宜急于捕捉转池,应在原池喂养10~15天,待体长达2厘米后,再捕捉转池。留池期间,每天黄昏前要投喂1次黄粉虫或蝇蛆等开口饵料。幼蛙喜群集在有水花溅落的地方,尤其是在盛夏季节。在人工养殖时,应为幼蛙提供一个接近于天然的阴凉环境,以促进幼蛙的正常生长。幼蛙收集宜选择在阴雨天气进行,避免强烈阳光直接照射。具体做法是:排干池水,将未变态的蝌蚪赶至近出水口的低凹处,然后搬移石块和水泥板等物,全面捕捉幼蛙。幼蛙集中在有网盖的桶中,倒药液消毒点数后,再转入幼蛙池养殖。捕捉时,动作要轻,尽量避免对幼蛙的伤害。  2.幼蛙放养 放养前,应先对养殖池进行清池消毒,以杀灭生物敌害和病菌,待毒性完全消失后,再放入幼蛙。在投放前,幼蛙要用3%食盐水浸泡1~5分钟,以杀灭附在幼蛙体外的病菌和寄生虫。幼蛙的放养密度通常是:脱尾15天的幼蛙每平方米放养150只,1月龄的幼蛙每平方米放养80~100只;同池幼蛙大小不宜太悬殊,以免出现大小蚕食。如果饲养得当,幼蛙经2个月饲养,就可以移到山间沟地或盆地放养。  四、半人工封沟放养  1.放养环境 半人工封沟放养是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大面积围养的养殖方法。选择生态条件优良的山间沟地

  泥鳅又名鳅、真泥鳅等,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图见彩中插2)。泥鳅在我国分布很广,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各种淡水水域均有自然分布,尤其是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在国外,泥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如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等国家。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等优点,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本研究探索出了池塘每亩专养成鳅2600千克以上的无公害养殖高产技术,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池塘条件

  实验池来自学院实训基地,1号池面积2001米2,2号池3335米2,长宽比约1︰3,东西走向。池深1.4米,池底留有淤泥20厘米,池壁夯实无渗漏。沿池四周用网目大0.5厘米的网绢围住,网片下埋30厘米至硬底,上端高出水面30厘米,用1.7米以上的毛竹将网绢上下纲绳固定,其下端插入泥中50厘米,上端与池边相距30厘米,使池水具有良好的通透性,有效地防止泥鳅钻泥和敌害生物侵入。进水口设在池塘的上风口,进水管为直径16厘米的PVC管,并高出水面25厘米,在池塘下风口处设有相距10米的两个溢水管道,溢水管直径为16厘米的PVC管,管口距离池底100厘米,使池塘实现换水和排污并保持一定水深。溢水管上端设有网眼为0.5厘米的或盆地,人为地将沟口围封,形成一个半封闭状态的天然养殖场。沟口用围网堵封,防止石蛙外逃。沟地两边和谷尾地带不用围堵,一般情况下石蛙只会向谷口方向逃逸。

  封沟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交通要道及具有污染的厂矿,以防禽畜危害、噪音及水源污染。对放养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水源丰富,林木茂密,水质清爽,无污染等。石蛙喜阴凉的生态环境。植被条件是封沟养殖的主要条件之一,它包括森林和林下植被两部分。森林以阔叶和针叶混交林为好,林下的植被要求草本植物茂密,湿度大,以吸引昆虫等小动物在此生长繁衍,为石蛙提供活饵料。为了增大放养量,提高养殖效益,还应在封沟养殖场范围内选择适宜的平缓地,挖掘人工水池,增加养殖水面面积。水潭与溪涧连接,水流贯通流动在溪涧旁和水潭边,用砖石和水泥板砌筑人工洞穴,供石蛙栖息。

  2.日常管理 放养规格为50克以上的幼蛙,封沟养殖一般为每平方米水面放养50克幼蛙40~80只、100克泥鳅池塘无公害金属网罩,防止泥鳅逃逸。溢水管下端在池底以下40厘米处并与池塘外界相通。  4月中旬,清整鳅池,当水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放种前15天,灌水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80~120千克浸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敌害生物。放种前7天,池塘加注新水至80厘米,再每亩施入发酵后的鸡粪30千克或发酵后的猪、牛、羊等粪肥60千克,均匀撒在池内,用以培养饵料生物,并保持透明度20~30厘米。  二、鳅种来源与放养  鳅种来源主要是从本地收购的野生泥鳅。将收购的鳅种先于暂养网箱中培育5~7天,剔除死伤个体,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要求规格一致。鳅种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10分钟或用40毫升/米3福尔马林浸洗10分钟,即可转入池中饲养。规格为12~14克/尾,放养密度为400千克/亩;规格为8~10克/尾,放养密度为600千克/亩。鳅种的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表1  鳅种放养情况以上的蛙30~50只。在粗放的环境条件下,规格过小的抗敌害能力差,易遭敌害袭击,造成损失。封沟养殖是粗放型的养殖模式,具有省工省料、养殖成本低、石蛙品质好等优点;缺点是回收量低,石蛙易受敌害袭击,种苗损失大。  为了减少敌害对石蛙的袭击,在投放种苗前,要对封沟养殖场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查,消灭蛇鼠等敌害。在投放种苗后,也要经常巡查,而且是日夜巡查。夜查不仅易于发现和消灭晚间活动的敌害,同时也可观察到石蛙活动的情况。  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巡查之外,还要定期投喂活饵。封沟养殖数量大,区内天然繁衍生长的昆虫无法满足石蛙种群生长发育的需要,仍需要定期投喂活饵,如黄粉虫、蝇蛆和蚯蚓等。一般是每隔3~5天投喂l次,不投喂死饵,以免造成浪费和污染。安徽祁门县芦溪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谢国宏电话 13305631811邮编 245600

篇六 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的养殖技术与前景分析总汇

石蛙的养殖技术

石蛙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被誉为“百蛙之王”.

石蛙在有些地方又叫它石鸡,是一种大型的食用蛙,它主要是分布在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石蛙的肉质细嫩,清凉滋补,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捉,使得自然界中的石蛙越来越少了,人工养殖石蛙既能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又能保护野生石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石蛙的养殖技术

形态特征

石蛙的蝌蚪躯体呈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且分布有黑色的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型花纹,蝌蚪的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cm,体重150-250g,大的可以达到500g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呈暗黑色,上面长有许多油,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呈圆形,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中雄性个体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石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黑色的脊状肉刺,腹部呈淡黄色,石蛙胸部没有脊刺,腹面光滑呈白色。石蛙通常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涧小溪或附近的岩石中,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的能力,它的体温随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它生长的适宜温度在18℃-26℃之间,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生长最旺盛的季节,白天活动量小,大多在夜间出来觅食。它喜欢吃活动的食物,一般不

吃死的或不动的食物。

人工驯养的石蛙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它建一个什么样的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先选择好场地,然后在着手建造养殖池,这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养殖环境必须近似于石蛙的野生环境,还有就是要便于人工的管理。

养殖场地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般来说,石蛙喜静怕闹,应尽量避免在噪声较大的工厂和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旁边建厂,防止石蛙受惊,影响正常生长。养蛙厂的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都可作为养蛙的水源,但水源要求无污染,PH值以中性和略偏酸性为佳,最适宜的PH值在6-7之间。

养殖池的规格要求

养殖池主要包括孵化池、蝌蚪池、蛙池,一般建造在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没有太阳光直射,建池时应尽可能符合石蛙的生长习性,为石蛙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孵化池面积1-2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5-0.6m,蛙卵孵化时对水质要求很高,为了确保水质清新含氧量足,最好能够24小时连续流水养殖。

蝌蚪池面积2-3平方米,池高0.8m,水深0.3-0.5m,每池应饲养同样规格的蝌蚪,在蝌蚪变态时应在池内放入木板,让它漂浮于水面之上,以便能让变态过程中的幼蛙跳到木板上休息。

蛙池,蛙池建造以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以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m,池内设有可供石蛙休息的石屑,石屑上盖有石棉瓦,瓦下光线阴暗,白天蛙就可以躲到瓦下休息,池内水深一般在0.1-0.2m之间,池底略微倾斜,池内水陆面积比大约为3:1,池上设有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或敌害生物入侵。

石蛙的自然繁殖期一般在4-9月,5-6月是产卵的高峰期,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多少也会有些差异,石蛙的年产卵量很大,在500-1000粒左右,但是自然繁殖的成活率很低,在生产中大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

种蛙的选择

种蛙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卵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是否能育出成批规格整齐、健壮、活泼的种苗,因此种蛙应该选择身体健壮、个体较大、皮肤光滑、发育良好的成蛙。种蛙要求没有残疾、没有伤痕,一般选用2例蛙,雌蛙体重200g以上、雄蛙体重250g以上就可以选择用做种蛙。

配种和产卵

每年的4-9月份,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石蛙的繁殖期来到了,石蛙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一般在夜间抱对,配种时,雄性强有力的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脊加强雄性的固着力,拥抱刺激对用来配种的雌蛙是必要的,雌蛙将卵排除体外,雄蛙射精于卵上,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呈圆球形,乱外的胶质膜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

起,常成锁状漂浮在水中或粘附在池壁上。

人工孵化

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要加强巡池,石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受精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我们在捞去受精卵时必须仔细轻缓,注意保持卵块的完整性,以免造成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我们把受精卵从孵化箱放入孵化池中,还要进行翻卵的工作,受精卵黑色的一端为动物极,白色的一端为植物极。孵化时,我们应用铁丝使黑色的一段朝上即动物极朝上,白色的一段朝下即植物极朝下,这样就能保证受精卵的成功孵化,在孵化过程中同一批卵不能分开孵化,大约经过1到2周的时间,这些受精卵就可以完全孵化为石蛙蝌蚪了。

从蛙卵孵化出来的第1天到80天左右的时间属于石蛙的蝌蚪阶段,你瞧,它们都比较小,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敌害的抵抗能力都比较差,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蝌蚪成活率的关键。

一、放养密度

当蝌蚪在2cm以下时,一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0-1000尾;当蝌蚪长到2cm以上时,放养密度应变为每平方米200-300尾。如果经验不足,放养的密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二、饵料投喂

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很少活动,也不觅食,3天后活

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蝌蚪的消化机能弱。在20日前我们只能以牛奶等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来投喂,每天早晨9点和下午5点各投喂一次,投喂量按照每1000尾蝌蚪投喂10ml牛奶。20天后我们转用人工配合饲料来投喂,这种饲料具有营养全面的优点,可以促进蝌蚪的快速生长。当蝌蚪长到2cm时,投饵量为在池蝌蚪体重的8-10%;当蝌蚪长到4cm以后,按在池蝌蚪体重的6%投喂。在生长过程中,一般视蝌蚪的摄食状态来确定投喂量,以食欲减弱时为度,每次投喂宜分批缓缓遍撒,等抢食完前批饲料再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吃为止。

三、水质管理

蝌蚪池一般面积较小,放养密度较大,饲料投喂多,因而水质容易恶化,所以蝌蚪池应在3-5天内少量换水1次,每次换掉池水的四分之一,15天左右应全池换水一次,要彻底清除池底残卵、食物废渣等。另外,为了防治水质恶化,每周还要用100-200ppm的高锰酸钾对全池进行泼洒消毒,来达到改良水质,杀菌防病的目的,此时我们不用捞出在池蝌蚪。

四、疾病防治

石蛙蝌蚪体质较弱,容易患上车轮虫病和烂鳃病,下面我们像大家介绍这几种病的防治方法:

车轮虫病,染病蝌蚪食欲降低,行动迟缓,药物可用敌百虫治疗,用量为每100升水用敌百虫30毫克,2-3天一次,连用2次即可有效。

烂鳃病,染病蝌蚪腮部腐烂发白,呼吸困难,迟缓的游于水面,

篇七 生态放养石蛙
石蛙养殖可行性报告

篇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专业编写: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议书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申请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环评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商业计划书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 ,政府批地 ,融资,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关 键 词】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进入公司网站,了解详情,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 此报告为个

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 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 为企业项目立项、上马、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

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 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 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

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

行性研究报告。 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

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级资质

第一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总论

【生态放养石蛙】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背景

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名称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承办单位

三、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主管部门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准入政策

三、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三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养殖1300公斤石蛙 行业发展规划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场预测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一、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供应现状

二、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供应预测

第二节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养殖1300公斤石蛙市场需求预测

第三节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第四节 价格现状与预测

一、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二、养殖1300公斤石蛙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生态放养石蛙】

第五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三、营销策略

第六节 市场风险

第五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五节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八章 养殖1300公斤石蛙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篇二: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蛙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石蛙仿生态养殖

项目实施地点∶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

项目内容 ∶建养殖池塘及配套设施,收种蛙 项目规模 ∶

项目总投资 ∶

项目建设期限∶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项目编制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

编制时间:

占地面积65800平方米,年产商品蛙总投资261.66万元。 五年 75一、目的意义

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式下,省委、省政府调整我省产业结构,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根据我省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结合我县农村优静的环境条件,水源丰富,植被好,气候适宜等特点,发展石蛙养殖业前景

可观,同时还是搞活地方经济,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羹滋补品石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当今世界名菜之一。

石蛙(ranaspinosadavid)俗称石鸡,石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广泛分布于我县深山密林的山沟小溪,属珍贵的两栖动物。 石蛙是一类大型的野生蛙类,不仅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它 体大肉多而细,味美,营养丰富。 蛙肉中含有蛋 白质、葡萄糖、氨基酸、铁、 磷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 分,脂肪含量很低,历来是我国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 其食用价值远远高于牛蛙, 被国外美食家誉为“白蛙之 王”。石蛙肉可供药用;有滋补强壮的功效。 石蛙 药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经,有滋阴降火、 清心 调肺、健肝肾的功效,对治疗疳积、病后虚弱、 心烦口 渴等有一定辅助疗效。 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 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 大 力发展人工养殖,合理保护开发,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 长的需求,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而且,石蛙养殖条件要求不高,资金投入不大,不管是稻田,池塘,还是房前屋后的坑塘,有水源的地方就可以实施养殖。只要向农村进行养殖技术推广,就能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该项目的实施,是人心所向,属势在必行。

二、项目实施具备条件

1.栖息环境

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

2.活动特点

石蛙有两条粗壮的后腿,因此跳跃能力很强,弹跳高度达1米左右。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的木草丛中觅食、嬉戏,异常活跃。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在洞穴周围20~50米,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石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6~26℃,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3.冬眠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5℃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4.生长特性

蛙类的生长可分为蝌蚪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三个阶段。石蛙的蝌蚪有尾和鳃,完全生活于水中。早期全长9毫米左右,重0.5克。在蝌蚪期生长慢,一般从孵化到变态完成约需90天。在自然环境中,成蛙的生长受环境及食物丰欠的影响,一般第一年增重20~60克,翌年可达150克左右,第三年可长至250~300克,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生长来得快。在考察中,曾发现雄性个体最大的可达750克,而雌性最大个体为590克。于4月底采集到的20~60克的幼蛙,放入试养池中进行人工饲养,10月上旬时已达150克左右。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饲养,因饵料较充足、敌害较少,其生长速度一般比野外环境中要快。

5.摄食习性

石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把死的食物送到其口边也不摄取。当发现食物目标时,就猛然跳起,直扑食物对象,甩出带粘液的舌头把食物逮住,迅速卷入口中。捕食多在夜间,白天捕食较少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52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