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效益高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稻鱼共生效益高
稻鱼共生效益高 稻与鱼的共同养殖技术

  [农广天地]稻鱼共生效益高 20170104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介绍了稻鱼共生效益高,稻与鱼的共同养殖技术。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自古就有稻田养鱼的生产习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由于产量低,一般用来自给自足,很少形成商品。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行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使得当地村民经济条件明显改善。敬请收看稻鱼共生效益高,稻与鱼的共同养殖技术(《农广天地》 20170104 稻鱼共生效益高)

      

  

  

  

   

  《新品良法—稻鱼共生效益高》 

  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自古就有稻田养鱼的生产习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由于产量低,一般用来自给自足,很少形成商品。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行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使得当地乡民经济条件明显改善。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通过在稻田进行开沟建凼对传统稻田养鱼模式进行了升级,开沟建凼对鱼来说,稻田的空间丰富了,浅水区利于鱼苗的生长,而到了高温季节,深水区则为鱼儿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此外,稻鱼沟凼模式生产技术在鱼苗的投放尾数和大小上也有所提升,因为鱼在稻田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所以,此种模式下投放的是大规格鱼苗,而且投放数量也大大增加。本片在最后,针对鲜鱼集中上市量过大而销售不出去的问题,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利用传统火炕鱼加工方式进行销售渠道再次拓展的案例。 

  播出时间:2017年1月4日19:00-19:30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播出

 

篇二 稻鱼共生效益高
[科技苑]青田龙现村稻鱼共生的科技秘密(下)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城东南部方山乡境内,距中国石雕城——山口约7公里,背靠奇云山与瑞安市芳庄乡、瓯海泽雅乡交界,是青田侨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该地曾有真龙出现,示有吉兆,故名“龙现”。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田鱼村”称号, 2005该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6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和专家从杭州长途驱车赶赴青田,参加首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之一——“稻鱼共生”系统项目挂牌仪式。青田龙现村,这个偏僻的浙南小山村,因其独特而和谐的农耕文化,引起世界的关注——

  小田鱼“惊动”联合国

  6月11日晚,在浙南小城青田县的一个小广场上,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重要农业遗产系统中心的莫纳(Mona)博士,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场民间艺术表演——一群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孩子举着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青田鱼灯穿梭、跳跃。鱼灯舞姿态简朴、优美,富于浓郁的地方特色。

  莫纳先生边看边兴奋地拍着手。他也许不知道,正是青田1200多年悠久的田鱼养殖历史,才孕育出了灿烂的田鱼文化。当晚晚会的主角自然不是莫纳先生,但他却担负着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由他代表联合国粮农组织向青田县政府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稻鱼共生系统”牌匾。该项目的发起者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联合国全球环球基金。

  作为全球首批、亚洲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青田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让不少专程赶往这个偏僻小山村的专家们心怀不解。就是在青田本地,不少人在喜悦的同时,也认为这“天降之喜”来得有点突然。其实,青田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最早起源于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中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更多文章到创业第一步网

  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

篇三 稻鱼共生效益高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2010年主推技术4:稻鱼共生、轮作技术

“稻鱼共生”和“稻鱼轮作”是根据水稻、鱼虾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种生长发育对环境的需求,合理配臵时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种生态种养结合模式。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青田的稻田养鱼还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近几年来,随着稻田养殖技术进步,我省稻田养鱼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已从过去的粗放型养殖向稻鱼提质增产型的稻鱼共生、稳粮增效型的稻鱼轮作方式转变,形成了“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的典型稻鱼共生模式和“早稻—秋季虾—春季虾”一年三轮作的稻虾轮作模式、“养一轮甲鱼种一季稻”的鳖稻轮作等模式,促进了粮食稳定和农民的增收,实现了稻鱼的双丰收。

【增产增效情况】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模式,鱼类每亩可增产10千克以上,水稻增产4%以上;稻虾轮作模式,水稻亩产量400~500千克,虾亩产50~60千克,实现亩利润3000元。

【技术要点】

(一)稻鱼共生模式

1.技术特点。通过加高和固化田埂提高水位、改水稻密植为适当稀植、选种高分蘖能力的水稻品种、改依赖化肥生产为通过加强鱼虾投饲增肥增产等措施,以建立稻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亩产千斤粮、300斤鱼、1000元利润”,达到少施化肥农药、提高稻虾品质、增加稻鱼产量和效益目标。

2.配套技术。

(1)种养设施改造。首先,养鱼稻田要选择不渗漏、保水性强,水源充足、水质好、进排水方便、光照条件好,并尽量能集中连片的低洼田畈,便于管理。其次,须加宽田埂并夯实,以水泥抹面,石砌田埂以水泥勾缝或浆砌,防止田埂崩塌;田埂高出稻田0.4~0.6米,确保可蓄水0.3米以上。在进、排水口安装拦鱼栅,可用60~80目过滤网片拦截,防止逃鱼;水源条件较差的田块,可在进水口处开挖一个10~20米2的鱼坑,深度0.5米以上。养鱼稻田不开沟,但养蛙和养殖甲壳类稻田要按稻田养鱼规范进行挖沟,形成水陆两栖生态环境,沟内可种植水草。

(2)水稻品种的选择与栽培。稻田养鱼一般以种植单季稻为好,水稻品种选择要求茎秆粗壮,株形中偏上,分蘖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丰产水稻品种,可选两优培九、能优异号、中浙优1号等,具体品种要视各地气候等种植条件而定。

(3)鱼虾苗种放养。①鱼苗鱼种。养殖品种以适合稻田环境生活的田鱼、泥鳅为主,稻田秧苗返青后就可放养鱼种。养殖田鱼每亩放养尾重15~100克的冬片鱼种300~800尾,或大规格夏花鱼种1000~1200尾;如果采用套养方式,可放养冬片鱼种500尾,夏花鱼种800~1000尾,既可出产成鱼150公斤,又可培育鱼种100公斤,解决翌年鱼种供应问题。养殖泥鳅每亩放养3~4厘米鳅种2.5万尾左右。用3~5%有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后小心地放入稻田中。②小龙虾。稻田养殖小龙虾,放养方式有3种。一是将亲虾直接放养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一般每亩放养20~30尾/公斤的亲虾20~50公斤;二是直接从市场购买或人工捕捉小龙虾幼虾放养,一般每亩放养250~600尾/公斤的幼虾60~120公斤;三是以放养当年人工繁殖的小龙虾稚虾为主,放养时间在7~9月份,每亩放养稚虾1.5~3.5万尾。

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浴虾体3分钟左右。③河蟹苗。蟹种放养在直播三叶期或移栽定植7~10天后,一般亩投放规格为60~160只/kg的蟹种4~8kg。同一块稻田选择规格一致、体质健壮的蟹种进行放养。

(4)饲料的选择与投喂。除可利用稻田一些天然动植物饵料外,加强投饲是增产增效的关键。要合理投喂鱼用颗粒饲料和米糠、麸皮等下脚料和青饲料等农家饲料,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①稻田养鱼。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饲量均为鱼体总重量的5%左右,具体根据天气、鱼吃食情况等酌情增减。前期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适量搭配农家饲料,后期以农家饲料为主,逐步减少颗粒饲料投饲量。②稻田养小龙虾。一般7~9月份以投喂菜粕、麦麸、水陆草、瓜皮、蔬菜等植物性饲料为主;10~12月多投一些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虾体重6%~8%,早、晚各投喂1次,晚上投喂日饵量70%;冬季每隔3~5天投喂1次,于日落前后进行,投喂量为虾体重的1%~2%;来年4月份,逐步增加投饲量,确保小龙虾吃饱、吃好。③稻田养河蟹。河蟹的饲料有米糠、谷粉、浮萍、大米、稻谷,还有鱼粉、豆饼、蚯蚓、轧碎的螺蛳、动物内脏等。一般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地点应在水沟两侧的岸边上,或投在预先设好的食台上,投喂量每天应掌握在河蟹总体重的3%~5%。

(5)种养管理。①施肥。种养前先施足基肥,养鱼虾蟹后,无需施追肥。确需施氮肥的,按少量多次的原则施用。②用药要求。稻田养殖水稻病虫害极少发生,若要防病治虫,水位必须保持在30厘米以上,农药可选用杀虫双、稻瘟灵、叶蝉散、扑虱灵、叶枯灵、龙克菌、三环唑、井岗霉素等,且要施在叶面上或禾杆上,并严格控制施用量和执行休药期;水剂宜在下午施,粉剂在早晨施;避免使用五氯酚钠、杀灭菊酯等剧毒农药。③日常管理。要坚持每天巡田,保持水质清新,保证防逃设施完好,及时清除水蛇、老鼠等敌害生物。加强水位管理,秧苗返青前,水位控制在5~10厘米,放养鱼种后,逐步提升到10~30厘米以上,特别是雨季和台风季节要加强巡田,防止漏水、漫水及田埂冲垮等事件发生。

(二)稻虾轮作模式

1.技术特点。改单季晚稻为一季早稻一茬或两茬青虾;选择塑盘育秧和机械插秧方法,以推迟早稻插种时间,相对延长青虾养殖期;收割完早稻后要对田块进行挖沟改造方可养殖青虾。

2.茬口衔接。种稻季节:4月上旬育秧,5月中旬插秧,7月下旬至8月初收获;秋季虾养殖季节:7月底~8月上中旬放养放青虾虾苗,10月中旬开捕,分批上市至春节;春季虾养殖季节:利用秋季虾捕大留小,至2月放虾苗,5月中旬捕毕。

3.配套技术。

(1)水田改造。选择水土资源较匹配、分布均匀且易改造的连片低洼田畈。如以收割完稻后的10亩长方形田块为例,要在田块四周挖宽1.50米、深0.2~0.3m的环沟,筑坝0.7~0.8m高,以尽量保持挖出之土方与加固夯实池埂所用土方相当。进排水口用60~80目过滤网片拦截;10月中旬起在大田周围的环沟内设臵若干个虾笼或小地笼便于收捕。

(2)稻的栽培。选金早47等,于4月上中旬抢晴播种,亩播种量4~5 kg;播种前做好晒种、选种浸洗等准备,并采用塑盘育秧和机械插秧方法。种稻中注意:一要重除草。早稻直播田除了在翻耕前消灭老草,在播种后重点抓“一封、二杀、三拨”三项措施;二要巧施

肥。早稻直播因群体较大、生育期长,总施肥量稍多,遵循“前重、中轻、补后足”的施肥原则。即前期多施肥,促进稻苗早发,多分蘖、长大蘖;中期少施肥或不施,控制群体生长,防止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后期根据苗情补施穗肥或根外追肥;三要勤灌水。播种后塌谷至秧苗二叶一心期保持田面湿润,以后浅水促分蘖;30天后及时搁田,先轻后重、分次搁田、引根深扎;6月上旬复水施保花肥;后期要干湿交替,不宜过早断水以免引起早衰;收割前5天左右停水,便于机械收割。

(3)虾的养殖。第一茬秋季苗亩放养2~4厘米青虾种3~3.5万尾,第二茬春季苗亩放虾种2~2.5万尾。适量套养花鲢,亩放夏花100~150尾或仔口鱼种15~20尾。养虾管理主要用:一是适度施肥。早稻收割后经大田过滤注水30cm左右,堆积充分发酵腐熟鸭窠100公斤/亩或泼施尿素5公斤/亩于大田及四角,培育生物饵料使肥水有度、保持水质稳定;二是合理投食。用颗粒饲料辅以米糠、麸皮等混合料泼撒投食,期间每隔半月添加一定量的大蒜素等药物拌饵,遵循“四定、三看”原则以及虾体蜕壳等因素灵活撑控投喂量,日投料量控制在3%~6%,以散投在四周浅水区及附着物上为佳;三是调控水质。养殖前期每隔3~5天注水1次,逐步加高虾池水位;中后期每周注水1次,每次6~10厘米;养殖期间用10ppm生石灰隔20~30天化浆泼洒;四是日常事项。坚持巡塘,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检查养虾沟及进、出水口设施完好与否,以防青虾逃逸。适时轮番张捕、捕大留小、分档聚集,确保鲜活虾体批价上市。

【适宜区域】 全省稻田种植区

篇四 稻鱼共生效益高
论稻鱼共生生态系统的应用价值

【稻鱼共生效益高】

篇五 稻鱼共生效益高
稻鸭鱼同田共生效益高

篇六 稻鱼共生效益高
稻鸭鱼同田共生效益高

篇七 稻鱼共生效益高
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5):245-249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

Bulletin

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

——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夏如兵,王思明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南京210095)

摘要:中国是历史上最早进行稻田养鱼的国家,这种传统的生态农业方式既充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又能增产粮食和水产品,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而被传承下来,并在稻作区广泛传播,成为极富生命力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当今农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富有启发意义。这一历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今天传统稻鱼生产方式正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稻田养鱼;青田;历史传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ontheHistoryofRice-fishSysteminChina

—ACaseStudyXiaofRubing,theQingtianWangSimingRice-fishSystem

Abstract:(Nang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InstitutionofChineseAgriculturalmakesDueandbecometofullChina

itssignificantandefficienthasthe

widespreadeffectsuselongestof

【稻鱼共生效益高】

inriceinthehistory

thewaterof

cultivatingeconomic,resourcefishbreedingCivilization,Nanjing210095)

areassocialwhileinpaddyfields.Thetraditionaleco-agriculturalmode

togrowandincrease

intoecologicalthe

anagriculturalaspects,outputofsuchagriculture

heritageamodefullofhasand

vitality.beenaquaticpassedproducts.

Themakingdown

andeco-environmentalthedevelopmentofthetraditionisclosely

【稻鱼共生效益高】

withKeymanywords:problemsconditionsrice-fishthatsystem,callforandemergentculturalQingtiansolutions.tradition.associatedThetraditionalwiththefishnaturalbreedingresources,mode,economichowever,development,isconfrontedconditionscounty,historicaltradition,naturalresources,eco-environmental1稻田养鱼的历史传统《陶朱公养鱼经》,对其在无锡太湖水域人工养鱼时建

1.1稻田养鱼的产生和发展池、孵化、混养、轮捕等一系列技术作了全面的论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河南安汉武帝时西汉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养鱼业开始进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有“贞其雨,在圃渔”、“十入繁荣时期。

一月,在圃渔”的记载;《诗经·大雅·灵台》说:“王在灵随着淡水养鱼技术的不断发展,养鱼方式也开始沼,于牣鱼跃”,明确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鱼的事实。可多样化。西汉时湖泊养鱼开始出现。东汉,汉中、巴蜀知早在公元前十三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国就开始池塘等地流行稻田养鱼,当地农民利用两季田的特性,把握养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季节时令,在夏季蓄水种稻期间放养鱼类,或利用冬水地养鱼普遍开展。最早的养鱼专著托名春秋范蠡的田养鱼。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传统文化研究与规划”项目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夏如兵,男,1969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史。通信地址:210095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E-mail:xrbing@njau.edu.cn。收稿日期:2008-11-24,修回日期:2009-01-19。

夏如兵等:中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分析·

246·

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四川(1977年)、究。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江苏均有一定的稻田养鱼陕西(1978年)等地的汉墓中,陆续发现水田模型多面积。据《桂政纪实》所载,上世纪30年代仅广西部分件:如四川新津宝子山水田模型,田中横穿一沟渠,渠地区,稻田养鱼面积就不下1.33万hm2,年产2000~中有游鱼[1];绵阳新皂水田模型,田分两段,中有鱼和2500t,其中横县、贵县年产量在500t以上。放养的鱼泥鳅[2];陕西勉县出土的东汉陶稻田模型,田面中有泥种以鲤鱼为主,其中“禾花鲤”为广西桂平特产,产量占塑的草鱼、鲫鱼等[3]。四川新都出土的画像砖有表现养鱼量的90%。

农夫水田劳作的场景,脚下也有鱼儿游动水中[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稻田养鱼有了长足的发

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明确记载:展,由原来集中在南方地区逐渐遍及全国各地。1983“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4]。“子鱼”,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44.1万hm2,1993年发展到98.3即小鱼,“黄鳞赤尾”指的是“鲤鱼”。万hm2,产鱼23万t,增产稻谷45万t。2000年养殖面

稻田养鱼的事实肯定早于文字记载的出现。对照积扩大到177.8万hm2,总产量74.6万t。亩产也显著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可以肯定,至迟东汉时期,中国提高,出现了大面积“千斤稻,百斤鱼”的典型[5]。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当时饲养的品种有鲤鱼、鲫鱼、草1.2青田稻田养鱼的历史传统【稻鱼共生效益高】

鱼、鲢鱼、鳙鱼、泥鳅等多种。江浙一带在历史上属春秋时期的吴越国,越族在

关于稻田养鱼的起源地,有广东、四川、陕西汉中这里土生土长。古越族是以种植水稻及渔猎为生的民等多种推断。从自然条件和技术变迁规律的角度进行族。新石器时代,越人即从事网罟活动。越地河姆渡分析,四川地区更可能是稻田养鱼的发源地。四川地遗址出土有木桨、陶舟、结网工具和多种鱼骨。绍兴马处长江上游,江河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蕴藏着丰鞍凤凰墩出土文物中,有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陶网富的天然鱼类资源。巴蜀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坠。春秋末,越大夫范蠡开创中国堰塘养鱼历史,撰写了对鱼类资源的普遍利用。秦、汉时期,随着数量众多出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记述“治生之法有的水利工程的兴修,陂池水田大量出现,为大规模的人五,水畜第一”的养鱼生产实践。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工养鱼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四川渔业相当发达。为货殖列传》中形容“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方便灌溉,四川地区稻田、水塘(鱼塘)往往相连,由偶火耕而水耨。”所谓“火耕水耨”是形容稻作技术较粗然的鱼入稻田到有意识的人工放养,其结果是必然放,而“饭稻羹鱼”是对古越人生活方式极好的概括。的。而且,四川地区冬水田分布广泛,当地人往往利用古越人经越灭吴、楚灭越、秦灭楚、汉灭秦的巨大来养鱼。这些也为文献记载和地下出土文物所证实。变化,一大部分被迫北迁同化于汉族,留下的越人,一从水田模型的出土地点来看,其中有鱼的多集中于东部分往东逃到沿海岛屿,被称为外越;或向西南内地迁汉益州一带。结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东汉以前四川徙,抵达今西南广西、贵州一带,定居下来,被称为百越地区已开始稻田养鱼是比较合理的推断。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稻田养鱼的文献资料尚未发在吴越原地未迁移的越人,因不愿受汉族统治,纷现。直到唐昭宗年间(889—904年),时任广州司马的纷逃到江、浙、皖一带的深山里,被称为山越。永嘉、青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广东西部山区农民利用草鱼田即曾为山越的分布地。当山越被廹逃进山区后,他食草习性熟田除草的情形:“新泷等州山田,拣荒平处,们原先“饭稻羹鱼”生活中的河海鱼食失去来源,原有以锄锹开为町疃。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买鲩鱼子散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稻田养鱼”可说是山越对“饭稻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羹鱼”的应变和创新。在山区种植水稻,可以利用山间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乃齐民之上术也。”养鱼治的流水和自然降雨获得保证,但食鱼只限于山溪水涧田,一举两得,也开创了中国生物防治杂草的先河。里的少量鱼类,无法满足需要,因而想到将它们放养到

宋元时期稻田养鱼继续发展,至明代,一些地区已稻田里繁殖。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终于从鲤鱼中开展大面积稻鱼轮作。如明万历(1573)广东《顺德县选择出一种适宜于稻田饲养的“田鱼”来。

志》谈到当地稻田养鱼,“圃中凿池养鱼,春则涸之插通过对吴越“饭稻羹鱼”历史的分析,游修龄先生秧。大则数十亩”。说明明清时期,稻田养鱼在中国南推断,浙江永嘉、青田等县的稻田养鱼历史可追溯到两方进一步扩展,并且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千年前[6]。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稻田养鱼的传统并未丢永嘉县稻田养鱼一直是永嘉县的优势传统产业。弃,一些科研单位还开展了稻田养鱼技术的科学研据考证,“乾口村居民依山结室,磊石为用,历史祖传稻

中国农学通报/retype/zoom/444b310214791711cc791768?pn=4&x=0&y=10&raww=27&rawh=26&o=png_6_0_0_0_0_0_0_943.936_1313.858&type=pic&aimh=26&md5sum=b3fbf68d8765a9791a4292e8fdee5df2&sign=fe5de3c2ac&zoom=&png=5892-7851&jpg=0-0" target="_blank">

【稻鱼共生效益高】

248·【稻鱼共生效益高】

2000万m3,相当于建设一个小型水利工程,能显著增化意蕴。

强抗旱能力。鲤鱼在《诗经·衡门》中已有吟咏,“岂其取妻,必齐

稻田养鱼能起到生物治虫的作用,可明显减少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把挑选鲤鱼与挑选美貌的用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次数,降低农药污染。稻田妻室并论,后世因以“鱼水之欢”祝福婚姻美满。《孔子里养的鱼类能够吞食落到水面上的稻飞虱、叶蝉、稻螟家语》记载,国君鲁昭公把鲤鱼作为礼物送给孔子贺其岭、卷叶螟、食根金花虫、纹枯病菌核等。据江苏省如得子,孔子以此为荣,于是给儿子取名“鲤”,字“伯皋县邓元农科所对养鱼和不养鱼两块稻田虫害的比较鱼”。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拜访亲友送鲤鱼的分析,养鱼稻田三化螟三代卵块减少30%,白穗率降低风俗。南朝梁陶弘景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50%,稻飞虱减少50%以上,纵卷叶虫百株束叶数减少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鲤鱼和30%,白叶率降低70%,稻叶蝉减少30%[12]。稻田养鱼仙人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更多的神性,乘坐鲤鱼也成还能明显减少蚊蝇滋生。为得道成仙的标志。古代还用鲤鱼形的木盒作为“信

中国水稻产区特别是南方山区人多耕地少,生态封”,所以文人雅士又把信札称为鱼素、鲤素、鱼书;将破坏严重、环境条件差。由于稻田养鱼将水稻种植业鱼、雁称为传递书信的信使,所谓“鱼雁传书”、“鱼雁传与水产养殖业结合起来,互相利用,形成新的生态农情”。

业,因此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鲤鱼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吉祥物之一。古代婚

2.4文化传统的影响俗中,新娘出轿步入男家厅堂之际,有用铜钱撒地的

“种稻养鱼”的生产方式和“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鲤鱼撒子”风俗,以求子孙满堂。在传统年画、窗花剪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表现在纸、建筑雕塑、织品花绣和器皿描绘中,鲤鱼的形象无“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农业生产知识及所不在:“鲤鱼跳龙门”、“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娃农业生产工具上,也反映到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娃抱鱼”、“富贵有余”……均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向往。鱼腹多子,繁殖力强,“鱼”又谐音“余”,因而寄

中国农民很早就有了“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成予了人们希求子孙绵延和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

功多”的“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陆续发展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赋予了鲤鱼丰富的“农牧结合”、“农桑结合”和“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文化内涵,爱鲤的习俗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式,稻田养鱼就是这一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影响下生因此历史上以鲤鱼为主要的稻田养殖对象,也正是文态农业发展的又一种形式。化传统的体现。

早期稻田养鱼的实践大多出现在丘陵山地,后来总之,稻田养鱼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种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为什么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水族、苗族有着类似湖海之滨的生活方式呢?因为其生态环境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先民原本生活在楚越之地,曾经历“早吃鱼、晚烧肉”的3传统稻鱼生产方式的现状和问题

渔猎生活,后来虽因躲避战乱等因素迁徙到山区,其饮在今天看来,传统的稻鱼系统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食文化传统仍萦绕于心,因而创造了稻田养鱼的生产面存在若干问题,已严重影响到这种传统生产方式的方式以延续传统“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存续。

青田原为山越分布地,千余年来一直延续着“饭稻3.1技术粗放

羹鱼”的传统生活方式。如在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的方传统的稻鱼生产方式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山乡,农民有熏晒田鱼干的传统,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上,但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生产技术较为粗放,视为珍品。村里人女儿出嫁,有田鱼(鱼种)作嫁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习俗。“青田鱼灯”、“青田石雕”名闻遐迩,成为当地节3.1.1水体小,鱼类栖息环境差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庆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青田稻田养鱼悠久的历史传不开鱼沟和鱼坑,采取“平板式”养鱼,由于水体小,使统和持续至今的实践,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评总溶氧量、浮游生物量下降,夏季田水温度高,鱼类遇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龙现村敌害时栖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稻田养鱼的密成为名副其实的“田鱼村”。度、回捕率和产量。

人们选择鲤鱼作为稻田养鱼的主要种类,除了因3.1.2鱼种规格小、放养密度低传统养殖方式主要放为鲤鱼繁殖力强、生长快的特点外,更注重其丰富的文养小规格鱼种,有的还直接放养鱼苗,造成鱼生长慢,

中国农学通报

成活率低。稻田养鱼种的每亩放养夏花700~1500尾;麸、米糠等粗粮;采用当地传统田鱼品种,口味好,品质养食用鱼的,每亩放养当年夏花100~150尾,放养春片优,色彩鲜艳,但产量低。而在利益驱动下,某些养殖、鱼种50~80尾。加工大户为提高产量,外购高产鱼种,用配合饲料加

3.1.3饵料不足传统稻田养鱼不投人工饵料,但稻田以精养,每公顷产量可提高到3000~4500kg,但品质天然饵料数量有限,尤其在山区,溪水冷瘦,浮游生物不如当地纯正田鱼。如何在保持品种纯正的前提下,量更低。田间杂草的量也随鱼体生长而下降,在水稻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养鱼效益,已是当生长后期,杂草量不能满足鱼生长的需要。务之急。

3.1.4迟放早捕,养殖时间短一般在插秧一周后放养,3.4.3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收稻时起捕,稻鱼共生期很短。单季中稻地区90天左地传统水稻与田鲤品种面临着外来物种的威胁。水稻右,双季稻地区160~180天,而中国南方稻田每年宜渔农家品种已被高产的杂交稻所取代;部分地区传统的时间有240~330天。田鱼品种也已换成更为高产的新品种。

上述技术因素限制了稻田养鱼产量的提高。中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潜

3.2品种单一,种性退化力巨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稻田养鱼一般以养鲤鱼为主,如青田等浙的典范之一。尽管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在今天看来存东南地区喜爱田鲤鱼;湘西和四川、贵州山区喜养高坡在种种缺陷或不足,但这些不足多半是传统文化与现鲤(呆鲤)和镜鲤;广西北部喜养禾花鲤。这些鲤鱼品代文明冲突的结果。由于传统稻鱼系统是一种建立在种性温顺不善跳跃,不易逃逸,很适应稻田环境,但长传统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农业技术、经济与文化的综期以来,由于品种混杂,加之近亲繁殖,种性退化,生长合体,对它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也必须多管齐下,均衡缓慢,影响了稻田养鱼产量的提高。考虑,而不能仅仅或过多地关注其眼前的经济效益。

3.3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从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保

传统稻田养鱼产量较低,1982—1987年全国平均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在政策、制度、资每公顷产量分别为70.5、82.5、100.5、126.0、141.0、金等方面为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存续提供保证,特别133.5kg。青田县1985年平均单产114.0kg/hm2,1987是要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为稻鱼共生系统的有效保护年160.5kg/hm2,2004年为300.0kg/hm2,而完全采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传统方式养殖的田块产量一直保持在150kg/hm2以

下。加之农民稻田养鱼面积小且零星分布,如方山龙现参考文献

村多数农户仅有几分田,即使全部出售,收益也十分有限。[1]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而相对于稻田养鱼,经商或出国有更高的收入。235-24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提高,过去[2]王子今.秦汉渔业生产简论[J].中国农史,1992,(2):74.10年,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了1~1.5[3]郭清华.勉县出土稻田养鱼模型[J].农业考古,1986,(1):252.

[4]李昉辑《太平御览》.卷936.北京:中华书局,2000.

倍。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如方山、仁庄等乡镇出国人[5]孟宪德,吴万夫.我国稻田养殖现状的分析[J].北京水产,2001,(5):口占50%左右,而且多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10-12.

带来了农业的粗放经营倾向,单作水稻劳动力投入由[6]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J].农业考古,300~375工/hm2,降低到105~225工/hm2。而稻田养2006,(4):222-223.

鱼在减少用工方面效益不明显。[7]永嘉县稻田养鱼现场会召开.[EB/OL].Http:///

templates/display_zwb.jsparticleId=29497/2005-10-14.

3.4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冲击[8]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稻田养鱼技术新进展.北

3.4.1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加大了稻鱼矛盾从20京:农业出版社,1990:50.

世纪60年代起,为提高水稻产量,稻田开始大量施用[9]张立修,毕定邦.浙江当代渔业史[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90:化肥、农药,且施用量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稻355.

鱼的和谐共生,加大了稻鱼矛盾。1958年青田县稻田[10]陈慕榕.青田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228.

[11][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四)[M].上海:上海书店,1990:21.养鱼2000hm2,产田鱼l0.5万kg,1965年缩减为[12]汪名芳,薛镇宇.稻田养鱼虾蟹蛙贝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1333.3hm2,产鱼仅6万kg[10]。2001:8.

3.4.2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养殖技术的两难选择传统

的稻田养鱼不喂饵料,或不吃人工饲料,只喂少量的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5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