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松谭波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段云松谭波
段云松:从服务生到京城巨富

  从王府饭店的服务员,到京城巨富,在这过程中,段云松有什么样的创业故事?

  1970年7月,段云松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从小对经商有着浓厚的兴趣,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学,段云松骑的却是一辆小三轮车。他随身带着两个包,一个是书包。一个是装货约包。早晨、中午和下午放学,他都要去卖他的纱巾、牛仔裤等。1988年,段云松离开学校,开始闯荡社会。期间,卖过菜、烧过羊肉串……他慢慢明白了生活的艰辛。1989年4月.北京王府井饭店公开招人,王府饭店是北京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之一。报名邗天,段云松早晨5点就冒着春晨的严寒赶去新中街排队.这时已排了400多人。饭店按计划招40人,却有1200多人报名.抓争时幸运降临了,段云松得到了面试机会。19岁的段-K-松靠着明友现教现背的几句英语应考,还真让他考上了王府饭店的培训生。王府饭店的管理模式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每年招一批新人进入饭店工作,逐渐取代被淘汰的人员。

  经过几天的培训,段云松上岗了,当大厅服务员。可缺乏英良基础的他第一天就现了眼,把一个要上厕所的客人指到了咖非厅。客人到值班经理处投诉,那位菲律宾人冲过来.用英语将也大骂了一通,段云松一句也听不懂。随即,段云松被降职到了阡李员。199t年秋天,香港富商李嘉诚下榻王府井饭店.段云松合李嘉诚拎包。饭店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一大群人前呼后拥着李嘉诚,他走在人群的最后一位。他清楚地记得那两只箱子特别重,人们簇拥着李嘉诚越走越快,他远远地被抛在了后面,气喘吁吁地将行李送到房间,人家随手给了他几块钱的小费。身为最下层的行李员,伺候的是最上流的客人,稍微敏感点儿的心,都能感受到反差和刺激。段云松既羡慕,也妒忌。但更多的是受到激励“我进‘王府井’,就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人住这么好的饭店,为什么他们会住这么好的饭店,我们为什么不能?那些成功人士的气质和风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告诉自已,必须成功。”

  不久,段云松与同事为一个香港来的旅游团送行李,全团有100多件各式行李,要求30分钟内送到不同楼层的个人房间.他们两人累坏了。段云松与那位行李员同事跑到饭店14层楼顶上吸烟,脚下是车水马龙的王府井大街金鱼胡同,楼房鳞次栉比,看着看着,段云松突然指着下头说:“将来,这里会有我的一辆车,会有我的一栋房。”“你没病吧}”同事不以为然。他认为段云松累病了。

  1991年11月,段云松做了门童。门童往往是那些外国人来王府饭店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常问段云松周围有什么好馆子,段云松把他们指到王府饭店隔壁的一家中餐馆。每个月,段云松都能给这家餐馆介绍过去两三万的生意。餐馆的经理看上了段云松,请他过来当经理助理,月薪600元.而段云松在王府井饭店的总收入有3000多块,但他仍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份兼职。他看中的并非600元的薪水,而是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为了这份兼职,段云松主动要求上夜班。那段时间.段云松在王府井饭店上晚班要上到早晨6点,然后找个地方匆匆睡上一觉,10点餐厅营业时间一到,他就要西装笔挺地站在大堂上。鏊这是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几十号人,男女老少大大小雾小都归他管,一会儿都不能闲着,一直忙到晚上。他再从墙头爬

  过去回到王府井饭店,换上工作服做门童,见人就哈腰,还要跟

  在一群群昂头挺胸的人后头,拎着包,颠颠地一路小跑。

  一天,他去看幼儿园的一位老师。老师向他诉苦:我们在长安街民族饭店对面包出去的一家小饭馆,换了4个老板都赔钱.人家现在也不想干了。段云松眼中一亮,忙不解地问:“怎么会不挣钱?那它包给我吧。”

  段云松接手的那家小饭店也太破旧了,于是他把原来餐馆几位愿意跟着他干的人找来,大家都拿不出钱.段云松留下的积蓄也不多,于是他发动大家去附近的工地拣砖头等建筑材料。经过10天的准备,他们重做了地面,店面全部刷白。35平方米的店,5张小桌,虽然简陋,但很干净。

  小店就叫“民丰饺子馆”。段云松用1000块钱起家.自己调馅自己包饺子,1两5个。

  来吃饺子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超过了6000块钱。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段云松想出了一招,将每个星期六的营业额全部拿出来,当场分给大家。这样一来,大家每周有薪水,多的每个月能拿到5000元。热情都很高。一年下来,段云松自己挣了10多万元。

  段云松初获成功,他又寻思着更大的发展。1993年1月.他在北京站又开了一家饺子馆分店,他要把饺子啦、炸酱面啦、烙饼啦,这些好吃的、别人想吃的东西搁在一家店里。生意特别红火.

  1993年他以每年13万元的租金包下了西单广场后的幼儿园,他在院里拴了几只鹅,从农村搜罗来了篱笆、井绳、辘轳、风车、风箱之类的东西,还砌了口灶。起个什么名呢?一天躺在床上,段云松突然来了灵感,就叫“忆苦思甜大杂院”吧。跟家里人一说,大家都反对,他们主要是怕工商局不批。1993年4月.忆苦思甜大杂院开张营业。开业后的红火劲儿。是段云松始料不及的,段云松觉得成功来得太快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杂院只有100多个座位,来吃饭的人常常要在门口排队,等着发号。有时发的号有70多个,要等上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空位子。大杂院不光吸引来了平头百姓,有头有脸的人也慕名而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台湾歌手凌峰等都到过大杂院吃饭。段云松考虑到大杂院距西单大街有几百米,客人进出不便,他特意买了两辆黄包车.免费拉客人。

  记者们更是不请自到,接二连三地采访。上报了,上电视了.段云松着实火了一把。父亲也由此对儿子另眼相看。

  后来,大杂院的红火已可用日进斗金来形容。每天从中午到深夜,客人没有断过,一天的营业流水在10万元以上。3年下来,有人估算,段云松挣了1000万。 【段云松谭波】

  很多插过队的知青,成帮成伙地到他的店里聚会。说又找回当年的感觉了。有人还对饭馆小姐说:你们老板肯定是个知青。他怎么会不是个知青呢?于是京城开始刮起了怀旧风.北京街头陆陆续续出现了“老三届”、“黑土地”、“向阳屯’’等饭馆和村落。

  段云松出名了,钱也挣了,还在北京的通州买了准备结婚的别墅。在这种热潮中,段云松又开始思考了。他觉得自己尽管一年开一个店,但不是那种光挣钱就能满足的人。

  有一天,段云松要和一个台湾人见面,两人在电话里约地方见面,是去饭店、酒吧、歌厅或“蹦迪”?结果那个台湾人说:“都乱糟糟的,干脆哪儿也别去,上我家吧。”他说:“我请你喝茶。”段云松说:“喝茶有什么劲儿呵,我常喝。”人家说:“你来吧。我请你喝的茶,跟你平常喝的茶不一样。”

  还真是不一样,不锈钢茶盘,闻香杯,品茗杯,好看的茶壶.以前见也没见过,挺新鲜。这些东西都是从台湾带来的.那时台湾过来的人,很多人都带。

  听台湾人说,光在台北,就有上千家茶艺馆,可北京一家都没有。这让来北京的台湾人很不习惯,所以好多人就这么千里迢迢,自己背来喝茶的家伙。在台湾人家里,一般都有两套茶具.一套待客,一套自用,茶喝得讲究且传统……

  段云松又看到了商机。既然茶艺能在台湾广受欢迎,在北京也是迟早的事。

  1994年底,拥有1500万元家产的段云松要开茶艺馆了.全北京头一家,地点选在地安门。那里有鼓楼,离雍和宫不远.老北京的气味在那儿还很足。店名就叫“五福茶艺馆”。起“五福’’这个店名时,他还走访了不少老人和年轻人。

  五福茶艺馆开张后,却出人意外地冷清。从大俗走到了大雅,有些曲高和寡;但最关键的是茶艺馆是个干什么的。没几个人知道。电视台的记者又不请自来了,那正是“五福”经营最惨淡的日子,采访那天,店里愣是没来一个客人。坐在投入一腔热情和大笔金钱,如今空空荡荡的茶艺馆里,段云松实话实说。电视台做的节目就叫:《忆苦思甜名噪京城,‘五福茶馆’生不逢时》。片子的结尾是夜晚,段云松独自开车消失在街上。他理解画外旁白大意是:段云松驾着他的一叶小舟驶入黑夜,在茫茫商海中.没人知道他的明天会怎样。

  曾闻酒醉杀名马,惟恐茶香错最知。【段云松谭波】

  他在送妹妹去美国求学时,敏感地意识到:消费是需要引导的,不能让消费者等你,你得主动去为他们创造消费品和消费环境。他发现,在北京麦当劳、肯德基的分店几乎无所不在,眼看着他们的分店一家家地建起来,还尽在些繁华热闹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很有实力,他们的经营与服务为大家认同。这在客观上起到了“强迫消费”的作用。段云松认为自己虽没人家财大气粗,但也得造“势”。他与谭波在五福开办茶艺班,先是免费培训学员,后来提供开办茶馆的技术和经验教训。在他们的带动下.北京陆陆续续开了20多家茶馆。段云松想,光劝别人来投资.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不如自己起示范作用。他想到做到。1997年夏天,他在最困难的时候,在繁华的阜成门开了第二家五福分店.他想给人一种感觉,这家茶艺馆的生意一定不错,段云松是挣了钱的,否则怎么会开第二家店呢?多一家,就可以多吸引一些没来过茶艺馆的人,另外还可吸引一些有钱人来投资这个行业。光靠五福一家不能形成一个市场,市场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培育的。

  投资商来了,北京一家大公司出资60%与他合建了“福丽特茶城”,北京街头多了“茗人茶艺馆”等同类茶馆。茶艺市场在1997年底开始启动了!段云松等到了这一天。到2003年.北京已开办有600家茶馆。 【段云松谭波】

  段云松想到过失败,他首先认为自己有年轻的资本。还有对自己眼光和判断的自信,是对市场长远的分析使他选择了茶馆这一在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化来经营。他坚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知道五福茶艺馆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眼下。五福茶艺馆有300多个会员,他们成了固定客人,除享受打折优惠外,茶艺馆为每人特制专用的紫砂壶,替他们存茶……

  段云松在2003年又做了几件大事:建起了第一家茶艺表演队,代培茶艺小姐,搞茶叶茶具批发,提供开茶艺店的种种服务,又筹办北京第一所荼艺学校……

  段云松说,有次他到王府井饭店办事,没想到前来给他拎包的竟是10年前那个笑他的同事……

篇二 段云松谭波
喜羊羊与灰太狼制作人黄伟明的创业故事

  作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原创作者、前500集的总导演,黄伟明被誉为“喜羊羊之父”。

  黄伟明中专学的是旅游专业,毕业后留学加拿大,当过餐厅服务员、西餐厨师、酒店文员。回国后,他立志做一名动漫超人。经过5年默默无闻的打拼,黄伟明画出了史上最贵的狼和羊……下面我们了解他的创业故事。

  心中有个梦,小人物要做动漫超人

  1972年10月,黄伟明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区。黄伟明3岁时,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喜欢模仿着画画,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和天赋。那时,只要能看动画片就开心,能画漫画就高兴。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三个和尚》,他深深迷上了这些深入人心的经典动画。

  1988年,黄伟明在《中学生报》上发表了第一幅作品,从此坚定了画漫画的信心。黄伟明有着同代儿童的理想,用他的话来说,只要能画漫画就很开心。1989年,黄伟明参加了广州市政府举办的大中学生漫画大赛。令老师和同学们意外的是,黄伟明的作品荣获了优秀奖!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中专——广州市旅游职业学校。读书期间,黄伟明没有放弃画漫画的理想。 【段云松谭波】

  中专毕业后,黄伟明在广州市的一家酒店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了香港《文汇报》的漫画专栏向各地的作者征稿的消息。很快,他投去了自己的漫画,并顺利地被采纳了。香港报纸的漫画稿费挺不错,一幅100元。就这样,黄伟明坚持在香港报纸上画了7年漫画,开辟了越来越多的漫画专栏。

  1995年,黄伟明到广东电视台“今宵合家欢”综艺栏目担任编剧。这时,他将自己的幽默才情发挥到编剧上,每期节目的明星幽默桥段都由他编写。1996年,他得到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便选择到加拿大红鹿大学美术设计系学习动漫创作,并接触到互联网的动画。

  当时,以《大闹天宫》为代表的国产动画逐渐式微。而美国迪斯尼动画片《狮子王》来到中国后,受到许多人的追捧;这一时期日本漫画也在中国受到关注,《灌篮高手》就连买早点的奶奶都耳熟能详。

  黄伟明认为,画好漫画,要先能画好画。跟一些留学生一样,黄伟明一边做兼职,一边上课。他干过很多粗活,如洗碗、倒垃圾,他觉得,这十分有利于心态的磨炼,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应付。他还帮石油公司设计年历、在农庄市场帮人画国画,甚至帮电视台画过法院的新闻现场……

  黄伟明在异国他乡体味到底层人物的艰辛,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以小人物和移民生活为主题的《甘先生》、《番薯糖水》漫画系列,在报纸上连载。他的漫画洋溢着生活气息,画面呈现简单流畅的线条风格。而他,正是自己笔下的“甘先生”,一个在中国动漫处于低迷时期依然坚定理想的有为青年。

  2000年夏天,国产动画《宝莲灯》上映。这一年,黄伟明回国,加盟原创动画公司。当时,很多公司都在为海外动画公司做加工的动画片,黄伟明却坚持做原创动画。2002年,他带着制作的第一部生活类动画《宝贝女儿好妈妈》北上参加电视节寻找投资者。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一次次失败。

  黄伟明没有气馁,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于梦想的执著和专一。没有人投资,他就一个人孤军奋战,一个月做一集。后来组建8人团队合作,一年时间把40集完成。他四处奔波洽谈,终于得以在电视台播出。

  越挫越勇,从零收入到年入亿元

  黄伟明的才华,吸引了一位投资者伸出橄榄枝。半小时内,双方决定做一个类似猫和老鼠的动画。

  为了能在主题、形象和故事方面出新出彩,投资方给黄伟明定了几个设计原则:一是角色的矛盾对立关系要简单,带一点可爱和幽默,能以故事打动人;二是形象设计线条要简单,色彩要分明,要令人过目不忘,也便于生产各种衍生产品;三是要性格突出,好不能好到完美,要有一些小毛病,坏不能坏到恶心,要有可爱的一面,除了讨小朋友喜欢,也要成年人不排斥。

  想方案的几个夜晚,黄伟明经常失眠,有时夜里两三点钟起床,用笔勾勒梦中的线条。最后,他提出了几个备选方案:猫和老鼠、老虎和兔子、蚂蚁和大象、羊和狼等几个矛盾组合。

  为了做好这个片子,黄伟明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拿着新片子到小学和幼儿园里放给孩子们看,虚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回家全家人围在一起讨论交流,几易其稿;常常拿镜子照自己,反复研究动物性格和表情。

  最终,黄伟明确定了狼和羊这对冤家做主角。因为,在全世界范围能都有关于狼和羊的传说。

   2006年,狼和羊的动漫正式开始创作了。起初,黄伟明画羊的时候起的名字叫“懒羊羊”,后来制作团队觉得取名“喜羊羊”更正面些,便取名《喜羊羊与灰太狼》。该故事以羊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为主线,加入令人捧腹大笑的情节与对白。

  为了增加喜剧效果,黄伟明把最大最凶的狼设计成一个失败者的角色,并赋予它一种更大的制约力量——给了它一个厉害的“老婆”红太狼;而把羊则设计成几种不同性格,各有特点。

  前期制作的40集的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在很多电视台播放。当时,投资方与电视台签的是以固定栏目形式的合作协议,承诺每年提供208集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这对黄伟明和他的年轻团队是个很大的压力。当时,黄伟明白天在办公室里不出来,吃饭都是叫外卖;晚上经常加班到12点。而且,由于当时的转播费用并不高,投资方长期没有得到回报。

  虽然投资方很着急,但是并没有把压力传递给黄伟明,而是给了他宽松的创作环境,让他专心地制作动画片的内容。

  直到2008年公司成立了授权部门,大街小巷开始销售喜羊羊衍生品。此时,黄伟明才终于尝到赢利的甜头。从此,《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开始走上类似迪斯尼的道路。【段云松谭波】

  2009年1月16日,黄伟明制作的电影版《喜羊羊与灰太郎之牛气冲天》上映后,票房一路飙升,成为国产动画票房冠军。之后,发行方将该电影全国统一票价降为5元,以期让更多的小朋友观看到这部影片。因为电影的热映,电视版《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热播起来。黄伟明趁热打铁,连续为它制作了500多集。【段云松谭波】

  它播放后所产生的反响,是黄伟明做梦都想不到的。他本来只打算放给小朋友观看,谁知还引起了白领的追捧。他们看到其中的一只鸭子歌星叫“扁嘴伦”,有个球星身穿7号球衣,还叫“贝克汉狼”,令人捧腹大笑。有人还在网上总结出“嫁人要嫁灰太狼”这样的段子,黄伟明知道之后十分开心。

  2010年,黄伟明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电影获得了1.3亿元票房收入。不过比票房收入更漂亮的是,这部动画片让其衍生品开发的雪球越滚越大

  事业辉煌,“灰太狼”整装再起航

   然而,在事业辉煌的时候,黄伟明却离开了老东家。他不但以自己的名字在广州市开办了黄伟明动画设计有限公司,还在东莞市成立了广东明星创意动画有限公司。在黄伟明心里,他深深觉得一个人不能守着一个成功作品到老,“喜羊羊”创作团队已经成型,他可以放心地离开,去做一些新的尝试。《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曾经创造了《泰坦尼克号》的辉煌,大家都认为这个顶峰很难超越,但他还是要做更新的作品。黄伟明也觉得,对创意人来而言,不断创新、挑战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黄伟明最大的愿望,是让小朋友能够开开心心地成长。他和团队要为中国的儿童创造更多的动画明星。在这种初衷下,《开心超人》正是他的起跑之作。《开心超人》是一部原创长篇动画,主要描述在宇宙中,开心超人、甜心超人、花心超人和粗心超人4个伙伴的历险故事。相比《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童话式风格,《开心超人》以科幻为卖点,以解压开心为主。同时,《开心超人》主角的造型、颜色更为丰富,内容更为有趣。

  黄伟明觉得,一味创作而不走市场,人才就会很难聚集,动漫产业很难长久发展。因此,他的公司一部分进行原创,另外一部分与产业对接。《开心超人》同《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样,也播出 500多集,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更多的新款玩具相继面世。有朋友说,黄伟明坚持了20年,除了“灰太狼”的精神外,还在于他与生俱来的幽默天分。一次,朋友发现,黄伟明笔下的卡通人物跟他有几分相像。甘先生、大迪、灰太狼,都被黄伟明画成眼睛下垂状,而不是帅哥型。黄伟明画“灰太狼”时,故意把它的眼睛画成下垂状,同事在配音的时候感到十分惊讶:“怎么这么像?”一天,黄伟明笑着对朋友说:“哈哈,没有错,‘灰太狼’就是我的化身。”黄伟明有张牵着“灰太狼”的自画像,他笑着说:“不知道是‘灰太狼’牵着我,还是我牵着‘灰太狼’,说不定我就是‘灰太狼’的宠物。”

  2011年1月7日,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共同主办的“光华龙腾奖——第六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黄伟明等人榜上有名。如今功成名就,黄伟明淡然笑之。酸甜苦辣不过是漫漫之路上一丝丝美好的记忆。做一只永不放弃的“灰太狼”,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梦想,执著而坚强地面对迎面而来的挫折和艰辛,那么,每一朵梦想之花终究会在你生命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编辑/张本科)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6174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