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黄芪的生物特性与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为膜荚黄芪和内蒙古黄芪,以根入药。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等功能。主治表虚自汗、盗汗、气虚血脱、脾虚泄泻、或溃不收敛及一切元气不足等症。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现全国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1 生物学特性

  黄芪种子较坚硬,吸水力差,发芽率差,约为70%。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d~15d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二年生开花结果。膜荚黄芪花期6月下旬,果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内蒙古黄芪花期5月下旬,果期6月下旬7月中旬。

  黄芪为深根性植物。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能力,怕热、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地上植株生长,土壤湿度大常引起根部腐烂。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上,土质黏重则主根短,侧根多,生长缓慢,产量低。

  2 黄芪栽培技术

  2.1 选地与整地

  平地栽培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忌连作。前作以小麦、玉米为好。豆类、油菜以及新开垦的荒地不宜种植。选地后翻耕深30cm~45cm,同时施足基肥,每667㎡施入厩肥1t~2t,尿素50kg,整平耙细后作垄。一般垄距50cm~60cm,畦宽1.2m。作畦时,最好每两畦开一深沟,深45cm~50cm;浅沟深20cm,作为作业道路,可适当放宽。

  2.2 繁殖方法

  2.2.1 选种与种子处理

  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秕粒、虫蛀粒。选饱满、褐色而有光泽的优良种子。为了提高出苗率,播种前应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用40℃温水浸泡12h~24h,捞出装入袋内催芽后播种。也可用碾米机快速磨一遍,以种皮起毛刺为度,播前再用常温水浸泡一天,然后播种。

  2.2.2 播种

  春、夏、秋三季均可播种。但以夏季6月中旬播种为宜,采用条播方法:于畦垄上开深3cm的小沟,种子拌适量细沙土,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1cm~1.5cm,稍加镇压。每667㎡播量为1kg~1.5kg。

  3 黄芪种植田间管理

  3.1 中耕除草与定苗

  黄芪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往往草苗齐长。因此,苗高4cm~5cm时,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同时进行间苗。苗高7cm~8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苗10cm~12cm时定苗,内蒙古黄芪按株距6cm~7cm进行定苗,而膜荚黄芪按株距9cm~10cm进行定苗。畦作株距可适当加大些。定苗后,进行第三次除草。以后可视田间情况进行。如使用化学除草剂,可在播种时或播种后出苗前喷施氟乐灵,每667㎡用48%氟乐灵乳油100ml,兑水50kg,进行土壤处理。也可667㎡用48%拉索乳油200ml兑水50kg进行土壤处理。

  3.2 施肥

  第一、二年生长发育旺盛,根部生长也较快,每年可结合中耕除草施肥1次~2次,第一次于5月上、中旬,每年667㎡施用尿素15kg,第二次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667㎡施用尿素10kg,有条件的尽量每667㎡施入厩肥1t~2t。施肥方法是在两行交叉苗的中间开沟,将上述肥料混合拌匀后撒入沟中,再覆土盖严。2年生黄芪,在越冬时,每667㎡施厩肥2t,施后培土防冻。第二年4月再追施一次尿素,每667㎡施用10kg,以后就不再追肥了。

  3.3 灌溉与排水

  一般不用灌溉,但近年干旱程度加剧,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出苗。雨季湿度过大,根向下生长缓慢,并易烂根,应及时进行疏沟排水,以利根部正常生长。

  3.4 打顶

  为了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在7月底以前进行打顶。这是黄芪丰产的重要措施。

  4 病虫害防治

  4.1 病害

  4.1.1 白粉病

  一般在7月~8月炎热干旱时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荚果。发病后,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初生白色粉状斑,随后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时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2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150倍~200倍液,隔7d~10d喷一次,防治一次或两次。

  4.1.2 紫纹羽病。

  一般6月~8月发生,主要为害2年以上植株。一般高温多湿、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时容易发病。主要为害根部的须根[

  防治方法:合理选地,不重茬,尽量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5%石灰乳浇注病穴进行消毒,防治时可以每667㎡施用石灰氮20kg~25kg作基肥,也可以每667㎡用70%敌克松粉剂1.5kg加入25kg细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

  4.2 虫害

  4.2.1蚜虫

  6月~8月发生,为害上部嫩梢,影响黄芪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用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2.2 豆荚螟

  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苞上产卵,孵化后幼虫即进入荚内食害种子,老熟幼虫钻出荚外,入土结茧越冬,一年发生一代。

  防治方法:深翻土地,实行轮作;成虫发生盛期,于傍晚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幼虫蛀荚前喷洒敌百虫晶体1500倍液,每7d~10d喷一次,连续数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5 采收与加工

  5.1 留种

  播后第二年开花结籽,当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棕褐色时即可采收。种子成熟期不一,应随熟随采。如采收过迟,果荚开裂,种子散失。果荚采收后,晒干脱粒,去除杂质,贮藏备用。

  5.2 采收

  膜荚黄芪播后2年~3年采收,内蒙古黄芪须3年~4年采收,年限短的一般质量不佳。秋季地上部黄萎后收获。要深挖,防止挖断主根和损伤外皮。

  5.3 加工

  根挖出后,除去泥土,剪掉根茎、须根,置于阳光下晾晒,待晒至七成干时,捆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干品放通风干燥处贮藏。一般毎667㎡产干货200kg~250kg。

  参考文献

  [1]钱丹,黄璐琦,崔光红,陈敏.黄芪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03)

  [2]麻艳茹,王洪英.黄芪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08)

  [3]廉宪章.黄芪及其高产栽培规范化新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0(06)

篇二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林麝的养殖技术(香獐子养殖)



  一、麝的生物学特征

  (一)分类及分布

  麝,亦称香獐,为珍稀药用动物。麝属哺乳纲(真兽亚纲),偶蹄目(反刍亚目),麝科,麝属。野麝主要分布在东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以中国为最多,从东北的长白山到青藏高原,遍布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西藏、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20余个省区。国外在俄罗斯的远东沿海、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尼泊尔、不丹及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我国的麝有5种,即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雅麝和黑麝。人工饲养的主要是林麝,马麝也有少量饲养。麝经过驯育不仅能生活在高山丛林,也能适应低山河谷、盆地和平原的气候条件。林麝分布最广,包括长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区,是我国的优势种,也是人工饲养最多的一个种。

  (二)林麝的形态特点

  1.外形

  林麝体形似小山羊,前肢短,后肢长,外观无尾(彩图2-)。体长70~80cm。肩高45~50cm,体重6~9kg。公母均无角,公麝大,母麝小,成龄公麝有一对上犬齿露出唇外,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腹下生殖器开口处前有一香腺囊,分泌和贮存麝香。母麝犬齿不露出口外,亦无香腺囊,明显区别于公麝。

  2.牙齿

  麝的牙齿为类似骨质的坚硬组织。麝的齿式为,共34枚。麝类的牙齿在个体间略有差异。

  判断麝的年龄,主要依据齿的状态。一般乳齿脆弱、尖且薄,而永久齿则坚实、广阔且钝。随着年龄的增加,齿面变得光滑,并减低高度。臼齿沿着腭的伸长向里逐渐减低高度,门齿则磨得扁平。

  3.蹄

  麝蹄为偶数。两蹄同形且对称。麝有两个发达的第三趾,麝有两个较大的蹄,蹄细小、长而尖,韧带结合良好,活动自如。麝四肢外侧的趾较发达,适于攀登岩石。四趾分为:主蹄,3和4趾;副蹄,2和5趾。主蹄与副蹄相距3~5cm。主蹄的趾间距离为1.5~3cm。

  4.乳腺

  乳腺是泌乳的器官。从发生上说乳腺属于皮肤腺。由4个叶组成,有4个乳头。

  5.毛色

  林麝毛色深褐,因季节和栖息环境不同,毛色有一定的变化。有灰褐,深褐等色型。耳的基部和耳内为白色或黄白色,有的耳基部有土黄斑纹。从眼的下部开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的毛带,贯通整个颈部通向胸。颈上毛带的始端各有一个白色或黄白色的圆斑。四肢下部前面灰棕,后面浅褐。吻短,尾短淹没于臀毛内,外观微隆起,成兽背部无斑点。

  (三)麝的习性

  麝有随季节变化选择栖息环境的习性,天气热时上山顶,寒冷时下山,故有“七上八下九归槽”之说。即7月在山顶,8月下山居山腰,9月回到河谷地带。说明林麝既有固定的生活领域,又有垂直的迁徙活动。麝的活动、觅食、休息、排泄都有固定的路线和地方。排泄后用前肢向后扒土覆盖,不受惊扰不轻易变动栖息居留场所。麝有将尾脂腺的分泌物擦在树桩上、小树枝上的习惯,以觅寻自己活动地区,故也称“领地”动物。麝常在圈舍木桩上摩痒。母麝、幼麝喜臀部相对,互相擦痒。成年公麝喜在树干、树桩、岩石角上、圈舍门框上及其他物体上摩擦臀部。凡摩擦之处均留下腥臭气味和蜡状物质。在公麝活动的道路上,尤其在谷底小溪两旁附近,均可见麝摩臀用的小树枝,猎区称“油桩”。这仅为公麝所特有。性尚未成熟之前,无摩擦尾部的习惯。永野为武(1972年)指出,公麝借摩擦时分泌于树枝上的物质作为路线标志和彼此联系的信息。由于经常摩尾,公麝尾部裸露无毛,或仅在尖端具一簇毛。油桩多数是具弹性的细枝。

  麝善奔跑,能上树,跳跃力很强,能平地跳起2m以上,还可以在很陡的壁上跑几步,嗅觉特别发达,听、视觉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

  麝在阴雨天、大风天或由晴变阴、由阴转晴的天气时最为活跃,疯狂奔跑,互相追逐,即通常所说的“闹圈”。麝的活动规律性强,采食、饮水、休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其活动和大小便均有固定路线和地点。

  麝是一种胆小、性急的动物,见到异物、听到不寻常的声响,即全身的毛竖起,心跳加快。人在距离麝3m左右就可听到其心脏跳动振动胸壁声。呼吸加快,并且,鼻子一抽一抽地,两眼凝视,然后从鼻腔猛地喷气,发出“吭哧、吭哧”的惊怕声,或向前跳起,四蹄使劲踩地,发出跺足声,以示威吓。麝的性情急躁,容易动怒,公麝尤为明显。

  麝很机警,打盹时听到很小的异声或看见异物后,马上站起来抬头四周张望,耳朵前、后转动仔细地听,并发出“吭噗,吭噗”的惊恐声,或马上逃跑。

  母麝在产仔、泌乳期(6—8月)领域性很明显,同时雌麝的性情变得很凶猛。若有其他麝进入该领域,便跑上前去,相距5~10m时稍停,然后前足猛烈地交替跺地,每跺一下便前进一步,发出“砰、砰”的跺足声,借以威胁对方。对方逃走,它在后边追赶,直至将对方赶出自己所辖的领域。麝借助跑动的前冲力能在直壁上换步,4m多高的墙或3m多高的栅栏也能上去。但当墙头上或栅栏顶部设有向内伸出30cm的遮檐后,只用2.5m高的墙和栅栏就可阻拦麝的外逃。

  麝的自卫能力很差,常是以快速奔跑、爬陡坡、上斜树、越深沟及跑入隐蔽处来躲避豺、狐、虎、豹等天敌。但是,强壮的麝也有攻击性。

  麝孤僻、无群性。在野外,一般只在发情期,可见一公一母或两公追逐一个母麝。非繁殖期多单独活动。仔麝只在吃奶时才与乳母麝在一起,吃完奶就去休息,很少跟随母麝。同一母麝产的两个仔麝也很少在一起活动。但是,母麝采食、活动不远离仔麝,休息时也卧在能看见仔麝的地方。喜互相咬斗,特别是公麝配种期、泌香生理反应期、天气由晴天转为阴雨天或由阴雨天转为晴天及拂晓、黄昏、夜间活动来回奔跑时,喜互相追逐咬斗。成年母麝和幼母麝虽然很少咬斗,但有时圈里放入陌生的麝及进入新的环境,也互相咬斗。

  麝喜凉爽,怕太阳暴晒。冬天虽天气寒冷,但麝总是卧在阴凉处。夏季气温高时或冬季在太阳下停留一些时间(约10min左右),麝就吐舌喘气,呼吸频率达100次/min,而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8~19次。并且,从舌上和鼻镜上不断向下滴水。麝怕雨淋和冷风吹。遇大雨、大风,则择适宜地方躲避、静待,雨停才外出活动。

  麝的活动时间:冬季活动时间短,早晨7:00—9:00,傍晚17:00—21:00;夏季活动时间长,早晨5:30—8:00,傍晚19:30—0:30。夏季,白天活动时间短,夜晚活动时间长。

  (四)林麝吃什么

  麝的食性较广,以植物的叶、茎、花、果实、种子以及菌类和苔藓等为食。在家养情况下,喜吃一些块茎、块根等多汁饲料。食量较小。成年麝每昼夜采食粗料量约为1kg左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若每天供给精料100~150g时,每昼夜食草量为500~700g。采食后不久就反刍。

  麝的食性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4—5月份,胃内食物中,以叶子和嫩枝芽为主;6—7月份,此时胃内食物中花蕾和花的出现率增高;8—9月份,种子及凋落的树叶逐渐增加;从10月份到翌年2、3月份,胃内的主要食物是杜鹃、光果小蘖、珠菜蓼及溪畔银连花等植物的枝叶及种子。这说明,麝的食物组成与气候条件、植物本身的生长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

  麝喜食鲜嫩、多汁的野菜和嫩树叶,如黄鹌菜,苦荬菜、山莴苣、映山红、杨树叶等,尤其喜食蒲公英、紫花地丁、鸭跖草、蛇莓、一年蓬及筋骨草等药用植物。冬季吃地面的干落叶、茅栗、橡子等。食物缺乏时,也啃树皮,特别是杉树皮。

  麝不仅对植物种类的选择性不同,而且对植物部位也有选择性。麝最喜食植物的叶子,其次是蓓蕾及花;以及茎、嫩枝及种子。麝基本上是以植物的嫩叶、嫩枝芽和花为食,冬季有时采食种子、凋落的树叶及细枝。

  根据观察和分析,麝的食性有3个特点:①爱摘啃枝叶,喜食绝大多数灌木的枝叶;②嗜苦味,喜食苦味或涩味(含单宁)的植物茎、叶,如山柳、小檗、杜鹃等;③喜食花蕾,在夏季,凡遇见花蕾和开花的植物,如羌活、杜鹃、黄芪、马先蒿、金腊梅、忍冬、银莲花、蒲公英或鸢尾等,均大量采食。

  麝的排泄活动据有时间和地点的规律性。在野麝活动的道路上有固定的粪便堆。圈养条件下,多在圈舍的角落。夏季多在上午6时左右、下午7时左右、夜间10时或凌晨2时;冬、春季在上午7时、下午6时左右,夜间在0时左右。

  麝有舔舐盐碱的习性。

  (五)林麝的繁殖生理特点

  麝的配种季节一般都在10月下旬至翌年2月末,母麝在一个发情季节里,周期性地多次发情,发情周期平均为21d(原麝15d)左右。每次发情持续36~60h。雄麝在繁殖季节很兴奋,性情亦变得较凶猛,打斗激烈,很少觅食。

  麝的妊娠期为(180±7)d。产仔期从5月开始到7月初,5—6月为旺季,个别母麝也能在8月、9月或10月产仔。

  仔麝的初生重为350~820g,平均500~550g,超过760g,母麝难产率高。

  仔麝产下后,母麝立即将仔麝身上的黏液舔舐干净,咬断脐带,吃掉胎盘。仔麝出生20d以内喜酣睡,有保护色,毛色似枯叶。仔麝在20d以后,进食日益增多,哺乳次数逐渐减少,活动能力随之加强。

  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增加很快,40d后可达2kg以上。当年生的野仔麝到11月份体重达(8.83±0.16)kg;到12月份,体重达(9.46±0.23)kg,分别为成年体重的(70.80±4.11)%和(74.83±2.08)%。15个月性成熟,第二年冬季即可参加繁殖。

  (六)林麝泌香生理

  1.泌香特点

  成年公麝在每年的5—7月出现一次泌香活动,泌香期3~7d。泌香期间采食停止,饮水降低,活动减少,睾丸肿大,阴囊下垂并红润发亮;香囊增大,囊口红润发亮;香腺组织分泌出乳白色的豆腐渣状物,并有非常强烈的麝香味。麝从1岁开始泌香直至死亡,以3~8岁产香量最高。

  2.麝香的形成过程

  (1)初香形成过程 香腺部主要由分泌和输送初香液的腺组织(腺体)及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在疏松结缔组织与腺组织间有丰富的平滑肌、血管。疏松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束将腺组织分隔成多腺小叶。

  腺组织由分泌部(腺泡)和排泄部(导管)组成,属复管泡状腺。腺泡柱状上皮细胞的形态随泌香机能活动而异(

  (2)运送初香的过程 排泄管(导管)是运送初香液入香囊腔的小管道。始端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末端较粗,管径由两层至多层扁平细胞组成,开口于香囊颈,将初香输入囊腔内。

  (3)麝香的形成和贮存 香囊部主要由香囊管、颈和体组成。吞囊颈和管的上段有丰富的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同香腺部分泌的初香一起入香囊腔内。香囊体占香囊的大部分,囊腔是容纳初香和形成及贮存成熟麝香的地方。

  麝香在香囊内的形成分两个阶段。首先是麝香液的形成与分泌;其次是麝香液在香囊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过程而转化为麝香。形成麝香的器官包括:形态和机能不同的分泌初香的香腺部和形成、贮存成熟麝香的香囊部。两者共同完成麝香的分泌、形成和贮藏,因此,称为麝香腺囊。

  (七)林麝的天敌与寄生虫

  麝的敌害主要有豹、野猪、斑狗、狼、熊、猞猁、狐狸、虎、黑貂、黄颈貂、香鼬、青鼬、金雕及草原雕等。

  麝的寄生虫较多。牛虻对麝的皮肤有损坏作用。麝的体表寄生虫主要有:日本硬蜱、壤塘硬蜱、阿坝草蜱、血虫蜱以及一些蝇类等。

  (八)林麝的其他生理特点

  麝的嗅觉非常灵敏。陌生的饲料反复嗅闻才肯吃,而且经常用嗅觉辨别自己和另外麝走过的路、卧过的地方、粪便和尿等。若仔麝粘有异味或不是自己的仔麝时,母麝就走开了,母麝不但不舔仔麝、不许吃奶,而且用蹄按压、刨打。仔麝鼻子一抽一抽地嗅,饲养员也常以有无此表现来鉴别仔麝是否正常。

  麝的视觉较好,晚上及在较暗的地方亦能看清周围的事物。

  麝的听觉很发达,自卫能力弱,轻微撞动树枝声、走雪地发出的“吱吱”声等,很远就能听到,立即逃跑。

  麝的后肢长于前肢。后肢的肌肉较前肢发达,因此跑得快、跳得高。跳跃能力强,平地跑动时,能跳起1.8m高。

  因为蹄甲端尖,边缘硬而薄,悬蹄尖而长,能触及地面,所以4个蹄趾(指)成“╳”状,便于爬陡坡、上斜树。麝能攀登约45°的斜树及活动架。上、下树灵活,平衡能力强。

  公麝的尾巴随生长发育有很大变化。1岁前,幼公麝的尾巴尖细,被毛,脂肪堆积少;1岁后,尾巴由尖细变得秃肥,脂肪堆积较多,端部裸露,经常分泌一些腥臭气味的蜡状物。

  麝的毛通体为棕黄褐色或黑褐色。每年从6月份开始换毛,10月结束,1年1次。


[1] [2] [3] [4] [5] 下一页

篇三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黄芪茎叶的利用研究

篇四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香丹清:“一叶一果一黄芪” 经常便秘从根除

香丹清珂妍胶囊 天然草本 润肠通便:治便秘【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香丹清:“一叶一果一黄芪” 经常便秘源头调理

经常便秘服用泻药风险很大

“生活中出现便秘症状了怎么办?吃点药缓解一下!”传统改善治疗便秘的药,大部分都含有泻药成分,通过泻药(例如大黄、番泻叶等)刺激肠道,让肠道产生病理性的痉挛,将宿便挤压出去。

由于泻药的不可控性,肠道会不断的痉挛而不停的拉肚子腹泻。最终造成人体缺水虚脱,肠道受损!而且由于肠道频繁被动接受刺激痉挛,导致自身功能退化。以后的排便就只能依靠泻药维持。可以说这种药物,用拉肚子来掩盖对便秘的改善治疗,让患者产生已经改善好的假象!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都是顽固型便秘,便秘好几年都没有好转?!就是因为长期伴随着服用含有泻药成分的药物。服用即排泄,停服即又便秘,反反复复一拖好几年,导致肠道功能退化严重,只能靠泻药导泻排便。所以,赶紧扔掉你手里的那些“泻药”!

香丹清“一叶一果一黄芪”恢复肠道通便能力

香丹清珂妍胶囊治疗便秘是通过纯天然草本药物对肠道调理修复进而达到肠道自主排便的目的。其成分芦荟\银杏\黄芪,这三味中药都有治疗便秘的作用,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可以润滑修复肠道,恢复自主通便能力:

香丹清官网:

香丹清珂妍胶囊

【芦荟】

天然草本 润肠通便:治便秘

芦荟具有超强的润滑修复功能,可以直接给肠道补充肠液,就像是给肠道加了润滑剂,再硬,再干,隐藏再深的陈便,遇到它都投降了。

【黄芪】

黄芪,具有补气益气的功效,对于气虚型便秘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对拉不出来,大便成块儿,排得少的人,排得非常干燥的人,效果比较明显。

【银杏】【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银杏可以修复长期受到陈便腐蚀的肠道,它是天然的肠道修补大师,还能活化肠道微循环,再生肠道粘膜,把原先受到泻药迫害破损的肠粘膜修复好,还能提升肠动力,最重要的是它还能清理肠毒,淡化黑色素的功能,这就对脸上有色斑,痤疮的人,意义非同一般。

香丹清珂妍胶囊从根源上调理肠道问题,恢复肠道本身的、正常的蠕动排送功能!便秘产生的根本因素就是肠道病变功能减弱,所以改善便秘就是要恢复肠道的功能,靠人体器官自身的运转来摆脱便秘!经常便秘就服香丹清!

香丹清官网:

篇五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黄芪栽培技术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篇六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黄芪规范化种植规程

黄芪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SOP)

1 范围

1.1 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黄芪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所需生产产地的选择、环境条件及污染物指标值、黄芪栽培品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药材商品质量。

1.2 范围 适用于宁夏六盘山区黄芪生产区。

2 引用标准

2.1 GB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2.2 GB3095-1996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3 GB5618-1995 国家土壤质量标准。

2.4 GB/T5009.17-1996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方法

2.5 GB/5009.20-1996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2.6 GB/T17332 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脂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部行业标准(2001年)《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

2.7《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1同)。

2.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产地 指药材传统的种植区域,具有一定面积和生境条件要求限定的土地。

3.2 环境条件 影响药材生长和质量的空气、灌溉水和土壤等自然条件。

3.3 农药残留 残留在药材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3.4 药材最佳采收期 指药材药用部位生长达到一定质量和重量的季节。 4 适宜条件

4.1 黄芪的生长条件:黄芪喜凉爽气候,有较强的耐寒性;怕水涝,忌高温。幼苗期要求土壤湿润,成株后较耐旱,在陇西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2100m,降水量从

400mm-511mm,≥10℃积温从1840℃--2323℃的区域内。主要产区为首阳、渭河、双泉、柯寨、文峰、通安、马河等乡镇,黄芪系深根植物,要求土壤深厚,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土壤以微碱为好,凡粘重板结,含水量大的粘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的地均不易种植。忌连作。

4.2 环境质量

4.2.1环境空气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GB3095-1996二级以上标准。

4.2.2灌溉水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GB5084-1992二级以上标准。

4.2.3土壤环境达到国家土壤质量GB5618-1995二级以上标准。

5 种苗繁殖

黄芪在彭阳种植主要分育苗、良种繁育、大田生产3个环节。彭阳黄芪种植多采取当年春季育苗,来年春季移栽,秋季采挖,或第三年夏季采收种子的方法。

5.1 繁殖方法 黄芪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传统育苗方法以种子繁殖为主,种子繁殖虽能繁育大量种苗,但易产生变异。因此,本基地采用提纯复壮的黄芪优质种子。

5.2 种子采集 指良种繁育田种子采收。

5.2.1分期采收:当果荚变黄色,种子呈浅褐色时分期分批采收,随熟随采,统一打碾,时间一般在7月上旬左右。

5.2.2 集中采收:采收时期观察种子在即将完全成熟(7-8成)时收割,臵放数日观察种子全部成熟后打碾。

注意事项:打碾后的种子必须在干燥通风处阴干,切忌在太阳下尤其在水泥地上曝晒。

6 育苗

6.1 场地准备 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或绵沙土地块,将土壤耙细整平,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避免与豆科作物轮作,忌连茬重作

6.2 整地施肥:耕翻整地时每亩施充分腐熟细碎的圈肥5000公斤以上,饼肥50公斤(按照GAP标准少用或不用农药与化肥,地块规模区域应选择没有污染源的地区)。

6.3 选种:选择优良种子,并加以精选。方法是采用风选法。选择无杂质、子粒饱满、无霉变、无虫蛀和未经农药处理的新种子。

6.4 种子处理:黄芪种子外皮有果胶质层,种皮极硬,吸水力差,出苗率低。播前必须对种子进行处理,下列方法根据具体条件可任选其中之一。

6.4.1沸水催芽:先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拌1分钟,立即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度,再浸泡2小时,然后把水倒出,种子加麻袋等物焖12小时,待种子膨胀或外皮破裂时播种。

6.4.2硫酸处理:对晚熟硬实的种子,可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浸泡3-5分钟,取出迅速臵于流水中冲洗半个小时后播种。

6.4.3机械擦伤:用碾米机在大开孔的条件下快速打一遍,一般以起毛为度,或者将种子与直径为1-3㎜的粗砂按1:1的体积混匀,用碾子压至划破种皮为好。此方法为本规程推荐方法。

6.5 育苗时间及方式: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方式是撒播,即将种子撒在耙耱平的地表,再耙耱一次,使种子入土1cm-2cm,再镇压一遍,然后立即覆盖1cm厚细砂或麦草保持黄墒。播种量112.5-150kg/hm?。

6.6 苗子采挖:苗子采挖和移栽是黄芪栽培的两个环节。采挖时期也就是移栽的最佳时期,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中旬。在土壤解冻后越早越好。

7 移栽

7.1 选地 黄芪是深根系植物,在陇西种植应选择土层深厚、选地势平坦、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黄绵土、黑垆土、黑麻垆土,土壤PH在7.5-8.2。大田生产可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在川水地、旱台地、坡旱地种植。黄芪最优茬为小麦,忌连作。不易在土壤粘重板结,含水量大的粘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之地种植。同时周围无污染源。

7.2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整地,旱地一般翻两次,最后一次以秋季为好,一般耕深30cm以上,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kg,磷酸二铵50kg,硫酸钾4-6kg,辛硫磷毒砂土100kg(育苗地酌减)。然后耙细整平。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

7.3 挖苗:挖苗时苗地要潮湿松软,以确保苗体完整。采挖先从地边开始,然后逐渐向里挖。挖出的种苗要及时覆盖,以防失水。最后将苗分级扎成10cm的带土小把,运往异地定植。

7.4 选苗:标准分三级:一级根长30cm以上,中上部直径在5mm以上;二级根长25-30cm,中上部直径在3-5mm;三级根长25cm以下,中上部直径在3mm以下。定植时应选择健壮,头稍完整,根条均匀的优质芪苗,然后分级定植。

7.5 移栽:适用于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移栽适期为3月中旬-4月中旬,在适宜栽植期内应适当早栽。

合理密植:良种繁育株距20cm,行距35cm,栽植量需中等幼苗600kg/hm?,保苗数14万株/hm?;大田生产株距20cm,行距30cm,栽植量需中等幼苗700kg/hm?,保苗数17万株/hm?。定植方法:用锨开沟,沟深10㎝左右,然后将苗按株距斜摆在沟壁上,倾斜度为45?,接着按行距重复开沟摆苗,并用后排开沟土壤覆盖前排芪苗,苗头覆土厚度2-3cm。为了保墒,要求边开沟,边摆苗、边覆土、边耙磨。

8 田间管理

8.1中耕除草:黄芪种植一般都是在苗出齐后即可除草松土。黄芪育苗一般除草不少于4次,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一般除草不少于3次。

8.2追肥:一般结合灌溉或降雨进行。主要追施无机肥,一般追肥二次,时间6-8月,每次追尿素75kg/hm?,并在移栽定植时根施钼、锌等微肥,施钼酸铵2.25kg/hm?或硫酸锌15kg/hm?,在开花期喷洒1000ppm的乙烯利,收获前30天内不得追施无机肥。育

苗田追施一般一次或不施;良种繁育和大田一般追施2次或3次,尤其要重视开花结果期追肥。

8.3摘蕾、去杂去劣:摘蕾是黄芪大田生产一个重要的栽培技术,摘蕾可防止地上部分徒长,节约营养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可随田间长势随时进行;在6月份黄芪现蕾初期将花蕾摘除。去杂去劣是良种繁育田在定植后1-2年的生育期间,通过茎、叶、花区别去除杂株,以保证种子纯度。通过植株长势观察去除弱病株,以确保种子质量。 9 病虫害的防治

9.1虫害:危害黄芪的虫害主要有豆蚜、小地老虎、沟金针虫、蛴螬、豆荚螟、豆芫菁等

9.1.1豆蚜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花及豆荚的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嫩荚变黄,严重时影响生长,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可喷洒20%氰戊菊酯2000-3000倍液或亩施用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15g。

9.1.2小地老虎 为害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寄主幼苗的嫩叶和生长点,1-2龄幼虫取食呈小孔或缺刻,有的咬穿心叶形成小排孔,3龄以后多在表土层取食茎基部,可咬断嫩茎,或在较粗茎基部咬成残缺,为害严重时大量幼苗茎部被咬断或茎基残缺,以至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防治小地老虎,应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措施。根本的方法是改善农田管理条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小地老虎的过渡寄主,同时还能直接消灭初孵幼虫。利用地老虎趋性对成虫诱杀也有一定效果,可利用黑光灯、糖、醋、酒诱蛾液。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制成5%毒土或颗粒剂,顺垄底撒施在苗根附近,形成2寸宽药带,每亩撒毒土20kg。

9.1.3沟金针虫 为害症状:金针虫喜钻入幼苗的茎基地下部分,为害须根,主根或茎的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受害之苗很少主根被咬断,被害部不整齐。

篇七 黄芪嫩叶发黄的原因
如何种植黄芪高产栽培的经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64805.html

    上一篇:今年零元赚钱点子

    下一篇:鲁亥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