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的防治

  西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农民通称倒秧病。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从后向前萎蔫,有的隔叶或隔蔓萎蔫,似缺水状,中午尤为明显,但早晚可恢复。3~6天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不能复原。茎蔓基部缢缩,有的病部纵裂有琥珀色胶状物溢出。病根变褐腐烂,病茎纵切面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出粉红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其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1、实行7年以上轮作。提倡西瓜与玉米轮作,也可实行水旱轮作;

  2、施肥。控制氮肥施肥量,增施磷钾肥及微量元素;

  3、选用无病种子及种子处理。从健壮植株上采种,如种子带菌,可用福尔马林100倍液浸种30分钟,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小时,2~4%漂白粉溶液浸种30~60分钟,洗净后,浸种催芽或晾干播种,或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

  4、土壤处理。播种前用25%苯莱特、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70%敌克粉,以1:100比例配成花土,每667m2用药1.25kg施入定植沟内;

  5、发病初期灌根。发现零星病株时,用10%双效灵剂200倍液或高锰酸钾1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株灌药液浓度为0.4~0.51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lOOml。

  6、田间药剂防治。于坐果初期开始喷洒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防效有所提高,667m2兑好药液601,隔10天1次,共防2~3次,每次喷药须在倾天下午,以防产生日灼。此外,也可在座前后喷洒细胞分裂素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连喷3~5次,可增强抗病力,如能在细胞分裂素中加入O.2%的磷酸二氢钾或O.5%尿素,增产防病效果更好;

  7、嫁接防病。用南瓜作砧木,西瓜作接穗进行嫁接,培育嫁接苗,防病效果极佳。

篇二 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无蔓搅瓜种植技术(又名粉丝瓜、金瓜、金丝瓜)

  无蔓搅瓜又名粉丝瓜、金瓜、金丝瓜,为西葫芦的一个变种,是瓜类蔬菜中的稀有品种。该品种可生搅成丝,生食味美脆嫩,煮食则甘而香甜。成熟后的无蔓搅瓜为金黄色、椭圆形,外观美,外皮坚硬,一般单瓜重1~2公斤。食用时将其煮5~6分钟或低温冷冻自然融化后,去掉籽瓤和薄皮后,瓜肉就成粗细均匀、晶莹脆嫩、金黄色的奇特粉丝,可凉拌、热炒、油炸、涮锅、做汤、做馅等,人们称其为金粉丝或植物海蜇,不仅外观好看,而且味美可口。凡能种南瓜的地方都可种植无蔓搅瓜。

  一、茬口安排

  选择3月底至4月上旬播种育苗,一般可在6~7月份采收上市。

  二、培育壮苗

  1.种子处理。种子在播种前先晒3~4小时,然后用0.1%高锰酸钾消毒20分钟,用清水清洗干净后,浸种3~4小时,捞出后用湿布包好放在28~32℃的温度下催芽。经过24~36小时催芽后,种子开始露白。

  2.苗床准备。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做苗床,每平方米苗床加入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10克和复合肥100克,混合后耙匀平整。如在夏季和冬季育苗,还应注意准备覆盖物降温或保温。

  3.培育壮苗。将露白的种子胚根朝下点播在苗床上,覆土后浇水。种子出土后,要及时间苗和去除病弱苗。每隔10天可用0.1%的尿素加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

  三、定植

  1.整地做畦。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前作最好不是瓜类作物的地块,每667平方米(1亩)地施入复合肥100公斤、有机肥1500公斤、生石灰100公斤,混合后平整做畦。畦宽1米、高50厘米,沟宽40厘米。按株距0.5米间距开穴,平均每667平方米可栽900~1000株。冬季种植可覆盖地膜。

  2.移苗定植。当幼苗长至5叶1心时,可以进行大田定植。移植时要带土定植,注意保护好根系。定植后要淋足定根水。

  四、无蔓搅瓜的田间管理

  l.施肥。生长期追肥3次:

  ①在定植成活后,每667平方米用10公斤尿素兑水浇苗;

  ②在植株生长15天左右,每667平方米用复合肥25公斤兑水浇施;

  ③在第一个瓜坐稳后应加强肥水管理[

  2.花果管理。花蕾开放后,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辅助人工授粉,并配合喷施0.1%的硼酸加0.5%的氨基酸钾溶液,提高坐瓜率。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每株留瓜2~3个,当幼瓜生长至鸡蛋大小时,用泡沫网眼塑料套进行套袋,以减少机械损伤,并用草垫将瓜垫起。当瓜柄出现龟裂纹、瓜皮开始变硬有白色粉状蜡质层时,即可采收。

  五、无蔓搅瓜的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苗期猝倒病、白粉病、枯萎病。猝倒病可用草木灰或70%安泰生10克加沙10公斤撒施苗床。白粉病可用25%百理通800倍液或70%安泰生按说明书上的使用浓度进行喷雾防治,枯萎病可用75%酒精l0毫升加70%安泰生10克调成糊状涂株茎基部进行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和潜叶蝇,可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加1.8%阿维菌素3000倍液进行喷雾,也可用10%蚜虱净1000倍液进行防治。还可利用田间设置黄色塑料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利用银色地膜拒避蚜虫和白粉虱。

  (河南省新郑市农委 刘学东 白玉瑞 邮编:451150)

篇三 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粉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小种致病力的分化

篇四 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防控措施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摘要:

本文对香蕉枯萎病进行了阐述,并概述了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防治措施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usarium wilt of bana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Fusarium Wilt of banana, and outlines of banana wilt diseas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Fusarium wilt of banana; Fusarium oxysporum; control measures

香蕉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主要的食物和经济来源[1]。香蕉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农业基础经济中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出口商品,也是世界贸易中的第五大重要农产品[2]。同时,香蕉是我国南方的五大名优果品之一,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创汇是重要的资源[3]。在全球香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种对香蕉具有毁灭性的病害———香蕉枯萎病也正不断地在各香蕉种植区蔓延,有个别香蕉园区无法再种植香蕉,甚至出现丢荒现象,导致了香蕉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使香蕉产业受到严重的打击[4]。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5]。该病菌蔓延快, 很

难根治,严重影响了世界各香蕉生产国香蕉产业的发展。FOC共有4 个生理小种, 危害我国植蕉区的主要是1 号生理小种(FOC1)和4号生理小种(FOC4), FOC1 属于世界性分布, 主要侵染“大蜜哈” 、粉蕉、龙牙蕉等; FOC4 几乎能够侵染所有香蕉品种, 如Cavendish、矮香蕉、野蕉、“大蜜哈”和棱指蕉等,它的危害性最大[6]。20 世纪初期, FOC1 导致大蜜哈香蕉大面积发病, 几乎毁灭整个香蕉产业, 后来利用抗FOCl 的Cavendish 品种代替大蜜哈种植,才使香蕉产业得以继续。在20 世纪60 年代, 对Cavendish 致病的FOC4 出现并且大量蔓延, 使香蕉产业再次面临着重大威胁[7-8]。FOC 的遗传背景非常复杂, 其遗传机制一直得到研究者的重视, 但其致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1 香蕉枯萎病的症状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各个生长期都会发病。幼年植株感病,迅速萎蔫甚至死亡,中间叶片呈锐角状破裂,不变黄。成株期发病症状主要有两种:【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1.1 外部症状

1.1.1 叶品倒垂型黄化

成龄蕉株感病时,其下部叶片叶缘先出现黄化,然后逐渐开展到中脉,使叶片的黄化部分与深绿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感病的叶片很快倒垂枯萎,由黄色变成褐色,最后干枯,形成一条倒挂的枯干叶片。

1.1.2 假茎基部开裂型黄化

病株先从假茎外围近地面的叶鞘处开裂,然后由外向内逐渐扩

展,层层开裂直到心叶部位,并且向上开展,裂口呈褐色干腐,叶片也呈特异性的黄化,倒垂枯萎。

1.2 内部症状

1.2.1 纵切面

在发病初期,香蕉根茎部纵切面的维管束出现红褐色病变坏死,坏死的维管束呈线条状或斑点状,最后变成黑色。

1.2.2 横切面【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病株假茎横切,中柱髓部和皮层薄壁组织间有黄色或红棕色的斑点或板块,后期变为紫色或黑色。

2 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原因

病原菌成功侵染寄主植物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 通过寄主信号识别根部; 接触根表面; 穿透菌丝的异化; 适应寄主的体内环境, 包括对植物分泌的抗真菌物质的耐受性; 菌丝的增殖和产生小分生孢子; 分泌小肽或植物毒素等毒性物质[9]。在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中,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酶类、激素和毒素等物质, 这些物质都会给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毒素在尖孢镰刀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病菌侵入寄主后, 毒素与细胞原生质膜的某些蛋白质结合, 使膜的构造发生变化, 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 导致膜的透性发生改变, 电解质外漏, 电导值增加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枯萎。

3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3.1 农艺措施防治

3.1.1 配方施肥【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研究发现不同蕉园香蕉植株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表现为健康蕉园的多数理化因子的含量高于患病蕉园。在蕉园施肥过程中增施P肥、K肥、有机肥并增施Mg、Ca肥可增强香蕉植株抗病性和耐病性,肥料可按N:P2O5:K2O=1:0.5:1.8混配。同时在蕉园中适当的增施B

肥也可以增强香蕉植株的抗病和耐病能力[10]。

3.1.2 土壤消毒

利用改性石灰氮综合调控,清除土壤病原菌的消毒措施、切断灌溉水传播途径的灌溉水消毒措施及防治偶然因素交叉传染的接力消毒措施,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了发病率,而且可以的控制病情的危害程度,使发病率降低到13.75%[11]。

3.1.3 轮作和间作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有关,其发病程度高低取决于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抑制病原菌的增值是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关键因素[12]。通过与病原菌非寄主植物的轮作或间作,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从而抑制病原菌数量,降低因连作障碍引发土传病害的风险[13]。目前,主要轮作方式为水旱轮作,间作主要为香蕉/韭菜和香蕉/大蒜。韭菜能促进土壤中细菌的生长,抑制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大蒜对根际微生物的生长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3.2 化学防治

目前香蕉枯萎病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剂能够控制,只能在发病初

期用药液浇灌,对香蕉枯萎病的扩展有抑制作用。常用的药剂有恶霉灵、多抗霉素、米鲜胺、丙环唑、溴菌腈、恶霉灵+溴菌腈混合液等苯并咪唑类药剂对香蕉枯萎病抑制效果较明显。此外苯菌灵和抑脱甲基类杀菌剂等也能极大降低枯萎病菌对香蕉植株的危害程度。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香蕉枯萎病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报道的主要有利用荧光假单胞菌、链霉菌、哈茨木霉、绿色木霉、枯草芽孢杆菌、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伯克霍尔德氏菌、沙雷氏菌等对香蕉枯萎病进行生物防治。

3.3.1假单孢杆菌

荧光假单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很高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比较明显,能定殖于香蕉根系中,可诱导香蕉产生对枯萎病的系统抗性。用该菌处理香蕉后,能诱导香蕉防卫基因的表达、保护蛋白积累、诱导体内酚类物质以及保护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β -1,3-葡聚糖酶活性增加。

3.3.2芽孢杆菌

王振中等从香蕉体内分离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小种都有很强拮抗活性的地衣芽孢杆菌,其温室防治效果为80%[14]。杨秀娟等从土壤中分离到的芽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可在香蕉植株体内定殖,具有很好的防病和促生作用[15]。付业勤等从香蕉健康植株中分离获得芽孢杆菌对香蕉枯萎病菌抑制率在80%以上,发现香蕉内生拮抗细菌在香蕉叶柄、根、假茎、叶片等组织中的定殖

篇五 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_王振中

香蕉枯萎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王振中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 510640)

*

摘要 香蕉枯萎病(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是破坏香蕉维管束导致植株死亡的毁灭性病害。

其病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香蕉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吸芽、病株残体及带菌土壤。病菌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寄主,通过寄主维管束向假茎上部及叶部蔓延。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化学药剂,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半个世纪前,香蕉枯萎病菌1号小种几乎摧毁了世界的香蕉产业,现在则由于4号小种的蔓延,香蕉产业又面临新的挑战。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实施检疫控制是防止枯萎病扩散的关键。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 香蕉品种 生理小种 尖孢镰刀菌中图分类号 S432.1,S41 香蕉(Musaspp.)是著名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全球香蕉年产量约1亿,t是世界第二大水果作物,产量仅次于柑桔

[1]

受到枯萎病的影响

[3,,4]

。广东省20世纪70年代发

现香蕉枯萎病,造成龙牙蕉和粉蕉大面积发病,发病率严重时达到60%,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2 香蕉枯萎病的症状特点

幼龄期植株感病后,无明显症状,到了成株期时,先在最下部叶片及其叶鞘呈橙黄色,从叶边缘向中脉逐渐扩展,叶柄在靠近叶鞘处折曲,病叶凋萎,倒挂在假茎旁。叶片自下而上相继发黄,凋萎,倒挂,最后形成一圆圈叶片倒挂于假茎周围。叶片由黄色变褐色干枯,最后顶叶枯死,病株便全株枯死。有些病株从假茎外围的叶鞘近地面处开裂,渐向内扩展,层层开裂直到心叶,并向上扩展。裂口褐色干腐,最后叶片变黄,倒垂或不倒垂,植株枯萎相对较慢。横剖病株,在中柱髓部及周围,有黄红色病变的维管束,分散或连续;纵剖病株,可看到黄红色病变的维管束成线条状,越近茎基部颜色越深。3 香蕉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香蕉枯萎病菌分生孢子3~5个隔膜,多数为3个隔膜,弯月形,无色,大小为30~43Lm@315~413Lm;散生在菌丝上的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很多,单胞或双胞,卵圆形,无色。菌核蓝黑色。厚垣孢子椭圆形至球形,顶生或间生,单生或2个联生。菌核蓝黑色。厚垣孢子椭圆形至球形,顶生或间生,单生或2个联生。

病原菌在22~34e范围内可生长,26~30e为最适生长温度;适合生长在弱酸性环境,在pH5条件下生长最好。病原菌温度在25~28e和土壤持

。香蕉是许多地区的经济支柱,

[2]

仅在非洲和亚洲,就有大约5亿人靠香蕉为生。

我国是世界香蕉生产的主要国家之一,2003年种植面积达25.5万hm左右,产量590多万,t是世界第三大香蕉生产国。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黄叶病,是破坏维管束导致植株死亡的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在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发生为害,严重威胁世界第一大香蕉种植品种Cavendish的生存。Cavendish香蕉于20世纪60年代取代当时大蜜哈(GrosMichel)而成为世界香蕉第一品种,后者则由于香蕉枯萎病

[3]

菌1号小种的为害而导致绝产。因而,4号小种的出现和蔓延,引起各香蕉种植国家的高度关注。1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概况

香蕉枯萎病最早于1896年在巴拿马发生,1935~1939年在南美洲几个国家大面积爆发,导致90%以上的优质大蜜哈香蕉[GrosMichel(AAA)]发病,约有43万hm遭毁,并通过出口传播到全世界。到20世纪50年代,除了南太平洋、地中海、马来西亚的一些岛屿以外,世界其他地方均有该病的发生

[3]

2

2

1967年我国台湾省发生香蕉枯萎病,20世纪70年代后流行,使台湾的香蕉面积从最高峰时期的5万hm降至近年的5000hm,而且其中的一半仍

*

2

2

收稿日期:2006-03-22

))

水量为25%以上时,容易导致发病。

香蕉枯萎病菌是兼性寄生菌,腐生能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病原菌进入寄主以后,营死体营养方式,先降解寄主组织,杀死寄主细胞,再吸收营养。

4 香蕉枯萎病菌的生理小种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4个生理小种,1号小种感染香蕉的栽培种:/大蜜哈0及龙牙蕉(Musa

AAB),矮香蕉[DwarfCavendish(AAA)]较抗病;2号小种在中美洲,仅感染三倍体杂种棱香蕉[Blugg-oe(AAB)],不侵染/大蜜哈0;3号小种感染野生的羯尾蕉属(Heliconiaspp.);4号小种感染几乎所有的香蕉种类,如Cavendish、/大蜜哈0、矮香蕉、野蕉(BB)和棱指蕉,其毁灭性最大

[3,5]

40%是带菌的,我们在珠江三角洲的抽样检测表明,大约带菌率为44%左右(待发表)。枯萎病的潜育期很长:田间植株自苗期感染到发病需要3~5个月或更长,采用芽苗进行接种需要1~2个月时间。512 传播方式

香蕉枯萎病菌随病株残体、带菌土壤、耕作工具、病区灌溉水、雨水、线虫等导致近距离传播蔓延。带病菌的吸芽、土壤及二级苗成为远距离传播方式。513 田间发病特点

据观察,蕉园一般在5月中旬出现零星病株,抽蕾后发病速度很快,在收获前病害达到最大值,大部分病株死亡。发病田块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病害年度间增长很快,病株率每年可增长3~5倍。6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和检疫控制

在化学防治方面,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化学药剂。不少化学农药在室内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但在田间没有太多的防治效果,防效不理想。在2003年国际香蕉枯萎病研讨会上,Nel等

[10]

20世纪初期,1号小种几乎使全世界的香蕉/大蜜哈0品种毁灭,直到60年代利用抗1号小种的Cavendish品种代替/大蜜哈0种植,才得以挽救香蕉产业

[3]

为害Cavendish品种的4号小种于1967年在我国台湾首次发现和鉴定,几年内便侵袭了台湾的5万hm蕉园,造成巨大的损失侵染的报道号小种

[3]

[6]

2

[3,4]

作了关于香蕉枯萎病化学防治

的综述,认为除苯并噻二唑对香蕉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外,其它化学药剂几乎无效。

对病区来说,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有效途径,可在1~2年的短期内就能有效减少枯萎病的发生程度。

目前没有有效的抗病品种。香蕉抗病品种培养依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台湾通过无性系变异获得一系列抗病品系,但它们的农艺性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产量低、株更高、叶柄脆弱、生长期长、脱绿期长、品质差、商品价值低等记

[3]

[3]

。实际上,早在20

世纪20年代在加那利群岛就有Cavendish受枯萎病

,但其病原直到70年代才由台湾鉴

定,与当时菲律宾侵染Cavendish的枯萎病菌同属4

目前,4号小种已严重危害澳大利亚、非洲以及部分亚洲国家的香蕉生产,对南美洲的香蕉也造成巨大威胁

[7]

。我国大陆于1996年广东省广州市番

禺区发现侵染巴西蕉的4号小种,目前,香蕉枯萎病在广东省主要香蕉种植区蔓延,对香蕉产业造成重大的危害

[8,9]

。以GCTCV-215-1为

材料选育的召蕉1号已于1992年获得台湾品种登

国外关于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的研究也刚起步,主要集中于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室内盆栽防治试验。Thangavelu等

[11]

2003年,比利时植物病理学家EmileFrison在5新科学家6杂志(16January2003editionoftheNewScientist)上撰文指出:由于受/黄叶病0等疾病的威胁,香蕉树的产蕉期和产量都在锐减,如果不及时采取挽救措施,10年后人类就再也吃不到香蕉了5 香蕉枯萎病的侵染和田间流行特点

511 侵染和发病

香蕉枯萎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吸芽、病株残体及带菌土壤。病原菌从寄主根部伤口侵入寄主,通过寄主维管束向假茎上部及叶部蔓延,堵塞木质部导管,导致植株枯萎死亡。据Su等

[4]

[7]

报道哈兹木霉对

[12]

香蕉枯萎病的防效为48%~51%,荧光假单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也有较好的防效

。国内生物防

[13]

治香蕉枯萎病的研究也已稳步开展,肖爱萍等从

香蕉园或者其他果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5株的拮抗菌,在PDA培养基对峙试验中对香蕉枯萎病菌的生

长具有抑制作用,但没有进行防治试验,是否有效还需要拭目以待。我们从香蕉体内分离到一株地衣芽孢杆菌2-01,室内对峙试验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小种均有很强的拮抗活性,香蕉苗接种试验

)

)

报道,从病茎上长出的吸芽大约有30%~

在接种4号小种40天后,防治效果为80%(未发表)。

目前,在我国广东省和海南省已有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为害香蕉的报道,除了在病区推广

水旱轮作控制病害发展之外,必须严格实行检疫控制,防止病苗运向新区。

由于田间尖孢镰刀菌种类很多,有的还内生在植物上,因而从香蕉上分离到尖孢镰刀菌后,还需要进行致病性或在Komada改良培养基上的性状来确定4号小种

[3,4]

[8,9,14]

研究也陆续开展,有效控制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的为害,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参考文献

1 魏岳荣,杨护,黄秉智等.生物技术在香蕉育种中的应用.果树学报,2003,20(5):393~398

2 白先进,周嘉运,朱建华.我国香蕉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福建果树,2004(4):40~42

3 HwangSC,KoWH.Cavendishbananacultivarsresistanttofusar-i

umwiltacquiredthroughsomaclonalvariationinTaiwan.PlantDis-ease,2004,88(6):580~588

4 SuHJ,HwangSC,KoWC.FusarialwiltofCavendishbananain

Taiwan.PlantDisease.1986,70:814~818

5 PersleyGJ,DeLangheEA.Summaryofdiscussionsandrecommen-dations.Pages9~17in:Bananaandplantainbreedingstrategies.AustralianCenterof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ACIAR)Poceeding.No.21,1986

6 AshbySF.PanamadiseaseibtheCanariesandWestAfrica.Trop-i

calAgriculture,1926,3:8

7 INIBAP,Justhowfararebananasfromextinction?INIBAP,Mon-t

pellier,21January2003

8 刘景梅,王璧生,陈霞.广东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种RAPD技术的建立.广东农业科学,2004,4:43~45

9 任小平,李小妮,吴仕豪等.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检测防治技术.广东农业科学,2005,1:58~59

10 NelB,ViljoenA,SteinbergC,eta.lEvaluationofchemicalsub-stancesforthemanagementandcontrolofFusariumwiltofbanana,In:ClaudinePicq,AnneVezina,Eds.20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Fusariumwiltonbanana.Brazi,lSalvadordeBahia,2003.11 ThandaveluR,PaaniswamiA,DoraiswamyS,eta.lTheeffectof

Pseudomonasorescensand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onin-ductionofdefenceenzymesandphenolicsinbananaJIBioPlanta-num,2003,46(1):107~110

12 RajappanK,VidhyasekaranP,SethuramanK,eta.lDevelopment

ofpowderandcapsuleformulationsofPseudomonasfluorescensstrainPf-1forcontrolofbananawilt.ZeitschriftfuerPflanzenkrankheitenundPflanzenschutz,2002,109(1):80~87

13 肖爱萍,李庚花,游春平等.5株拮抗细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

制作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7(4):572~575

14 谢艺贤,漆艳香,张欣等.香蕉枯萎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研

究.植物保护,2005,31(4):71~73

在病区是通过发现病株和剖折办法初步确定为

枯萎病,然后取样进行分离培养,得到尖镰孢霉后要进行香蕉接种试验才能确定是否是4号小种。1号小种只侵染香蕉的栽培种/大蜜哈0和龙牙蕉;不侵染矮香蕉。而4号小种能感染几乎所有的香蕉种类。

目前枯萎病菌4号鉴定和检疫都耗时很长。香蕉致病性试验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Komada改良培养基上培养也要10天以上才能观察结果,这对病害控制十分不利。作者的研究组去年以来在确定了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致病的特异酶(未发表)的基础上,利用特异DNA序列进行4号小种快速检测,目前已进行试用,从病组织上检测4号小种,最快能在6h内得出结论,这一方法的完成,将可为各地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的检疫提供技术支持。7 结语

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半个世纪前,由于1号小种的蔓延为害,使世界的香蕉产业面临崩溃,Cavendish品种香蕉的出现才得以峰回路转。侵袭Cavendish香蕉的4号小种出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香蕉生产又重对当年相同的困境,这就难免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组织发出/离香蕉消

[7]

失还有多久?0的惊叹了。

毕竟科技已经大大进步了!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技术陆续进入香蕉抗病育种领域,新的香蕉品种已现端倪,对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性的

))

篇六 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防治香蕉枯萎病胶囊药剂研制与应用

篇七 注射法防治粉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6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