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养殖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篇一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有新设施,花勃的螃蟹养在盒子里

  [科技苑]养在盒子里的螃蟹(20130822)

  节目导视:

  本来是在江河湖海生活,有人偏偏要把它搬进了盒子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小小的盒子,螃蟹能住得习惯吗?住到了新家,它为什么能长得好、长得快?探秘螃蟹的另类生活,《乡村夏令营》马上播出。

  螃蟹,本来是生活江河湖海里的,可是青岛有一个叫花勃的怪人,他居然把螃蟹一个一个都养在了盒子里,一个小盒子里住一只螃蟹。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探秘。

  

  一组放蟹进盒子镜头、蟹呆在盒子里的镜头

  花勃:我们现在让螃蟹住在一格一格的小单间里 一个小盒子只放一个

  螃蟹在池塘里也能正常生长,花勃为什么非要让螃蟹住在这样的盒子里呢?这要从他们在池塘养殖中遇到的难题说起。

  花勃:蟹它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损害,比如天敌。

  (一组海蟹和乌贼的镜头)在自然界中,蟹的天敌有很多,

  螃蟹在池塘里住着,它们也会遭受各种外来的侵害,例如海鸥等鸟类。除了天敌,它们也之间还会互相残杀。(一组蟹打架的镜头)

  花勃:因为螃蟹具有强烈地域性和攻击性的生物,在自然环境下或者池塘养殖下它们之间会相互残杀。

  螃蟹之间并不友好,它们为了争夺地盘,为了争夺食物,会攻击自已的同伴,自相残杀司空见惯,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法则,这本没有什么不合适。但是对于人工养殖来说,要的是效益,这种自然竞争的状态就要尽可能的回避。尤其在螃蟹蜕壳的时候,壳硬的会伺机猎杀刚刚蜕完壳的。

  专家:蟹是甲壳动物,蟹蜕皮就是个生长过程。

  螃蟹的外面有一层硬硬的甲壳,这层甲壳限制它的生长,螃蟹要长大,必须把硬的甲壳给它脱掉,那么脱了甲壳以后,身体是软软的。

  花勃:这就是一只刚刚蜕完壳的螃蟹,它整个身体都是软的,包括它的很有攻击力的钳子,也都是软的。你看它的钳子现在完全是软的。

  螃蟹蜕皮的时候没有甲壳的保护了,非常脆弱,它没有盔甲的保护,也没有保自己的能力,甚至逃跑的能力都没有,它这个时候,一旦藏不好,就很容易沦为别人的腹中餐。躲过这个最危险的时期,水里面有钙、镁等等元素,会促使软甲壳慢慢地硬起来了,形成新的保护盔甲。

  一只螃蟹在生长周期中,大概要蜕13次壳,每一次蜕壳,都要经历生死考验。

  螃蟹呆在池塘里,难免互相会碰头,刚蜕壳的碰上没有蜕壳的,那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在池塘里养螃蟹,成活率非常低。

  花勃:一般成活率在20%,你撒了一万个苗,可能你收能收到2000只就算不错了。

  让螃蟹住进盒子里,住在自己单独的空间里,除了可以避免自然界天敌的猎食,最重要地是能有效地避免它们自相残杀。

  花勃:我们一个盒放一个螃蟹,让它住单间,这样以来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影响。相互之间不会见面,就避免了在软壳状态,或者在平时受到同类的捕食影响。

  蟹公寓为每一只螃蟹提供单独的空间,一个蟹一个窝,各不相关,能避免相互攻击和蚕食,所有的螃蟹都生活在没有任何危险的安全环境下,脱壳的时候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花勃:你看这是一只刚刚蜕完壳螃蟹的壳,蜕得很好,蜕得很干净。这个盒子相当于给它提供一个临时的庇护所。

  螃蟹住到了盒子,没有了天敌的威胁,也不用担心同类的残杀,一次次安心地脱壳,顺利地在成长。

  螃蟹住到盒子里,还能规避坏天气带来的影响。在池塘里的螃蟹,如果遭遇台风、洪涝、连续暴雨、海冰、气温骤升骤降、热带风暴等恶劣气,有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现在花勃把螃蟹全搬到室内,不会受到自然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再担心这方面造成损失了。

  把螃蟹搬到室内,还能解决一个大问题。

  专家:我们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它可以立体养的,非常节省占地。如果水塘养殖的话可能需要十几亩的土地,普通的养殖模式池塘养殖可能需要几十亩的池塘来养这个螃蟹,养相同数量的螃蟹,用我们这种模式几十个平方就够了。 

  螃蟹住到了盒子里,的确不错,可是在自然界,它们可是生活在一个大环境里,从原本广阔的天地,移到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它们能舒服吗?

  花勃:不要小看我们这个小盒子,螃蟹住在里面非常舒服的。

  首先螃蟹喜欢独居,有些鱼类喜欢过群居的生活,而螃蟹是一种典型的独居动物,是独行侠,它们喜欢独来独往的,只有到了繁殖季节它们才会聚在一起。

  专家:螃蟹它独立性很强,它从幼苗开始,它就是相对独立的,不像其他动物群居,形成个群,或者就是说母体和幼体之间还有相互互动,有一个保护,它没有,出来就是很独立的。

  现在每一盒子只住着一只螃蟹,一只一只相互独立的生活着,单独过日子没问题,螃蟹不会觉得有什么不适应。

  螃蟹不会觉得孤单,但是这盒子比起自然环境中那么大的的空间,可小多了,就让螃蟹呆在这样一个小盒子,它们会不会觉得很憋屈呢?

  花勃:螃蟹是一种很懒的动物 它平时是不太爱动的 而且生活在洞穴里面的 它对活动的空间要求并不大 它的活动量也并不大

  自然生长的螃蟹一般是穴居或隐居,越是狭小的缝隙,螃蟹越是喜欢,只要身体能够进

  去,洞穴、石头下、砂砾、草丛都是它们的藏身之处。(一组躲起来的镜头)

  白天它们都藏起来,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吃饱以后就要寻找隐蔽的地方,躲在那里慢慢消化。

  螃蟹比较懒,大多数时间都不太爱动,活动量也不大,螃蟹喜欢很狭小的空间,花勃就根据螃蟹的这个特点,给她们设置了安逸的新家。

  花勃:内侧长度是32厘米,宽度是20厘米,对于螃蟹来讲它的活动量是足够的。

  住到了盒子里后,一方面螃蟹的食物都是人工提供的,螃蟹不用再去辛苦地找食吃了;另一个方面,螃蟹从小时候放进来,长到八两左右上市,这个盒子的空间,足够螃蟹生长和活动,它们并不会觉得自已受到任何的限制。

  花勃:我们把一只螃蟹放到一个盒子里面的话,是完全符合它生长习性的。这种环境下完全不会影响它的生长。 

  演播室2:把蟹养在盒子里,既充分考虑了螃蟹的习性,也为螃蟹好,的确不错。不过说起这盒子,花勃用的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而是蓝色,他为什么非得用这种颜色呢?继续来揭密。

  花勃为什么用让螃蟹住在这蓝色的盒子,是他几年来摸索的结果。

  花勃:关于这个盒子到底用什么颜色,我们一开始做过很多实验,比如白色(红黄)其他颜色,都不利于它生长。

  螃蟹是一种夜行性动物,它们白天躲在水草、石头、还有洞穴等较暗的地方休息,到了晚上了,光线彻底暗了,它们就会出来活动和觅食,螃蟹是不管休息和觅食都喜欢暗暗的环境,这样它们觉得安全。

  

[1] [2] 下一页

篇二 螃蟹养殖
河蟹养殖技术 怎么养螃蟹

  [农广天地]河蟹养殖技术 20160710 

  视频简介: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因为螃蟹性状可怕,长相丑陋凶横,不是勇士不敢吃。当然,这些都是文学寓意罢了。

  河蟹是百姓餐桌上的熟客,它是诸多中华美食佳馔中的名品,不仅鲜嫩味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深受人们的亲睐。河蟹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河蟹养殖一般经过繁育、扣蟹蟹苗的培育和商品成蟹的养成等三个阶段。本期节目中将教您如何进行螃蟹养殖,敬请关注。(《农广天地》 20160710 河蟹养殖技术)

  

  

  

  

  相关养殖知识:

  河蟹养殖全程病害防治措施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重在预防,重点要抓好关键季节、关键生长阶段的病害防治工作。

  干塘后清整消毒。一般在当年12月至翌年元月份这个阶段进行。池塘淤泥较深的塘口,首先要进行清理淤泥及修整环沟;其次药物消毒,首选药物生石灰与漂白粉,最好是池塘加满水后全塘泼洒,用量:生石灰掌握在100公斤~150公斤/亩,漂白粉20公斤~50公斤/亩,同时生石灰能起到改善池塘土壤理化性状与增加水体钙质的作用。不赞成用清塘灵等有机类药物。

  养殖过程中把握好几次杀虫消毒的时机。第一、二、三次河蟹脱壳后,应进行杀虫、消毒,间隔时间大体上是一个月左右一次,对池塘进行一次杀纤毛虫病、鳃病、烂肢腐壳病等病害,根据以往脱壳时间,一般第三次脱壳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

  6月底开始一般要进入梅雨季节,梅雨季节的防病工作对河蟹来说至关重要,应对池塘水体连续1次~2次消毒,梅雨季节湿度大,温度适宜,光照不足,非常有利于有害病菌大量繁殖滋生,因此,这一阶段的杀菌消毒必须措施到位,确保养殖水体病菌量少,河蟹健康无病害做到高温来临之际河蟹安全度夏。5月~6月份在饵料中拌服2个~3个疗程的防病内服药,如预防肠炎、抖抖病之类的有效药物,一般内服药疗程为5天~7天,做到内服外消。进入高温季节,防病工作重点在维护好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

  不失时机地进行肥水培藻和应用微生态制剂。河蟹第一、二次脱壳不遂和进入高温季节河蟹发生病害死亡是影响河蟹成活率的主要原因。前期脱壳不遂主要是低温,阴雨天较多,高温季节连续高温天气多,针对这样的恶劣天气,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前期应利用晴好天气及时肥藻培水,在河蟹大量脱壳前期水体泼洒含钙、维生素之类的抗应激产品,进入高温季节前,病害防治措施要到位,高温期间应尽量避免环境突变。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使水体内有益菌形成优势种群,从而抑制病菌的大量繁殖。天气突变时期,使用抗应激之类的产品,降低河蟹的应激反应,增强其免疫能力,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在药物使用上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药物,同时要考虑水产品的休药期,在养殖后期尽量不适用药物,确保河蟹质量安全。 

  河蟹养殖中水草管理注意事项

  一、科学控制水草密度,及时割除多余水草

  水草在池塘中生长过程就是一个吸收水体中有害物质的过程,然后作为载体的池塘对水草来说也有负荷限值。一旦水草数量超过这个负荷限值,水草白天化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无法满足夜间自生的氧气消耗,水草就会老化死亡。割草的原理就是割除老化水草,促进新生水草生长。总之保持池塘水草占比不超过30%,水草区域中间应该有水道,水道宽度保持2米左右。    二、不放养食草鱼类,不使用水草抑制药物

  一些食草鱼类,确实可以消耗过多的水草,但往往水草长势和食草鱼类无法被养殖户控制,是一个不安全因素。绝大部分的养殖户已经不再放养食草鱼类,而水草抑制药物,通常对水体藻类也有干扰,容易坏水和缺氧。同时是在水草中蜕壳的河蟹和青虾也有毒性作用。

  三、泥浆草是水体老化的体现

  出现泥浆草一般都是水体老化,过多有机质附着水草上。处理起来也非常简单,首先使用腐植酸钠去除水草泥浆并能激活水草再次生长,然后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降低水体有机质,改善水体藻相,同时使用生物改底药物,分解泥质中的有机物,三管齐下。同时也要注意水草夹浮现场,夹浮过多表明投喂饵料不足或者不合口,结合水质检测分析对症下药。

  治理河蟹塘里的青苔有妙招

  夏季池塘底部的青苔可造成池塘水质浑浊,使鱼出现缺氧现象。因此,清除蟹塘内青苔是河蟹养殖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清除方法不当,既会伤草又易败坏水体环境。现为您详细介绍清除青苔的方法。

  清除原理:由于青苔生长需要光照,养殖户可采取青萍覆盖的方法清除青苔。主要原理是通过培植青萍,阻隔水下青苔吸收光照,导致不能产生光合作用,从而达到消灭青苔的目的。

  实施方法:如果蟹塘内局部有青苔,可用草绳在有青苔的水面设置青萍区,一般覆盖7-10天,青苔便会自然消失,这样既消灭了青苔又保证了水环境;如全塘有青苔,也可用同样的方法,但过7-10天应把青萍区移至另一处,如此反复,以此清除全池青苔。

  注意事项:如果青萍繁殖过旺,应及时捞除多余的青萍,使池塘青萍数量合理布局,防止青萍繁殖过旺,影响水体溶氧量。

  通过以上简单便捷的方法就可以有效治理池塘底部的青苔,这样既可以保证水质,还可以清除青苔,真是两全齐美。

篇三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技术

出处:本站整理作者:中国水产养殖网 2007年10月15日

中国水产人论坛——网聚水产人,交流养殖技术,把握行业走势!点击进入中国水产人论

坛>>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属名贵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河蟹隶属甲壳纲,绒螯蟹属,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身体分2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愈合,因此全身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二部分。成蟹背面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平均长6-7cm,宽7.5cm。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

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为了配合河蟹较好地生长、蜕壳,在精养蟹池中每亩(平均水深1米)每周施氯化钙5千克,磷酸氢钠2.5千克(或者生石灰或过磷酸钙)河蟹的配合饲料中必须考虑钙和磷的比例,氯化钙和磷的氢二钠比例为2:1,才能保证河蟹生长、蜕皮的物质需要。

二、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

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痃,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为了把当年的大眼幼体达到商品蟹,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暂养技术。选择水质良好,水源充足;注、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渗水、淤泥少的池塘,面积不宜太大,水深不超过1.2米,池形东西向为好,阳光充足,大棚建设可参照农业蔬菜大棚建设方法。

在放蟹苗前15—20天,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泼洒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用80目的滤网进水,培育基础饵料,移植水草(必须严格消毒),并设立必要的防逃设施。蟹苗入池时可适当浅些。有利于提高水温和水中藻类、水草的生长。每天投喂饵料2—3次,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投喂进应多投在周边浅地区,投饵料按体重的4%计算,并随时注意天气、水制裁、个体生长,争饵生物的多寡而定。随着幼蟹的生长也应增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浮萍等优质水草,在日常管理中注意水质调节,要掌握水质肥而爽,换水时要勤换少换,不要引起水温和水位的剧烈变化。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育可达到扣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河荡和稻田养殖。现以池塘为主作简单介绍: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 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米左右,各处水深不一,最浅处10cm,池中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要太陡,坡比一般在1:1.5以下,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旬,还可以养活相互格斗、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咱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3、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视各自的情况而定。

4、清塘消毒

一般在放苗前半具月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每亩75公斤。一方面可杀灭敌害生物,另一方面可改良池底,增加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促进河蟹蜕壳生长。纳水后要及时施肥,培育藻类和基础饵料,透明度一般保持在40—50cm为宜,如果发现有蝌蚪或蛙卵要及时清除,以免争食,为害幼蟹。

5、放苗

苗种选购,以长江水系生产的蟹苗为佳,要求规格整齐,步足齐全,体质健壮,爬行活跃,无伤无病。

放苗及密度,放苗时要注意温差。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饵:池塘精养的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因此饲料的种类、优劣和多少对河蟹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投饵时应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动物性精料占40%,水草占35%,其他植物饲料占25%,饲料的种类主要有三大类(一)全价性河蟹专用配合饲料;(二)动物性:海、淡水小杂鱼,各动物尸体、螺类、蚌类、畜禽血、鱼粉、蚕蛹等;(三)植物性:水草类、浮萍、水花生、苦草、轮叶黑藻等,商品饲料类:山芋、马玲薯、谷类、麸皮、料糠等。

【螃蟹养殖】

河蟹的投喂方法象池塘养鱼那样,做到“四看四定”,即盾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看季节:春季幼蟹要投喂一些活口的动物饲料,河蟹生长中期特别是5—8月份,要适当加大动物性饲料投喂量,但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后期河蟹需要大量营养,以满足性腺发育,应多投喂动物性饲料,这样河蟹体重加大,肉味鲜美,饲料的投喂按季节分配一般为3—6月40%,7—10月份60%,水温10摄氏度以下,蟹的活动量少,摄食量不大,可少喂,隔日投喂一次,当水温3—5摄氏度,可以不投喂。

看天气:天气晴朗时要多投喂,阴雨天要少喂,闷热天气,无风下阵雨前,可以停止投喂,雾天,等雾收后再投喂。

看水质:水质清,可正常投饵,水质浓,适当减少投喂,及时换水。

看蟹的活动情况:一般投喂后的第二天早晨吃光,投饵量适当,吃不光,说明河蟹食欲不旺或数量过多,应及时分析原因,减少投喂量,蟹在蜕壳期间要适当增加投喂量。

定时:河蟹有昼伏夜出的习惯,夜晚外出觅食,投喂分上午8、9点钟和下午傍晚两次进行,傍晚的投喂量整天喂量的60—70%。

定点:投喂的饲料要有固定的食物,饲料撒在饲料台或选择在接近水位线浅水处的斜坡上,以便观察河蟹吃食,活动情况,随时增减饲料。河蟹有较强的争食性,因此要多设点,使河蟹吃得均匀,避免一部分个全小或体质弱的争不到饲料而造成相互残杀。 定质:河蟹对香、甜、苦、咸、臭等味道敏感,所投喂的饲料必须具备新鲜适口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定量:“鱼一天不吃,三天不长”,河蟹也同样,这就要求根据河蟹大小、密度、不同季节、天气、活动情况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8—10%,投喂量少只能维持生命,超过适时范围也影响生长,还增加饵料系数。

投饵时应做到动物性、植物性饲料相搭配,如上午喂草料、谷类,下午投喂蚌肉、螺类、蚕蛹(本文已被浏览 43045 次)

篇四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技术

篇五 螃蟹养殖
淡水蟹养殖技术

【螃蟹养殖】

淡水螃蟹养殖技术

1.1 长江水系蟹种的特点与优点

长江蟹的背甲为浅黄色、椭圆形、侧冀尖锐,其中第四侧齿明显,额齿中间凹陷明显;第二步足与第三步足等长,第四侧齿对径与第三步足长之比为1:20(这个比例是长江水系蟹种与其它水系蟹种区别的关键),步足毛金黄色,第二、三足上无刚毛。长江蟹的优点很多,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它水系的品种。

【螃蟹养殖】

1.1.2 亲本的优选选择顺序为:长江>湖泊>池塘

1.1.3 水产苗种的优选选择顺序为:天然(捕捞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以大规格产蟹为亲本的人工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

1.2 质量要优良

1.2.1 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提高蟹种成活率

性早熟蟹种是指当年的蟹苗,在培育成当年的蟹种后,个体不大,通常在20克左右,性腺却已发育成熟的蟹。用这种蟹种翌年进行商品河蟹生产,绝大部分因蜕壳困难而死亡,从而给河蟹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正确识别性早熟蟹种的方法为四看:

(1)看蟹种的腹部。如雌蟹腹部已变为近似圆形,即已呈团脐,脐周围长有绒毛,腹甲第四、五节变宽,则表明该此蟹已性早熟;雄蟹腹甲内的交接器若已发育成白色坚硬骨质化的管状物,则表明该雄蟹已性成熟。

(2)看蟹种的螯足、步足内侧掌节部有没有绒毛,若有,也不为连续细而短的绒毛;性早熟的蟹种螯足或步足绒毛稠而密长,颜色较深。

(3)看头胸甲的颜色及蟹纹。正常蟹种头胸甲背部颜色为淡黄色,而性成熟的蟹种背甲为墨绿色或青色;正常蟹种背部比较平坦,起伏不明显,而性成熟个体背部都为凹凸不平状。

(4)看蟹种的性腺发育状况。打开头胸甲,若在肝上看到有二条紫色条状物,甚至有卵粒,则为性成熟卵巢;有二条白色的条状物,则为成熟的精巢。若只看到枯黄色的肝脏,则表明性腺未成熟。

1.2.3 有条件的最好自育蟹种。

自育蟹种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质量明显好于外购蟹种。

2.蟹池清淤消毒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水草丛中。在人工养殖中,可以改变其穴居的特性。根据调查观察,养殖池成蟹穴居比率是比较低的,而且雌性多于雄性。绝大部分河蟹掩埋于底泥中,只露出口器以上的眼和触角,维持呼吸。我们认为,底泥的质量要求也是大规模蟹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看来,河蟹发病因素的重点之一即在于底质的清洁与否。在生产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良、改善底质,以满足河蟹生活生长的需要。

2.1 所有塘在每年年底前后大多通过干塘清淤(底泥不超过15Cm)、暴晒后,再用100—100 Kg/亩生石灰清塘。

2.2 可以通过采用水下吸泥机等手段彻底清淤。

2.3 流水增氧或使用增氧机增氧,确保水中溶氧不低于5mg/L。

2.4 努力推广使用、投喂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可有效吸收水中、水底有毒物质。其作用

如下:

(1)净化水质,明显改善水环境(可吸收硫化氢、氨盐等有毒物质),降低它们在水体中的浓度;

(2)可有效提高溶氧,稳定水环境PH值;

(3)光合细菌本身为高蛋白质(含量高达65%),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

(4)可有效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

(5)可降低生产成本;

(6)可生产绿色产品、无污染产品。

3.调整放养模式

3.1 适当的密度。

改密养为稀放,一般放养500—600只/亩,这样,河蟹有一个充裕的生活、生长空间。

3.2 适中的规格。

一般为100—200只/kg,这样才能确保成蟹上市规格。

3.3 适时放养。

改冬放为春放,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水温在8—12℃的时候。

3.4 先暂养后放养。

“暂养”是蟹种放养前必须的过渡阶段。蟹种经过暂养后放养,可大大提高下塘成活率。注意暂养时间的长短,要视水温和池水中水草生长情况而定。【螃蟹养殖】

4.种植水草

种植水草是当今生态养蟹中大力提倡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俗话说得好:“蟹大小,看水草”。

4.1 种植水草的主要目的

起分散作用,可充分利用水体,利用河蟹的立体良性分布,即上、中、下水体分布适宜。

4.2 水草品种

可以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但以伊乐藻为最佳,其营养价值较高,且生命力特强,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4.3 种草面积

一般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过密,要每隔10—15m开一宽为3—5m 的通道,以确保池底有足够的光线。

4.4 种草时间

一般选择在清明前后,不宜过早过晚。

4.5 种植方法

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以无性繁殖为主,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方法,每亩用量25—30kg;苦草以播种为主,每亩用种量0.1kg。

4.6 管理要点

(1)要适时适时施肥(复合肥、基肥要足;无机肥要适量,要努力推广磷酸二氢钙的使用)。

(2)水草种植要在蟹种放养前进行,确保蟹种下塘前已有水草长出,否则草的嫩芽被河蟹摄食,影响水草生长。

5.改进投喂水产养殖技术

饲料质量要求是大蟹、好蟹生产的物质保证。

3 月份,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就开始投喂。饵料主要有动物尸体及其屠宰下脚料、

蚌肉、螺蛳肉、小虾等以及麦、谷、饼类、水生或陆生鲜嫩的草类。投喂必须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的原则。4—5月,池塘中的水草萌发,生物饵料孳生,且刚放的蟹种个体小,水温又低,河蟹摄食强度不高,可少投喂动物性饲料,多投青、粗饲料。6—10月,河蟹个体逐渐长大,水温增高,河蟹的摄食强度大,尤其是8—10月,河蟹肥育聚黄,体重显著增加,要多投喂动物性饲料。每天傍晚前后投喂1次,饲料投在池边浅水处,设置多点的食台上。每次投喂量占蟹全重的10—20%左右,并视季节、水温、天气、摄食、生长情况适当增减。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清明时分要每亩投放300 kg以上鲜活的螺蛳蚬蚌等,以作为全年的基础饵料。

(2)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3)人工配制混合饲料时,最好将饲料制成面条状或团状等利于河蟹采食的形状。

(4)在河蟹生长中前期主要投喂小麦、南瓜、谷、饼类等,在这期间提倡投喂麦芽(麦芽投喂可保证其1—2天不会腐烂变质),其余饲料宜煮熟投喂。

(5)河蟹的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体躯的增大,形态的改变,以及断肢再生等都在每次蜕壳之后形成。蜕壳贯穿着河蟹整个生长、生活过程。因此,平时要适度投喂蜕壳素,而且蜕壳素投喂与饲料投喂在时间上要适度分开;另外,在河蟹蜕壳期间,要勤注换新水,保持微流水,可以有效刺激河蟹的蜕壳。

(6)在整个养殖周期内,还要适量泼洒生石灰,一方面净化水质,一方面给水体增加钙的含量,以备多次蜕壳之需。

6.科学调理水质

健康养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科学地调理水质。

6.1 水质指标

要求透明度35—40cm,溶解氧在5 mg/L以上,PH值7.5——8.5,氨氮浓度0.2—0.5mg/L。以上水质指标在临床上可通过采用水质测试盒等手段进行检测,从而采取一些措施(主要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对水环境进行必要的、有益的、及时的调控。

6.2 池水调控

2月底3月初蟹种放养初期,水深控制在0.6—0. 8 m,5—7月份水深在0.8—1.0 m,8—10月份水深掌握在1.0—1.2 m之间。春秋两季,每周换水1次,每次加深30—40 cm。换水时要边排边灌,换水温差不要超过±5℃。如池底积淤较多,透明度低,水色变浓,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每亩用新鲜生石灰7.5—15 kg,化成水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天,可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浓度,有利于河蟹生长和蟹壳色泽的变化。

6.3 注意事项

(1)要及时换水、适量换水,以改善环境、降低温度。河蟹的适宜蜕壳水温为25—28℃。

(2)生石为不宜多用、重用、常用。若经常使用,水体硬度会偏大、溶氧会降低、磷酸盐浓度会降低。

(3)为保持池水一定肥度,促使螺蛳蚬蚌等饵料生物繁殖生长。

(4)实行蟹鱼混养。蟹鱼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饵料利用率,净化水质,有效改善池塘水质条件。但要以养蟹为主,可适应放养少量的鲢、鳙、草、鳊、罗非鱼,但不可放养鲤、青鱼等底栖肉食性鱼类。要注意防逃。

篇六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基本概述

螃蟹养殖基本概述

绒螯蟹属的几个品种: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直额绒螯蟹,狭额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在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称河蟹、螃蟹、毛蟹、大闸蟹(苏州、港澳)、清水蟹(上海)、胜芳蟹(天津)。头胸甲背部隆起,额宽,圆方形,有4个额齿,均尖锐。前侧齿4个,尖锐,第四侧齿小而明显。雄性第一腹肢末端刚毛整体圆钝,体长为体宽的92~95%。分布较广,渤海、南海的辽阔海滩、河口均有分布,特别盛产于长江流域。

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食物有浮萍、丝状藻类、苦草、金鱼藻、菹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凤眼莲(水葫芦)、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南瓜等;精饲料有豆饼、菜饼、小麦、稻谷、玉米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胃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能力强。 杂食性: 偏爱动物性食物,如小鱼、虾、螺、蚌、蚬、蠕虫等也摄食腐烂的动物尸体。天然水体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可得性)。同类相残: 对方刚蜕壳且新壳尚未硬化时。摄食方式:白天潜伏水底隐蔽物中或洞穴内,夜晚觅食;较少在陆地进食,多将食物拖至水中或洞口旁再摄食。贪食,食量很大,一夜可连续捕食数只田螺,但也很耐饥,2~3周不进食也不致饿死。实际上,除冬季潜伏穴底越冬外,其它时间蟹胃总是处于饱满与半饱状态。 大闸蟹营养丰富,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瘀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瘀、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肿毒。蟹肉也是儿童天然滋补品,经常食用可以补充优质蛋白和各种微量元素。

蟹肉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他陆生及水生动物,维生素B2是肉类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维生素B1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10倍。每100克大闸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钙126毫克,铁2.8毫克。蟹壳除含丰富的钙外,还含有蟹红素、蟹黄素等。中医对蟹的药用价值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据《随息居食谱》记载:“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近代,《中药大辞典》说其功用主治谓:“清热、散血,续绝伤,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

蟹的美味可口,是众所周知的。而这美味可口来自于蟹的营养价值。在蟹的可食部位,每100克含水80克,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碳水化合物0.7克,钙0.141克,磷0.191克,铁0.08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核黄素0.0051克等,肌肉含有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

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蛋白质中有主要的氨基酸20种,而蟹内即有10余种,所以对手术后、病后,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已消耗大量蛋白质需要补充营养的人是大有益处的。

此外,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

篇七 螃蟹养殖
螃蟹养殖中水质管理技术

螃蟹养殖中水质管理技术

出处:本站整理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07年10月15日

《水产宝典》、《螃蟹手机报》、《黄鳝泥鳅手机报》、《龟鳖手机报》——最专业的水产手机报,助

您致富快人一步!点击进入订阅>>

俗话说:“养蟹贵在养水”。水质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养殖池塘的水质清新,肥瘦适中,透明度达到20~40厘米,无油膜,无腥臭,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河蟹养殖水体操作规程【螃蟹养殖】【螃蟹养殖】

1.水源条件

养殖蟹类的池塘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和有毒污染物质。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要求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适合蟹类的生活要求。水面不得出现油膜或浮沫,悬浮物人为增加量不应超过10毫克/升。

注排水系统要求单注单排,避免互相污染。在工业污染和市政污染水排放地带建立的养殖场,应修建蓄水池,水源经沉淀净化或必要的消毒后再引入池塘,以防止病原带入养蟹池中。

水源的净化与消毒,一是可在总进水口加设特制密网(40目)过滤,以避免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鱼池;二是根据水源中存在的病原生物和敌害生物进行水源消毒,一般可用25~30毫克/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或用1毫克/千克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全池泼洒;或用0.5毫克/千克敌百虫(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2.清塘消毒

为杀灭养蟹池塘中的野杂蟹、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菌,必须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每年冬天都应及时清除蟹塘中的过厚淤泥,使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米。放蟹种前10~15天进行一次药物清塘,水源充足的可放干池水进行干法清塘,不便放水的可采用带水清塘。常用的方法为:干法清塘每亩(1亩:667平方米)用生石灰75千克或漂白粉4~5千克全池泼洒;带水清塘为生石灰25~

30毫克/千克或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1毫克/千克全池泼洒。 换水管理

3.水质日常管理

(1)水质培肥

为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繁殖状态,应适时适量进行施肥。基肥一般每亩可施经腐熟的人畜粪250~300千克;追肥应根据季节、水温、水色、透明度及养殖品种等情况确定,一般以15~20天施1次为好。

(2)加注新水

池塘养蟹应掌握春季浅水、夏秋季深水的原则。春季浅水养蟹有利于提高水温,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增加天然饵料;夏秋季随着蟹的生长,加大水体,

采用深水养蟹则能相应增大蟹的生活空间,促进蟹的生长。 (3)搅动底泥

选择晴天中午,用铁耙、铁链、石链等定期搅动底泥,一般每月1~2次,以增加水中肥分,且可有效防止有害物质在池塘中积累,造成化学耗氧和生物耗氧增加。

(4)机械增氧

采用增氧机、潜水泵、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设施及时调节水质,特别是炎热的夏季,应尽量增加增氧设备,适时开机,调节水中的氧盈和氧债,以维持蟹塘的优良水体环境。

(5)化学法改良水质

定期采用泼洒生石灰、增氧剂等化学方法改良水质。泼洒生石灰既能调节水体ph值,又能杀灭池水中的有害病菌,还能使淤泥释放出无机盐,增加池水肥度。一般养殖期间每隔15~20天泼洒一次,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20~30千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6872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