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设计

| 留学生招聘 |

【www.guakaob.com--留学生招聘】

  《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标画出自然段,给课文做批注。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2、内容分析:

  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达到目的一种精神。

  3、学情分析:

  课文是一篇当代散文,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对写人的文章的学习并不陌生。学生大多没有到过泰山,对挑山工这种职业的了解更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这一点上看,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不停的攀登精神。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理解课文。

  3、理解挑山工的话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景色迤逦!在山东有一座山巍峨高耸,它被成为“五岳之首”,它就是泰山!

  2、课件:简介泰山。

  师:看,这就是泰山的图片。

  3、交流:学生对泰山的印象。(泰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导学: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而作者来到泰山让他难以忘怀的不是雄浑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大作家冯骥才先生一起到泰山去了解挑山工。

  板书课题: 挑山工

  (二)、品读课文,引题。

  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吗?(生说)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一直挂,不曾换?需要它什么?

  (三)、品读课文,悟理

  1、真是爱读书的孩子,让我们带着问题,来细细品味文中的内容吧!轻声读1、2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1)肩挑重物

  (2)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从挑山工和游人的行走路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你们读得多深入呀,还有什么发现?

  2、你们多会读书!两个自然段已经让我们对挑山工有了初步的了解,把你们对他们了解读出来。指名读1、2自然段。

  3、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而挑山工的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看到这里你会产生什么问题吗?作者对此也产生了不解之谜,让我们继续看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解开这个谜。

  指名读第四段,这是怎样一个挑山工呢?谜团解开了吗?

  自由读文,认认真真地理解挑山工的每一句话,结合生活

  实际或上下文看看从中你都理解到了什么。可以边读边画,把你的理解感受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

  出示:“我们哪里有近道……总停下来“联系二自然段说出原因 (出示课件)

  师:多朴实的语言呀,你对挑山工的话还有怎样的理解呀?

  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

  你们真会理解,你对简单的话语却让我们联想了这么多,真佩服你们思维的广阔和深远!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你对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了吗?

  4、小结: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你们对的挑山工的理解。

  挑山工正是凭着这种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走到游人前头,挑山工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深刻的哲理,使我心悦诚服,所以,

  出示: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

  四、回顾课文,领悟写法

  挑山工给你的印象怎样?怎样写出来的?(抓动作、语言、外貌)

  (五)小结: 挑山工的健美形象,坚持不懈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班的同学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小小的一幅画,老师也想送给你们,希望我们能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87665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