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

| 教师招聘 |

【www.guakaob.com--教师招聘】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一
《乡村教师阅读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带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答案:

1、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答: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感人泪下英雄壮举………………

感悟到了“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感悟到了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舍身忘死;感悟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情情无价;感悟到了什么叫人道主义精神、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

此题每项两分,感悟到一两点即可。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二
《2013年中考阅读试题《乡村的风》》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拔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凤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到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

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凤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驴马在风中打着响鼻,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25.结合第②段中的具体语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2分)

26.第③段中,作者是用哪几幅画面来表现乡村的“诗意”的?请简要概括。(2分)

27.第④段写到了小枣树、黄栌树以及自己年迈的父亲,是为了表现风的什么特点?请用原文中一个词语回答。(1分)

28.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9.诮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⑤段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2分)

30.请仔细品味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谈谈这些话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25.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故乡纯朴的风土人情的赞美。(1分)举例略。(1分)

26.①炊烟狂草。②莲荡乱荷。③秋树的疏简以及枝头如音符般的鸟巢。 (意

思接近即可。第①②两点写出一点或两点,均计1分:第③点计1分.共2分)

27.神奇。(1分)

28.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1分):内容上,点明主旨(1分)。

29.示例:柳条在风中舞蹈,小河在风中歌唱(要点:句式为“„„在风中„„”,与原文构成排比。2分)

30.要点:人的成长和进步,需要不断经受磨砺。(意思相近即可)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三
《乡村阅读答案》

乡村阅读答案

乡村

屠格涅夫

①六月的最后一天。漫漫一千俄里之内,都是俄罗斯广袤千里、幅员辽阔的疆土——我亲爱的家乡①。

②茫茫长空,一片蔚蓝。只有一片白云——仿佛是在轻轻飘浮,又似乎是在袅袅融散。微风敛迹,天气暖洋洋的……空气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

③云雀在悠扬地歌唱,大脖子鸽子在咕咕叫唤,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来掠去,马儿在喷着响鼻,不停地嚼着草,狗儿一声不吠地站在那里,温顺地轻摇着尾巴。

④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味和青草味,其中还夹杂着一丝焦油味,一丝皮革味。大麻地里的大麻枝繁叶茂,郁郁青青,散发出一阵阵香烘烘、醉陶陶的气味。 ⑤一条坡度平缓的深深峡谷。两边的坡上长着几排爆竹柳,一棵棵树冠似盖,枝叶婆娑,下面的树干却都已龟裂了。一条小溪从谷底潺潺流过,波光粼粼,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远处,天地合一的地方,一条大河就像连接天地的一道蓝莹莹的花边。

⑥沿着峡谷,一面坡上是一个个整洁的小粮仓和一间间双门紧闭的小库房;另一面则是五六家木板铺顶的松木农舍。每一家的屋顶上都高高竖着一根挂着椋鸟(椋[liáng]鸟:鸟类的一科)笼的竿子,每一家的小门廊上都钉着一匹鬃毛直竖的小铁马。……护窗板上信手涂画着一个个插满鲜花的带把高水罐。每一间农舍前都端端正正地摆着一条完好无损的小长凳,一只只猫像线团那样蜷缩在墙根附近的土台上,警觉地竖起透明的耳朵在细听……

⑦我铺开一件披衣,躺在峡谷边沿,四周到处是整堆整堆刚刚割下的干草,清香扑鼻,让人心醉神迷。……睡在这干草堆上,那真是美滋滋的!

⑧孩子们那头发卷曲的小脑袋,从每一个干草堆里纷纷钻出来,羽毛蓬松的母鸡在干草里翻寻小蚊蚋和小昆虫,一只白嘴唇的小狗崽在乱蓬蓬的草堆里翻来滚去地自在嬉耍。

⑨几个长着亚麻色头发的小伙子,穿着干干净净、下摆上低低束着腰带的衬衣,蹬着笨重的镶边皮靴,胸脯靠在一辆卸了马的大车上,在伶牙利舌地相互取笑。

⑩一个脸庞圆圆的少妇,从窗口探出头来张望,她笑盈盈的,不知是小伙子们的说笑让她忍俊不禁,还是乱草堆里孩子们的嬉闹使她笑逐颜开。

⑾一个年老的主妇站在我面前,她身穿一件崭新的家织方格呢裙子,脚蹬一双新崭崭的厚靴子。空心大珠子串成的一条项链,在她那黑黝黝、瘦筋筋的脖子上绕了三圈,斑斑白发上系着一条带红点的黄头巾,老人的眼睛和蔼殷勤地微笑着,皱纹密布的脸上也堆满了笑容。嗨,这老人也许有七十岁了吧……不过,就是现在也依然看得出来:她当年是一个美人儿!

⑿她把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右手五指大大张开,托着一罐直接从地窖里取出来的、未脱脂的冷牛奶,罐壁上凝着一层珍珠似的小小水珠。老人家把左手掌心里那一大块余温犹存的面包递给我,说:“吃吧,随便吃点儿呀,过路的客人!”

⒀一只公鸡突然咯咯地大叫起来,还起劲地不停扑扇着翅膀,作为回应,一头关在栏里的小牛犊慢慢悠悠地拖长调子“哞”了一声。

⒁“啊,这燕麦长得多好呀!”我那马车夫的声音传了过来。

⒂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村生活,是多么富庶、安宁、丰饶啊!哦,它是多么的宁静和美满!

⒃我不禁想到:皇城圣索菲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②,还有我们城里人费尽心血所追求的一切,在这里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①1872年2月,居住在国外的屠格涅夫晚年身体多病,十分想念自己的祖国,故写下了这篇文章。②指1878年的俄土战争,当年1月,俄军占领阿德里安堡后又准备进军君士坦丁堡,准备重新让东正教的十字架挂在圣索菲亚的大教堂上。

19.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空气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

②波光粼粼,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

20. 本文②—⑤段是按怎样的空间顺序描写俄罗斯乡村景物特点的?有何好处?(5分)

21. 本文描写的俄罗斯的乡村生活有何特点?你欣赏这种生活吗?联系现实谈谈。(6分)

参考答案:

19.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空气比作刚挤出的、冒热气的牛奶,生动地写出了空气的清新宜人。(3分)②作者运用了间接(侧面)描写,不直接写溪水如何清澈,而写“似乎可见水底的小石子在微微颤动”,含蓄而简洁地写出了溪水的清澈见底。(3分)

20.空间顺序,写景时由上到下,再由近及远(“先是典型的初夏的天空,然后由天空逐渐降到空中和地面,接着是峡谷。最后,又由近及远,摇向天边的地平线”亦可)。(2分) 好处:使景物层次分明,能增强画面的立体感(或“层次感”),(1分)有利于展现俄罗斯乡村景物清新优美的特点,(1分)给读者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1分)

21.俄罗斯的乡村生活的特点:淳朴、宁静、丰饶(富庶)、自由、快乐。(写出两点即可)(2分)

我欣赏这种乡村生活。(1分)现代城市人费尽心血、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容易身陷物欲之中,失去自我,失去本真,失去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答“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快,人们每天奔波劳碌,精神压力大,缺乏自由,难以享受生活的快乐”亦可)因此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特别可贵,特别令我向往。(3分,分析一定要结合特点谈)或:我不欣赏这种生活。(1分)因为这种生活只是作为

游子的作者的乡愁难耐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只是作者的一种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或许是不存在的,当时的俄罗斯乡村实际上十分贫困落后;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应该积极的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而不能沉迷于梦幻之中,逃避现实。所以我不欣赏这种生活。(3分,分析一定要结合特点谈)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四
《《乡村》阅读答案》

《乡村》阅读答案

答案:

1.答案:①风拂炊烟图 ②风吹莲荡图 ③风摇树木图

2.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3.答案: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五
《乡下的秋天》阅读答案》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六
《题目《让课外阅读丰富农村中学生的生活》》

题目:《让课外阅读丰富农村中学生的生活》

让课外阅读丰富农村中学生的生活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改善环境,指导方法,营造氛围,从而使学

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关键词: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一、 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也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我们知道,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具体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

二、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早在2003年3月,国家教委就将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版)》正式颁布实施,其中对阅读教学部分内容和要求修改尤为醒目和具体。然而我们却发现我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混乱无序状态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生。我们稍作统计就会发现,近年来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题中课外阅读题的分值都在明显增多,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毕业考试考生得分却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关键在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欠缺或根本不存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活动。

1、 阅读目的不明,习惯差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上就都推荐有中外文学经典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等,老师们也是按大纲要求布置学生下去读。然而很多学生把课外阅读名著仅仅看作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根本不愿意花心思去读。即便读,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更别说长期坚持了。这样导致初中三年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一部作品都没认真读过。

2、 不爱经典爱流行

学生们普遍热衷于风行各在媒体的日、韩动漫、影视作品。而在课本推荐的名著中,他们相对感兴趣的是《西游记》《水浒》等故事性、流行性强的作品,对于文学性、艺术性强的《繁星·春水》《朝花夕拾》等几乎无人过问。他们的理由是太深奥,没心思、也没时间去研读。

3、 阅读面狭窄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中学,据我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读过名著的同学少得可怜。读过《水浒》的只占11℅,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占6℅,就是《西游记》读过的人也只占12℅,而像《红楼梦》《名人传》等名著基本没人读过。大部分同学平时读的都是作文书,偶尔读点消遣类书籍,而对于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基本上是无人问津。

4、 缺书缺指导

在广大农村中学,学生们几乎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外书籍(当然除了作文书),一般而言,一个九年级的学生手上有二到三本课外书就非常可观了,而在学校图书室又借不到他们需要的书。对于极少数有书的学生来说,在老师“放任自流”的自主阅读要求下,面对那比课本厚得多的“大部头”,不免望而生畏,不知从哪下手。

三、原因分析

从以上情况看来,农村中学生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即使“读”,也是为考试成绩而读、为老师的要求而读,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呢?

1、 课业负担重、时间紧

受应试教育和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们深感压力大、课业负担重,

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题海中苦战,根本没有多少自己支配的时间。再者,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对考试成绩没多大影响,反而很浪费时间,有时间还不如睡一觉或玩一会。

2、 缺乏课外阅读氛围

在家里,家长们把课外阅读看作是“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他们只允许孩子读教辅资料、作文之类书籍,否则,一概禁止或没收。而在学校,为了抓考试成绩,虽然语文老师大都提倡学生课外阅读,可其它学科教师并不支持甚至反对、没收学生的课外书。这种现象在九年级尤为明显,如我所在的学校,时常有老师没收学生的阅读书籍。另外,很多学校都没有象样的图书馆,即便少数学校有,其中摆放的也是“千年古董”和一些工具书,学生很难借到有用的书。

3、 不良风气熏梁

因文娱活动欠缺、精神空虚,农村成年人打麻将、聚众赌博已成家常便饭,中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他们身上也沾染了赌博的习气。哪怕有大把的时间,也无心思顾及学习、阅读。不少语文老师说,学生们每逢放假尤其是过完年后,来校写的作文大都是自己赌博或看别人赌博的经历,真是令人忧心。

4、 缺乏课外阅读兴趣

即便是在时间相对充裕的寒暑假里,学生们用于阅读的时间也少得可怜。除了因他们没有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外,还与他们缺乏阅读兴趣有关。不能否认,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一直主宰着课堂,而课堂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多是根据应考或学校工作的需要格式化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模式和阅读方法,让学生们深感阅读的枯燥乏味,对阅读只有厌倦,没有丝毫兴趣可言。这样他们又怎么会去自主阅读呢?

5、 教师缺乏必要的示范指导

目前,我们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工作量大或其他原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和教法上,很少去读书。甚至对于许多要求学生读的书,自己都没读过,这也就直接导致他们的视野封闭、狭隘,不能适时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更不能有效地予以阅读指导,使学生课外阅读处于无序和低效状态。

四、应对措施

以上种种说明导致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无序无效的混乱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也正是这诸多因素让我们广大农村中学生们深感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不少学生甚至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放弃了学习。那么如何扭转这种颓败的局势,还我们农村中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提高认识,还课外阅读真面目

各级农村中学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新大纲对课外阅读作出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对初中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更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甚至与中考、高考都息息相关,从而改革学校的教学方针。广大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以“大语文”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决不仅仅是指读作文,也决不是与他们的语文成绩无关,甚至还与他们的各科成绩有关。以此来彻底革除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只重课堂内范文阅读教学而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病。

2、想方设法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收到明显成效,关键是要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家庭和学校为此都要作出努力,特别是学校的语文教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定期开展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心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辩论会,就某名著中某人物形象或某观点展开辩论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想读书、爱读书的冲动,并自主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3、语文教师率先示范

身为语文老师,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不仅要“专”,而且要“杂”,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文化知识,并加强消化、吸收、内化,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对中学生课外宜阅读的书籍,语文教师更应提早阅读,了然于心,并及时向学生推荐,而且要能结合自身阅读体验给学生作以阅读指导,让学生带着兴趣,而不是带着要求去阅读的世界中获取知识养分和精神养分。

4、努力为学生做“有米之炊”

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生普遍缺乏阅读资源的现状,各农村中学要想办法加强图

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尽量丰富书籍刊物,并向学生开放。如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资助、自行组织捐书活动或在班上成立图书角等。总之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并充分利用起来。

5、培养方法,形成习惯

通常,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读书方法也有精读、略读、浏览等。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同样要予以方法上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如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对于思想教育性强的文章要求学生读后写写自己的感想;读到精彩的语段或佳句要求学生试着仿写等等。

做任何事都贵在一个坚持,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学校、家庭除了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外,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如家长可试着养成每天读书报的习惯为孩子作榜样,学校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等。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书香的环境里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语文课外阅读恰好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精神积累,对于改善目前广大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少、视野面窄、知识贫乏、语文能力差”的局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认真落实新大纲的要求,切实开展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势在必行。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坚持,一定能还农村中学生一片丰富多彩的、广阔无垠的课外阅读天地!

参考文献:

[1] 吴在东;语言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王章柱;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蒋家琼;美育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2002年02期

[4]刘桂娥,崔琰;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七
《农村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农村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作者:余亚珍孟小勋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06期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阅读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阅读还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1.农村学生阅读理解教学面临的困境核心问题

首先,阅读面窄。因为交通闭塞,信息闭塞,经济条件限制学校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局限在教科书,而没有诸如图书馆等机构的有利条件,很少学校或者几乎没有课外阅读,阅读无条件。其次,家长缺乏培养意识。农村学生家庭成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很多家庭除了学生的课本之外没有任何藏书,家长没有阅读习惯,就不能在行动上给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最后,教师的错误教学思想。受目前教育应试教育体制和教师本身素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差的主要条件。

2.改进措施

问题的解决总是围绕者问题本身进行的。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提高农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2.1 努力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只有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教师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定的阅读气氛,利用名人故事的榜样力量,开展读书赛,故事角等活动,让学生多读书。

2.2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好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培根在《论读书》中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个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动笔墨不读书,应引导学生养成做批注,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应多加引导,不可任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读了好文章

而不知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教会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精读与略读结合,对于一篇文章可以先略读一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抓住主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这时候要逐字逐句的读,要理清思路层次,全面把握文章,要读出文字以外的东西,精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重点部分反复的读,好的段落可以背诵、摘抄、写体会,如果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复述。 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3 推荐给学生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阅读的主要场所是课外而非课内,从阅读内容来说,要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理解能力的真、善、美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有明显情节的故事类书籍或者能满足儿童好奇心的科普类作品, 如《童话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例如可以根据中高年级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介绍一些名人传记,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介绍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系的相关背景类图书。可以根据热播电视内容介绍一些相关题材的书籍。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八
《让有效阅读伴随农村孩子成长》

让有效阅读伴随农村孩子成长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每个教育者应该研究和关注的话题。培养阅读习惯,重视方法指导,开展读书活动,进行有效阅读,让每个农村学生都热爱阅读并伴随成长,一生都能在书海里畅游!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容乐观。笔者曾对本校一至六年级300多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一是阅读书籍缺乏。75%的孩子只有课外书1—5本,10%的孩子课外书有5—10本。二是阅读内容单一。“家中最多一类的书籍是什么?”反馈得知是作文书、习题册。三是家长不重视,部分农村孩子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教育经验缺乏,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不支持课外阅读,只有15%的家长经常督促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不闻不问”或“偶尔过问”的分别占到55%和24%。四是阅读环境差。“家中是否有书柜、书桌、安静的读书空间?”60%的孩子回答“否”;“父母是否阅读?”92%的孩子回答“否”。可见,家长对课外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人认为课外书是闲书,经常看会分散孩子精力,影响学习成绩。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单靠书本上的几篇课文,要想满足孩子的阅读欲望,要想丰富孩子的阅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思索着,也强硬布置给学生读书的任务,推荐给学生适合读的书目,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这样的要求只是一个空壳子,丝毫没有效果。学生对教师强硬的布置,只是形同虚设。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呢?如何让学生充满对阅读的欲望,使他们把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呢?

一、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要想让小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宽延伸,就要寻找一切机会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许多大作家一谈起能够 “成名立家”,无不异口同声回答: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明确读什么书。没有足够的书籍,必将影响课外阅读的量与质,学校、家庭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好书读,有适合自己的书读。

首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图文并茂带有幻想色彩的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可着重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学生对惊险神秘的故事和科技书籍较感兴趣,可着重推荐阅读《西游记》、《自然科学丛书》、《探索世界未解之谜》等,侧重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学生对战争题材、历史题材名著等较感兴趣,可着重推荐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等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名著等,通过经典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除了根据年级特点作基本统一的要求之外,我们还根据教材,依托文本,适时进行课外延伸。如学习《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讲讲“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中诸葛亮的形象描写,使学生对诸葛亮形成全面的、立体的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阅读兴趣。

其次是家庭密切配合。引导动员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关注孩子读书。学校还要求每个家庭尽力为孩子购买一个小书柜,添置一张小书桌,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同时能根据必读书目、学校推荐书目及孩子的需求,积极购买课外书,并在寒暑假中能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老师还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开展“献一本,读百本”活动,提倡好书大家看,要求每人每月至少带一本书到班级,供大家循环阅读,保证班级的图书常换常新。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名的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终生读书的故事,鼓励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学校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袁瑢老师说过:“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平时,我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3、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阅读热情。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让文化设施成为校园的独特风景,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成为学生课后流连忘返之处。课间及课外活动时间,以往是喧闹声声,现在经常有许多学生埋首书中,班级图书角的布置也很有特色,如“好书推荐”,“读后一得”,由学校向各班推荐读物,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图书,琳琅满目,课间,随手就可拿起一本好书来翻阅。

二、重视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新大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固定读书时间。为了确保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们给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时间安排。把每天中午12点开始定为课外阅读的时间,虽然只20多分钟,但是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读书的内容结合实际而定,有时是自己选定的文学作品,有时是老师选定的阅读材料。每次学生读书时我们都会和学生在一起,共享阅读的快乐。另外,为了减轻作业量。保障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不让读书变成学生课余生活中一项负担?这是我们所需要关注也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有效提高日常教学的效率,力求当日学习任务当堂完成,不做重复、低效的练习,不留或少留课后作业,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们手捧图书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夜晚,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和为之努力的目标。

2、教给读书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告诉学生要边读边想这本书讲得是什么内容,文中哪些部分让自己感兴趣,读书中获取了哪些知识。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如:

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还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作为阅读课。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另外,还要求学生读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读书的最佳状态是手、口、眼、脑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眼睛仔细看,口里出声念,大脑反复想,手里不停记。这种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开展读书活动,强化有效阅读。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非个个浓厚,如何让他们通向广阔的阅读空间?靠教师的强制当然是不可取的,能够焕发多数人热情的多彩活动便成了当仁不让的“金钥匙”。

1、亲子阅读。多数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的最好桥梁。教师多给家长传递一些读书的信息,告诉他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旦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起来,定能尝到亲子阅读的甜头。我校曾有位家长说:“亲子共读能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我和孩子间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彼此交谈,相互了解,促进信任„„”。

2、师生共读。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我们还尝试了师生共读一本书。在规定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阅读内容,如童话故事、经典故事、科普知识等,师生相互交流读书收获,共享读书的乐趣。

3、学生互读。这项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学生们就同一本书畅谈自己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受,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读书竞赛。结合阅读指导课组织学生开展成语大比拼、谜语乐园、古诗大观园、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我们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开展各种竞赛。如:春天到了,就会开展收集春天成语、古诗、儿歌等的竞赛活动;春节到了,会让学生去收集各种春联和春节的传说;在教学完一篇童话故事后,还会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学生通过读书竞赛获得了胜利和喜悦,自然就强化了阅读的兴趣。

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

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会丰富学生的情感, 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学生畅游书海,阅读伴随成长。

一年来,我们老师运用各种指导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爱看、教师乐教、家长满意。

1、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爱读书的习惯逐步养成。经过我们多方位的指导和培养,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室里经常能看到学生读书的身影,课间也时常听到学生在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学生的书包里也多了几本课外书,看课外书已经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2、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明显提高。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读的书增多了,知道的知识也多了,说话、写文章、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良好道德品质。“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优秀的经典著作让学生心灵受到了震撼,学生们在阅读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4、家长对课外阅读形成了新的理解。亲子阅读被更多的家长接受和重视,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到读书的感动和乐趣。

现在,同学们每天都十分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他们在书海里尽情地畅游,沐浴着书的温暖,浸润着自己的心灵,相信有效阅读会伴随他们一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匙明镜.书香满校园,清气溢童心[G].山东教育2008年Z1期

[3]燕彩霞的.读书卡片—家校携手的纽带.山东教育2008年第16期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九
《乡村教师(阅读练习)》

乡村教师

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老师再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他把那个女孩背到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救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背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

2、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

3、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

4、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祖母的葵花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

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

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晴。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③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1.上文第三段说,"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2分)

答:

2.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答:

3.从上文加“ ”的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分)

选句:

答:

4.上文第七段写到了凡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5.请从下面的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做,只批阅第①题。)(想像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最多可获加2分。)(4分)

①祖母摘下成熟的葵花,轻轻敲落瓜子时,跟在祖母身边的"我"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可描写神态,可描写动作,可描写语言,可描写心理。)

答:

②"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

答:

成全一棵树

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它们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她又瘦又小,一点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它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了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他自己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它的哥哥姐姐们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最小的孩子也去学校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没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读书。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了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冬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他们都叫他阳光。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母亲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的。但他没有让车子进村。从村头他就下来自己走路,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首先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那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的心里一热,急急忙忙冲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他的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门外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

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那些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她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了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许久许久,他突然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1.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答:

2.第②④⑧⑨段中的"一拐一拐"共出现了四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 ;二是 。

3.认真揣摩文章标题,说说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

高明的琴师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

第二天清早,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以后,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沙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1、在第1自然段中的□内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下列词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明白": ①明亮 ②清楚 ③公开

"苦学": ①痛苦 ②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③有耐心地;尽力地

3、将词与合适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一望无际 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扣人心弦 使人心情十分激动

惊涛骇浪 一眼望不到边

4、阅读第1自然段,然后填空。

俞伯牙是 时代的琴师。他曾拜 为师,苦学三年,创作了 一部名叫《 》的乐曲。

乡村的孩子阅读答案篇十
《小学二年级语文乡下孩子练习题》

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二年级语文(上)一日一练

内容:4、乡下孩子 拟订人:吴国静 审核人:陈亚红

一、写出下列汉字的声母及它们的大写字母。

尖 歪 猫 铁 喊 老 句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串(cuàn chuàn) 撑(chēn chēnɡ) 猪(zū zhū) 编(biān piān) 旷(kuàn kuànɡ) 嘴(zuǐ ziǔ)

三、看拼音,写词语。

mā mɑ huái li huān chànɡ ɡù

shi

yě cài zuǐ pí yě jú huài

ren

四、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不______( )采 _______( )马_______(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蝴蝶 一( )草叶 一( )小鱼 一( )野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qiuzhizhaopin/9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