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行话

| 童话故事 |

【www.guakaob.com--童话故事】

鬼吹灯行话篇一
《铁钢是怎样炼成的》

鬼吹灯行话篇二
《3 art》

鬼吹灯行话篇三
《广州街·香港街景区》

广州街·香港街景区

【欢迎词】

XX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到我们广州街·香港街景区参观游览,我是这个景区的讲解员姓X,下边将由我为大家做导游服务,希望我能给您带来一份好心情。

广州街是我们横店影视城开发最早的影视旅游景区,始建于1996年,占地300多亩。在这里可以看到昔日广州代表性的建筑近200处,还有广阔的水面、旧式的商船、镇海的宝塔、过街的牌楼装点其中。在这里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鸦片战争》。两年后的1998年,我们又建起了香港街,它主要反映鸦片战争后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旧香港风貌,有皇后像广场、维多利亚港湾及在那里上演的主打节目《怒海争风》,一会我会引领您一一参观。

大家现走的这条路叫迎宾大道,它已被工作人员修剪好花草树木并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着各位的光临。迎宾大道的东边就是广州街,西边是香港街。现在我们按游览路线参观,先浏览一下古广州的风貌,然后再了解一下殖民主义占领下旧香港的布局。我们的参观是从旧广州郊区的三元里开始的。

【三元里】

在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鸦片战争中,三元里的普通乡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向英侵略军发起了保卫家园、维护尊严的反抗斗争,为中华民族的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郊,村北头有一供奉北帝的古庙叫三元庙。鸦片战争初期公元1841年2月25日,英侵略军向虎门炮台发起攻击,年逾花甲的守将关天培,身先士卒率众奋起抵抗,经过苦战,老将军已是“创痕遍体、血濡衣襟”。但他仍顽强不屈,亲自点燃千斤铁炮打向敌人,誓与炮台共存亡,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血战阵亡。炮台失守后,气焰嚣张的英军包围了广州,并在越秀山蟠龙岗的四方炮台设立英军侵华司令部。

5月29日,14名英军强盗闯入三元里抢劫,侮辱妇女,愤怒的百姓闻讯赶到,在菜农韦绍光的带领下用扁担锄头打死了八九个英兵,然后把尸体投入粪池。其他英兵见势不妙夺路逃命。韦绍光估计敌人可能会返回报复,便召集乡民在三元庙前集会,筹备武装抗英并公推举人何玉成“柬传”广州近郊民众联合抗英,周围103个乡纷纷响应很快组织了一支1500人的骨干队伍,命名为“平英团”,约定一乡响锣众乡齐聚。他们以庙中黑底白牙边的三元庙旗为号旗,高呼誓言“神旗进我进,神旗在我在”。

第二天一早,英军司令卧乌古果然率领1000多名英兵,手持洋枪不可一世地闯入牛栏岗地区行凶报复。义军先派小股乡勇诱敌,将贼兵引入埋伏,一阵锣鼓齐鸣,杀声四起,一万多满腔怒火的乡兵从四面八方杀来,手持大刀长矛杀入敌阵。英军仗着自己洋枪的优势开始根本没把这些乡民看在眼中,哪知突然一阵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从天而落,洋枪失去了作用。一说是老天相助,一说是义军中有高人能呼风唤雨,请来了雷公电母助阵,打得敌人狼狈逃窜。这一仗打死了包括一名少校在内的50名敌兵,还活捉了10余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起来反侵略保家园的第一仗,并以中国人民的胜利永远地载入了

史册。

为纪念在这次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弘扬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口,烈士们浴血奋战的山岗上树起了纪念碑,周围广栽花草树木,供后人凭吊瞻仰。原来的三元里古庙现也已改建成“人民抗英纪念馆”,记录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

【三味堂】

这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粤式楼院,风格古朴华丽,回廊天井谐然得体,院中小戏台刚好为小院凑齐了“三味”。提起三味,很多人马上会想起到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听起来是那样的丰韵、高雅、意味深长,而这里的三味堂就决然不同了。它完全是一种低品位的闲情野趣,即香脂味可引来寻花问柳客,靡靡之音会伴随打情骂俏人,鸦片烟最终让人变成鬼。这三味既声、色、烟三毒俱全,特别是鸦片烟,它让人失去理智、失去尊严甚至失去生命。鸦片烟使强盛一时的大清帝国坠入国穷民贫的苦难深渊,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蒙受了从未有过的国耻,搞得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军队不像军队。皇室成员吸、官员吸、兵士吸、百姓吸,民心涣散,军无斗志,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还要割地赔款,任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横行。面对破碎的家园,鸦片吸食者整天吞云吐雾,他们失去了常人的理智,不惜倾家荡产,麻木地接受着鸦片对国民、对自身的毒害。为唤醒这些人的良知,劝诫国人认清鸦片的危害,有位忧国忧民的知识份子写出了这样的对联:孤灯一盏照尽平生事业,短棒半根打倒无数英雄。横批:你还吸吗?

传说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一下关掉了所有的烟馆,禁止鸦片生意,严禁吸食。不仅使烟瘾发作者到处卧爬嚎叫,就连猫狗老鼠闻不到鸦片的气味,也不能忍耐,互咬而死,满地尽是。

鸦片战争过去了一百多年,至今提起仍不堪回首,让我们国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远离毒品,健康快乐地享受美好的人生。

门口悬挂着一支放大了的烟枪,过去是招揽生意用的,今天它在这里无声地控诉着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祸国之灾。

三味堂古朴而豪华、陈旧而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它成为影视拍摄的首选之地,很多明导、巨星都曾光顾过这里,如吴孟达、释小龙主演的《九岁县太爷》,王学兵、赵文卓主演的《七剑下天山》,陈建斌、蒋勤勤主演的《乔家大院》,何润东、董洁主演的《新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在这里拍摄成功的,韩国电影《无影剑》也是在这个三味堂开机拍摄的。大家回想一下那些看过的影视片,在这里是否有你似曾相见的镜头。

在这个小戏台上每天都会有一场风趣幽默的节目演出,叫“禁烟选秀”,游客可以互动参与演出,届时定会引你开怀大笑。你也会成为禁毒队伍中光荣的一员。

【当铺】

典当业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120年左右,北宋宫廷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当铺的出现,不过那时叫“质店”。典当可分典、当、质、押四种,一

般情况下,“典”和“押”不一定有铺面,私人在家中也可以做典押交易,只要双方认同,写好字据即可,过去典妻、押子的事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质店则必须有门面铺号(字号),有明文规定不当“活物”,如人、动物、花草,而且很有特色,门外一定设有栅栏以防不测(抢当铺、吃当铺)。

当器物时间一般为3—12个月,月息1分。所谓“当”,就是物主用器物作抵押,以在当铺中换得相当于本物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当金,到期后再本钱加息赎回。如到期不赎,器物归当铺所有。所以当铺利润十分可观,是高利贷的一种变相盘剥。有句行话叫“九出十三归”。譬如应得到10元,则当即扣下1元,只给你9元,这就叫九出。三个月后月利1元,共三元,加原估价10就变成用13元赎物,这就叫十三归。

解放后此行当被取消,改革开放后1987年底,成都出现了第一家新兴当铺,随后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很多大中城市又逐渐出现了近千家。不过贷当的物品,本息操作国家都有一定限制。

【银楼】

听名字可能以为它是金融交易市场,其实它和金融交易不搭界,银楼实际上是前店后厂,是制造、出售金银首饰的作坊。资本雄厚的银楼还兼经营金银的买卖和对换业务,有时还从事带有风险性的金银投机生意。由于金银的贵重和生意的特殊性,一般商家都把店面盖成二层三层的楼面房,所以叫银楼,而且外观华丽以增加信任感。

过去银楼招用伙计(学徒)条件十分苛刻,必须具有铺保、人保、家保,手续齐全后方可入行拥工。铺保——有一定资产的老铺号担保,人保——有一定声望的官员乡坤担保,家保——全部家产抵保。入行前先签下生死契约,“盗跑逃亡照价赔偿,打骂病患死而无怨”,学徒期为四年零一节,期内不挣工资,不准探亲,不能会客,期满后底薪为本店(师傅)效忠五年后允许跳槽。所以一般入行后一干就是一辈子,除非自己做了老板。

入门后必先学的一门手艺是“鬼吹灯”,就是用嘴吹气,调节烧制灯的火候,以制造出晶莹剔透的金银首饰。由任何一家银楼买出去的首饰都有自己的标记,不管多长时间仍可凭此货到本银楼按市场价格退款,并且还能以旧换新。除按不同重量折合外,只收取加工费。

当今最著名的金行还是1929年由郑裕彤家族在广州创立的周大福金行,资产50亿美元,员工八万人,经营面已从金银拓展到玉器、钻石、珠宝。

【财神殿】

中国民间古来就有供奉财神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毛泽东的著作中都曾提及,说:“中农供奉赵公元帅最勤。”他这里所说的赵公元帅,就是我们财神殿里所供的财神——赵公明。这是一座道教庙宇。

原始天尊创立道教不久,教内分为两派,一派叫阐教,一派叫截教。赵公明就是截教内功底十分深厚的“领军”人物,早年曾在峨眉山修炼。由于他道法高深,被商纣王封为带兵元帅与姜子牙对敌,姜子牙多次出兵失利,无奈施展道法,念动咒语将赵公明魂魄摄取致其死亡,只身飞往封神榜。后被将姜子牙封为武财神。

文财神是比干,他既是纣王的叔父又是纣王的辅佐大臣,他忠心耿耿地奏谏纣王,妲己陷害忠良、迷惑君王,引得纣王大怒。在妲己挑唆下,纣王将比干挖心致死,一股灵魂飞赴封神榜。后被姜子牙封为文财神。

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人被封为财神呢?道理十分明显,他们俩一个没有心,一个没有魂魄,公允无私,没有邪念,没有偏心,能保证在发财的机遇上人人平等,就看每个人的福气造化和以心感天的至诚了。所以后来财神殿的香火是最旺盛的,善男信女纷纷遇庙焚香以求好运。

财神两侧左为社稷神,右为五谷神,意为香客前来敬香即使不能使你立即发财,至少也可得到某些心理安慰。

【茶楼】

据说广州人早晨彼此见面问候时常说:“喝早茶了没有?”(伊佐杂莫)。可见饮茶早已成了广州人普通的生活习惯。毛主席在刚解放时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注)的诗,里面就是以广州共同品香茗入句,劝柳亚子先生放弃偏见,赴京共商大计。

广州人爱喝茶的习惯由来已久,古老的茶文化品味高雅,内涵丰富,别有情趣。茶楼比比皆是,自家人休闲,朋友相聚,商贾洽谈生意,艺人切磋技艺,骚人墨客谈天阔地,往往都是到茶楼一叙,茶楼提供清和祥泰的理想场所。过去有“文品茶,武饮酒”一说,喝酒的人一般都是开怀畅饮,大呼小叫,不拘小节,所以叫武饮酒;品茶则是闲在斯文,细语轻声,彬彬有礼,不争、不劝、不激、不比,较之前者显得十分地平静祥和,这样才能把话说清讲透,事情才能拿捏着火候做周全。很多时候酒桌上谈好的事,第二天可以推得一干二净,但茶桌上谈妥的结果一般都是板上钉钉的。

喝茶,文言叫品茗,广州人叫叹茶,可见广州人喝茶是另有心得,一个“叹”字把喜叹、惊叹、赞叹、哀叹都囊括其中了。

茶楼,广州古时叫“茶居”,由光绪年间“三元茶楼”走红才开始改叫茶楼,后来要属康有为题匾的陶陶居最有名。原来茶楼只供茶点,由陶陶居开始经营正餐,买卖也越做越火,至今陶陶居的月饼仍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清道光年间(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禁烟,首先用了十来天的时间微服私访,他多次出入大小茶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查出鸦片走私的真相,为禁烟运动的推行制定了稳妥、有效的大政方针。

上世纪初叶,饮茶一般只佐以瓜子,北方是“花生豆儿”,直到目前北方人品茶仍是如此,一般不配食点。随着广州人饮茶的普及,茶居、茶室规模不断的精变,发展成茶楼后,烧麦、虾饺、叉烧包、莲容饼、纷果、春卷被纷纷摆上茶桌,很快被大众接受推广起来,就形成了今日喝早茶的时尚,并传到了香港、北京、上海。

到茶楼喝茶还有个规矩,茶博士为你添茶要致谢,一般用手指叩打桌子或茶杯既可。一般一壶茶可喝四、五道。只要把茶壶放在一边服务生就知道是该续水啦。如果服务生发现水壶是满的,他就知道是客人要求他给倒水,但这样的情况要注意,结帐后要把找回的零钱放一部分在茶桌上。

【天字码头】

天字码头位于广州珠江的北岸,就是现在广州的北京路南端路口,这是目前广州历史上使用年限最长、建港最早的一座码头。据《广州通志》记载,早在500多年前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此码头是由大埔县三河坝旧寨村船工李相寿私人出资兴建而成的,一个普通船工如何得有如此巨资呢?

【十三夷馆】

十三夷馆是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各国商务代办机构的一种贬称。古时中原汉族统治者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多带有某种鄙视,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来泛指所有少数民族为“四夷”,再后来被延伸就专指外国或外国人为夷了。乾隆年间开始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其他国家都是野蛮落后的“蛮夷小邦”。

【钟楼】

走过景区这条分水岭似的马路,大家就来到了香港街。朋友们首先看到马路的交叉口有座西式的钟楼,位置在毕打街的尽头。我们中国内陆还在“传更报卯”使用时辰计时的时候,而地处极易接近西方文明的各通商港湾,特别是香港,已经使用了由发条启动的机械时钟了。它省事省力又准确,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守钟人每天为大钟发条上弦,巨钟四面同步运行,每小时报时两次,正几点响几下钟声,半点响一声。是那时城镇先进与繁荣的象征,人们整天忙忙碌碌,钟楼为每个人把握时间提供了方便。

九广车站1975年迁往现址,大楼于1978年拆迁。为保历史的标记和大钟楼给港民难忘的记忆。经多方努力钟楼得以保留了下来,并在1990年由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一级历史建筑的法定古迹。钟楼矗立于尖沙嘴海滨,恰与艺术馆、太空馆、文化中心连成一线,是游客取景拍摄的最佳选地。

【西港城】

这座古英风格的红砖建筑叫西港城,这是一座1856年建成的爱德华氏古典建筑,地址在香港岛干诺道中街与摩理巨街的交叉口,设计简洁古朴,大柱拱门都极有风韵。初建成时是香港邮电局,因为无论英国还是香港,邮政用色都为红色。

干诺道位于香港岛上环地区,这里虽然没有中环一带繁华,但上环一带多了许多传统的味道,很多上了年纪的游客,包括本地的老年港民都会到此留连购物,以此安抚一下怀古的心绪。要想探求一下古老的香港旧貌,这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了。提起香港岛的上环地区,有一座坐落在荷李活道的文武庙是非常值得一去的,这里可以说是香港的宗教中心,凡到港旅游的人几乎都会到此参拜,许下心愿。据说是有求必应,百验百灵。

所谓文武庙的“文”,就是指“文昌帝君”,象征功名、官禄。“武”则指“关圣帝君”,象征信义与富有。香火极为旺盛,特别是每逢文昌、关帝诞辰或农历新年,这里更是人山人海。

下面我们参观的路线是往香港市中心发展的。我们眼前的这条街叫毕打街,当然我们反映不过的是百年前的香港街道,要知道那时的香港治安情况较差,打劫的事情时有发生。为再现当年的街景,这里每天都有场惊心动魄的枪战,您会亲眼目睹警察与江洋大盗之间

鬼吹灯行话篇四
《对古墓下定论靠洛阳铲》

对古墓下定论靠洛阳铲

——盗墓与反盗墓的博弈

来源: 文汇报

题记

有生就有死。

墓葬文化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在哪个大陆,远古的墓葬都蕴涵着那个民族在那个年代的大量信息。

今人对远古时代的先人的认识,是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得来的,而墓葬文化为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供了灵感,还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实证依据。 盗墓的恶行同样源远流长。

史书记载:历朝历代都有盗墓恶行发生,犹以战乱年代为甚。其间,既有当权者的“官盗”,也有民间的“私盗”。

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洛阳自古帝王州”,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始,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等13个朝代曾在洛阳建都,在历时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先后有104位帝王以此为帝都,号令天下。

1500多年里,无数在此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风云人物,在时光的大幕拉上后,复归黄土。他们的陵墓里,蕴藏着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绝世珍品和众多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 于是,就有了盗墓和反盗墓的博弈。

日前,本报记者来到中原地区。在洛阳及周边的一座座中原小城里,听到了大体相同的民间评价: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盗掘之后,洛阳周边的古墓迄今大约已经十穴九空。

站在洛阳市区东北角春都路附近的河南省洛阳监狱大门前,抬头就可以看见北邙山。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海拔只有300多米。它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山不在高”,独特的地理位置,令北邙山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上有了独特的意义,绝对不可小觑。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赵跟喜先生特意带记者登上北邙山。北邙山绵延在黄河南岸,东西走向百余里。站在北邙山上南望,地势开阔,伊水、洛河自西而东贯洛阳城而缓缓流过,更远处是

嵩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应了古人墓葬要“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于是这里成为古人理想中安息的“风水宝地”。

这一习俗流传千年,唐人甚至有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对“北邙无卧牛之地”的寻常解释 “墓冢已经多得连卧一头牛的空地也没有”,赵跟喜并不认同:“不是山上真的没有一片可以卧牛的空地,而是指所有的地都有了主。”正是“北邙墓冢高嵯峨”,秦、汉、晋、南北朝的名门望族纷纷在北邙山建墓,一般平民百姓已经买不起北邙山的墓地了。

除了古人“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北邙山还有什么特点吸引了历朝历代的先人?

在北邙山的山崖上,记者果然见到了独特的山体:

北邙山的山体是红黏土,在一层足有一二米厚的红土之下,是一层10厘米到30厘米不等的白色黏土层;这层黏土层的下方,又是3到5米厚的红土;红土下面又是一层白色的黏土,而这层黏土的下方,仍是厚厚的红泥。近看,这白色的黏土,像是由大小不等的石灰组成;远看,则整个山体层层叠叠,北邙山果真如史家所言,“土层深厚”。

赵跟喜先生指点记者:“北邙山不仅水深土厚,还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白色的黏土层就是过去老百姓灾荒年吃的观音土,当地人叫 料僵石 。”

赵老先生说:“不进水,不塌陷,防潮和坚固,是墓室长久保持的基本要求。观音土对古人墓室的保持十分有利,它既不容易渗水,能使墓室保持干燥,又比较密实,有利于墓室的稳固和对棺木的保护。北邙山山体上的泥土层厚度在5~15米,土壤黏结性强,坚固致密,为墓室的保存提供了非常好的土质条件。对古代的造墓者来说,能将墓室造在两层观音土的中间无疑是最优选择。

盗墓人,紧密而不稳定的犯罪团伙

“你想了解盗墓这行的真实情况,根本不用去看《鬼吹灯》和《盗墓笔记》,那与真正的盗墓团伙的活动,几乎没有关系。”对记者说这番话的,是中原地区的一位文物行家。在邻近洛阳的一座小城的一家小茶馆里,在纸灯笼透出的昏黄灯光下,这位深谙内情的行家为记者缓缓揭开盗墓族的冰山一角。

“河洛地区的盗墓族,曾经有着明显的家族特征。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过去家族特征非常明显;二是这个特征今天已经渐渐淡去。”

“过去盗墓也有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的传统,也就是非一家人不一起盗墓。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全都是 父子兵 ,但至少是三服以内的近亲。”

“为什么?因为盗墓不仅有着巨大的风险,还有着巨大的利益,而这巨大的利益更加大了风险。盗墓群体在作案前,风险主要来自外部;而盗墓后,风险却主要来自内部,团伙内部相残并不少见。”非法利益群体内部的结构,在突然出现的巨大财富面前是最不稳定的。

所以过去盗墓族有个规矩:作案群体通常2~3人一伙,多则4~5人。有人负责挖土,行话叫“起土”;还有人负责到墓室里去寻宝,行话叫“清堂”。“清堂”也有顺序:从上到下。如果尸体未化时,行话叫“热揭”,清堂的人就先在尸体的头上套一根绳索,然后俯下身将绳索往自己脖子上一套,再一仰身,尸身也被带了起来,这时盗墓人就将尸骨身上的衣物和身下的陪葬品掳掠一空。负责清堂的盗墓人在下面清完堂后,拉动连接地面的绳索,让上面的人将自己先拉上去。随后,原来在上面起土的人再下到墓室里,清点一下究竟找到了什么东西,以免清堂的人有猫腻。点好了,再把所有东西都捆好。然后,先把人拉上去,最后把盗墓所得拉出地面。

这样的流程看似繁复,却完全出自盗墓团伙内部的“提防和监督”机制。如果在盗墓的过程中,先把盗墓所得的宝贝拉上去了,结果清堂的人还没上去,上面的人就往洞里填土了;还有种情况,人拉到一半,上面的人一刀割了绳子,再把寻到的宝物拉了上去。所以后人经常在被盗过的古墓里发现墓道或墓壁上有来历不明的尸骸,有的是因为墓室里的瘴气、缺氧等原因,还有的就是团伙内部的人为加害。

不能说现在就没有这样失踪的人,这位文物专家说。

但现在农村一个家庭的人口比过去少了,青壮劳力多外出打工,所以一个作案团伙基本上是一个村镇的人。

在一般人的眼里,能发现地下的古墓可是个不同寻常的本事。“要发现和确定古墓的遗址,确实是个 高技术 的活。盗墓的人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长期积累了丰富经验,就如寻找煤矿、金矿的勘探队员一样,能根据山脉的走势发现矿脉;二是文化底蕴相当深厚,通过查典籍、看碑志、访传说的方法,发现未经发现的大墓;三是世代相袭的家族犯罪,爷爷一代就知道哪里有古墓,爷爷一代盗的是金银,父亲一代盗的是玉器或唐三彩,孙子一代盗的是墓中残留的碎器和石刻墓志,什么来钱就盗什么。”

“这些方法,外行的人就是知道,也几乎学不会。”这位文物专家说,“如果外行都能学会,我就不能对你说了,否则不成教唆了吗?现在的动向是,盗墓贼不敢盗典籍上能查到的大墓,因为国家抓得紧,一被抓就要判重刑。他们喜欢盗无名小墓,抓到了,判得轻;而一旦抓不到,就可以发大财了。”

这是魔道长期博弈引发的新变化。

说到盗墓,洛阳铲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在洛阳期间,记者暗访了洛阳郊区一家专业生产洛阳铲的作坊。说是“暗访”,不过是没有亮出记者的身份而已。在洛阳买卖洛阳铲,是完全合法的生意:全国的文物部门都要使用洛阳铲啊。

洛阳铲没有原罪,而且发明者真的非常聪明。在那家作坊里,记者看了洛阳铲的制作过程,它的制作其实很简单。将铁铲加热后,口部打成半圆形。整个铲体口大尾小,渐渐收拢,其好处是一铲下去,土从较宽的口部铲入,到铁铲尾部被压紧,摩擦力大增,不会掉落,使用者可将土直接带上地面。文物工作者也好,盗墓贼也好,一看地下带上来的土是什么年代的,是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死土”,还是被人动过的“活土”,就可以知道底下有没有存在古墓的可能。

今天,遥感技术已经普及,可以用来发现古代墓葬遗址,但真正要下定论时,还是要靠洛阳铲说话。

正在打铲的工人师傅对记者说:“要买竖铲?(洛阳人叫洛阳铲为“竖铲”)五天后交货。别看这满地的竖铲,都有主了。”

盗墓也有季节性,青纱帐一起来,盗墓贼就蠢蠢欲动了。探墓的行话叫 捣坑 。如果盗墓贼看上一块玉米地,4个人一人一铲,间隔2米一个探眼一字排开,一个晚上就可以探完一亩多地。探杆过去用白蜡木一根一根接起来,可以长到十多米,甚至二三十米,现在则用带螺纹的钢管接起来。如果发现下面有“活土”,就会加大探眼密度。他们凭经验能很清晰地发现和确定墓道墓穴的走向,对墓葬的位置和内部结构了如指掌。

如果再深探下去发现“死土”,深探则就此打住,因为据此就可以确定墓葬遗址的深度。 如今,完全靠洛阳铲盗墓的,已经是小打小闹的蟊贼了。过去,盗墓贼也用过炸药,甚至警方过去破案后曾发现盗贼在年三十除夕夜趁家家户户放鞭炮的时候用炸药炸墓的,但现在这类作案已经很少了。盗墓贼已经有了新的作案手段:比如用可燃性气体或易燃液体引爆,一下子就可以炸出一个容一人垂直通过的深洞。

盗墓贼通过勘探,不仅可以在地面上就知道地下的墓大概是哪个朝代的,还可以知道这个墓以前有没有被盗挖、破坏。比如汉代的墓,地上铺草木灰;而唐代的墓,地上铺白石灰。周朝的墓最深,可达到三四十米;汉墓其次;唐墓则较浅,一般十多米。

墓室在地下基本保持原形的,行话叫做“干堂”、“空堂”;因为各种原因墓室倒塌了,行话叫做“实堂”、或者“瓷(实)堂”;如果墓室已经灌水了,则叫“湿堂”。已经被盗过的墓,盗墓贼叫“废坑”。根据墓室不同景况,盗墓贼有不同对策,且按下不表。

严打之下,第三次盗墓高潮恐难出现

在洛阳的官方和民间,流传着各种版本的盗墓和反盗墓故事。大约20年前,洛阳市洛龙区公安分局缉私队队长郭勇因倒卖没收文物获取暴利被处极刑,人们依然记忆犹新。而当记者从洛阳市公安局的警官口中听到有的大案“破了一半,破不下去了”的无奈,觉得特别沉重。

当地的文物专家认为,河洛地区的盗墓活动,从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两大高潮:第一次高潮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各地军阀带头暴力盗墓,攫取财源,以扩充军力;第二次高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过在政府的全力打压下,迄今高潮已过,进入尾声。

深谙内情的人士介绍说,从最底层的盗墓到将被盗文物走私海外,大概有四个环节:最底层的是没有文化却有盗墓经验的农民,他们是乡野盗墓的主体;其上是了解行情、懂得鉴定的经营者,他们往往有着相对固定的下线,主要从事文物倒卖和经营;第三层有着较为明显的“黑老大”特点,行话称作“支锅”。“支锅”在当地话的意思里是做饭,这里引申为“买单”,是盗墓活动的“投资方”和组织者,所有的盗墓费用由他投入,绝大部分的盗墓所得也归他所有,一旦事发,还负责“捞人”或为入狱的盗墓贼瞻养家人;最上层的则是海外走私文物的黑社会团伙。

警方认为,按现行体制,打击往往是“重两头,轻中间”,第二、第三层人远离现场,有反侦察能力,取证相当困难。而且,除了国家明令规定的国家级文物必须由国家收藏以外,允许个人收藏文物,全国各地真假莫辨的文物市场何其兴盛。

最新的动向是,南方的盗墓走私团伙开始蠢动,并北上中原,以期引进空闲下来的“高技术人才”。这是因为当地加大了对尚未开挖的国家级大墓的保护,而小墓小穴在经历了那么多朝代和年代的反复盗挖后,已经几乎“无墓可挖”。去年年底轰动一时的曹操高陵墓,几乎空空如也。对盗墓团伙来说,那只是个不值得一提的“废坑”。也因此,第三次盗墓高潮恐难形成。

洛阳市文物局办公室主任李修德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洛阳文保工作的新成果:“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正扎实推进,各县(市、区)田野调查工作基本完成。普查队员共踏查乡镇180个,普查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3294处,其中复查958处、新发现12336处,新发现文物点约占总量的92%,普查成绩位居全省第一

盗墓与反盗墓的博弈依然在进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13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