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

| 能力训练 |

【www.guakaob.com--能力训练】

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篇一
《无处不在的说话训练》

无处不在的说话训练

作者:唐娟红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11期

一年级的识字课文图文并茂,老师在说话训练时讲究层次,铺设梯度,一步一步引导,从词,到短语,再到句子。让孩子进行表达交流,把孩子引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的大门。 方式一:填空式造句

一年级孩子虽然记忆中已初步有了词、句的概念,但不够明确,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中心和条理,词语搭配不当,所会词、句也较简单。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铺设说话“阶梯”,逐步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第三篇识字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环节:“平日里,爸爸妈妈会带我们去风景优美的公园玩,那里究竟有什么吸引你呢?”孩子语无伦次地说着。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环节:“瞧图上,这公园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娱乐设施呢?”学生有的能按顺序说一说,有的就把词串背一遍。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情景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有所感触,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虽然有了韵文的词汇,但是孩子的表达仍不够通顺。我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孩子说话,这种填空式的说话训练,给了孩子句子的结构,让孩子从文本中找词汇,大大降低了孩子的说话要求,就此解决了他们“无法有条理表达”一大难题。在孩子口语化偏重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挖掘教材的资源,给孩子提供书面化的词句。老师可以引领着造句,从词语到短句,再到长句,循序渐进。孩子会慢慢地习得文本的语言,表达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方式二:学说完整话

一年级的孩子语言不规范,不是缺少主语,就是把词序颠倒,用一些残缺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老师不重视,缺乏引导,久而久之,会养成他们说简短的词汇、说半句话的习惯。教师可以巧用识字课文来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一)创设环节,先分述,再连起来说说

苏教版第一册识字4课主要内容涉及去野外观察、采集昆虫标本,我设计了以下的说话训练,以此达到引导孩子理清事情条理的目的。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做了哪些事?去了哪些地方?观察、采集了哪些昆虫标本?

2.能连起来说吗?提供学生句式:我们去( ),观察了( ),采集了( )的标本。

3.提高要求,说说螳螂、蚂蚁、蝴蝶在干什么,蜻蜓怎么样……

这不是简单的填空式说话,而是结合文本,从简单的三句话“我们去了哪里?”“我们观察了什么昆虫?”“我们采集了什么标本?”到一句完整的话“我们去野外,观察了螳螂、蚂蚁和蟋蟀,采集了天牛的标本。”这样一个充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如果孩子能提高要求,将句子说具体,那就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这对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词串分类,关注自己的感觉来说

苏教版第一册识字5课主要内容涉及到海边玩耍。提到“大海、沙滩”,特别能引起孩子的喜欢与共鸣。我觉得要能让孩子在说话时关注自己的感觉,不但积极性较高,内容也会具体生动些。

我提供这样的说话契机:要是你在海边玩,感觉怎么样?会看到、听到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

如“小朋友们来到沙滩上,光着脚丫踩在沙子上,软软的,多么舒服呀!”

“沙滩上的贝壳各种各样,有的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一只蝴蝶,有的像一只海螺,还有的像一只小刺猬,全身长满了刺。我真想去捡!”……

(三)自主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

苏教版第一册识字6课主要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常见的建筑物。我让他们说说曾见过的建筑或设施:我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什么是怎么样的。

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掌握许多词汇,还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引导孩子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孩子从简短的词汇到学说完整的一句话,再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说话训练较有梯度性,比起直接让学生随意地语言描述更能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语言丰富、规范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步骤、规范化的说话训练。

方式三:渗透句式

小学生低年级孩子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

为主。在小学一年级中让学生运用基本句式练习说话是符合小学生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是说话训练中常用的梯度练习方式。

这种较复杂的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尝试了语句重组,不仅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发现,在基本句式的引导下,学生的说话出现语法错误的几率是很少的。一个个富有韵律的词串,一句句简洁又明了的句子……就是教材的一块沃土,值得我们去开垦。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像涓涓溪流一样,细水长流,是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逐步养成的。

从词,从句,从教材出发吧!

编辑 鲁翠红

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篇二
《无处不在的语言交往活动》

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篇三
《电话无处不在》

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篇四
《语文-语句赏析题》

语句赏析题

写赏析是一种很好的学语文的方法。学生可就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赏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赏析充分显示了学生不同的个性,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又能相互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获得灵感。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的乐趣和兴趣。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学生的赏析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语文素养,从而对症下药,日积月累,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其语文素养。

赏析句子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局部来说

1、由常规字词入手

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首先从字词开始。如文中一些精辟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与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搭配极为恰当。

2、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

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

(1)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变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白鹭》)

赏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2)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

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3)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4)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5)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 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3、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A:“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A: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B:“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B: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把握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A:“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B:“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

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B: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5、 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等。

6、分析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7、写作手法角度

要点提示:包括铺垫、衬托、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想象联想等手法。

例句:“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注意点:记住一些规律是必要的,但认真阅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句子,说出你的理解、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义,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特征,联系所写环境特点,也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二、从整体来看——结合文章的精妙的构思与新奇的立意

a、 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现主题,构思很独特。

b、独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会联想到什么?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联系起来。在《甜甜的泥土》中小亮尝了融化了奶糖的泥土甜甜的,引出了文章的主题母爱就像那泥土,宽广厚实,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就是一篇立意新奇的文章,别具一格。

c、 对其它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等,认真咀嚼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三、针对文学体裁中的诗歌和小说来赏析。

(1)诗歌:主要是意象(境)美: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比如: “名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赏析:四句写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景色,意境优美恬静而不死寂。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静喧合一,颇具禅趣。诗人笔下景物,如苍劲的松树、柔和的月光、汩汩的请泉、丛丛翠竹、叶叶青莲、嬉嬉浣女及莲叶间滑行的渔舟等,虽未穷形尽相,然皆可唤起视觉形象,着壁成绘。在景物的布局上,作者也做了别具匠心的安排,从明月至渔舟,是按流水的方向来进行布局的,这就造成一种完整、和谐的画境。语言清新疏淡,没用一个色彩词,就像一幅素雅的的水墨画

(2)小说:主要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成功的人物形象要有真实可信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环境描写有景为情设、情随境迁、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景物烘托等。

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用江景表现曹操的气魄。

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也是赏析很丰富的内容。

写赏析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不能有畏难情绪,不可避重就轻。做到坚持练习,坚持交流,扎实提高语文基本功,并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审美层次,审美境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总之,赏析语句、理解语句、揣摩语言,都属于一种阅读感受和审美的过程,其过程包含对语言层面的把握,也包含对文章内容理解层面的把握。要做到更有把握地解答,阅读者要联想到句子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所呈现的结构艺术、所营造的意境氛围、所运用的语言修辞与表达方式、所具备的句式特征,所体现的情感语气,所使用的修饰语以及特别的词语层面,由浅信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探究。

因此,解答这类题

第一步,抓住语句的一些表面特征作为切入点。观察句子使用哪些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是否有一连串的动词使用,是不是有独特的形容词与副词,去寻找一些表示范围程度以及频率的限制词,发现第二人称手法的运用和非常疑问、反问的语气被表现出来。

第二步,紧密结合文章内容和特殊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内容品析。

思考该语句或该词语给予全文中人物、事物、景物表现的支撑作用,对主题、结构、情感的表现作用;对作者本人情感倾向和意图的暗示作用。

最后归纳一个小技巧:应试时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的思想内涵,如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以及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等等。

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篇五
高考语文(福建)二轮限时规范训练【5】(含答案解析)》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5

(用时:45分钟 满分:28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6)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答案 (1)言笑晏晏 (2)同是宦游人 (3)吾未见其明也 (4)茕茕孑立 (5)而后人哀之

(6)心远地自偏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在一个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在日益喧嚣浮燥的年代里,要想在理想与现实间铺上一条回乡的路,那就只有去追寻丰________(yú)生命律动的大地风物,去探求给养内在情性的源头。甲乙在他的最新散文集《鲜花地》中就做了这样的追寻与探索。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 答案 (1)腴 (2)“燥”改为“躁”

解析 (1)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联系前后的字进行推敲,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应填“腴”字。(2)题要对成语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燥”指缺少水分,“躁”指不冷静,根据词语及句子意思,应是“浮躁”。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1)当一方将权力赋予另一方时,必须建立一种机制来________权力接受方能够按照权力授予方的意志行使权力,对其决策和行动负责,这种机制就是问责。

(2)模式引进________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强迫”中国电视制作从各个环节弥补不足,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相比,人不过是________,我只是中国这个大家庭里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但我愿做有价值的那一个。

A.保障 不只 九牛一毛

B.确保 不止 九牛一毛

C.确保 不只 沧海一粟

D.保障 不止 沧海一粟

答案 C

解析 确保:确实地保持或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

(1)句不存在“受侵犯和破坏”这层意思,应选“确保”。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表递进。根据(2)句的“还”,应选用“不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3)句侧重说人的渺小,应用“沧海一粟”。

4.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大漆,是漆树树皮中分泌的汁液,又名生漆、土漆、国漆,有“漆中之王”的美誉。②中国漆树产量大,质量佳,在远古时期便已使用大漆、认识大漆,并用大漆制作器物。③目前中国发现的现存年代最久的漆器,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 答案 ② “使用大漆”与“认识大漆”位置互换。

解析 通过分析,在②句中,“使用大漆、认识大漆”语序不当,不符合认知规律,应是先认识后使用,二者应该互换位置。

5.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7分)

在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的非洲草食区,游客总能看到黇鹿健美的身姿。遗憾的是,园方昨天传出坏消息:有一只雄性黇鹿死了,而它的“爱人”,另一只雌性黇鹿也正等着做开腹手术。

究竟是谁害了它们?园方兽医为雄性黇鹿做了解剖,赫然发现它的胃中囤积着重达4公斤的塑料垃圾袋!虽然垃圾袋上的字体已模糊,但依稀能辨出是各种食品的包装袋。

据园方介绍,黇鹿属于反刍动物,误食塑料包装袋后,黇鹿无法把这些异物反刍到口中吐出,也无法将它从胃肠中排出,日积月累,黇鹿无法正常进食,而垃圾袋也无法排出体外,黇鹿最终被堵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

(2)请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 答案 (1)厦门一野生动物园中黇鹿因误食塑料垃圾丧命。

(2)要点:这一事件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在景区游玩时,随手扔垃圾,可能会给野生动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为此,我们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身边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体略。

解析 在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几个方面对新闻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概括。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可先对新闻事件进行评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指出正确的做法。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4·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

杨 平

①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

②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③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

④“千城一面”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成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⑤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⑥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的挑战。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⑦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否则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构造,文化就不可能多样,城市文化就缺乏生命力。

⑧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最终形成,必然有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及互动的过程,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无法形成城市精神,靠市场的无形之手也无法建构健康的城市文化。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社会力量在介入重大灾害事件进而

塑造公民精神的过程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其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协调,是城市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一个新命题。

⑨所谓城市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它可以体现为美轮美奂的城市建筑,也可以体现为传统遗存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生长,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应是一个城市的价值和精神。如此,城市才可宜居,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才可和谐,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才可扎根,经济发展才可能借此获得自己的文化面孔。

(选自2013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大推动了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引起了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关注和讨论。

B.涵养城市文化,以往是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

C.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正面临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考验,但只要认真应对,就可能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良好影响和积极作用。

D.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既可以是能看见的美丽建筑,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既可以是传统遗存的物品,也可以是未来创造出的文化产业。

答案 B

解析 “现在是市场力量为主力军;但将来,社会力量将后来居上,成为主体”错,原文为:“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7.“这其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深刻地反映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格局之中”中的“种种矛盾和不适”具体指什么?(3分)

答: 答案 (1)当今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形成各种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3)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解析 首先要找出设题句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由此句向前搜索,找到与之相照应的内容,即文章第④段,最后对用分号隔开的第④段第三句话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提出城镇化应直面文化命题这一问题。(3分)

答: 答案 (1)过去和当今的城镇化建设缺乏历史和文化建设,城市缺乏有品质的生活。(2)城市有了文化,才能赋予居民幸福生活。(3)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和精神。

解析 从全文的角度考虑,逐段阅读,分析其与文化命题的关系,凡涉及文化命题的存在问题、意义、实质等的内容都可作为答案要素。如第④段是文化命题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第⑤段是文化命题与人们幸福生活的关系,第⑨段是文化命题的实质,筛选其中相关的语句,整合答案即可。

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篇六
《修辞无处不在》

形容某物品无处不在的语句篇七
《语文无处不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20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