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篇一:《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借助课文和古诗进行诗文积累,感知儿童诗的创作表达。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调动情感、导入课题。

1.(出示望月图)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中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是出自王维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能读好这首诗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文诗对照,再读全文。

(一)读着这首诗,老师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答吗?

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是因为:(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因为:(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因为:( )

(二)学习交流:

1. 独在异乡/为异客 是因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15岁那年„„)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用心感受。

交流:都说文字是有感情的,你听出了什么?(忧伤)你在为谁难受?为什么?

(2)想一想:这样一个孩子,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两年里他会有多么的不习惯,什么不习惯?(说话、饮食、生活习惯„„)

小结:不在自己家乡,什么都是困难重重啊,对于王维来说,长安再怎么繁华也不是他的家乡,而是诗中所说的――异乡,而他自己也不是长安本地人,而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异客。

(突出“独”字)诗中的“独”字是什么意思?(独自一人)这个独字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孤独、寂寞„„)

(3)是啊,“两年”啊,700多个日日夜夜,这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是――漫长的两年,这是孤独的两年。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两年!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因为:( )

(1)诗人为什么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个“倍”是什么意思?对,更加。王维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生答第二自然段内容)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重阳节的大街上分外热闹,再读句子,读出热闹来。读了这段话,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换个词语。

(3)过渡: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当家家户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是王维却漂泊在异乡长安,看,这就是此刻的王维,(出示图片)他独自一人站在树下,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老师也想到了几个词(出示):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孤独无依)生读词串

(4)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

课件出示:

当别人一家团圆,吃着团圆饭时,王维身边却冷冷清清,他想:要是( );

当别人( )时,王维却( ),他想:( )。

(5)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因为:(生答第三自然段内容) ....

是啊,这么热闹的节日,让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欢度节日的情景,谁来读——

(1)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妈妈总要( )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爸爸总要( )。

(2)引读: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3)欢聚的时光总显得那么短暂,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而如今的王维却只能:(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4)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回家呢?(师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乡长安。所以诗题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

你们看,这就是华山。(出示华山的图片)这样的华山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高耸入云、连绵起伏)

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的话只能靠步行,而且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真正是千里迢迢啊,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和他的兄弟真是“天各一方”(出示),他们不能相会,不能――也不能――更加不能„„你从这省略号里感受到了王维此时心里是什么感受?

(5)再读这段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希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6)这样的思念,这样的遗憾,化作了诗句――一起读。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再读古诗,情感提升:

1.过渡: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这就是――思绪万千。他将自己浓浓的思念,融入了诗句,融入了28个汉字,写成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次出示古诗男、女生分别配乐朗读。

2.如果将这首诗浓缩成一句话,那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 如果,将这首诗浓缩成两个最能表达王维心声的两个字,那一定是--(课件“思亲”下加着重号)。

3.是啊,重阳佳节,华山西边的王维思念着家乡的兄弟,而华山东边的兄弟也在思念着王维。他们天各一方,但心是想通的。

五、改编创作儿童诗。

1、老师将这首千古传诵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了一下,变成了一首现代诗,想不想读一读?

远方的兄弟,你可知道

独在异乡的我

孤零零

冷清清 每年的重阳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多么开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年的佳节 远方的兄弟,可还记得 一如既往地热闹

家家团圆

小孩快乐,

老人高兴

可独在异乡的我 孤零零 冷清清 唉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们看,古诗和现代诗写法不同,但却可以表达相同的思念,相同的情感,是不是很有意思?

2如果,请你也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代王维的兄弟给王维回赠一首诗,你行吗?(出示)

远方的亲人,你可看到?

洁白的云朵

在为我送信

信上说:

菊花美酒已经酿成

请你回来畅饮

远方的亲人,你可看到?

芬芳的花瓣

在为我送信

信上说:

远方的亲人,你可看到?

在为我送信

信上说:

„„

篇二:《唐诗名句赏析之一零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零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作于诗人十七岁时,当时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为了谋取功名,诗人独自一人漂流在繁华帝都。虽然帝都的繁华对于当时热衷仕进的青年士子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对于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这繁华热闹越切,这孤独无依也就越强烈。

上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清晰地传达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那种孤孓一身的感受。由于王维家在蒲州,位于华山以东,所以称“忆山东兄弟”。山东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要佩戴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所以有下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之节,诗人身在异乡,不能参与登高仪式,更加遥想身处故乡的兄弟如何在这一日重阳登高,佩戴茱萸。

篇三:《每逢佳节倍思亲》

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阅读课文之“文”并发挥想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步理解“诗”之涵义。

4、感悟诗句中以及课文中包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解读: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和大意,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生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该“文包诗”是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但“文”不仅是“诗”的内容的形象呈现,还是“诗”的创作背景的补充。而“诗”是教材的核心,是“文”的升华。教学时,应当以文会诗,诗文互参,来理解全文主旨。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相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读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说的”(披文),后看它“说了什么”(入情)。这是中国传统文论关于阅读过程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因而,学习本课课文的“文”也好,“诗”也罢,都要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怎么说的”,再追寻“说了什么”。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根据中年段特点,我认为中年级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缘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文中找句子,写批注,谈理解。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3、由此及彼。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怀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几首“怀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铺垫基调。

1、配乐诵读三首古诗名句(幻灯出示图画、诗作、配以音乐《思乡曲》)

师: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成为千古名句。

宋代诗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经修改的“绿”字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艰辛的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诵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心声。

(以上幻灯出示整首诗,特别突出显示名句。)

2、引出王维诗句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句唐朝王维写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看一看完整的诗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

【设计意图】

给古诗配乐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走入诗的王国。不同曲调的古曲有助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如表现相对平静点的用:《潇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语》《春江花月夜》;表现激烈的用:《十面埋伏》《骏马奋蹄》;表现哀伤的用:《二泉映月》《寒鸦戏水》。本课主题为“怀乡主题”,因而可以选古筝弹奏的《思乡曲》。

二、趣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读通古诗

指名读古诗,第一次标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齐读,注意节奏指导。

xiō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

关于吟诵,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因此,本环节分几个层次的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熟,乃至初步读出诗的意味来。拿“情动辞发”的观点来看,这个环节是通过吟“情动之句”,初步体验古诗怎么写的,由韵律美来触摸古诗的“情动”之处。

2、读短古诗

(1

)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学会把诗读短,下面同学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

读得越短越好,你会怎么读?

你能不能能把这首诗读成每行四个字的,(题目不管):让学生同座2人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的“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有不同的读法若干,只要能呈现一些画面,没有短语搭配问题的皆可)

或者

或者 „„

师点评:这样读,让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画面,“独在异乡”图,“佳节思亲”图,“兄弟登高”图,“遍插茱萸”图。不错,大部分诗意都读出来了。

(2)如果读成3个字,你会怎样读?

其一其二其三 „„

(3)如果读成2个字,你会怎样读?

异乡, 或者: 异客,

思亲。 佳节。

登高, 兄弟,

少人。 茱萸。 „„

师点评:同学们真有水平,读出了四个意象,其实,诗歌就是有很多意象组成的,抓住了这些关键意象,你也能成为诗人。

(4)如果整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

板书:思。

师点评:这个“思”,是思念的思,是思乡的思。同学们读出了全诗的主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

将一首七言诗读短的灵感来源于古体诗也有三言四言之类的短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将古诗描述的画面精简至最简单,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或者意象,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了什么,学生所保留词语会各有特色(有好几种方式),不管会呈现何种画面意象,都是对诗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有助于了解诗歌究竟写什么主题。二是在读短诗的过程中,特别是保留四个字、三个字时,学会关键词组合搭配的得当,只有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搭配恰当,读起来才通顺,当然,这些术语名称不需在课堂上直接明示。三是通过最终的凝练形成对诗的主旨“思”的初步认同,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的第二个环节——“写了什么?”

三、以诗会文,索句解诗。

过渡:我们不仅要能把古诗读短了,我们还要把古诗读长了?谁能把古诗读长?怎样读长?

(就是借助课文的介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行吗?)

1、幻灯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诗句读课文,找到能解释古诗的相关句子或者词语,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每个小组重点解释一句话,题目也算。

2、小组合作研究。(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情况时初步了解各组研究的句子情况,避免研究集中在几句热门句子上。)

3、上台交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为阳数,所以称“重阳”。古时候这天又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忆:想念)

(教师补充:“山东兄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华山以东”——五岳之一。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山西永济。简笔画介绍。)

△独在异乡为异客:

对应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应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对应句子: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应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预设:教师点拨注意点:

(1)王维15岁那年,就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学,而且一待就是两年,没有亲人陪伴,“孤独”是主要精神状态。

(2)学生容易疏漏的解释“逢”遇到;“佳节”:只知道重阳节,不知道“美好的节日”

(3)少了王维一人。(教师补充: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

4、齐读全诗。

5、小结:刚才,我们各小组根据课文的相关描述,初步理解了诗意,走近了作者内心,但是,诗有限而意无穷,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课文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到生本学习背景下,学生在课前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理解,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借助小组的讨论:先找关键句、照应句,再从文章其余处补充,基本可以解决疏通诗意的任务。小组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古诗中个别字义的准确把握。如“每” 解释“每当”“逢”解释“遇到”等,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要点拨。

四、走进文本,入情入境

1、自读自悟要求:课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关键词是2个:“佳节”“倍思亲”

“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中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找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写批注,然后交流。

2、交流:重点为以下几句: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预设:点拨要点:

(1)联系自己的经历, 抓住“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进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

(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

(3)回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预设:点拨要点:

(1)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2)领会王维设身处地,替兄弟们想到的 “少一人”的含义。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预设:点拨要点: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王维可能还想了些什么呢?借机理解“思绪万千”的意思。

3、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再次加深诗意的领会;二是对“佳节”情境之下思亲之“倍”的再次解读,同时也是对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解读过程。这个环节是反过来找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源头的过程,由于“文包诗”的“文”更形象具体一些,如文中对“佳节”热闹情境的描述,对诗人内心的揣摩等都比较详细,所以,有助于进一步领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学生通过“披阅”“批注”找寻辞发之源,

五、同题拓展,比较阅读

1、纵向(王维本人诗作)

杂 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2、横向(其他诗人佳作)

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诗曰:“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诗人抓住“雁后”“花前”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写出自己思念故乡,急切思归的心情,委婉含蓄,颇近唐人五绝。

唐代岑参《渭水思秦川》诗写道:“渭水东流去,何时到澭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诗人用凭添两行眼泪,随水流向故园,来表达自己思念故乡的情愫,形象而又深刻。

清朝袁凯《客中夜生》:“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落叶萧萧,触动诗人归思,但归路茫茫,回归无望,夜雨声中,又传来一声雁叫,更使诗人愁肠欲断,归思难收。

《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思正切。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字里行间隐含着无限的悲愤和哀伤。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设计意图】

古诗学习需要形成知识链,同题拓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加深印象的作用。纵向的拓展

篇四:《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

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及注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译文: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篇五:《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赏析_作者王维。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283043.html

    上一篇:关于赤胆的成语

    下一篇:目无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