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万里的诗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篇一:《杨万里儿童诗》

1、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2、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3、闲居初夏午睡起(1)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此诗描写梅子成熟、芭蕉荫浓的初夏风光和儿童扑捉柳花的场景,表现了清闲恬淡、天真无邪的情趣。“留酸软齿牙”句写啖梅传神;“分绿”句形容蕉叶的浓荫,暗示反光、投影作用;“捉柳花”句关于杨万里的诗

写儿童专心戏嬉之状,跃然在目。诗句显示了诗人化工肖物的本领。

4、闲居初夏午睡起(2)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赏析】

此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5、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嘻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嘻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6、桑茶坑道中

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这是个雨后晴天,日头光灿灿的,微风清爽爽的,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溪水穿过碧绿的原野,奔向无处;夹岸丛生着繁茂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那头老牛,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早没有人担心老牛逃走。

篇二:《杨万里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伤春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关于杨万里的诗

小池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关于杨万里的诗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睡起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类别:【记时】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新柳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宿新市徐公店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晚风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七绝】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舟过安仁 【 杨万里】

一夜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篇三:《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

外在平淡质朴,内在深刻隽永

----论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

201209372278 于海洋 指导教师:张家壮

【摘要】: 杨万里,南宋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写作的主要兴趣是描写自然景物,诗歌构思新巧,语言流畅,汲取了民歌的精华,自成一体。他的诗歌处处流露出诗人敏锐的艺术感受与灵动的诗思匠心。杨万里以自然景物为主的山水诗洋溢着诗趣之美,给人一种独特而新鲜的审美感受。从他《小池》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到《宿新市徐公店》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但杨万里的诗歌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他写诗专学江西派,竭力仿效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风格,然而江西派写诗强调字字有出处,并讲究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以至于使他的诗存在模仿的现象,影响不佳。经过认真思量,杨万里认为与其戴着江西派的镣铐写诗,阻碍自己的个性发展,不如反判师门独树一帜,为此杨万里的诗风为之一变,变得意境鲜明,通俗清新,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他的诗歌创作本着广学博取、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特点,形成了一个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特色诗风,后自成一体,时称“杨诚斋体”。扭转了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端,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更因其擅长“活法”,博得盛誉,不仅在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国诗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就如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杨万里的诗歌取景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处处有过人之处。下面就两大方面来浅说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

【关键词】:童趣 奇趣 理趣 自然 生活

一、诗歌中一样的荷塘,别样的情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做,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颖,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是取景却有所不同。1、描写景物的范围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感观:满眼碧绿的荷叶与天相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诗人把对朋友林子方即将离开的心情全都隐藏在每一句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他对朋友离开的谆谆告诫。这首诗歌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写的是诗人近距离观察所得:泉水无声无息,无知无尽地为小池补给水源,树影倒映在池水中。尖尖的小荷刚刚从水中探出头来,已有蜻蜓悠闲地立在上面。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荷塘的动景。它写的是生命,留给读者的是对生命的思考,这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境界有大小,不以是非而分优劣”。2、修辞方法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用了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西湖的六月与其他季节对比,用碧绿的荷叶和灿烂的阳光衬托鲜艳的荷花。而《小池》诗人用了拟人手法,写泉水怜惜小池,无私地为小池补给水源, 树阴也喜欢天空的晴朗与微风的轻柔。3、表达方式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侧重描写六月西湖的景色,展现其勃勃生机。而《小池》诗人则侧重抒情。诗中的景物充满人情味儿,表现出诗人对新生事物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诗歌中充满着童真童趣

在教学有关杨万里的诗歌时,学生的一句话使我对杨万里的诗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诗歌中充满着童真、童趣。那次学习的是杨万里的诗歌《小池》,学生在读完课文后,一个学生说了一句:“真有意思。”我立即追问了一句:“有什么意思?”学生说:“在那有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的地方玩多好呀!”学生的这句话启发了我,课下查阅了有关杨万里的所有作品,我惊奇的发现杨万里的诗歌里中充满着情趣,甚至是童真、童趣。杨万里写诗诸多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是对自然景物兴趣浓厚,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出充满着童真、童趣的画面。就先说说《小池》吧。“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立上头。”。这首诗描写一个无声的泉眼、一池浓密的树阴、一道涓涓细流、几片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展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和谐的关系,也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一道涓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无声无息;池边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宜人的境界之中,这样的初夏风光,朴实而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泉眼因为爱惜涓滴,所以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绿树生命,似乎因为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所以用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中的“才”和“早”,前呼后应,形象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情景。嫩绿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站立在上面了,轻盈而又富有动态,带来满池的生机与活力。像《闲居初夏午睡起》里“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对孩童的描写性语言中使画面生机烂漫,充满儿童的活力,有一种诙谐的风趣,表现了童真的回归。如《秋山》中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杨万里把乌桕称其为老染工 ,在风趣之中透着温情。 乌桕一生不辞辛苦用 缤纷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老染工。诗人诙谐地调侃乌桕一生只顾装扮他人,不免犯老糊涂,用错染料,把乌桕树叶染成暗褐色。“小枫一夜偷天酒,却请孤松掩醉容。” 幽默地把枫叶秋天变红的自然 写成枫树昨夜偷吃了仙酒,醉红了脸,央求孤松帮忙遮掩醉容的生动情景剧。诗人笔下的“乌桕” 是糊涂的老染工,红枫是浪漫贪杯的小淘气,青松是乐于助人的人,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童趣。

三、诗歌中洋溢着奇趣

奇趣,就是指超出平常,出乎人们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杨万里品评诗歌,注重奇趣,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也把这当作写作诗歌的一个宗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着意表现它。试看《舟过城门村清晓雨止日出》:“五日银丝织一笼,金鸟捉取送笼中。知谁放在扶桑树,秪怪满溪烟浪红。”细雨连绵下个不停,那蒙蒙的雨丝仿佛织成水晶笼子,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就恰似关在笼中的鸟儿。满溪烟浪映衬着红光,人们才悟到不知道谁把鸟笼子挂在扶桑树上。全诗从瑰丽的想象入手,充满绚丽神奇之奇趣。《八月十五日诚斋望月》中的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把天空的颜色说成是鸭青色,把圆圆的月亮想象成一团冰,并且认为这一团冰不依傍天空,而是自由自在地运行,同样是别出心裁,饶有天真烂漫之奇趣。《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诗人坐在湖滨,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缓缓地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个冲刺,全部落入湖水中。分明见它入湖,细查湖水,湖水却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真是奇景,充满了一种新鲜的奇趣。他的古体诗也充满了这种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嵋。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老夫早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水到峨嵋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自此无南风。此诗除开头四句正面描写长江风浪之大以外,其余全是从想象入手写狂风骤起“五日五夜无停时”的骇人威力。诗人由北风劲吹,逆风阻船这一目前实情入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长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滟滪而抵峨嵋,江水流尽而与海水相接;更想象水至源头,前无去路,后亦无归途,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 ,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充满惊人之感的奇趣。关于杨万里的诗

奇趣来自于诗人新颖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但这种想象和夸张绝不是无生活和感情依据的炫奇立异,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现诗歌作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而使读者产生新奇之美的艺术感受。

四、诗歌中启人心智的理趣

杨万里的山水诗富于理趣。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中,既蕴含着启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诗歌的形象美。沈德潜《清诗别裁凡例》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杨万里的山水诗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杨万里是理学家,更是诗人,因此他并不像有的理学家那样把诗歌写成押韵之语录讲义,一味下“理语”,而是把理学的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创作,用理学

家“活处观理”的方法来观照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体道。由微知著,从具体的山水景物中体味天理,发掘宇宙万物造化之妙。同时认真学习和汲取前代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哲理的艺术经验,用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寄寓深奥的哲理,写出了理趣盎然的诗歌,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启悟。如《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乍看起来,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万山终于阻挡不住小溪奔流的壮观图画,读之使人感到心胸开朗。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给予我们的仿佛又不仅仅如此,细加咀嚼寻味,其中仿佛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在万山与小溪富有童话色彩的斗争中,我们既可像胡适先生那样认为“此诗可象征权威与自由的斗争”;亦可认为弱小的小溪经过不断的抗议、喧叫,最终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广阔的前程,蕴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挡、逆转,而“万山”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必定失败的道理;还可体会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的道理。由于此诗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诗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兴中生发出哲理,于形象而有趣的画面中呈现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与“趣”浑然一体,毫无牵合之感,仿佛如盐之溶化于水一样,无痕却有味。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一个“赚”字,一个“拦”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也饶有诙谐之趣。不是么,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梁,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亘面前,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已经陷入了群山万壑的重重包围之中。山行如此,人生的征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山放出一山拦”,一段艰苦路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就一帆风顺,前头尚有千山万水还等待我们跨越。

五、诗歌善于抓住自然景物关于杨万里的诗

例如《新柳》一诗:“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柳”是很多诗人喜欢写的一个意象,大家都写,也就没有几个人能写出新意。然而杨万里的这首《新柳》却别出心裁,诗人将柳拟人化,柳不仅会动,还有了思想。末句“引”字用得很好,说明柳条的变长是因为柳被池中的柳影吸引着,把整首诗都写活了。《新柳》一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还真是新奇别致。又如《夏夜追凉》,时值夏夜,杨万里回乡居住,在廊桥上纳凉。四周的虫鸣让他触景生情,就着朦胧月色即兴赋就。“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形象地概括了杨万里回到故里的感受。家乡的气息已经让他陶醉,无风的夜晚依然凉爽不已。这种凉爽是来自故土的称谓,是来自乡亲呼唤乳名的节奏和耳旁熟悉的乡音。这种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就像廊桥永远地把诗人的身影留在故里,留在乡亲的心里一样。也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当仕途受阻时,杨万里毅然回乡定居。在可触可摸的乡情里,尽情地展现内心的所思所想,表现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杨万里的一生与荷花结缘,这跟他为人清直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在杨万里的心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异常高贵、圣洁,就正如他所崇尚的“为人清直、为官清廉”的品格一样,因而把荷花当作内心真实的写照。荷塘、荷叶、荷花、莲蓬等等都是杨万里笔下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当年杨万里在西子湖畔送别好友林子方时,见到美丽的西湖水,最先触动他心弦的依然是湖中接天盖地的莲荷。《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又从西湖的荷叶联想到家乡的荷叶,融入自己满腔的情感描绘出这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写意画。应该说,家乡成长的莲叶耳闻目染了杨万里,荷的品性陶冶了杨万里的心灵,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风景。

六、诗歌描写日常生活

像《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首诗写了田夫全家雨中插秧的故事,整首诗歌就像人们平时说话一样明白易懂。开头两句写插秧这项工作分工明确,“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的非常好,写出了插秧这项工作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一点也不懈怠。三四句写大家在雨中抓紧插秧,虽然雨很大,身上都湿了,但大家还是像打仗的士兵一样冲锋陷阵,打好插秧这一战。五六句写到吃早饭的时候,有人来给田夫他们送饭,但是因为插秧这事真是太急太忙了,大家还是忙着低头

插秧。最后两句是田夫对给他们送饭的人说的话:“您快回去吧,秧还没插好,你把饭放着,我们待会吃,您还得回去照看小鹅小鸭呢!”这首诗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它的语言是从民间口语中提炼出来的,诗人把插秧的场面比喻做打仗,把斗笠比喻“兜鍪”(古代打仗用的头盔),把蓑衣比喻士兵的铠甲,后四句几乎全用口语,朴素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白。又如《雪晓舟中生火》:“乌银见火生绿雾,便当水沉一浓烛。却因断续更氛氮,散作霏微暖袍挎。须臾雾雾吐红光,炯如云表升扶桑。阳春和日嘿满室,苍颜遏丹疑醉乡。忽然火冷雾亦灭,只见红炉堆白雪。窗外雪深三尺强,窗里雪深一寸香。”舟中生火被刻画得很有诗味,就在于诗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图景,锤炼意象时敢于超越前人的陈规戒律,进行大胆的幻想,对动态过程的深细把握和独特高妙的艺术处理,这正是杨万里过人之处。

七、总结

虽然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仅远少于陆游的,而且诗歌创作的数目也不如范成大,但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重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总而言之,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永远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在中国诗歌史上永远绽放他独有的光彩!本人浅薄的目光不能全方位透视,以上的阐述只是本人的粗浅见解,请恕学生笔拙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殷切希望指导老师斧正,点铁成金。

参考文献:

【1】 李忠.浅说杨万里诗歌的取景艺术【J】.课外语文,2013,7:96-97.

【2】 王海峰.杨万里诗歌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3,4:117-118.

篇四:《杨万里的诗有哪些》

1、<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诗有哪些

3、<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5、<春晴怀故园海棠>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杨万里的诗有哪些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6、<读严子陵传>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7、<过杨村>

石桥两畔好人烟,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8、<念奴娇>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
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
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
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
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
且说庐陵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
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
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9、<伤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0、<戏笔>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11、<晚风>

晚风不许监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12、<昭君怨>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13、<昭君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14、<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5、<武陵春>

长铗归乎逾十暑,不着鵕鸃冠。
道是今年胜去年。特地减清欢。
旧赐龙团新作祟,频啜得中寒。
瘦骨如柴痛又酸。儿信问平安。

16、<晚风>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17、<好事近>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18、<寄陆务观>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篇五:《杨万里名言名句》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名言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5、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6、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7、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8、岭上芭蕉雪打死,霜雪打死还有心。

9、愿坚晚节于岁寒。杨万里名言名句

10、学而不化,非学也。

11、莫河早行奇绝处,四面八方野香味。

12、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13、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14、殿上胪傅第一声,15、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16、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拨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31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