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

| 少儿兴趣 |

【www.guakaob.com--少儿兴趣】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一)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人教0801班周祥

学号:08429144

在老师所推荐的几部影片中,《辛德勒的名单》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当然,刚开始,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甚至因为影片较长,还有些畏惧,不过还好,渐渐地我就被它的情节所吸引住了。

影片的背景取材于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政策。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德国企业家在战争期间救助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他们避免被纳粹屠杀的故事。对于这发生在西方,且已经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我没有多少很深的体会。观看电影前,脑袋里想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数字:六百万。可能也就是几张曾经在历史教材上看到过的关于大屠杀的图片。其他的,我也就不知道了。其实说实话,相对于当今世界六十多亿的地球人口和几千年战争中死难的几个亿的人来说,六百万并不足以令人震撼。但是,当这个数字发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当这种种族灭绝政策发生在某一个特定民族的身上的时候,这背后的历史终究还是无法让任何一个人忘怀。虽然大家不是同一个种族,但是作为同一生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点都无法用木然与无视去对待(当然,这是不包括一些不敢正视历史,死不悔改的顽固种族与异类的)。几十年前这场在欧洲的惨剧至今依旧是我们心中无法释怀的一种苦难,一段无法允许谁去玷污的记忆......

辛德勒一开始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人。和许多人一样,他只是一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政策投机发财的商人。酒色财气,他样样精通;在德国社会中,他凭借自己的强悍的交际能力与犹太人的死对头,纳粹的刽子手称兄道弟。甚至,他自己,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起初,对于犹太人,他只是在利用他们而已。利用他们为自己工作,为自己赚钱,为自己获得权利与好的生活享受。一开始在小小程度上对犹太人的庇护不过是在庇护自己的钱财而已。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的民族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了家财,也被自己的民族关起来过,在自己的国家战败后,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逃难。但是一千一百人啊,一千一百个本来应该在大屠杀中死去的跟辛德勒并没有什么亲属关系的生命,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下,他们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电影简介中说战后由辛德勒救出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竟然超过了整个波兰的犹太人。前后几个数字,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我们该承认一些东西,承认这个好像不是好人的好人:他的确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如最后犹太人送他的戒指上刻着的那行字:凡救一命,即救世界。而他却为自己感到愧疚,要是用自己的这枚戒指去换人命,那又得救出多少人了......他,难道不能说是犹太人的庇护神吗?

同样,一份名单成为生或者死的界定线,我也没有弄明白。当辛德勒用钱财,用关系在这个生与死的斗争中换取到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时候,我不禁要问:生命竟然可以用价钱来商量?战争,这个一直给我们带来悲哀的斗争形式为何总是如此的受到各个民族,各个年代,各种信仰的人的喜爱?人类的生存与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 当年强势的德国人对付的是弱势的犹太人,而如今强势的犹太人又在对付着处于弱势的巴勒斯坦人。几十年,仅仅几十年,不少的犹太人对当年德国的屠杀一直耿耿于怀,而如今,又有多少的犹太人看到了在他们屠刀下,处于悲惨境地的巴勒斯坦老百姓?无论长幼,无论男女,也无论军或者是民。一颗高科技的炸弹下去,失去的是鲜活的生命,留下的只不过是未来历史书上的数据而已。...

当然,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被自己的同胞视为不是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杀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的是,他救活了正义,

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人类独有的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我与他生长的文化区域不同,但我还是得向他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世界,才会有她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也才会有她光芒四射的英姿......

辛德勒的名单 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二)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这部电影不是第一遍看了,以前曾认真看过一次,稍有感触,不很强烈,这次又看一遍,深深地感觉到内心的那种起伏。

《辛德勒的名单》——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以前看的时候并没有查阅跟这部电影相关的一些资料,这次特意看了一些,深受感动,对斯皮尔伯格的行为充满敬佩。

影片主要围绕着奥斯卡辛德勒的变化来展开序幕,仍记得从一开始出场,辛德勒一副不可一世的精明的商人形象,一脸的迷惑的笑,迷惑了德国军官,迷惑了依札克史登,让廉价的犹太人为他工作,一个德国的纳粹党员在德国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战争中利用犹太人为其工作,大发战争财,多么精明,或者说多么令人“佩服”啊,这样的人一看就是成“大事”者,必将过上上层阶级的生活,必将留名史册,正像他对自己的妻子骄傲地所说的那样“我敢说这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记得他,他做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这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但是或许是导演的匠心独运,奥斯卡辛德勒,最后确实做到了别人所不能的,最后确实带着两只旅行箱,但装满的却不是世上的财富,却是他仅剩的衣服。

影片的转折,或者说是辛德勒的转变出现在1943年3月13日,这一天,科拉科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辛德勒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看到他那紧锁的眉头,失去了往日的【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

嬉皮,他在思考,他在感受,他在不理解中理解着自己的人性。在这里,导演斯皮尔伯格将艺术发挥到了几乎极致,从头到尾几乎都是黑白色调的影片中出现了一个身着红衣的小女孩,一个穿行于暴利和屠杀而未受到伤害的小女孩,正是因为这个小女孩的出现,使得辛德勒内心深深地受到谴责,痛斥自己。他最终找到了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最终批准将自己的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而代价就是给阿蒙·戈特一个令人满意的报答。

就这样,辛德勒的工厂成了众多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4月,戈特奉上级之命要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辛德勒深知集中营的可怖,他立志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于是他向依札克史登口授着名单,并用钱买通了戈特和盖世太保朱利斯,买下了自己的工人,拯救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看到辛德勒口授一个又一个名字的时候,他的眼中充满了迫切的希望,但从他的语气中,又显得那么的无奈,他尽力了。这期间,他因为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不断受到迫害,为了向德国军官行贿,他的工厂也几近破产,但他仍那么得义无反顾,不得不说我被感动了。

1945年,德国终于无条件投降了,个人认为影片也自此才算真正进入高潮,辛德勒的演讲可堪称经典,“德国无条件投降的事情,刚才已正式被宣布,在今天的午夜时分,战争正式终结,明天你们就可以开始找寻你们幸存的亲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结果可能是令人失望的,在经历了六年的屠杀之后,举世都在哀悼这些受难者,但我们存活下来了,你们当中很多人曾经亲自谢过我其实你们该感谢的是

你们自己以及你们大无惧的史登,还有那些在面对死亡威胁的同时仍默默照顾彼此的人”,接着他又说“我是纳粹党员,也是一个军火制造商,我还非法地奴役俘虏替我做工,我现在已成为一名罪犯,在今晚午夜你们将获得自由,而我将被通缉,我会陪各位留在此地只到今晚的十二时五分,在那之后,请各位原谅,我必须开始逃亡。”然后他对着工厂的军官和士兵说:“我知道你们的上级接到他的上级的命令,要你们清除掉这个营区的所有俘虏,现在是你们动手的最好时机,他们全部聚集在此,这是你们的机会,或者你们可以选择离开,堂堂正正回到你们家人身边,而不要做一个杀人凶手。”不得不说第一次看到这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紧张的,但看到一个个士兵垂头丧气地往外走的时候,心里也算是舒口气,最后只剩下那个小头目,面对着辛德勒,眼里充满着不甘,或者说他是因为被辛德勒戏耍而不甘吧,但他什么也做不了了,那么复杂的眼神,最终一脸无奈,一脸不服气地走了,多么解气!

但是,辛德勒也要开始他的流亡了,临行前,工厂中的工人们从牙齿上取出金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面用希伯来文刻成了一句经文: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仍记得辛德勒走的那个场面,全部工人站在两侧,当他走过来的时候,所有工人脱帽表示尊重,长老代表全体工人写了封信交给辛德勒,目的是万一他被捕,上面所有的一千多个签名可以证明他的行为。然后依札克史登把那颗戒指交给了辛德勒,辛德勒却哭了,说了一句话:“我可以救更多的人的„„”看到这,我眼眶真的湿润了,有想过现实中会有如

此的人吗?可是,多么令人感动,一辆汽车,一个勋章让辛德勒感到懊恼,一个已经付出了自己一切的人,却还在想着付出更多,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崇高在这一刻开始升华。

影片最后,纳粹投降,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银幕上突然大放光明,出现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从黑暗中走到阳光下的感受,可以体验到剧中人解除死亡威胁的开朗心情。而这时,画面直转,众人走到的是奥斯卡辛德勒的墓碑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辛德勒犹太人,每人都拿着一块石头放在辛德勒的墓碑上面,表示他们对辛德勒的尊敬与怀念。

《辛德勒的名单》整部影片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年代中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的深刻主题。最令人欣赏的是,斯皮尔伯格作为一名犹太人并没有从历史仇恨和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监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将这个影响化作忠诚的记录和忠告,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示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不禁又想到了当前的利比亚的局势,真心地希望战争的早日结束,战争带给的永远都是无辜的人的逝去,带给活着的人无限的悲痛,望世界和平!!!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三)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早有耳闻,但一直未能一睹为快,今日有幸看了一遍,影片给予我的感觉已无法用震撼二字形容,悲伤并存感动,久久徘徊在心底,难以退去。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描述二战中犹太人惨遭德军屠杀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奥斯卡辛德勒是如何从一个冷血的纳粹商人变成倾尽全力拯救犹太人的伟大之人的转变过程。

这部影片无疑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最为优秀的作品,更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作。斯皮尔伯格之所以能将这部影片拍得如此震撼人心,则因他的身上也流淌着犹太人的血液,童年时代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这无疑为他的影片提供了宝贵的来源,影片中也表现着他的真情实感。

影片的开头,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在低声吟唱着圣咏曲,微弱的烛光渐渐熄灭,一缕缓缓升起的白烟,变成火车轰鸣的烟雾,蜡烛的熄灭,也预示着犹太人安宁的生活将要被打破。以这样一个温馨的场面开头,与其后德国纳粹的残忍和血腥形成鲜明对比。

刚开始辛德勒,他只是想趁着乱世发财的人,所以,他很精细的戴上那枚象征他身份的纳粹勋章。如他对他妻子说的一样“我缺少的不是运气,是战争。” 所以,当辛德勒看到德军肆意屠杀犹太人时,眼中还尽是茫然。直到他看到一个红衣女孩,那抹红色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整部影片皆以黑白两色为基调,旨在象征那个黑暗而又令人恐惧的时代,而唯一的彩色便是这个红衣女孩,这个红色代表生命,虽然它看上去是那么脆弱且无力。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一笔。最后,辛德勒又在开往焚尸炉的汽车上见到了这个女孩的尸体,此时,他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德国纳粹的残忍与惨无人道。这个红衣女孩成为辛德勒思想转变的关键,他的心中已隐隐有了救赎的念头。

纳粹的屠杀还在进行,他们屠杀犹太人便如打猎射杀兔子或獐子一般,甚至面带微笑。歌德上尉嫌工人的门铰做得慢,将他拖出去,准备枪毙,一个即将被处死的工人无力地跪在地上,没有任何反抗,而身旁要枪毙他的歌德与两名军官却正在讨论手枪的故障问题。这种场面着实令人触目惊心,影片在此将黑色幽默玩到极致,但在观众眼里,只有黑色,无尽的黑色,没有人会笑,不管口中还是心里。

于是,辛德勒开始贿赂记录员,用打火机,或是名烟,记录员欣然接受,接着,便是记录员手中的打火机或名烟的特写镜头,他仅要做的,就是大笔一挥,增加工人所产产品的数量,这也许就救了几个犹太工人的性命。【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

辛德勒在别墅的阳台上有一段颇为经典的话:“杀人不是权力,与权力不同,权力是有足够的理由去杀一个人,但却不是杀,是赦免。”辛德勒的话似乎起到了作用,之后,接连地赦免男孩与女人。同时,他喜欢上了那个犹太女佣,但他不敢让别人知道,也不敢承认。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完全可以向她表示爱意,他们完全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歌德的思想已被所谓的“法西斯精神”所迷惑和麻痹,他已无法自拔。影片在此控诉着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当那个没有除去浴盆污渍的男孩毙命于歌德枪下时,观众们对于法西斯朦胧的希望也被他打碎了。

希望破灭后,辛德勒开始实施他的计划,他念着一个个记忆中的犹太人的名字,打字员打出一个个铅字,影片的名称“辛德勒的名单”由此诞生。名单就是生命,名单外的世界则是无底的黑暗深渊。换取生命的代价就是送给歌德大把大把的钞票,这几乎耗光了辛德勒所有的财产。

最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罪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逝去的千千万万的犹太人的魂灵却不能再复生了„„

影片的结尾,当人们在战争结束后,纷纷来到死去的亲人朋友墓碑前纪念,一束束鲜花和人们的表情及墓碑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影片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之重、意义之重、救赎之重、以及生命之重。电影中伟大的救赎精神铸就了传世的经典。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四)

[篇一:观电影<辛德勒名单>有感]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辛德勒名单>,正是一部这样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1939年9月,德军攻下波兰,纳粹下令,所有犹太人必须到小城克拉科夫登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到德军登记员的桌前登记。克拉科夫成了犹太之城。

从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大量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

这天,辛德勒来到登记处,找到一个曾在利勃兹一家搪瓷厂当过会计,名叫伊扎克·斯泰恩的犹太人。辛德勒有意买下工厂,用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他要斯泰恩当他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为了节约成本,辛德勒雇佣犹太人工作,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辛德勒的故事也会被人们永久地诉说。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整容强大,让所有人都重感了一段血腥的历史。

看完影片,我不禁留下了眼泪。历史是怎样的,人性是怎样的,<辛德勒名单>为我们诠释了。世界是怎样的,在<辛德勒名单>的黑白与彩色的变换之中,我们感悟了。正如“黑色星期天”,历史有过一片黑暗:而正如影片开头的烛焰,人性闪烁着美丽的光。

[篇二: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取材于二战,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大环境下,一个德国企业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得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的故事。

辛德勒是一位精明的德国商人,他利用这场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那些犹太人生产的铝制品,他凭借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着实大赚了一笔钱。然而,他一开始虽然并不见得是个什么好人更不要说英雄,和许多人一样,他仅仅只是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发财的投机商,甚至他自己本身,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对于犹太工人,他只是利用而已,借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取自己的享乐奢华的生活。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民族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家财,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逃难!但是,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之下,那一千二百多个人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之一!正如影片最后,犹太人送他的那枚意义非同的戒指上所刻的:”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诚然,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应该有一个英雄的名分,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及其后人永远也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正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英雄。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被自己同胞视为非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二百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与感恩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人类独有的人性!

这部怀旧的黑白电影里,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但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在绝望中崩溃,每个人都渴望新生活新生命,都在坚强的活着,就像其中一个犹太人所说的”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己,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徒弟,我们就会生生不息。“但凡有了信念,哪怕是躯壳灰飞烟灭,灵魂依旧会指引下一个生命勇敢的朝着自由狂奔。

影片最后,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内心的痛楚被希望代替,这也是辛德勒式的光辉在闪耀,让我们在霞光掩映中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无权决定别人的命运,更无权剥夺生命。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才会在这个世界拥有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才会有它光芒四射的丰碑!

[篇三:<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1000字]

在众多关于二战题材的影片中,有一部以粗粝的黑白画面为主调的史诗电影让人泪流满面,它就是曾获得第六十六届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六项大奖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突破了同类影片的樊篱,用深沉的艺术魅力展现着犹太人在纳粹铁蹄下挣扎求生的悲惨画面,同时又以讴歌式的情怀去追寻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丝毫暗淡的人性光辉。

这部如土地般厚重丰富的影片充满了艺术的智慧,斯皮尔伯格通过娴熟而出色的电影表现手法把<辛德勒的名单>打造成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黑白色调的采用是这部影片的独具匠心之处,它和彩色色调的强烈反差构成了影片中死亡与希望的双重寓意。除了色彩和影调,斯皮尔伯格简洁的电影语言也让这部史诗格局的影片拥有了洗炼的气质。影片以一场大雪作为结尾,这一幕场景极大地拓展了镜头的表现空间,并使画面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给世界电影史带来了思想和艺术上的双重收获,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因这部影片的出现有了更多光彩,他为现在和未来的电影时空打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人性丰碑。

在二战这个历史悲剧中,悲天悯人的美好情怀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依然暗暗涌动在残酷的现实之下。人性的曙光照亮了这部经典影片中的处处阴霾,也为沉沉黑夜洗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目前来说,我还是并不怎么喜欢看美国的大片,我总固执地认为那些所谓的大片,大多崇尚技巧、技术,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观看了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之后,我开始动摇了自己以前的那种幼稚的想法,没有想到那些优秀的大片中在反映人性上如此得逼真,在认识事情的本质是如此得深刻,使我久久地难以忘怀。

在中国,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从我记事起,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部,但至今还留下印象的,已经没有了,如果非要找出一部的话,只得把<乌龙山剿匪记>拉上充数了。而<辛德勒的名单>也是一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它不像中国影片那样,直接地把镜头对准宏大事件,泛泛地描述,而是把发生在这段历史事件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通过一个小的切入口,来深挖掘它的内涵。

<辛德勒的名单>主要讲述发生在二战期间德国疯狂地屠杀犹太人这个大背景下,一位德国纳粹投机商在目睹了纳粹的暴行,并与犹太难民朝夕相处之后,营救犹太人,最后破产逃亡这样的一件事情。我想像这样的类似事情,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实在是不值得一提,或是不屑一顾。然而,导演斯皮尔伯格先生却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那段辛酸的历史,悲惨的生活,引发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现代人的深深地思考。

在看完了这部影片之后,我的内心久久的不能平静,喉咙有点儿难受,总想说出一些东西,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几天都特别难受,一直酝酿到现在。我在想一个问题,中国在二战期间,也遭到像犹太人被屠杀的厄运。但至今为什么好多中国人对这段历史就淡忘了呢?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小说呢?为什么中国至今还没有拍摄出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影片呢?难道是中国人真的很健忘吗?我想,未必。中国也有人写过抗日战争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国人也曾拍摄过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但为什么没有能够给人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呢?

我想:这应该有一个复杂的原因吧,别的姑且不论,我仅仅从那些拍摄的影片上讲:一些反映抗战题材的影片好多是应时之作,总善于从一个宏大的角度入手,展现宏大的场面,里面弥漫着截然对立的仇恨,影片的一些人物都是模式化的,像京剧的脸谱一样,让人一看到就能猜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物的性格刻画太单薄了,真有点儿像鲁迅评价<三国演义>那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写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样的人物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吗?

因此我渴望着中国也能出现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的影片,用多彩的镜头去描绘刻画人物人性的复杂性,性格的多样性,使得人物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从而去反映中国人所遭受的苦难,引起全世界人的观注。在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引发人对此深深地思考。从而更好地制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维持世界的安宁与和平。

[篇四:<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不过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因为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可是终究因为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老师提到了它。终于决定看了,时间安排不太合适,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不过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篇五:<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本片通过一位二战中波兰经商人辛格勒靠自己力量努力下救犹太人的故事来反应出二战德国人的残酷及民族主义影响下的反人道主义罪恶行径,<辛德勒的名单>影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也是一位犹太人,从他的亲身经历上更能公正客观并真实的演绎出犹太人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迷茫和无助。

在叙事手法上,本片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前后相呼应,并通过前后对比讥讽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战胜兽性的过程。全片大部分运用了黑白胶片,以此反映当时的黑暗,更有一种纪实的感觉,开始与结束时的蜡烛相呼相应,那是人性之光,注视着希望,给人一种幸福终将来临的感觉。

同时又让人想到二战中遇难的所有人。像是一种祭奠,却仿佛只有他们才话在光鲜灿烂的生活之中。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导演演绎出非凡的两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同时时存活在这两个世界之中罢了。导演对光影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在明与暗、黑与白之间为观者诠释了一组又一组的特色场面。暗光线下辛格勒的忧郁毫无保留的体现出来,明亮的光线刺穿阴影,一次次为犹太人带来希望。

在这明与暗、黑与白的相更迭下,突显出犹太人对命运的无助,再一次次放逐,一次次救赎中,希望与失望并肩,不知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辛格勒的登场通过一组特写镜头,交代了他的身份。简洁大方的西装,说明他是个中产阶级,一塌纸币表明他是为钱而来,纳粹党徽说明他是纳粹党员。镜头中的两次出现一个穿鲜红连衣裙的少女,看似只是过客,却反映了辛格勒对自己无能的责备和时代下个体的卑微无助。在德国军队冲入城市抓捕犹太人的场面中,充分的反映出面对危难时人们的不同选择。被抓而又不顺从的被捉到街角,随意一qiāng,杀人不眨眼,人对自己命运没有掌握权,而人对他人的灵魂没有了敬畏感,浑浊了的世界叫世人不敢相信,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

人们慌张的去找藏身之处,却总也不安全,但这一幕足以说明:活着,是人最基本的追求,绝望永远不会出现。而无处藏身的妇人逃到街头,被小士兵发现却意外的得到帮助,反映了在黑暗中也有没有被污染的纯洁的爱心,仿佛有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又让人感叹他终将被同化的事实。在兵临城下的危亡之时弹起的优美乐曲与战争的残酷格格不入,没有一名军人为之震撼,他们是失去了对美的感悟的一群狼!这般凶恶撕破了美,在血口之下,旋律停止了。演奏者看似向命运抗争,与时代格格不入,实则是一种逃避,他将自己关在了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忘却了痛苦,而这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篇六:电影史上经典巨作,<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由澳大利亚作家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夫妇在世界大战期间利用自己的工厂,事业挽救了1200余名犹太人,使他们免于遭到法西斯杀害的真实故事。

在战争纷乱的年代,生命就如同蝼蚁一样卑微,一不小就命丧在qiāng口,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如此,每天都有人命丧生,犹太人在那个年代的生命真的可谓是“一文不值”。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年代的影片,我想它更想表达出的是在人性战争面前露出的耀眼的光辉,“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的口号让我们看到了良知的未泯,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永恒的价值!

——题记

1、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描写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它以辛德勒的故事,向我们揭露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表现的震撼而又发人深省。

一开始,主人公辛德勒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他的工厂雇佣大量的犹太人不是为了要时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

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毫不关心。他只考虑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心鼓舞。他感谢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德军的屠杀从来没有中断过。

二十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血腥的辛德勒。他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党卫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此,他再不是一个为金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货来挽救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的生命的正义之士。他商人的聪明才智与赌徒的行使作风在此时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控制大局,转危为安。正是辛德勒的这份名单,承载了1100个犹太人的生命,使他们得以在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悲惨历史中幸免。这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功绩,也是为所有纳粹党徒的赎罪。他的壮举又告诉我们,“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只要一个人留有足够的道德底线,将可能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拯救这个世界,同时拯救自己。

他最后也得到了犹太人的永远的纪念。

很喜欢<辛德勒的名单>那款经典的海报,一只手从上握住一只向上的手,想这也是这部电影超越二战背景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希特勒鼓吹着德国人的高贵和犹太人的低贱时,在风雨如晦的日子恰恰上演了这一出反希特勒意图的拯救和自救,这正是其鼓舞人心的地方,任疯狂的极端主义思想一时横行,总有人道主义的光芒照耀前方。它不需要你有如何的道德高度,不需要你已走过的人生路上毫无瑕疵,只要正视当前的现实,抵御将自我道德下拉的力量,就足以保持良知,并成为社会理性运转的一份力量。

活着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1000(五)

[篇一:<活着>观后感]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实,福贵的人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命途:从身为地主的浮华到败家后遭压迫;从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军回家团聚;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

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活着观后感。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后,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后来发生的种种波折,使福贵变成了一个全心为家庭而奋斗的男人,也让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只有福贵自己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希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篇四:电影<活着>观后感]

我去看<活着>这一部电影,只是因为上选修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它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年代有些久远,可是却如此真实。可是看过之后我却久久不能忘怀,或许是因为主人公一家悲惨的命运,或许是因为他们坚强的活着的信念,我于这个周末又将这个电影看了一次。

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也许涉及太多敏感话题,这部电影甚至有一段时间是禁播的。

。<活着>可说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尽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故事本身,但是他的导演能力和风格的确是适合这样的故事的。在叙事上与余华原著精神相合,平淡而朴实。考虑到受众,他也在某些场景上加大了力度。小说中一笔带过的最悲哀却是必须在影像中浓墨重彩的。在这里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显得很重要。张艺谋做的比较内,也就得到了受众的尊敬和承认。

曾经的纨绔赌棍富贵输掉了自家院房,在恰好的时机恰好成了贫农。被抓壮丁后回来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女儿凤霞发烧后成了哑巴。在之后心头肉般的儿子有庆被曾经的好友现在的区长春生无意中撞死。终于遇到相伴的男人二喜的凤霞却又因难产大出血而亡。唯剩外孙,二喜和老夫妻相守。

福贵命途多舛,先是嗜赌破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气走了自己的媳妇;好不容易一家团聚了,又被抓去当壮丁;等到战后得以回家,团聚时间不长,小儿子却死于意外;好不容易女儿嫁了人,却死于难产。可是影片中却穿插了幸运地一部分,他本是地主之后,却因破家拜托了这个身份而免于一死。

也许张没有想到,他做了那么多妥协,删掉了原著中那么多的悲剧,甚至给了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结果却是依旧被禁。这也是现实。原著结局是满目苍凉,只剩下富贵一人,妻子家珍死在三年自然灾害,二喜工地事故而死,小外孙吃了太多豆子撑死。

而曾经最让我震撼的有庆的死却也是被改了的。应该是原来的故事太尖锐太反动了的缘故——孩子为首长夫人献血,无人问津,血被抽干。一直记得富贵说,以前每天都能听见有庆光脚跑回家的声音,因为学校远,鞋子耗得快,他就总是光着脚拎着鞋跑,而现在却听不见了……

这些场面如果表现出来那必定是充满力量的。但是生命里就是不得不存在那么多的妥协。张艺谋尽力了,我们明白。

把这些不足暂放一边,单看这部电影,它仍不失为优秀之作。一直很喜欢反映时代变迁的电影。<活着>的背景则刚好在分叉道上,关卡一个个如此密集。四十年代已经逐渐败落的曾经奢靡,五十年代的战乱渐息百废俱兴,六十年代的思想冲击阵线混乱。最痛苦的便是这些百姓。他们永远猜不到上头的人下一步的方向,只能懵懂的跟随,低着头小步紧赶,生怕被大队伍落下永追不上。

让人想到<辛德勒名单>中的群戏,赤裸的男人女人被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他们脸上甚至没有表情。耻辱羞惭和愤怒早就被麻木掩盖的找不到丁点依稀尚存的痕迹了。

中国百姓便是这中状态,精神赤裸。没有人真正尝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苦乐悲喜,全被圈在那些小院子里。生死,都没有现今这般重要。

于是死亡才会那么频繁。因为不在乎。因为没有办法在乎。看到恸哭的女人,旁观的人们只能紧紧拖住她,不让她看到自己儿子悲剧一样的面孔。他们做不到别的。腾不出时间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想一想这些浓黑色场面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在那些乱世,年代和住民都在苟延残喘的活着。只管出气,只求出气。我们仍旧愿意相信他们都是善良的。不需要去重复愚昧单纯,这些都是时代造就的。

自然,在这样的巨大背景下,不能忘却那些微弱的人性闪光。被打为走资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远的场景,张艺谋拍的很正。人在画中央渐远。画外音是家珍的声音:“春生,你要记得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夜风起了,墙上的大字报边角轻微舞动。欲救而不得吧。

这些画面,林林总总,在当代也仍旧是需哟啊被铭记的。这是我们的过去。因为有了这些,才会有现在,才可能会有未来。这也是历史存在的意义。并不一定是以史为鉴那样大俗套一样的存在原因,在多数时候,它们的存在就是因为它们是历史,是我们的由来,是即使要忘记也仍旧存在揭不掉的疮疤。

疮疤在,但新的血肉从未也永远不会停止生长。

[篇五: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就是一切”。这是我看完电影<活着>后所想说的第一句话。虽然对于作家余华的小说至今还未拜读,但是仅就看完电影我就深深的被故事的内涵所折服,由此而想小说肯定所包含的东西要远远大于电影,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一下小说,再次品味一下作家对于故事的叙述。

现在我只能说一说我看完电影之后的一些想法,或者说是一种感悟吧。

电影<活着>主要是围绕福贵的一生展开的,可以说福贵的一生包含了人生的大部分不幸,有的人或许会说这样的一生在正常的人类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正是艺术 所需要的一种效果,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它都是将故事所需要的矛盾集中在一点上尽情的表现它所需要的题。只要是这个世界上可能发生的事它都可以运用,只要恰到好处,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就可以了。当然,<活着>正是恰到好处的将人生的不幸集中在了福贵的一生之中。

一个地主阔少在开始拥有人生的财富是没有好好的运用或是创造一翻,而是将其应用于赌博之中,直至将其所有输的一干二净的时候,他才慢慢的懂的了活着的些许意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就是实践给予了我们认识的一切,正是这大起大落的开端给了福贵认识的基础。

紧接着正当福贵准备开始好好的与妻儿寡母好好生活的时候,他不幸又被拉去当壮丁,当他与春生看见满山遍野的死尸时,他深深的感到了活着的美好。“回去,我们可要好好的活啊!”这是他当时给春生说的话,虽然朴实,但是正是这句话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人面对死亡时对于生的渴望。在他与春生约定回去好好生活之后,他们最终回到了久违的家,可是接下来还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呢?

回家之后,富贵的母亲已死,女儿凤霞也成了哑巴,虽然这不是怎么好的情形,可是经历了许多事之后富贵已经满足了。之后富贵有开始了他那清贫但却快乐的生活。然而生活并不会让他就这样快乐下去,因为编导所要讲的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福贵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在那样一中社会背景下,活着是多么艰难的意见事啊,可是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还是那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

初看完电影总觉的导演似乎过多的涉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可是后来细细想来对于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的电影我们不能用静止的思维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跨时代的,他是不以任何的年代为局限的,我想这才是导演所要告诉我们的。

电影在继续,福贵的不幸也在继续着,可怜的凤霞——富贵的女儿,生命就葬送在几个卫校护士革命小将的幼稚的手里。遭批斗的、三天没有吃到饭的"反动学术权威"王教授因七个馒头加水变成四十九个的典故晕在一边,说不清什么感觉,你可以后来拿这夸张细节作笑话,看时,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家珍报着了无声息的凤霞哭喊"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的时候,还是无法忍住自己的眼泪。想想自己是否有些滥情,却觉得,这些眼泪是因为你还有新鲜的触觉,你还没有完全被生活折磨得麻木愚钝。

听同学说在余华的小说中富贵的妻子,外孙甚至女婿最终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不免让我对导演的改编表示赞同,因为导演在给我们讲述活着的深层含义时,在我们对于富贵的不幸深表悲痛时,导演给了我们些许安慰。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不管怎么说电影还是成功的,因为它已经将活着的意义表现出来了,它给予观众的除了震撼还有更多的思索。活着就是一切,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生的意义。

[篇六: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富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说实话,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富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不珍惜自己的所谓的丈夫,希望她转身离开那个爱她还不如赌博、不顾家的富贵,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我的"希望",她兵没有这样。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

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富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盲目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嗯,忍受,只是两个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承受之重啊。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远处,就拿身边的故事说事吧。才在这不久前,重庆大学的一女博士就这样从高楼上从身一跃结束了她的"痛苦",结束了她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国家和她家里人拿重金培养出来的人。她懂得道理和知识不比一般的百姓少吧。她还尚且这样轻生,不能承受生活压力之重,那还有的芸芸众生呢?悲啊,叹啊!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他真切地告诉了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累,悦纳!

苦,接受!

痛,生并努力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活着就是修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41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