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墨有关的成语。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与书法有关的成语》

  墨绖从戎

  墨迹未干

  墨客骚人

  墨守成法

  墨守成规

  墨突不黔

  墨鱼自蔽

  墨债山积

  墨丈寻常

  墨汁未干

  墨子泣丝

  笔墨官司

  笔墨横姿

  笔墨之林

  笔墨纸砚

  才墨之薮

  断墨残楮

  粉墨登场

  践墨随敌

  嚼墨喷纸

  磨墨濡毫

  磨墨吮毫

  浓墨重彩

  绳墨之言

  数墨寻行

  吮墨舐毫

  贪墨败度

  贪墨成风

  贪墨之风

  调墨弄笔

  枉墨矫绳

  惜墨如金

  惜墨若金

  醉墨淋漓

  笔饱墨酣

  笔歌墨舞

  笔酣墨饱

  笔精墨妙

  笔老墨秀

  笔诛墨伐

  词人墨客

  粉白墨黑

  画疆墨守

  行数墨寻

  黑天墨地

  金壶墨汁

  孔席墨突

  两眼墨黑

  欧风墨雨

  骚人墨客

  骚人墨士

  骚翁墨客

  输攻墨守

  乌漆墨黑

  文人墨客

  文人墨士

  纸田墨稼

  不拘绳墨

  不通文墨

  粗通文墨

  大处落墨

  大处着墨

  蹈矩践墨

  短章醉墨

  断纸余墨

  断纸馀墨

  浮笔浪墨

  斧钺刀墨

  规矩绳墨

  规绳矩墨

  含毫吮墨

  怀铅吮墨

  近朱近墨

  浪费笔墨

  舐毫吮墨

  屠毒笔墨

  脱靴磨墨

  舞弄文墨

  舞文弄墨

  寻行数墨

  循行数墨

  胸无点墨

  形之笔墨

  形诸笔墨

  胸中无墨

  引绳切墨

  引绳削墨

  游戏笔墨

  游戏翰墨

  溢于楮墨之表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成语词目】:墨绖从戎

  【成语拼音】:mò dié cóng róng

  【拼音代码】:mdcr

  【成语解释】:墨:黑色;绖:古时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从戎:从军。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跟墨有关的成语。 第一篇

与书法有关的成语

笔底龙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蚕头燕尾、藏头护尾、沉著痛快、沉着痛快、

初学涂鸦、跌宕遒丽、丁真楷草、丁真永草、飞龙舞凤、丰筋多力、凤泊鸾漂、

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古肥今瘠、鹤膝蜂腰、胡肥钟瘦、画沙印泥、画蚓涂鸦、

家鸡野鹜、家鸡野雉、剑拔弩张、矫若惊龙、矫若游龙、劲骨丰肌、渴骥奔泉、

渴骥怒猊、渴鹿奔泉、力透纸背、临池学书、柳骨颜筋、虞褚欧颜、龙盘凤翥、

龙蛇飞动、龙蛇飞舞、龙伸蠖屈、龙跳虎卧、龙威虎振、龙威虎震、龙骧豹变、

龙翔凤舞、龙翔凤跃、鸾回凤舞、鸾漂凤泊、鸾飘凤泊、鸾跂鸿惊、鸾翔凤翥、

落纸烟云、绵里裹铁、妙在心手、墨债山积、怒猊抉石,渴骥奔泉、怒猊渴骥、

飘飘欲仙、飘如游云、群鸿戏海、如锥画沙、入木三分、唐临晋帖、铁画银钩、

唾玉钩银、汪洋大肆、汪洋闳肆、汪洋恣肆、文采炳焕、下笔风雷、仙露明珠、

写经换鹅、心正笔正、学书不成,学剑不成、严家饿隶、颜骨柳筋、颜筋柳骨、

颜精柳骨、一字见心、银钩虿尾、银钩铁画、银钩玉唾、游云惊龙、右军习气、

臻微入妙 、笔酣墨饱、善书不择纸笔、笔走龙蛇、初写黄庭

春蚓秋蛇

剑拔弩张、力透纸背、龙飞凤舞、龙蛇飞动、鸾飘凤泊、鸾翔凤翥、美女簪花、入木三分

铁画银钩、信笔涂鸦、信手涂鸦 笔底龙蛇、笔精墨妙、笔走龙蛇、蚕头燕尾、藏头护尾、沉著痛快、

沉着痛快、初学涂鸦、跌宕遒丽、丁真楷草、丁真永草、飞龙舞凤、丰筋多力、

凤泊鸾漂、凤舞龙飞、凤翥鸾回、古肥今瘠、鹤膝蜂腰、胡肥钟瘦、画沙印泥、

画蚓涂鸦、家鸡野鹜、家鸡野雉、剑拔弩张、矫若惊龙、矫若游龙、劲骨丰肌、

渴骥奔泉、渴骥怒猊、渴鹿奔泉、力透纸背、临池学书、柳骨颜筋、龙飞凤舞、

龙盘凤翥、龙蛇飞动、龙蛇飞舞、龙伸蠖屈、龙跳虎卧、龙威虎振、龙威虎震、

龙骧豹变、龙翔凤舞、龙翔凤跃、鸾回凤舞、鸾漂凤泊、鸾飘凤泊、鸾跂鸿惊、

鸾翔凤翥、落纸烟云、绵里裹铁、妙在心手、墨债山积、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跟墨有关的成语。】

怒猊渴骥、飘飘欲仙、飘如游云、群鸿戏海、如锥画沙、入木三分、善书不择纸笔、

唐临晋帖、铁画银钩、唾玉钩银、汪洋大肆、汪洋闳肆、汪洋恣肆、文采炳焕、

下笔风雷、仙露明珠、写经换鹅、心正笔正、学书不成,学剑不成、严家饿隶、

颜骨柳筋、颜筋柳骨、颜精柳骨、一字见心、银钩虿尾、银钩铁画、银钩玉唾、

游云惊龙、右军习气、虞褚欧颜、臻微入妙、活龙活现

《和水有关的成语》
跟墨有关的成语。 第二篇
【跟墨有关的成语。】

《成语释义中的有关问题》
跟墨有关的成语。 第三篇
【跟墨有关的成语。】

试论成语释义中的有关问题

——基于《成语源流通释大辞典》

【跟墨有关的成语。】

邓明

(晋中学院,山西 榆次 030600)

摘要:本文是在笔者编写成语词典收集大量资料并与此前出版的同类词典参合比较的基础上而写的,认为在成语释义中应抓好四个环节:词义的揭示,词性的把握,语义的阐发,语用的提示。词义的揭示、词性的把握是释义的重要基础,语义的阐发是释义的关键所在,语用的提示是释义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词义 词性 语义 语用

二十多年前的1989年,我有幸参加了向光忠先生主编的《成语源流通释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①的编撰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感到,要编写一部好的成语词典,理清源头流变诚属不易,准确解词释义似乎更难。本文拟结合笔者撰写条目的具体实例,谈谈成语释义中的有关问题。

一、 词义的揭示

成语的语义是由构成该成语的词所承载的,所以要圆通地阐发语义,必须先准确地解释词义。可见,解词是释义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在古义与今义的辨正中揭示古义。成语是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源自古代的成语是由古代汉语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因此在成语中沉积了大量的古义。努力挖掘这些古义,才有可能在解词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望文生训、以今律古的错误。

偷梁换柱 多数成语词典②不释“偷”,有的成语词典串译为“偷下”[10][11]

[8][9]或“偷换”,显系以今律古。《大辞典》:“偷:取。”尚明“偷”之古义。《诗·唐风·山有枢》:“宛其死矣,他人是愉。”汉·郑玄笺:“愉读曰偷,偷,取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狗彘不择甂瓯而食,偷肥其体。”汉·高诱注:“偷,取也。”唐·孟郊《喜符郎诗有天纵》:“偷笔作文章,乞墨潜磨揩。”“偷笔”与“乞墨”相对,“偷”、“乞”皆训取。③“偷梁换柱”变体或作“抽梁换柱”(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一回④)、“移梁换柱”(清·李渔《蜃中楼·乘龙》),“偷”与“抽”、“移”异文而同义,均强调抽取的动作,与公开或暗中无涉。“偷梁换

柱”本谓“取掉房梁,换上房柱”[15],“比喻玩弄欺骗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15]。比喻义中“暗中改变”的义素是整个成语的寓意赋予的,而不是“偷”之词义生成的。

[9]销魂夺魄 多数成语词典不释“夺”,有的成语词典释为“夺去”。按:“魂”

与“魄”相对而义近,“销”与“夺”相对也当义近,“销”、“夺”均为失去之义。《大辞典》:“销、夺:失去。”《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是“夺”本义为失去,《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王冰注:“夺,谓精气减少如夺去也。”《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无失其时”与“勿夺其时”义同,“夺”即“失”也。南朝·宋·谢惠连《雪赋》:“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夺”与“失”对文而同义。同一件东西,对甲方来说是失去,而对乙方来说就是夺取,故“夺”又引申为夺取,今则夺取义行而失去义废。

《大辞典》揭示古义者甚多,下面再举“X”部之数例:

象齿焚身,“焚:《说文》:‘烧田(畋)也。’即用焚烧草木的办法围猎。”相见恨晚,“恨:遗憾。”

枭鸾并集,“集:群鸟停在树上。”

小受大走,“走:逃跑。”

效死弗去,“去:离开。”

挟山超海,“超:跳越,跨越。”

心广体胖,“胖:安详舒坦。”

新发于硎,“发:磨。”

兴师动众,“众:军队。”

臭味相投,“臭味:气味。”

朽木粪土,“粪土:秽土。”

衒玉自售,“售:卖出去。”

学优而仕,“优:有余力。”

(二)在常用义与冷僻义的探寻中揭示冷僻义。词义有常用和冷僻之别,相对来说,常用义容易理解,而冷僻义则较难把握,所以探寻冷僻义就成为解词的重要内容。

【跟墨有关的成语。】

项背相望 多数成语词典不释“望”,有的成语词典注为:“相望,相互看得见。”[9]注与不注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都认为“望”是常用义看见,实则不然。《大辞典》:“相望:相对,相接。”常用义“看见”和冷僻义“对着”看似互不相干,实乃相应而生,看见必然对着,对着方能看见。就“望”而言,主语能发生“望”之动作者,“望”是看见之义,如“望其项背”;主语不能发生“望”之动作者,“望”是对着之义,如“项背相望”。《中华大字典》:“望,对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邻国相望”意谓邻国相对;《尚书·禹贡》:“终南、惇物以至鸟鼠。”汉·孔安国传:“三山名,言相望。”注文之“相望”亦谓相对;《资治通鉴·唐纪》:“人马冻死者相望。”指人马冻死者相对,甚言死者之众。成语有“望衡对宇”,“望”与“对”相对成文,更可见得“望”有对着之义。

养痈成患 多数成语词典不注释“养”,但按常用义养活来理解又扞格不通。按:“痈”为毒疮,应该切除,留下终为祸害,“养痈成患”意即留下毒疮不及早医治而形成祸患。《大辞典》:“养:蓄,留。”揭示了“养”的冷僻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养,按犹畜也。”《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朱右曾校释:“养羞者,畜食以备冬,如藏珍羞。”《后汉书·乌桓传》:“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养发”犹蓄发、留发。“养”可训“蓄”,故“养”与“蓄”可对举,成语“养痈蓄疽”,“养”与“蓄”对文而同义。

寻行数墨 多数成语词典不注释“寻”,有的成语词典把“寻行”释为“一行一行地读”。[3]如此注释,实在看不出“寻”之义训。《大辞典》:“寻,依循。”“寻行数墨”谓顺着行间数字句,形容专在辞句上下功夫。《汉语大词典》:“寻,依循。”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寻声”谓循着声音。宋·林逋《汴岸晓行》诗:“驴仆剑装轻,寻河早早行。”“寻河”谓顺着河流。还有,“寻行数墨”变体或作“循行数墨”(明·李祯《剪灯余话·青城舞剑录》),“循”与“寻”异文而同义。

(三)在泛指义和特指义的甄别中揭示特指义。词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词在储备状态下具有泛指义和特指义,但进入具体的言语交际时却只能用其中的一个意义。因此,在解词时必须辨明究竟是泛指义还是特指义。

乌合之众 多数成语词典把“乌合之众”释为“临时凑集起来的没有组织纪律的一群人”,以“众”为泛指义。《大辞典》:“众:军队。”“乌合之众:像乌鸦那样临时凑合的军队,也泛指临时杂凑、没有组织纪律的一群人。”以“众”为特指义。两说孰是,考察一下“乌合之众”的雏形、早期用例以及变体即可辨明。“乌合之众”始见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雏形“纠合之众”,《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作“瓦合之卒”,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人事部·辩上》引作“乌合之众”,《史记》之文意和雏形之异文(“众”或作“卒”)均可证明“众”本指军队。其后之早期用例((《东观汉记·公孙述传》、[6]三国·魏·曹冏《六代论》、《后汉书·耿弇传》、[15]《魏书·薛安都传》[2])“众”也指军队,就是定型以后出现的变体也与军队相关。“乌合之众”变体或作“乌合之卒”(晋·陈寿《三国志·桓阶传》),又作“乌合之师”(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七回),变体之“卒”与“师”指军队,则正体之“众”也应指军队。

有眼无珠 多数成语词典释为“有眼睛却不长着眼珠子”,此着眼于泛指义。《大辞典》:“眼:眼球。珠:瞳孔。”此着眼于特指义。“眼”、“珠”有泛指义自不待言,其有特指义也信而有征。宋·戴侗《六书故》:“眼是珠子。”王力先生也曾多次强调“眼”本义是眼珠子。⑤《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抉眼”指抠出眼珠子。《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去眼”谓挖去眼珠子。《玉篇》:“瞳,目珠子。”又“睛,目珠子也。”《广雅·释亲》:“珠子谓之眸。”可见,瞳人单言曰“瞳”曰“睛” 曰“眸”曰“珠”(成语由于四字格的特殊要求,“珠子”可省称“珠”),复言则曰“瞳子”、“眸子”、“珠子”。“眼”和“珠”既能泛指,也可特指,那又该如何取舍呢?(一)从事理上来看,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光线通过瞳孔映入眼内的结果,只有把“有眼无珠”释为“有眼珠却没有长着瞳孔”[15],才合乎眼睛观察事物的科学原理。【跟墨有关的成语。】

(二)从源流变体来看,“有眼无珠”或作“有眼无瞳”(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一折),又作“有眼无睛”(明·冯惟敏《纪笑》词之三),“珠”与“瞳”、“睛”皆异文而同义,足证“珠”当指瞳人。

咬牙切齿 多数成语词典不注释“牙”和“齿”,似以“牙”、“齿”为泛指义。“牙”和“齿”的确可以泛指牙齿,但其对举时,“牙”特指大牙,“齿”特

指门牙。《大辞典》:“牙:大牙,槽牙。齿:门牙。”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先用“齿”把食物切割下来,然后再用“牙”咬碎。牙的作用是咬,故曰“咬牙”,齿的作用是切,故曰“切齿”。所谓“咬牙切齿”意即“咬紧大牙,切摩门牙”,[15]以此来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四)在语言义和言语义的区分中揭示言语义。所谓语言义是指词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符号所具有的意义。当某个词用于具体的言语交际时,受一定语境的制约和影响,词义难免发生某种变异。所谓解词就是要准确地揭示这种切合具体语境的言语义,形诸文字一般用“指„„”来表示。

天下归心 《大辞典》:“天下:旧指整个中国,此指天下百姓。”先指出语言义,后说明言语义。唯言语义“天下百姓”,方能与“归心”构成主谓关系。

惺惺作态 《大辞典》:“惺惺:此指‘假惺惺’,即虚情假意的样子。”“惺惺”之诸义均为褒义,与贬义词“作态”搭配后也带有贬义,相当于“假惺惺”。

追奔逐北 《大辞典》:“奔、北:指败逃的敌人。”“奔”、“北”本为动词,在这里用作名词。

二、 词性的把握

词性是词的语法属性的体现,词性不同,意义有别,词的用法不同,也影响意义的准确表达,因此,在解词时不能不关注词性和用法。

(一)词性的确定。词义和词性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了解词义,有利于确定词性;确定了词性,也有助于了解词义。尽管成语词典没有必要为每一个词标注词性,但在解词时选用能够体现其词性的恰当词语还是值得注意的。

信赏必罚 不少成语词典不释“必”,有些成语词典[9][12]释为“一定”。不错,“必”的确可做副词,表示一定,但在“信赏必罚”中,“必”与“信”相对,当为形容词。《大辞典》:“必:坚决,坚定。”《战国策·燕策二》:“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鲍彪注:“必,言攻之决。”王延栋《战国策词典》则径直释为“坚决”。《荀子·强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韩非子·五蠹》:“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以上两例皆言赏罚之事,而且“重”(厚)与“信”、“猛”(重)与“必”均由“而”连接,“必”为形容词显而易见。又“信赏必罚”变体或作“赏信罚必”(元·脱脱等《宋史·鱼周询传》),“必”移位于“罚”后,乃形容词做谓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46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