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名人

| 儿童故事 |

【www.guakaob.com--儿童故事】

孤独的名人篇一
《为什么伟人都会孤独》

为什么伟人都会孤独

共识网2月7日文章 原题:多思:为什么伟人都会孤独

多年来,我喜欢读古今中外伟人的书,也学习一些伟人的传记。从中,我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与乐趣,而且发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创立伟大思想时的伟人,大都非常孤独。并且,他们不怕孤独,喜欢孤独,不得不孤独。因为,越是伟大的人,就越不容易被周围的人理解,甚至会出现连亲人都不予理解的孤独。

在人类历史上,伟人之伟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伟大的精神,或发现了伟大的思想,或发明了伟大的成果。这种伟大,往往违背当时社会的常识,却又必须被社会广泛地承认之后才会变得伟大起来。由于在发现和阐明伟大真理的过程中,伟人们必需从事独立研究和创作,这不仅少有人理解,更可能招来无数人的嘲笑,甚至受到权威者们的迫害。因为伟人的思想往往与当时的统治者和绝大多数人的思想习惯格格不入,往往超越了社会习以为常的共识。

比如,当大家都认为是白色时,伟人却能看到其中的黑色。当大家都以为漆黑一片、无可救药、无力回天时,伟人却看到了前面的火光,并且能指明出入

的通道。因此,老子倡导的《道德经》,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马克思开创的阶级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当时有几个人认识到了他们的伟大?假如让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投票表决,他们的“奇谈怪论”恐怕都会“一败涂地”的吧?

美国伟大的文学家马克-吐温说过:“一个新的想法,在没有成功之前,总是被人称为异想天开。”伟人的伟大思想尽管能恰如其分地科学地超前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或人们内心的渴望,但往往与同时代亿万人的日常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古人云:“万人诺诺,一人谔谔。”谔谔者怎么会不孤独?怎么会不受到庸人们的指责与嘲笑?

从这个意义上说,伟大难免孤独,伟大必然孤独。孤独成就伟大,孤独是伟人必不可少的伴侣。

马克思告诉我们,任何人的思想都来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实践,来源于人民大众这块肥壤沃土,来源于古往今来各种思想的影响。一切伟大的思想既要“出污泥而不染”,又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否则,怎么能体现出类拔萃和不同凡响?因此,具有伟大思想的人,对大多数人的思想总抱有某种怀疑的否定的态度。如果不敢正确地怀疑,不敢合理地否定,再聪明的人也很难发现与原真理不同的新真理,更产生不

出真正具有创新力和超前性的伟大思想的。

否定了大多数人共同存在的错误思想,或者见众人之未见,识众人之未识,这个人势必难以融合于其中,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于是,起初的孤独,被人误解,就成了伟人们面临的第一只拦路虎。一个人倘若连这一关都过不去,或者不幸在半路上跌倒了,这个人也就伟大不起来的。所以,要跨过这一关,就必须接受孤独,乐意孤独,在孤独中生活,在孤独中自得其乐。也许,一万个孤独者中不足半个人能稍微伟大一点,但真正伟大的思想都必然离不开孤独。尤其在起步时或受到迫害时,伟人们往往与孤独影形不离,结伴而行。即使象毛泽东这样成功地成为一党之领袖,全军之统帅,国家之首脑,在创立文革思想与继续革命理论时,在亿万人民高呼“万岁”声中,他的内心仍是十分孤独的,仍缺乏思想上可以共鸣的真正的知音。

伟人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孤独,才有可能伟大。害怕孤独,就发现不了新的伟大的真理。当然,敢于孤独,不等于自我封闭,自我孤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吸收各种不同思想的营养,团结各种不同的力量,共同挖掘科学的真理,显然比单枪匹马更有成效,更容易发现或完善所创立的独特的思想。

这与敢于孤独并不矛盾。

在孤独中研究真理,发现真理,阐明真理,并且敢于向不被理解的人们公布新的真理,这是一种极为艰难的选择和极其艰苦的思想劳动。没有卓越的品质、品格、品德和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就产生不出杰出的思想,产生不出伟大的人物。尽管这个世界能够成为伟人的人永远只有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但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先进的人们在共同努力,并也都具有伟大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才会在其中造就出典型的伟人的吧?

历史证明:没有造就伟人的土壤与条件,没有心甘情愿地充当铺路石子的广大的人民大众,就产生不出真正的伟人。

伟人的伟大思想在刚被发现或公之于众时,往往会象划破黎明前黑暗的强大的电光——明亮、刺眼、惊心动魄。对大多数已经习惯于黑暗中生存的生命体来说,它太令人惊讶、恐怖和可怕了。于是,有些人会惊惶失措,有些人会失聪失明,更有些人会大声咒骂。所以,真正的伟人和伟大的思想,起初都不太容易被大多数人认识与理解的。相反,他们往往会被群众当成疯子、狂人、怪僻、偏执、白痴、傻瓜和罪犯。只有当伟人的思想在社会上闪耀之后,伴随着闪电唤

来的隆隆响雷,呼啸狂风,滂沱大雨,并成功地将大地洗涮干净,让社会收获了果实,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原来他们心目中的疯子、傻瓜、土匪、罪犯,竟然如此地伟大!原来被自己不屑一顾的思想,竟然如此地辉煌!这时,也许只有这时,人们才会明白:究竟谁是伟人,谁是白痴,谁是睁大了一双漂亮眼睛的瞎子!

毫无疑问,伟人们的思想无论怎么伟大,在没有被多数人认识之前,再伟大的人仍是凡人,渺小的人,微不足道的人。再伟大的思想成果也只是荒山野林中一朵芬芳的鲜花,一堆任人踩踏的干瘪无用的文字,一些很容易被人焚烧毁灭的玩具。所以,许多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他们在思想上常常是孤独的,无助的,痛苦的。许多超前思想在社会上往往是无人理解的,会被当作错误的、荒谬的甚至罪恶东西的。这是伟人在成为伟人之前要经历的又一道难关。

真正的伟人都懂得:他们的思想来自于人民,同时又只有被人民普遍地接受后,这些思想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才可以变成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离开了人民在实践中的运用,再伟大的思想,再有力的武器,哪怕放到了国家历史博物馆最显赫的位置,被捧成最耀眼的明星,仍只是一堆

孤独的名人篇二
《名人们的“孤独”(solitude)》

孤独的名人篇三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思想家成长故事_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抗倭寇,平蒙古,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其兵书也是中国军事史的宝贵财富。中国人常喜欢用力挽狂澜一词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而戚继光则是这样一位英雄,他与张居正一文一武,为明朝扭转了嘉靖年的颓势,迎来了隆庆年到万历初年的中兴局面。

黄仁宇曾在《万历十五年》中称戚继光为“孤独的将领。”这“孤独”二字可谓意味深长。戚继光的带兵特色和军队建制与整个明朝当时的军队情况都是不合拍的。然而明朝上下,也仅此支军队能战,真是可悲可叹。戚继光后来遭陷害,郁郁而终,大概也和此不无关系。

戚继光的戚家军带有明显的私家军性质,军队并非效忠皇帝,而是效忠将领。非常时代重兵在手,明朝皇帝对其猜疑是正常的。张居正在时尚且可庇护他,张居正过世后,他也就顺理成章的被清洗掉了。

今人提到戚继光,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平倭大功。平定倭寇,保卫海疆,确实是其大功一件。但是区区千人倭寇,竟能横扫中国海岸线,明朝当时的腐败与孱弱由此可见,即便最后倭寇平定,对于整个大明帝国而言,也实在没什么好炫耀的。而戚继光的戚家军,也只是那个年代中国军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但于戚继光而言,平定倭寇是其不朽功业,一句“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更让多少热血青年壮心不已。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平倭战争中锻炼出一批优秀军队和军官,在之后的抗倭援朝战争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戚继光对于明朝乃至中国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平定倭寇,而是在抗击蒙古和军队建设上。实际上无论从战争规模还是杀敌人数上,戚继光在抗击蒙古的战斗里建立的功业远大于其平定倭寇的战争,可是出于民族团结的需要,今天的史书只宣传他抗击倭寇的过程,对于痛击鞑靼的历史就淡化了。戚继光镇守藓门七年,整顿边防,改革军队,为明朝重新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边防部队。这支边防部队既擅骑射,又能使用火器,堪称虎狼之师。隆庆时代鞑靼之所以归附,原因并不是因为什么内乱,而是戚继光的军队把他们打的实在太惨了。后来东蒙古土蛮崛起,戚继光率军北征,大破土蛮部,收服部众万人。自此蒙古北疆全部平定,困扰明朝百年的北掳之患彻底平息。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军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淘汰冗兵数万,建立了一支由长城沿线屯垦农民组成的强大常备军,扭转了明军积弱的局面。后来抗倭援朝战争,明军连战连捷,斗败虎狼之师的日本,可以说与戚继光的改革不无关系。

孤独的名人篇四
《享受孤独》

享受孤独

文·人文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 马艳妮

小时候,常常害怕一个人,每当这时总是孤独地不知所措,希望身边能时时有人相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看电视,一起逛街,一起„„一直到上大学,我才开始真正明白没有人会时时刻刻陪在你左右,学会与孤独为伴是人生旅程中的必修课,而学会享受孤独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也意味着孤独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存在,因为我们需要空间去经营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正是这个特殊的世界将我们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可人们总是很容易把孤独和寂寞等同起来,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孤独只是指独自一人时的客观状态,而寂寞则是指内心的无聊和空虚。一个人是否寂寞的决定性因数并不是孤独,而是他内心的丰富程度,只有内心世界贫瘠的人才会在孤独时陷入寂寞的泥沼无法自拔,一心等待着别人的营救,此类人必定万般痛恨孤独。与之相比,那些内心世界无比丰富的人却在尽情地享受着孤独。

古今中外,尽情享受孤独的名人举不胜数。在遥远的古代,隐士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光芒四射的耀眼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幽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而创造了这一文化的隐士们更成为人们关注和倾心不已的对象。他们是清高、淡泊、飘逸、尚道的代名词,他们超然于世外,远离世俗的喧嚣,他们与孤独相伴,却不与寂寞为伍,他们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尽情地享受着孤独。说起这些隐士,陶渊明当排第一,正如元曲里所说:“„„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就连一向看不起隐士的鲁迅先生也说过:“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不想在官场中同流合污,趋炎附势,他选择辞官归乡,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从此“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尽管生活冷清、贫寒,他却不以为意,仍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算少有人问津,他也从不觉得寂寞,每天都过得充实并充满闲趣,正如他所吟唱地那样:“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凡览周王传,流观三海经。仰观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正是因为这种在孤独中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的态度,陶渊明征服和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在西方国家也有此类代表人物,比如美国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作家梭罗。从1945年7月到1947年9月,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他在湖边的树林中搭了一个简陋的小木屋,屋内一张床、一张桌、两把椅子、一个壁炉,没有一点装饰,也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梭罗将它称之为一个实验——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为此,他主动远离人群,在湖边过着独居的生活,梭罗自己砍树建造木屋,自己捕鱼,还猎了土拨鼠、兔子和鹧鸪,自己种粮食,在劳作之余,还时常到山林中认识各样的树,在湖边观察各类鸟,鱼和虫,他在四季的交替中接受上帝带来的种种惊喜。当夜晚降临的时候,梭罗便独自呆在自己的小木屋里,坐在壁炉边静静地阅读、思考或者写作。梭罗从未觉得这种无人相伴的生活有多么寂寞,相反,他十分享受这段隐居生活,听听他是怎么说的:“我喜欢独处,我从未遇到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你难道能说他这不是在享受孤独吗?他选择在孤独中放飞灵魂,让它在大自然中静静地呼吸,自由地在天地间畅游,就这样一个人简单、诗意地生活着,而他给世人留下的则是关于瓦尔登湖无尽的想象和向往!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陶渊明还是西方现代的梭罗,他们都有着对孤独共同的体验,是孤独给了他们过自己所信仰的生活的机会,让他们活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他们享受着孤独带给他们的宁静和平和,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反思自己,体验生活和品味人生,不断丰富和充实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孤独中静静地沉淀,默默地和自己对话。拥有了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灵感在孤独中产生,创造在孤独中萌发,思想在孤独中闪烁,有了孤独,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是孤独成就了他们的永恒!

孤独无处不在,可有多少人轻易被寂寞俘虏,而又有多少人在尽情享受孤独呢?孤独是一种心境,享受孤独更是一种境界,忘掉世俗的喧嚣,放下尘世的牵绊,学会在孤独中聆听自己的心语,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让灵魂在孤独的世界里自由的飞翔吧!

编辑:贾薇

孤独的名人篇五
《100位文化名人推荐100本好书》

【10本最有价值的职场书】1、《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2、《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3、《拆掉思维里的墙》;4、《金领手记》;5、《让智慧起舞》;6、《真实的幸福》;7、《有些事现在不做,都不会做了》;8、《气场》; 9、《将才》;10、《机会只爱有准备的大脑》。

100位文化名人推荐100本好书 1 阿甲(儿童阅读推广人)

《杜甫评传》(上中下),陈贻焮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推荐《杜甫评传》。临近四十,突然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迷上了杜诗。守岁的除夕夜反复咀嚼着“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感慨万状,差点又“烂醉是生涯”了。这才发现以前读不进杜诗,还是年岁未到吧。

收集了不少杜诗集子,还有赏鉴与研究的专著,大多没能读进去,唯有入门的《叶嘉莹说杜甫诗》和《杜甫诗歌讲演录》(莫砺锋)读完了,但再往深处又感困难。遇到陈老先生的《杜甫评传》后非常欣喜,感觉能读下去,既像有趣的历史小说,又像杜诗的编年索引,结合仇注、浦注、钱注、朱注等一气读将下来,非常过瘾!

2 安妮宝贝(作家)

《与神对话》(第一卷),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年7月

我在阅读《与神对话》,还没有读完全部。

此类关于心灵和哲学的书籍,需要一个社会的内在真正产生困境和需求的时候,才会有所反响。若大众兴趣点还聚焦在物质层面,则很容易把它当做一种成功指南,注入功利性的阅读导向,暗示读者读了之后会如何解脱困境达到成功。这会使被误导的读者忽略掉它更高级的价值。

“你只管走自己的路。同时要允许别人走他们自己的路。”一本书最本质的意义,应该是提供路径让读者与某种深邃而上升的意识产生连接。不世俗,没有野心,不需要哗众取宠,也不内在封闭。代表人类心灵的开放性和探索的限度,是一种对真理的靠近。

3 安意如(作家)

《流浪集》,舒国治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我推荐的是,我度假时看的,一本是舒国治的《流浪集》。舒国治的文字淡暖,清言有韵致,将生活、经历和感受融为一体的随笔。传递生活态度,聊得又是日常事和琐碎感受,其实很容易写得无味,写得好是极见文字和阅历功底的。舒国治有这样的功力。推荐这本书是希望有更多人能感受和认同自在的心态和自得的生活方式。一种真正古雅的文化传承。

4 毕飞宇(作家)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毫无疑问,我会带着《2666》迎接2012,也许我还要让《2666》陪伴我的2012。

在最近的大半年里,一个又一个文艺青年和我谈论起波拉尼奥和他的《2666》,它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我还是一个纯正的文艺青年,我的嘴里一直衔着“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30年过去了,一个小轮回,我找到了现实与记忆的工整对仗:上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下联,波拉尼奥,2666。

文艺青年远离江湖,毫无功利主色彩。文艺青年敏锐、狭隘,能在文艺青年嘴巴里活下来的作家其实不多;文艺青年的嘴巴从来就不是“小清新”,它的歹毒与精准时常让你目瞪口呆。我珍爱我的文青岁月。有时候,我坚信文艺青年比老江湖更靠谱。所以,2012,我会带着《2666》。谢天谢地,它足够厚。

5 蔡骏(悬疑小说家)

《三体Ⅰ-Ⅲ》 刘慈欣 著

重庆出版社

刘慈欣的《三体》,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个是公认的,另外我自己看这本书觉得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得很好,虽然是科幻小说,但是他很有现实意义,有对历史的反思。

6 蔡天新(数学教授、诗人)

《科学与近代世界》 (英)怀特海 著

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聘为哲学教授。《科学与现代世界》是他晚期代表作,是一部无所不包的自然哲学论著。与同代的柏格森和克罗 齐不同,他们分别依赖于生物学和历史学,而怀特海拥有数十年研究数理学科的经验。《科学与现代世界》是一部奇书,但毕竟写作的年份比较早,近年重版时无奈更名《科学与近代世界》。

2012年,欲重读本书,同时希冀有高手能为我们指点迷津,写出一本包含20世纪的新书。我觉得人到中年以后,专业过了一个顶峰,学理科的该对自己专业和人文思想之间的关系有个清晰了解,学文科的也该站在另一高度,全面考察一番自然和科学世界了。

7 曹疏影(诗人、作家)

《巨大的谜语》 特朗斯特罗姆 著

行人文化实验室(台北) 2011年11月

马悦然先生给中文世界的读者提供了另一个特朗斯特罗姆。若说译者李笠笔下的特氏那略为高亢、顿挫与钢硬的音色,叫人想起朦胧诗年代的汉语诗歌语言;马先生的特氏诗句则相对松弛,温润,用字(而非以词为基本单位)活泛,竟遥相呼应三十年代的民国文学风味。翻译除了助人翻墙越篱,结识外界,本来也是 借被译者的骨架,对译入语言的一重发明。这一次,马悦然借特朗斯特罗姆晚年的两本诗集在中文世界里实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本书中翻译的两本诗集《悲伤的凤尾船》(1996)与《巨大的谜语》(2004)都是特朗斯特罗姆在中风失去说话能力后出版的。后一本短诗和俳句集只有此译本正式出版。那些短虹般的俳句,走向极端,急切而坚定,你看见一位八十岁的病中诗人的眼神。

8 陈家琪(哲学教授)

《金蔷薇》,(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9月

2012,我想从重新阅读《金蔷薇》开始。

我非常喜欢这本《金蔷薇》,以前就看过,当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时,我还是首选这本书。这本书(也许应该称为“文集”)共十九篇文章,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它连载于1955年的苏联,就知道了在那样一个年代和环境里能出现这样一本书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我特别推荐的是这本书中的《夜行的驿车》与最后的结语:“与自己话别”。

孤独的名人篇六
《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

当下中国的十二种孤独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各种数码设备每天陪伴着我们,填补了原本用来空虚、无聊、发呆的时间,甚至侵占了原本应该用来工作、交谈、睡觉的时间。网游里有最性感的虚拟女友,微博可以引来数万人关注,视频网站的电视剧不插广告,网上商城24小时不打烊……互联网上充满五光十色的声像,让人不睹不快,一个人说他离开电脑去睡了,经常是去躺在床上继续看手机。

然而众声喧嚣之中,我们却感觉越来越孤独了: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微博看好友在干些什么,邮件没有被立刻回复就感到沮丧不安……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左右了我们的情绪,饭桌上,每个人都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话题也经常围绕着社交网站上正在发声的人和正在发生的事展开。

尽管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好处跟困境都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情感需求却从没变过。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摇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只要自己的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连线的是不是一条狗。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花在观看别人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失效,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剩余价值。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今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中国人生活在充满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诸多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

过去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过去在乡村野蛮生长,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连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

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36个月爱情即退潮的危险始终存在,艰难相处磨损了激情,女人

第七种孤独:我不相信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用来“互害”?你有地沟油,你卖毒牛奶,我卖的牛肉其实是染色猪肉。为了逐利毫不犹豫同流合污,东窗事发便说是行业潜规则。

食品不安全,学历是假的,慈善多做秀,名声不符实……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变成逐渐对一切持怀疑态度的过程。

第八种孤独:水泥森林

高楼占领了城市,家升上半空,变成一个门牌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每个人都留心地锁好防盗门。城市充满几何感,那

些设计是为了制造奇观而来的,越来越多巴西利亚式的沉闷城市,体量无比巨大,没有神经末梢,“个人处于其中会感到迷失,就像一个人在月亮上那么孤独。”

第九种孤独:成为名人

唱《孤独患者》的陈奕迅真的感到很孤独。“两三年前我还敢去坐地铁,但现在不敢,好像看到人会觉得害怕,不知道怎么应对。”关注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粉你,一种是骂你。

第十种孤独:创作

里尔克写作时总是与世隔绝;里希特抱怨人人都喜欢他的艺术,因为这种喜欢大抵与对名利的追逐有关;马尔克斯则说:“一百万人决定去读一本全凭一人独坐陋室,用二十八个字母、两根指头敲出来的书,想想都觉得疯狂。”

第十一种孤独:孤独症与抑郁症

全世界有6700万孤独症患者,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的孤独症病例呈现出爆发式上涨。在中国,2011年仅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约7万名孤独症患者,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第十二种孤独:独善其身

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地忍受独自一人,而是随手去捡那些容易得到的乐趣。面对外界强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为了不孤独,宁愿不自由,包括接受他们并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会观念。君子必慎其独也。为追问生存的意义而进行孤独的努力仍是值得的,面对生命的真相,再长的寂寞都会获得补偿。

孤独的名人篇七
《中国十二种孤独》

中国十二种孤独

当@走饭在微博上玩味词句时,谁也不会想到她已下定决心去死。当饭局上的陌生人笑盈盈递来名片时,谁也不会想到抑郁症已成世界第四大疾病。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各种数码设备每天陪伴着我们,填补了原本用来空虚、无聊、发呆的时间,甚至侵占了原本应该用来工作、交谈、睡觉的时间。网游里有最性感的虚拟女友,微博可以引来数万人关注,视频网站的电视剧不插广告,网上商城24小时不打烊„„互联网上充满五光十色的声像,让人不睹不快,一个人说他离开电脑去睡了,经常是去躺在床上继续看手机。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图克尔在《一起孤独》中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你感觉如何,感觉如何?/当你自成一体,无家可归。/像个局外人,又好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过去在《像一块滚石》中唱的,多像今天双眼紧盯显示屏的我们。

然而众声喧嚣之中,我们却感觉越来越孤独了: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微博看好友在干些什么,邮件没有被立刻回复就感到沮丧不安„„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左右了我们的情绪,饭桌上,每个人都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话题也经常围绕着社交网站上正在发声的人和正在发生的事展开。

为什么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因为我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羡慕别人而看轻自己,因为年老者无所依靠、独生子女孤独长大,因为有人背井离乡、情感无着,因为我们对社会缺乏信任、对城市缺乏认同,因为有人为声名所累、为创作与世隔绝,因为孩子患上孤独症,因为总有人选择独善其身。

尽管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好处跟困境都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情感需求却从没变过,这十二种孤独证实了今天中国人的焦虑,他们正一路小跑地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却在陌生的途中陷入喧嚣的孤独。

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位孤独的废品收购站打包工的独白,他独自在肮脏的地下室工作了35年,用那些被丢弃的字纸将自己武装成心灵最丰盛的人。这个精心酝酿20年之久的故事,实际上是赫拉巴尔面对喧嚣的孤独时给出的解决方案——“在社会的垃圾堆之上而不掉进混乱与惊慌”。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我从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想你,请与我联系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艺术家何岸在深圳街头设置了一个霓虹灯箱,吸引数百个陌生人打来电话。2011年10月,失恋的美国人杰夫·罗格斯戴尔也做了类似的事,他将电话号码贴遍纽约,竟接到6.5万通来电。来电五花八门,有推销的、寻一夜情的、谈想法的,也有孤独者闻到同类气味而来。

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摇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只要自己的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连线的是不是一条狗。

对网络的依赖,也使我们成为精确的目标消费者。看了亚马逊根据购买纪录推荐的“你可能感兴趣”,真会产生一种被了解的感动。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Instagram这类拍照工具,就是为了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美化成传奇,晒出来让围观的人感到羡慕。雪莉·图克尔将这种炫耀称为“演示焦虑”。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花在观看别人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

“人们为查看曾经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支付了心理代价,他们不该再关注这些,这有害情绪健康。”雪莉·图克尔说。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87岁的撒切尔夫人如今年迈多病,儿子一个多月才来探望一次,女儿经常忙得几个月都来不了。英国保守党成员斯派塞在新书《斯派塞日记》中透露,撒切尔夫人也后悔过,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将为了家庭放弃从政。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失效,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剩余价值。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今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中国人生活在充满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诸多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

小儿之间的推搡嬉闹总在第一分钟就被大人制止,谁也不许自家孩子吃亏,唯有减少物理接触。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这玩伴也要是他们认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网站组织“宝宝相亲”,由父母为孩子挑选玩伴。

过去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2012年4月,郭台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如果我们对员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会像现在‘要一个来三个’„„”事实是,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

过去在乡村野蛮生长,一入厂门,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连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

在男女比例失调的东莞,一些厂内“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怀孕后多被抛弃。可怜离开故乡时,她们中的许多人还只是孩子。

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2011年,台湾未婚女性为217万,男性为270万,平均婚龄持续推后,很多人找不到情感归宿,连林志玲也嗲嗲地说:“没有男生追志玲,只有时间追志玲。”

36个月爱情即退潮的危险始终存在,艰难相处磨损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当初,有伴侣常比没伴侣更孤独。

法国连环枪击案嫌犯穆罕默德·梅拉赫的律师也拿情感理由当辩词:“梅拉赫在行凶前婚变受刺激,他作案时肯定感觉自己像‘一匹孤独的狼’。”

第七种孤独:我不相信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用来“互害”?你有地沟油,我有假蜂蜜,你卖毒牛奶,我卖的牛肉其实是染色猪肉。为了逐利毫不犹豫同流合污,东窗事发便说是行业潜规则。

食品不安全,学历是假的,慈善多做秀,名声不符实„„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变成逐渐对一切持怀疑态度的过程。

第八种孤独:水泥森林

高楼占领了城市,家升上半空,变成一个门牌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每个人都留心地锁好防盗门。

城市充满几何感,那些设计是为了制造奇观而来的,越来越多巴西利亚式的沉闷城市,体量无比巨大,没有神经末梢,“个人处于其中会感到迷失,就像一个人在月亮上那么孤独。”(马歇尔·伯曼语)

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只希望车流通畅,夜间灯火辉煌,人们彼此保持安全距离。

第九种孤独:成为名人

唱《孤独患者》的陈奕迅真的感到很孤独。“两三年前我还敢去坐地铁,但现在不敢,好像看到人会觉得害怕,不知道怎么应对。”

关注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粉你,一种是骂你。既有女大学生执着@蔡康永325次求回复,也有网络水军骂得舒淇一夜之间删光微博。名声越大越需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不能服软,否则便会被长期积累的负面能量压垮。范冰冰放言,她的成功不是白来,“我能受得了多大的诋毁,就经得住多少赞美。”

第十种孤独:创作

里尔克写作时总是与世隔绝;里希特抱怨人人都喜欢他的艺术,因为这种喜欢大抵与对名利的追逐有关;马尔克斯则说:“一百万人决定去读一本全凭一人独坐陋室,用二十八个字母、两根指头敲出来的书,想想都觉得疯狂。”

创作的过程是无法与世人分享的,唯有熬过了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得到正果。

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后,建筑师王澍心情复杂:“我这么多年在探索过程中感到有些孤独。但如果很真诚地去思考、认真地工作,把理想坚持足够久的时间,那么最后一定会有某种结果的。”

第十一种孤独:孤独症与抑郁症

全世界有6700万孤独症患者,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的孤独症病例呈现出爆发式上涨。在中国,2011年仅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约7万名孤独症患者,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斯科特·塞立克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各负一半责任。”孤独症不是因为被身边人冷淡,而是一种病。同样的,抑郁症也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被抑郁症折磨6年的歌手杨坤说自己“一方面特别渴望跟人交流,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一个人”。

第十二种孤独:独善其身

“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孤独,这种感觉淹没一切。”2012年3月27日,坐单人深潜器潜入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的美国导演卡梅隆说。

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地忍受独自一人,而是随手去捡那些容易得到的乐趣。面对外界强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为了不孤独,宁愿不自由,包括接受他们并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会观念。

君子必慎其独也。为追问生存的意义而进行孤独的努力仍是值得的,面对生命的真相,再长的寂寞都会获得补偿。

“我觉得孤独很快乐,比如12点你翻开一本新书,闻到墨香的感觉,这是他人无法给的。”崔永元说。

孤独的名人篇八
《喧嚣的孤独》

喧嚣的孤独

——当下中国的12种孤独

作者:人人网杨洁

新周刊做了一期“喧嚣的孤独”,列举了当下中国的12种孤独。双眼紧盯显示屏的我们,并非离群索居,却常感到孤独。网络上我们的社交互动那么活跃,但现实中,为什么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当@走饭在微博上玩味词句时,谁也不会想到她已下定决心去死。当饭局上的陌生人笑盈盈递来名片时,谁也不会想到抑郁症已成世界第四大疾病。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各种数码设备每天陪伴着我们,填补了原本用来空虚、无聊、发呆的时间,甚至侵占了原本应该用来工作、交谈、睡觉的时间。网游里有最性感的虚拟女友,微博可以引来数万人关注,视频网站的电视剧不插广告,网上商城24小时不打烊……

互联网上充满五光十色的声像,让人不睹不快,一个人说他离开电脑去睡了,经常是去躺在床上继续看手机。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图克尔在《一起孤独》中写道,我们好像是一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你感觉如何,感觉如何?/当你自成一体,无家可归。/像个局外人,又好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过去在《像一块滚石》中唱的,多像今天双眼紧盯显示屏的我们。

然而众声喧嚣之中,我们却感觉越来越孤独了: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微博看好友在干些什么,邮件没有被立刻回复就感到沮丧不安…… 那些飘在风中的代码左右了我们的情绪,饭桌上,每个人都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话题也经常围绕着社交网站上正在发声的人和正在发生的事展开。 为什么我们感到越来越孤独?

因为我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羡慕别人而看轻自己,因为年老者无所依靠、独生子女孤独长大,因为有人背井离乡、情感无着,因为我们对社会缺乏信任、对城市缺乏认同,因为有人为声名所累、为创作与世隔绝,因为孩子患上孤独症,因为总有人选择独善其身。

尽管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好处跟困境都是前所未有的,人类的情感需求却从没变过,这十二种孤独证实了今天中国人的焦虑,他们正一路小跑地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却在陌生的途中陷入喧嚣的孤独。

赫拉巴尔的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是一位孤独的废品收购站打包工的独白,他独自在肮脏的地下室工作了35年,用那些被丢弃的字纸将自己武装成心灵最 丰盛的人。这个精心酝酿20年之久的故事,实际上是赫拉巴尔面对喧嚣的孤独时,给出的解决方案——“在社会的垃圾堆之上而不掉进混乱与惊慌”。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我从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想你,请与我联系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艺术家何岸在深圳街头设置了一个霓虹灯箱,吸引数百个陌生人打来电话。2011 年10月,失恋的美国人杰夫·罗格斯戴尔也做了类似的事,他将电话号码贴遍纽约,竟接到6.5万通来电。来电五花八门,有推销的、寻一夜情的、谈想法的, 也有孤独者闻到同类气味而来。

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 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摇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只要自己的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连线的是不是一条狗。

对网络的依赖,也使我们成为精确的目标消费者。看了亚马逊根据购买纪录推荐的“你可能感兴趣”,真会产生一种被了解的感动。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Instagram这类拍照工具,就是为了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美化成传奇,晒出来让围观的人感到羡慕。雪莉·图克尔将这种炫耀称为“演示焦虑”。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花在观看别人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

“人们为查看曾经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支付了心理代价,他们不该再关注这些,这有害情绪健康。”雪莉·图克尔说。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87岁的撒切尔夫人如今年迈多病,儿子一个多月才来探望一次,女儿经常忙得几个月都来不了。英国保守党成员斯派塞在新书《斯派塞日记》中透露,撒切尔夫人也后悔过,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将为了家庭放弃从政。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失效,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剩余价值。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今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中国人生活在充满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诸多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

小儿之间的推搡嬉闹,总在第一分钟就被大人制止,谁也不许自家孩子吃亏,唯有减少物理接触。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这玩伴也要是他们认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网站组织“宝宝相亲”,由父母为孩子挑选玩伴。

过去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2012年4月,郭台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如果我们对员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会像现在„要一个来三个‟……”事实是,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

过去在乡村野蛮生长,一入厂门,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连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

在男女比例失调的东莞,一些厂内“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怀孕后多被抛弃。可怜离开故乡时,她们中的许多人还只是孩子。

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2011年,台湾未婚女性为217万,男性为270万,平均婚龄持续推后,很多人找不到情感归宿,连林志玲也嗲嗲地说:“没有男生追志玲,只有时间追志玲。”

36个月爱情即退潮的危险始终存在,艰难相处磨损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当初,有伴侣常比没伴侣更孤独。

法国连环枪击案嫌犯穆罕默德·梅拉赫的律师,也拿情感理由当辩词:“梅拉赫在行凶前婚变受刺激,他作案时肯定感觉自己像„一匹孤独的狼‟。”

第七种孤独:我不相信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用来“互害”?你有地沟油,我有假蜂蜜,你卖毒牛奶,我卖的牛肉其实是染色猪肉。为了逐利毫不犹豫同流合污,东窗事发便说是行业潜规则。

食品不安全,学历是假的,慈善多做秀,名声不符实……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变成逐渐对一切持怀疑态度的过程。

第八种孤独:水泥森林

高楼占领了城市,家升上半空,变成一个门牌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每个人都留心地锁好防盗门。

城市充满几何感,那些设计是为了制造奇观而来的,越来越多巴西利亚式的沉闷城市,体量无比巨大,没有神经末梢,“个人处于其中会感到迷失,就像一个人在月亮上那么孤独。”(马歇尔·伯曼语)

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只希望车流通畅,夜间灯火辉煌,人们彼此保持安全距离。 第九种孤独:成为名人

唱《孤独患者》的陈奕迅真的感到很孤独。“两三年前我还敢去坐地铁,但现在不敢,好像看到人会觉得害怕,不知道怎么应对。”

关注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粉你,一种是骂你。既有女大学生执着@蔡康永325次求回复,也有网络水军骂得舒淇一夜之间删光微博。名声越大越需有强大的 心理承受力,不能服软,否则便会被长期积累的负面能量压垮。范冰冰放言,她的成功不是白来,“我能受得了多大的诋毁,就经得住多少赞美。”

第十种孤独:创作

里尔克写作时总是与世隔绝;里希特抱怨人人都喜欢他的艺术,因为这种喜欢大抵与对名利的追逐有关;马尔克斯则说:“一百万人决定去读一本全凭一人独坐陋室,用二十八个字母、两根指头敲出来的书,想想都觉得疯狂。”

创作的过程是无法与世人分享的,唯有熬过了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得到正果。

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后,建筑师王澍心情复杂:“我这么多年在探索过程中感到有些孤独。但如果很真诚地去思考、认真地工作,把理想坚持足够久的时间,那么最后一定会有某种结果的。”

第十一种孤独:孤独症与抑郁症

全世界有6700万孤独症患者,过去20年里,发达国家的孤独症病例呈现出爆发式上涨。在中国,2011年仅广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约7万名孤独症患者,而且还在逐年增加。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斯科特·塞立克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各负一半责任。”孤独症不是因为被身边人冷淡,而是一种病。同样的,抑郁症也不仅仅是心情不好那么简单,被抑郁症折磨6年的歌手杨坤说自己“一方面特别渴望跟人交流,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一个人”。

第十二种孤独:独善其身

“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孤独,这种感觉淹没一切。”2012年3月27日,坐单人深潜器潜入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的美国导演卡梅隆说。

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地忍受独自一人,而是随手去捡那些容易得到的乐趣。面对外界强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为了不孤独,宁愿不自由,包括接受他们并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会观念。

君子必慎其独也。为追问生存的意义而进行孤独的努力仍是值得的,面对生命的真相,再长的寂寞都会获得补偿。

“我觉得孤独很快乐,比如12点你翻开一本新书,闻到墨香的感觉,这是他人无法给的。”崔永元说。

孤独的名人篇九
《当下中国的12种孤独》

当下中国的12种孤独

下中国人越来越少地忍受独自一人,只是想随手去捡那些容易得到的乐趣。面对外界强大的排斥,缺乏承受力。为了不孤独,宁愿不自由,包括接受他们并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会观念。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想你,请与我联系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艺术家何岸在深圳街头设置了一个霓虹灯箱,吸引数百个陌生人打来电话。2011年10月,失恋的美国人杰夫·罗格斯戴尔也做了类似的事,他将电话号码贴遍纽约,竟接到6.5万通来电。来电五花八门,有推销的、寻一夜情的、谈想法的,也有孤独者闻到同类气味而来。 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摇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只要自己的感受是真的,没人在乎与自己连线的是不是一条狗。

对网络的依赖,也使我们成为精确的目标消费者。看了亚马逊根据购买纪录推荐的“你可能感兴趣”,真会产生一种被了解的感动。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Instagram这类拍照工具,就是为了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美化成传奇,晒出来让围观的人感到羡慕。雪莉·图克尔将这种炫耀称为“演示焦虑”。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花在观看别人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

“人们为查看曾经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支付了心理代价,他们不该再关注这些,这有害情绪健康。”雪莉·图克尔说。

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87岁的撒切尔夫人如今年迈多病,儿子一个多月才来探望一次,女儿经常忙得几个月都来不了。英国保守党成员斯派塞在新书《斯派塞日记》中透露,撒切尔夫人也后悔过,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将为了家庭放弃从政。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失效,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剩余价值。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今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马桶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

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中国人生活在充满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诸多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

小儿之间的推搡嬉闹,总在第一分钟就被大人制止,谁也不许自家孩子吃亏,唯有减少物理接触。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这玩伴也要是他们认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网站组织“宝宝相亲”,由父母为孩子挑选玩伴。

过去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2012年4月,郭台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如果我们对员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会像现在„要一个来三个‟……”事实是,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

过去在乡村野蛮生长,一入厂门,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连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

在男女比例失调的东莞,一些厂内“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怀孕后多被抛弃。可怜离开故乡时,她们中的许多人还只是孩子。

孤独的名人篇十
《中国人的十二种孤独,戳中无数人》

中国人的十二种孤独,戳中无数人

1/22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少地忍受独自一人,只是想随手去捡那些容易得到的乐趣。面对外界强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为了不孤独,宁愿不自由,包括接受他们并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会观念。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 "想你,请与我联系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艺术家何岸在深圳街头设置了一个霓虹灯箱,吸引了数百个陌生人打来电话。

2/222011年10月,失恋的美国人杰夫·罗格斯也做了类似的事,他将电话号码贴遍纽约的大街小巷,竟接到几万通来电。来电五花八门,有推销的,寻一夜情的,谈想法的,也有孤独者因闻到同类气味惺惺相惜而来的。 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点餐、游戏、通信基本靠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

3/22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 Instagram这类拍照工具就是为了把平淡无奇的生活美转化成传奇,晒出来让围观的人感到羡慕。雪莉·图克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将这种炫耀称为"演示焦虑"。

4/22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的一面,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 花在观看别人的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人们为查看曾经的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付出了心理代价。他们不该再关注这些,这种情绪有害健康。"雪莉·图克尔说。

5/22第三种孤独:老无所依 已故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生前,儿子一个多月才来探望她一次,女儿经常忙得几个月都来不了。英国保守党成员斯派塞在新书《斯派塞日记》中透露,撒切尔夫人也后悔过,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她将会为家庭放弃从政。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正逐渐淡化,最经常的相处方式是:子女为生计奔波,老人则照顾孙辈发挥余热。退休之后,大多数老人就失去了社会认同,也缩减了社交。

6/22今年春节,一位68岁的大连老太独自在家,寂寞到摁抽水马桶抽水钮玩,两个月冲走了98吨水。

7/22第四种孤独:独生子女 过去,中国人生活在有情感联系的关系中,要面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非常热闹。而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亲戚也越来越少。每个孩子都处在"4-2-1"式家庭结构的金字塔顶端,被整个家庭细心呵护着。

8/22小儿之间的推搡嬉闹总在第一时间就被大人制止,谁也不许自家孩子吃亏,唯有减少邻里接触的频率。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这玩伴也要是他们认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网站组织"宝宝相亲",由父母为孩子挑选玩伴。 过去中国人讲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从简从略了,唯独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对"硕大无朋"的自我,人们难免有深切的孤独感。

9/22第五种孤独:离开故乡 2012年4月,郭台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如果我们对员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会像现在'要一个来三个'……"事实是,为生计,初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流血流汗; 流水线上的工人哪一个做的不是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过去他们在乡村野蛮生长,一入厂门,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连基本的情感需求都无法满足。

10/22在男女比例失调的广东东莞,一些厂内"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怀孕后多被抛弃。可怜离开故乡时,她们中的许多人还只是孩子。而不仅仅是这些生活在生活底层的人,现在背井离乡的人实在太多太多。

11/22第六种孤独:因为爱情 2011年,台湾未婚女性的数量是为217万,男性的数量为270万,平均婚龄持续推后。很多人找不到情感归宿,连林志玲也嗲嗲地说:"没有男生追志玲,只有时间追志玲。

"

12/2236个月爱情即退潮的危险始终存在,艰难相处减少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当初,有伴侣常比没伴侣更孤独。法国连环枪击案嫌犯穆罕默德·梅拉赫的律师也拿情感理由当辩词:"梅拉赫在行凶前因婚变受刺激,他作案时肯定感觉自己像'一匹孤独的狼'。

"

13/22第七种孤独:我不相信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多少用来"互害"?你有地沟油,我有假蜂蜜;你卖毒牛奶,我卖的牛肉其实是染色猪肉。为了逐利,毫不犹豫地同流合污,东窗事发后便说是行业"潜规则"。 食品不安全,学历是假的,慈善多作秀,名声不符实……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变成逐渐对一切持怀疑态度的过程。

14/22第八种孤独:水泥森林 高楼占领了城市,家升到半空变成一个门牌号。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交流的触点,每个人都十分留心地锁好防盗门。

15/22城市充满了几何感,那些设计是为了制造奇观而来的。越来越多巴西利亚式的沉闷的城市,体量无比巨大,没有"神经末梢",个人处于其中会感到迷茫,就像一个人在月亮上那么孤独。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只希望车流通畅,夜间灯火辉煌,人们彼此保持安全距离。

16/22第九种孤独:成为名人 唱《孤独患者》的陈奕迅真的感到很孤独:"两三年前我还敢去坐地铁,但现在不敢了,好像看到人会觉得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关注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粉你,一种是骂你。既有女大学生执著 @蔡康永 325次求回复,也有网络水军骂得舒淇一夜之间删光微博。 名声越大越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不能服软,否则便会被长期积累的负面力量压垮。

17/22第十种孤独:创作 里尔克写作时总是与世隔绝;里希特抱怨人人都喜欢他的艺术,因为这种喜欢大抵与对名利的追逐有关;马尔克斯则说:"一百万人决定去读一本全凭一人独坐陋室,用'28个字母'、两根手指头敲出来的书,想想都觉得疯狂。" 创作的过程是无法与世人分享的,唯有熬过了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18/22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学奖后,建筑师王澍心情复杂地说:"我这么多年都在探索,感到有些孤独。但如果很真诚地去思考、认真地去工作,把理想坚持足够长的时间,那么最后一定会有某种结果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79930.html

    上一篇:画龙点睛造句

    下一篇:一发千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