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忏悔的句子

| 自我鉴定 |

【www.guakaob.com--自我鉴定】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一
《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_从女性角度解析_伤逝_陈璇》

安徽文学

文ANHUIWENXUE

艺理论

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

———从女性角度解析《伤逝》

陈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小说通过以男性独特的视角来叙述,在主人公涓生的手记中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桎梏、人性的迷茫和男性的强权。本文从女性角度进行批判,控诉了男性话语的强权体现,挖掘潜在的女性失语,痛斥现实社会对人性和爱情的无情剥夺。小说展现了人性与个性的解放,男女权利的失衡与隐藏抗争。

关键词:男权话语女性依附男权主义《伤逝》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鲁迅在《伤逝》中,以男性话语吐露了自己的内心独白,用遗忘和谎言抚平内心的悔恨,展现了黑暗社会中,个性追求和解放的无奈和抑郁。《伤逝》在鲁迅的作品中是那样的独具风格,文本采取了独特的视角来展开,从单男性角度的叙述,折射出了对社会环境残酷的控诉和人性依附意识的迷茫。本文从女性角度出发,批判《伤逝》中的男权话语的自我辩护,挖掘女性隐含失落的话语。

鲁迅《伤逝》的副标题为:“涓生手记”,显然这是一篇男性的独白,是一篇以男性角度出发的自白,是一篇男权话语的腔调。读者所看到的全是涓生的情感自白、内心控诉和埋怨,没有一丝子君的独立思想和个人情感话语的表达穿插其中,跟随着涓生的手记,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对男性叙述者(涓生)的同情、怜悯和伤感之中,不由地为这凄美的爱情、不幸的结局暗自悲伤。但是,本人依然认为涓生仅仅以个人的角度、以男性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子君的爱情,以男权单方的话语压制子君的声音,以自己的忏悔手记来削减自身的负罪感。

涓生是文本中的男权意识的直接体现者,透过涓生的手记,可见,子君作为女性的失落话语和及其对男权的依附。在文中一处,虽然涓生在所见葬式后浮现出子君葬式的种种画面,并且深感凄惨而内疚地说:“我愿意真有所谓的鬼魂,真有所谓的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涓生是在子君肉体逝去后的懊悔,是在自我祈求宽恕和原谅,是种自私的自我解扰?他祈求虚有的孽风和毒焰的围绕来解放灵魂的囚禁和悔恨。

即使涓生仍然只是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但我们仍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情。涓生把自己的忏悔化为文字,渴求得到心灵的宽恕,这种“自欺欺人”和“自我辩解”的男权独白,真的能让我们以最平静的心态去接受吗?涓生尽管在言语中充满了悔恨,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在道德和感情上给予子君公平处境,他没有道出真实的生活情景,只是自我安慰的话语忏悔。

小说中的字里行间中总不乏流露出男性话语的霸权意识,在涓生和子君热恋时,涓生总会不由地陶醉和迷失在自己的话语中———“破房里便间间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涓生喜欢在子君的聆听中获得满足感和喜悦感,他甚至会表露出一种高傲俯视的态度去面对子君的好奇,让自己的话语去震慑子君从而去取得那引以为豪的男权地位的尊严,涓生对男权地位的强烈欲望和渴望,侵蚀了他的情感世界,他在爱情中自私地、迫不及待地想从子君身上得到一切男人本能的需要。涓生用强大的言语力量、用子君“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来掩饰,抑或来显示自己的凛然之气和博学傲气。涓生赤裸裸的男权话语把内心的“男性”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想在自己的恋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贪婪地赢取自尊自信,甚至用“骄傲”的态度去赢得尊重,突显了男性独特的大丈夫气概和霸道的男权主义本色。

通过小说人物涓生的自白,袒露了社会是现实的,现实是残忍的,生活的激情总会在无息中被现实冲刷得逐渐悄无声息。子君歇斯底里地用“我自己的权利”得到的爱情,在现实生活的咄咄逼人之下,最后却换来了涓生的一句“不爱你了”,再狠狠地附上一句“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我想为子君控诉,为子君挽回那么些许怜悯。对

安徽2015年2期总第379期文学

68

于涓生来说,子君是一个甘于与他共患难的人、一个曾经与他热恋相拥的人、一个全身心为他幸福而幸福的人,但涓生却因经济困境、生活不悦、工作繁忙、时间紧迫等问题而去无情地伤害她。“川流不息”的吃饭,在涓生的话语里确实让人共鸣,似乎子君婚后的功业就全在于打断涓生构思的“吃饭”中了,不可忽视涓生的无情、怒色和怒气,他只一味地在乎自己,渴求子君去理解他的一切,不去束缚他的“自由”,他完全不再在乎子君的付出和感受了,难道我们真应该认同涓生对待子君的改变的睥睨吗?涓生把子君描述成了传统大众妇女的形象,无息之中掩饰了自己自私和无情的一面,男权话语的镇压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婚后逐步沦为不善解人意的为人妻的子君身上,从而冠冕堂皇地把子君的一切为爱情、为家庭付出的行为当是陷入庸俗之中,并从而为自己的罪行找到开脱之词。

生活本来就很痛苦,为什么让心灵也跟着肉体受折磨呢?涓生的手记中,让我们看到了在当一切不幸的结局出现时,他唯有无尽地自责和忏悔。从女性视角来分析涓生的无休止的悔恨,无疑只会让人不由地暗生厌倦之感,我们总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但是,也只有到了“今天”,我们才可知今日的事终。曾经在痛苦时便认为当下是最难熬最烦恼的时候了,天真地认为敢于抛弃舍弃便可以远离痛苦了,当想法充斥脑海,行动便会启程。这也正是涓生在困惑苦恼时的表现,他以男权的自白,表现出自己的百般无奈,控诉了子君阻挠了自己的奋斗和追求,他以男权主义压倒性地覆盖了子君的声音,造成了子君无可反抗的无声与沉默。小说中,涓生为了《自由之友》也成功地成为了自由之人,放弃了子君,抛弃了曾经的爱恋,去纵情地追求自己的向往。在理想面前,男权主义色彩更浓烈了些,涓生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压迫和摧残,个人自由追求高于爱情依附。女性的依附依赖,最终沦为一场悲惨结局。小说中,在涓生毫无准备的结果一切发生之前,他从来没有设想过子君会这样离去,但一切都只因他而起的。涓生为了追求自由和求得自身的思想空间,禁欲了子君的情感生活,使子君失去了自身的话语权利,让原本灵魂的寄托变成了行尸走肉般的依附,完全失去了女性的任何权利,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的话语权利。

爱情敌不过现实。文本通过涓生的叙述一再展示了爱情在现实面前是多么渺小,爱情敌不过艰苦的生活压力和外在的种种压迫与要挟,敌不过工作日积月累的艰难困苦,敌不过漫漫无期的时间煎熬,更抵不过社会潜在的某某主义。涓生在子君死后的自白中,说出了自己无穷无尽的忏悔和自责,把那曾经对爱的责任隐藏得毫无痕迹,所以,我们总会在潜移默化中给涓生投去安慰的目光。但是,假若子君仍然活着,涓生的手记或许不复存在了,他对自己的行为还会有自

责之心吗?假若子君依然活着,我们该怜悯的对象还理会那么犹豫不定吗?若不是逝去,涓生也许也不会懊论悔甚深吧?

伤逝,让我更伤的不是子君的逝世,而是人情的逝世……涓生的“自我辩护”让他的自白得以催人泪下,让人为之同情和怜悯。《伤逝》中涓生的话语让子君完全失语;涓生的话语霸权,把子君的真实感受和需求隐蔽得深深无息。在涓生的话语中,子君的形象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子君却无法申诉。男性的霸权和男尊女卑的腐朽传统在无意识中流露了出来,当女性的情感和思想被男权重重镇压后,或许,子君也只能选择沉默,选择藏匿在黑暗寂静中。

无法诉尽内心的不满与不悦,只能说,在穷途末路时,有人依然坚持爱,有人却选择抛弃爱。但是却不能说清谁对谁错,毕竟爱有时是那么的缥缈,即使爱是精神食粮。在涓生的话语辩护中,爱确实是那么的无力无助无用,但子君的话语呢?我们永远也没机会听到了。

时间依旧前行,我们不要假装莫不在乎。当伤逝成为灰烬,希望悔恨能助前行……《伤逝》这部以恋爱为题材的小说中,折射出了社会的压迫与无奈,透露出了男权话语背后的不公。争取女性独立与解放,摆脱潜在的男权社会,对人权人性的尊重,更是涓生手记所映射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鲁迅.鲁迅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邓晓芒.《伤逝》中的文化冲突试析[J].鲁迅研究月刊,1994(5).

[5]齐宏伟.《伤逝》新解[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

[6]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对《伤逝》中涓生形象的[7]冯金红.忏悔的“迷宫”——分析[J].鲁迅研究月刊,1994(5).

安徽文学

ANHUIWENXUE文

[8]刘高峰.《伤逝》:男权意识与男性话语[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伤逝》解读[J].[9]周玉宁.性别冲突下的灵魂悲歌—江苏社会科学,1994(2).

[10]赵树勤.当代女性话语权力的欲求与焦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

——《伤逝》与鲁迅[11]胡尹强.创作动机和灵感出发点—许广平的恋爱[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69

2015年2期总第379期

安徽

文学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二
《20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20、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闸北区中山北路小学 黄华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忏、患、痹、嬉、缚、锁、

燎、觅、痊、愈、谅。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本课出现的词语:忏悔、不知所措、悔恨交加、又愧又悔。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懂得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学会宽容,懂得谅解。

二、重点和难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忏悔”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简要地复述课文。

三、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家里养过小狗吗?你对小狗是种怎样的感情?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与狗有关的课文。

出示课题:24 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1)师:谁来读课题?(指名读)

2)学习生字:忏

理解词语: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感到痛心)

你能换一个词语来说说吗?(找近义词)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课题中怎么有个“逗号”?(用人物的语言作为课题)

2)一条狗为什么让我忏悔?

3)我做错了什么事要忏悔?

4)我为什么会永远忏悔?

5)课题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哦”字?

随机板书:我 狗

说明:

本篇课文的课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存有不少问题。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一般的课题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这里有一个逗号。而且,在换词理解了“忏悔”的意思后,由“忏悔”一词也引发出很多问题。在读完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疑问,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探究能力,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4、师:课文中除了提到“我”、“狗”还提到了谁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还提到了谁?

交流板书:小豆子

2、师:小豆子是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孩子。

学习生字:患、痹。

理解词语:小儿麻痹症。

(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骨髓引起的,患者多为1∽6岁的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头痛,严重的会瘫痪)。

说明:

“小儿麻痹症”是一个医学专用术语,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或结合课文中的小豆子的情况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3、师:我、狗和小豆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年前,我把小豆子( )来一条狗( )在高高的砖堆后面。小豆

子在到处( )狗时,由于受到我的惊吓受了伤。但她并没有怪我,反而把狗( )给我,我觉得( )。

交流板书:捡、藏、找、送、悔恨交加、又愧又悔。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师: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忏悔”就是“后悔”的意思,那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后悔呢?

再读读课文第2、3、4小节,用直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并出示句子:

i. 我便去偷出狗来,藏在高高的砖堆后面。

a理解交流:(犯了错误,赌气,故意的)。

b指导朗读。

ii. 我急忙大吼一声:“你下来!”她被我一惊,从砖堆上滚下来,拐杖

丢了,手也擦出了血。

a句式训练:

我心想:———————————,急忙大吼一声:“你下来!”她被我一惊,从砖堆上滚下来,拐杖丢了,手也擦出了血。

b指导朗读。

iii. 我吓得不知所措,竟丢下她逃走了。

a理解词语:不知所措。

b句式训练:

我吓得不知所措,心想:——————————,竟丢下她逃走了。

c比较句子:我吓得不知所措,竟丢下她逃走了。

我吓得不知所措,丢下她逃走了。

你觉得哪句好:“竟”是什么意思?(由于害怕)

d指导朗读。

说明:

这一部分着重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是建立在真正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基础上的,因而在这里先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当时的我在看到小豆子爬上高高的砖堆上面时心里想什么,急忙大吼一

声。在体会到了作者是非常担心小豆子会发现自己把狗藏在砖堆后面才大吼一声后,学生才会读得有感情。

在理解了词语“不知所措”之后,再让学生说说当时想些什么,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心情,同时更加深了对“不知所措”的理解,为朗读好句子做好铺垫。

3、把三句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正是由于我的一错再错,才使得小豆子受了伤害,所以当时的我才会

师指板书,齐说:悔恨交加。

说话训练: (逐步出示)

因为( ),( ),( ),

所以( )。

5、有感情地朗读第2、3、4小节

6、师引读第5节前半部分:两星期后„„再也不会原谅我了。

学习生字:痊、愈、谅。(选择正确的字)

理解词语:痊愈(病好了,健康)

7、引读第5节后半部分:可是一天早晨„„我真的不怪你。

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豆子”的话。

8、师:是啊,小豆子的话让我十分感动,觉得——

板书:又愧又悔。

理解词语:又愧又悔(羞愧,后悔)

所以,才会忍不住大哭起来。

学生齐说——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9、现在,你对课题理解了吗?

重点理解:哦(醒悟了),永远忏悔

板书:宽容

10、 想想:我听了小豆子的话,忍不住大哭起来,还会说些什么?

句式训练:

小豆子的话使我又愧又悔,忍不住大哭起来,————。

11、 积累句子: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不会宽容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贝尔奈

说明: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这篇课文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宽容,结合课文内容,积累两句相关的名人名言,可能学生不会一字一句地记下来,但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宽容的种子。

四) 复习巩固,练习写字:(做欢乐操)

1. 火眼金睛:

愈( ) 谅( ) 拄( ) 悔( )

愉( ) 凉( ) 柱( ) 海( )

2. 指导写字:重点:愈、患、痊、痹

3. 复习部首:心、疒(书空)

4. 选择一组字写下来

讲评:写正确,大小适中,字在横线条的中间(不要顶天立地)

五)复述课文:

1、 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 小朋友,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在训练复述课文,接下来,老师又要考考你们

了。

出示:(1)、可以看着板书讲一讲课文中的内容。

(2)、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说一说。

(3)、可以发挥你的想象,结合板书内容讲个小故事。

说明: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是复述课文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各人的表达能力也上下不一,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复述课文,必须给学生一些提示。这里给了学生三个不同的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其中一个要求来完成,让复述课文不再一成不变,变得生动,多样起来。

3、自己准备

4、四人一组交流,全班交流。

六)拓展训练:

师:这是一件三年前发生的事,直到今天,我的心中还充满了感慨,还时常想起小豆子,想起这件事,并且让我永远的忏悔。

现在,就请你们做一回课文中的“我”——星星,给小豆子写一封信,把自己三年来的心情告诉她。

前不久,我们在语言直播厅中已经学会了书信的格式——复习写信的儿歌。 出示:

亲爱的小豆子:

你好!

我非常想念你。三年前( ),现在( )。希望(

)。

想你的星星

1. 挑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写或全部写,写完后交流。

2. 评比交流:

① 内容

② 语句表达

③ 有否错别字

④ 用词是否恰当

板书:24 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悔恨交加 又愧又悔

送 ↙ ↖藏

狗 狗

找 ↘ 小豆子 ↗捡

宽容

关于说课

教材分析

课文以一条狗命题,写的却是“我”三年前与一个腿残疾的孩子——小豆子交朋友的事。因为喜欢小豆子捡到的一条小狗,“我”就把狗藏在砖堆上;小豆子寻找狗从砖堆上摔了下来,最后小豆子不仅没有责怪“我”,还把小狗送给了“我”。此事使“我”深感内疚。小狗既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一条线索,又是他们友谊产生波折的原因,还是小豆子对朋友宽容、真诚的象征。

学情简析

多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停顿,能读出句子的语气。这篇课文中的很多语言带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加以指导。

经过上面一个单元的复述课文的训练,多数学生可以复述课文的重点部分,可以按提示、提纲或提供的词语、写作线索等,用上课文中的词句详细复述。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简单地复述课文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11个。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将这11个生字分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

目标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这些词语的理解应注意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

目标三: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简要地复述课文。本篇课文着重指导读好我为什么会忏悔的有关句子。指导复述课文时可以给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兴趣来选择。

目标四:指导写字:痊、痹、患、愈。复习两个部首:病字头和心字底。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组来写,激发学生写字积极性。

教学设计

一、 鼓励提问,学会提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要有疑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在学生读了课题后,肯定有不少疑问,如:课题中为什么会有一个逗号?一条狗为什么让我忏悔?我做错了什么事要忏悔?我为什么会永远忏悔?课题中为什么要有一个“哦”字?等。此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这些问题正是本篇课文要学生理解的主要内容,也是本课内容的主要线索。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提问,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边读边思,体会情感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片课文的教学也体现了二期课改以读为本的精神。本篇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我忏悔的原因的有关三句句子:我便去偷出狗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三
《忏悔自我,反思历史》

忏悔自我,反思历史

【摘要】小说《蛙》是对农村生育史的描写,作者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深处,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描绘了人在历史使命下的一种生存状态,并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

【关键词】莫言;生育;蛙;寓意;审视

一、生育观念

小说以《蛙》为题,具有极大的寓意和深意。“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的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1](p223)

青蛙在文中出现过多次,如陈眉寻找儿子时,一遍又一遍地写青蛙遍地都是;姑姑在典礼上被青蛙吓晕;姑姑被青蛙追命„„这些情节到底赋予了什么样的蕴含?文中的“我”多次说到,蛙是当地的图腾,多子的象征;“蛙有着旺盛的生殖能力,犹如过去一个时期的民间。在提倡有人便有世界的年代,‘蛙声’随处可听可闻,忽然,因为某个自上而下的声音,嘹亮的啼哭戛然而止。” [2] 在文中“蛙”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它表面上指的是娃,而更深的隐喻是女娲——人的生育问题。用蛙借指人的生育问题,造成了文意的陌生化。蛙是生育的象征。蛙的背后是东北乡人的生育史

和他们内心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了他们深受毒害的灵魂。当地有一种蛙的图腾,表明人们对生育的崇拜,在当地人们的心中,生活的目的最终指向的就是生孩子。当地的风俗也是如此,一直以来娘娘庙的香火十分旺盛,各地的人都来参拜。尽管文革中被夷为平地,但文革后反而更加兴盛。当地人为了拴一个娃娃,不惜花大钱,在他们看来,花的钱越多心越诚。蛙是多子的象征,人们都祈求多子多福。因此蛙的背后,既有作者的赞扬,更有深深的批判之意。

二、民族灵魂与文化的审视

莫言的长篇小说并不是“全景式”或“史诗性”的描绘,他着意于捕捉一段历史的片段或本质并通过荒诞的意象、夸张的行为和艳丽多彩的画面来展现一个非理性的现实。长篇小说《蛙》更倾向于对现实的真实书写。在文中作者直面现实,向人们揭示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从而展现出了扭曲的历史下人们的丑恶心理。

莫言在《蛙》中描写了一群无聊的围观者,他们的灵魂是麻木的。比如当王脚的儿子王肝劝他做男扎时,王脚大骂王肝并追打他,“爷俩团团旋转,仿佛推磨。围观者甚众,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引起一阵阵笑声。”[1](p59)尽管作者没有写出他的愤怒,但“甚众”、“煽风点火”、“阵阵笑声”,足见作者的鄙夷之情。再如,在姑姑逼王仁美出来那章中,描写到“工作队的车,停在我岳父家门前。村里人凡是能走路的几乎全都来了。连得了风瘫、口眼歪斜的肖上唇,也拄着拐杖来了。” [1](p126)作者只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了这群看客的丑陋嘴脸。

然而,有些看客并非完全麻木,他们还有感情,还会感动,还有一丝同情心,当姑姑去东风村为张拳做男扎时,张拳让三个女儿演苦肉计又哭又喊,使得“围观的女人们,有许多流了眼泪”。作者对围观者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体现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忧虑。

对于围观者,作者并未表现出极大的愤慨。然而对于文革中人们的行径,作者的褒贬之情却显于笔端。“批斗县委书记杨林的大会,因为参加的人数太多,无地可容”,简单的一句话却刻画出了当时的可怕与人们的疯狂。在批斗中,人们的丑恶心理得以全面显现。黄秋雅的诬告,纠察队员的猛烈压制,红卫兵的疯狂,姑姑为了保全自己竟然诬告、打击老院长„„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人们已出卖了自己的良心,正如文中所说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也蕴藏着邪恶的想象力。批斗中的揭发满足了人们变态的心理,他们在别人的“坦白”与隐私中满足着内心的淫欲。在《蛙》中批斗大会成为东北乡的邪恶节日,人们只是当作节日,而忽略了其中的罪恶。对于这群疯狂的人们,作者以报复的心理让他们落入了冰冷的水中。 莫言在文中涉及了一个极为敏感的题材——计划生育。作者写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在计划生育问题上所做的努力,人们只注意了它取得的巨大成果,而忽略了它的手段与过程。同样,作者在这个问题背后隐含了另一个问题——封建文化痼疾的毒害。 计划生育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政府的误导,那些认为人越多越好的观点助长人们多要孩子的风气。尽管政策改

变了,但人们还是偷着生、抢着生,这就有更深刻的原因了。张拳为了让妻子生出第四胎,不惜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拼命,当他无法再抵抗下去不得不让其妻子流产时,便“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呜呜地哭着说:‘我张拳三代单传,到了我这一代,难道非绝了不可?老天爷你睁睁眼吧„„’”[1](p107)还有,王仁美为了要一个男孩,竟让人偷偷地取出环来。更有甚者,陈鼻为了要个儿子,费尽心机,与工作人员“斗智斗勇”,尽管让妻子王胆生下了二胎,但却是个女孩,“陈鼻垂然颓首,仿佛泄了气的轮胎。他双拳轮番击打着自己的脑袋,痛苦万端地说:‘天绝我也„„天绝我也„„老陈家五世单传,没想到绝在我的手里„„’” [1](p174)从此陈鼻走向堕落,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

作者用血的事实、死的代价向我们呈现了一幕幕生育悲剧。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源是那些几千年来一直毒害人们的文化痼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因此,作者更多的是对这种文化的批判。目不识丁的农民也好,还是妇女、儿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深受其害。早在“五四”时期,鲁迅在《阿q正传》中就有对这种思想的批判,就连一无所有的阿q,也忽然觉得“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p499)八十年后的今天,莫言延续了鲁迅的批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他把笔触深入到了当下社会,文中那个牛蛙养殖厂,实际上是一个“代孕中心”,当代人终究未能摆脱这种封建文化痼疾的毒害。作者在其

他作品中也有论述,《丰乳肥臀》中写了一位具有博大胸怀、巨大承载力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她为了传宗接代却到处“借种”,这是封建道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畸形结果。这其中隐含了作者深深的隐忧和批判。

在《蛙》中写到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生育问题。作者写到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残暴与血腥,这是以往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这表明作者以一种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历史:没有人可以否定计划生育的功绩,但也不能掩盖其中的罪恶。作者以知识分子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个人,敢于面对现实。作者还写了一个由计划生育带来的社会问题——“黑孩子”。这个人人都知道,但人人又都不愿意提及的问题,被作家毫不迟疑的揭露出来,像揭起了人们身上一块未痊愈的伤疤,让人们隐隐作痛。作者以清醒的态度来面对历史,似乎在告诉我们:历史问题不能回避,沉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蛙》触及了中国五六十年代乡村女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和灵魂,是作者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深处的长篇力作。

注释:

[1]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甫跃辉.蛙声十里,声声惊人[j].作品与争鸣,2010,(1).

[3]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王小波.黄金时代[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四
《《暴风雨中的忏悔》观后感》

《暴风雨中的忏悔》观后感

观看了警示教育片《暴风雨中的忏悔》,《暴风雨中的忏悔》片中通过对皮黔生人生轨迹的剖析,生动地揭示了皮黔生脱变的过程和犯罪事实,使人们又一次在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憾和深刻的教育。皮在临近退休时却成为法律制度下的阶下囚,成为人民的罪人,真的令人十分震惊。 近年来,职务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损害党的形象、疏远党群关系、危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工作了几十年,也作出了一定成绩,但在临近退休时却走上了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现象已经很现实地警示着人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时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不能忘记党的根本宗旨,真正做到严以律己,廉洁从政,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严防被钱权交易打开缺口而走向贪腐堕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真正融入到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永葆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格自律,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官,更应懂得“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道理。

观看了廉政教育片,我认为要远离腐败,从个人角度来说,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廉政准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和磨炼: 一是要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干部,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重新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进行

一个符合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定位,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二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关系,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所有的工作管理中要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在人民面前,你的表现,是“公仆”还是“主人”,这就是廉洁奉公与否的分水岭。

三是要始终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积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既要用宪法和法律约束干部,也要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范自己,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另外,从管理机制环境来说,对党员干部及政府官员的选聘,必须有一整套相关的科学运行机制,从选聘制度管理、从全方位的各类监督管理、从问责制度的严肃性、从权力运用的阳光状态、从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及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没有有效监督的权力运行,腐败现象的产生那就是成为了一种必然。

总之,党员干部要从警示教育片中汲取教训,做到举一反三,警钟长鸣,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廉洁务实。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五
《八句话》

穿于成长与诱惑之间的 ,必然是精神之间的较量一种信念之间的较量,更是一种

能力的较量,面对成长,面对诱惑,我们需要专注和专注精神。

每天我们都处于各种诱惑的环境中,我们也唯有在这种诱惑的环境中成长。+可以

说,一切有意识形态的生命都在接受诱惑和放弃诱惑中

羊对狼是诱惑,死尸对秃鹰是诱惑,草原对马儿是诱惑,芭比娃娃对小女孩是诱

惑,能吃上冰激凌对贫穷的孩子是诱惑, 找个人陪对寂寞的人是诱惑。诱惑中我们得到

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又如何面对诱惑?我们问过自己吗?如果问过,

而且你懂得了,你才真正成熟了。

美色的诱惑早已把我们团团包围。有的人跑开了,他知道自己做不到柳下惠,便

选择了远离,他们的到了宁静和和平,生活简单而快乐。有的人对这种诱惑不避讳也不

靠近。但对方一旦发起攻势,没想到自己顷刻间防线全部摧毁。他们走失了自我,所幸

这样的人还能忏悔和自救。还有的人是主动接近诱惑或者有意无意去诱惑别人,这样的

人多是因为性情。

大凡伟人、圣人、有杰出成就的人、被人颂扬的人,他们在接受诱惑和放弃诱惑

中绝对是高手。他们会朝着一个所诱惑的目标前行。对于路边的诱惑,他们最多也只是

看看,却不会顾及。我们将其称之为执着和坚定。还有一些平凡的人,他们以约定俗成

的道德体系来划分所受的诱惑是否良性。八所认为恶的就远远的离开不去靠近。我们给

这些人一个词叫做定力 。如果你自认为做不了伟人,圣人,也不杰出,没有成就,你

不妨做一个平凡但有定力的人。这样的人同样高尚。也就是我们在诱惑中要学到东西。

忧伤还是快乐

编制 翼-祭樱 夜瞳

QQ 676347524

QQ 358408533

一个人站在熟悉的海边.一个人站在熟悉的海边

微风吹过了我的脸

勾起了我对你的思念

你一个人在天国过得还好吗

不知不觉你离开我已经快一年了

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少了欢乐.

整天傻傻的过着

不知不觉想着.

想着我们曾经在一起度过的每个时刻.

有欢笑,有难过,有快乐,有失落。

你扔下我一个人去了天国.

那里没有悲伤和难过.

却只有幸福和快乐.

每当想起你的时候.

我抬头望着天空.

希望能看到你熟悉的脸孔.

望着我听着我对你诉说.

当年我失去你以后的生活.

而我总是一个人难过,一个人失落.

那根本就是我自己懦弱

无法面对失去你的结果 . 所以难过围绕着我

寂寞陪伴着我.

孤寂牵着我的手一直走.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在我家.

我们一起玩过家家

你在我耳边说你以后除了我谁都不嫁. 我一直没有忘记这句话.

知道我们都长大还在一起玩耍.

从来都不害怕,没有温暖没有家.

不想那么多,只管现在能够相爱再说 在多痛苦挫折也绝不退缩

一起加油一起努力的度过.

你说你喜欢听我唱歌.

喜欢我在你面前饶舌

因为我的歌能够让你忘了难过.

能够让你快乐.

每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

你总是躺在我怀里.

听着我唱起我的原创歌曲.

一遍又一遍从来不会觉得厌倦.

总是拍手说我唱的好听.

鼓励我继续努力.

以后当个大明星要找我签名.

现在你已经离开了我.一个人去了天国 你离开了我的世界我的生活

还叮嘱我一定要过得快乐.

宝贝不用担心不用难过.

好好在那边和你妈妈一起生活.

我对你的思念就像大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 每当流星划过寂静的天边.

都会为你许下祝福的心愿.

每当夜深人静想起你的时候.

眼泪总是忍不住的往下流.

我努力的举起你牵过的那双手.

擦干眼泪等待时光能倒流.

雪花随风飘飘过了我的脸.

我依旧对你那么思念.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六
《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忏悔意识》

第14卷第6期(2009)Vol.14No.6(2009)

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忏悔意识

杜曼·叶尔江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甘肃合作

747000)

摘要: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文学所蕴含的“忏悔”意识及价值观念,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产生而来的,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西方;文学;忏悔;意识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6-034-04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自公元1世纪传入欧洲后,同希腊———罗马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后,到近代形成了以博爱、自由、平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着很大关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构成了人类的“原罪”,按照《圣经》的意思,人在现实的赎罪过程和上帝对人的拯救过程,就是人向上帝的忏悔过程,作为上帝之创造物的人,其生命之源在上帝那里,他必须时时想到自己有负于上帝,人类的一切苦痛、悲剧和罪恶,都是因为人违背了上帝的律法。人人有罪,只有靠为人受死的耶稣基督的宝血,忏悔和认罪,才会洗净人的一切罪恶,并获得新生。这表现了人对自身恶的一种“忏悔”和上帝对人类普遍的爱,也是构成西方世界博爱、自由、平等、宽恕等核心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价值观同样在西方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西方文明中“忏悔”的传统,不只是基督教的财富,亦不只是西方文明的财富,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一个民族,如果存有“忏悔”之心,其精神才能博大,才能深刻。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许是跟“忏悔”的有无相关联的。“忏悔”是人生航向的修正仪,生命的偏差总要时时修正,方得“解脱”。也许我们能从“忏悔”文学中得到某些启示。下面我们就从西方文学的三大《忏悔录》谈起。

忏悔录是西方文学的一种体裁,是揭示作者生活隐私的自传。把这种体裁推向高峰的第一人,是古代基督教最伟大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SainAu-gustin,354—430)。于公元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

罗马帝国北非4行省之一怒米底亚辖下的小镇塔格

斯特(Tegaste,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境内),一个原属迦太基的地方,其拉丁全名为奥雷乌斯·奥古斯努斯(Augreliusaugustinus)。他的父亲是异教徒,去世前不久才领受洗礼,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奥古斯丁是中世纪伟大的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他大约在45岁开始写他著名的《忏悔录(Confession)》,历述自己青年时的放荡与越海飘泊,是当时散文和诗体自传长篇的开山之作,随后成为难以企及的典范。此书不仅以深邃的哲学和神学智慧成为历代哲人不得不读的经典,更由于其以浓笔彩绘刻画了一个蔑视圣经的异教徒,一个极富渊博智慧和批判锐气的哲学家,以及一个耽于情欲的登徒子终于认同圣经、皈依天主教,而吸引着历代无数读者。这部书很难说是自传,更多的是出于宗教虔诚而吐露悔改谢恩之心,在这本书中说明人是微不足道的,这世界唯一配得上让人膜拜的只有上帝。人都是卑劣的,即使像他那样的一个教父,从16岁开始,纵情作乐、放纵情欲、与人打架、偷邻人的梨子、长期与情妇同居,信仰摩尼教等。于是奥古斯丁开始了对自己痛切而彻底的反省,开始了对自身罪恶与罪性的鞭挞与忏悔,毫无遮掩地将自己交到上帝的审判席前,“作恶是丑陋的,我却喜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忏悔录》通篇贯穿着痛心稽首的自罪自责,因他深信自己犯了“骄傲罪”,深信上帝“拒绝骄傲的人”,奥古斯丁的追述是主教跪在上帝面前祈祷时所作的反思,发自他的内心良知,相信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

奥古斯丁的头

收稿日期:2009-05-21

作者简介:杜曼·叶尔江(1962—),男,裕固族,甘肃肃南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宗教、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神话、希腊神话比较研究。

第14卷第6期(2009)杜曼·叶尔江: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忏悔意识Vol.14No.6(2009)

脑,像一座巨大的熔炉,把《新约》所揭示的信仰与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完美地融在一起。他把这种融合物传输给中世纪的天主教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基督教(新教),改变着西方世界的面貌。(他一生的真正活动,是《忏悔录》所述最后一段经历。他的影响不在他卓越高深的学识,文笔奇妙,立论有据,而是在他不同反响的宗教才能。)

忏悔录这种文学体裁的第二个高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西方浪漫主义的奠基人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以撰写自传的方式反驳对手的非难,为自己辩护。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模仿圣·奥古斯丁著作的《忏悔录》。它与奥古斯丁的书同名,也达到了同样经典的地位。卢梭生命最后十年的作品,以优雅的抒情与宁静,替代了早期作品中的强烈激情。“忏悔”使他最后的岁月恢复了心神的安宁。

卢梭一生中改信过旧教,后又皈依新教,始终未放弃过对宗教的信仰。早在他10岁的时候,当大人们要他在当钟表匠、律师或牧师之间作出选择时,他坦然地说:“我喜欢做牧师,我觉得传道说教很有意思。”青年时期,他曾在华伦夫人资助下升入神学院学习一年,改奉天主教,此时,他差一点成为一名专职牧师。在巴黎苦斗成名之后,他带着第二篇著名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来到日内十年后,卢梭步入老年。他总结与狄德罗等人的瓦。论争,觉得根本的分歧在于他信仰基督教,而狄德罗是无神论者。卢梭由于思想上的激进和对社会的批判,激怒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以及旧文化的捍卫者。他的小说《新爱洛伊丝》出版后被舆论界指责为伤风败俗的作品。《爱弥尔》出版后立即遭到查禁,并被大理院下令禁毁,而且还要逮捕他。启蒙运动阵营的狄德罗、伏尔泰等,也因学术观点上的分歧与卢梭发生冲突。一时间,卢梭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与诋毁。他逃亡到瑞士、普鲁士均不被收留,只好到圣彼德岛藏身。一个呼唤纯洁的“自然人”和理想、和谐社会的人,在现实之中却如“丧家之犬”四处流窜,无家可归。卢梭用他的作品攻击这个使人异化的社会与文明,而自己却被这个社会与文明视为“异类”。难怪他要说:“我很早就意识到,我天生就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他在生活中的悲剧命运,就是因为他把“应该”的人生理想化,付之于实践。然而,即便在铺天盖地的漫骂之声向他袭来时,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在

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中,怀着激愤的心情,写下了自

传《忏悔录》。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予以回击,为自己的人格作辩护,卢梭以一种惊世骇俗的“真实”,向公众袒露自己的灵魂世界。他在《忏悔录》的第一段就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卢梭的难能可贵,在于他在《忏悔录》这部自传中不仅写自己的美与善,而且“依照本

“既没有隐瞒丝毫坏来的样子”袒露自己的丑与恶,

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卑鄙的,就写

我的卑鄙;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卢梭当时在四面遇敌,漫骂有加,以至无处容身的景况下,能够大胆地把自己行为中最见不得人,在之前也从来没有人敢于公之于世的隐私都写了出来,让世人评说。正如哲学家休谟所说:“他好像是这样一个人:这个人不仅剥掉了衣服,而且剥掉了皮肤,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直到今日,这部书还是惊世骇俗的。他真诚地写道:他承认自己儿童时代就有偷窃人家物品的习惯,而且,后来还曾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把自己偷了丝带的事转嫁到善良的女仆马丽永身上;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偷一点儿我所心爱的小玩意儿。”他承认和自己的监护人,被他称为“妈妈”的华伦夫人有长达14年的情人关系,还多次为肉欲所引诱,与多个女人发生两性关系,他常常把自己渴慕女性的内心隐秘公然呈于读者面前。在写到“我”和葛莱芬小姐、加雷小姐一起在果园里摘樱桃时,卢梭袒露了当时他那不乏“调戏妇女”的内心隐私,他把一束樱桃扔到她的乳房上,并想着把自己的两片嘴唇也扔到那同样的地方。这种隐私的情感与内心冲动,是男人们尤其是“正人君子们”所不愿启齿的,卢梭却书写了出来。他还承认自己有手淫的习惯和“意淫”的欲念。他还把显然被人认为“可耻又可笑”的裸露也公之于众,年轻的卢梭曾在黑夜中游荡于偏僻街区,向妇女裸露自己的臀部。这显然告诉人们他有变态的性心理。

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善存在于上帝身上,而卢梭认为个体的人是善的,人性之恶,是通过社会和文明这个承载体表现出来的。卢梭之所以要这样表现自己“丑与恶的方面”,是因为他认为他的天然本性是善与美,生来无罪,他的那么多过失,丑恶是社会给他的,罪不在他(不是他本人的罪),而在社会。人依旧可能是有罪的,心头驮着罪的包袱,始终有着深深的罪过和救赎之心,必须忏悔并祈求赎罪。在这

35

第14卷第6期(2009)Vol.14No.6(2009)

部《忏悔录》中卢梭尽管认为他是天性善良,生来无罪的,但是在他心中上帝还是存在的,因此他对自己那么多的过失甚至恶,在大胆袒露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始终伴随着罪恶感和救赎之心。忏悔录这种文学体裁的第三个高峰是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意识。俄罗斯受东正教影响很深,知识分子本身具有一种忏悔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变成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俄罗斯文化人的罪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18世纪末,东正教传统与同时传入俄国的西欧启蒙思想,特别是“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结合,使纯自然的赎罪观念转换为对俄罗斯普遍存在的专制压迫现象的反思,这种社会性反思反过来又加深了知识分子的负罪感与忏悔意识。许多作品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自己未能尽到社会责任的忏悔,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形成了一个叫做“多余人”的画廊。其中包括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的《罗亭》中的主人公。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后期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与宗教也有着不解之缘。综观托尔斯泰的创作,他对基督教的信仰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在作品中激烈地揭露和批判官办教会,另一方面积极宣扬宗教仁爱精神。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不管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都包含着对自身的忏悔,而且占着

《战争与和平》、很重要的分量。在他的三大代表作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中同样表现了忏悔意识,特别是《复活》集中地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无罪—

犯罪—赎罪—复活的心灵历程,从而达到社会深层人物的心灵深处。但是托尔斯泰宗教观的核心已不是上帝,而是一种“仁爱”精神。他的宗教观是被称为托尔斯泰主义的新宗教:主张不以暴力抵抗邪恶,提倡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所以,托尔斯泰宗教观的核心是“爱”和“善”,是一种道德伦理。青年时代的托尔斯泰常为自己的好色与狂赌而忏悔。托尔斯泰罪恶感的自我忏悔在其《忏悔录》中得到充分的表现。这部自传体散文集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托尔斯泰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逐渐不喜欢宗教繁琐仪式和虚伪性,到完全背离宗教的具体过程。例如,他从16岁开始就不再作祷告,不再去教堂,也不做斋戒,而是追求在生活、意志、体质、道德上的尽善尽美。同时他还“诚心诚意地希望做一个好人”。他回忆起青年时期的自己,从塞瓦斯托尔前线来到莫斯科,一度醉心于作家的头衔,并能与他们为伍而深感自

豪。他写道:“我是艺术家,诗人,我写作,教育人,可是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人数很多,尽管相互之间在不停地争吵、指责但都在写作,发表作品,教育别人;而且不顾自身的无知,连什么是好坏这一类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我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愿听对方在说些什么。有时相互包庇,相互吹嘘,以便到时候别人也来包庇我,吹嘘我。有时则火冒三丈,叫骂的声音一人比一人高,简直像在疯人院里一样……现在我明白这与疯人院没有什么不同,那时候我对这一点是模模糊糊地有点怀疑。只不过同所有的疯子一样,把别人都叫做疯子,唯独自己除外。”不久就同这些虚伪、自命不凡的作家群体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并且在思想上与他们分道扬镳。他要寻找真理与美善的道路,要开始新的探索。他的《忏悔录》不仅分析、剖析他人,而且不断地剖析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认识到自己与真善美等道德理想的距离。如他写道:“回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我不能不感到恐惧、厌恶和痛心。我在战争中杀死过人,找过人决斗想送掉他的性命,我打牌输了不少钱,挥霍农民的劳动成果,还惩办过他们。我生活腐化,对爱情不忠,我撒谎骗人、偷鸡摸狗、通奸、酗酒、斗殴、杀人……凡是犯法的事情我都干过。而干了这些事情的我反而得到赞扬,我的同龄人至今一直把我看成是正人君子。”

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叙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离开上帝,开除俄国东正教教籍,长期进行痛苦的剖析、探索之后,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那就是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即爱、宽容。他虽然否定教会的内容和形式,但是他的创作、生活、改造社会的思想(即平民化的主要来源),宗教的核心内容是他试图进行社会改造的根本所在。他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存在,所以他游离于上帝之城之外,才能写出《忏悔录》,剖析自己,他的许多作品从更深的层面上表现19世纪俄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在人的善恶问题上,基督教文化认为人性本恶,上帝可以惩恶扬善,人世可以通过世俗的道德实践洗去罪恶。人虽然离开了上帝,但事实上没有完全离开,上帝的灵魂依然存在,那就是他的博爱理论:要爱人,同情弱者;不以暴力抗恶;人要在道德上自我完善,而非上帝拯救等。这也成了列夫·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综观圣·奥古斯丁、卢梭、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忏悔录》,表现了近代西方文学中的忏悔意识。

失去

第14卷第6期(2009)杜曼·叶尔江:西方文学中表现的忏悔意识Vol.14No.6(2009)

上帝之后,人类欲在生活本身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追寻、这种悲剧、这种矛盾,就是近代的精神特征。人背叛上帝之后,所处的社会没有善恶可言。他们虽然离开了上帝之城,但解决社会罪恶本质或人类自身的恶,还需要从那里寻找,否则,人类就会沦落到无可救药。人之恶是自然的,离开上帝之后,可怜的人没有什么品质值得夸耀自持,没有能力从上帝那里窃取自己欠缺的东西,人类进行过长期的探索,但人类学会了认识自己的愚蠢,认识到人深身上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恶。他们离开上帝之后,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渺小,而罪恶感又使他们的灵魂不安,如圣·奥古斯丁,表现的是对上帝无限的爱,是上帝之爱使他由异教徒转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从上帝那里得到重生;卢梭和列夫·托尔斯泰表现的是离开上帝的律法之后的所作所为,而他们自己的罪恶感上升到了对社会罪恶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他们尽管没有重新返归上帝之城,但宗教核心思想价值观,成为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来源。“上帝”和“理性”的力量可以使人走向自我完善,人最终

是可以获救的。两重性的文化人格,表现在创作

中,以道德标准代替政治、历史的标准,而这种道德标准实际上是人如何主宰内心“灵魂”与“肉体”冲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2005.67,225,236.社,

[2]梁工.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9,288.

[3]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5,241.

杨马胜.欧美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M].兰州:[4]李晓卫,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195~201.

[5]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华文出版社,2003.[6]托尔斯泰.忏悔录[M].北京:

[7]卢梭.忏悔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8]卢梭.漫步遐想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9]卢梭.忏悔录[M].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OntheAwarenessofRepentanceinWesternLiterature

Duman·yeerjiang

(DepartmentofChinese,GansuNorm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ezuoGansu747000)

Abstract:Hebrew-ChristiancultureisanimportantsourceofWesternliterature,ofwhichthe“repentance”awarenessandvalueshavecomefromtheChristiancultureandhaveafar-reachingimpactonwesternliteraturethroughthemedievalChristianliterature.Keywords:western;literature;repentance;awareness

责任编辑:李锦煜

37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七
《重组句子》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八
《20让我永远忏悔的狗》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九
《重组句子》

自我忏悔的句子篇十
《整散句变换 重组句子 终结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0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