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

| 活动总结 |

【www.guakaob.com--活动总结】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一
《中国成语与心理健康----丛中》

中国成语与心理健康----丛中

一、前言

文化对于人,如同海水对于鱼。人一出生就降生在文化的海洋中,每天吞吐着文化的海水,受文化的滋养,逐渐成长;同时适应着文化海洋的环境,遨游在文化海洋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用语。中国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它反映了中国人共同的心理感受,表达了千百年来在不同个体身上重复出现的共同理念。

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前人挖井,后人吃水。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代代相传的中国成语,滋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反映了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民族个性,也影响着中国人的和心理健康状态。中国成语因此也就成为了研究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文化因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国成语与社交焦虑

1、人性与自然。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男耕女织”、“饮食男女”。男女平等,分工合作,把饮食和性爱当作是一种自然现象,生存条件虽然较差,但是,人性较少受到心理或文化的压抑。

2、尊卑与耻感。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不平等。“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耻感(面子)文化相伴而生。“耻居人下”、“不耻下问”、“羞以牛后”等成语,都表达了因为地位低下而让人感到羞耻。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羞耻感,总是跟地位尊卑联系在一起。“厚颜无耻”、“恬不知耻”、“知耻尽乎勇”(孔子)、“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中国人特别爱“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的含义是“他人眼中的自我”,即,做事情要顾及面子,其实是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本质是自尊心,是人际关系、行为规范。“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引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3、社交焦虑与文化。在社交焦虑中,焦虑者普遍具有自卑感、弱小感,其共同点是总想表现得出色优秀,总怕暴露自己的短处,总是想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社交焦虑者个体之间仍然具有一些差异。比如,有的人比较怕同伴,担心同伴会不喜欢自己(口欲期,母婴关系),有的人则比较怕见到权威,怕受到权威的批评和指责(肛欲期),还有少数人会特别怕见异性,怕在异性面前流露性的眼神、表情和欲望(俄底浦斯期对性的压抑)。这些都与中国耻感文化有关。

三、情感表达与躯体化症状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对于情感的言语表达经常采取压抑的方式。“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金口玉言”等成语,要求中国人在生活中,感情不能有什么喜怒变化,表情不要直接显示心情,更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要说的话,就会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所以,中国人表达感情时,经常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委婉地表达。受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中国人经常会认为脏器主管着各种情绪,比如,心主神明,认为情志会伤害内脏,如“悲伤肺”、

“怒伤肝”等,所以,在不能有效运用语言直接表达情感的情况下,中国人会用脏器的名称来表达感情,如“这事儿让我很头痛”、“撕心裂肺”、“愁肠寸断”、“怒发冲冠”等,在临床焦虑抑郁病人中,其主诉以躯体主诉更多见,甚至更多的是表现为“躯体化症状”,而不是直接陈述其焦虑抑郁情绪。

四、中国成语中的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

“郎才女貌”是中国人推崇的婚姻搭配。

男人如山,女人似水。曹雪芹: 《红楼梦》贾宝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见了女人就觉得清爽,见了男人就觉得浊臭 ”。

中国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由于受到男权文化的影响,女人在成语中经常受到贬低,比如“水性杨花”,是说女人的性格太容易变幻,让男人难以琢磨。口语中也经常把女人说成是“狐狸精”、“祸水”、“美女蛇”等,表达了男人对女人难以把握时的恐惧。女人的性欲受到社会文化的压制,女性怕脏洗涤的强迫行为多与其对性的压抑有关。而对男人的要求则是“正人君子”、“谦谦君子”、“男儿有泪不轻弹”等。这些都造成了对男人的文化角色要求,给男人造成了很大的角色压力,使中国男人更关注自己的能力,包括性能力,他们把自己想象成顶天立地的靠山,让女人来依靠,这也构成了男性的自卑(阉割焦虑),担心自己无法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男人会认为手淫有害、惧怕性交有害身体,压抑自己的性冲动、性欲望,担心自己的性能力不够强大,导致性交时紧张恐惧,出现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等病症,这又经常被中医解释为“肾虚”,在饮食中,则通过食用动物的阴茎等各种补品来壮阳,此所谓“肾虚的中国男人”!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正在剧烈地变迁。开放的中国,正在以其宽大的胸怀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正在与世界文化接轨融合,形成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中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愿将来能够与国际同道有更多的学术交流和与合作。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二
《关于成语与惯用语区分研究综述》

关于成语与惯用语区分研究综述 新版《辞海》收了“惯用语”条,解释比较模糊:熟语的一种。惯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固定词组。其整体意义不是各组成成分个体意义的相加,而是通过比喻等手段所造成的一种修辞意义;口语色彩较浓。如:“炒冷饭”,喻指重复已经做过的事;“开倒车”,喻指向后倒退。 按照这个解释,很难把它和其它语汇单位,特别是和成语区别开来。然而,成语和惯用语是熟语中两个比较重要的类别, 二者的区别问题也是熟语研究中的焦点之一。在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问题上,历来学者们的观点多有分歧。成语和惯用语一样,都是定型短语,二者在语法功能上都能单独成句,或充当复句里的分句,也可以作句子中的某种成分。但是在结构形式、语义、语用色彩等方面,它们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 八十年代的主要研究

﹙一﹚从结构形式上方面进行研究

八十年代前期的研究一般都涉及到了惯用语结构形式方面的特征,作为区别于成语或是词的重要标志。马国凡的《惯用语》,王勤的《论惯用语》,王德春的《新惯用语词典 序言》等都强调了惯用语一般呈现意义上的三字格形式。他们认为,惯用语的语言形式以三言为主个别的是五六七言的,成语则是比较整齐的四字格。 此外,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不一样这点上,也有很多的阐述,一般认为三字格惯用语为动宾结构,非三字结构的或非动宾结构的数量较三字动宾结构的为少。再者,对于惯用语,成语内部成分的固定程度方面,这时期的研究也有所涉及,有这样的说法,惯用语虽然是定型结构但与成语比,它的凝固性较弱,成语的凝固性较强。 “背黑锅”可以说成是“背个大黑锅”,“敲竹杠”可以说“敲他的竹杠”。

(二)表意层次的研究

这一阶段前期的研究,大约是:惯用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言在此意在彼的特点。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在表意方面,研究者有了进一步的阐述。成语根据表意方面的差异被分成两类,意内型和言外型,像“秋高气爽”“轻歌曼舞”就属于前者,而属于有言外型的有“守株待兔”等。另外刘叔新又提出了成语表意的双层性特点,并认为“固定语中,凡表意具有双层性的单位,无论只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也无论具有悠久的历史或只产生于现代都是成语”其还指出了结构在判别成语惯用语上的次要性,一定程度完全否定了这个判定标准。 其实 , 按有无“表意双层性”来区分成语、惯用语,表面上看分类比较科学,但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因为不少单位究竟是有还是没有“表意的双层性”很费斟酌,很难定夺。此外,按此方法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一些在人们语感上是典型的成语的单位,就因为它不具有“表意双层性”,特别是不具比喻的深层意,而被排斥出成语的行列,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凿壁借光、悬梁刺股、才疏学浅、

语重心长、风调雨顺、人定胜天、恶贯满盈、音容笑貌、残羹冷炙、跋山涉水、白虹贯日、利令智昏、人杰地灵”

二. 九十年代的研究

(一)结构方面

惯用语在形式上,有一部分同成语相似,如“唱对台戏”“喝西北风”“吃大锅饭”等。但它们在结构上有两点明显不同于成语一是“1+3”的动宾式,不像成语那样属于“二二相承”式;二是“1,3”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唱一出对台戏 “喝几口西北风”“吃惯了大锅饭”不像成语那样后面不插入其他成分。后者即针对的是成语的相对固定性,虽然说成语定型的程度比较高,惯用语定型的程度比较低。在定型程度上,成语和惯用语是有某种区别,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很难作为区别性特征。

(二)经典性与非经典性

周荐教授以经典性为视角,提供了划分成语惯用语的一种新的依据。他指出:源出于《十三经》的成语就有着经典性,代代流传直至现代。成语之外的它类熟语不想成语这样具有经典性。“穿小鞋”“碰钉子”这类通常被人们称为惯用语的单位是唐代之后开始逐渐产生的。他还认为,熟语是分为两类的,一类是俗语,而另一类叫做稚言,而成语即属于后者,其具有古朴典雅美,再加上四字格的结构,及构成了所谓的经典性。

周荐教授换了这一种分类依据来处理问题,没有遵循多层划分类别的原则,完全抛弃了长时间以来认可的“语言-言语”依据。想直接就从熟语划分出成语、惯用语来。但是,依据是否有经典性来划分熟语,是难以进行彻底,甚至难以下手操作的。因为“经典”的意义模糊;什么算经典,什么不算,并不明确。古代许多的野史,数量庞大的“集”,哪些能算经典,恐怕就人言言殊;近代和现代哪些文字作品是经典,更加不好论断,无法形成共识。而后来他以“雅言-俗语或书面语-口语”为准来区分熟语,势必推导出成语不能在近代、现代产生,不能在人民群众的口语中产生,不能在无文字的许多方言及民族语言里产生的错误结论。

(三)意义的双层性

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别,过去在八十年代,研究者说的是“表意的双层性”,而九十年代,说的一般是“意义的双层性” 两种说法存在差别。“表意”是意义-形式的。双层的方式是形式;由此形式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意识内涵,是意义。有的提出“举目无亲”不具有双层意义,因为“抬头看不到一个人”与“形容人生地疏”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只不过后者对前者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因此不是成语,是惯用语。此外,不少的成语具有内部结构成分表意的双层性,而与之组合的成分并没有,所以总的而言整体意义是否具有双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判断。针对这一问题,有关人士还提出了以句法结构的主干成分作为判断的依据。

像“燃眉之急、含笑九泉”由于具有双层意义的成分处于修饰语部位而不是中心语,所以一概判定为惯用语。

显然这种依据方法还是具有很大部分的模糊性的,很费斟酌,很难确定。很多描述性的成语都会被排除在外的。而且分出来的结果,与人们的语感有很大落差。

三. 二十一世纪的研究

(一) 从色彩义上看

首先从语体色彩看,成语带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而惯用语带有强烈的的口语色彩可以在特定的语体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惯用语的口语色彩,与成语某些同义表达形式比较,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得到。比如成语的“置若罔闻”惯用语就可以说成“耳边风”或者“耳过风”“阿谀奉承”同“拍马屁”等,都显现出了成语与惯用语表达同义或者近义时的书面化和口语化的个性。在这个研究层面,研究者还有这样的看法:在语用中,惯用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或多或少会抢或弱地带有感情色彩。但是褒义的比较少,讽刺和贬义的比较多。再次,从形象色彩方面来说, 惯用语的意义都具有“变异性”,也就是说 ,惯用语的整体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如“墙头草”不能解释为“生长在墙头上的小草”,而是“立场不坚定”的意思 ,这是惯用语一个突出的特点。“惯用语的语义变异是由修辞手段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段就是比喻。”成语的修辞手段不限于比喻,常用的还有夸张、对偶、绘色、摹声等。如“狐假虎威、垂涎三尺、道听途说、姹紫嫣红、嗷嗷待哺”,这些成语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来表达意义,既形象、又富有表现力。不得不说这种分辨方法有太多的混杂性,无法将成语与惯用语成功地区别开来。

(二) 典故法

在八十年代经典性与非经典性的区别基础上,九十年代也集中到一个“典”字上,论述了成语与典故的联系。成语不一定是用典的,这容易明白。譬如来自群众口头创作的,根本无案可查。反过来说用典故的不一定是成语,这儿是容易解释清楚的。譬如“圣人无常师”等等。当然一般情况下,一个典故产生一个成语,一个成语反应一个典故,此外也不能排除一个典故产生几个成语的情况,并入围绕和氏璧产生的成语就有“和氏之璧”“荆山之玉”。 其研究的典故与成语的关系上看,由于才存在着多种复杂情况,如果想单纯的从典故方面去区分成语与惯用语,可见是行不通的都,或许将这此方面与其他方面组合判断,还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除以上两个研究方面外,二十一世纪的研究还从结构上讨论了狭义的惯用语概念,阐述了二字格词由于不是语而不能成为惯用语的观点。更有人跳出了“三字组”和“意义的双层性”的纷争中跳了出来,重点强调惯用语式上的

“非‘二二相承’”的特点和语义上的“描述性”,以此来界定成语与惯用语。

在成语与惯用语的划分上,我认为抓到一种实质上的表现作划分的依据解决问题,不会是简单化或不全面。因为它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相反,若以两种或多种表现为依据来划分,只能划界不清,分不彻底。这样的“全面”,是不可追求的。

 王勤《论惯用语》,《语文研究》1982年第一期.

 马国凡《惯用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

 肖传哲《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东疆学刊》,1915.

 周荐《熟语分类问题研究》,《词汇学问题》,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 温端政《汉语常用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 周荐《熟语的经典性与非经性》,《语文研究》1994年第3期.

 李行健《惯用语的研究与规范问题》,《语言文字运用》2002年2月.

 陈光磊《中国惯用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 吴建生《惯用语的界定及惯用语的词词典的收目》,《语文研究》2007年第4期.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三
《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探析》

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探析

□孙文娟(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它以典雅、含蓄、生动、凝练而独放异彩,是汉语语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女性成语作为成语独特的一支,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风情。本文通过对汉语女性成语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蕴含在不同女性成语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关键词】女性成语;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具有社会性,而表达人们心理工具的语言也具有社会性。语言是为交际存在的,交际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的。因此,语言是一种为交际过程所制约并带有心理烙印的一种符号体系,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同一般的语汇相比,成语的稳固性、凝炼性等特征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地更为突出、明显。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一种浓缩的民族文化,呈现当时社会的人物百态,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女性成语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与女性有关的成语,其内涵也是相当丰富,可以是描写女性的成语,也可以是与女性故事相关的,也可以在词中涉及到女性。古人对女性的描写,从整体到局部,从音容到笑貌,从性情到品行等,都有一些成语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比较全面的表现了女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积淀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一些文化心理。

一、“含蓄内敛”的语言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喜曲不喜直”,在女性成语年龄类中的表现最为突出。描写女子年龄类的成语多使用借代手法,不是直接用数字说出年龄,而是用他物代替。

在女性成语中,“金钗之年”表示女子十二岁。豆蔻年华表示女子十三四岁。“豆蔻年华”一语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及笄之年”表示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古代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垂发的,到了十五岁左右,就要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插起来,即“加笄”,举行“加笄礼”,表示成年。《重修玉篇》载:“筓,古奚切。婦人之筓,則今之簪也。女子許嫁而筓。”“碧玉年华”表示女子十六岁。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二八年纪,破瓜之年。(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

女性成语中表示尚未出嫁的成语有:云英未嫁(用唐代钟陵著名歌女云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其它的有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等。

“摽梅之年”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罗敷有夫”表示已有丈夫的女性(古代著名的美女罗敷指代)。“半老徐娘”指有风韵的女性到或已过中年的。(《南史》:“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南朝梁元帝的后妃徐昭佩。”)“风韵犹存”指四十岁开外的女性风采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饶,老蚌固宜出此明珠。”)除此之外还有:风情犹在,余韵犹存。“人老珠黄”指年老色衰的女性,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被轻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琵

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此外,还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表现妓女行当和女子的悲惨命运。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在女性中还有一类特殊的人群地位更不堪,那就是以卖笑,出卖肉体为生的妓女,她们的命运更为悲惨,地位极其低下,被称为“浪蕊浮花”、“闲花野草”、“倡条冶叶”、“路柳墙花”;她们住的地方叫做“秦楼楚馆”、“花街柳市”、“莺巢燕垒”;她们每天“浓妆艳抹”、“倚门卖俏”,对男子“目挑眉语”,希望男子“眠花宿柳”。现代社会也有妓女这类群体,但她们的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没有受到歧视,被称为“性工作者”。描写女性悲惨命运的成语也不是直接说出真实内容,也是采用借代和象征修辞手法,如“白华之怨”、“香消玉殒”、“蕙损兰摧”、“红颜薄命”、“断香零玉”、“临去秋波”。

二、“自然信仰”的心理崇拜

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被视为无能的群体,但关于女性具有神圣能力的远古神话始终或明或暗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心理。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成语。

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人们的这种纪念和礼拜,实质已不仅是对女娲这个具体女神的直接崇拜,而是将所有女性的神力抽象为一种意识层面上的神格,对之加以信仰和礼拜。

七夕节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织女本是天界一位美丽聪慧、擅长织作的女神,但她不顾神人之别,毅然下嫁牛郎,与牛郎在人间过上了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生活。织女由此而成为人们心目中敢于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性典型。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渴望,也反映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可谓关于月亮的最动人传说。《淮南子・外八篇》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嫦娥被民间传颂为一位美丽、善良的月神,在百姓心目中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

位,青年男女向月神祈求美满姻缘,老人向月神祈求合家团圆,祈求福禄和平安,表现了古人崇善尚美的心理。

这些女性神或神格化的女性,大都作为理想典型而被赋予真善美的意义。因此,一定程度上来看,对这些女神的信仰是在人们内心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意识需要和驱动下,衍生的一种意念和行为产物。

三、“审美追求”的心理表现

与女性体态、容貌相关的语汇是女性成语中数量最多的,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决定的。传统观念对女性美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女性应当体态柔美、步履轻盈、容貌秀丽,表现出性格、气质、感情上的温柔特质。如:花容月貌、如花似玉、国色天香、出水芙蓉等以花草、珠玉等比喻容貌之美;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燕妒莺惭、艳若桃李、兰姿蕙质则用花草动物等来衬托;嫣然一笑、妩媚一笑、回眸一笑等表现美人的笑声;带雨梨花、楚楚动人、楚楚可怜表现美人哀怨的神态;莺声燕语、珠圆玉润等表现美人甜美的歌喉;花飞蝶舞、婀娜多姿、亭亭玉立、莲花步步、舞态生风等以花、蝶、柳等比喻走路时的姿态。娇声娇气、矜持作态、千娇百媚等比较含蓄地体现了女子的大方、优雅的神态。眉目如画、蛾眉皓齿、螓首蛾眉等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描写女子眉眼、牙齿的漂亮。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这些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表现服饰的成语有:翠袖红裙、珠围翠绕、衣香鬓影、珠光宝气、凤冠霞披、雍容华贵、香车宝马、香闺绣阁、荆钗布裙、红装素裹、金钗十二等。“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都能在成语中得到反映。如“广袖高髻”反映了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头发薄如蝉翼,这说明先秦时期,妇女就已经具有梳妆技巧,并对美有一定的追求和欣赏艺术。而“蛾眉螓首”、“杨柳宫眉”、“愁眉啼妆”、“朱唇皓齿”、“美女簪花”等成语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女性多样的方式妆容、美丽的姿态和对美的追求。

用“玉”象征女性的美貌,在《诗经・国风》中就有记载:“白纯束,有女如玉”等。人们沿用以玉为美的传统,创造出一大批女性成语,体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如:内在之美,冰清玉润;外在之美,仙姿玉色;身材之美,亭亭玉立;肌肤之美,冰肌玉骨。美女娇嫩柔弱,是玉软花柔、软玉娇香、温香软玉、温香艳玉;美女的声音,是珠圆玉润;女子的贞洁之美,是冰清玉洁,守身如玉;出生名门的女子是金枝玉叶,琼枝玉叶;女子的不幸身亡是香消玉减、玉殒香消、玉碎珠沉、玉葬得埋、珠沉玉没。

中国人自古对花就有特殊的偏好,如用桃花比喻少女的艳红美色,用花王牡丹来比喻艳丽的少女和华贵的妇人,用菊花来比喻女性心灵的高洁,用荷花来比喻天生丽质的美女,用玫瑰的绯红多刺来比喻女性的艳丽和泼辣的性格。从搜集的资料中统计单是用花描写女性的成语就有二十多个,如“出水芙蓉”、“花容月貌”、“艳若桃李”、“梨花带雨”、“莲花步步”、“柳腰莲步”、“莲花之面”、“闭月羞花”、“桃妖新雪”、“人面桃花”等。女性成语中多以花、月、玉、杏、莲、桃、兰、梨、柳等美好之物比喻女性的青春美貌和纯洁的心灵。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对这些美好之物价值的认可,以及人们对二者审美价值的认同与首肯。这些美好之物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还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模式。生活中的女性始终都处于一种被欣赏的地位,而且因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观。这些女性凭借自己的美貌,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并不会有多少人格尊严或地位上的改变。所以她们以自己

的美丽容颜得到宠爱,只能是暂时的,最终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香消玉殒、青春不再,只能空悲叹,伤怀。

四、“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儒家的经典比如易学、诗学以及历代女教书包括从汉代的《女诫》到清代的《女四书》、二十四史中的《列女传》、《后妃传》等,无不贯穿着‘男尊女卑’的女性观。这种女性观从夏商就开始至周代则日益完善。”封建社会以来,“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乃中国古代女性悲剧文化发端之根源,在这些宗法人伦观的影响下,女子为夫守节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下成为社会施加于女性的职责。女性成语中重男轻女的成语有男盗女娼、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男婚女嫁、善男信女、痴男怨女、夫唱妇随、夫贵妻荣、夫尊妻贵、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保持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女子在社会上都从属于男子,反映了封建时代男权社会的特征。

表现女性德才之美的成语有秀外慧中、冰雪聪明、蕙心兰质、巾帼英雄、女中丈夫、大家闺秀等,体现了女子内外兼修、漂亮、聪慧。但是中国古代女性颇受社会歧视,甚至把女性视作社会祸害,更多的成语表现了她们凄惨的命运,如:绿惨红愁、秋风纨扇、白华之怨、红颜薄命、香消玉碎、蕙陨兰摧、断香零玉、倡条冶叶、路柳墙花、野花闲草、浪蕊浮花、秦楼楚馆、花街柳市、枇杷门巷、莺巢燕垒、目挑眉语、倚门卖俏、眠花宿柳、红颜薄命、香消玉殒、薄命佳人、打入冷宫、花月之身、柳巷花街等等便是如此。即便是称颂女子貌美的成语“倾城倾国”,也是来源于此。女子美貌了,就会祸害国家,使国家灭亡,商之妲己,越之西施,三国时之貂婵,唐之杨玉环,明末清初之陈圆圆,都是美人,却都被视为亡国之人。

原始社会虽然有男女隔离,但是没有尊卑意识。在先秦的社会中,男女关系上也是相当自由和开放的。尽管有“男女有别”的情况存在,但并没有导致男贵女贱意识的风行。封建社会以后,封建儒学和礼学家们开始分出阳与阴的上下、高低、主从、尊卑关系,然后以“夫妻等于阴阳”的方程式,最后树立了“男尊女卑”的结论。这样一来,男女不平等就成了一种天经地义,永远如此的“至理名言”了。从此女性的命运就好像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社会上种种歧视女性、残害妇女的恶俗也就开始发生了。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男女关系为主外推成的一整套夫妇、父子、臣君、上下之间的尊卑关系,正是以男尊女卑为起点的。这种遗毒在中国数千年的心理结构,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后,很多封建礼俗已经被遗弃了。但是,要肃清“男尊女卑”的封建流毒还需要长期而又顽强的斗争。

“语言是文化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犹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而、某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是极为复杂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社会风尚、民间信仰、社会生活等各个方而的文化特点。女性成语反映了女性温柔、含蓄、细腻的心理情感特征,反映了依附于男权、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历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只有将女性成语同其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内涵结合起来,去探寻,去研究,去发现,去感受,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表达、交流思想。

【参考文献】

[1]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商务印书馆,1980:270.

[2]周文柏.中国礼仪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93.[3]冯盈之.成语与汉民族服饰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7(06):39.[4]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1.[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四
《与人体有关的成语集锦》

与人体有关的成语集锦

人□□□

人山人海 人才辈出 人才济济 人财两空 人定胜天 人多手杂 人非木石 人浮于事 间地狱 人杰地灵 人尽其才 人困马乏 人老珠黄 人面兽心 人命关天 人莫予毒 人弃我取 人强马壮 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人穷志短 人去楼空 人人自危 人神共愤 声鼎沸 人寿年丰 人死留名 人亡物在 人微言轻 人心不古 人心惶惶 人心所向 心向背 人言啧啧 人言可畏 人仰马翻 人以群分 人云亦云 人之常情 人手一册 多嘴杂

□□□人

暗箭伤人 悲天悯人 不可告人 睹物思人 咄咄逼人 拱手让人 含血喷人 后发制人 继无人 假手于人 嫁祸于人 借刀杀人 谋事在人 判若两人 旁若无人 平易近人 怒于人 强作解人 舍己救人 盛气凌人 视同路人 推己及人 文如其人 息事宁人 里马人 先发制人 先声夺人 人鸟依人 形势逼人 血口喷人 一鸣惊人 以理服人 貌取人 庸医杀人 怨天尤人 造化弄人 仗势欺人 治病救人 志士仁人 目中无人

身□□□:身败名裂 身不由己 身经百战 身临其境 身后萧条 身怀六甲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身心交病

□身□□:粉身碎骨 洁身自好 杀身成仁 挺身而出 一身是胆 以身殉职 浑身是胆 立身处世

卖身投靠 设身处地 束身自好 摇身一变 葬身鱼腹安身立命 赤身裸体

□□身□:大显身手 言传身教 仅以身免

□□□身:奋不顾身 引火烧身 孑然一身 明哲保身 惹火烧身 著作等身 体

体□□□:体无完肤 体态轻盈 体贴入微

□体□□:遍体鳞伤 量体裁衣 五体投地 赤体上阵 身体力行

□□体□:心宽体胖

□□□体:魂不附体 衣不蔽体 赤身裸体

首□□□:首当其冲 首屈一指 首鼠两端 首尾相应

□首□□:昂首阔步 俯首帖耳 俯首听命 马首是瞻 囚首垢面 畏首畏尾 □□□首:不堪回首 群龙无首 痛心疾首 罪魁祸首

额□□□:额手称庆 额手相庆

□□□额:焦头烂额

头□□□:头头是道 头角峥嵘 头破血流 头晕目眩 头重脚轻 头昏脑涨

□头□□:头头是道 白头偕老 抱头痛哭 抱头鼠窜 千头万绪 垂头丧气 回头是岸 交头接耳 迎头赶上 肥头胖耳 三头六臂 当头棒喝 评头品足 獐头鼠目 晕头转向 源头活水 焦头烂额 空头支票 蝇头微利 披头散发 迎头痛击 埋头苦干 心头撞鹿 品头论足 牛头马面 改头换面 抛头露面 蓬头垢面 出头露面 藏头露尾 彻头彻尾 有头有尾 虎头蛇尾 呆头呆脑 鬼头鬼脑 探头探脑 没头没脑 油头滑脑

□□头□:出人头地 茫无头绪 崭露头角

□□□头:独占鳌头 狗血喷头 冷水浇头 生死关头 顽石点头 绣花枕头 露尾藏头 粗服乱头 浪子回头

脑□□□:脑羞成怒 脑满肠肥

□脑□□:肝脑涂地

□□脑□:肠肥脑满 绞尽脑汁 头昏脑涨 置之脑后

□□□脑:呆头呆脑 鬼头鬼脑 没头没脑 探头探脑 摇头晃脑 油头滑脑 虎头虎脑

脸□□□:脸软心慈

□□□脸:愁眉苦脸 嬉皮笑脸 劈头盖脸

面□□□:面不改色 面红耳赤 面黄肌瘦 面面俱到 面面相觑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 面授机宜 面无人色 面有菜色 面是心非

□面□□: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反面无情 两面三刀 满面春风 面面俱到 面面相觑 人面兽心

青面獠牙 四面楚歌 四面受敌 铁面无私 唾面自干 一面之词 一面之交 南面百城白面书生

□□面□:本来面目 耳提面命 心恶面善

□□□面:别开生面 出头露面 独当一面 改头换面 抛头露面 蓬头垢面 千人一面 囚首垢面 洗心革面 春风满面 牛头马面 笑容满面

发□□□:发愤图强 发号施令 发聋振聩 发人深省 发扬光大

□发□□:百发百中 大发雷霆 奋发有为 鹤发童颜 后发制人 结发夫妻 怒发冲冠 先发制人一发千钧 朝发夕至 擢发难数 被发缨冠 被发文身 鹤发鸡皮 白发苍髯 白发皤然

□□发□:借题发挥 令人发指 振聋发聩

□□□发:精神焕发 披头散发 容光焕发 千钧一发 引而不发 一触即发 意气风发

眉□□□:眉高眼低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眉目传情 眉目不清

□眉□□: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慈眉善目 横眉怒目 挤眉弄眼 燃眉之急 须眉毕现 扬眉吐气 愁眉锁眼 白眉赤眼

□□眉□:火烧眉毛 迫在眉睫 看人眉睫

□□□眉:巾帼须眉 举案齐眉

眼□□□:眼高手低 眼花缭乱 眼高一切 眼明心亮 眼明手快

□眼□□:过眼烟云 冷眼旁观 另眼相看 睡眼惺松 望眼欲穿 有眼无珠 三眼一板

□□眼□:见钱眼开 眉高眼低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手急眼快 心明眼亮

□□□眼:别具只眼 独具只眼 挤眉弄眼 一板三眼 愁眉锁眼 白眉赤眼 一板一眼

目□□□:目不交睫 目不识丁 目不暇接 目不转睛 目瞪口呆 目光炯炯目光如豆 目光如炬

目空一切 目目迷五色 目无法纪 目无全牛 目无余子 目眦尽裂

□目□□:闭目塞听 瞠目结舌 触目惊心 触目皆是 耳目一新 刮目相看 过目不忘 过目成涌 目无亲 眉目如画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明目张胆 怒目而视 找目而待 鼠目寸光 万目睽睽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有目共睹有目共赏 鱼目混杂 众目睽睽 众目昭彰

□□目□:耳聪目明 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刚举目张 眉清目秀

□□□目:本来面目 疮痍满目 慈眉善目 金刚怒目 历历在目 琳琅满目 死不瞑目 掩人耳目 头鼠目 遮人耳目

耳□□□:耳聪目明 耳根清净 耳目一新 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耳提面命耳闻目睹

□耳□□:充耳不闻 洗耳恭听 掩耳盗铃 震耳欲聋 抓耳挠腮

□□耳□:酒酣耳热 面红耳赤 掩人耳目 遮人耳目

□□□耳:不堪入耳 肥头胖耳 俯首帖耳 交头接耳 言犹在耳 忠言逆耳

□□鼻□:仰人鼻息

□□□鼻:嗤之以鼻

口□□□:口碑载道 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口是心非口说无凭 口诛笔伐

□口□□:百口莫辩出口成章 虎口余生 缄口结舌 交口称誉 苦口婆心 钳口不言 守口如瓶 脱口而出 心口如一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血口喷人哑口无言 异口同声 有口皆碑 口难分 有口难言 有口无心 张口结舌 众口纷纭众口铄金 众口一词

□□口□: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目瞪口呆 心服口服 心直口快

□□□口:脍炙人口 良药苦口 三缄其口 血盆大口 羊入虎口养家活口 嘴

□嘴□□:尖嘴猴腮 贫嘴薄舌 七嘴八舌 油嘴滑舌 拙嘴笨腮

□□嘴□:人多嘴杂

牙□□□:牙牙学语

□牙□□:牙牙学语 伶牙俐齿 犬牙交错 象牙之塔 咬牙切齿 张牙舞爪 □□牙□:拾人牙慧

□□□牙:佶屈聱牙 青面獠牙

齿

齿□□□:齿白唇红

□齿□□:唇齿相依 马齿徒增 没齿不忘

□□齿□:唇亡齿寒 令人齿冷

□□□齿:何足挂齿 伶牙俐齿 咬牙切齿 朱唇皓齿 不足挂齿

唇□□□:唇齿相依 唇枪舌剑 唇亡齿寒 唇焦舌敝

□唇□□:反唇相稽 摇唇鼓舌 朱唇皓齿

□□唇□:齿白唇红 舌敝唇焦

舌□□□:舌敝唇焦

□舌□□:赤舌烧城

□□舌□:唇枪舌剑 唇焦舌敝

□□□舌:瞠目结舌 缄口结舌 贫嘴薄舌 七嘴八舌 三寸之舌 摇唇鼓舌 鹦鹉学舌 油嘴滑舌 口结舌

手□□□:手不释卷 手急眼快 手忙脚乱 手无寸铁 手舞足蹈 手足之情 手足无措

□手□□:炙手可热 着手成春 白手起家 垂手可得 措手不及额手称庆 拱手让人 拱手相让

假手于人 妙手丹青 一手遮天 妙手回春 拿手好戏 蹑手蹑脚 拍手称快 七手八脚

胼手胝足 束手待毙 束手就擒 游手好闲 束手无策 顺手牵羊 缩手缩脚 唾手可得

握手言欢 信手拈来 袖手旁观 一手包办 指手画脚

□□手□:不择手段 情同手足 人多手杂 心狠手辣 眼高手低

□□□手:爱不释手 大打出手大显身手 得心应手 高抬贵手 鹿死谁手 棋逢对手 如左右手上下其手 斫轮老手

掌□□□:掌上明珠

□掌□□:孤掌难鸣

□□□掌:了如指掌 摩拳擦掌易如反掌

指□□□:指挥若定 指鹿为马 指日可待 指桑骂槐 指手画脚

□指□□:屈指可数 颐指气使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五
《成语与中国文化》》

成语与中国文化

李大农

汉语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专著和论文对成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角度,着力阐述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产物。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语汇又是最能反映文化的一部分。成语是语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一般语词相比,汉语成语本身又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这些能存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第二,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义内涵,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定型的词组甚至短句,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条普通的词语包容更大的信息量。因此,整个成语系统也就比一般语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因为语汇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就越大。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比如汉语成语大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且较普遍地使用表示虚指意义的数词。在内部结构上,成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从语音上看,成语内部各成分讲究平仄、重叠、叠用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与汉语的历史、汉文化的制约是分不开的。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打算讨论成语在形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本文打算阐述的是第二个方面,即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

汉语成语反映中国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去考察。因为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化也确实具有不同的层面。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成就辉煌,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内容。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的运用价值。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用用各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语言、社会和文化需要共同研究的理论的正确性。这一点,萨丕尔在著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中就曾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人类学家惯于凭种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我们的研究,可以证明把语言沿流和文化沿流当作两个不能比较也没有关系的过程的旧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是不正确、不完善的。对文化现象的深入考察,必须借助于语言研究,反过来说,对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探索。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为汉语文化语言学奠定了基础。在实际运用上,我们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做得细致和深入,至少可以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成语的历史,抓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二是可以帮助外国人,特别是正在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为外国人扫除学习汉语的文化障碍,为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沟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拟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这两个层次出发,探讨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的范畴比较广,它包含汉族人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所谓观念文化、制度文

化是指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在观念文化影响下,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等等。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总的来说,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有些成语所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如“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有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如“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恭而有礼”“观过知仁”“见贤思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有些成语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等等。

2、汉语成语对道、佛两种文化的体现

道、佛两家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为而治”、“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映。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多达两百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猛精进”等成语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等成语表现了佛教故事。更多的成语来自于佛教著作,比如与《五灯会元》有关的成语就有八十余条,其中常见的成语有“叶落归根”、“逢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

3、成语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父慈子孝”、“承欢膝下”、“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福。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象“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骨”等。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

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4、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尽管有些成语的语义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与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郊寒岛瘦”是对诗作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汉人把乐器分为八类,它们轮番演奏,器乐齐全,场面盛大;“粉墨登场”指传统戏曲中演员用粉、墨化装后登台表演;“鸾飘凤泊”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诸如此类的成语,确实不胜枚举。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楚河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东南半壁”、“泾渭分明”、“乐不思蜀”、“洛阳纸贵”、“蜀犬吠日”、“吴牛喘月”、“雁塔题名”、“夜郎自大”、“中流砥柱”、“郑卫之音”、“终南捷径”、“逼上梁山”、“庐山真面目”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娱乐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举棋不定”、“星罗棋布”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行。因为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的成语有“哀丝豪竹”、“吹竹弹丝”、“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略高一筹”、“功亏一篑”、“南金东箭”、“驽马恋栈豆”、“滥竽充数”、“残编断简”、“刀笔老手”、“罄竹难书”、“茂材修竹”、“竹篱茅舍”、“雨后春笋”、“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妙手回春”“三年之艾”、“以毒攻毒”、“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以珠宝、丝绸和织锦来说,在汉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与珠宝有关的成语有“白璧微瑕”、“浑金璞玉”、“探骊得珠”等,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澄江如练”、“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描龙绣凤”等。

取材于动物的成语数目十分庞大。有些动物形象及其象征性内涵,是汉文化中独有的。在汉文化中,龙、凤、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神异的动物形象,它们或以高贵、权威、受人尊重;可以珍稀、祥瑞被人喜爱。这些动物是否存在过,虽尚未被现实生活所证实,但从其形体生成的各部分来看,都是有现实依据的。成语中其他动物的象征义也体现了汉文化的丰富内涵,如龟、鹤的高寿延年、虎豹的威猛雄建、豺狼的狠毒贪婪。

至于有关狐、兔、犬、马等动物的成语,往往不只是的一种涵义,褒贬抑扬各有不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大量的例证与分析,我们认为成语中确实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不同民族或国籍的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阻碍相互交流与理解的原因,不只是语言结构本身,而往往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所造成的障碍。特别是成语,文化的包容量这样大,外国人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它们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中国文化多一分了解,对成语的意义也就能够多一分认识。由于汉语成语的文化个性异常显著和突出,所以必须要有精通外语并具备较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的人予以翻译,才能使外国人接受和理解。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六
《成语运用解析》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例说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近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来看,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除了平时要勤翻词典、掌握常用成语含义外,还需要掌握解答此题目的一些技巧。

[方法指引]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例1.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解析:成语“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数量很多,散布的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少。这样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2.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解析:成语“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它本来比喻破坏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例3.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解析:成语“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通,是个贬义词,而本句主要意思是赞扬同学的出从口才,显然该成语不符合该句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例4.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解析:成语“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其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来描述汽车,显然是不恰当的。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例5.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解析:成语“行云流水”是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不受拘束,而句中由于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然与语意不符,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六、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

例6.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运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解析:成语“事倍功半”的意思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其语素位置不同、语意也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七、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

例7.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解析:成语“振聋发聩”的意思是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而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振聋”的意思,却抛弃了“唤醒糊涂的人”之义,从而导致误用。

八、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例如:听了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解析:成语“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所以纯属多余。 总之,我们在解答成语使用试题时,一定要认真审视句意,根据句意来判断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同时,在日常读书和写作中,要注意正确使用成语,碰到拿不准的,就得勤查词典,这虽是笨功夫,但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

范例展示

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长期以来人们将一些事件、典故和道理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形成的。近年来中考语文对成语的考查分量逐年增加,其中大多以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形式出现。现将一些在中考中常出现又比较容易误解的成语摘出以便正确判断。

1.栩栩如生

例: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栩栩:生动的样子。这个成语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说野生动物栩栩如生显然不合适。

2.济济一堂

例:泰州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不可能只聚集在一处,可换用“络绎不绝”。

3.无可非议

例:美国总统布什和到访的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在华盛顿公开承认,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犯有无可非议的错误。

无可非议是说没什么可以指责的。既然在伊拉克问题犯有错误,这当然应该受到指责。例句用无可非议显然是错误的。

4.可歌可泣

例:大学生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迹令人感动,他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真是可歌可泣。

可歌可泣,一般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这个成语感情色彩相当浓烈,洪战辉的事迹还达不到可歌可泣的程度,可用“可喜可贺”替换。

5.巧夺天工

例: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形容技艺高超,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桂林山水黄山松都是自然的杰作,并不是人工的东西,用“巧夺天工”夸赞天然景致是不合适的。

6.销声匿迹

例: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06年春节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一般用来形容人。例句说的是春节晚会,用销声匿迹形容显然是不当的。

7.忘乎所以

例: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忘乎所以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忘乎所以,常常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例句赞扬的是人的读书精神,用这个成语显然与整句话的语境不符。

8.美轮美奂

例:博物馆里保藏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一般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丽”,这里用来形容“石刻作品”中的“花鸟虫鱼”和“人物形象”,显然是陈述对象的误用。

9.振聋发聩

例: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振聋发聩,这个成语原意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但现在侧重于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例句指的是欢呼声很大,可用“震耳欲聋”替换。

10.行云流水

例: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的水一样。例句说的是桂林山水,是自然景物,显然不能用这个成语。

11.刮目相看

例: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这个成语是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例句说的是初一学生有一手漂亮字,并没说对他以前的看法,可用“另眼相看”替换。

12.惟妙惟肖

例: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惟妙惟肖,一般形容艺术技巧好,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例中讲的是剧中人物,可用“活灵活现”替换。

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平时日积月累。

[跟踪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据报道,山东的几个老乡确实修过机器,也到过大亚湾核电站,但为首的那位老兄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有几十年工龄的工人,修的也不是什么洋人修不了的机器,而是人家根本不屑一顾的破烂玩意儿,所谓“震”住洋专家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B.让国旗、军旗和区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佣者,是两位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

C.这几天,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和前政府官员还接连发表谈话或给克林顿总统写信,认为轰炸顶不了事,要干就干个痛快,派出地面部队,推翻萨达姆,另立新政府。这就更与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本末倒置。

D.作为全市读书竞赛活动的倡导者,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王三堂曾对一次社会调查疾恶如仇:相当一部分家庭买书。藏书数量较少,读书、用书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业余时间打麻将、泡酒馆引发了不少不愉快的事情。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真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C.他们个个生机勃勃,决心大干一场。

D.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

B.房租、邮费、电话费等,每个月都要近千元,若再开展活动,开支是左右为难了。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B.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恨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C.“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新纳粹势力起死回生。

C.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究。

D.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至11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在用人上的眼光与胆量。

B上海一个钢厂厂长,伪装清廉好些日子,直到被捕那天还在座谈会上夸夸其谈他反腐倡廉的经验体会呢!

C.石狮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D.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如坐春风,自由自在地发表她的观点。

8、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他们打得你死我活,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

B.人民组织起来和杀人放火、惨绝人寰的日寇英勇斗争。

C.他妈妈一进来,我们全寝室的人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D.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9、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足球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B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评头论足。

C.宋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D.“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一座座新建的楼房,一排排电视天线,短短三年,故乡已经面目全非了。

B.我军识破敌人的神机妙算,提前赶到了沪定桥,把他们消灭在河对岸。

C.看来,作者是怀着激动的心清,写下这行云流水般的篇章的。

D.保育院的孩子,一个个都是肥头大耳,面红耳赤,身体棒着哩!

1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眼前的老人,古铜色的脸上布满皱纹,一看就使人感到这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B.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已经蔚然成风。

C.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变化更加飞黄腾达,可以作为艺术反映的题材更加丰富 多彩。

D.在新居,我把你赠送的电子台历摆在了天天面面相觑的写字台上。

1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于是我们开始看武侠小说,有时候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长此以往,我们的成绩都开始退步。

B.金穗高粱成熟期参差不齐,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

C.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D.有些人对经济建设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

1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宾馆领导规定,所有工作人员,对待每一位宾客都要相敬如宾,实行微笑服务。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七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

经典成语与现代人生

 一、汉语成语的概念界定 《辞海》为成语下的定义是,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习用的固定词组。 二、汉语成语与我们人生观的的联系 三、成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一)关于诚信的理解。 1.爱情成语故事中的诚信观念和民族文化 2.诚信的文化心态。

 *保持适当的独立和自由  四、成语故事中所体现的人际交往原则。

 1.相濡以沫

 2.事君数,斯辱焉;朋友数,斯疏焉。《论语.里仁》

 1.1.1 成语

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 《汉英词典》翻译成语为set phraseI ,idiom。

成语概述

 1.1.2 Idiom

 我们再研究一下idiom的含义,看看它与成语对应的程度。

 1.1.3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殊之点;(2)连串之词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词单个意义者),比如说give way(退让;不能支持),多数人认为以上两义中只有第二义相当于成语。

成 语 概 述

 1.1.4 英语idiom强调的是语言的特殊用法,

也就是强调习语性,而汉语成语则比较强调言简意赅。强调出处和定型。有些四字词组只有字面意义如。欢欣鼓舞”、“力不从心”、“时不我待”,从idiom标准来看就不太符合。

成语概述

 1.2谚语、俗语与proverb

 1.2.1 谚语

 《现代汉语词典》对谚语的解释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成语概述

 1.2谚语、俗语与proverb

 马国凡《成语》一书对俗语与成语(指四字词组)区别分析如下:

 (一)成语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

 (二)成语比谚语的结构更定型化。

 (三)成语在语言的运用中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以独立成句,或独立于句子之外。

 (四)成语多表示一般概念,谚语多表示判断和推理。

成语概述

1.2.2 俗语

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对俗语的一般解释是¡°通俗流行之语¡±或¡°约定俗成广泛通行之语¡±。 马国凡《成语》认为俗语包括谚语在内,也包括歇后语,因此俗语意义最为广泛。谚语与成语的差

别也适用于俗语和成语。

 Arthur H.Smith在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一书中认为英语的Proverb就是汉语的俗语(su--yu)或俗话(su¡ªhua)。他认为Chinese proverbs可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成语概述

 可以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 (一)引语,或经典著作中引语的简写

 (二)诗句

 (三)对联句

 (四)合有典故的俗语

 (五)地区性或地方性有关地名人名的俗语

 (六)双关语或谐音双关语(主要指歇后语) (七)不属于以上各类的其他俗语

成语概述

 1.3.1 汉语成语的范围

 一般认为汉语的成语就是指四字词组,这是狭义的解释。有入认为必须是¡°以单音节构成成分为主¡±,¡°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马国凡《成语》提到对成语有一种广义的解释,那就是把谚语、俗语等等部包括在内。 ¡°凡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定型词组,已经约定俗成,被书面语所接受了的,就是成语。

成语概述

 4.1 成语理解上的困难

 4.1.l 这里说的成语指狭义的成语。

 喜欢用catch a crab和骑马找马来作例。

 4.1.2 成语用隐喻的情况比较多。

 4.1.3 成语力求言简意赅。

 4.1.4哲学文化背景对成语的影响。

(五)汉语成语的分类

 1、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的成语。是用比喻的办法,表现一个深刻的哲理,一段寓言往往是一个故事,用简洁、固定的词组概括其寓意便成为成语。比如,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自相矛盾来源于《韩非子·难势》,狐假虎威《战国策》等。来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鸡犬升天来源于《神仙经》。愚公移山来源于《列子·汤问》等。

 2、来源于宗教经典作品的成语。“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宗教文化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思想行为,积淀在人们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 我们汉语的成语有许多来源于儒家、佛家、道家的作品,中国是多宗教国家,汉语成语也受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想来源于儒家和道教作品中的:知足常乐、适可而止、大智若愚、望洋兴叹、过犹不及等。来源于佛教作品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回光返照、一尘不染等。

(五)汉语成语的分类

 3、来自于著名作家作品名句的成语。如“怀璧其罪”出自《左传·醒公十年》,后以怀璧其罪,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遭受谗害。自强不息(用为指奋发图强之义)来源于《周易·乾》(卷一) ;

 4、来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故事的成语。比“如约法三章”指凡事先讲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源出《史记·高祖本记》和《资治通鉴》,指汉高祖刘邦打进秦国都城咸阳后,听从张良劝告,与诸县的文武官员、和豪杰约法三章,并得到当地百姓拥护的故事。又如“江郎才尽”出自于《南史·江淹传》。

1.成语故事的民族文化性

 1.1汉语成语从形式看,以汉语成语以四字格为其基本形式,崇尚偶数。

据许肇本的统计, ¡°在不下万条的成语中,四个字的就占了97 %强。¡±对四字格的偏爱,体现了汉民族追求和谐,崇尚对偶的审美观。

1.2从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发展演变的历史纵向来看,成语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可以说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在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特征。¡°时不我待¡±   ¡°但求无过¡±¡°三番五次¡±。

1.成语故事的民族文化性

 1.3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反映了汉文化的精神取向和物质基础。这既包括审美情趣、态度价值观、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又包括生活方式、军事技术等物质文化。比如说群体和谐性思维,成语还显示了民族智慧等。炉火纯青,老马识途。

 1.4从来源上看,成语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1.5体现了古代礼仪常识。等级身份的差别,古代礼仪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差,这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

1.人性的张扬

 1.1人性:

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1.人性的张扬

 1.2.人性张扬与个性的张扬

 个性:个性也叫人格。人格该词来自于拉丁语,原意是“面具”。综合各种定义后,心理学界倾向于将个性看成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 它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

1.人性的张扬

 1.3人性张扬是讲究尊重人的尊严和需求,而个性张扬则是激励人的斗志,鼓励人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1.人性的张扬

 1.4

 A. “班门弄斧”的价值

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郢人;楚国郢都的巧匠。强颜,犹厚颜,不知羞耻意。有时用“班门弄斧”亦带有自谦意,如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曰:“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八
《关于心理咨询一般性问题的解答》

关于心理咨询一般性问题的解答一、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二:一、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二、帮助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二、分类:按咨询方式可分为:面询、远程咨询、观摩咨询;按性质可分为:个人咨询、家庭咨询、夫妻治疗、团体咨询三、关于心理咨询的一般性问题的解答1. 哪些人需要看心理咨询师?就象一个身体上很健康的人,也最好每年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一样,每一个正常人都应该每年花一点时间去看心理咨询师。看心理咨询师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心理疾患,而更应该是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健康,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到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均把看心理咨询师视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消费。2. 哪些人必须看心理咨询师?? 情绪低落或情绪不稳,时间超过三周未缓解;? 长期躯体不适,经躯体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改变;? 人际关系出现严重问题;? 自觉工作压力过大;? 长期失眠;? 遭遇重大生活挫折;? 长期家庭纠纷;? 有可疑性神经症症状(如抑郁、焦虑、强迫、恐怖、恐惧等)? 儿童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差、多动症等。3. 心理咨询对什么样的人效果最好?⑴ 来访者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希望自己在感受和行为上做出改变,而且希望从咨询中获得帮助。⑵ 来访者是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和反思自己经历的人。动机比较高的人在治疗中颇为合作,与咨询师坦诚交流,而且承担来访者角色的不同方面。在心理咨询中,这些人最可能获益,而且也确实获益最多。4.心理咨询一般用什么形式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首先,是个别谈话,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心理咨询;其次,一些特殊的艺术疗法,如沙盘、绘画、音乐等手法的配合;第三,其它方法,如家庭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各类活动小组等等。5. 心理咨询有哪些方法?有人做过统计,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但获得广泛认可的只有几种,即: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治疗方法。其它方法如认知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等也在蓬勃发展中。6. 我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最适合我?您当然有权利知道咨询师主要

用什么方法对您做咨询。但是您没有必要过多考虑哪种方法对您最有效。咨询师自会做出判断和决定。过多地注意方法的异同会被理解为下意识地拒绝治疗的行为。7.瑞莱克思的咨询师主要使用哪些咨询方法?以上提到的方法均使用,但各个咨询师之间稍有不同,不同咨询师也会有不同的治疗风格。8.系统的心理治疗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一般一次50分钟,一周一次,亦可以一周几次。短程的治疗一般会持续多次,长程的治疗时间会更长,一年到几年。9.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 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几次治疗就将它们解决掉。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性格有关。成语说:改变性格比改朝换代更难。心理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心灵的成长。成长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0. 什么是长程咨询、短程咨询和限时咨询?所谓长程心理咨询,是指咨询时间较为长久,如超过半年,甚至一两年或更长。其咨询的目的不仅在于使症状与问题消失,还在于改善性格与行为的方式,故需要的时间较长。其咨询重点放在深层心理探索,完善人格。短程心理咨询是尽量在短期内完成一个阶段的咨询任务,主要解决一个重点问题,不把范围无限制地扩大。限期心理咨询是指在咨询开始时,咨询师与求助才之间就立下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定的期限内做咨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彼此有个事先的计划与了解,并可针对此约定的期限去尽量努力,力求具体的改善。11. 为什么最好在正式会谈前进行受理面谈? 所谓受理面谈(intake interview)也称为预备咨询,是指对前来心理咨询的人(来访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此可能给予的心理援助进行判定的、正式咨询前的谈话。 对怀有各种心理问题而前来求询的来访者,本咨询机关能否为其咨询,如果能为其咨询并帮助其解决所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话,需要制定怎样的咨询计划,由谁来承担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合适等,都属于受理面谈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这里所讲的受理面谈并不单纯指受理来访者的咨询申请,受理面谈并不能排斥于心理咨询谈话之外,它是构成心理咨询的重要步骤,也是通往心理咨询的桥梁。所以,受理面谈的担当者多为经验丰富的咨询者,当然有时也会由咨询助手或事务人员承担。毋庸置疑,在咨询室工作的咨询助手和事务人员本身自然都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训练。 12.为什么有的会谈前咨询师会建议做心理测量?有助于咨询师全面地了解您的心理状况。虽然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有时也难以避免主观性,对您的评估不够客观和准确。心理测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我们所使用的心理测量问卷是全世界通用的。而且我们自己将问卷制成了电脑软件,使测量更加精确快捷。必须说明的是心理测量问卷不是特定仪器,您对问卷的理解及填写态度等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所以我们测量结果解释要结合您的其他情况。也就是说会谈资料与测验结果互相对照,互相印证,才可以使心理咨询师对您的认识更准确。13. 看心理咨询师以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基本上不需要做准备工作。有人来之前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见了咨询师就照着念,这并不好。咨询师希望跟您有直接交流,而不希望跟您隔着点什么,哪怕是一张稿纸。14. 为什么要预约?看心理咨询师是必须预约的。而且预约要准确到从几点到几点。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看心理咨询师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您不预约,就会影响咨询师的工作程序,也影响其他来访者来访。您预约的时间是与您的心理咨询师做具体面谈的50分钟,这样就不会和其他来访者有时间上的冲突,如果取消预约,必须至少提前壹天。15. 心理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人?心理咨询师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社会人、普通人,跟普通人一样,要工作学习,面对社会环境和现实,拥有普通人的所有情感,跟普通人一样也有很多困惑和烦恼。第二、心理咨询师是一种职业角色,他们感情丰富、细腻,对心理的变化观察敏锐,经常能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心理上复杂情绪,而且愿意用学到的心理理论和技术去帮助有心理困扰的人。16. 对心理咨询师什么都说吗?在您觉得安全和对咨询师完全信任的情形下,您应该把您的想法和您对咨询师的看法全部说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咨询师全面了解您的情况,也有利于咨询师与您的交流。安全感和信任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段时间,您不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信任咨询师。但是,如果经过多次治疗都没有建立对咨询师的信任感,那您就需要开诚布公地与咨询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17. 什么情形下需要换心理咨询师?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在您强烈地觉得这位咨询师不适合给您做咨询,或者咨询师自己认为他不适合给您继续做咨询时,您都要考虑另找一位咨询师。但是您应该与咨询师直接讨论这个问题,而不应该不辞而别。此外,这位咨询师有义务给您推荐一位他认为适合您的咨询师。至于您是否去找那位他推荐的咨询师,则完全由您自己决定。18. 我能在咨询以外的时间跟心理咨询师联系吗,如打电话

、短信?最好不要。您和您的心理咨询师是咨询关系,最好只在咨询时间接触。要尽可能避免发展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如朋友关系等等。但是,在经过讨论之后,咨询师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出他的联系方式。在咨询时间之外,您如果有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立即跟谈一谈,您可以跟他联系。若不是非常重要的事,那最好是在咨询时间谈。您也最好将您的恰当的联系方式告诉咨询师,以便他在非常特殊的情形下能跟您联系,如他因故不能上班,预约必须推迟等等。21. 我能找熟人做心理咨询吗?不能。看其他科的医生也许可以找熟人,但看心理咨询师不行。因为心理咨询师必须保持情感中立,您如果是他的熟人,他就很难做到中立了。这会极大地影响治疗关系。22. 心理咨询师会对我的问题保密吗?这可能是来访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来访者保密,是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在保密的内容上,有三个层次:A.绝对保密的内容:任何您个人所独有的资料都是绝对保密的,如您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所有这些内容没有您的允许,咨询师没有任何权利告诉第三者。B.相对保密的内容:指并非您独有的那些材料,这些材料即使有人知道了也无法据此判断那就是您。例如很多心理问题的表现,都是成千上万来访者所共有的,没有人能通过这些表现来确定那就是您。心理咨询师有时需要将您的这方面的情况与他的同行讨论,以便给您提供更好的治疗。C.不承诺履行保密义务的内容1)、触犯相关法律(如,您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您有虐待儿童、老人或需要依靠您生活的人的嫌疑等)2)、您的情况比较严重,并涉及到自身的安全(如自杀、自残、严重的抑郁等),我们会在必要时,通知您的亲属或监护人,并同时征求您的意见,以确保您的安全。23. 怎样收费?按咨询师不同,一次咨询收费有200元、300元和500元等收费标准。24. 为什么这么贵?也许应该问,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相对于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的收费标准,我们的收费几乎只有象征性意义。在国外,只有很富有的人才看得起心理咨询师,而在成都,这样的收费一般收入的人都付得起。再者,心理咨询师付出的是强度极高的脑力劳动,理应获得与之相应的劳动报酬。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收费还会大幅度提高。除了以上问题以外,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您可以跟您的心理咨询师讨论您的任何疑惑。任何相关的讨论都有助于咨询,不要担心会浪费咨询的时间。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九
《成语》

附:成语梳理。

1、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有五方面:

第一是神话传说,比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第二是寓言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愚公移山

第三是历史故事,比如负荆请罪、毛遂自荐

第四是文人作品,比如耳提面命、人言可畏

第五是外来文化,比如公德无量、醍醐灌顶

无论来自哪些方面,其承载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特质都是一致的。

2、成语的特点

( 1 )定型性。成语是定型的语素组合,不但结构稳定,其构成语素的音、形、义也是相当固定的。譬如 “ 心广体胖” 的 “ 胖 ” ,只能读 pán ,而不能读 pàng ,因为它是安泰舒适的意思; “ 自怨自艾” 的 “ 艾 ” 只能读 yì ,而不能读 ài ,因为它是治理、惩治的意思。又如 “ 闻鸡起舞” 的 “ 舞 ” 只能指舞剑,而不是指跳舞; “ 名门望族” 的 “ 望 ” 是有声望的意思。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现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其中的广告,乱写、乱读、乱用的情况实在太多,这给学习中的高中学生制造了很大的混乱。

( 2 )含义的固定性。不少成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随意解释,不能不分场合随意乱用。譬如 “ 七步之才” 指很有才华,绝不是才华很低; “ 江郎才尽” ,是指本来有才而后 “ 尽 ” 了,不能用于本来就无才的人; “ 豆蔻年华” 只能用于形容十几岁的少女,而不能形容其他人; “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多,学问大,而 “ 汗牛充栋” 只是形容书籍多,而不表明学问大。“ 炙手可热”是说人的气焰盛、权势大,不能形容知名度高、不能用于形容当下红人。

( 3 )成语的色彩。成语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譬如, “ 无微不至” 是褒义的, “ 无所不至” 、 “ 无所不为” 是贬义的; “ 东山再起” 是中性的, “ 死灰复燃” 是贬义的。 “ 杀一儆百” 是书面语体的, “ 杀鸡给猴看” 是口头语体的。

3、成语的结构

前面提到,成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从结构形式看,同其他短语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并列(待人接物、任重道远)、承接(放虎归山、马到成功)、目的(画饼充饥、守株待兔)、因果(图穷匕见、温故知新)、主谓(百感交集、居心叵测)、偏正(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等。当然,也有一些成语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无法对它们进行语法的划分。

懂得一点成语结构的知识,有助于正确书写、理解,从而正确使用。如 “ 文过饰非 ” 是 “ 文过 ” 与 “ 饰非 ” 的并列, “ 文 ” 与 “ 饰 ” 的意思相近, “ 过 ” 与 “ 非 ” 也就意思相近,因此,就不能将 “ 饰 ” 写成 “ 是 ” 。 “ 待人接物 ” 是 “ 待人 ” 与 “ 接物 ” 的并列, “ 物 ” 就是指人,因而这个成语是指与人相处,而不是其他意思。又如, “ 言简意赅 ” 是 “ 言简 ” 和 “ 意赅 ” 的并列, “ 言 ” 和 “ 意 ” 相对, “ 赅 ” 的意思也与 “ 简 ” 相对,指全、完备。

4、成语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望文生义。

错例:“在语 文 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掉了 文不加点 的毛病。”

这里显然是将“文不加点”的“点”理解成了“标点”。而“文不加点”的真正含义却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错例:“编辑部收到的这些稿件都是 不刊之论 ,无法采用。”

作者显然将“不刊之论”的“刊”理解成了“刊载”“刊登”。其实,“不刊之论”的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修改)。”

(2)褒贬不分。

错例:小王深受大家信赖,这次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同学们无不 弹冠相庆 。

“弹冠相庆”这一成语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这是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写照,可见它是一个贬义成语。

错例:我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 守株待兔 ,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

“守株待兔”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用此讽刺了那些拘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后来常用此成语来比喻有的人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成功。这也是一个贬义成语。作者的本意是要赞颂公安人员神机妙算、勇擒凶犯的事迹,自然不应用贬义词。

(3)张冠李戴。

错例: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技压群芳,荣获冠军。

芳,《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义项是:敬辞,用于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事物,指人时专指女性。如“芳龄(指女子的年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芳名(指女子的名字,一般用于年轻女子)”“芳心(指年轻女子的心)”。可见,“技压群芳”只能用以指女子的技艺超过同性其他人,不能用来称颂男子体操队。只有改为“力挫群雄(雄:这里指男性)”才能说通。 ( 4 )轻重失当。

错例: 李 老师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又担任三个班的数学课,真是 日理万机 。 “日理万机”这一成语,多指高级领导人政务繁忙。一个身兼班主任、年级组长二职的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劳累,但用“日理万机”来描述,未免轻重失当。

错例:辽沈战役中,我军打得敌人 头破血流 ,狼狈溃逃。

“头破血流”,一般指在斗殴中被打的惨状。上面例句用以描述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中敌人失败的情形,明显力度不够。若用“丢盔卸甲”才比较合适。

( 5 )自相矛盾。

错例: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 功亏一篑 ,只获得第八名。

成语“功亏一篑”,出自《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后来人们用以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例句中已经说了“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 “只获得第八名”,就不是“功亏一篑”。只有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决赛中惜败获得亚军才可以称作“功亏一篑”。

错例: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 萍水相逢 。

“萍水相逢”这一成语,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原句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意思是像水里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萍水相逢与“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自相矛盾。

( 6 )画蛇添足。

错例:许云峰同志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 遍体鳞伤 ,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遍体鳞伤”意为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重。“遍体”与前面的“全身”意思重复。

错例: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 难言之隐 的苦衷。

“难言之隐” 意为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隐”与后面的“苦衷”意思重复。 错例: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 生灵涂炭 。

“生灵涂炭” 意为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生灵”与前面的“人民”意思重复。

( 7 )胡乱模仿。

错例:这个工程如果出了问题,我 拿你是问 。

很明显,“拿你是问”是作者模仿成语“唯你是问”而造的一个短语,但他并没有理解“唯你是问”中的“是”只起提前宾语“你”的作用,并无实义。“唯你是问”即“只问你”。 照此看来,作者仿照的“唯你是问”只能翻译成“拿问你”,这从语法上无论无何是讲不通的。

错例:有的人事前信誓旦旦,拍胸脯打保票,但一出了问题就 躲之夭夭 。

“躲之夭夭”模仿的成语是“逃之夭夭” 。“逃之夭夭” 是逃跑的诙谐说法,出自《诗经·周南·桃夭》一诗中“桃之夭夭(意思是桃树长得枝叶茂盛)”一句,后以“桃”谐音为“逃”。而作者仿照的“躲之夭夭”中“之夭夭”既无来历,又无意义,可谓东施效颦、弄巧成拙。

成语的学习与复习这项实践活动,有一部分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即常用错用成语的具体讲解。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发给《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让学生每人自己认领 3 个,然后逐字进行讲解,如果是典故,要讲解其出处和具体用法,然后到人民网上查找使用该成语的句子两个,作为成语造句,讲明正确用法。同时,提示同学这个成语在使用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不为已甚”,许多人都错读为“不为己甚”。所以学生在讲解时特别强调,这个成语出自《孟子 · 离娄下》。原话是 “ 仲尼不为已甚者 ” ,意思是不做得太过分,多用于劝诫别人对人的责备或处罚应当适可而止。“已甚”就是过分。

成语的学习与复习,还有一部分是教师要求的,即要求学生在学习完 每篇课文之后,自己动手进行积累和整理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加上注释,写出造句。教师每周检查,这点是老师们应该始终坚持做的,我不再赘述。

关于成语的学习与复习,有两点是必须关照的。

第一,利用成语讲清楚文言语法,完成初高中文言教学的平稳过渡。从历届高一接班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言特殊的语法现象一般局限在听说过的层面,但此种用法到底是怎样的用法却都不大明白。这是高中文言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比如,高一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那里面出现了通假字、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宾语前置等文言特殊的语法现象。通假字、名词活用作动词还好说,学生对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宾语前置普遍感到陌生不理解。此时,如果用成语来讲解文言特殊语法,既可以化解文言语法中

的诸多难点,又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成语和文言文的兴趣,可谓一石二鸟,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通假字:图穷匕见(现) 再接再厉(砺)

名词做动词:春 华 秋 实 无所 事 事 卓尔不 群党 同伐异 兵不 血刃 风马牛不相及

华而不 实 一 鼓作气 寡不 敌 众

形容词作名词:目空一切 破旧立新

“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分别是“坚固的铁甲”和“锐利的兵器”的意思,“见微知著”中的“微”和“著”是“微小的苗头”“显著的趋势”意思,“扶危济困”中的“危”和“困”应理解为“处境危急的人”“生活困苦的人”。

摧 枯 拉 朽 (表枯朽树木)

抱 残 守 缺 (表残破的东西) 乘 坚 策 肥 (表坚车肥马)

拨 乱 反 正 陈陈 相因 从 善 如流 除 恶 务尽

化 险 为夷 除 旧 布 新 好 高 骛 远 拈 轻 怕 重

求 全 责 备 温 故 知 新 激 浊 扬 清 驾 轻 就 熟

体贴入 微 补 偏 救 弊 喜 新 厌 旧 取 长 补 短

避 重 就 轻

形容词作动词:

博 古通今(表通晓) 妄自 菲薄 (表轻视)

彼 竭 我 盈 业精于 勤 (表刻苦学习)

溯本 穷 源

动词作名词:路不拾 遗 抱 残 守 缺 迎 来 送 往 (表往来的客人)

吊 死 问疾(表死去的人) 入 不敷 出

使动用法

赏心悦目 兵不血刃(名词) 天翻地覆(动词) 富国强兵(形容词)

①名词使动用法: 汗马功劳 汗牛充栋:充栋的书使牛出汗

粉身碎骨(使身体变成粉末)

②形容词使动用法 : 小 国 寡 民 (《老子》)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正 本 清 源:使根本正源头清。 丰 衣 足 食:使衣食丰足。

赏 心 悦 目:使心目都感到愉悦。 轻 徭 薄 赋:使徭役赋税都减轻。

惊心动魄 完璧归赵

③动词使动用法 :既 来 之,则 安 之。

闭 月 羞 花:(使月闭,使花羞) 沉 鱼 落 雁

飞 针 走 线:(使针线飞快地穿过) 翻 天 覆 地:(使天地覆转)

伤 天 害 理 起 死 回 生 息 事 宁 人

意动用法

游戏人生(名词) 幸灾乐祸(动词) 不耻下问(形容词)

1. 名词意动 : 侣 鱼虾而 友 麋鹿。

鱼肉 百姓:(以百姓为鱼肉) 草菅 人命:(以人命为草菅)

师 心自用:(以自心为师)

2. 形容词意动: (以……为……、把……当作……)

甘 其食, 美 其服, 安 其居, 乐 其俗。《老子》

孔子登东山而 小 鲁,登泰山而 小 天下。《孟子 尽心上》

不 耻 下问:(以……为耻) 是 己 非 人:(认为……为对 错)

贵 谷 贱 玉 安 居 乐 业 厚 古 薄 今 不远万里 是古非今 幕天席地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在成语中也都有呈现:

倒装句

宾语前置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故宾语前置;

时不我待—— 是否定句式,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唯利是图 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惟命是从 唯命是听——这些词中的 “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状语后置

成语“青出于蓝”“毕其功于一役”“无济于事” 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都属于“于”字引领的状语后置,“相濡以沫”属于“以”字引领的状语后置。

被动句兔死狗烹(被咬死,被煮吃)“受制于人”、“不齿于人”等用“于”字表被动,还有没有被动词的,例“贻笑大方”“见笑大方”等。

省略句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束之高阁”“千钧一发”“运筹帷幄”“名垂青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都省略“于”字,“杯水车薪”则省略动词“救”。

判断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草木皆兵”“四海之内皆兄弟” “天下为( w é i 是)公” 是肯定判断;“人非草木” “非亲非故”是否定判断。

经过上述的整理,文言语法和句法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再见到这些语法现象时,就比较清晰了。尤其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经过这样的讲解与补充,学生也会比较明白了。 第二,在文言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加入成语的讲解与扩展。

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所用到的词语,包括实词与虚词。虽说实词易解,虚词难懂,但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与要旨来说,掌握实词至为关键。而实词的一词多义性又困扰着学生的文言阅读。因此,在学习文言课文时,要适时加入与重点实词相关的成语,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跟心理一有关的成语篇十
《成语题》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A.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筹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就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晋见时奉献的礼品。

B. 有关部门整顿房地产市场,那些八字还没一撇就热热闹闹售房的开发商,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

C.文化领袖的形成,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一个让公众认同的过程。任凭一两件事,不足以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

D.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 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 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 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

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7、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公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就要相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一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那翻倒在地的摩托车男子迅速爬起来,一阵东张西望之后,未见交警身影,继而义无反顾,翻身上车,扬长而去。司机不禁怒形于色,大声斥责那违反交通规则的男子。

A、扣人心弦 B、怨声载道 C、义无反顾 D、怒形于色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答案

1.【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B项中成语“量入为出”使用不恰当,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量入为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入”和“出”是指“收入”和“支出”,不是“在家”和“出门”。其他几项成语使用都是恰当的,A项“探囊取物”意思是“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C项“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D项“出人意表”意思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2.【参考答案】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B项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各尽所能” 意思是“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博物馆的收费”。A项“无伤大雅”的意思“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B项“络绎不绝”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D项“伯仲之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这三项成语使用均恰当。】

3.【解析】答案为C。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

至名随。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成语重点考查的是望文生义,“行云流水”、“叹为观止”都是属于此类错误。“骇人听闻”是与“耸人听闻”相混淆。难度不是很大,但正确选项不是很常用。

4.答案: B/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八字还没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任凭:听凭;无论,不管;即使。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

5.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6.答案:C(误用对象)

考点:考查成语的用法

解析:A.轻描淡写,原指用浅淡的颜色描画;今多指说话、作文时将某些事情轻轻带过。

B.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C.焕然冰释,焕然:流散的样子,冰释:冰块消融。《老子·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后用“焕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D.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或独立另做。

7.D(A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B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群众普遍不满。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退缩回顾;怒形于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8.D【解析:A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来;B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搀杂在一起。比喻坏人和好人或凡人与圣人混成一起,好坏难分。B清规戒律:清规—佛教为僧尼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

法律条文,多含贬义。C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庆—贺喜,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D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太多,不能兼顾,与“捉襟见肘”意思颇为相近;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①形容衣服破烂;②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12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