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

| 实习报告 |

【www.guakaob.com--实习报告】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一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简答、论述题(排好版)》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简答\论述题 宋代部分 一\王禹偁字元之,所作诗文简古淡雅,对宋初的诗文革新运 动有一定的贡献.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一)\<村行> 1.主旨:表现了诗人以山水田园自娱的达观情怀,借抒发触景 而起的思乡之情,暗寓了内心的失意之感. 2.表现手法:全诗采用反衬手法,以诗人信马村行的野兴与乡 村秋景的优美来衬托内心难以名状的淡淡的哀愁. 二)<待漏院记> 1.主旨和艺术特色:本文主旨是劝诫宰相为政当勤,忠直无私, 以保国安民为己任,而不应图谋私利,误国误民,或贪图禄位, 庸禄无为.文章体现了作者开明的政治主张和实现清明吏治 的进步要求. 艺术特色 :本文以 “勤” 字立说,由 “勤” 字而引 出待漏院,又从“待”字生出“思”字,由“思”字而带出贤\ 奸二相,最后以“慎”字收束,点明文章的主旨.全文构思缜密, 脉络分明,一气贯注. 2.怎样刻画贤相和奸相形象的 :采用对比的写法,刻画贤相和 奸相的形象.这一段的两部分行文句式几乎相同,使贤\奸二相 之间的比照,更为强烈而鲜明. 二\范仲淹,字希文.<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此词开了宋代豪放词的先声. 1.主旨:表现了御敌守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又表现了边 地之苦和思乡之情. 2.写作特点:在写法上,首先,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结合.既 写眼中所见,又写耳中所闻;视听结合,表现出边塞风光的荒寒 与悲凉.其次,是“一”与“万”的对照,“浊酒一杯”极言其 少,“家万里”极言其远,两者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 三\张先,字子野,“张三影”.有<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1.主旨:本词是词人老年之作,因伤春触发,由时光的流逝,想到 人事的无定,从而透露出一种步入老境\难有作为的无奈. 2.“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句妙在何处:由于 “花弄影” “弄” 之 是将人的感情\动作移之于花,表现出花的精神\活力,故被王 国维<人间词话>赞为 “著一 ‘弄’ 字而境界全出” ,颇有特色. 四\晏殊,字同叔,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出其门,有<珠玉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 主旨:本词抒写了悼惜残春之感,但也蕴含有予人启 迪的生活哲理,即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的迁逝之悲. 2.“无可…”两句有何意蕴,此两句艺术特点是什么: 意蕴 : 这是作者的“触著”之句,即所描绘的是暮春的典型景物.此 两句能引起读者的美感联想,体悟其象征意蕴,“落花”的衰 亡\无奈,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而 “燕归” 的新生\有情,又给 人以希望的慰藉,意蕴颇为丰富.艺术特点 :此两句对偶工巧 流利,借助虚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艺术美感,读来唱叹传神. 五\梅尧臣,字圣俞,他的诗

在当时影响很大,南宋的刘克庄称 他是宋诗的开山之祖,有<宛陵先生文集>. <汝坟贫女> 1.主题和写作特点:此诗通过汝坟贫女一家的遭遇,来反映宋 康定年间征集乡兵,使得骨肉分离\百姓惶恐这一现实状况,表 达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写 作特点 :这首叙事诗以女子口气自述,是受了唐杜甫“三吏” “三别”的影响.自述体的长处在于能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 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贫穷,使人同情;弱人,让人哀矜;孤苦, 使人体恤;死别,摧人肝肠.此诗女主人公身兼四者,故她的自 述更能动人心魄,从而体现诗人的创作意图. 六\苏舜钦,字子美.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有<苏舜钦 集>. 一)<初晴游沧浪亭>是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 艺术特色 :全诗未用一个直接表情的字眼,但景中寓情,生机 勃发\静谧安宁的境界,正是诗人闲适心情的写照,即王国维所 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七\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诗文革新运 动的领导人.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 一)\<戏答元珍> 1.主旨:本诗是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 自解宽慰之意.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到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 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也并未因此悲观失望,而是更多 地表现了对被贬的抗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 2.章法特点:这首七言律诗,在章法上呈现出跌宕变化的特点. 一\二句勾勒出对早春山城的印象,起得自然超妙,为下面写景 抒怀留出地步;三\四两句顺势描绘早春景色.后四句与前四句 错落相接 :五\六句承开头两句,由山城之荒凉生出迷惘和感 叹;七\八句承三\四句,由景物之生机逗出豁达胸襟和乐观情 怀.这样使诗情抑扬交错,显现出诗人的复杂情绪. 二)<踏莎行>(侯馆梅残)* 1.主旨:本词属于闺怨别情一类传统题材,通过写旅人在征途 中的感受,抒发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2.暗用典故的含义:本词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 感情容量,又巧妙得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使人联想起 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家人之意;又与古人折 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 3.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这首词采取了以乐景写哀情,先 扬后抑的手法.先写春色之美,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由春 色之美转出离愁之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以 情景之间的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灵. 4.“平芜尽处是春山”二句运用了什么笔法:这两句运用了递 进层深的笔法,其特点是将情景融为一体,在想象中更进一层. 5.从对面写来的抒情手法:上下片分言行者和居者,行者为游 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这是实写;居者 为思妇,在闺中

凭栏远望,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来的情景,故 是虚拟.从抒情而言是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游子与思 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本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 1.主旨: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盛衰主要取决于人事.作者借此 讽谏宋朝统治者要引以为戒,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2.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本 文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展开叙事\议论,先极赞庄宗成功时 意气之“壮”,再感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 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使中心论点发人深省,令人 信服. 3.浓厚的抒情意味:表现在行文中时而以唱叹起笔,时而出感 慨之句,笔力雄健,富有情韵和感染力. 4.艺术特色:1)这是一篇序文,也是一篇极其精彩的议论文.文 章中心突出,论证精当.2)从结构布局看,本文前后响应,脉络清 晰.3)本文语言自然流畅,将深刻的道理蕴含于简洁明快的文 字之中. 四)<秋声赋>*这是一篇文赋. 1.主旨:本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 :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 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作为的郁闷心情,以及 自我超脱的愿望. 2.以 “有声之秋” “无声之秋” 与 对比的结构特点:本文以 “有 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 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 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 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害,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 “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 :“念谁之为戕贼,亦何恨 乎秋声.” 3.运用铺陈\比喻来渲染\描状秋声的表现手法:本文对 “秋声” 的描摹,颇有艺术感染力.作者借助赋体固有的铺陈手法,多侧 面地描述秋天的情状,渲染了秋气摧残万物的威力,使读者不 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而且感受到那种肃杀寂寥的气氛.文中 还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以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八\苏洵,字明允,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有<嘉祐集>. 一)<六国论>*这是一篇史论. 1.主旨:本文是一篇史论.作者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 略的得失,阐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指出赂秦必然 资敌而弱己,最终招致灭亡.作者本意是以古喻今,针砭时弊, 即借六国 “赂秦” 而亡,暗刺宋王朝买静求安的国策,告诫 “为 国者”不能重蹈六国覆辙.这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2.论证谨严的特点:全文论证谨严,环环相扣,前后贯通.首段开 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随之还提 出两个分论点,一是 “赂秦而力亏” ,二是 “不赂者以赂者丧” . 以下即扣住“赂”与“战”的利弊得失展开论证.第二段论证 “

赂秦而力亏”,第三段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第四段借 古喻今,对宋朝统治者提出告诫,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3.语言风格:本篇文笔纵横恣肆,雄辩滔滔,颇具战国纵横家的 风格.但须注意,其语言不仅犀利简劲,而且生动形象. 九\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柳屯田,奉旨填词.西夏士人亦云 “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一)\<望海潮>(东南形胜) 1.主旨:宋仁宗时,杭州已相当繁盛.柳永失意于科场,流连坊曲. 此词即是铺叙都市生活的长调.虽是歌咏太平,未免粉饰现实, 但对如画江山和繁华都市的描绘歌颂,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和美感意义. 2.柳永慢词的铺叙技巧:这首词上片起三句,一说地理,二说都 会,三说历史,笼罩全篇,为下文张目.“烟柳”二句,前写环境, 后写居宅,继以“参差”一句总括之.接写钱塘江,对“东南形 胜”进一步交代;接写市场\住家,对“繁华”作进一步描述.下 片转写西湖,从环境写到生活,从风景写到人事.最后称颂州郡 长官,在应酬祝颂中不离杭州,响应开头.整篇以铺叙见长,但 又不是平铺直叙,尤其开端\换头和结尾,都勾勒见力. 3 名句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二)<雨霖铃>(寒蝉凄切)* 1.主旨:这首词在倾吐告别恋人的深深离愁的同时,也抒发了 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2.说明本词上\下片的基本内容,说明下片虚景实写手法的运 用:上片铺叙离别情景,下片设想别后相思.下片写抒情主人公 设想的别后情景.伤别而适遇清秋,于是更增伤感,乃以“今宵 酒醒何处”两句设想将来,虚景实写. 3.点\染结合,善于转折的特点:点是点明,染是渲染.如“多情自 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以景物加以渲染.如上片“都 门帐饮无绪”写其情怀恶劣,“方留恋处”与“兰舟催发”, 俄延与作别,主客观的矛盾冲突借转折表现;下面“执手相看 泪眼” 二句正在写分别情状,后面却突然接以 “念去去” 数句, 转出前路茫茫之景,更见出离愁之深,使别情达到高潮. 4.白描手法的运用:此词善用白描.或写景,或叙场面,或写人物 的心理\神态,善于传神. 十\曾巩,字子固.整理校订了<战国策><说宛><新序><李太白 集>等古籍,有<元丰类稿>. 一)<墨池记>* 1.本文的思想观点: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 尽黑”的传说,指出学习不能依赖所谓天赋,必须勤学苦练,专 心致志,方能取得卓越成就.曾巩所说的学习,并非单指学习书 法,主要指道德上的提高和深造. 2.记事与议论双线交错推进的结构特色:本文一面记事,一面 议论,在结构上有双线交错推进的特色.一条线索是叙事的转 换,从墨池旧址写到当时墨池边上的学舍,这是从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二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升级训练八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

专题升级训练八 古代诗歌鉴赏

1.(2012·浙江重点中学协作体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①度大庾岭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徂:消逝。

(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

①鸿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鹧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2012·绍兴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①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②胡:这里指吐蕃。

(1)诗人借________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_______的情感。

(2)赏析画线诗句的内涵和作用。

3.(2012·宁波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暮归山中

[明]蓝仁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注:①衡门,指用根横木代替门,通常是贫士之家的代称。

(1)诗中“暮归者”的身份是什么?这首诗的尾联犹如一个电影镜头,暗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请赏析颈联中“明灯”的意象。

4.(2012·温州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①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①②②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此诗为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2)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请加以简析。

5.(2012·杭州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①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

(1)简析词中画线句的作用。

(2)这首词想像奇伟、气度恢宏,请就此作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贫 女

秦韬玉① 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辞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先为一宦官做幕僚,后从唐僖宗避难入蜀,中和二年(882)特赐进士及第,编人春榜,著有《投知小录》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1)全诗以“贫女”的口吻述说了“贫女”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诗歌各联内容加以概括。

(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说出其中的一种,并结合诗句进行简析。

7.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题。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父”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都是写渔夫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①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检校:查核。②床头:指酿酒的糟架。

(1)这首词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词人“万事从今足”的心态?

(2)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请赏析其中的“偷”和“看”两个字的妙处。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玉楼春

[宋]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注:①游丝:蛛丝。

(1)联系全词,简析上片开头两句表现情感的手法。

(2)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 ①②①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1)①书信,比喻乡音。②喻指思乡。

(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解析:(1)古代诗歌意象的寓意,往往因其历史传承而有着一些基本的寓意,只要我们平时稍加注意,这里的“鸿雁”“鹧鸪”两个意象的寓意就不难写出。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使者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2)先要对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再结合本诗具体情况,对号入座,具体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等。本诗尾联出句直接抒情议论,对句写景,于是即可断定其表现手法是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赏析,要结合全诗来分析。诗人为何“不堪重伫望”,又为何满眼所见是“乱山落日”。结合诗歌所用典故,寓意推测,即可分析出这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2.参考答案:(1)思妇 思乡

(2)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解析:解答(1)题的关键是对古代常用意象的理解。此诗的“高楼”并非实指高大的楼,而是指高楼中的思妇。用的是对面敷彩法来写的,思妇想像对方即远戍边疆之人的心思情状,抒发戍边之人的思归情感。(2)题要求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内涵,二是作用。理解内涵,要从诗句所描绘的形象里感受它的画面,通过补充相关内容,形成诗意画面即可。分析作用,则要从全诗内容与结构来思考,看这四句诗对后面的诗句起什么作用,对全诗的内容、意境与艺术形象起什么作用。思考时,需要顾及诗人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诗句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对全诗表达所起的作用。

3.参考答案:(1)“暮归者”是一隐士。暗示了诗人心满意足,不愿与世俗同流。

(2)在暮色和暗树中,一盏明灯发出温暖的光芒,照亮了贫寒简陋的小屋。“明灯”这一意象烘托出家庭的温暖和诗人回家的喜悦,并且与屋外的黑暗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远离尘世烦恼的生活,也为尾联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解析:(1)分析这个“暮归者”的形象,要结合全诗意思来理解。根据古代诗歌一般形象特征,这样悠闲自在地生活在山里的人,往往都是隐士,他们并非一般的山民。确定了他的身份,再来理解尾联所暗示的诗人的心情就有了方向了。(2)要把这个意象放到特定情境中来理解。根据诗歌所形成的氛围来联想想像,先写出这个意象的形象,再简析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这个“明灯”,一出现在四周黑森森的山里,有光明之感;二是出现在清凉的夜里,它有温暖之感;三是出现在妻孥相聚的家里,具有温馨之感。

4.参考答案:(1)①“一身”“万死”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②“六千里”“十二年”又分别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③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该诗一方面叙“别离”之意,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颈联寓情于景,表现分别时的无比凄恻、哀伤而怅惘之情。尾联写别后相思之梦,显得情深意浓,真切感人。②另一方面又抒“迁谪”之情。第二联,用“一身”“万死”“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高度概括自己屡遭贬谪的凄惨经历,抒发了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

解析:(1)先找出这两句诗中的数词,再组合起来,看其表达了什么意思,在表达上有

什么特点,有什么独特作用。要把数词实写内容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思考。还要从数词使用的特点来考虑,如从数字对举,大小对比,时空概念等多角度思考。(2)要从整首诗的角度思考诗歌的丰富情感。从诗歌所选用的词语意象可以看出其情感的主基调。零落、残魂、黯然、垂泪、去国、万死等等,都是极具伤感色彩的,从表面上讲,这是兄弟分别之伤感,再结合诗人的遭贬谪的经历,可见诗人别样的伤感情坏。

5.参考答案:(1)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2)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像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乘坐这艘“飞船”到达天上,受到“天帝”的接待,驶向理想中的仙境。由此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解析:(1)先要理解这两句的意思,“闻天语”的当然是“我”,那“天语”“殷勤”关怀“我”的去向。再想想,为何要写天帝关心“我”?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再看看这两句话处在词的什么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就可以推断这两句话的作用。

(2)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即“想像奇伟、气度恢宏”。再在词句里面找相应的材料来证明,以赏析的笔调来写。能写出“想像奇伟”的分析和“气度恢宏”的分析,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6.参考答案:(1)首联,自伤身世贫;颔联,自诩格调高;颈联,自夸手艺巧;尾联,自恨命运差。

(2)示例:①运用了隐喻(或比喻、类比)手法。全诗是在用“贫女”的生活与心理状况来隐喻“贫士”的生活与心理状况。用“贫女”的无人赏识来隐喻“贫士”的怀才不遇。②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反衬)手法。诗中将“贫女”外在的经济地位之低与内在的精神追求之高进行对比,将“贫女”心灵手巧的技艺之好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命运之差进行对比,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哀怨与不平。③运用了内心独白手法。全诗每一联都是通过“贫女”自思、自语等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中抒发“贫女”以及诗人自己内心的哀怨与不平。④运用了语意双关手法,根据诗歌后面所注释的作者人生经历来看,此诗既是在写“贫女”的处境与心情,也是诗人在写自己的处境与心情。

解析:(1)从分析内心世界的角度,也就是分析心理活动角度分别概括每一联诗句。(2)先要明白有哪些表达技巧,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7.参考答案:(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鱼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

解析:(1)比较赏析,先要找准角度,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情感、观点态度),还是艺术手法,都先要从具体诗句中发现可比较之处。本题只限定比较“形象”,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比较出“相同之处”,还要作简要分析,也就是要从两首诗中找具体的例证。(2)题也是比较,但角度不同,限定比较表现手法,仍然要作分析。

8.参考答案:(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的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解析:(1)题落脚点在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2)题要从全诗的角度思考这两个字的特别之处。

9.参考答案:(1)“连云松竹”,是欣赏大自然美景,写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分肉送酒,梨枣丰收”,写物质上的满足。

(2)①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②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三
《2013高考 诗歌鉴赏题容易犯的错误》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四
《2013诗歌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题材》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五
高中中国古代诗歌练习题摘要(答案)》

高中中国古代诗歌练习题摘要(答案)

===================

(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

==========================

======================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 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 生小不相识。”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

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

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一个天生自然美丽的贫女,不学时世流行的梳妆打扮,因而不被人们赏识,嫁不出去。天天在家做针线活计,却是为别人做嫁时衣。诗的主题思想,一读就明白,显然是有比兴意义的。最后二句,尤其为历代以来,以文字工作为达官贵人服务的人,常常引用来发泄牢骚。“为人作嫁”这个成语,就是出于此诗。

此伤时未遇,托贫女以自况也。首言贫居蓬门,素不识绮罗之香,拟托良媒以通意,不

免枉已以徇人。亦为之自伤也。喻不可托人荐拔以致用也。且以人情言之,格调之高,未必致爱;梳妆之俭,对所共怜。喻世有才德者则不之用;致饰于外者,则好之耳。五句言不敢以工巧夸世,六句言不敢以描画自骄。未则致其自伤之意。谓吾所最恨者,年年压金线,以作他人嫁时之服,惜我贫居,久不适人,其情于是乎可恻也。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国学论坛5s6d-R6@(]'X v-a&n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bbs.guoxue.com1c;F9a(j2}7f&C“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

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得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

景色宜人。唐朝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高宗一生先后到洛阳七次。上元年间,他下令于天津桥北,跨洛水兴建上阳宫,雕甍绣闼,金碧辉煌。武则天更改东都为神都。终其一朝,除回长安住过两年外,均在此度过。她营造明堂,扩建宫苑,将上阳宫修葺得更加豪华富丽,作为自己的寝宫。开元年间,玄宗也曾五次来洛阳,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说,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燹,破坏严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渐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日衰,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减当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荒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最精彩的一笔。 ===========================

==========================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

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赏析】

这首七绝以极简炼的笔触,描绘了石邑山变幻多姿的迷人景色。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

石邑,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获鹿东南。石邑一带为太行山余脉,山势逶迤,群峰错列,峻峭插天。起句“浮云不共此山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描写了这种直插云天的气势:那高空飘忽浮动的白云也飞升不到山的顶端,敢去与它比个高低。如果说第一句是写仰望所见,那么第二句“山霭苍苍望转迷”,则是写远眺情景:摩天的山峦连绵不断,飘荡的晚霞忽淡忽浓,忽明忽暗,给重峦叠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望转迷”三字,玲珑剔透,活脱脱地写出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将沉浸在暮色中的群山幽深神秘、变化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此句巧妙地照应上句,正因为山高云绕,才使入山的游人产生“望转迷”的感觉。同时由“迷”字,又暗示夜暮来临,诗人将在山中投宿。“宿”字是此诗的题眼,倘若不在此点出投宿,后面写破晓时的景色就显得无根无襻。

三四句“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是这首七绝精妙传神之笔。陈子昂有“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开”(《春夜别友人》)诗句,写拂晓与友人离别的景色,画面是静止的。韩翃这两句诗由此化出,在宁静的气氛中增加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动感。句中“秋”字点明了投宿山中的节令,“晓”字写出暮宿晓行的时间。踏上旅程,透过参天大树的缝隙窥见朗月高悬天中;当旅人缘着山径行进,随着峰回路转视角的变换,刚才还可以看到的明月突然隐藏到浓密的树中去了。“暂飞高树里”,看似随意涉笔,无意求工,却清绝洗炼,独到含蓄:读者从“暂”字中可以领悟到,随着山路的曲折回环,明月还会跃出树丛;从“飞”字中可以感觉到,拂晓时万籁俱寂,天空仿佛突然增添了动感。这是一幅语意新鲜、有层次有节奏的活动画面,意境幽美,景色错落有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由于曙色渐开,银河逐渐西流沉沦,又被群峰遮蔽,所以看不到了。最后一句“秋河隔在数峰西”,一笔带过,戛然而止。这两句一详一略,一实一虚,把近景远景、明暗层次、时间空间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绘的景色熔铸在俊美流畅的对句中,给全诗增添了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与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同时,透过这两句景色描绘,使人深深体味到旅人夜宿晓行,奔波不已的艰辛。 这首七绝写得很圆熟。诗人采用剪影式的写法,截取暮宿和晓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段,来表现石邑山中之景,而隐含的“宿”字给互不联系的景物起了纽带作用:因为至山中投宿,才目睹巍峨的山,迷漫的云;由于晓行,才有登程所见的晓月秋河。“宿”字使前后安排有轨辙可寻,脉断峰连,浑然一体。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显得既有波澜又生神韵。表面看,这首诗似乎单纯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对石邑山雄伟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句晓行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六
《诗歌题材及思想情感鉴赏》

诗歌题材及思想情感鉴赏

按题材的不同,古诗词分为:咏史怀古诗,惜别送别诗,爱情怨女诗, 思乡怀人诗, 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咏史怀古诗

物,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多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 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③ 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2、诗歌举例

a、感慨盛衰无常及昔盛今衰

越台揽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b、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伤己)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c、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臵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①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②,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③上多!

注:①马嵬:即马嵬坡。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这里,在随军将士的肋迫下,勒死杨贵妃。②长恨歌:白居易写的一首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叙事长诗,侧重于同情。③长生殿:华清宫的一座殿。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感于牛郎

织女被银河分隔,七月七日在殿里海誓山盟,表示永世不分。

作者在这首诗中对唐玄宗、杨贵妃爱情悲剧的看法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何不同?请简要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答案:诗中对《长恨歌》以同情的态度表现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战乱中平民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远远超过帝王、妃子之间的感情磨难。在封建社会,这种敢为平民百姓“鼓”与“呼”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 、惜别送别诗

对惜别送别诗思想内容的评价,通过分析其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惜别送别诗的思想内容

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

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2、诗歌例析

A、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例]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董 大①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

高适在写此诗时,正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②熏:即曛黄,指夕阳西沉的昏黄景色。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送别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落日黄云,北风劲吹,大雪纷纷,大雁南飞,体现的是一种漂泊的苍凉孤独之感;而第三句突然一转,借对朋友的慰藉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感,鼓励朋友充满信心和力量,格调高昂豪壮。 三、爱情怨女诗

1.把握爱情怨女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感情,歌颂真挚爱情。如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3、对虚度时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抛弃的哀怨,或借此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如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4、注意:怨女诗主要通过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类。一是用男女的依恋比喻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一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弃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爱情诗常见意象:

1、 比翼鸟、连理枝:比喻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

2、 红豆:象征爱情和相思。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3、 画眉:形容夫妻相爱。如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4、 鸳鸯、比目:表现夫妻情深。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5、 牵牛(牛郎织女):比喻夫妻间的思念。如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6、 金风玉露:表现七夕相会,相逢珍贵。如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7、 结发:比喻夫妻。如《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8、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落花喻指年华逝去,青春不再。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闺怨、宫怨诗:

1、常见类型:

①闺怨诗。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②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③征妇怨诗。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④商妇怨诗。“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⑤少女闺怨诗。

种相思,两处闲愁。”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 阶 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注望秋月。

注:玲珑:此处形容月空明凄清。

这是一首宫怨诗,虽然主题是“怨”,但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答案: 这两句诗以女子“下帘”和“望月”两个行动传达出“幽怨”的信息:“却下水晶帘”,看似只因夜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其中却又有无限幽怨;“玲珑望秋月”,以月之空明凄清,衬人之幽怨。这样为读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和幽深。

幽微处,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真意。 请你结合全诗,谈谈对后两句的看法。 四、思乡怀人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技法解密】

1.把握思乡怀人诗表现的主要思想内容常表现如下: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多在边塞诗中涉及。

2.注意特殊意象、特殊节日中寄托的情思

如大雁、折柳等;

如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1.羁旅愁思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2.思亲念友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3.征人思乡

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qì 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第一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气候,渲染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借具有“离别悲伤之意”的《行路难》曲,创造了一个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并将难言而不尽的思乡之怨完全包容于其中。

4.闺中怀人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例]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南宋沈义父又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结合全诗和前人的评论,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情、景结合的艺术。

答案: 这首诗主要是抒发了诗人旅愁思归的思想情感。诗的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来衬映诗人的旅愁思乡之情。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使全诗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五、咏物抒怀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技法解密】

1.把握咏物抒怀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2、举例赏析

首先是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杨柳枝( 白居易 )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其次是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七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八
《古诗鉴赏五答题模式》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九
《2016年高考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贫女这首诗的主题有何认识意义篇十
《古诗题材类型—优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4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