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一
《计量经济学课题论文实验报告》

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

第十二组

组长:牧春枝

组员:雷志豪

郑皓谦

李远致

姜婧怡

刘三科

李晗静

雷金祎

一、摘要: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居民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那么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宏观调控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研究性。通过文献参考发现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点: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本文将分别总结以上因素的影响情况。本文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二、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在研究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之前,首选我们要明白居民消费水平的意义。居民消费水平指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支出。即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居民消费水平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来确定的一个量,所以要想了解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从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 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意味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由此选择了国内生产总值GDP 作为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的因素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从整个宏观方面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水平做出个大致的分析,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我国居民由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两部分组成,所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其他条件不变,则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当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一般地,未来预期收入(未来收入)越高,预期支出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社会收入差距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主要原因:第一是我国是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而居民消费水平是以人口数为权数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到的;第二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动力远远大于城镇居民。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品数量越多,那么居民消费水平就会越高;反之,在经济发展水平稳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就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消费物价指数对居民根据经济理论分析,物价越高,越会抑制人们的消费,消费水平会越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农民收入,完善社保,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首先,要保持GDP稳速增长,同时,政府应当加大资金和物质投入,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增加融资来源和渠道,有效地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其次,应合理制定税收政策,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和消费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对高收入群体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促进收入的相对公平。

三、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设计

Y-居民消费水平

X1-国内生产总值

X2-人口自然增长率

X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X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X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模型的设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

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1/14 Time: 15:08

Sample: 1979 2013

Included observations: 35

CoeffStd. t-Sta

Variable icient Error tistic

66.06215.60.306

C 162 538 332

0.0070.0015.402

X1 283 348 866

-7.589.544-0.79

X2 3460 774 4514

-0.322.011-0.16

X3 7767 271 2965

0.1030.0432.370

X4 370 601 802

0.9740.06814.29

X5 971 204 481

0.999 Mean

R-squared 806 dependent var

Prob. 0.7615 0.0000 0.4334 0.8717 0.0246 0.0000 3896.143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二
《高一课题研究报告幻灯片》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三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研究报告汇编》

《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研究报告汇编》

目 录

北京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分析研究

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研究

北京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变动与提升研究

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北京经济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

北京市外资经济与内资经济比较及其影响研究

外商投资对北京经济的影响

北京民营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北京市人力资源、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居民昼夜24小时流动规律及其影响研究

“十一五”期间北京能源供需展望

“十一五”期间北京水资源供需前景分析

科技进步对北京经济全面发展引领能力的分析

北京市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R&D)绩效研究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增长潜力分析

北京现代咨询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北京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与效益研究

基本单位信息库标准化研究

北京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

北京市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从经普数据分析北京工业从业人员结构

北京市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北京市科技人力资源状况研究

从经普数据分析北京工业科技活动情况

北京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与研究

从经普数据分析北京工业结构、布局调整状况

北京市建筑业发展状况与评价分析

北京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北京市批发和零售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北京市商业区域分布研究

北京市商业所有制结构状况及调整对策研究

北京市吸收外商投资产业分布研究

北京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北京商业流通现代化发展状况分析

北京物流业发展状况研究

北京市餐饮业及生活服务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发挥首都优势 加快金融业发展

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分析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

北京市房地产物业管理和中介(经纪人)服务业基本状况及其前景 北京市服务业基本状况分析

北京市旅游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报告

东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西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王”字型经济磁场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宣武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朝阳区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研究

丰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经济普查看石景山区从业人员结构情况及调整方向 海淀区从业人员的开发和利用

门头沟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房山区非公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作用分析研究

从经济普查结果 看今后密云县经济工作突破点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四
《关于编制低碳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低碳经济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

高级工程师:高 建

关于编制低碳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

制说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项目建议书

撰写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1

1.1项目概要 ............................................................ 1

1.1.1项目名称 ..................................................................................................................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 3

1.3编制依据 ............................................................ 3

1.4编制原则 ............................................................ 4

1.5研究范围 ............................................................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5

1.7综合评价 ............................................................ 6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7

2.1项目提出背景 ........................................................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 7

2.3.1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 10

2.4.1政策可行性 ............................................................................................................ 10

2.4.2市场可行性 ............................................................................................................ 10

2.4.3技术可行性 ............................................................................................................ 11

2.4.4管理可行性 ............................................................................................................ 11

2.4.5财务可行性 ............................................................................................................ 11

2.5低碳经济项目发展概况 ............................................... 12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 12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 12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 13

2.5.4低碳经济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 13

2.6分析结论 ........................................................... 13

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 15

3.1市场调查 ........................................................... 15

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 15

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 15

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 16

3.1.4替代产品调查 ........................................................................................................ 16

3.1.5产品价格调查 ........................................................................................................ 16

3.1.6国外市场调查 ........................................................................................................ 17

3.2市场预测 ........................................................... 17

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 17

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 18

3.2.3价格预测 ................................................................................................................ 18

3.3市场推销战略 ....................................................... 18

3.3.1推销方式 ................................................................................................................ 19

3.3.2推销措施 ................................................................................................................ 19

3.3.3促销价格制度 ........................................................................................................ 19

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 20

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 20

3.4.1产品方案 ................................................................................................................ 20

3.4.2建设规模 ................................................................................................................ 20

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 21

3.6市场分析结论 ....................................................... 21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 ................................. 22

4.1地理位置选择 ....................................................... 22

4.2区域投资环境 ....................................................... 23

4.2.1区域地理位置 ........................................................................................................ 23

4.2.2区域概况 ................................................................................................................ 23

4.2.3区域地理气候条件 ................................................................................................ 24

4.2.4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 24

4.2.5区域资源概况 ........................................................................................................ 24

4.2.6区域经济建设 ........................................................................................................ 25

4.3项目所在工业园区概况 ................................................ 25

4.3.1基础设施建设 ........................................................................................................ 25

4.3.2产业发展概况 ........................................................................................................ 26

4.3.3园区发展方向 ........................................................................................................ 27

4.4区域投资环境小结 ................................................... 28

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 29

5.1总图布置原则 ....................................................... 29

5.2土建方案 ........................................................... 29

5.2.1总体规划方案 ........................................................................................................ 29

5.2.2土建工程方案 ........................................................................................................ 30

5.3主要建设内容 ....................................................... 31

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 32

5.4.1给排水 .................................................................................................................... 32

5.4.2供电 ........................................................................................................................ 33

5.5道路设计 ........................................................... 35

5.6总图运输方案 ....................................................... 36

5.7土地利用情况 ....................................................... 36

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 36

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 36

第六章 产品方案 ........................................... 38

6.1产品方案 ........................................................... 38

6.2产品性能优势 ....................................................... 38

6.3产品执行标准 ....................................................... 38

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 38

6.5产品工艺流程 ....................................................... 39

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 39

6.5.2产品工艺流程 ........................................................................................................ 39

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 39

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 40

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 40

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 40

6.8仓储方案 ........................................................... 40

第七章 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 41

7.1主要原材料供应 ..................................................... 41

7.2主要设备选型 ....................................................... 41

7.2.1设备选型原则 ........................................................................................................ 42

7.2.2主要设备明细 ........................................................................................................ 43

第八章 节约能源方案 ...................................... 44

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 44

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 44

8.2.1能源消耗种类 ........................................................................................................ 44

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 44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五
《轻奢侈品与网购适应性课题研究报告》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六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研究课题的专题报告

省会城市经济圈,指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七市,也称“6+1”战略,是今年省政府39个重大调研课题之一。接到调研课题后,政府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多次赴临边县市进行专题调研,搜集资料,提炼信息,现将我县“南融”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以供参考。

一、“南融”的优势和潜力

1.区位交通优越。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位于济南、天津、石家庄的中心地带,青银高速、308国道、254省道、315省道和即将开工的德商高速纵横穿境,东去济南机场1小时,3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青岛等20多个大中型城市,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区总规划面积达到47平方公里,30公里的城市外环线全线贯通,城区内“两纵两横”的主干道,“四纵四横”的次干道交织贯通、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基础资源充裕。棉花资源丰富,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是国家重要的棉花现货交易集散中心,年交易棉花1000万担以上,素有“银夏津”之美誉。全县拥有棉花纺织企业140多家,生产规模达到230万纱锭,纯棉纺织能力位居全国第二位;面粉年加工能力超过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六分之一,创单体能力和整体规模两个全省第一;植物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一;工艺品加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年出口交易额达2亿美元以上。林果业发达,拥有长江以北最大的黄河故道生态森林公园,总面积12.8万亩,园内森林覆盖率达62.8%,林木资源有117属210种,百年以上古树仍保留3万多棵,其中500年以上古椹树多达6000多株,有“小杂果之乡”和“北方落叶树博物馆”之美誉。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5万人左右。

3.产业基础雄厚。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外抓招商引资引活力,内抓企业提档激内力,棉纺织、油品、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生态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渐成体系。近几年,相继荣获“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面粉大县”、“中国植物油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中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9家,华芳夏津纺织有限公司、泉林纸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壮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4.生态环境优美。投资5亿元,实施了全长22公里的“碧水绕城”工程,建成了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绿色长廊”。开工建设了人民公园、龙湖公园、会盟公园、鄃城公园、湿地公园、水系公园等六大公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城区增添了无限魅力。打通了中山南路,拓展改造锦纺街、砚池街、文化路等主干道近百公里,城市框架已经拉开。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视招商引资为首要任务,全员招商、全力招商,全面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扶商”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着力招大商、招强商、招好商。

二、“南融”的阶段性成果

1.发展战略上深度融入。夏津县西接清河,东靠高唐,南接临清,距省会济南120公里,承接济南城市群辐射带动、发展临边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县充分结合“南融”战略,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按照“主动融入、错位发展、当好配角、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实现观念接轨、产业接轨、企业接轨,力争把夏津打造成承接济南辐射的产业转移基地、制造业配套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服务省会经济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当前,推进方案和各项推进

措施都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定位扎实实施。

2.项目引进上积极对接。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对接,从延长产业链入手,加强合作融合,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企业。济南客商投资2.8亿元建设的锐阳食品有限公司已经生产运营;与山东力诺集团积极合作,成功引进了力诺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6亿元,年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利税15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开工前准备工作;山东万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2.2亿元兴建的万华汽贸园项目洽谈顺利,诸多高科技项目落户夏津。

3.政策资金上大力争取。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群丰富的金融资源,立足我县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民营企业众多的优势,加强与省会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接,多次在济南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对接活动,举办恳谈会,宣传推介我县产业优势、重点项目、投资环境,争取省金融机构直接授信达十几亿元。济南民生银行1亿元授信已批复,一期已申报贷款2000万元。频繁的对接活动推动了银企合作关系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三、“南融”的推进路径

1.坚持互融发展。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只有通过产业的大发展,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通过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资本创新和人才创新等方法,加快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带动能强的新型产业形态。

2.坚持对接发展。扎实推进“南融北接”战略,加强与周边县市在交通、产业、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对接,主导产业既要做“专”,又要讲求“联”,形成集聚效应,共同发展。

3.坚持错位发展。合理定位,科学统筹,聚集发展要素,坚持“一元多极”,走差异发展之路,塑造特色和品牌,提升竞争力。

四、“南融”的具体措施

1.思想上融入。破除“独赢”思维,树立共赢观念,转变长期以来的行政地域观,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经济地域观。坚持把边缘区域城市的功能定位、结构调整放到整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更大范围来进行,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大循环。夏津县处于两省、三市、五县交界处,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贯穿全境,根据自身产业实际,可以把我县定位为辐射德州、聊城、邢台、济南、石家庄、青岛、天津等大中城市的纺织服装、食品及畜产品供应基地。

2.体制上融入。加强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县市间协调合作,在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实现共享共用,积极构建一体化协商机制。发展邻边经济,边缘区域就要加快同核心城市的实质性经济协作,建立共同繁荣的规划协调和优势互补机制。因此,邻边政府应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形成经常性的协调机制,实行经常性的交流磋商,并按比较优势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分工,努力在区域内打造一个平滑的整体大市场,让各种要素随市场需求流动。在这一点上,更需要省委、省政府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行政壁垒问题,为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吸纳外部要素创造条件。

3.产业上融入。坚持三产融合,整体推进。农业方面,利用济南、泰安等市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农业开发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我县建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一是靠政策吸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济南等市的企业来我县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靠科技提升。积极开展与济南、泰安等市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按市场所需。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鑫秋科技等绿色农

产品基地建设,面向济南都市圈的超市,建设蔬菜粮食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县真正成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菜园子”和“米袋子”。工业方面,立足棉纺织这一独特产业优势,瞄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名牌企业搞合作,推动相关企业加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主导产业链条,吸引圈内企业参与我县主导产业链的开发与壮大,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依托60万亩棉花资源和华芳纺织、恒华纺织等骨干龙头企业,加强与济南元首、滨州魏桥、亚光等企业的联合与协作,培植壮大鑫润福针织等本土企业,着力引进中下游产品企业,完善棉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打造优势和品牌。另一方面,依托郑保屯镇“山东羊绒产业加工第一镇”独特品牌和影响力,发挥鼎源、德才、康奇三个绒毛有限公司的带动能力,加强与清河县毛纺企业的合作,着力打造羊绒加工产业聚集区。服务业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县物通天下、银谷仓储、交通物流、润华汽贸四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鑫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卓兴汽贸园、林通物流、博新仓储、县社综合服务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步伐,积极与济南、临沂等市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开展联合与协作,构织省际交通物流网,力争把夏津建成辐射鲁西北、冀东南的重要物资“转运站”。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我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资源潜力,加快德百温泉度假村等景区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充实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档次和水平,全面叫响“生态逍遥游”品牌。依托椹果生态文化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做好“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文章,加强与济南、齐河、泰安旅游线路的对接、延伸,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协作开发旅游产品,联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实现互融发展。同时,积极吸引经济圈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我县投资,全面提升旅游业水平。

五、“南融“的几点建议

1.要加强政策机制对接。政策是决定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向的重要因素,实现“南融”,应首先树立政策导向。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了“突破菏泽”和“扶持发展30个强县和30个弱县”、“一蓝一黄”发展战略,并取得显著成绩。因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县市也应当享受特殊政策,得到倾力扶持,集中突破,尽快改变边缘经济欠发达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鉴于边缘经济发展相对较晚、相对滞后的实际,建议上级在土地、融资、环保、税收等方面避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根据实际情况特事特办,给边缘区域政府更大的自由发展权。同时,应根据各地产业实际,合理培植资源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优先落户边缘地区,让更多的扶持资金投入到边缘地区,让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边缘地区发挥作用,加速提升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另外,邻边经济发展要突破行政壁垒,仅靠县市政府力量有限,经济圈内各市必须与邻边同级政府加强沟通,帮助邻边县市政府与兄弟省市政府达成相关政策和相关决策的共识。建议成立专门的邻边经济领导机构,加强邻边经济的领导,完善相关政策。

2.要加强产业融合对接。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是“南融”的重要内容。建议根据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和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式发展,避免各县区产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招商恶性竞争等问题。比如夏津县,发展棉纺织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就应该以夏津为基地,整合德州、经济圈内的相关产业资源,在企业转移、资金扶持、招商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倾力培植壮大,建立起省会城市经济圈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提高德州市棉纺织产业在整个经济圈内的竞争力和品牌。像齐河县就应该充分发挥济南卫星城优势,大力承接转移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德州“南融”的桥头堡。再如旅游业,要结合各地的旅游特色,细分旅游市场,科学设计经济圈内各类旅游路线,找准各县市区立足点,百花竞放,姹紫嫣红。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以休闲、养生为特色,适合家庭旅游消费群

体,形成“逍遥游”;齐河县国际生态城、黄河文化大观园等景区蜚声省内外,应以休闲娱乐为主打,形成“休闲游”;庆云县海岛金山寺香火不断、信徒众多,应主打“佛教文化游”,结合青年甜蜜游、老年文化游、科技游等旅游套餐,形成德州“一日游”,再加上泰安、聊城登山赏水,打造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旅游品牌。

3.要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南融”也应当注重基础框架的结合和衔接。道路方面,应设立旅游公交。我县与高唐、临清、武城、清河、平原、禹城、聊城、德州、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东营之间,均有始发车辆,建议在济南与森林公园、德州与森林公园之间,开通两条旅游专线,减少游客的中转时间,一票直达。同时,经济圈内各市设城际公交,减少转车和停留,节省时间。加快德商高速公路建设,该路是省“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县加强与经济圈内聊城、济南等市交流与合作的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德商高速早日开工、早日竣工通车。水系方面,夏津县属海河流域,西部边界有卫运河,东部边界有马颊河,应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搞好对接,通过对现代水网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实现地域间的互通交流,可持续发展。建议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搞好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优势,抓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机遇,加强配套水库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同时涵养地下水资源,促进夏津及经济圈水资源综合平衡。同时,马颊河、卫运河流经我县,由于缺少统一的联合治污机制,上下游协调不一致,治污脱节现象严重。应充分利用通信网络,建立跨界河流污染监控机制,定期通报交接断面水质状况,实现监测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保持相互之间的沟通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提升资源共享的质量。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七
《华润置地房地产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之一:房地产企业土地策略

一、土地是我国房地产业企业的生命源泉

(一)、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占有能力成为其占领市场份额的有力武器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与总资产规模之间呈同向变化趋势。这表明房地产企业的资源占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规模竞争力,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企业会不惜重金到处拿地。

据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房地产企业平均新增土地储备36.2万 ㎡,而去年这一数字达到51.11万 ㎡,提高了41.18%。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平均土地储备总量为380万㎡,最大的“地主”碧桂园储地量达到了惊人的4500万㎡,万科、富力、新世界、合生创展等行业领先企业的储地量均在1500万 ㎡以上。

(二)、一线城市成为规模企业必争之地,目前已出现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迹象

一线大城市是房地产企业最喜欢去的地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令开发商们趋之若鹜。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均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尤其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最为明显。其中,广东、上海及北京三地的房地产上市企业数量均超过20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地方基础设施

好、区位条件优越,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客观上促进了其房地产企业的飞速发展。

但同时,目前一线城市拿地越来越困难,房地产企业向二三线城市转战的迹象十分明显:

首先,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过程中,二、三线的城市不断扩大规模,将成为容纳新进农村人口和小城市人口的重要场所。从1996年到2003年,中国的城市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3年人口百万以上城市已达174个,也就说除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之外的百万人口大城市已经达到了140个左右,而50-100万的城市也在不断膨胀和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住宅发展机会不仅存在于省会和直辖城市,也存在于三线的地级城市。

其次,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未来城市人口对住宅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国的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仍较落后,小区规模小,缺乏合理规划和正规物业管理。因此,这些城市的住宅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改善和发展的空间。

第三,受大城市的幅射效应,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巨大潜力,并将受惠于大城市的区域扩张,这将给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种情况在三大经济带的三线城市将尤为突出。区域联动性非常明显的区域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第四,二三线城市具备大盘开发的基础。从目前土地市场格局来看,供给的紧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完全弹性的土地供给制度将逐步被政府垄断的招拍挂替代。而在一线城市,受制于土地存量和开发规模的限制,政府手中大幅的地块已经逐步减少,而且由于房地产市场相对成熟,政府完全可以自身享受地价不断升值的部分,而不会将这部分收益一次性赋予开发商。但是二三线城市这种格局则完全不同。由于绝大多数的三线城市都处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起步阶段,城市建设落后。政府迫于城市开发建设和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的需要,非常欢迎和鼓励有实力的开发商进入。政府的积极态度意味着往往能给开发商提供更为

优厚的条件,包括超大的地块、较低的土地价款、分期支付土地出让金、简化和缩短审批流程程序等等,这种优惠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率。

(三)、房企差距拉大,规模化发展趋势下跨区房企竞争优势明显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房地产企业间的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企业将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而跨区发展、资源占有与规模化、品牌效应以及融资能力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的四大核心要素。

随着国家土地和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的不断调整,房地产企业不断进行融资渠道创新,资本规模急剧扩张,土地购臵面积也越来越大。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对土地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规模较大的跨区房地产企业往往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可以预计,未来地块的规模化开发与企业经营的规模化扩张趋势将愈演愈烈。

(四)、地价上升造成房价暴涨背后的土地争夺战

新一轮全国性房价上涨已经开始,土地也随之成了抢手货。令地产商为难的是,拿不到地,很可能会被淘汰出局,但多拿了地,又意味着要承担诸多风险。随着银行储蓄将向楼市转移;土地的供给不足导致未来可售面积下降,造成房源紧张,从而造成地价与房价交错上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收购储备机构成为了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者。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之外还辅之以招拍挂,招拍挂下“价高者得”,以保证地方政府成为土地出让收益的最大受益者。但客观上“价高者得”的成交规则,在土地供给紧张的局势下,直接推动了地价上涨。拍卖地价不断创出新高,以致很多新拍出的地价比周边正在卖的楼盘房价还高。

今年6月21日下午,浙江绿城让上海楼市吃了一惊。仅仅五六分钟的时间,新江湾城D1地块便以12.6亿元的“天价”落入浙江绿城手中。楼面地价达12509元/㎡。而此时,新江湾城的楼盘售价刚刚超过万元。高地价增加了商品房成本,客观上抬高了房价。而房价上涨,又增加了开发商以高价拿地的能力。

在一个资本追逐资产的年代,谁掌握了土地就掌握了产业链的上游,就会得到资金的青睐。对于开发商来说,目前的进入门槛提高了,即使现在以高价拿到了地,也并不表示成为永远的赢家。因此高价拿地也有高价拿地的风险,房地产企业都在不断扩大土地储备,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未来增长的需要,实际上是对土地稀缺和地价上升的恐惧。如果不去想办法拿地,他就将被淘汰出局,而如果去拿地,就必须忍受地价上涨带来的风险。

二、当前房地产业超乎寻常的火爆导致了国家调控政策的频频出台

由于近期开发商储备土地屡屡创出天价,大部分土地价格已经达到了周边楼板价格,基于成本上浮明显,未来房产价格上涨也被认为必然。以北辰实业收获的长沙天价土地为例。目前长沙平均房价为3500—3600元/平方米,而该地块楼面成交价已达3500元/平方米,预计项目成本价将在5500元/平方米以上,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价差会迅速抬高当地房价。

建行报告指出,如果政府不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房地产价格将加速上涨。其中,中心城市高房价将波及周边二、三线城市,前期房价上涨较少的城市也将出现快速补涨,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观点与之相似。统计显示,从今年3月份开始,全国36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集中成交价已连续4个月环比上

涨超过1.5%,这是2004年以来的第一次。从目前情况看,推动近期房价较快上涨的因素很难在短期内消除,预计今年后期全国房价较快上涨的走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全年涨幅可能略高于去年。

(一)、严厉调控政策出台

其实,早在2006年12月28日,国税总局发布通知从2007年2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对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开始实行全面清算。政策规定,企业购得土地后,须在一年内开发,若延期,除特殊情况外,罚款25%;两年不开发,土地无偿收回。这是政府为严控土地资源,防止开发商无量囤积,荒废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而制定的。对于碧桂园这类土地储备量大、开发周期长的房企来说,其资金链将受到严峻考验。这就意味着碧桂园以往所奉行的低价拿地策略,将面临高额的税负代价。如此,碧桂园若是耽误一年,按今年其在7、8两个月新增的20平方公里价值300亿的土地储备,则要罚款75亿元;若两年还来不及开发,则有血本无归的可能。

近日,国土资源部又要求,已经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宗地,超过合同约定的动工日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将征收相当于出让金20%的闲臵费;满两年未动工开发的,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还表示,未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

(二)、紧缩银根来势汹汹

9月27日晚上11点半,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所谓“首付新政”浮出水面。中央政府控制房地产市场供需规模的初衷隐现。当晚,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给国内正在走向“疯狂”的楼市供需双方来了个釜底抽薪。

从房地产投资的角度,该通知提出两点:一是,要对项目资本金(所有者权益)比例达不到35%或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经国土资源部门、建设主管部门查实具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对空臵3年以上的商品房,商业银行不得接受其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贷款只能通过房地产开发贷款科目发放,严禁以房地产开发流动资金贷款或其他贷款科目发放。商业银行发放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原则上只能用于本地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得跨地区使用。对确需用于异地房地产开发项目并已落实相应风险控制措施的贷款,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前应向监管部门报备。

二是,商业银行不得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金的贷款。对政府土地储备机构的贷款应以抵押贷款方式发放,且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所收购土地评估价值的70%,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

从消费的角度,央行和银监会要求全国金融机构提高首付比例,被业界称为“首付新政”。其主要内容也是两个方面:一、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二、商业用房购房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期限不得超过10年,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利率的1.1倍。

这一通知的目的昭然若揭,一是限制开发商利用银行的资金囤地和捂盘惜售,二是打击炒房团利用银行在楼市低成本投机。

三、调控措施频频出台,初衷是为了保证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并不会受到根本性影响

9月27日可以视为今年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开始。虽然这次宏观调控不是以国务院的文件一次性集中推出,但其调控的力度和准确性,却甚至超过了此前的“国八条”、“国十五”。

对房地产行业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其实就是银行信贷、土地和税费。而这一次,这三大因素先后作用于房地产市场。先是央行、银监会宣布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第三套以上住房首付和房贷利率相应大幅提高;接着是国土资源部宣布出让土地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工,同一幅地块不得分割出让,该幅土地未交清土地出让金之前不能取得土地使用证;随后是国家税务总局透露将选择部分试点城市实施物业税“实转”。

这几项措施实施后,确实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严冬的到来。第一,中国房地产市场仍是以自住为主的市场,即使是在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目前的自住购房比例也远远超过投资性购房比例。第二,房贷新政,征收物业税,打击囤地捂盘,是为了挤压楼市投资投机行为,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从而预防和消减楼市泡沫,而绝不是为了消灭购房需求。第三,政策着眼点也不是让房价大跌,而是稳定房价,或至多使房价小幅下滑。第四,从较长时期看,以自住型购房需求为主、以有实力的投资性购房需求为辅,仍将是支撑房地产市场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市场发展趋势和以往调控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楼市会有一段时间的观望期,在这段时间,投资投机性购房氛围较浓的城市,房价会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交易量有所下降,而进行物业税“实转”的城市,房价下降的幅度相对大一些。但总体来看,房价大跌(指同比下跌30%以上)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楼市崩盘的说法更是耸人听闻。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从容应对,保持自身稳健发展

(一)、首先,在与国外优秀企业比较来看,国内企业“囤地过多”仍属小儿科,土地储备仍需继续

以万科为例,尽管2006年末万科的项目资源达到1851万平方米,然而以2007年计划开工面积700万平方米计算,却只能维持2年多。事实上,2006年,万科新增规划中项目面积为1201万平方米,2007年计划却只是增加1000万平方米,步伐反倒是放慢了,此前,万科曾宣称土地储备要保持在可以开发3年的水平上,因此继续拿地再正常不过。

无论是地广人稀的美国,还是寸土寸金的香港,开发商囤积土地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龙头企业的土地储备量更是远远超过国内企业。以万科的学习标杆美

国帕尔迪公司为例,其土地储备可供其开发8年。至于香港房地产企业,以新鸿基地产为例,2006年末在香港拥有土地储备4250万平方,另有超过2300万平方农地正在申请更改土地用途,而公司的计划是2007年上半年完成130万平方的物业。照此估算,新鸿基地产的土地储备面积足够开发25年。

可见,与香港和美国的开发商相比,国内公司囤地的水平只是小儿科。从房地产商的利益角度出发,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开发规模来获得总体利润的增长,而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和不可再生性,使得进行足够的土地资源储备、实现规模化经营成为开发商应对竞争的必须手段。

(二)、同时,优秀企业应该要理性把握拿地尺度,同时关注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

既然囤地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可以相信房地产企业,至少优秀的企业会理性地把握好尺度。前面已经说过万科2007年的计划拿地量比2006年实际拿地量还要少,结合公司董事长王石前些时候对房市泡沫发表的言论,可以认定万科并没有头脑发昏不顾一切地拿地。

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来分析,房地产企业也不可能过度囤地。按照我们以前的分析,比如万科向美国帕尔迪公司学习,通过经营效率的提高来获得高资产周转率,从而在不追求高销售利润率的情况下追求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实施这种战略一方面要求开发速度比一般企业快,另一方面囤地过多会降低资产周转速度,所以帕尔迪会择机出售手中的部分土地储备,而万科的储备目标只有区区3年,这比较正常。

所以说,拿地并不是最终目的,房地产企业的目的是通过较多的资源储备去获取更多的资源增值,所以说控制拿地的规模和速度是很重要的。

(三)、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

房地产开发商要提高风险管理手段和水平,进行有效的市场预测。市场供需两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对竞争对手的研究不够,就会出现经营风险,缺乏竞争力。房地产开发商在投资之前,要进行系统的综合市场分析、前期策划和科学的规划,建立现代管理手段和科学的营销理念。如市场研究策划一般应该使销售比率迅速达到70%以上的安全地带,否则要尽快调整策略,因为卖出比率低于50%不足以回收可以支撑项目的流动资金,加之物业成本、促销费用、管理费、资金利息等负担沉重更会加大风险。

房地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把握正确的市场发展方向。无论在项目选择、前期策划、工程建设、销售及管理等环节,均应以市场为导向。

(四)、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影响开发商决策的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情况、有关法规政策、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项目人文环境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经营管理水平、资金能力、人员素质、公关能力和法规利用能力等。因此,房地产企业对管理队伍的素质要求很高。

总之,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管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土地储备并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创建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八
《项目评估实验报告书》

建设项目评估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题目

某项目的财务与经济效益评价报告

二、课程设计目的

使学生融会贯通本课程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熟悉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报告的编制过程,根据所给案例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报告的前期经济论证阶段的内容,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经济评价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以及编制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报告的能力。

三、应提交的文件

按照所给案例,完成案例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相应的表格和有关的计算过程。1.财务评价基

本报表及辅助报表;2.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基本报表及辅助报表;3.经济评价指标计算过程;4.最后的评价结论;5.答辩问题的整理。

五、参考资料:

1、宋维佳等编著.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发布.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王勇,陈延辉编著.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典型案例精解.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案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5、陈溥才,郭镇宁编著.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方案优化策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徐霞, 叶彩霞, 崔未合编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申请报告案例与分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8

[案例1] 关于P地区新建钢铁联合项目的财务与经济效益评价报告 一、概述

拟在沿海P地区新建一钢铁联合项目,该企业所在P地区临近港口,铁路纵贯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另外,该地区的煤及其他辅助原料资源也极为丰富。项目所需铁矿石拟由进口解决,洗精煤、无烟煤、白云石、石灰石就地解决,企业所需电力也由本地区电网供应。新建企业的外部条件较好。在该地区发展钢铁工业,还能利用本地区的工农业、城市服务、卫生教育等各种社会力量,可取得加快建设进度、节约投资等实际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促进该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新建的生产系统包括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热连轧板、冷连轧板等主要生产车间及相应的辅助公用设施。设计规模为年产商品热轧板卷120万吨,冷轧板卷100万吨,镀锌板80万吨,商品材合计300万吨。该企业需征购土地8066.7亩,全厂劳动定员14600人。 二、基础数据

项目的基础数据见表1-1

三、财务评价

(一) 项目投资、资金筹措及实施进度 1. 固定资产投资

以基期价格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含建设期利息)为242.58亿元,其中外汇为15.8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估算表]。项目投产后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为233.808亿元,无形及递延资产价值为8.77亿元。 2. 流动资金

参照老厂及类似项目资料,并结合该项目具体情况,按分项估算的正常生产年份(内销85%,外销15%)的流动资金为200686万元[流动资金估算表]。 3. 资金筹措、建设进度及达产计划

固定资产投资242.58亿元(含外汇为15.85亿美元)中,自有资金约占32%(77.58亿元),借款约占68%(165亿元),国外借款为10亿美元(55亿元),年利率9.2%,宽限期5年,偿还期10年(等额偿还本金),国内人民币借款110亿元,由建设银行提供,年利率9%。

流动资金20.07亿元中,自有资金占33%(6.7亿元),银行借款占67%(13.37亿元),借款年利率为8.64%。

项目建设期5年,投产期3年,投产第1年生产负荷为50%,第2年为75%,第3年为90%,第4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设期5年内投入,各年的投入比例分别为4.5%、13.9%、28.4%、30.2%、23.0%。

各年的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表 (二) 产品成本和费用技术 1. 计算说明

1) 所需铁矿石(块矿及粉矿)全部由国外进口,其价格参照今年国际市场价格确定。

2)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年限取20年,残值率为原值的10%。年折旧费为: 3)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分5年摊销,年摊销费为:

4) 职工工资。新建生产企业职工总数为14600人,年人均工资及福利费按7000元/

人年计算。

5) 成本中其他投入物价格按项目所在地区目前的市场价格确定。 2. 产品总成本费用

生产期各年的总成本费用表。按基期价格计算,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并还完借款本息时的年总总成本费用为497898.5万元,年经营成本为381134.9万元。 (三) 产品销售收入计算 1. 计算说明

1) 产品售价:产品内销价格按项目所在地区近期市场价确定;产品外销价格参照同

类产品近年国际市场离岸价确定。

2) 产品内外销比例:为使项目外汇平衡,在项目偿还国外借款期间,产品外销比例

为50%~25%,内销比例为50%~75%;在偿还完国外借款本息后,产品外销比例为15%,内销比例为85%。生产期内平均外销比例为21.8%,内销比例为78.2%。 2. 销售收入

按基期价格计算的生产期各年产品销售收入计算表。当产品外销比例为15%,内销比例为85%时,年销售收入为1003430万元。 (四) 利润与借款还本付息计算

项目所缴纳的销售税金及附加有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增值税税率为14%,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增值税的7%,教育费附加为增值税的3%。项目所得税税率为33%。 生产期各年的利润及利润分配计算见利润与利润分配表。项目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当项目偿还完国外借款本息、产品外销比例为15%和内销比例为85%时,年利润总额为369077万元,年可供分配利润为185461万元。投产后第1年,由于生产负荷低,产品外销比例大,平均售价低,项目将产生亏损,其亏损额为120241万元。投产后第3年,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出现盈余,开始缴纳所得税。

根据利润与利润分配表计算的各项静态指标:总投资收益率和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 (五)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按基价计算的全部投资和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分别按全部投资和自有资金计算所得税

前和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并说明项目是否可行。 (六) 清偿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通过表中所列各年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进一步进行项目清偿能力分析。 (七) 外汇平衡能力分析

在偿还国外借款本息期间,项目外销比例为50%~25%,国外借款本息偿还完毕后,外销比例外15%。项目所需原料(块矿和粉矿)全部由进口解决。在计算期内,各年均可达到外汇平衡,并在生产期内有部分外汇余额。项目全部计算期内外汇余额总计外85771万美元。

(八) 不确定性分析 1. 盈亏平衡分析

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和还清借款时的年总成本费用为497899万元,其中年固定总成本为212914万元,年可变总成本为284985万元,年销售收入为1003430万元,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为136455万元。所得税前盈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并进行分析。画盈亏平衡分析图 2.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主要分析产品平均销售收入、经营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因素的变化对所得税前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的影响,计算过程,表格及敏感性分析图。 四、经济费用效益评价 (一) 基础数据调整 1. 固定资产投资调整

1) 土地费用调整。该项目需新征土地8066.7亩,每亩征购费为3万元,共计2.42亿

元。

根据现场调查,新征土地原为旱田,每年种两茬,一茬为小麦,另一茬为玉米,小麦和玉米的净收益分别为157元/(亩.茬)和186元/(亩.茬),因此,每亩新征土地的净收益为:157+186=343元/(亩.年)

设小麦和玉米的年产量平均递增2%,收益调整年与开工年为同一年份,并按12%的社会折现率计算,则25年内每亩土地的净收益现值为: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九
《宏观经济实验课题》

关于经济课题实验报告篇十
《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的思考》

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的思考

一、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的选题原则

1.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扬长避短。选择经济效益审计课题,首先应考虑本部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构成和可借用的专业力量情况,条件好的可以选择综合经济效益审计或较大项目的审计,条件稍差一些的则可以选择审计人员较为熟悉的某一部门、某个环节或某项业务的专项审计,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全面开展。

2.抓住重点,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要注意结合本企业实际,选准突破口,以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为重点,选择经济效益审计课题。不宜为审计而审计,否则尽管耗时耗力,也可能是隔靴搔痒、劳民伤财,也未必会受到企业欢迎。

3.慎重出战,搞好审计调查。要下力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资料,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课题。

4.遵循审计目的,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不应只是局限于最终评价,还应进一步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因此,在选题时应力求选择那些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能性较大的项目。

5.根据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确定不同的审计项目。从目前情况看,开展综合性经济效益审计时,宜采取一级审一级,即集团公司对各厂、各厂对下属单位。至于横向审计,即在本企业内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应以专业、专项审计为主,这样有利于发挥部门审计的特点。从审计中发现倾向性问

题,举一反三,在企业内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审计容易处理难的问题。

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的来源

1.以其他审计发现的问题为依据,从中选择课题,进行连续性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更深入地挖掘企业人、财、物的潜力,改善经营管理,杜绝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则有必要在其他各种审计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一步扩展延伸,选题立项,进行专项经济效益审计。具体来说,一要就财务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探索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二要通过定期审计项目如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中人、财、物的合理利用情况,研究进一步挖掘潜力的可能性;三要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解决办法;四要对比分析、综合评价,以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按实现经济效益的途径,审查与实现经济效益有关的因素及其对经济效益实现的影响程度。专项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就综合分析的结果有所侧重地选择实现经济效益潜力较大的途径或某种途径中潜力较大的某一方面进行选题。

2.从其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发现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由于审计部门处于超脱、独立的地位,因此可以把其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作为专项经济效益审计选取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获得:①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②专业信息交流、业务通报;③固定资产投资、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④重大贷款、借款、联营、投资等经济合同;⑤承包经营指标、计划目标的确定依据;⑥其他专业资料或会议中反映的信息等。

3.从职工群众反映或社会各界提出的有关经济效益问题中选题。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着企业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对一些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看得最清楚,提出的改进建议也就最具建设性。另外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原则来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保证社会效益为前提。所以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课题时,有必要把职工群众的反映和社会要求作为重要来源之一。一般应注意:①职工提出的有关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②群众反映的重大损失浪费或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③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有关经济效益的各种提案;④用户走访、用户座谈、征求意见函以及用户监督员反映的信息等。

4.从其他单位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启发中选题。

三、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的着重点

1.建设投资方面。除继续深入开展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外,还可以在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的同时研究其投资价值,例如技术是否先进、适用、可靠,经济上是否有利等。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投资少、技术好、效率高、成本低、利润大的方案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可以侧重在建设项目投资的领导、技术人员的运用、质量管理以及是否投标竞争、择优施工、就地取材、加强施工管理、缩短工期、节约材料、利用废料等方面研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课题。

2.资金的合理筹措和运用方面。首先应注意如何节约资金占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例如如何解决库存商品和采购物资超储积压,如何有效催收各类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周转。其次应该就如何合理筹措与代价相宜的资金加以研究,诸如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用户集资等,不仅要看资金性质与资金用途是否相适应,还应比较所用资金的代价和可供使

用的期限如何。另外,资金的合理运用诸如对外投资等都可以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课题加以研究。

3.经营管理方面。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评价企业的管理工作找出不足,特别是从经营上寻找薄弱环节,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就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完整、系统,经营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是否落实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4.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评价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经济活动发生的频繁程度以及职能部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物资采购供应、资金审批、成本费用控制、企业联营、工资奖金分配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寻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流失,同时也督促干部和职工守法经营、从业清廉,在经济活动中少犯错误。

5.决策审计方面。企业经营者作出的决策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防止决策失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开展决策审计。这类审计活动属于事前审计,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为企业经营者当好参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8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