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祝福语

| 祝福语 |

【www.guakaob.com--祝福语】

诗经祝福语篇一
《诗经》

浅谈《诗经》爱情诗中的人性

《诗经》是一本古老而珍重的书,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其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站在文学的角度看,《诗经》以质朴、率真的笔风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人们追求的永恒话题。《诗经》的开头篇就是一首地道的爱情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比翼双飞的鸟儿很自然的联想到男女婚嫁,这是人类生命本能的体现,即异性之间的吸引和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男子对女子审美和心灵倾慕。作为人类特有的情感,爱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从描写青春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到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甚至写到因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可以说《诗经》全面的探触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最隐秘、最纯真的感情世界。正如孔子所云“思无邪”。《诗经》正以其朴素的语言讴歌了远古先民童话般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阴历三月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祈求美满婚姻,情侣们互赠芍药以定情。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封建卫道士所不齿的,恰恰是自然的人性,使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使真正意

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等更能表现其欢悦的气氛。

应该说《诗经》中的这类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没有娇揉造作,有的只是淳朴自然。这种浪漫与明媚的爱情,如山重不败的鲜花,虽然充满野性,但却像营养者生命的空气一样,培育着生命的情愫,塑造着生命的精神。

《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的束缚,没有参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美好人类的情感的讴歌。《郑风-业有蔓草》续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的走到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直接,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爱情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瓦解和荡除了一切世俗杂念。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本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两汉的汉乐府是无法超越它的。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真实生活的记录,《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摆脱“非人”的镣铐,回到“人之初”。特别是摒弃现代时尚恋爱及婚姻的目的性,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然后大胆率真地追求

爱情,真诚忠贞地对待爱情。那时候我们也会享受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幸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其中,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这时人们集中在野外,从事耕作。在春耕之前的二月到三月初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也允许男女青年进行恋爱活动。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休憩,参加盛大集会,男女在自由接触中就可以表达真挚的爱情,以求进一步结合。他们的情歌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唱出来的,这种描写恋爱生活的诗往往写得浪

漫欢快,直接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喜悦和向往。如《郑风》中的《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该诗写得浪漫不羁,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地无限喜悦。这篇诗写的很大胆,也很率真,说明诗人心中并无对封建礼教的顾忌。 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佳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

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大都是十分真挚、坚贞的,因此往往会造成相思之苦,《诗经》中有一部分爱情诗即是抒些热恋男女的相思之情,这类诗写得真挚而情意绵绵。《郑风.子衿》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蹰徘徊,“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这种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则由男子直接说出。其

第一章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正是由于《诗经》中抒情主人公对爱情如此热烈执著,因而一旦爱情遇到挫折,就感到特别痛苦。在《诗经》时代,男女爱情虽还不像后世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制束缚,但

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了。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庸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生的誓辞:“ 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并祝愿她出嫁后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曰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这样温情缱倦。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邶风.绿衣》中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宠而失位,无可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这类诗反映的是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另一类则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氓》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

诗经祝福语篇二
《诗经初稿》

《诗经》的艺术特色

摘要:《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四言体为主的句式,重章迭句复沓的章法,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特色,筑成了一座文字的丰碑。《诗经》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而深远。

关键词:诗经 现实主义 直面现实 艺术特色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

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反复以特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譬如在《国风》一百六十篇诗中,就有超过一半是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充分彰显了人性最原始真实的一面,反映出奴隶制社会感情生活现实。其中既有君子思慕、少女怀春,也有薄情断肠、怨妇悲秋。悲欢恋情,如激弦回荡,尤幽曲和鸣,掩盖

犹觉余音颤袅,其点缀的是香闺围笼的暧昧,描绘的是泪眼婆娑的唯美。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 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 赋是基础。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双手像初生的草芽那样粉嫩柔软,皮肤像凝结的油脂那样细腻光滑,颈项像天牛的幼体那样修长白净,牙齿像葫芦的籽儿那样洁白整齐,小蝉样的前额方正光润,蛾须般的秀眉配得那样合适)。

秦观:欲见回肠,断尽金(珍贵美好)炉(温暖热烈)小(幽微

纤细)篆(盘旋曲折)香(芬芳美好)如此千回百转的,热烈的,衷肠中的感情是断尽了 。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 活。《召南〃野有死麕》则不从局部比喻,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美貌温柔联想到美玉的洁白、温润。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 〃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具体的“簧”、“荠”。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

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 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吃一口黄连吃一口糖,王贵娶了李香香。

诗经祝福语篇三
《诗经(概述)》

诗经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内容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6]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表现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13]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13]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白吃饭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13]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

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13]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13]

《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13]

如果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而如果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近。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在他所言的类型同他对诗本文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13]

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卷耳》、《黍离》、《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13]

三、赋。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但总之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13]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13]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13]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祝福语篇四
《《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

张欣然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

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关键字:手法;句式;章法;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以现实为主,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感情,拥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其中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诗经》中比的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喻的标志。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如《小

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埙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喻,比喻上天帮助下民。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黄芪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 鸳鸯》第二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只是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有的“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隐喻下文,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渲染气氛烘托下文,或者兼而有之,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郑凤•野有蔓草》、《周南·关睢》。“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它通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往往为诗歌创造出形象生动、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蕴藉深厚的意境。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交往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是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将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苢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诗

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栗烈”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第一字第三字或第二字第四字上。如“婉兮娈兮”(《齐风•甫田》)、“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炮之燔之”(《小雅•瓠叶》)等。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三)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凤、豳风。“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从《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及对动作描绘具体准确,可以看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及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过风中对语气词的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语言风格的不同,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题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是贵族所写,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所以,《诗经》对我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同时也是很有文学和史料价值的古代史料。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诗经祝福语篇五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争论不断,说法众多。其实,既有诗体意义上的“六诗”之赋、比、兴,有经学意义上的“六义”之赋、比、兴,又有作为艺术手法之赋、比、兴。三者代表不同时代人们对赋、比、兴的阐释,其出现各有时代背景或时代需求,理应区别对待。

作为艺术手法的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即诗人借助一个事物来比喻某种事物或情感。兴就是以物发端、触物兴词,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诗经》还善于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如《卫风•伯兮》中的思妇把思念丈夫的心情比喻成炎炎烈日盼望下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小雅•巧言》中的“巧言如簧”,《王风•黍离》中的“中心如醉”、“中心如噎”。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而在《小雅•白华》中,同样以“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

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看透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比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主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而绿意浓浓的、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周南•桃夭》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用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秦风•蒹葭》等诗将赋、比、兴手法运用得已相当圆熟,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已经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

(据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及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整理)

诗经祝福语篇六
《诗经简介》

诗经简介

一、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

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

《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

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

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风、雅、颂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宋 郑樵)

风,土风,代表各国的音乐面貌、反映各国的风土和风俗;

雅,训正,用夏地乐调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

大雅多于颂美,小雅多于怨刺,

(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废兴也《毛诗序》)

颂,即容,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乐歌,

“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的样子’、‘周的样子’、‘鲁的样子’而已。”(清 阮元)

回答者:黑豆先生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7 21:2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

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赋比兴是诗经的手法。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

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

》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

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

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

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

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

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

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回答者:网友专家 Tanworld - 探花 十一级 8-3 13:24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

共 3 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做《诗》,儒家把它尊为经典,故称作《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除《诗经·郑风·子衿》、《诗经·秦风·蒹葭》、《诗经·周南·关雎》、《诗经·周颂·噫嘻》、《诗经·小雅·

采薇》、《诗经·卫风·硕人》等名篇外,还有以下名篇名句:

1.《诗经?卫风?淇奥》

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 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

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2.《诗经?卫风?木瓜》

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

①[投]这里指赠送。 ②[木桃]就是桃子。 ③[报]回赠。 ④[琼瑶]美玉。

3.《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 ②[已]止。

4.《诗经?小雅?鹿呜》

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①[呦呦(yōuyōu) ]鹿呜声。

5.《诗经?小雅?棠棣》

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

全句的意思是,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6.《诗经?小雅?车舝(辖)》

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

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 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7.《诗经?小雅?鹤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8.《诗经?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①深渊,如履②薄冰。

①[临]来到。 ②[履]踩,走。

9.《诗经.小雅?伐木》

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

①[幽谷]深谷。

10.《诗经?大雅?荡》

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

①[靡]没有谁。 ②[鲜(xiǎn)]少。 ③[克]能。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回答者:spring797 - 首席运营官 十二级 8-3 13:2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做《诗》,儒家把它尊为经典,故称作《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除《诗经·郑风·子衿》、《诗经·秦风·蒹葭》、《诗经·周南·关雎》、《诗经·周颂·噫嘻》、《诗经·小雅·

采薇》、《诗经·卫风·硕人》等名篇外,还有以下名篇名句:

1.《诗经?卫风?淇奥》

2.《诗经?卫风?木瓜》

3.《诗经?郑风?风雨》

4.《诗经?小雅?鹿呜》

5.《诗经?小雅?棠棣》

6.《诗经?小雅?车舝(辖)》

7.《诗经?小雅?鹤呜》

8.《诗经?小雅?小旻》

9.《诗经.小雅?伐木》

10.《诗经?大雅?荡》

回答者:chenmenzhe - 举人 五级 8-3 13:24

它们合称"诗经六义"

最早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汉人作的《诗大序》又把“六诗”改为“六义”。较早对于“六诗“概念进行解释而又具有颇大影响的

是汉代经学家郑玄:“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也;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直言,

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

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在此,郑玄提出了一个比兴界说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兴不仅是表现形式,

还有内容上的界定。这与朱熹所说的是不同的。贾公彦疏说:“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但就三者

之中有比赋兴,故总谓之六诗也。”他又驳郑玄之说,认为《周南》《召南》是“正风”,是表现“贤圣治道之遗化”

的,其他十三国风则是“变风”,不是表现“贤圣治道之遗化”的。但是,如果说“二南”

是从正面表现,而“十三国风”

是从反面或侧面表现,也无不可。

关于六诗与六义,本是千年聚讼之学案,如今所采者,率皆朱熹之说,即以风雅颂为三种诗体,而以赋比兴为三种表现

方法,但此说既不合于六诗,亦不合于六义,实际上是否定了六诗与六义之说。若以六诗言之,则风雅颂赋比兴是六种

体;若以六义言之,则每种诗体各表述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此则六诗与六义不再相矛盾了。朱自清《诗言志辩》云:

“风、赋、比、兴、雅、颂似乎原来都是乐歌的名称,合言‘六诗’,正是以声为用。《诗大序》改为‘六义’,便

是以义为用了。”

何以“六诗”或“六义”最后被朱熹的解说完全取代了呢?一方面因为“自南宋朱熹作《诗集传》以后,乡塾授徒,大抵均

用朱氏传,尤其明清科举,与《四书》限用朱注,朝廷崇儒,推尊朱子,于是《诗集传》几乎成为明清五百年法定的学童通

用教科书了。”(姜书阁《〈诗经〉、〈楚辞〉序说》第8页,见《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1994年版)当然,朱熹

的赋比兴之说也因此成了一种通行的解说。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学者几乎普遍要推翻《毛诗序》的说法,而另创一种适合

现实政治的解说内容,朱熹的解说已经把内容方面的因素删除,只从表现方式来解说,因此完全可以借用过来。

朱熹的风雅颂说

《朱子大全》本《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

《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

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

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从此来看,朱熹

采纳了贾公彦的一部分说法,仍然认为《诗经》是政治性的经典,但是,在这表面相似的背后,却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他把“风”看作

“里巷歌谣之作”、“各言其性情者”,已经开始颠覆《毛诗序》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对性情的重视。虽然如此,

我们的文学史也基本不采用他的这种内容解说,而只采用了其赋比兴之说。

朱熹的赋比兴说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在郑玄之后,唐代的孔颖达说:“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诸言如者,

诗经祝福语篇七
《中国祝福语、赠言、贺词大全》

中国祝福语、赠言、贺词大全.txt生活是一张千疮百孔的网,它把所有激情的水都漏光了。寂寞就是你说话时没人在听,有人在听时你却没话说了! 中国祝福语、赠言、贺词大全 --------------------------------------------------------------------------------

感谢祝愿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芳槿无终日,贞松耐岁寒。

精神内守身堪健,动静合则寿自高。 

值此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 ! 

愉快的情绪和由之而来的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幸福的最好资本。祝您乐观长寿 ! 

欢乐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绪是长寿的最好秘诀。祝您天天快乐 ! 

愉快的笑声──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记。愿您在新的一年中天天都愉快,日日有笑声。

愿您永远跟朝阳、春天结伴,像青草漫野那样充满生机。 

您是经霜的枫树老更红,历尽悲欢,愈显得襟怀坦荡。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 

您心灵深处,积存着一脉生命之泉,永远畅流不息。祝您长寿 ! 

愿您的人生充满着幸福,充满着喜悦,永浴于无尽的欢乐年华。 

“满目青山夕照明 " ,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

晚霞灿烂落红美,人到花甲正金秋。 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

嘉宾旨酒,笑指青山来献寿。百岁平安,人共梅花老岁寒。 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

心宽能增寿,德厚可延年。 

值此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

愉快的情绪和由之而来的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幸福的最好资本。祝您乐观长寿!

欢乐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绪是长寿的最好秘决。祝您天天快乐!

岁月飞逝,青春不老。愿快乐与您永随。

愉快的笑声 ―― 这是精神健康的可靠标记。愿您在新的一年中,天天都愉快,日日有笑声。

愿您永远跟朝阳、春天结伴,像青草漫野那样充满生机。

让美丽的朝霞、彩霞、晚霞一起飞进您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祈愿!

您是经霜的枫树老更红历尽悲欢,愈显得襟怀坦荡。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

您心灵深处,积存着一脉生命泉,永远畅流不息。祝您长寿!

梦中萦怀的母亲,您是我至上的阳光,我将永远铭记您的养育深恩 ―― 值此母亲寿辰,敬祝您健康如意,福乐绵绵!

您年事虽高却勤劳不辍。祝您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

愿您的人生充满着幸福,充满着喜悦,永浴于无尽的欢乐年华。

“ 满目青山夕照明 ” ,愿您老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晚霞灿烂落红美,人到花甲正金秋。

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 ――― 〖英〗培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 (战国 · 楚)屈原

嘉宾旨酒,笑指青山来献寿。百岁平安,人共梅花老岁寒。 ――― (明)吴子孝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 (清)顾炎武

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母亲创造的。在这思念的时刻,我更加依恋您的慈祥,您的温暖,您的微笑,您给予我的爱 „„

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 ―― 在您博大、温暖的胸怀里,真正地使我感受到了爱的奉献。

我是从故乡屋檐下飞出的小鸟,娇嫩的翅翼上凝结了您老人家深情的抚爱。

当年的幼雏,面对蓝天,他们一无所知,心里藏满了解不开的谜;如今,他们将凭借强劲的双翅翱游天空,去寻找那未知的答案。但无论他们飞得多高,飞得多远,总不会忘记可爱的家,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永远牵动我灵魂的、永远激励我前进的,是你们真挚而无私的爱。啊,我的双亲学们高尚的美德,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地丁以日轮式的金色花冠报答阳光,马莲以淳朴的天青色花瓣报答青天,我以赤诚的心和创造的热情报答您 ―― 我的慈爱的父亲。

母亲像丰饶的土地,我像土地上的一棵小草。母亲的给予是无尽的,而我的报答是微薄的。

您用母爱哺育了我的魂魄和躯体,您的乳汁是我思维的源泉,您的眼里长系着我生命的希冀。我的母亲,我不知如何报答您。

我身上还留有您的体温,脉搏里奔腾着您的血液,性格上烙有您的印记,思想里有您的智慧 „„ 感谢您,生我、养我、育我的母亲!

用我的心抚平您额上的条条皱纹,用我的情染黑您头上的丝丝白发 ―― 感谢您对我的培育之恩。

假如我是作家,我的第一篇作品将是《母亲》;假如我是歌星,我的第一首歌也将是《母亲》。

感谢您使我永远拥有最清新的早晨,最明媚的春天。

在我郁悒时,您给我以快乐;在我犹豫时,您坚定我的信念;在我孤独时,您给我关怀;在我动摇时,您给我前进的信心。我感谢您真诚的友情!

您给我的不是宫殿样豪华的房子,不是一笔数不清的钱财;您给了我一部如大海般浩瀚的生

活 “ 百科全书 ” ,指引我走向美好的人生。

您像雄鸡报晓时的呐喊,虽然只是一声,却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

您是暴雨前的雷电,虽然只是一闪,却激起了我同风雨搏斗的勇气。

对于您,我总记得一份养育之恩,总怀有一份牵挂之情。

在黑夜,在茫茫的海上,感谢您为我的帆送来了风,挂上了灯,使我生命的船,穿过长夜的海浪。

您慷慨的赠予,不只是物质的资助,而且是精神的支持,使我的心湖涌起了感激的涟漪。

您的话语像潺潺的溪水渗入我的心田,激起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长夜的路上,看到前面的火光,那是希望;在寒冷的冬天里,看到面前的火光,那是温暖。年长的朋友,您是我人生路上的火光;给了我希望,也给了我温暖。

在我困难的时候您伸出过无私的手,在我痛苦的时候您奉献过真诚的心,在我失望的时候您伴我同行。啊,在未来的岁月里,我愿把硕果捧给您。

您是大山里涌出的一眼温泉,滴滴点点凝成我理想的珠串,叮叮咚咚为我奏响进取的心音。

我经历过黑夜,我在黑夜的航路上没有触礁,没有搁浅 ―― 因为有您这盏用心燃亮的航标。

呵!慈母的爱!这种爱谁也不能忘怀! ―― (法国)雨果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报。 ―― 《诗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唐)孟郊

虎爪龙鳞老更坚。 ――― (清)李方膺

--------------------------------------------------------------------------------

今天是你们喜结良缘的日子,我代表我家人祝贺你们,祝你俩幸福美满,永寿偕老! 在这春暧花开,群芳吐艳的日子里,你俩永结同好,正所谓天生一对,地生一双!祝愿你俩恩恩爱爱,白头偕老!

愿你俩用爱去绾着对方,彼此互相体谅和关怀,共同分享今后的苦与乐。敬祝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洞房两朵光荣花 灯下一对幸福人

洞房两朵光荣花 灯下一对幸福人

相亲相爱好伴侣 同德同心美姻缘

洞房花烛夜,恭喜恭喜!

恭喜你!!!新婚愉快,幸福美满,激情永在,白头偕老.

两情相悦的最高境界是相对两无厌,祝福一对新人真心相爱,相约永久恭贺新婚之禧!

新婚快乐,早生贵子

他是词,你是谱,你俩就是一首和谐的歌。天作之合,鸾凤和鸣。

由相知而相爱,由相爱而更加相知。人们常说的神仙眷侣就是你们了!祝相爱年年岁岁,相知岁岁年年!

仟僖年结千年缘,百年身伴百年眠。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

愿快乐的歌声永远伴你们同行,愿你们婚后的生活洋溢着喜悦与欢快,永浴于无穷的快乐年华。谨祝新婚快乐!

托清风捎去衷心的祝福,让流云奉上真挚的情意;今夕何夕,空气里都充满了醉人的甜蜜。谨祝我最亲爱的朋友,从今后,爱河永浴!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于茫茫人海中找到他/她,分明是千年前的一段缘;无数个偶然堆积而成的必然,怎能不是三生石上精心镌刻的结果呢?用真心呵护这份缘吧,真爱的你们。

辛劳了半辈子,贡献了几十年,在这春暧花开的日子,恭贺您再婚之喜,正所谓“夕阳无限好、萱草晚来香”!

人生三大喜,亲爱的朋友,在你新婚的日子,让我诚挚地祝你新婚快乐!

愿爱洋溢在你甜蜜的生活中,让以后的每一个日子,都象今日这般辉煌喜悦!

洋溢在喜悦的天堂,披着闪闪月光,堪叹:只羡鸳鸯不羡仙.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197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