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心理有关的成语

| 活动总结 |

【www.guakaob.com--活动总结】

和心理有关的成语篇一
《与人体有关的成语集锦》

与人体有关的成语集锦

人□□□

人山人海 人才辈出 人才济济 人财两空 人定胜天 人多手杂 人非木石 人浮于事 间地狱 人杰地灵 人尽其才 人困马乏 人老珠黄 人面兽心 人命关天 人莫予毒 人弃我取 人强马壮 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人穷志短 人去楼空 人人自危 人神共愤 声鼎沸 人寿年丰 人死留名 人亡物在 人微言轻 人心不古 人心惶惶 人心所向 心向背 人言啧啧 人言可畏 人仰马翻 人以群分 人云亦云 人之常情 人手一册 多嘴杂

□□□人

暗箭伤人 悲天悯人 不可告人 睹物思人 咄咄逼人 拱手让人 含血喷人 后发制人 继无人 假手于人 嫁祸于人 借刀杀人 谋事在人 判若两人 旁若无人 平易近人 怒于人 强作解人 舍己救人 盛气凌人 视同路人 推己及人 文如其人 息事宁人 里马人 先发制人 先声夺人 人鸟依人 形势逼人 血口喷人 一鸣惊人 以理服人 貌取人 庸医杀人 怨天尤人 造化弄人 仗势欺人 治病救人 志士仁人 目中无人

身□□□:身败名裂 身不由己 身经百战 身临其境 身后萧条 身怀六甲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身心交病

□身□□:粉身碎骨 洁身自好 杀身成仁 挺身而出 一身是胆 以身殉职 浑身是胆 立身处世

卖身投靠 设身处地 束身自好 摇身一变 葬身鱼腹安身立命 赤身裸体

□□身□:大显身手 言传身教 仅以身免

□□□身:奋不顾身 引火烧身 孑然一身 明哲保身 惹火烧身 著作等身 体

体□□□:体无完肤 体态轻盈 体贴入微

□体□□:遍体鳞伤 量体裁衣 五体投地 赤体上阵 身体力行

□□体□:心宽体胖

□□□体:魂不附体 衣不蔽体 赤身裸体

首□□□:首当其冲 首屈一指 首鼠两端 首尾相应

□首□□:昂首阔步 俯首帖耳 俯首听命 马首是瞻 囚首垢面 畏首畏尾 □□□首:不堪回首 群龙无首 痛心疾首 罪魁祸首

额□□□:额手称庆 额手相庆

□□□额:焦头烂额

头□□□:头头是道 头角峥嵘 头破血流 头晕目眩 头重脚轻 头昏脑涨

□头□□:头头是道 白头偕老 抱头痛哭 抱头鼠窜 千头万绪 垂头丧气 回头是岸 交头接耳 迎头赶上 肥头胖耳 三头六臂 当头棒喝 评头品足 獐头鼠目 晕头转向 源头活水 焦头烂额 空头支票 蝇头微利 披头散发 迎头痛击 埋头苦干 心头撞鹿 品头论足 牛头马面 改头换面 抛头露面 蓬头垢面 出头露面 藏头露尾 彻头彻尾 有头有尾 虎头蛇尾 呆头呆脑 鬼头鬼脑 探头探脑 没头没脑 油头滑脑

□□头□:出人头地 茫无头绪 崭露头角

□□□头:独占鳌头 狗血喷头 冷水浇头 生死关头 顽石点头 绣花枕头 露尾藏头 粗服乱头 浪子回头

脑□□□:脑羞成怒 脑满肠肥

□脑□□:肝脑涂地

□□脑□:肠肥脑满 绞尽脑汁 头昏脑涨 置之脑后

□□□脑:呆头呆脑 鬼头鬼脑 没头没脑 探头探脑 摇头晃脑 油头滑脑 虎头虎脑

脸□□□:脸软心慈

□□□脸:愁眉苦脸 嬉皮笑脸 劈头盖脸

面□□□:面不改色 面红耳赤 面黄肌瘦 面面俱到 面面相觑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 面授机宜 面无人色 面有菜色 面是心非

□面□□: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反面无情 两面三刀 满面春风 面面俱到 面面相觑 人面兽心

青面獠牙 四面楚歌 四面受敌 铁面无私 唾面自干 一面之词 一面之交 南面百城白面书生

□□面□:本来面目 耳提面命 心恶面善

□□□面:别开生面 出头露面 独当一面 改头换面 抛头露面 蓬头垢面 千人一面 囚首垢面 洗心革面 春风满面 牛头马面 笑容满面

发□□□:发愤图强 发号施令 发聋振聩 发人深省 发扬光大

□发□□:百发百中 大发雷霆 奋发有为 鹤发童颜 后发制人 结发夫妻 怒发冲冠 先发制人一发千钧 朝发夕至 擢发难数 被发缨冠 被发文身 鹤发鸡皮 白发苍髯 白发皤然

□□发□:借题发挥 令人发指 振聋发聩

□□□发:精神焕发 披头散发 容光焕发 千钧一发 引而不发 一触即发 意气风发

眉□□□:眉高眼低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眉目传情 眉目不清

□眉□□: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慈眉善目 横眉怒目 挤眉弄眼 燃眉之急 须眉毕现 扬眉吐气 愁眉锁眼 白眉赤眼

□□眉□:火烧眉毛 迫在眉睫 看人眉睫

□□□眉:巾帼须眉 举案齐眉

眼□□□:眼高手低 眼花缭乱 眼高一切 眼明心亮 眼明手快

□眼□□:过眼烟云 冷眼旁观 另眼相看 睡眼惺松 望眼欲穿 有眼无珠 三眼一板

□□眼□:见钱眼开 眉高眼低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手急眼快 心明眼亮

□□□眼:别具只眼 独具只眼 挤眉弄眼 一板三眼 愁眉锁眼 白眉赤眼 一板一眼

目□□□:目不交睫 目不识丁 目不暇接 目不转睛 目瞪口呆 目光炯炯目光如豆 目光如炬

目空一切 目目迷五色 目无法纪 目无全牛 目无余子 目眦尽裂

□目□□:闭目塞听 瞠目结舌 触目惊心 触目皆是 耳目一新 刮目相看 过目不忘 过目成涌 目无亲 眉目如画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明目张胆 怒目而视 找目而待 鼠目寸光 万目睽睽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有目共睹有目共赏 鱼目混杂 众目睽睽 众目昭彰

□□目□:耳聪目明 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刚举目张 眉清目秀

□□□目:本来面目 疮痍满目 慈眉善目 金刚怒目 历历在目 琳琅满目 死不瞑目 掩人耳目 头鼠目 遮人耳目

耳□□□:耳聪目明 耳根清净 耳目一新 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耳提面命耳闻目睹

□耳□□:充耳不闻 洗耳恭听 掩耳盗铃 震耳欲聋 抓耳挠腮

□□耳□:酒酣耳热 面红耳赤 掩人耳目 遮人耳目

□□□耳:不堪入耳 肥头胖耳 俯首帖耳 交头接耳 言犹在耳 忠言逆耳

□□鼻□:仰人鼻息

□□□鼻:嗤之以鼻

口□□□:口碑载道 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口是心非口说无凭 口诛笔伐

□口□□:百口莫辩出口成章 虎口余生 缄口结舌 交口称誉 苦口婆心 钳口不言 守口如瓶 脱口而出 心口如一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血口喷人哑口无言 异口同声 有口皆碑 口难分 有口难言 有口无心 张口结舌 众口纷纭众口铄金 众口一词

□□口□: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目瞪口呆 心服口服 心直口快

□□□口:脍炙人口 良药苦口 三缄其口 血盆大口 羊入虎口养家活口 嘴

□嘴□□:尖嘴猴腮 贫嘴薄舌 七嘴八舌 油嘴滑舌 拙嘴笨腮

□□嘴□:人多嘴杂

牙□□□:牙牙学语

□牙□□:牙牙学语 伶牙俐齿 犬牙交错 象牙之塔 咬牙切齿 张牙舞爪 □□牙□:拾人牙慧

□□□牙:佶屈聱牙 青面獠牙

齿

齿□□□:齿白唇红

□齿□□:唇齿相依 马齿徒增 没齿不忘

□□齿□:唇亡齿寒 令人齿冷

□□□齿:何足挂齿 伶牙俐齿 咬牙切齿 朱唇皓齿 不足挂齿

唇□□□:唇齿相依 唇枪舌剑 唇亡齿寒 唇焦舌敝

□唇□□:反唇相稽 摇唇鼓舌 朱唇皓齿

□□唇□:齿白唇红 舌敝唇焦

舌□□□:舌敝唇焦

□舌□□:赤舌烧城

□□舌□:唇枪舌剑 唇焦舌敝

□□□舌:瞠目结舌 缄口结舌 贫嘴薄舌 七嘴八舌 三寸之舌 摇唇鼓舌 鹦鹉学舌 油嘴滑舌 口结舌

手□□□:手不释卷 手急眼快 手忙脚乱 手无寸铁 手舞足蹈 手足之情 手足无措

□手□□:炙手可热 着手成春 白手起家 垂手可得 措手不及额手称庆 拱手让人 拱手相让

假手于人 妙手丹青 一手遮天 妙手回春 拿手好戏 蹑手蹑脚 拍手称快 七手八脚

胼手胝足 束手待毙 束手就擒 游手好闲 束手无策 顺手牵羊 缩手缩脚 唾手可得

握手言欢 信手拈来 袖手旁观 一手包办 指手画脚

□□手□:不择手段 情同手足 人多手杂 心狠手辣 眼高手低

□□□手:爱不释手 大打出手大显身手 得心应手 高抬贵手 鹿死谁手 棋逢对手 如左右手上下其手 斫轮老手

掌□□□:掌上明珠

□掌□□:孤掌难鸣

□□□掌:了如指掌 摩拳擦掌易如反掌

指□□□:指挥若定 指鹿为马 指日可待 指桑骂槐 指手画脚

□指□□:屈指可数 颐指气使

和心理有关的成语篇二
《关于三国的成语和歇后语》

关于三国的成语和歇后语:

下列成语和歇后语均出自于“三国”时期,

成语: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谚语、歇后语:

1、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过五关,斩六将;

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6、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7、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8、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9、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10、关公面前舞大刀——献丑;

11、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12、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科;

13、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刘备编草鞋—————内行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张飞讨债—————声势凶 曹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阿斗的江山—————白送 曹操转胎—————疑心重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黄忠叫阵—————不服老 张飞睡觉—————不闭眼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成语和歇后语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刘备编草鞋—————内行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张飞讨债—————声势凶 曹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阿斗的江山—————白送 曹操转胎—————疑心重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黄忠叫阵—————不服老 张飞睡觉—————不闭眼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刘备三顾茅庐—————好难请

和心理有关的成语篇三
《中国成语与心理健康----丛中》

中国成语与心理健康----丛中

一、前言

文化对于人,如同海水对于鱼。人一出生就降生在文化的海洋中,每天吞吐着文化的海水,受文化的滋养,逐渐成长;同时适应着文化海洋的环境,遨游在文化海洋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固定用语。中国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它反映了中国人共同的心理感受,表达了千百年来在不同个体身上重复出现的共同理念。

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前人挖井,后人吃水。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代代相传的中国成语,滋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反映了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民族个性,也影响着中国人的和心理健康状态。中国成语因此也就成为了研究影响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文化因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中国成语与社交焦虑

1、人性与自然。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男耕女织”、“饮食男女”。男女平等,分工合作,把饮食和性爱当作是一种自然现象,生存条件虽然较差,但是,人性较少受到心理或文化的压抑。

2、尊卑与耻感。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出现了不平等。“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耻感(面子)文化相伴而生。“耻居人下”、“不耻下问”、“羞以牛后”等成语,都表达了因为地位低下而让人感到羞耻。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羞耻感,总是跟地位尊卑联系在一起。“厚颜无耻”、“恬不知耻”、“知耻尽乎勇”(孔子)、“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中国人特别爱“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的含义是“他人眼中的自我”,即,做事情要顾及面子,其实是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本质是自尊心,是人际关系、行为规范。“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引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3、社交焦虑与文化。在社交焦虑中,焦虑者普遍具有自卑感、弱小感,其共同点是总想表现得出色优秀,总怕暴露自己的短处,总是想掩盖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社交焦虑者个体之间仍然具有一些差异。比如,有的人比较怕同伴,担心同伴会不喜欢自己(口欲期,母婴关系),有的人则比较怕见到权威,怕受到权威的批评和指责(肛欲期),还有少数人会特别怕见异性,怕在异性面前流露性的眼神、表情和欲望(俄底浦斯期对性的压抑)。这些都与中国耻感文化有关。

三、情感表达与躯体化症状

在社会生活中,中国人对于情感的言语表达经常采取压抑的方式。“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金口玉言”等成语,要求中国人在生活中,感情不能有什么喜怒变化,表情不要直接显示心情,更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要说的话,就会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所以,中国人表达感情时,经常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等委婉地表达。受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中国人经常会认为脏器主管着各种情绪,比如,心主神明,认为情志会伤害内脏,如“悲伤肺”、

“怒伤肝”等,所以,在不能有效运用语言直接表达情感的情况下,中国人会用脏器的名称来表达感情,如“这事儿让我很头痛”、“撕心裂肺”、“愁肠寸断”、“怒发冲冠”等,在临床焦虑抑郁病人中,其主诉以躯体主诉更多见,甚至更多的是表现为“躯体化症状”,而不是直接陈述其焦虑抑郁情绪。

四、中国成语中的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

“郎才女貌”是中国人推崇的婚姻搭配。

男人如山,女人似水。曹雪芹: 《红楼梦》贾宝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见了女人就觉得清爽,见了男人就觉得浊臭 ”。

中国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由于受到男权文化的影响,女人在成语中经常受到贬低,比如“水性杨花”,是说女人的性格太容易变幻,让男人难以琢磨。口语中也经常把女人说成是“狐狸精”、“祸水”、“美女蛇”等,表达了男人对女人难以把握时的恐惧。女人的性欲受到社会文化的压制,女性怕脏洗涤的强迫行为多与其对性的压抑有关。而对男人的要求则是“正人君子”、“谦谦君子”、“男儿有泪不轻弹”等。这些都造成了对男人的文化角色要求,给男人造成了很大的角色压力,使中国男人更关注自己的能力,包括性能力,他们把自己想象成顶天立地的靠山,让女人来依靠,这也构成了男性的自卑(阉割焦虑),担心自己无法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男人会认为手淫有害、惧怕性交有害身体,压抑自己的性冲动、性欲望,担心自己的性能力不够强大,导致性交时紧张恐惧,出现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等病症,这又经常被中医解释为“肾虚”,在饮食中,则通过食用动物的阴茎等各种补品来壮阳,此所谓“肾虚的中国男人”!

五、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正在剧烈地变迁。开放的中国,正在以其宽大的胸怀接纳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中国文化正在与世界文化接轨融合,形成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中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愿将来能够与国际同道有更多的学术交流和与合作。

和心理有关的成语篇四
《浅析成语中的心理学》

浅析成语中的心理学

作者:杨怀文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1期

摘要:成语是汉民族的一块瑰宝,它形式上虽短小精悍,却浓缩着许多领域的知识精华。基于此,主要研究与成语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包括成语的认知心理分析(潜性心理分析)、对成语本身折射出的一些心理状态、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原理进行显性心理分析和成语误用心理分析,旨在以成语为特殊的“心理学教材”来获取一些心理学知识。 关键词:成语;心理学;浅析

中图分类号:H0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1-0122-04 引言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作为历史的缩影和生活的高度概括,成语包罗万象,备受各领域研究者青睐。有些研究者从内部结构角度,着重研究成语内部构件和构件之间的组合关系;有些研究者则把成语看成一个独立的认知单位,作为一个集合体研究其来源与运用、价值等;还有些研究者重点研究成语所包含的信息元素,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1)单字传递的文字信息,由常用字组成的成语约占成语总数的90%。作为文字宝库,我们能从中了解大量文字信息。如“不名一钱”的“名”是“占有”的意思;“不刊之论”的“刊”是“更改、消除”的意思。(2)构成成分的语义信息。可以了解古汉语词汇,如“连绵词”是古汉语中很重要的词汇现象,“首鼠两端”的“首鼠”就是连绵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意义“踌躇”,不可以拆开解释。(3)背景传递的文化信息,蕴涵的古文化知识。成语这一语言材料,深深植根于古代文化土壤中,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每个时期都有文化的精华以成语的形式沉淀下来。如“三足鼎立”指三方分立,势力均衡的局面。“鼎”是我国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圆形,三足两耳。(4)很多成语都包含理、工科知识,有大量的科学因素值得发掘。如“扬汤止沸”、“随波逐流”包含物理知识;“百炼成钢”、“点石成金”包含化学知识;而“飞蛾扑火”则说明“生物的应激”性。(5)蕴涵的思想、哲理等信息,凝缩着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判断和理解。如“过犹不及”、“否极泰来”、“水滴石穿”等都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6)蕴含教育信息,是可开发的教育资源。成语摆脱了具体生活原型,从社会经验中抽象出一些教育元素,概括性极强。如“未雨绸缪”,教育人们做事前要有所准备。“改过迁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都有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功用。所以,以往研究者们都根据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成语进行研究,各执一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 而本文要侧重研究的是成语所蕴涵的“心理信息”。我们知道,成语是人创造和使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成语作为语言符号,以固定形式流传下来,也必然凝缩了从古至今人们的心理信息和人活动的心理轨迹。

一、成语的认知心理分析(潜性心理分析)

成语相沿习用已久,人们对其“约定俗成”自有一番道理:成语节奏鲜明、平仄多变,音乐性较强,便于人们记忆和口耳相传[3]。除此以外,作为四字格,它还有其他认知方面的优点:

(一)结构定型化:成语符合成年人短时记忆容量,达到了最佳记忆标准(1)

人脑处理或记忆信息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组块无论大小均作为一个单位被处理和记忆。人脑信息处理区的容量一般为五个组块,超过五个,会给信息处理带来困难。四字格正好是一个字一个组块,加上结构关系一个组块,刚好是五个组块。更重要的是,人脑在长时记忆区记忆,是把四字格作为一个组块来记忆,使用时,也是把四字格作为一个组块来使用,这样既节省了记忆区和处理区的容量空间,又节省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语言效率。成语大多是四字格,在认知上有很大优势。

(二)作为独立的认知单位,成语有意义整体性[4]

作为独立的认知单位,成语是已经组装好了的结构,使用者能自如运用它。而且每使用一次就固化一次其结构,而固化程度较高的语言单位自动化程度也较高,决定了部分成分的出现可以激活整个成语。人们听到成语的前两个字,大体可以预见整个成语;有三个字出现,后两个字被激活的可能性就是100%了。所以,大多成语中只要出现几个先锋项,就可以激活头脑中相应的固化成语,进而补足其缺损的语义成分。如防微杜渐、文过饰非、含辛茹苦、偃旗息鼓等成语,根据其中较熟悉的字可以激活居于相同奇、偶位置上较陌生的另一字,进而补全整个成语。

(三)结构对称性

有人统计,具有对称性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的比例高达40%。从形式上看,这种对称可以分为全对称结构(成语前后两部分整体对称)和半对称结构(一部分对称);从意义角度分析,分为对举式结构(前后意义相近相关的)、对比式结构(前后意义相反的)、对偶式结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句并列在一起,语义相关或相近)。那么对称性成语前后两部分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格式塔”结构单元,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

凡是对称的事物均易于记忆,具有一定的认知优势。认知心理学实验[5]表明:“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的短时获得量和短时保持量均高于非对称成语;进行„初步估计汉语成语的信息量‟的汉字猜测实验、猜测语义结构对称的成语时,猜对第三、四位上的汉字更容易,说明这种成语前行汉字对后续汉字的制约作用。”格式塔心理学也解释说,在一种符号系统中,后续的符号对先前的符号的依赖性越强,在记忆中越容易组织成同一块,或者记忆的单位。相同的词性和语法结构更易于辨识和记忆,因为这种规律本身限制了选择的可能性。符号负载的新信息少,加工比较容易,速度也较快,准确率较高。而且这种组织越完善,越有规律性,信息冗余

度就越大,需要记忆的新信息量就越小,对记忆的促进作用越大。信息论的解释,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后出现的符号要受到语词中字与字之间语法和语义联系的制约,而非完全随机的排列,这样极大地减少了其所负载的信息量,同时增加了信息冗余度。如“鬼使神差”、“改弦更张”、“耳濡目染”这一类成语前后两部分连结强度较大,前面的字对后出现的字的预测作用很大,不确定性很低,有利于人们的认知。

心理学还做过其他类似的实验[6],最后得出结论,成语的识别具有“结构对称效应”。

(四)认知理据:意义双层性

人的认识过程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就是用具体、个别的例子来比喻抽象的、一般的情况。一见到成语时,人们的头脑就会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形成一种意象,这些意象要略就是该成语比喻义的基础。“意象学说”证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7],成语比喻义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认知体系,即大脑中“比喻联想”作用的结果。心理语言学研究也表明要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并在话语中正确使用它,就有必要了解其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比喻关系。

二、成语的显性心理分析

有些成语本身会折射出一些心理状态、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原理,我们来进行部分举例。

(一)关于心理状态的成语。心平气和、暴跳如雷、心花怒放、悲痛欲绝、惊魂未定、胆战心惊、心乱如麻、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怒不可遏等。

(二)反映心理学思想的成语。天人论(天理昭彰、顺天应人),神行论(心宽体胖、形神俱灭),习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习与性成),知情论(无知无畏、急中生智),知行论

[8](知易行难、行成于思)。

(三)反映心理学范畴的成语。感知(春寒料峭、触目惊心),记忆(刻骨铭心、博闻强识),思维(深入浅出、见微知著),想象(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注意(心不在焉、聚精会神),情感(忠心耿耿、心有余悸),意志(破釜沉舟、废寝忘食),错觉(恍如隔世、一日三秋),个性心理(我行我素、坚韧不拔、宁死不屈、苟且偷生)。

(四)反映心理学效应的成语。暗示效应(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杯弓蛇影),从众效应(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禁果效应(得寸进尺、矫枉过正),马太效应(锦上添花,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权威效应(狐假虎威、金口玉言、一字千金),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安慰剂效应(掩耳盗铃、此地无银三百两),刻板效应(无商不奸、刻舟求剑、因循成误),首因效应(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投射效应(以己度人、物以类聚),旁观者效应(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视而不见),心理摆效应(喜怒无常、阴晴难测、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三、成语误用心理分析

(一)成语误用的认知心理分析

我们先来引入“表象”的概念:表象是富有特色的信息表征方式,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对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特征是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表象在一些信息识记中起中介作用,作为一种精细的加工,有利于学习和记忆。前文提到表象对成语记忆有影响,不但有利于成语知觉的加工,还有利于成语概念的加工:人们根据成语在脑中形成图画形式的表象[9],如果有意地激活表象系统中所储存的表象信息,使过去储存的感知觉形象再现或在一定意义条件下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融合生成新的表象。此时,表象即具有知觉加工的性质;同时,因为成语的表象反映了概念性的隐喻,所以表象的加工又可以看作是对成语意义的加工,即具有概念加工的性质。

但问题是表象系统中储存的表象信息,即过去储存的感知觉形象,在进行再认判断时,大脑容易产生“虚报,漏报”的错误记忆。而视觉想象在错误记忆中有很大作用,在学习阶段出现过,视觉刺激一样的两种记忆,极有可能在再认时发生分离[10]。所以表象在成语的知觉加工中易出现错误。如“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因为“登堂”给人提供的视觉想象是“进入”的意象。另外,前文还提到,成语的表象反映了概念性的隐喻,所以表象的加工又可以看作是对成语意义的加工。但问题是,人们见到有些成语时,不明成语的语源义,头脑就会根据成语的字面意义形成一种意象,有时这些意象会造成成语意义的歪解,造成“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如“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模仿、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易被误认为凶狠的样子,望文生义。又如“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人们往往“断章取义”在脑海里出现“责备”的意象,把“责备”看作动词,最后造成误解。

“斯特鲁普效应”也能解释这一现象。此效应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用蓝颜色的笔写“红”字,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字义的干扰。以此推测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由此引出“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即人脑对刺激的两个维度的加工是平行的,但加工速度不同。当两种刺激信息一致时,可以促进加工速度,反之干扰。在成语中,如“目无全牛”易被误作缺乏整体观念,而真实意义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被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遇到这一类成语时,刺激的两个维度——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相差较大。而个体在认知周围世界时,总是试图少做认知努力来加工较多的信息。人们倾向于把事情归入已经熟悉的大类型,采取快速且省力的方式,形成概念。所以“望文生义”,简化了人们的认知过程,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干扰性较强的此类成语,人们趋向于误用。

(二)成语误用的社会心理分析

在传承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传播过程中被全面翻新的成语比比皆是。此中心理缘由是什么呢?我们把它归纳为内、外因两点。内因在这里不做研究,我们主要研究成语误用的外部心理原因。

1传承过程中。(1)人们自发地,约定俗成地改造。语言中不符合其语法结构规则但符合语言习惯的例子有很多,但并不会影响交际。如“给个理由先!”但是违反语言习惯,就丧失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可见约定俗成有多么重要。所以说,人的心理习惯可以控制语言习惯,语言习惯可以控制语言的外部交际功能,语言的外部功能控制语言的内部结构(语言的固有形式),从而使语言趋于形式化,公式化。有些成语意义最初受语境的制约性很强,但在流传中,很多成语的语源义和后来词义之间出现断层,成语的动态义与语用的静态规约义不相符合

[11]。人们很难从字面上把握其内部理据,所以容易凭主观直觉理解成语,然而由于改造后更贴近现实语言或更符合人们现有的常识而普遍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不会影响交际的进行。如“曾几何时”以前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后来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就被人们普遍接受了。“差强人意”的“差”指“稍微,比较的”,“强”指“振奋”,此成语原来指“能振奋人”的意思,现在形容某人某事大体能使人满意。就这样,人们通过日常积淀的知识、经验和语言规范所营造的心理定势,对有些不合乎语言规则的话语进行再创造,形成新义。而随着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语源义渐渐被人们遗忘了,新义逐渐被人们采纳。(2)人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观念变化可带来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词义的变化[12]。一部分成语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其附属的感情色彩义发生了变化,如“闭门造车”原意指只要按同一规格,关起门来造的车子也能合用,略带褒义色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对“闭门”产生了怀疑。而现在,这个词指只凭主观办事,不讲客观实际,明显带有贬义色彩。

2传播过程中。(1)求新求异的语用心理,包括“广告成语”和“网络成语”的使用。一是广告成语。成语由于其简洁精辟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备受人们青睐,使用频率高。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各种广告媒体和商家为了让受众轻易记住产品名称和信息,就把企业或产品的信息加入到成语中,利用汉字的谐音改变现有成语,并使之在招牌、标语、橱窗等媒介上频繁地出现。另外,在广告中也狂轰滥炸地播放一些“伪成语”。如“无屑(懈)可击,默默无蚊(闻),牙(哑)口无言,天长地酒(久),百衣(依)百顺,随心所浴(欲),骑(其)乐无穷,步步为赢(营),有口皆杯(碑),首屈一纸(指),别无锁(所)求”。有人认为其独创性既符合产品的形象特征,又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不会影响什么。还有人认为这是浮躁的文化心态的表现[13]。在现代,快餐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不顾社会公德,只重经济利益,不考虑社会利益的表现。不但会误导孩子们的认知,对咿呀学语的小孩,会造成学习上的干扰和影响。而且对传统成语的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更会破坏我们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我们认为,对于成年人,固化成语不以固定结构出现,如“对常规用法的偏离使用”,仍能激活人们头脑中相应正确的成语,广告利用人们这一认知特性,故意偏离固定模式,并不会造成人们使用上的混乱。因为正确成语早已在人们头脑中先入为主了,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二是网络成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的逐渐普及,人类交际媒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的环境:在网上,语言传播速度更快,甚至可以瞬间传播。一些网络成语如“兆山羡鬼”、“黔驴三撑”、“谁死鹿手”便应运而生了。如“范跑郭跳”是这样产生的:2008年6月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

和心理有关的成语篇五
《成语中的心理学》

和心理有关的成语篇六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中。并引申开来,比喻做事符合中庸之道,既无过,也无不及。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淫”,是指过分而没有节制的行为或事物。《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淑女,当其求而未得时的那种辗转反侧,日夜思之的哀情;当其求之既得后的那种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至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使人伤害身心,故而大加赞赏。[饱食终日]用以批评那些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的人。语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中国古代的一种棋局,已失传。“奕”,围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汉朝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观点,他说:“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暴虎冯河] “暴虎”,是指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是指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是孔子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开导子路不可鲁莽行事,要多学习,重智慧,善用脑。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够这样啊!子路听了不服气地说:老师若是率领三军,将和谁同事呀?孔子便抓住这一机会,对子路进行导引。他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选的共事者,一定是遇事而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大事的人。[周而不比] “周”,是忠诚之意;“比”,是勾结之意。指彼此真诚相处而不相互勾结。语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指出,君子是以道义来真诚地团结人,小人则是以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比而不周]指小人相互勾结而又各怀鬼胎。[必不得以]“必”,一定;“不得以”,不能不如此。意为无可奈何,必须如此。语出《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向老师请教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足的军备,要让民众对政(蟹)府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在这三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再去掉一条,在其余的两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众对政(蟹)府失去信心,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博施济众] “博”,宽广;“施”,给予;“济”,救济、帮助。意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问老师:“如果有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道!这一定是圣德了!尧、舜这样的圣人或许都难以完全做到呀!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例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读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加以提炼,他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博学笃志] “笃”,忠实,一心一意。意为广泛地学习,而又坚守住自己的志趣。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记述孔子的教诲说: “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守住君子之道,紧扣住切近处的事物去问、去思,就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谥号为“文”。中国古代的谥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对其一生盖棺定论的制度。子贡请教老师:“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谥号为‘文’呢?”孔子依据《逸周书.谥法》关于“学勤好问曰文”的规定,回答说:“他聪明、勤奋、好学,又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不惑之年]特指人生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的名言。他四十岁时,正在全力治学,教书育人。经过“三十而立”之后,有了丰富的阅历,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故而称这时是“四十而不惑。”[不教而诛]“教”,是教化、教育;“诛”,是杀戮。意为事先不加教育,不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去处罚或杀戮犯错误的人。语出《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回答子张问政时,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他认为,那种不加教化就去惩罚或杀戮的政治,叫做“虐”,也就是残忍,应列为必须摒弃的四种恶政之首。《汉书.董仲舒传.对策》引孔子的话时改为“不教而诛谓之虐。”[不见经传] “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意为没有见到经传上有这样的记载。《论语.微子》篇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逸民”,就是隐逸起来不愿出仕做官的人,这里的七人,都是古代有名的“逸民”。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于此作注:“朱张,不见经传。”[不念旧恶]不计较别人以往的错误,不纠缠个人之间的历史恩怨。语出《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他们虽然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但是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却拦住车马谏阻。武王灭商统一天下以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希”,是稀少之意。孔子认为,他们二人不计较旧时商纣王的错误,因而牢骚、埋怨很少。还称赞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以人废言]不因为某个人有缺点、有错误,就把他说的正确的话也否定掉。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指荐举、提拔、肯定;“废”,指抛弃、鄙视、否定。人的言语和他的行为、品德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孔子认为,要做到“知人”,就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不义富贵]指违背道义而得来的富贵。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水”,古人常以 “汤”和“水”对言,“汤”是指热水,“水”,就是冷水。“肱”,胳膊。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干那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亦乐乎] “亦”,也。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原意是表达朋友之间互访、交流、探讨的乐趣,现在引申为表示“淋漓尽致”之意,或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限的程度。[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政务。”[才高意广]才气很高而心意、欲望过大。《论语.先进》篇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请教老师:“子张(师)和子夏(商)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师)有些过分,子夏(商)有些达不到。”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师)强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的缺点同样不好。”朱熹于“师也过”处作注:“子张才高意广”,做事偏激,故而常常超过中庸之道的要求。[草偃风从] “草”,指百姓。“风”,指教化。“偃”,倒下。形容草隨风而倒,借以比喻为政者的德治教化会影响、感化百姓。语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鲁国大臣季康子对孔子说:假如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实施政治,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风,民众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会向哪边倒。《任彦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风从”之说。[察言观色] “察”,考察。“观”,观看。意为考察别人的言语,观看别人的表情。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请教老师什么是“达”,他混淆了“闻”与“达”的区别。“闻”,是好务虚名。 “达”,是通达、豁达。孔子告诉他:“什么是达呢?品质正直而坚守道义,对人既考察他的言语,又观看他的表情,从思想上愿意谦让于人。这样的人,做国

家的官员必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行得通。什么是闻呢?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的行为却违背仁德,自己以仁人自居而毫不疑惑。这种人,做国家的官员必然会骗取荣誉,在大夫家做事也必然会骗取荣誉。”[彻上彻下] “彻”,指贯彻。意为贯通上下。《论语.子路》篇说:“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朱熹集注》于此处作注说: “此是彻上彻下语。”樊迟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日在家谦恭而端庄,在外做事认真而敬业,与人相处忠实而诚信。这几种品德,即使去了尚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不能丢弃呀。”这样的回答,讲得非常透彻,因而称得上是“彻上彻下语。”[陈蔡之厄] “陈蔡”,指东周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厄”,是灾难。《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对此事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在从陈国去蔡国的时候,被人围困,断绝粮食,七天没有起火做饭,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孔子仍弦歌不止。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依然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小人如果穷困就会放肆横行、无所不为。”后人为纪念此事,把孔子被困之处命名为“弦歌台”,现在是国家旅游局开发的“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路必至景点。《孟子.尽心下》说:“君子(指孔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后来,人们就用“陈蔡之厄”比喻在旅途中食宿遇到困难。[成人之美]指心甘情愿地帮助别人做成好事,或实现其美好的愿望。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美”,指好人好事。 “恶”,指坏人坏事。君子的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所奉行的是“忠恕”之道,因而必定要成人之美,而绝不能成人之恶。小人的态度恰恰与此相反。[成仁取义]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和《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由于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用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孟子说:“爱惜生命,也是我的愿望;维护正义,也是我的愿望。如果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的话,宁可牺牲生命去维护正义。”孔孟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5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