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

| 心得体会 |

【www.guakaob.com--心得体会】

篇一:《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

读《三国演义》后的心得体会

乐至县蟠龙镇中心小学教师 龚云辉

2012年11月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卢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

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想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篇二:《《三国演义》读书体会》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

《三国演义》读书体会

身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正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国为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占据地利;刘备仁德广布,占据人和。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在百年战争中,谋士斗智,波澜壮阔, 悲壮惨烈,景象万千。

在这部巨著中,作者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刘备的仁德;曹操的奸诈;孙权的聪颖;董卓的残暴;诸葛亮的智慧超群;周瑜的气量狭小;吕布的反复无常;刘表的无能;关羽、张飞、赵云、许诸、典韦、张辽、孙策、甘宁……的勇猛,以及许许多多流星般划过历史天幕的谋臣武将,无不栩栩如生。 在这三方中我最偏爱蜀国一方,因为曹操阴险奸诈,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吴国孙权又太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惟有刘备仁德广布。而在蜀国一方的人物中,我喜欢的并不是刘备,因为他心太软,也不喜欢关羽,因为他太意气用事,该斩不斩,华容道放走曹操最终铸成大错。更不喜欢张飞,因为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该想的不想。我最喜欢的是常山赵子龙,他英勇可比张飞,又像关羽那样遇事镇定冷静,他千里寻明君,对刘备那可是忠心不二。自古城相会之后,便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打天下。他单骑救主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当阳县与刘备失散,他寻来幼主,在曹军重重包围中,怀揣后主,杀退重围,砍倒大旗面面,夺槊三条,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名。也赛过关羽那过五关斩六将。虽说刘备虎将众多,但最终三国还是归了晋,不免有些遗憾。

《三国演义》给我的印象就是“精彩”,故事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血肉丰满,在战争的描写那更是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久远的中国,慷慨激昂,人才辈出的大时代,义盖云天的刘备,耍弄权术的曹

操,预谋天机的诸葛亮,还有大叹时不我予的周瑜……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悠然神往。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枭雄曹操,勇者张飞 、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感动。

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不下……。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书中记载:“曹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已用,所以待之甚厚。”虽如此,仍未能关羽之心。后有人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款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放曹。当初若不是如此,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关羽的勇,惊世骇俗。“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闻名遐迩。关羽为见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一路拼杀,所到之处,无人可敌,无人可挡;“单刀赴会”,只身入敌深境,无人敢言,无人敢害。

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万代传颂。书载:“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全无痛苦之色。”虽然华佗医术高超,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不显形于面的,实属罕见。

古人云:“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关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

羽为人忠孝,所以事于刘备;关羽为刘备之弟,所以事于刘备;关羽仁慈勇猛,所以帐下百万雄兵,千员虎将,都听使于他。因此到后来,关羽不单是人,他已经被神化,而且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

当然,我们要用现代的观点去理解、学习古代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忠是忠于师长,忠于工作;我们的义,是守道义,讲信誉;我们的“勇”,是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敢见义勇为;我们的“气”,是骨气,是凛然之气。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

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

三国演义的阅读心得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就是我读此书的最大感想。

篇三:《阅读经典心得体会——《三国演义》》

阅读经典心得体会

北一经小学 六年三班 孙圣博

这个假期,我读的书是《三国演义》,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和是爸爸共同阅读,常交流心得,感觉收获颇丰。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宫渡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打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汉族人,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等等。

诸葛亮非常聪明,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因为周瑜为逼诸葛亮,所以让

诸葛亮十天之内交出十万之箭。诸葛亮说他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完成,并立下军令状。

第一天没有消息。

第二天没有消息。

直到第三天早晨,大雾弥漫。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船三十人,向曹营先进。曹军见后,用乱箭射之。不一会儿草船上就射满了箭。回营一看,整整十几万只箭。

周瑜看到了,只好放了诸葛亮。

看来古人的智慧让人佩服,读到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诸葛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智慧呢?是他天生的就聪明吗?我看还是他喜欢博览群书的缘故吧。

《三国演义》这本书告诉人们:用智慧可以战胜困难。同学们,大家好好学习吧,记住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呦!

篇四:《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读《三国演义》有感。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读《三国演义》有感。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二)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着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三国演义>有感(三)

文/曾颖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篇五:《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着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着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二)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28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