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 自我鉴定 |

【www.guakaob.com--自我鉴定】

篇一: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人教版现代诗歌散文文学常识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了“文学创造社”。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认为“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集:《死的诱惑》 《星空》《女神》

杜运燮,1915-2002

他与穆旦、袁可嘉、郑敏等9位在四十年代从事写作的诗人因合出《九叶集》而被评论界称为“九叶诗派”,在中国诗歌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诗四十首》(1946)、《九叶集》 九叶诗派:他们关注当时的社会时代中人民的希望和追求,关注人对社会命运的感受。 突破传统的主观抒情方式,追求现实哲理,象征性。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

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邹荻帆(1917—1995),他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 “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 湖北天门人。他的主要诗集有《在天门》(1937年)、《木厂》(1938年)、《尘土集》(1937年)、《雪与村庄》(1941年)、《青空与林》(1943年)和讽刺诗集《噩梦备忘录》(1948年)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诗集出版。

蔡其矫(1918—2007),福建晋江人。 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 ,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主要诗学论著有《冬夜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时代的鼓手》《诗人的蛮横》《诗的格律》《律诗的研究》等,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 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诗集中对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扬鞭集》及《半农杂文》。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现移居加拿大。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

弦自选集》《痖弦诗集》等。

江非,本名王学涛,1974年生,山东临沂人。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获北京文学奖、《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主要代表作有《傍晚三种事物》《水是怎样抽上来的》《中秋节》《到北方去》《一只蚂蚁上路了》等。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已出版《冯至诗选》。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到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书。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发表诗《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在青年中影响很大。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作品有诗集《汉园集》(与人合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主要诗学论著有《诗歌欣赏》《关于写诗和读诗》。另有《论民歌》《马雅柯(可)夫斯基和我们》《关于现代格律诗》《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问题》《关于诗歌的新诗形式问题的争论》《再谈诗歌形式问题》等数十篇诗歌论文。有《何其芳选集》和《何其芳文集》行世。

陈敬容(1917—1989),著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诗合集《九叶集》《八叶集》,散文集《星雨集》、散文诗集《远帆集》,诗、散文合集《陈敬容选集》。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普里希文的童话《太阳的宝库》、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波列伏依短篇集《一把泥土》《伊克巴尔诗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并译介了里尔克、波特莱尔等象征派、现代诗人的诗。

她的诗深受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影响,常从生活的表层进入较深沉的哲理境界,写得凝练而耐人寻思。但也有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能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通过形象快速反映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诗风敏锐而有力。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纪弦,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祖籍陕西。1933年苏州美专毕业后,到南京举办画展。第二年改行写诗,到上海创办《火山》诗刊。1935年,结识刚从法国归来的现代派诗人戴望舒,“晤谈甚欢”。1936年秋,与徐迟、戴望舒合作,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到香港,编辑《国民日报》副刊《新垒》,后入国际通讯社任日文翻译。1945年起启用笔名纪弦。1948年参与组织异端社,出版《异端》诗刊,同年离沪到台湾,任《平言日报》主笔兼副刊《热风》编辑、成功中学国文教师。1951年主编《自立晚报》新诗周刊,创办《诗志》。1953年2月,将《诗志》改办为《现代诗》季刊,提倡新现代主义。1956年,发起成立现代派诗社,被称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旗手”。1976年底移居美国,常住加州,著有诗集《行过之生命》《飞扬的时代》《无人岛》《五八诗草》《摘星的少年》《槟榔树》(甲、乙、丙、丁、戊五集)等。诗歌评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等。《你的名

字》1952年作于台北,最先入选《槟榔树甲集》,台湾现代诗社1967年版。

舒婷,1952年生,原名龚佩瑜、龚婷婷,福建厦门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其中,《双桅船》1981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

舒婷是中国当代朦胧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于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著,朦胧中显着清新,透射出女性心灵特有的细腻、敏锐、坚韧的特质。朦胧诗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因诗歌以描述诗人内心的主观感受为主,采用新奇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意内涵丰富,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称之为“朦胧诗”。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浓厚的泥土气息。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文集》。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

半棵树的象征:桀骜不驯的生命秉承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与坚韧。

洛夫,1928年生,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从小读私塾三年。1948年入湖南大学外文系,翌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英文秘书等职。1973年毕业于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同年退役。此后在台湾中广公司、亚盟总会和东吴大学任职。1954年10月,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缘故》《漂木》等十多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的边缘》等五种,另有散文、译著多种。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 《向太阳》《北方》《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练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的好评。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老马》即选自此诗集。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建国后任《诗刊》主编,出版《臧克家诗选》《学诗断想》《诗与生活》等诗文选集

绿原,1922年生,原名刘仁甫,湖北黄陂人。在胡风主编的《希望》上发表诗歌,成为著名的“七月派”诗人。“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期刊《七月》而得名。它横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1937年9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七月,立志把宣传和鼓动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作为这个刊物的光荣使命。

诗集《童心》《又是一个起点》

散文集《苜蓿与葡萄》

译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

食指,1948年生于山东,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为之起名郭路生。笔名食指是个有意味的名字。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

其大部分代表作,如《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酒》《愤怒》等,都完成于1965至1969年间,但是他的诗歌从风格来看与当时的主流诗歌格格不入,并给后来的诗歌写作以巨大影响。他纯净的抒情体现出平民风格,诗歌语言节奏铿锵易于朗诵。

梁小斌,1954年生于合肥,山东荣成人。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

林语堂(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翦拂集》、《京华烟云》、《孔

子的智慧》。

张承志,男,回族,笔名:张录山,经名:赛义德。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省济南市。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已出版著作3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周涛,诗人、散文家,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出有诗集、散文集二十余种,曾获全国诗集奖,第一届鲁迅(散文)奖和全军八一奖等。

曹明华1945年生于浙江平湖,60年代大学毕业,工作于西安、杭州。从艺40年,国家一级美术师。任中国石化文联副主席、杭州西湖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

篇二: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综合测试题

【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一、知识积累

1、诗人头脑中所显之象,诗论家称为意象。诗人在诗中把一个个点象组织起来,构成面象,或称集合意象。以描写某个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如杜甫著名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比喻意象在诗歌中最突出的作用还在于化为具象,把不具情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绪品格声音转化为具象的东西,从而给人以深切的感受。如“记忆”本是无形的,舒婷却有这样的句子,“记忆如不堪负重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还乡》)对故乡的眷恋,伴随着文革十年浩劫中痛苦的回忆通过“小木桥”这样一个比喻便具象化了。

3、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多义性,就是说诗的语言除表层意思外,还有着以反复琢磨,越琢磨越有味。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往往可以通过比兴、暗示、象征、双关等表现手段予以加强。

4、诗歌语言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包括压相同或相近的韵、平仄相间、节奏配置等。外在音乐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诗人通过外在的音乐性表达的内心情绪的律动。这种情绪的律动一般称内在音乐性。诗的音乐性应是内在的情绪律动与外在韵律的完美结合。

5、诗的鉴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初步感知;的显现;深层意韵的探求。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是关键。

6、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雁 象征意味:乡思(信使)

意象:柳 象征意味:别情(送别)

意象:菊 象征意味:淡泊(清高)

意象:竹 象征意味:虚心(高风亮节)

意象: 莲 象征意味: 怜爱(洁身自好)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柳”与“留”偕音,象征依依不舍的异别之情,古人常常折柳送友人,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柳”饱含了作者对离去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眷恋,寄托着作者的思念,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思想。 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动形象地写出莲洁身自好的特点,作者托物言志,借用莲这个意象,既表达出他对莲的喜爱,又表达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阅卷现场提供)

7.按要求补出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6分) 劲,寥廓江天万里霜③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④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足下的土地⑤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③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徐志摩《再别康桥》)

④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致橡树》)

⑤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

之琳《断章》)

二、课内诗品味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阔的秋空

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了

暖暖

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6、暖暖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有古典意味的意象?人,如恋人、妹妹、孩子;也可以是虚拟的人物,甚至不是人物,可以是一种象征。这首诗中产意象如落叶、荻花、辽像是不经意从古诗中“借”来的,在古诗中一般显示秋天的荒芜伤感情绪,而秋暮江边的“砧声”则寄寓游子的漂泊之哀

7、乙:阅读昌耀的诗《河床》的节选部分,回答诗后的问题。

我是父亲。

我爱听秃鹰长唳,他有少年的声带,他的目光有少女的媚眼。

他的翼轮双展之舞可让血流沸腾。

我称誉在我隘口的深雪潜伏达旦的猎人。

也同等地欣赏那头三条腿的母狼。

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也永远怀念你们——消逝了的黄河象

【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8、作者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诗的特点对这些意象加以赏析 。 本章节作者所选取的是与神话、传说有关的意象,如“秃鹰”、“母狼”、“黄河象”等。象 ,这些具有伤感的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7、三、选择题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

①现代诗歌门类众多,但真正讲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品位作品却寥寥无几。 ②如果一个诗人的一生中能有三五首作品流传下来,这个诗人就是幸福的。

③文学是情学,是人学。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灌注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④鉴赏诗歌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章法、韵律,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A.品位流传灌注揣摩 B.品位留传贯注揣摩

C.品味流传贯注揣测 D.品味留传灌注揣测

(A(品位:名词,档次、格调;品味:动词.体会、鉴赏。流传:一般来说,是地域上的横向传播,多指范围广;留传:一般来说,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多指历史长。灌注:浇进;

贯注:集中投入,用于精神或注意力。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推测、猜测。)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后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笔名“沫若”。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了“文学研究会”。

B.冯至(1905~1993年),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曾任西南联大、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87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奖。

C.闻一多(1899~1946年),诗人,文史学者。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诗集有《红烛》和《死水》。

D.艾青(1910~1996年),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轰动诗坛。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10、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是帮助人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些许温暖’”)

A是人眼所未言,独辟蹊径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诗人将自己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和他们患难与共;二是诗人怜悯人民,想帮助人民,给他们些许温暖,而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饱受苦难。

B诗中选取了北方林间的农夫,乌篷船里蓬头垢面的少妇,离家的年老的母亲三类人做描写对象。

C我在诗中以憔悴的“农人的后裔”,不快乐的受难者,忧郁而赤诚的爱国者的形象出现。 D这首诗充满了忧郁的情调,不仅是诗人内心悲苦的写照,更是整个民族的悲苦的投影。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中“扣”“飘”两个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表象了老马受压迫的深重,严中见奇;“横竖”“咽”字凝练形象地道出了老马的坚忍。

B《憎恨》一诗中,诗人对语言有着精细的鉴别力,能将平凡的语言组织成诗的语言,造成一种情绪和滋味。

C《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敏锐地抓住“我”看到的几个触动心灵的意象,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D “雪白的墙”象征了文明与理智,象征新生活开始;“肮脏的墙”象征了野蛮与愚昧,象征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诗中的“我”象征了新时代刚刚开始,追求真善美的一代新人。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无题 邹荻帆

我们将扑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的溶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被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注]《无题》是诗人在解放前夕黎明前的黑暗中写成的。

A.诗篇以大气磅礴的设问起首,为全诗创造了激越奔放的氛围,也可视为对笼罩在黑暗中而采用《无题》篇名的注释。

B.这首诗理性的成分十分明显,因此避开了平铺直叙的写法,以巧妙的间接议论突出了强烈的政治色彩。

C.诗中第三至七行表现了革命者为人民解放事业甘愿牺牲的崇高精神,细腻生动,耐人咀嚼。

D.诗中生动的形象与深湛的思想内涵达到了较完美的统一。“天青”、“水绿”等一系列意象预示行将到来的历史变化,结句“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悲壮豪放,感人肺腑。

出现的历史变化,用“风将吹拂着英雄底墓碑”表现了战士愿用鲜血浇灌自由之花的崇高胸怀。)

13.对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现代爱国散文诗歌】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14.对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目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D.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四、阅读题

1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人行道

在车来车往的街头,

横越马路是不那么自由——

只在一定部位划两条白线,

通过吗?必须从这儿行走!

严厉也是一种爱呀,

条条框框并非全是保守;

只因我们曾忽视规律和法则,

至今。心上还有条流血的创口„„

(1)、概括全诗的主旨。(限20字以内)(4分)

(2)简析这首小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写其理,由此发生议论,揭示遵规守法的哲理,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1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1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