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课件】
“认识左、右”教学评析
苏国相
余智英老师上的“左、右”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 “位置与顺序”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重难点是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一、 在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环节
首先,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然后,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联系实际(教室真实场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 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深化环节
先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
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
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再通过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 在总结环节【评课《从军行》】
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围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总之, “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评课《从军行》】
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创设购买玩具的情景组织学生开展猜测、推理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书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
但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课堂提问的面太窄,对于中下生和不爱表现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教师是不是过于重视形式花样,削弱了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的地位。我认为形式花样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服务。任何一节课都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指导下,让每一学生都学有所得。
《春夜喜雨》评课稿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张玲老师:课堂条理清楚、主题凝聚。 课始导入学习,先读诗,再体会意思,然后领悟情感。层次清晰,条理很清楚。纵观全案教程,以教学《春夜喜雨》为主,补充理解朱自清的《春》,拓展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两首古诗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郑觉华老师:抓住“喜”字,多方面感受。 全诗围绕主题,在“喜”字上下文章,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幅画、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林老师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每一句诗都化成了画面,而后紧紧抓住这场雨的特征:及时,感受诗人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下雨的季节,是直接赞美,赋予了雨以人格,认为雨知道人的心思,下的及时。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正因为是夜里,诗人才可以大胆猜测,明早城里一片花海的景象,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篇不用一个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无处不在。
李秋香老师:“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喜诗人所喜、爱诗人所爱,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将两首古诗整合更好的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古诗的写作方法,设计巧妙;以朗读、感悟教学,回味悠长。总之,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融入了文本,融入了诗歌的意境,提高了古诗鉴赏能力,丰富了诗歌涵养。
随笔吧为您精选凉州词古诗请您欣赏。
篇一:《凉州词》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篇二:《凉州词》【评课《从军行》】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篇三:《凉州词》薛逢(唐)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篇四:《凉州词·其一》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篇五:《凉州词·其二》张籍(唐)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篇六:《凉州词·其三》张籍(唐)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以上是关于凉州词古诗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上一篇:pep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