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报告

| 实习报告 |

【www.guakaob.com--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一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引言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深刻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壤资源。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土壤科学今后必须为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后备土壤资源严重不足,人类生存环境前景也不容乐观,土壤科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增多,土壤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增强。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野外研究土壤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实习报告的书写,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一、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识别。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实习时间:2008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导老师:***老师、***老师、***老师

实习人员:****级全体同学

实习工具:铁锹、PH指示剂、比色卡、采样袋、剖面刀、比色卡、卷尺、瓷块、布袋、卫生纸等

实习记录:12月2号集体观看了有关土壤样本化验、土壤农化分析的电视节目,下午领取了实习工具。3、4号两天进行野外实习。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棘洪滩水库附近-胶东镇镇南-大沽河旁-莱阳北坡村-莱阳红土崖,在这两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测土壤样品的pH值和石灰反应。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四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土壤剖面情况见表1-5。

二、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内容有八个方面:

1、不同成土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

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它们的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但是,人为因素与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系,并且人为作用尚不能在许多方面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来说,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参与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生产的方向演变,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两侧,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观察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4、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

缺点: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5、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

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6、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混合样品。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三、个人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收获挺大的。一方面,它让我们和老师们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友情。另一方面,它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对于一个学习农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还是我们应用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能够将课堂上讲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使我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门课程的热爱。这次实习还使我认识了几种土壤的类型并知道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

当然,实习过程中也让我也知道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自己平时应该更加的努力学习知识。另外在实习中我还懂得了搞科学要认真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多动手,绝对不能偷懒,该做的就要动手去做,不能凭空想像。我们还应该好好珍惜实习机会,多学些有用的东西,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二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学 院: 林学院

班 级: 林学10a班

姓 名: 舒德远

指导老师: 周运超

目录

一、前言 .................................................................................................... 1

二、实习目的 ............................................................................................ 1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 ................................................................................ 2

四、实习内容 ............................................................................................ 2

1、土壤剖面 ........................................................................................ 2

2、第一观察点(孟关) .................................................................... 4

3、第二观察点(孟关) .................................................................... 5

4、第三观察点(孟关) .................................................................... 6

5、第四观察点(孟关) .................................................................... 7

6、第五观察点(孟关) .................................................................... 7

7、第六观察点(花溪公园) ............................................................ 8

8、第七观察点(花溪公园) ............................................................ 9

9、第八观察点(花溪水库) .......................................................... 10

10、第九观察点(贵大南区) ........................................................ 10

五、实习总结 .......................................................................................... 11

1、岩石、土壤、植被的关系 .......................................................... 11

2、岩石、土壤和植被相矛盾的情况 .............................................. 13

3、石灰岩与白云岩的区别 .............................................................. 13

4、植树造林需注意岩石和土壤与树种的结合 .............................. 14

5、土壤肥力判断 .............................................................................. 15

6、根据地形认识土壤 ...................................................................... 16

7、通过新生体、侵入体和植被(根系)认识土壤 ...................... 17

8、外来土壤 ...................................................................................... 17

一、前言

土壤是地壳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堆积物,并且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搬运沉积体在地壳表面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土壤是植被生长不可缺少的基础,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林业生产的产量,还影响植树造林以及林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作为林学专业的学生,以后大都会工作在林业系统。林业系统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植树造林。所以,学习土壤学对于林学专业的学生是一种基础,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学习土壤学理论之后,我们基本掌握了土壤的基本知识。通过实行环节,结合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以达到学习土壤学的目的,为以后的工作作好基础。

二、实习目的

1、进一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2、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和土壤剖面的解读,学会土壤剖面的调查,通过土壤剖面解读认识土壤。

3、认识岩石、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4、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老师的讲解相结合起来,再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

1、时间:2013.1.1到2013.1.2共两天。

2、地点:孟关、花溪公园、花溪水库以及校园。

四、实习内容

1、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的实习工具需要剖面刀、尺子等。通过土壤剖面的认识,解读时间、地形、生物、气候、母质五大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土壤剖面的观察,了解土壤的物理属性、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与植被的关系。

(1)土壤剖面挖掘前观察内容:

位置:记录国家、省、市、县、一直到小地名。如果调查的

地域具有针对性或者在小范围内调查,国家、省等可以不记录。

GPS:如果带有GPS,可以对剖面位置进行经纬度定位。

大的地貌、小的地形记录。

记录植被状况,坡位、坡向、天气状况等因素。

在工作过程中,不能用自然剖面进行观察。

(2)土壤剖面挖掘注意事项:

挖掘点需要具有代表性。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三
《土壤学实习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森林土壤学》

学生姓名: 韩道忠

学 号: 090410102

专业年级: 林学09级

成 绩:

指导教师: 林德喜

批改时间:

目 录

前言„„„„„„„„„„„„„„„„„„„„„„„„„„2

一、实习目的要求„„„„„„„„„„„„„„„„„„„„3

二、实习时间、地点„„„„„„„„„„„„„„„„„„„4

三、实习内容„„„„„„„„„„„„„„„„„„„„„„4

四、实习地点自然概况„„„„„„„„„„„„„„„„„„6

(一)、福州长乐市„„„„„„„„„„„„„„„„„„6

(二)、长乐下沙海滨度假村简介„„„„„„„„„„„„6

(三)、金刚腿„„„„„„„„„„„„„„„„„„„„7

(四)、福建省闽侯南屿国有林场概况„„„„„„„„„„8

五、土壤类型及分类 „„„„„„„„„„„„„„„„„„10

六、土壤肥力评价 „„„„„„„„„„„„„„„„„„„14

七、土壤利用改良及措施 „„„„„„„„„„„„„„„„16

八、数据处理 „„„„„„„„„„„„„„„„„„„„„19

九、实习心得体会 „„„„„„„„„„„„„„„„„„„20

前 言

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2011年6月3日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学会土壤类型的识别。

7.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学会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类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改良技术措施。

8.通过实习进一步熟悉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和提高鉴别技能。

9.通过实习学会野外母质类型的鉴别和地形地势的观察。

10.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1.了解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调查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调查是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土壤调查是研究土壤科学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水保基本建设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 实习时间 : 2011/5/29--2011/6/4

2、 实习地点: 长乐下沙

南屿林场

校园内

3、参加人员 :指导老师 林徳喜

级别 2009级

专业 林学

组别 第 2 组

组员 韩道忠、孙亲权、陈泽良、杨欣华、黄迟育、李涵、陈婷婷、

王亚鑫、彭建伟、王秀逊、罗青梅、何丽萍

三、实习内容

第一天 2011年5月29日 实习地点:校内,实验室

进行实习前的总动员,老师给大家讲解实习的具体安排,各项实习操作的方法,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参加人员的分组,工具的领取及介绍工具的使用。要求预习实习相关的内容:三大岩类的识别方法、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最后特别强调实习期间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安全等等。

第二天 2011年5月30日 实习地点:长乐、下砂林场

沿途观察岩石标本、地质地貌及母岩母质特征等,并取采集岩石标本同时学习观察、鉴别岩石标本。观察滨海风沙土的形成、利用现状和改良措施。沿途观察、了解长乐平原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水稻土的形成和特点,同时观光了长乐国际机场,在长乐国际机场参观园林植物的配制特征和规则以及参观了金刚腿的景观,在金刚腿观察花岗岩的特征包括其矿物组成、构造及花岗岩风化物形成的母质特征。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四
《土壤学实习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

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专业年级:

成 绩:

指导教师: *(********

批改时间:

目 录

前言„„„„„„„„„„„„„„„„„„„„„„„„„„„„„„„„2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3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小4号宋体) „„„„„„„„„„„„„„„„„3

三、实习内容„„„„„„„„„„„„„„„„„„„„„„„„„„„4

(1)、实习的内容与安排„„„„„„„„„„„„„„„„„„„„„4

(2)、实习项目与内容提要„„„„„„„„„„„„„„„„„„„„6

(3)、实习数据处理„„„„„„„„„„„„„„„„„„„„„„„10

(4)、实习观测的土壤类型„„„„„„„„„„„„„„„„„„„„12

四、实习体会„„„„„„„„„„„„„„„„„„„„„„„„„„„13

前言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产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土壤与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质的重要区别在于土壤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产生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决定土壤肥力。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性质,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的则不利。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也是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通过这学期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够鉴别出主要的岩石。

土壤学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括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实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土壤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三大环节之一,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实地实习以达到:

1.了解全国土了解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土壤类型 。

2.了解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熟悉福建省几种土壤类型:红壤、红壤性土、滨海风沙土、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等。重点是红壤。

3.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4.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5.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6.使学生初步了解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7.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8.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1年1月4日—2011年1月14日

实习地点:实验室,校内林区,南屿,长乐。

第一天,2011.1.4—实习总动员

第二天,2011.1.7—校内:中华园北边试验田、乌龙江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植物

园、百竹园、茶园

第三天,21011.1.8—博学楼实验室,参观标本

第四天:2010.1.13—南屿林场及实验室

第五天,2010.1.14—长乐:长乐平原、长乐下沙海滨、长乐国际机场、金刚腿

三、实习内容

1、实习的内容

(1)、实习的内容与安排

实习人员:))))PP******************

本组(第4组)组长:****

组员:**************************************

第一天:2010.1.4. 进行实习总动员:

(1)、讲解实习内容,进行所要进行的土壤调查的方法和内容的学习

(2)、讲解实习时间按排、学生分组、任务安排,强调注意事项等

(3)、学生领取工具并讲解工具的使用

(4)、学生进行实习的准备

第二天,2010.1.7校内 图一:校园山坡

(1)、带学生观察并描述金山地区

自然景观条件、土壤类型(红壤、

红壤性土)的成土条件、主要特

点及利用改良现状,母岩、母质的特点

(2)、参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植物园、百竹园、茶园

(3)、继续完成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4)、应用室内整断标本来进行全国

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土壤类型的学习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五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年 班 第 组

报告撰写人: 学号: 成绩: 组员:

2012年12月21日

目 录

一.目的任务 二.材料工具人员 三.调查区自然条件 四.结果与分析 五.改良利用意见 六.总结式摘要或体会

一、目的任务

1.实习目的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的规律,及土壤形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2.实习计划

第一天:资料阅读,了解实习目的、要求、调查区自然情况和土壤调查方法。熟悉地形图、罗盘仪的使用,确定土壤调查路线。

第二天:野外调查采样。掌握标准地土壤调查方法,了解土壤分布、特性及其与植物(林木)生长的关系,采集分析土壤样品。

第三天:实验室(样品)分析测定。 第四天:全班总结、交流。

第五天:资料整理,撰写小结报告。(小组长撰写小组总结报告,成员每人完成小结1篇。)

二.材料工具人员

记录员: 挖掘剖面: 剖面观察: pH测定: 坡度测量:

测树的胸径及高度: 采样:

三.调查区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林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19°14′,北纬31°56′。东

与句容县林场接壤,北靠下蜀乡,西部和南部与亭子乡毗邻。

(二)气候条件

林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据句容县气象站和林场多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最高气温为39.6℃(1961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6.7℃(1955年)。历史最早初霜10月27日,最晚终霜4月16日,平均无霜期233天。日平均高于10℃的植物生长期为226天,总积温4859.6℃。年平均日照21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9%。年平均降水量1055.6mm,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达1408.3mm(1962年),最少为425.2mm(1978年)。降水以夏季最多,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各月平均风速2~3m/s,最大风速超过20m/s,春夏两季多偏东风,秋冬两季多东北风。初雪日期最早为11月20日,最迟在3月27日。

林场坐落在宁镇山脉东段的武岐山、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是东西走向,形成天然屏障,使北风和西北风难以长驱直入,对林木生长有利,林内的常绿成分也较多。

(三)地形

全场可分为低山、丘陵、谷底三种地形。场内武岐山最高峰海拔377.8m,空

青山322.6m;丘陵区一般100m左右;谷地75m。相对高差302.8m,地形起伏不大,属低山丘陵区。

(四)地质简况

下蜀林场面积虽然不大,但所见地层和地面物质较为复杂,下面就林场地质状况作一简述:

新生代:现代冲积层,分布于丘间谷地。

坡积及洪积层,分布于山坡及山麓间,有石砾。

第四纪下蜀层沉积物,黄褐色有红色粘质、深厚、底部有铁锰结核 及灰色斑纹且往往上覆坡积物,本区大部分由此构成。

中生代:白垩纪———第三季侵入岩,多数中性岩类,极易风化,大馒头山 顶部新场部及武岐山、空青山的南坡有成片分布。侏罗纪象山层, 多为砂岩,较易风化,大馒头山北坡呈带状分布。

古生代:二叠纪船山、栖霞灰岩,前者灰白质纯,后者灰黑,零星分布于武 岐南坡,山腰下部,石炭纪乌相系(五通系),多为石英质砂岩, 坚硬不易风化而构成山脊。多分布于武岐山、空青山顶部及山腰中 部。

志留纪高家边层,棕绿、灰绿色砂页岩,含泥质、灰质,层理面含 白云母,易风化,氧化后铁质侵染而显黄棕色。

(五)植被

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场内的天然林以栎类

(麻栎、栓皮栎、白栎、短柄枹树、锐齿槲栎、毛粟等)次生林为主,并杂有化香、枫香、黄连木、刺楸、朴树、榉树、槟榔、黄檀、响叶杨、山槐、三角枫、五角枫、野漆树、盐肤木、皂荚、野柿等落叶树种。以及冬青、枸骨、石楠、乌饭树等常绿树木;林下灌木主要有:茶条、八角枫、枸骨、楤木荚莲、胡颓子、

牛奶子、满山红、六月雪、白鹃梅、芫花、山胡椒、短穗竹、水竹等;藤本植物有:紫藤、野葛、千金藤、青藤、菝葜、木防已、木通、络石、金银花等;林下常见草本植物有:阔叶麦冬、天门冬、海金沙、百部、玉竹、黄精、太子参、明党参、紫参、桔梗、紫花地丁、地榆、夏枯草及白茅等禾本科植物;还有阴生的蕨类和苔鲜等低等植物。 据不完全统计,场内天然和人工引种栽培的木本植物有72科、279种;草木植物72科、358种。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频繁、自然植被无论从种类和数量上日益减少,而被人工森林群落所取代。人工森林群落主要有:马尾松、黑松林、湿地松林、火炬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板栗林、油茶林、茶园等。

(六)水文条件

本场境内无常年固定水系,但武岐山与空青山之间,有常年溪水流淌,汇集

于附近的北山水库,本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目前已打机井三口,是林场生活及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七)土壤

根据传统的观点,下蜀林场属于黄棕壤土壤地带,但是传统的看法只能适合于大范围的土壤地区,对象下蜀林场这样的小范围(或小区域)内,其土壤类型可能就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分类观点。根据1987年全国土壤分类草案,下蜀林场的土壤类型大致有:

1.石质土:主要位于武岐、空青山顶部平缓之处,多为石英砂岩残积物,其细土极薄,约为5cm左右,其剖面特征为:从地表起至50cm深度内未见基岩面,但有半数以上厚度的土体含直径≥3毫米的颗粒在70%以上,根据盐基饱和度不同,还可分为:

a.饱和石质土:盐基饱和度≥50%,或pH≥5.5,但无石灰性的。 b.不饱和石质土:盐基饱和度<50%,或pH<5.5的。 c.石灰性石质土:石质土中具有石灰性的。

2.粗骨土:主要位于武岐、空青山上坡,从地表至50cm深度内未见基岩面,但有半数以上土层含直径≥2毫米的颗粒35-70%,还可分为:

a.饱和粗骨土:盐基饱和度≥50%,或pH≥5.5,但无石灰性的。 b.不饱和粗骨土:盐基饱和度<50%,或pH<5.5的。

c.石灰性粗骨土:粗骨土中具有石灰性的。

3.薄层土:主要位于武岐、空青山坡中部,其从地表到50cm深度内即出现基岩层面。根据盐基饱和度不同,可分为饱和薄层土和不饱和的薄层亚类。

a.饱和薄层土:盐基饱和度≥50%,或pH≥5.5,但无石灰性的。 b.不饱和薄层土:盐基饱和度<50%,或pH<5.5的。

4.黄棕壤:主要位于武岐、空青山的下坡、坡麓及高阶地上。具有黄棕壤的一般特点,根据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之间的不同,又可分为: a.典型黄棕壤亚类

b.粘盘黄棕壤亚类:具有粘盘性。

c.贫盐基黄棕壤亚类:盐基饱和度<35%

5.石灰土:其又可分为红色石灰土亚类和棕色石灰土亚类。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六
《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 岛 农 业 大 学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组 长:

实习组员: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李拴怀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管 2013年5月21日 刘庆花

实 习 报 告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 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够鉴别出主要的岩石。 土壤学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括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实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习阶段:

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总结阶段: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实习时间:

2013-5-12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杏园 崂山区王哥庄峡口庙

2013-5-26城阳区棘洪滩水库前 胶州市到城阳的大沽河大桥南河流阶地

四、人事组织:

学生分组情况及其名单,组长

五、工具配备:

工具配备:铁锹,罗盘仪,速测盒,小刀,pH 指示剂,剖面记载表,皮尺, 土壤比色卡,GPS,海拔仪,地形图

六、实习步骤

1实习分组

2 土壤剖面挖掘及观察 每组采 3-4 个,进行剖面观察记载

3 记载土壤剖面描述及评价

七、实习区域成土条件

(一)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杏园

1、地理位置:城阳区惜福镇院后村杏园,位于城阳区的东部,属于盆地,周围属于耕地,有别墅毛公山为依靠。

2、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3、地形:盆地

4、地质简况:大部分以壤土为主,其中含有少量的铁锰锈斑,结构主要为粒状、块状、柱状,干湿度主要有润、稍润,紧实度主要是疏松存在植物根系,空隙有大有小。

5、植被:以禾本科和蔷薇科为主,有大量的杏树为农业利用,大量的苗甸植被。

6、水文条件:地下水,河流水

7、土壤类型简介:棕壤有明显的粘化层,全剖面没有石灰反应,PH5.0-7.0 硅铝率为2.9-3.4,质地偏粘,土壤保持水、肥能力强。壤土由于砂粘性适中,兼有沙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的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相对多的毛孔,故通气透水性良好,可保水保肥,土温比较稳定,粘性不大耕性良好,但泡水后易淀浆板结闭气,不利于植物根系发育和生长。

(二)崂山区王哥庄峡口庙

1、地理位置:位于人工陵地旁,自然剖面,崂山区王哥庄峡口庙。,人工剖面向阳。

2、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条件

3、地形:山地

4、地质简况:土壤以棕壤为主,含有少量的铁锰锈斑,形态主要以颗粒状块状为主,干湿度稍润,松紧度有疏松、稍紧,孔隙以小孔隙为主,含有少量的植物根系,存在动物洞穴,但没有侵入体。

5、植被:以树木为主,也存在禾本科

6、水文条件:以天然降水为主

7、土壤类型简介:以棕土为主有明显的粘化层,沙砾较多,土壤疏松,适宜林业发展,土壤持水肥能力强,适宜多种旱作物和果树,应用上应注意发展灌溉保持水土,培养地力。

(三)城阳区棘洪滩水库前

1、地理位置:东经120度13分,北纬36度21分,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惟一调蓄水库,位于胶州市、即墨市和城阳区交界处,库区面积达14.422平方公里,围坝长14.277公里,设计水位14.2米,总库容1.46亿立方米,建设资金1.4亿元。

2、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条件

3、地形:平原

4、地质简况:以壤土为主,其中含有少量的铁锰锈斑,结构主要为粒状、块状、柱状,干湿度主要有润、稍润,紧实度主要是疏松存在植物根系,空隙有大有小

5、植被:以树木为主,有大量麦田

6、水文条件:地下水,河流水

7、土壤类型简介:棕壤有明显的粘化层,全剖面没有石灰反应,PH5.0-7.0 硅铝率为2.9-3.4,质地偏粘,土壤保持水、肥能力强。壤土由于砂粘性适中,兼有沙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是农业生产上的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相对多的毛孔,故通气透水性良好。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七
《环境土壤学实习报告》

课 程 教 学 实 习 报 告

学 院 学生姓名

专 业 学 号 年 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ΟΟ七年六月三十日

课程名称: 环境土壤学 实习周数: 半周

实习单位: 校内外 实习地点:缙云山、鸡公山 、西农实验田、竹园

实习时间: 2014年1月3、4日

相关)。

4.在野外,白瓷板用前与用后均可用土清洗。

5.由于个人视觉差异,通过比色读出来的P含量会有所误差。

通过比较可知,西大附近和鸡公山的土壤偏中性,且土壤碳酸钙与盐酸有叫强烈的反应。而缙云山附近的土壤偏碱性,且土壤碳酸钙与盐酸基本无反应。

西大附近的为棕壤,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层洪积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鸡公山的龙车寺对面农田、龙车寺柑橘林、龙车寺小学附近的土壤为黄壤,在山地的垂直带谱中,黄壤下部一般是红壤,上部以黄棕壤为多。黄壤的形成包含富铝化作用和氧化铁的水化作用两个过程。由于高温多雨、岩石风化强烈,在成土过程中难移动的铁、铝在土壤中相对增多;土壤终年处于相对湿度大的环境中,土体中大量氧化铁发生水化作用而形成针铁矿。而观音峡背斜对面丘陵顶部的土壤为黑土,黑土的腐殖质常与矿物质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使其土色出现超过实际有机质含量水平通常所能呈现的暗色;剖面没有淋溶或淀积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八
《2012-2013年度四川农业大学土壤学实习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土管10-2 帅洋洋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摘要:四川土壤有多个不同的土类,并以紫色土、水稻土、黄壤三大类土壤为主。四川省邛崃市境内具有同时观测到这三大类土壤的条件。本文就本次野外观测到的这三大类土壤,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与野外数据,分析土壤与环境条件的一致性,及三大类土壤的成土原因与过程,以及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与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1 前言

人类活动对自然既是生产食物、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而土壤 2 实习目的、任务以及意义

2.1实习目的

2.1.1理论层面

土壤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相关,土壤学的实习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举足轻重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土壤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巩固

四川农业大学土管10-2 帅洋洋土壤学实习报告

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同时增长野外鉴别识别土壤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所学的理论更好的带到实践中去,深入学习分析。

2.1.2技术层面

掌握野外土壤剖面挖掘以及取土的方法,掌握野外速测土壤基本特性的

测定方法与分析,如用卷尺测量土壤层厚度,肉眼观察土壤的颜色、结构类型、石类含量、根系分布状况,用手指搓捏判别土壤质地、紧实度及湿润度,用指示剂测定土壤的pH方法,学会土壤类型的识别。

2.2实习任务

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通过实习掌握土壤与环境条件的一致性。

2.3实习意义

野外实习就是

地形、母质、植被、

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

因此,了解土壤发生发展规

摸清土壤质量,使我们认识土壤本质。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并认真实习,通过土壤学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掌握实习的方法和技能,并了解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土壤学理论基础。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川农业大学土管10-2 帅洋洋土壤学实习报告

3 实习概况

3.1实习时间

2012年12月18日。

3.2实习地点

四川省邛崃市。

3.3实习天气状况

实习当天为阴天,内容数据大准确性不会带来影响。

3.4实习主题

土壤与环境条件的一致型。

3.5实习指导老师

3.6实习工具

30.26度,东经103.28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117.3毫米,年均气温16.3℃。自流灌区。

邛崃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距成都65公里,位于成都市“半小时

经济圈”。邛崃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地貌,山、丘、坝兼有。东部及东北部为平坝,大地形平坦、开阔,略有起伏;南部五面山、长丘山区,浅丘连绵,塘库棋布;中部西北缘为深丘,是浅丘与西部山区间

四川农业大学土管10-2 帅洋洋土壤学实习报告

的过渡带;西部为龙门山南段延伸山系,地势起伏较大,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西南部低中山地区。

4 实习内容及数据分析

本次实习,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选取了3个观测点,同时我们班根据实习工具的数量分为了2组,我在第1组。在本文中,我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将3个观测点取名为点1、点2和点3。点1称为土地坡,用观测黄壤;点2用以观察紫色土壤;点3观察水稻土。

4.1黄壤观测

4.1.1 点1:实习内容

结合课堂知识和老师的现场讲解,和挖掘土壤剖面。这在点1和点2

观测点1表性的地点。根据点1土地断面。

在观察结束后填埋土坑时,不应尽量使土壤的自然结构面表现

便开始划分土壤层。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结构类型、石类含量、pH、土壤湿润度和石灰反应等。我们根据剖面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层次进行划分,用卷尺测量土壤层厚度,记录观测数据。

我们用肉眼观察土壤的颜色、结构类型、石类含量、根系分布状况,用手指搓捏判别土壤质地、紧实度及湿润度,用指示剂测定土壤的pH,用稀盐酸测定土壤的石灰反应,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最终结果,并记录数据。

四川农业大学土管10-2 帅洋洋土壤学实习报告

4.1.2 点1:实习记录数据

1、成土母质:为外来物质,形成了老冲积物。

2、地形部位:位于环丘丘顶,淋溶作用强烈。

3、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117.3毫米,年均气温

16.3℃。

4、时间因素:沉积时间长久,使土壤黄化、酸化。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九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综合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土壤学

姓名:努尔艾合麦提·阿吾提

学号:1011111108

专业年级:农学16-1

指导教师:吕双庆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土壤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三大环节之一,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实地实习以达到:

1、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与野外实践结合起来,巩固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野外实习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挖掘土壤剖面、观察记录土壤发生层次特征,增强对新疆主要土壤类型的感性认识。 3、了解新疆土壤的农业利用情况。

4、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与野外实践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野外实习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

二、实习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组 第三组(14人):木拉提,艾科拜尔,艾热提,托合提,努尔艾合麦提,

阿卜杜喀哈尔,阿依提拉,古丽扎尔,努尔妮萨,阿依木尼沙,姑扎丽努尔,哈力木拉提,哈力玛,塔吉古丽。

实习进度安排: 2013年11月13日,阿拉尔气象局棉田灌耕草甸土剖面

的挖掘、观察、记录。

2013年11月14日,塔河大桥河滩地,12团14连胡杨林,

林灌草甸土剖面的挖掘、观察、记录等。

2013年11月15日,多浪水库,玉阿公路沿线(5团),荒

漠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记录等。

2013年11月16日,温宿天山大峡谷观看地形、地貌。 2013年11月17日,撰写实习总结报告。

三、实习工具:

每组; 土铲(4把)、土壤刀(1把)、钢卷尺(1个3m)、白瓷盘(1个)、盐酸(1瓶)、胶头滴管(1个)、记录本、相机

四、实习内容: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1.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

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

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如图)

土壤剖面坑的大小是长150—200cm,宽80一100cm,深150一200cm。长方形的方中应使其宽边(即观察面)在土坑挖好时正好朝向太阳,以便观察,避免因观察面出现半明半暗或亡明下暗而影响观察。

观察确定后,即开始挖掘,把表土放在长边的一方,把心土和底土放在长边的另一方,观察完毕填坑时,先填心土和底土,后填表土,以免影响作物生长。在整个挖掘过程中观察面必须保持垂直。在观察面的对面坑壁上,可留下一定数量的台阶,以便进出土坑。

2.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记载表

土坑挖好后,用铁锹把观察面垂直削平,并把半个观察面修成自然面。然后,根据颜色、结构等肉眼易分辨的形态特征,划分土层,再逐层记载形态特征。在野外研究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土壤的发生层次、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湿度、孔隙、根系、石灰反应、PH值等。

3.土壤剖面的观察与描述

土壤剖面挖好以后,即可进行分层观察与描述,其主要项目有:

土壤剖面层次 由于物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转化、淋溶淀积,以及植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活动等作角,在土壤剖面上往往形成不同的层次。一般自然土壤可分为腐殖质层(表土层),淀积层(心土层)和母质层(底土层);旱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母质层);而水田土壤则有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和母质层等。但这些层次并不是在所有的土壤中都出现,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只有其中的部分层次,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层次。土壤层次要根据其颜色、质地松紧度、孔隙状况、新生体等情况来划分。土层划分后再自上而下地量出各层的厚度。土层厚度要连续记载,如第一层0—15cm,第二层15—25cm,第三层25—40cm。

土壤剖面主要性状观测记录表:

(1) 表一:阿拉尔气象局棉田灌耕草甸土剖面:

(2) 表二:12团14连胡杨林,林灌草甸土剖面

(4)表四:玉阿公路沿线土壤剖面

表五:

五、实习心得

首先,感谢带领我们实习的导师给我们的这次实习的机会。 在进行五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之间,前三天我们分别到阿拉尔气象局,塔河大桥,12团14连胡杨林多浪水库和玉阿公路沿线等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情况,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十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10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昆明市西山区土壤与地质实地考察报告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序言„„„„„„„„„„„„„„„„„„„„„„„„„„„„„„„2

一.实习目的要求„„„„„„„„„„„„„„„„„„„„„„„„2

二.实习时间、地点„„„„„„„„„„„„„„„„„„„„„„„„3

三.实习内容„„„„„„„„„„„„„„„„„„„„„„„„„„„4

四.实习地点自然状况„„„„„„„„„„„„„„„„„„„„„„„4

五.土壤类型与分析„„„„„„„„„„„„„„„„„„„„„„„„5

六.数据处理„„„„„„„„„„„„„„„„„„„„„„„„„„„6

七.土壤改良与措施„„„„„„„„„„„„„„„„„„„„„„„„7

八.结论„„„„„„„„„„„„„„„„„„„„„„„„„„„„„8

九.实习心得体会„„„„„„„„„„„„„„„„„„„„„„„„„9

十.参考文献„„„„„„„„„„„„„„„„„„„„„„„„„„„9

摘要: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业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关键词:昆明西山 小石林 土壤剖面 剖面层次 坡向 坡度

母质 成土因素 土壤改良

序 言

土壤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变。土壤又是生命的摇篮。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 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形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2012年4月30日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水保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

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曾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主要土壤类型。

5. 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学会土壤类别的识别。

7.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学会综合分析评论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类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改良技术措施。

8.通过实习进一步熟悉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和提高鉴别技能。

9.通过实习学会野外母质类型的鉴别和地形地势的观察。

10.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学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1了解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调查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调查是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土壤调查是研究土壤科学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水保基本建设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实习时间:2012/4/27--2012/4/30

2.实习地点:校内

实验室

昆明市西山区

3.参加人员:指导老师 ***

班级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10级

组别 第7组

组员 ***、***、***、***、***、***

三、实习内容

第一天 2012年4月27日 实习地点:教室、实验室

进行实验前的总动员,老师给大家讲解实习的具体安排,各项实习操作的方法,实习内容,观看录像,时间安排,参加人员的分组,工具的领取及介绍工具的使用。要求预习实习的相关内容:三大岩类的识别方法、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最后特别实习期间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安全等等。

第二天 2012年4月29日 实习地点:西山区

沿途观察岩石标本、地质地貌及母岩母质特征等,并采集岩石标本同时学习观察、鉴别岩石标本。观察西山运积母质、风沙土的形成、利用现状和改良措施。沿途观察、了解西山山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土壤的形成、特点,同时观光了西山山顶(小石林),在西山农家乐体验了当地的风情,并且观察了当地的园林植物的配置特征和规划。

第三天 2012年4月30日 实习地点:校内、实验室

在实验室查资料,整理实习记录,完成实习报告。

四、实习地点自然状况

昆明西山区: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等组成。它峰峦连绵40多公里,海拨1870米至2650米。相传古时有凤凰停歇,见者不识,呼为碧鸡,故也称碧鸡山。又因形 状像卧佛,也叫卧佛山。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极佳,在古代就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从昆明城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7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