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课件

| 课件 |

【www.guakaob.com--课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课件供大家参考选择。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课件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三国鼎立

  案例说 明

  对应教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两子目,旨在使学生按照时序学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以突破教学重点,即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的过 程。在此 基础上, 为解决教学难点作好准备,使学生通过对三国鼎立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三国属于局部统一,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边 疆开发和民 族交融,为 新的统一规模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衰亡

  教师讲述:介绍“历史人物”——曹操及其宏图大志。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 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即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学生回顾所学,理解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 群雄,扩大影响力”。

  设计意图:交代本课的第一条线索——“曹操奋斗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跟随曹操“ 亲历”历史,以实现统一为最终目标。增加课程的情节性、趣味性,为官渡之战的讲述做好铺垫。

  2.官渡之战

  教师讲述 :对比袁绍、曹操的思想认识和性格特点,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过程,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给学生在历史 认知上的错误。启发学生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看材料,理解曹操以少胜多的原 因,讲述已知的官渡之战历史,纠正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带来的历史认知上的错误,概括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略 讲官 渡之战,主要让学生感受 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二、三国鼎立

  1. 赤壁之战

  教师讲述: 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即赤壁之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拓展史料,启发学生从史料中分析曹军的弱点,即曹操之后战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讲述赤壁之战的过程,并利用幻灯片动画来演示具体情节,纠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错误认识(如诸葛亮指挥、草船 借箭等);分小 组合作,探究“赤壁之战对当时中国的割据局面有什么影响”,即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北方大局已定,曹操 为实现统一,下一步该怎么做?认识到三方势力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点,知道赤壁之战的背景。

  阅读史料,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过程,分析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以史论史,论从史出,认识到三国鼎立的历史趋势。

  2.三国鼎立

  师:介绍三国的政权建立和局部发展的状况。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带着问题,学习三国在政治、经济、边疆开发等方面的举措,主要讲授诸葛亮治蜀、孙权开发江南。

  学生思考三国政权能够对峙并存的原因,了解三国在局部发展方面的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国的局部统一促进了地方发展和民族交融,为西 晋的 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联系前面所学,理解三国表面上是分裂割据,实际上是局部统一,稳定发展的历史状况,使学生全面了解三国的历史特征,为其辩证评价三国时 期做好准备。

  三、小结过渡

  教师引用何兹全的一段话作小结:“这个时期在大量的消极现象掩盖下,存 在着积极的因素,国家的分裂为新的统一规模准备了条件,民族间的斗争为新的民族关系的协调准备了条件。”

  历史名事

  黄巾之乱

  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

  这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为了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切断与关中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在朝廷不断衰弱下,反而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188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位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

  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1]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其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除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190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

  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

  195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

  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

  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

  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之战结束后,各地方军阀对东汉皇帝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穰城时战死。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后,反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联手抵御曹操。

  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被黄祖埋伏射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用玉玺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孙策独领江东,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

  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成”,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

  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

  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着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先后因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

  此时期各势力中成绩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韩馥的冀州,继而打败田楷、臧洪、公孙瓒等人,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四处征战,收编黄巾军余部男女老少约十万人,择其精锐组成了著名的“青州军”,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

  曹操奉立东逃的献帝于许昌后,借由朝廷名义来讨伐各地群雄;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势力发展成兖、豫、徐三州、部分司隶、雍州等中原地区。由于袁曹双方的势力持续壮大,最后发生了决战。公元200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又通过几年时间,消灭了袁绍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的势力。通过北征乌丸以及平定辽东公孙康,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又因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 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

  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

  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

  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

  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79193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