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泥鳅苗视频

| 主持词 |

【www.guakaob.com--主持词】

篇一 做泥鳅苗视频
张东亮养泥鳅:提高泥鳅苗成活率出妙招

  

  【导读】:同样的养殖方法,为什么张东亮的泥鳅苗神秘失踪?

  采访:“泥鳅不见了”。

  池中的青苔为什么成为泥鳅苗的致命杀手?

  采访:“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的死亡出不来。”

  看似平静的池塘里,还潜伏着怎样的杀机?

  张东亮是如何让泥鳅苗活下来的?

细微变通出妙招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科技苑》。在浙江省东阳市的积塘湖村,有一位叫张东亮的泥鳅养殖户,他以前养的是商品泥鳅,效益一直不错。可就在2010年,他却放弃原本红火的商品泥鳅生意,改养泥鳅苗,他的这个举动,让全家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张东亮和他的父亲,回想起张东亮当年的这个举动,他的父亲还是有些后怕。

  【采访】:

  张东亮的父亲:因为这个东西搞失败的话,麻烦了,搞得我睡觉睡不好 吃饭也吃不香。

  【解说】:家人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泥鳅苗养殖,是从鳅苗孵化开始,一直养到30天以后,长到4厘米左右,才能出售做商品泥鳅养殖,这期间的管理,都是精细活儿,搞不好,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当时的市场行情,养殖商品泥鳅更容易赚到钱,因为管理上比较省事儿,而且成活率高。鳅苗养殖就不那么简单了。

  【采访】张东亮:家里的人很担心 ,觉得这个技术难关各方面可能过不去 ,比较担心。

  【解说】:规模培育泥鳅苗到底有多难,很多业内人士对此都深有体会。

  【采访】张海琪:最关键的难点 ,在于它的苗期三厘米到五厘米这个阶段 ,死亡率很高,往往都很难实现那个批量化生产。

  【解说】:所以,对于鳅苗养殖户来说,规模化养殖技术真是一道难迈的槛儿。

  【采访】胡新民:在我们东阳市,人工繁殖,规模化繁殖基地不是很多,也只有两家。

  【解说】:人工养殖鳅苗不但难,而且风险大,在别人看来,张东亮是在自讨苦吃,可他还是坚持养殖泥鳅苗。因为张东亮很看好人工养殖泥鳅苗的市场前景。

  在东阳市当地,人工培育的泥鳅苗很少,而市场需求量却很大,张东亮想着,如果养好了,不仅可以多赚钱,还能保护野生泥鳅资源。因为以往商品泥鳅养殖,基本上是靠捕捞野生苗,这一方面是对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养殖户没法克服的难题。

  【采访】张海琪:野生苗是人工捕捞的,所以采用人工捕捞的工具,它容易受伤。

  【解说】:野生鳅苗一旦受伤,在后期养殖过程中,很容易生病死亡。

  【采访】张海琪:从我们前几年的养殖生产过程统计来看,小苗到养成这个阶段,成活率大概是在10%到20%之间

  【解说】:这样一来,养殖户前面省下来的钱,很可能全补后面的窟窿了。而且商品泥鳅规模化养殖,必须有稳定的苗种供应量,野生苗很难保证这一点。

  【采访】张海琪:因为野生状态下可能有多有少,我们想要规模化的量的话,它就难于实现了。

  【解说】:再加上人工培育的泥鳅苗,生长速度比野生的快,所以张东亮执意要人工培育泥鳅苗。结果一养起来,果然像家人担心的那样,他栽了个大跟头。

  【采访】张东亮:泥鳅不见了。

  【解说】:泥鳅苗为什么会失踪呢?原因是在育苗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很容易死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转池,也就是把泥鳅苗从孵化池搬到育苗池里。

  泥鳅苗从出生到苗种长成阶段,并不是在一个地方长大的,在这期间要搬一次家。

  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户转池的时机,大多选择在鳅苗出生后3天左右。一开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尝到了苦头。

  【采访】张东亮:早期的时候,我们也是采用传统的3日龄就下池,但是在喂养了30日龄以后,去捕捞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泥鳅不见了。

  【解说】:活生生的鳅苗,竟然在池里不翼而飞,生不见苗,死不见尸。经过一番排查,张东亮发现了鳅苗大量失踪的原因,可这个答案让他大吃一惊。

  原来,鳅苗失踪的罪魁祸首是这些小甲虫。除了小甲虫,像蝌蚪等生物也堪称鳅苗杀手,这些杀手要是到了一定的数量,这池子里的鳅苗可就无处藏身了。让张东亮想不明白的是,在鳅苗住进去之前,他都会先消毒,为什么水里还会藏着这么多鳅苗杀手呢?

  【采访】唐思军:土池消毒它不能非常地彻底,短时间内容易生长小甲虫。

  【解说】:和水泥孵化池不一样,土池底部的土壤,是滋生鳅苗杀手的温床,即使消毒了,杀手们还是会在几天内卷土重来。再加上3日龄的鳅苗还比较弱小,活动能力不强,容易遭到毒手。

  既然这样,传统的养殖为什么还要在鳅苗出生3天左右就转池呢?

  这是因为,一般孵化池的面积都很小。

  【采访】张东亮:传统培育的话一般都是10到20个平方米。

  【解说】:而泥鳅苗孵化后的第三天,就要张嘴吃东西了,这时候就必须喂食,可水池很小,一喂食,水质马上就变坏。

  【采访】张东亮:容易污染水质。

  【解说】:所以很多养殖户只能在泥鳅苗开口吃料时,也就是孵化3天后给它们转池,这也是业内铁定的规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可却遭受了损失。

  转和不转就成了巨大的矛盾:不转,水质差,小苗要死;转了,有甲虫,还是死。被现实逼到了墙角的张东亮,不得不动起了脑筋,他琢磨着,怎么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让池水不被污染,又能让小苗不受甲虫的威胁呢?思来想去,张东亮决定,他要等鳅苗长大些再转池,先拿孵化池当培育池来用一段时间,让鳅苗在里面多住上10天。等到转池的时候,鳅苗已经长到了1厘米大小了。

  【采访】张东亮:13日龄的时候,由于鳅苗已经有1厘米多长了,这个时候不管从摄食能力也好,躲避天敌的能力也好,活力也好,各方面都已经加强,所以它成活率相对会比较高。

  【解说】:泥鳅苗长大了,即便池子里有甲虫,它也不怕了。可眼下的问题是,池子太小,呆不下13天,那把池子扩大点不就行了吗。

  【采访】张东亮:我们为了生长的需要,我们的水泥池一般都是标准的80平方米。

  【解说】:原来,张东亮把孵化池和鳅苗培育池合二为一了,既是孵化池,又是13日龄前鳅苗的培育池。

  不过,在扩大池塘面积的同时,张东亮还给池子都加上了遮阳棚,因为他知道,池子都是水泥底,而且池水清澈,如果是露天的,阳光充足,池子里就会长青苔。

  【采访】张东亮:水底容易长青苔。

  【解说】:青苔是一种水生植物,喜欢生活在水底,如果阳光照射到水底,青苔就会越长越多。

  您可别小瞧这些青苔,它不但会消耗池塘水中的养分,还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而且,如果鳅苗游到青苔里,它就像一张天罗地网困住鳅苗,直到鳅苗被乱丝缠死。

  【采访】张东亮:长了青苔以后,就像我们这个13日龄的鳅苗,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死亡,出不来。

  【解说】:所以,张东亮给鳅苗培育池加上了遮阳棚。

  【采访】张东亮:这个顶棚,一个好处就是防天敌,第二个好处就是避免光直射下来。

  【解说】:有了遮阳棚,减少了光照,青苔就会大大减少,甚至绝迹。张东亮不用再担心鳅苗因为误入青苔而丢掉小命。

  【主持人】:推迟了泥鳅苗的转池时间,摆脱了青苔和小甲虫的威胁,张东亮觉得,鳅苗应该可以安心地生长,实现成活率提高的目标似乎指日可待,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它的鳅苗又出问题了。

  【解说】:这些鳅苗,可不是在练习“仰泳”,而是得了气泡病。在它们的肚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个明显的气泡。

  张东亮发现,这些得了气泡病的鳅苗,都是6到21日龄的,而其它日龄的鳅苗都没事儿,问题就出在泥鳅苗吃的饲料上。1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变换2次饲料。

  出生头两天的鳅苗不用喂食,因为它可以消耗自身的卵黄囊来维持生存。

  【采访】唐思军:这卵黄囊能够保证它前两天的营养需求,从第三天开始我们就需要投喂鸡蛋黄,来保证它的营养需求。

  【解说】:3到5日龄的泥鳅苗是喂熟鸡蛋黄,而6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喂豆浆。张东亮也是按照传统的养殖习惯这么喂的,可犯病的泥鳅苗,恰恰就是喂豆浆这个阶段的。

  在我国,泥鳅人工规模育苗的时间不长,苗种的培育,基本是借用传统的经验,当鳅苗长到6日龄以后,就往池子里泼洒豆浆。豆浆不仅可以当做鳅苗的食物,还可以肥水,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而无论是豆浆还是浮游生物,都是鳅苗的美味佳肴。可这豆浆对泥鳅苗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采访】张东亮:泼洒豆浆,肥水过快,容易污染水质,小苗容易产生气泡病。

篇二 做泥鳅苗视频
培育泥鳅苗为什么不见了?怎样防止被蜻蜓幼虫吃掉? [科技苑视频]


[科技苑]到底是谁吃了泥鳅苗(20121112)  本视频由CCTV7科技苑官网提供

  湖南通道县的袁立科,看着泥鳅的市场不错,开始搞起了泥鳅养殖,可是当他繁殖出泥鳅苗后,放在池塘里去养的时候,养着养着,相当多的泥鳅苗,竟然就不翼而飞了!

  2009年4月下旬,袁立科用温室大棚成功繁育了第一批泥鳅苗1500万尾左右,他把这些泥鳅苗投放到了外塘里放养,可是放进去没多久,他发现,泥鳅苗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一个星期左右那一个鱼塘里面几十万苗的话,就减少了大概百分之六七十。泥鳅苗每天都在急剧的减少,有些池子厉害的,甚至说得上是全军覆没。

  面对这么大的损失,袁立科心里面非常着急,他的泥鳅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呢?要说水质不好得病死了吧,总的有个死尸吧,可是连一条死尸都没有发现。要说逃了吧,他早就防好了,根本就不可能。

  泥鳅天生就会打洞逃逸,很容易逃走。开始养泥鳅时,他对泥鳅的这种习性很清楚,为了防止泥鳅的逃跑,他们在池塘周围安上了防逃网,这些防逃网都埋到泥里有30厘米,泥鳅钻洞最多能钻25厘米左右,所以有了这个深度,泥鳅逃跑是不可能的。

  逃跑不可能,可是活不见苗,死不见尸,袁立科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泥鳅苗毫无意外是被天敌吃了!由于泥鳅的个体较小,在自然界中,容易受到敌害的袭击,尤其是幼苗阶段,可谓是“海、陆、空”三面受敌。

  为了防止天敌吃泥鳅,袁立科早就搜罗了很多的资料,知道要防哪些天敌,并且为了预防来自不同方面的天敌,他也采用了一整套的防御方法。

  泥鳅的天敌,有一类是水里的天敌,这些天敌可以通过进水口,混到泥鳅池里去,祸害泥鳅。袁立科的泥鳅池,建在一条大河的旁边,河水里,有些野生鱼,象黑鱼这些肉食性鱼类的鱼卵幼苗,会通过进水口进入泥鳅池,长大了后就会把泥鳅当美食。一条2斤左右的黑鱼一天将近能吃掉50多条3厘米的泥鳅苗,他的池子里的损失了那么多苗,要是都被黑鱼吃掉,得多少黑鱼来吃啊。再说了,袁立科当初也想到了这一点,对于黑鱼这类天敌,他早就是防的好好的了。为了预防这类天敌,他们在水源的入口处,做了细致的过滤措施。在往池塘灌水时,用了网纱罩住进水口,这样水里的天敌混不进来,他们在池塘里也确实没有发现这样的天敌。袁立科他们这里的泥鳅养殖场,是建在野外的,这样的环境还有一类天敌,能从陆地上到水里去吃泥鳅,主要有蛇、蛙等等。蛇它可以钻到水里面,追泥鳅吃,它每天它能吃几十条泥鳅,一条水蛇。而青蛙对泥鳅苗也是有很大的危害,它能吃那个小苗,五六公分的泥鳅苗它都能吃下去。青蛙是水陆两栖的,在蝌蚪的时候会吃泥鳅卵,长大以后,一只青蛙一天最多能吃掉20多条3厘米长的泥鳅苗。按这个食量来算,即使池塘里有少数的蛇和青蛙,就是让它们放开了吃,也吃不了这么多的泥鳅苗。

  更何况,对于这一类从陆地上入侵的天敌,袁立科也早就在泥鳅池的四周搭起了围网,将它们都拦在外面了。这个拦网非常有讲究,它水面上的高度要达到60厘米。这个高度我们多次试验,青蛙跳不上,这么高了。

  根据袁立科的分析,黑鱼、青蛙、蛇等都不可能造成泥鳅的大批量失踪,那么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天上飞的鸟!袁立科这里的泥鳅养殖场,是露天而建的,而且靠近山边,生态环境非常好,周围的确有很多种野鸟,象白鹭、翠鸟等等。

  一只鸟起码一天可以捕食半斤左右的泥鳅苗,一到清晨和傍晚,大量的泥鳅都集中在水面上活动,鸟如果成群结队了来,这时鸟抓起鱼来一抓一个准,放开肚子吃,半个月下来,还真是完全有可能吃掉百分之六七十的泥鳅苗的。但是鸟吃掉泥鳅苗的可能性,袁立科也是完全给排除掉了。就是因为鸟的危害最大,他在养殖泥鳅时,是特别注意的。

  池塘都给盖上了天罗地网,让飞鸟无从下口,只能“望鱼兴叹”了,而且这种防鸟方法,不会伤害到鸟,也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可是,海陆空都防住了,那么这泥鳅苗,到底是让谁给吃了呢?

  有一天晚上袁立科偶然发现,在池子里有一种小青虫,正在追着泥鳅苗不停地游动。

  发现这个现象,他猛的一惊,是不是就是这种虫子把泥鳅给吃掉了?还是自已晚上看花眼了呢?这事必须得搞清楚,于是他从池子里把虫子捞出来,放到盆里,到了白天时候再放上泥鳅苗,仔仔细细地进行观察。

  看到这个现象,袁立科诧异坏了,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居然能祸害掉百分之六七十的泥鳅苗?!原来为了预防天敌,考虑的都是大块头的家伙,没想到就是这么不起眼的小虫子,居然让他损失了一百多万!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虫子?它是怎么跑到水里去的?怎么就能吃掉这么多的泥鳅呢?

  袁立科问了附近的老百姓,因为农民跟水里面的昆虫打交道比较多,他们也说这是蜻蜓的幼虫,后面我在电脑里查那图片,那个虫和蜻蜓幼虫是一模一样的,确定它是蜻蜓幼虫了。袁立科赶紧上网去查,原来这蜻蜓看是飞在空中的,但其实蜻蜓的一生里,大部分时间是在水里渡过的。蜻蜓将卵产于水中,在水里长成蜻蜓幼虫,直到羽化变为成蜻蜓才会离开水里。

篇三 做泥鳅苗视频
泥鳅的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

篇四 做泥鳅苗视频
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做泥鳅苗视频】

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㈠场地选择。

泥鳅苗种的养殖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水源充足,进、排方便,能自灌自排更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培育地的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㈡池塘建造。

苗种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 度,池深80-100厘米。池壁应夯实,并用50×50厘米的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 厘米左右。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鱼溜,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要设在鱼溜的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便调节水位。

㈢防逃设施。

养殖池的周围要用网片、钙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在进、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野杂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㈣清池蓄水。

泥鳅苗放养前10天,要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做泥鳅苗视频】

米用1公斤石灰化桨后全池泼洒,消毒。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施肥量为:每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㈤苗种投放

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的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的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池前作“缓苗”处理,即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

种缓缓放出。泥鳅苗的投放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00-2000尾。

㈥调节水质

泥鳅苗种下池后,应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方法是应采取少量多次,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需控制在30-5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要注意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以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

㈦科学投饵。

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在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渐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

少投甚至停喂。一般来说,泥鳅体长小于2厘米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桨,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规格达到2厘米后,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池,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60-80尾为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在投饵时,还要注意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并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㈧病害防治。

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是: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它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气泡病,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发病时,要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的赤鳍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可用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洒。由车轮虫引起的病害,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可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㈨防害防逃。

加强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塘,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篇五 做泥鳅苗视频
人工培养泥鳅苗要注意什么,如何做?

人工培养泥鳅苗要注意什么,如何做?

作者:引用日期:2011年10月17日 15:35

泥鳅自然繁殖比较慢,如何才能高效率的人工培养,书上说的都很模糊,胚胎发育的温度与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水温 28 ℃ 内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水温升高而时间减少。

孵化率的高低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是: 水温 15 ℃ 时为 80 % ;

20 ℃ 时为 94 % ;

25 ℃ 时为 98 % 。

【做泥鳅苗视频】

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 18 一 31 ℃ ,适宜水温为 20 一 28 ℃ ,最适水温为 24 一 25 ℃ 。

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 。即孵化时间与孵化温度、孵化积温呈负相关: 水温在 14 一 21 ℃ ,平均水温 18 ℃ 时,受精卵出膜需 46 小时 45 分钟; 水温在 21 一 24 . 5 ℃ ,平均水温 22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 30 小时 40 分钟; 水温在 23 一 26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4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要 27 小时 40 分; 水温 25 . 5 一 29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7 . 5 ℃ 时,受精卵出膜只需 22 小时。

泥鳅的卵子受精后,原生质向一端移动,形成胚盘。【做泥鳅苗视频】

受精后 2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6 ℃ 时开始第一次卵裂而进入 2 细胞期。 受精后 2 小时 30 分,当水温 19 ℃ 时进行第二次分裂而进入 4 细胞期,也有个别卵已完成第三次分裂而进入 8 细胞期。

受精后 7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9 . 5 ℃ 时进入桑葚期,有的已发育到囊胚期。 受精卵 10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7 ℃ 时,细胞逐渐下包,进入原肠初期,有的已发育原肠中期。

受精后 28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4 ℃ 时,胚体形成,但尚未出现肌节。

受精后 34 小时 40 分,当水温21 ℃ 时,胚胎上形成13 个肌节,眼泡出现,尾部出现 KuPffev氏泡。

受精后 36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7 . 5 ℃ 时,肌节增多至 17 节,耳囊出现;有的已有 22 个肌节,肌肉能够轻微收缩,卵黄囊成为梨形。

受精后 46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9 ℃ 时,心脏形成,每分钟收缩 24次,有少量血液,但血管尚未形成;头部嗅囊长成,尾部脱离卵黄囊,能来回摆动。再经过 2 小时,鱼苗即从卵膜中孵出。

受精卵经过 48 小时 45 分钟以后,鱼苗从卵膜内孵出,全长达 3 . 5 一 3 . 7 毫米,肌节共 40 节,躯干部 27 节,尾部 13 节。体色呈透明状,背部具有稀疏的黑色素。卵黄前端上方有胸鳍的胚芽。卵黄前端和头部具有孵化腺。 2 对鳃丝裸露,可见到鳃丝内有循环的血液;消化道呈直线形,位于卵黄囊的背部,末端(肛门)被鳍褶封闭。卵黄囊位长囊状,前端膨大,紧贴腹部下方,与体轴平行排列。吻部突出,口未开启;吻端具有黏着器官,鳅苗借以使身体悬挂在水草或石块上。系统已形成,居维氏管在卵黄前端,比较粗大,因此和水的接触面也较大,起着呼吸作用。

刚孵出的泥鳅全长 3 . 5 一 4 毫米,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 3 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

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要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篇六 做泥鳅苗视频
如何提高泥鳅苗成活率

以下是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泥鳅苗培育池的条件太差。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鳅苗池条件很差或相当差,表现为单个池的面积太大,或水体过深,或因长年失修淤泥深厚等等。由于面积大,风浪就大,嫩弱的水花鳅苗在近岸风浪的拍击下会有部分损失;由于池水过深、淤泥又厚,水温回升很慢,泥鳅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对策是选用单池面积3亩以下、底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的泥鳅池作培育池,放鳅苗时的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左右。

2、泥鳅池中敌害生物太多。由于有相当多的泥鳅池没有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或用的是已经失效的药物,或在注水混进了野杂鱼的卵、苗、蛙卵等敌害生物,它们与泥鳅苗争饵料、争氧甚至残食泥鳅苗。

对策是必需严格彻底清塘消毒,用刚出窑的块状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注水时一定要在进水口加双层眼网布拦截敌害生物。【做泥鳅苗视频】

3、泥鳅苗池中的残留毒性大。由于清塘时药物用量大、水温又较低,药力尚未完全消失,或由于施用了过量的没有腐熟或腐熟不彻底的有机肥作基肥,导致底层水中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偏高,造成刚放入池的泥鳅水花苗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对策是掌握恰当的施药、施肥量,放苗前在池中架小网箱或打一桶中、下层池水放入少数泥鳅苗先试水,若这些试水泥鳅苗在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可以放泥鳅入池。

4、放苗不合理。比较多见的现象是放苗密度求高、放苗时间求早,有时还将不同批次的泥鳅苗同放一池或将不同品种泥鳅苗也同放一池。有时又忽略了

【做泥鳅苗视频】

调节温差等细枝末节。对策是根据泥鳅池条件、不同品种、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生产管理水平放苗。“贪多”的结果往往是泥鳅苗长得慢、还易暴发疾病;“贪早”也常因强寒潮的袭击造成重大损失。此外,切忌在大太阳下放苗,否则可能出现气泡病;也不能把几批苗或几种苗同入一池,否则会出现大苗吃小苗、强苗吃弱苗的现象、而且培育出来的泥鳅大小悬殊、规格参差不一;外购泥鳅苗放养时一定要“调温”,勿使温差超过2℃,否则也易造成大量死苗。

5、缺乏适口饵料。不少养殖户没有重视施肥培水,或者虽然施了基肥但因施肥时间与泥鳅苗下塘的时间衔接得不好,泥鳅苗下塘后因缺乏食物被饿死或长得不好。对策是:(1)泥鳅苗池在冬闲时彻底干塘,经受日晒和霜冻。这样做有利于消灭敌害生物(如黄鳝、蛙类、昆虫等),有利于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

利于培肥池水;(2)根据泥鳅苗池的底泥厚度、肥料种类、水温等情况确定合适的基肥施用量,施肥时间最好是在泥鳅苗下塘前5-7天;(3)泥鳅苗下塘后每天泼洒黄豆浆(每亩用黄豆浆1-1.5千克);并根据水色,每隔3-5天酌施粪水作追肥,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

6、管理欠科学。追肥、豆浆泼洒得不均匀,造成水质过浓或过瘦,对适口饵料生物(轮虫和水蚤)的繁衍不利,遇天气突变时还易引起泥鳅苗浮头死亡;其次是注水时间过长或注水量过大,泥鳅苗长时间顶流会消耗大量体力,这些是造成泥鳅苗培育效果不理想的因素,生产中应注意克服。

7、长途运输的泥鳅苗放塘时因处理不当导致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光。其原因除了“调温”工作没有做好常出现这类问题外,装泥鳅苗袋内的水质指标

也会因温度的变化、排泄物的分解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可致泥鳅苗中毒呈亚昏迷状态,若在放苗时未经“缓苗”处理,就可能造成大量死亡的后果。对策是先将装苗袋放在泥鳅苗池的荫凉处漂浮1-2小时以平衡水温,直到袋内外的水温温差不超过2℃时才打开袋子。泥鳅苗袋打开后,还不能马上把泥鳅苗放入泥鳅池中去,而应舀少量池水逐渐加到袋内与之混和,以平衡水化学指标。把泥鳅苗倒入大塑料盆内,逐渐向盆中加入池水,这样能更好地平衡水化学指标。仔细观察泥鳅苗的行为,直到它们活动完全正常以后才能放入泥鳅池。

8、泥鳅苗质量太差。亲鱼培育得不好或近亲繁殖的泥鳅苗因先天不足生命力弱,培育的成活率往往不高,且个体大小不均、畸形苗占的比例大;有些泥鳅苗繁殖场的孵化条件差、孵化用具不洁净,产出的

篇七 做泥鳅苗视频
泥鳅苗种的来源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84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