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锹幼苗养殖

| 主持词 |

【www.guakaob.com--主持词】

篇一 泥锹幼苗养殖
张东亮养泥鳅:提高泥鳅苗成活率出妙招

  

  【导读】:同样的养殖方法,为什么张东亮的泥鳅苗神秘失踪?

  采访:“泥鳅不见了”。

  池中的青苔为什么成为泥鳅苗的致命杀手?

  采访:“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的死亡出不来。”

  看似平静的池塘里,还潜伏着怎样的杀机?

  张东亮是如何让泥鳅苗活下来的?

细微变通出妙招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科技苑》。在浙江省东阳市的积塘湖村,有一位叫张东亮的泥鳅养殖户,他以前养的是商品泥鳅,效益一直不错。可就在2010年,他却放弃原本红火的商品泥鳅生意,改养泥鳅苗,他的这个举动,让全家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解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张东亮和他的父亲,回想起张东亮当年的这个举动,他的父亲还是有些后怕。

  【采访】:

  张东亮的父亲:因为这个东西搞失败的话,麻烦了,搞得我睡觉睡不好 吃饭也吃不香。

  【解说】:家人的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泥鳅苗养殖,是从鳅苗孵化开始,一直养到30天以后,长到4厘米左右,才能出售做商品泥鳅养殖,这期间的管理,都是精细活儿,搞不好,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当时的市场行情,养殖商品泥鳅更容易赚到钱,因为管理上比较省事儿,而且成活率高。鳅苗养殖就不那么简单了。

  【采访】张东亮:家里的人很担心 ,觉得这个技术难关各方面可能过不去 ,比较担心。

  【解说】:规模培育泥鳅苗到底有多难,很多业内人士对此都深有体会。

  【采访】张海琪:最关键的难点 ,在于它的苗期三厘米到五厘米这个阶段 ,死亡率很高,往往都很难实现那个批量化生产。

  【解说】:所以,对于鳅苗养殖户来说,规模化养殖技术真是一道难迈的槛儿。

  【采访】胡新民:在我们东阳市,人工繁殖,规模化繁殖基地不是很多,也只有两家。

  【解说】:人工养殖鳅苗不但难,而且风险大,在别人看来,张东亮是在自讨苦吃,可他还是坚持养殖泥鳅苗。因为张东亮很看好人工养殖泥鳅苗的市场前景。

  在东阳市当地,人工培育的泥鳅苗很少,而市场需求量却很大,张东亮想着,如果养好了,不仅可以多赚钱,还能保护野生泥鳅资源。因为以往商品泥鳅养殖,基本上是靠捕捞野生苗,这一方面是对资源造成破坏,另外还存在着一些养殖户没法克服的难题。

  【采访】张海琪:野生苗是人工捕捞的,所以采用人工捕捞的工具,它容易受伤。

  【解说】:野生鳅苗一旦受伤,在后期养殖过程中,很容易生病死亡。

  【采访】张海琪:从我们前几年的养殖生产过程统计来看,小苗到养成这个阶段,成活率大概是在10%到20%之间

  【解说】:这样一来,养殖户前面省下来的钱,很可能全补后面的窟窿了。而且商品泥鳅规模化养殖,必须有稳定的苗种供应量,野生苗很难保证这一点。

  【采访】张海琪:因为野生状态下可能有多有少,我们想要规模化的量的话,它就难于实现了。

  【解说】:再加上人工培育的泥鳅苗,生长速度比野生的快,所以张东亮执意要人工培育泥鳅苗。结果一养起来,果然像家人担心的那样,他栽了个大跟头。

  【采访】张东亮:泥鳅不见了。

  【解说】:泥鳅苗为什么会失踪呢?原因是在育苗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环节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就很容易死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转池,也就是把泥鳅苗从孵化池搬到育苗池里。

  泥鳅苗从出生到苗种长成阶段,并不是在一个地方长大的,在这期间要搬一次家。

  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养殖户转池的时机,大多选择在鳅苗出生后3天左右。一开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尝到了苦头。

  【采访】张东亮:早期的时候,我们也是采用传统的3日龄就下池,但是在喂养了30日龄以后,去捕捞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泥鳅不见了。

  【解说】:活生生的鳅苗,竟然在池里不翼而飞,生不见苗,死不见尸。经过一番排查,张东亮发现了鳅苗大量失踪的原因,可这个答案让他大吃一惊。

  原来,鳅苗失踪的罪魁祸首是这些小甲虫。除了小甲虫,像蝌蚪等生物也堪称鳅苗杀手,这些杀手要是到了一定的数量,这池子里的鳅苗可就无处藏身了。让张东亮想不明白的是,在鳅苗住进去之前,他都会先消毒,为什么水里还会藏着这么多鳅苗杀手呢?

  【采访】唐思军:土池消毒它不能非常地彻底,短时间内容易生长小甲虫。

  【解说】:和水泥孵化池不一样,土池底部的土壤,是滋生鳅苗杀手的温床,即使消毒了,杀手们还是会在几天内卷土重来。再加上3日龄的鳅苗还比较弱小,活动能力不强,容易遭到毒手。

  既然这样,传统的养殖为什么还要在鳅苗出生3天左右就转池呢?

  这是因为,一般孵化池的面积都很小。

  【采访】张东亮:传统培育的话一般都是10到20个平方米。

  【解说】:而泥鳅苗孵化后的第三天,就要张嘴吃东西了,这时候就必须喂食,可水池很小,一喂食,水质马上就变坏。

  【采访】张东亮:容易污染水质。

  【解说】:所以很多养殖户只能在泥鳅苗开口吃料时,也就是孵化3天后给它们转池,这也是业内铁定的规律,张东亮也是这么做的,可却遭受了损失。

  转和不转就成了巨大的矛盾:不转,水质差,小苗要死;转了,有甲虫,还是死。被现实逼到了墙角的张东亮,不得不动起了脑筋,他琢磨着,怎么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能让池水不被污染,又能让小苗不受甲虫的威胁呢?思来想去,张东亮决定,他要等鳅苗长大些再转池,先拿孵化池当培育池来用一段时间,让鳅苗在里面多住上10天。等到转池的时候,鳅苗已经长到了1厘米大小了。

  【采访】张东亮:13日龄的时候,由于鳅苗已经有1厘米多长了,这个时候不管从摄食能力也好,躲避天敌的能力也好,活力也好,各方面都已经加强,所以它成活率相对会比较高。

  【解说】:泥鳅苗长大了,即便池子里有甲虫,它也不怕了。可眼下的问题是,池子太小,呆不下13天,那把池子扩大点不就行了吗。

  【采访】张东亮:我们为了生长的需要,我们的水泥池一般都是标准的80平方米。

  【解说】:原来,张东亮把孵化池和鳅苗培育池合二为一了,既是孵化池,又是13日龄前鳅苗的培育池。

  不过,在扩大池塘面积的同时,张东亮还给池子都加上了遮阳棚,因为他知道,池子都是水泥底,而且池水清澈,如果是露天的,阳光充足,池子里就会长青苔。

  【采访】张东亮:水底容易长青苔。

  【解说】:青苔是一种水生植物,喜欢生活在水底,如果阳光照射到水底,青苔就会越长越多。

  您可别小瞧这些青苔,它不但会消耗池塘水中的养分,还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而且,如果鳅苗游到青苔里,它就像一张天罗地网困住鳅苗,直到鳅苗被乱丝缠死。

  【采访】张东亮:长了青苔以后,就像我们这个13日龄的鳅苗,如果一进去,就要造成它死亡,出不来。

  【解说】:所以,张东亮给鳅苗培育池加上了遮阳棚。

  【采访】张东亮:这个顶棚,一个好处就是防天敌,第二个好处就是避免光直射下来。

  【解说】:有了遮阳棚,减少了光照,青苔就会大大减少,甚至绝迹。张东亮不用再担心鳅苗因为误入青苔而丢掉小命。

  【主持人】:推迟了泥鳅苗的转池时间,摆脱了青苔和小甲虫的威胁,张东亮觉得,鳅苗应该可以安心地生长,实现成活率提高的目标似乎指日可待,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它的鳅苗又出问题了。

  【解说】:这些鳅苗,可不是在练习“仰泳”,而是得了气泡病。在它们的肚子里,可以看见一个个明显的气泡。

  张东亮发现,这些得了气泡病的鳅苗,都是6到21日龄的,而其它日龄的鳅苗都没事儿,问题就出在泥鳅苗吃的饲料上。1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变换2次饲料。

  出生头两天的鳅苗不用喂食,因为它可以消耗自身的卵黄囊来维持生存。

  【采访】唐思军:这卵黄囊能够保证它前两天的营养需求,从第三天开始我们就需要投喂鸡蛋黄,来保证它的营养需求。

  【解说】:3到5日龄的泥鳅苗是喂熟鸡蛋黄,而6到21日龄的泥鳅苗要喂豆浆。张东亮也是按照传统的养殖习惯这么喂的,可犯病的泥鳅苗,恰恰就是喂豆浆这个阶段的。

  在我国,泥鳅人工规模育苗的时间不长,苗种的培育,基本是借用传统的经验,当鳅苗长到6日龄以后,就往池子里泼洒豆浆。豆浆不仅可以当做鳅苗的食物,还可以肥水,有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而无论是豆浆还是浮游生物,都是鳅苗的美味佳肴。可这豆浆对泥鳅苗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采访】张东亮:泼洒豆浆,肥水过快,容易污染水质,小苗容易产生气泡病。

篇二 泥锹幼苗养殖
泥鳅苗养殖投放危险期的度过

  1.关于危险期
   
  刚刚投放入池的泥鳅苗,由于在投放前大多经过捕捞、贮存、运输等过程,加之养殖环境改变,泥鳅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泥鳅比较容易出现疾病和死亡,若管理不善,甚至出现较大比例的死亡现象。由于这段时间相对于泥鳅的养殖过程来说是比较危险的时期,所以很多养殖户也就把它称为泥鳅养殖的“危险期”。
   
  2.危险期的长短
   
  危险期的长短由池塘的水温来决定。在春秋季节末期(水温在15~20尤),此期间放苗危险期一般要经过20~30天;在夏季
   
  等高温季节,由于水温较高,泥鳅发病、死亡都比较快,投苗后的危险期一般为12~15天。
   
  3泥鳅苗危险期的管理工作
   
  泥鳅入池初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泥鳅养殖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所以抓好这一时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尽量减少泥鳅入池初期的死亡率,达到少出现死亡甚至不出现死亡的良好效果,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药物预防泥鳅入池后24小时就要对泥鳅池进行消毒,一般用“益碘”或二氧化氯(漂白粉,有效氯含量5%)连用消毒2天,以后每隔5天,再消毒2天,直到危险期度过。这样,能有效地预防泥鳅的体表疾病。“益碘”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2~0.5毫升;二氧化氯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5克。由于泥鳅在捕捉等过程中出现挤压,在运输中容易食入变质的脏水等,很容易引发肠炎。因此,泥鳅入池后的初次投料就要按每千克料添加2克“肠炎灵”进行预防,并且连续使用2~3天,以后每隔5天左右再投喂2天,直至危险期基本结束。
   
  (2)投料及时按质按量给泥鳅投喂饲料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泥鳅快速恢复体力。关于投喂饲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选择合适的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其食性与鲤鱼比较相似。在选择饲料时,我们没有必要选择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饲料来投喂泥鳅(有的养殖户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以上的黄鳝、鳗鱼、大口鲶等饲料来投喂泥鳅),那样会导致养殖饲料成本偏高,影响养殖效益,但也不能选用蛋白质含量过低的饲料(比如使用猪饲料、鸡饲料等低蛋白含量饲料)来喂养泥鳅。泥鳅对饲料蛋白的要求通常在30%左右(个体较小的泥鳅苗可以使用蛋白含量在30%~35%的饲料;个体较大的可以使用蛋白质含量在26%~30%的饲料进行投喂即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饲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颗粒饲料(由于其投放入水是沉底的,故也称“沉水饲料”),另一种是膨化饲料(由于其投放入水是漂浮在水面的,故也称“浮水饲料”或“浮性饲料”)。在养殖实践中,选用两种饲料来投喂泥鳅的养殖户都有,那么对于刚刚开始从事泥鳅养殖的养殖户,究竟应该选用哪种饲料来投喂泥鳅呢?如果单从价格来看,同一营养标准的两种饲料,由于膨化饲料的加工工序稍多,1吨膨化饲料的价格一般要比硬颗粒饲料贵1000元左右。部分养殖户为什么要放弃相对便宜的硬颗粒饲料而选择价格较高的膨化饲料呢?其主要原因有(
   
  对于刚刚投放入池的野生泥鳅,由于其具有沿塘底寻食的习惯,开食时也必须采用硬颗粒饲料进行投喂。待泥鳅入池养殖的危险期基本过去后,再采用在硬颗粒饲料中加入部分膨化饲料的方法,逐步驯化泥鳅到水面采食,直至完全投喂膨化饲料。对于从繁育场引进的人工繁殖苗,可以在购苗时从繁育场购买少量饲料,小苗运回后,先使用原来的饲料进行投喂,待其基本正常后再逐步过渡到投喂其他饲料。
   
  选择饲料还应注意饲料颗粒的大小。若给泥鳅投喂颗粒过大的饲料,泥鳅不容易把饲料摄入口中,会影响投食的效果。若选择粒径很小的饲料,虽然无论泥鳅大小都可以采食,但小颗粒饲料下水后容易变成粉末,不利于泥鳅采食而造成浪费。因此,我们应根据泥鳅苗的大小,选择比较适宜的颗粒大小,以方便泥鳅的采食和尽可能避免浪费。
   
  在水产养殖比较发达的地区,鱼饲料的品牌和种类都是很多的。对于初涉养殖的新手,我们不能只看价格选择饲料。由于饲料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着泥鳅的生长,而饲料的品质又是很难通过肉眼来鉴别的,尤其对于一个养殖新手而言就显得更加困难。比较好的办法是直接选择比较知名的品牌,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对于一些养殖者反映比较好的饲料或一些经销商推荐的饲料,若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先少量购一点,用一个网箱或小池试喂一段时间,确认其效果后再批量购买。

[1] [2] 下一页

篇三 泥锹幼苗养殖
泥鳅养殖场地模式

一、泥鳅养殖场地模式

泥鳅的养殖池应尽可能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饵料来源丰富、植物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电便利的地方,可利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的水为水源,井水和泉水也可使用 。场地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按照养殖场地条件具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池塘精养模式

池塘养鳅模式是在池中专门养殖泥鳅不套养任何鱼类。常用于养殖泥鳅的池塘可利用鱼塘,稻田改造的池塘、土坑、河沟等均可。一般要求东、西较长,南、北宽20-30米,面积3-5亩,池深 0.8-1.2 米,水深 0.5-0.6 米。池梗路面平整、坡度一致,做好围网防逃,培好水质,移栽少量的浮

水植物。每亩投放“农科10号”幼苗400-500斤,是目前泥鳅养殖行业中主要的一种高效养殖模式。

稻田套养模式【泥锹幼苗养殖】

稻田养泥鳅方式是充分利用稻田的水源,田中天然饵料和杂草,有效的减少了饵料的投喂,降低养殖成本的一种养鳅模式。稻田养泥鳅能促进水稻增产,但要求种植水稻的品种抗肥能力强,穗杆硬,不易歪倒。稻田养鳅需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宽1-1.5米,深0.3-0.5米的集鳅沟,便于捕捞。开挖集鳅沟的土用于加高加宽田埂,控制水位。每亩投放“农科10号”幼苗180-200斤,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泥锹幼苗养殖】

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泥鳅模式是在江河、湖泊、池塘中,用网目为0.1-0.3毫米

的聚乙烯网片制成面积15-20平方米左右的网箱进行养殖泥鳅。网底需落入池底,网底铺 8-10 公分的肥泥,网箱需高出水面40公分以上,防止泥鳅跳逃。在水体饵料充足、水质良好的情况下,每平方米投放“农科10号”幼苗1.5市斤,是养殖泥鳅又一高效模式。

水泥池养殖

水泥池养殖泥鳅模式具有饲养管理方便,养殖设备经久耐用,捕捞容易,水温好调控等优势。一般每个池的面积在80-100平方左右,池深0.8-1米。池底铺15-20公分肥泥,投苗养殖前必须对水泥池进行脱碱、消毒、肥水。一般每平方投放“农科10号”幼苗 2 斤,是发展工厂集约化养殖的高效新模式。

二、泥鳅养殖模式

(1)野生泥鳅苗种养殖模式:这一养殖模式是在每年的4-10月,野生泥鳅盛产时期,在泥鳅销售价格较低的情况下,养殖户把在市场上回收过来的小规格泥鳅作养殖苗种,投放在建好的池塘里养殖一段时间,等泥鳅销

售价格较高时捕捞上市,赚取差价来获得利润。一般每亩投放苗种

800-1000斤(规格多为每斤100-300尾),养殖周期5-12个月左右。在养殖管理精细的情况下,一斤苗种可增重1-3斤,饲料系数为3.5:1(即

3.5斤饲料长一斤成品鳅)。目前国内大多数泥鳅养殖是采用这种模式,这一养殖模式在江苏的连云港、安徽的合肥、山东的微山湖较为普遍,该模式属于高密度暂养,称不上真正的泥鳅养殖。如养殖环境差、技术不过关、管理粗放,特别是没有养殖技术经验的养殖户用这种模式来养殖泥鳅,苗种、饲料投资成本太大、效益低下、养殖风险极大,不适应一般的养殖户。

(2)泥鳅生态养殖模式:这一养殖模式是我们根据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我国渔业工作者几千年的养鱼经验(如肥水养鱼,少投苗生长快,品质好产量大,成品价格高等经验),合理的运用在泥鳅养殖生产管理中。通过我们多年的试养总结证明,其养殖效益十分可观。该模式重点是:先要选择好优良的人工苗种品种,掌握好水质的调控管理技术,在整个养殖期间给水体培育大量的生物饵料来有效地降低饲料成本,并在池中种植浮水经济作物(空心菜、水芹菜等)来调节水质水温,为泥鳅养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般每亩只需投苗种5-15万尾,经4个月左右的饲养管理,每亩可出产优质成品鳅2400-3000斤,这一养殖模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适应,正在国内各个地方兴起,是一种养殖成本低、效益高、见效快,一般养殖户都能接受的养殖模式(具体养殖效益请参照本网站效益分析)

篇四 泥锹幼苗养殖
泥鳅容易养,防敌有妙招

泥鳅容易养,防敌有妙招

泥鳅做为一种水生动物与自然界其它动物一样面临着许多敌害的侵扰和伤害,人类社会要发展泥鳅养殖产业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办法和措施,即要保护泥鳅不被天敌伤害,促进泥鳅养殖产业的发展,又要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好有益的野生动物的和谐共生。这是一项让人矛盾纠结而又十分奇妙有趣的事情。

人工养殖泥鳅从养殖场地的选择到养殖环境的建造再到泥鳅疾病的防控,直到最后泥鳅收获和捕捞都可以按照人类意志在人力能够掌控的范围进行,唯独有一项工作令所有养殖户头疼棘手,这项工作说是简单确让人无从下手,说是易解确让人费尽心机,这项工作如果做好了泥鳅的养殖应该是丰收在望。这个难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会使泥鳅养殖劳而无功甚至还会给养殖户带来意外的麻烦,让人苦不堪言。

这是一件什么烦心事呢?

泥鳅天敌的防御

想知道泥鳅有哪些天敌怎么防御,首先还是先了解泥鳅的

生活习性:

繁殖习性:

食物习性:

泥鳅的这些特性和生长过程都会受到来自水中,陆地,天上的敌害物的侵扰和伤害,可谓是“海、陆、空”三面受敌。那么人们要想养好泥鳅,不让泥鳅受到伤害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办法,即要达到自己养殖泥鳅丰收的目的,又不能违背伤害野生动物的法律规范。

防敌妙招:

1、在泥鳅苗下塘前做好消毒清塘工作以杀灭池塘中的有害物种(如:蚂蝗,水蛇,田螺等母种的存留,以消除后患)

2、在池塘灌水时用网纱罩住进水口,将敌害物阻挡在池塘水体之外(如:乌鱼,黑鱼,鱤鱼和其它肉食性杂鱼,青蛙,水蜈蚣等水中的天敌种源)

3、将鳅池周围用网纱(或其它物体)与堤岸有效隔离围住,一是泥鳅向四围堤坝钻离,逃逸,二是防止陆地上的敌害侵食泥鳅,如:鸡,鸭,鹅,田鼠,水蛇等

4、在泥鳅产卵及幼苗阶段,合理控制池中的水深,幼虫及其它生物的生长,以免造成泥鳅幼苗反被泥鳅的食物吞食的可能。

5、在池中培植适量的水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一是可以给泥鳅提供现成的植物性饲料,二是为泥鳅的活动防暑降温提供天然的活动环境,更主要的是有效的防御阻挡来自天空的天敌伤害(妨碍了天敌的视线造成了天敌抓捕泥鳅的障碍)

6、在泥鳅幼苗生长阶段,蜻蜓幼虫对鳅苗的危害最大,因为鳅苗的幼苗自然繁殖与蜻蜓的繁殖季节正好同时,在此时期,鳅池内可以看到蜻蜓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时而轻浮水面--------“蜻蜓点水”,这是蜻蜓在沾水产卵,并在吞噬鳅卵和鳅苗,其防御办法是用带刺激性味道的烟雾在上方熏赶或在池上打遮阳蓬。一是阻碍蜻蜓在水面上产卵,二是起到了防晒降温的作用。

7、还有一种对难对付的天敌---飞鸟,因为鸟类是人类的保护动物,国家禁止捕杀,但这些鸟确以泥鳅为食,大量吞食了人工养殖的泥鳅造成养殖户泥鳅养

殖的减产甚至绝收,使农渔民为止苦不堪言,造成自然和谐与人类产业发展的尴尬矛盾局面。来自天上的鸟类种类不同对泥鳅的侵害方式各有不同,让人防不胜防,其防御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泥锹幼苗养殖】

⑴ 高空网片围住鳅池四周,拦住飞鸟进入鳅池范围之内

⑵ 用半透明网丝在池上纵横拉线一是防止飞鸟顺利飞行,同时借用网丝的反光刺激阻挡飞鸟进入

⑶ 用大网盖往鳅池(成本较高)让飞鸟无从下口

⑷ 用弓网撑罩鳅池防止群鸟群起攻击

⑸ 用明炮轰吓驱赶飞鸟

⑹ 用铁丝滑道来回驱赶飞鸟

飞鸟天敌有白鹭,翠鸟,海燕,野鸭,野鸳鸯

鹳类,鹭类(嘴尖,细长,直)

矞鸟类(嘴尖,细,长,弯)

琵鹭(嘴细,长,扁平)

信天翁,海燕(嘴厚而宽,略带钢形)

潜鸟,海鸥(嘴尖而短,略带锥形)

猫头鹰(脚爪发达)

其具体的防御方法还有待详细说明,真实有趣的镜头画要等到6月份才能捕捉到。

“听说最近柯岩街道有养泥鳅的农户遭遇白鹭„骚扰‟,我们希望通过你们的报纸,向他们提供一个方法。”昨天上午,富盛镇义峰村青虾泥鳅苗种繁育基地的许国民打来电话,向记者提供了一个“金点子”。

家住柯岩街道海山村的泥鳅养殖户戴大妈,养殖了13亩多的池塘泥鳅,本以为可以走上致富之路,却不想引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白鹭对戴大妈养的泥鳅“情有独钟”,每天都会成群结队前来饱食。于是,戴大妈家的池塘,从5月份投放下泥鳅苗开始,就成了白鹭的“免费食堂”。

对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戴大妈也知道不能打杀,于是只能全家总动员,“揭竿而起”,每天天刚亮就拿着长竹竿巡查在池塘边,驱赶白鹭。“白鹭很早就飞出来吃泥鳅,一直要到天黑下来,才逐渐回它们栖息的树林。”戴大妈说,按照一只白鹭一天吃10条泥鳅,她家池塘里的泥鳅很快将全军覆没。

记者得知戴大妈的苦衷后,四处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走访了解到,我县其他泥鳅养殖户也有相似的苦恼,但他们已经从省农科院找到了对策。

接到许国民的电话后,记者来到富盛镇义峰村青虾泥鳅苗种繁育基地。据了解,从今年5月份开始,该基地进行了野生泥鳅繁殖,培育泥鳅水花苗2000万尾。

许国民带着记者来到养有泥鳅的稻田里,记者也看到了白鹭翩飞的身影。“我是在稻田里养泥鳅的,更容易受到白鹭的掠食。”许国民说,从养殖泥鳅开始,他就请教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如何防御白鹭吃泥鳅,但因为现在还有水稻,暂时不

能实施。

许国民说,由于白鹭是站在田埂上,把头探到水里吃泥鳅的,所以,他们将在水稻收割后,在田埂上搭起架子,向水面横向铺设1米——2米宽的尼龙网。“一方面由于尼龙网对鸟类有威慑作用,能有效防止白鹭掠食,另一方面,我们选择的尼龙网的网眼大,颜色深,网线粗,白鹭看到就会绕开,不会对它造成伤害。”许国民说,他们还去东阳考察过,那边专业养泥鳅的,直接在整个池塘上方铺设了“防鸟网”,有效防止了白鹭的“骚扰”。

据许国民介绍,这种尼龙网价格在每平方米0.5元钱左右,一亩水塘全部铺设只需300元左右,成本也不高,效果不错。许国民最后说,做“防鸟网”一定要下功夫,要细致,不能成为“捕鸟网”。

“如果这个方法真的有效,我们也想试一下。”当记者把许国民的“点子”转告给戴大妈后,戴大妈说,最好的结果当然就是人鸟和谐了。

北京华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电话010-51299998 4008-8383-58

手机:18911738038

篇五 泥锹幼苗养殖
生蚝养殖方法

生蚝养殖方法

牡蛎:别名蛎蛤、左顾牡蛎、牡蛤、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海蛎子、蛎黄、生蚝、鲜蚵、古贲(bì)。生蚝:这种品种是牡蛎品种中个头比较大的品种之一,个头大的一个带壳就能在一市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长或者是养殖在江河与大海交融之处,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海上。由于适合生长条件的限制,它的数量上比其它品种的少,因此它的经济价位一般比较高。它还可以做生吃,有补肾,美容的效果。 1.筏式养成: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介于两者之间。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米。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667平方米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667平方米可吊养10000壳左右。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

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1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午日光曝晒时播苗。2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

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优等滩涂每667平方米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米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厘米,中后期控制在50~60厘米.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667平方米3万粒左右为宜。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厘米以上为好。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1/4~1/3。

4.投石养殖:用做牡蛎采苗器的石块,此时成为牡蛎的养成器材。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要移到养成场养成。养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种:

(1)漫天星:蛎石杂知己无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为5~6块蛎石为1组。

(3)行列式:排宽0.5~1米,排间距为0.6~1.5米。深水养殖可在投石采苗后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获。

5.插竹养殖: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将采到的蛎苗就地稀疏养殖。养成时,蛎竹的排列方式有两种:

(1)直插:以150~179支蛎竹直插成排,排长3~5米;或者以100~120支蛎竹插成排,排中间留有2~3个空档,以畅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蛎竹插成1堆,堆底宽45~60厘米,顶宽33~36厘米,堆和堆之间相距20~25厘米。由5~6堆组成1排,排与排之间相距2.5米左右。每667平方米可插8000~10000支蛎竹。

6.桥式养殖:利用桥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将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进行养成。一般6~7块石条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相连成1列。组间距离为50~60厘米,列与列之间距离1~2米。养成期间,应将石条的阴面与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7.立石养殖: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区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获。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8.栅式养殖:这种养殖方法是在水深2~4米、风浪平静、饵料在此之后内湾设置固定的栅架,架子的设置同栅式采苗。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的挂在栅架

上养。每串长1~1.5米,串间距0.5~1米。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某些底栖敌害生物的侵袭。

近江牡蛎养殖方法

近江牡蛎的养成期一般需要2—3年。 养殖场地 一些地方采苗与养成为同一场地,有些为专门的养成区,一般养成区位于河口湾的外侧,即河口湾的中、下区。养成场的水温月平均周年变化在10—30℃,海水盐度常年变幅在10‰—30‰较好,要求潮流畅通、水质良好、附近无大的工业污染源。 养殖方法:

1、石块贝壳附着器养殖法为滩涂养殖法的一种,常用附着器有石块、蛎壳等。采苗后单个分散播放、分堆或成行播放,因场地和作业习惯不同。一般底质较硬的场地可分散播放,较软的场地采用堆放或成行播放。

2、桩式养殖法又称水泥柱养殖法,也可用来采苗,为滩涂采苗及养殖方法的一种,是目前近江牡蛎养殖最普遍的方法,每亩投放水泥柱数量约1500—2000条为宜。水泥柱插植于滩涂,务求分幅,排列整齐规格化,每幅之间要留作业通道。

3、桥式养殖法以石条或水泥板作为采苗器采苗和养成,6—7块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连成一列,组间距离为50—60厘米,列与列之间距离为1—2米。养成期应将附着器的阴面和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4、筏式养殖法为牡蛎立体养殖法的一种,多用延绳式,养殖的牡蛎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养成的牡蛎多为贝壳采苗器采到的苗种,贝壳用绳索串联,长度依水深而定,吊挂于筏下。

5、联桩吊养法也称栅架式养殖法,采苗及养成均可。一般选择在浅海区,干潮时水深2—4米处,成排安设木桩、水泥柱或石柱等,顶部以钢筋或塑料绳联接,将成串的采苗器悬挂其上进行采苗和养成。这种固定架不随潮水浮动,多设于风浪较为平静的内湾海域,养殖密度不宜过高,每串长1—1.5米,严防触底,以防某些敌害,串间距0.5—1.0米。

6、贝藻套养在近江牡蛎养殖区引入江蓠等藻类进行贝藻套养,有利于优化养殖种类结构,改善养殖水环境,两者在生态上互利,因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呼出氧气,提供贝类栖息生长的需要,而牡蛎等动物的排泄物又可被藻类分解和利用,通过贝藻套养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养殖方式上,可进行底播养殖、立体吊养等,底播的方法可采取江蓠底播养殖、牡蛎水泥柱插养;立体吊养方法可采取江蓠网帘养殖、牡蛎栅架式吊养的组合养殖方式。放养量:江蓠底养每亩150—200千克,网帘每亩300千克左右,近江牡蛎插养每亩5—6万支水泥柱,吊养500千克。

7、育肥近江牡蛎的育肥是把牡蛎在收成前,从养殖场移到咸淡水交界处、水质肥沃、饵料生物十分丰富的水域培育,在短期内促使其肉质部丰满,达到较好的商品规格,出肉率可高达12%—15%。育肥方法有地播式和筏式等,以筏式的效果最好。网笼用旧网片和8号铝水铁线做成直径32厘米、高13厘米左右的双圈网笼。每个网笼内装3龄以上的已脱离固着基的近江牡蛎30个左右。装笼时牡蛎壳顶朝下。网笼吊挂在浮筏下1米左右的水层。每个筏可吊挂育肥牡蛎520笼,约5500公斤,牡蛎经1—3个月的强化肥育即可达到商品规格。 养殖管理 近江牡蛎的养殖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是促进牡蛎生长,提高成活率,增加产量的重要保障。

1、移石对滩涂养殖的近江牡蛎来讲,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石块附着器经常会受到潮水冲击和本身重量的影响,逐渐陷入泥中,若不移动石块位置,贝体容易被淤泥憋死。因此,应移石换位,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可增产5%—10%,养殖期间应移位作业2—3次。

2、抗台风南方沿海多台风,对养殖设施破坏很大。在每年的台风来临之前,应加强设施维护,增强抗风能力,尤其是筏式和联桩吊养式的浮筏和固定架。台风过后若有破坏应及时抢修,扶植倒下或埋没的养殖设施。

3、防止人为践踏地播式养殖的牡蛎只能在滩面上滤食饵料,一旦陷入泥中就无法正常生活而窒息死亡,因此应严禁随意下滩践踏牡蛎,管理人员下滩时应沿沟道行进。

4、疏通沟道应经常检查排水沟是否被淤泥或杂物堵塞,要保持水流畅通,退潮后滩面应尽量不积水,以防水温过高、浮泥沉淀而造成牡蛎死亡。

5、防敌害牡蛎敌害生物多,尤其在广东沿海,敌害生物以红螺、荔枝螺、玉螺类较多,在其繁殖季节更应进行重点捕捉及清除。

收获:

1、收获年龄和季节近江牡蛎的收获年龄为3—4龄,收获季节一般在冬春季,即11月到翌年4月这段时间。

2、收获方法深水的近江牡蛎一般用牡蛎网和牡蛎夹来捕捞,浅水的牡蛎可利用退潮时把牡蛎直接取到船上,然后利用涨潮时船随潮水把牡蛎运到岸上。牡蛎的剥离与开壳一般是利用牡蛎喙和蛎刀。

高产立式养殖法

一、选好采苗海区

牡蛎是一种营固着生活的海产贝类,各地养殖用的蛎苗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采集蛎苗宜选择风浪小、流速慢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质中低潮海区(潮水干露时间3~4小时)。采苗期间的海水盐度以17‰~20‰最为适宜,因在此盐度范围内牡蛎幼体所分泌的胶黏物质最多,一旦在采苗器上附着就不易脱落,采苗效果好。另外,采苗区要有丰富的亲贝资源(即二龄、三龄牡蛎),在采苗高峰期,每立方水体的牡蛎幼体达到250~300只才能采到足够的蛎苗。

二、采苗器的规格和制作

1. 采苗器(水泥柱)的规格。水泥柱规格各地不一,但一般多呈扁平形,宽78厘米、高5~6厘米、长60~80厘米。水泥柱过大会给操作和搬运带来不便,过小也会影响附苗和单位产量。

2. 水泥柱的制作。将水泥(高标号)、黄沙、小石子用水搅拌均匀,倒入木质水泥柱模框,捣实,磨平,抹光即可。在加工制作时,应在水泥柱中间平行放置2根细钢丝(两端不外露),以增加其抗断强度。

三、采苗季节与采苗方式

1. 采苗季节。牡蛎种类和海区环境不同,采苗季节也不同。就浙江沿海地区所养殖的褶牡蛎而言,其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其中以“夏至”至“小暑”所采集的蛎苗质量最好,俗称“霉苗”,具有体质健壮、个体大、附苗均匀、生长快的优点;而在8月份采集的蛎苗,俗称“荞麦乌”,其苗体质弱、个体小、附苗密度过大,不符合生产要求。在亲贝(指二龄以上的牡蛎)首次产卵高峰的半个月内应适时向海区投放采苗器,投放过早容易沉积淤泥和附着藤壶、水芸等一类固着生物,侵占蛎苗的附着地盘,影响附苗数量;投放过迟则往往附苗过密或错过采苗季节。

篇六 泥锹幼苗养殖
泥鳅的养殖技术

篇七 泥锹幼苗养殖
泥鳅养殖技术(八)苗种培育

泥鳅养殖技术——苗种培育

92 泥鳅苗种发育各阶段有哪些特征?

表5—16 鳅苗孵出时间与相应特征

泥鳅苗是指泥鳅从受精卵中脱膜孵出,卵黄囊吸收完毕,鳔功能发挥作用,能平衡游动,并已开始主动摄取外界饵食,尚未出现性分化,下外于向成体体形状变态的早期发育个体。

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此时泥鳅苗都黏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约3天时,已能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

此时应开始喂食,如若不喂,第5天便开始出现死亡,10天全部死亡。孵出后21天,苗长达1.5厘米以上时,活动能力很强,可作长时间游动,其性状特征与成鳅相仿,也就是说,这时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肠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 泥鳅种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形态特征、习性与成体完全相同,自性腺开始发育的个体。

通过孵出后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形态已长成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长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

孵出的泥鳅苗经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转入成鳅池中饲养。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长成体长达6

厘米、体重2克以上的大规格泥鳅种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这个阶段就是鳅种培育阶段。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便可以开始培育鳅种。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用夏花泥鳅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商品鳅。

93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如何划分? 泥鳅苗种培育分为:泥鳅苗培育阶段,夏花鱼种培育阶段,鱼种培育阶段。

94 如何培育泥鳅苗?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00目筛绢袋中在盆水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汁,然后泼洒投喂。这时如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第一天喂1个蛋黄,第二天1.5个,第三天2个,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若是鱼粉,则每10万尾每天喂10克。没有鱼粉的可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连喂2~3天后,待苗体颜色由黑色转变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95 如何准备泥鳅夏花培育池? 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也适宜进行鳅苗培育。一般在放苗前10~15天清整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施适量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865505.html

    上一篇:莲藕套养

    下一篇:开讲了全部视频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