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县直一小 常国珍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小蚂蚁绕树叶边线爬一圈,让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之后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周”是周围的意思,再加上一个“长”字,“周长”是什么意思? 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

随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计算很粗心马虎,很多计算错误。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但是在学生指一指描一描的过程中占用了很多时间,有两个地方比较重复啰嗦;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怎样计算?”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二: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容易接受。这节课老师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揭示数学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生活中的素材是繁杂的,只有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数学信息,且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感悟、验证、推理与交流,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灵活处理教材,通过生活实际感受周长。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动画中事物的观察、图案一周个性化的表示,使学生对“周”有了充分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图案中一周的长短,进而揭示周长的含义。这样在学生动手、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位美国数学家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老师注重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动手围一围、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得到出了长方形、圆形、楼梯形的周长,在探索圆形周长的过程中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楼梯形周长则体现了平移的思想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另外,在教学过程的中,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同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不仅关注了知识,更关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三: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

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四: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

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会测量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一周和什么是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概念

1、看动画初步感知什么是一周。

①同学们,喜欢看动画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课件演示蚂蚁绕树叶边沿爬一周的情

景。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爬了一圈)板书:一周

②(带着问题继续欣赏)这一次请认真观察: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

是在哪儿结束的?(课件演示后生边指边说)

③小结: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圈,我们就可以说是蚂蚁绕着树叶树叶边沿爬了一周。板书:一周

2、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就是绕边线一圈,从什么地方开始就回到什么地方) ①我这儿有一张用吹塑纸剪成的树叶,(贴树叶)你能用粉笔描出它的一周吗?(抽生描,

其余伸出手指跟着比划,然后说说是从哪儿开始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再评价)

②有没有同学从别的地方开始也能描出树叶的一周?(抽生说,师描,其余手指跟着比划) ③小结:(取下树叶)看来我们可以把树叶边上的任意一点作为起点,只要绕着边线描一圈,回到起点,就能描出树叶的一周。

3、迁移类推,感知其它具体物体表面的一周。(语言表述,手指比划)

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请找一找,你能指出

它的一周吗?

4、揭示课题,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①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有长有短,各自的

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 板书:的长度

②揭示课题: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板书:周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

究是内容。

③边说边指出课桌(数学书封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呢?

5、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我们能指出物体其中一个面的周长,那我们的老朋友——平面图形有周长吗?

(课件呈现 )抽生边说边指哪一部分的长度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

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抽生说)通过一问一答进而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周长就是3

条边长度的总和,四边形的周长就4条边长度的总合。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②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课件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指出哪些

有周长?其余的为什么没有周长?(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从而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白

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

③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过渡:同学们现在明白周长的意思了吗?我们能指出身边物体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

长,也能指出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那它们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想知道

吗?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画片、一张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请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

1、学习要求:①先小组商量,再借助工具试一试。②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2、小组合作完成,师巡视。

3、小组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其间师生、生生要互动)

4、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测量。

三、拓展延伸。

1、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一个 , 请问哪一个的周长长? (最后小结在不考虑接头的情况下,周长是一样长)

2、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 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

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

长一些?(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

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假设你就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

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的周长?

2、联系生活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

3、建议并鼓励学生课后去测量周长。

板书设计: 周 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认识周长》说课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周长”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第的内容。这一

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

用也十分广泛。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

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

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帮

助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紧接着呈现几位同学小组讨论的情景,有的用绳子围树叶,有的用

尺子量数学书封面的边,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样安排,一方面

使学生逐步感知了周长的含义,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后一节

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通过美术课也应该明白“边线”的含

义,因此我让学生在 “描一描”“摸一摸” “指一指”“量一量”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

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

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

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

解,所以我只要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情境,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机会,给他们相应的点拨

和指导,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

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设计理念】

本课在展示课程理念中试图突出两个重。一是重操作和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去思

考、探索、实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

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描一描、说一说、指

一指获得感性知识;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主动探索

测量画片和树叶周长的方法。二是重交流,力争组内、同桌、全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多种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

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概念,培

养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不同方法测量周长。

★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理解有不同方法可测量周长。

【教学难点】理解封闭图形,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理解周长的概念

1、看动画初步感知一周。看动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这个第一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

该很有效。这儿我设计了两次看动画,第一次是带着新奇感去看,问看到了什么,第二次是

带着问题看,蚂蚁是从哪儿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的?又是在哪儿结束的?这样通过动画

效果就从视觉上更直观的感受到一周的含义。

2、描画树叶边沿,加深对一周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者比划书空亲自体验

从起点开始,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才是一周。

3、迁移类推,感知其它具体物体的面有一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以及语言

表述,手指比划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

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4、揭示课题,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比课桌表面一周更长(短)的物体表面一周。感受到物体表面一周

有长有短,各自的一周都有一定的长度, 这样就搭好桥梁很自然的揭示出课题。同时初步

体会到物体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的周长。

5、从物体到图形,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①前面的步骤都还局限于在具体物体的面上理解周长,而最终还得落脚到平面图形上。前面

的认知就是为回归到平面图形上做铺垫。呈现 抽生边说边指哪一部分的长度

才分别是它们的周长?我们认识的还有哪些平面图形有周长?通过一问一答进而让学生明

白平面图形也和物体的某一面一样有周长。这样,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

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

②老师设计了一个很有悬念的问题,看来只要是平面图形就有周长,对吗?学生已有认知水

平是很难作出否定回答的,于是老师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让学生同桌讨

论再全班交流,这样轻易的理解了什么是封闭图形,因为封闭图形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也

算一个认知难点。通过读板书,追问:什么图形有周长?封闭图形哪一部分的长度才是它们

的周长?进一步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也强化了对周长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探索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

当学生明白周长的意思后,老师设问身边物体面的周长,封闭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

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欲望,老师趁机提供准备的学具,有直边的画片、边是曲线的

树叶、一把直尺、一根线,学生探索的欲望就更加迫切了,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想办法量出这

张画片和这张树叶的周长。凭借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画片和树叶去量一

量、算一算,在操作中和探求测量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理解周长,同时也了解和掌握一些量周长的一般方法,还让学生体会到化曲为直这种数学方法——转

化。学生汇报演示测量方法也是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综

合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想说明的是虽然薄薄的画片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但我没讲是量长

方形的周长,因为测量和计算长正方形周长是下一课时的内容。

三、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意图是以学生喜好的脑筋急转弯形式和学生急于想证明自己的挑战形式来发展学

生思维,培养空间感,同时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第一个是脑筋急转弯:用3根同样长的

铁丝分别围一个 , 请问哪一个的周长长? (最后小结在不考虑接头的情况

下,周长是一样长)第二个是想不想挑战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课件呈现并设置情景) 福娃贝贝和迎迎早上起来练习跑步锻炼身体,贝贝绕着黄色区域跑一圈,迎迎绕着蓝色区域

跑一圈,请问谁跑的路程长一些? (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小结这是比周长的

长短而不是比面的大小。

四、总结并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总结学习内容后我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自我介绍,就是假设你是某物体的一个面或者是一

封闭的平面图形,请你自我介绍一下,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你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你

的周长?这个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最后是联系生活说说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建议、鼓励学生课后去测量周长。

【教学反思】

一、以活动为基础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新课开始,让学生观察动画,初步感知边线,使学生体会图形一周的长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绕

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这样就把握住了周长概念的基本点。再通过学生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指一指具体物体某一个面一周的长度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进而让学生讨论是

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周长使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封闭”观念,学生通过动手

做悉心理解,加强感受,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进行再现和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通过

这一过程,很多学生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真实意义。

二:、以周长测量策略探究来内化周长的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准备的学具——尺子、线想办法量算出画片和树叶的周长,然

后汇报演示。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图形的边是直线时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而是

图形的边是曲线时可以用绕,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深刻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特殊问题有特殊的解决办法,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

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另外,汇报演示时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虽然还没有做到

很好,但还算达到了预期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

的整体素质。

本节课的遗憾:

1、要是在用笔描画图形一周时,每个同学都印发一张有图形的作业纸,让每个学生都能动

起笔来,这样反馈更全面、真实、有效。

2、学生的交流(特别是生生互动)、语言的表达、学生的操作、及合作意识等很多方面都还不尽如人意。这还需要在老师新的课程理念支撑下对学生的一个长期坚持训练强化的过程。

3、由于我对教学生存的处理有所欠缺,导致生生交流时老师不能自如的应对,用时稍多,加上前面还是有点罗嗦,所以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没有得到展示。总结学习内容后让学生扮演角色来自我介绍也没机会展示。

总之,因为本人能力有限,就当作是为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个研究的现场,还请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以改进我的教学,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谢谢各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五:三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周长 1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

刚刚上的这节周长的概念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周长”的教学是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操作,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为下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研究做准备。

课标对周长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这里“图形周长”不单单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它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而《标准》强调的“指出和测量”则重视的是“周长”概念的建立、概念的表达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实际测量,把探索和掌握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 依照课标要求,我把本课定位在让孩子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整个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但是,教学时我们让学生直观看到的是都是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一说到周长就能想到“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所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突出体现以下几点:

一、 充分感受一周,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

周长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周长的认识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教学时我通过一个大的生活情景,使学生感受一周在生活中的大量存在,唤醒学生对“一周”生活经验的回忆。学生通过看一周、描一周、找一周、比一这一系列活动,理解“周”的数学本质就是起点即终点,并感受到一周有一定的长度,为学生建立起一周的长度这一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对周长进行个性化的表征

当学生建立起“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这一模糊的数学概念以后,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图片,运用个性化的方式对周长的进行表征,学生通过描、指、最后到语言描述,思维层层深入,经历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得到提升。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索图形周长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得到图形的周长,目的想让孩子们明确,在生活中,不同的图形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计算方法。

在交流圆的周长的算法时,引发求异思维,渗透"变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交流楼梯形周长时,渗透平移的思想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多种方法得到图形的周长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想,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从行为上的参与转变成思维上的主动思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整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我想,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新鲜的名词或者说是一些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以新理念来阐释我们的教学行为,把一些所谓的老课上出一种“新鲜”的味道来,我一直比较欣赏一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一并努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六: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为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整节课我争取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所以这节课我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这一难点,我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利用开放性课堂,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潜能。

6.由于自己初步尝试探究式教学,对这种教学方式掌握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失误,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两次小组讨论进行的不够充分,所以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七: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3周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年_月_日

第4周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年_月_日

第5周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年_月_日

第6周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年_月_日

第8周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年_月_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八: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始终。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学生的身高,紧接着,在下边的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考虑到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就比较困难。教学中,学生确实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实际走一千米的路,这样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这样有一部分的学生就能跟实际操场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和掌握。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有了很好的帮助,不过在课堂教学时我带学生下操场实际测量和感知的时候受别的班上体育课的影响,有些学生就显得特别兴奋,有部分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的学生,对于该课的内容的关注度减少了,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达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要出课堂外进行实际方面的操作。我会事先讲清目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

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四边形》教学反思

一、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主要为:信息窗上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使学生认识周长、正方形和方形的周长,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感知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本单元采用的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出的信息图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上升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抽象概念。2、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去感知周长的概念及认识和理解。3、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了借鸡下蛋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掌握巩固了已有知识,也把已有知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你能画出长方形物体的周长吗?”在只画一种,在此基础上又紧随而来的是正方形的周长。

四、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本单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则奉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掌握。加深本单元所学知识,由于教

法得当,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本上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所不足的是有的学生在利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时,变式不灵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时分秒》教学反思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

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四是掌握时间的写法,并能用这几种写法写出种面上所反映的时刻。我还把这课延伸到课外,让他们随时看钟或表,读出自己在什么时间作什么事,加强练习。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反思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九: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何芳

短短的学期教学工作快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数学,许多使用过这套教材的教师都普遍认为:教材较难,不好把握。但这对于我来说,刚好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年、月、日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可能性与数学广角。其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本册的重点,年、月、日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本期的难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一般化,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对待差生学习积极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会积极主动的学习。 由于经验的缺乏,在教学工作中仍会有许多不足,感觉时间少、任务重,对待差生的辅导仍有待加深,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够高,小组合作仍有待加强,没有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别学困生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的意识等。 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克服我的不足,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集体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反思篇十:三年级数学上册《地砖的周长》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地砖的周长》教学反思

平陆县张店中心校 荆红霞

《地砖的周长》主要是探究正方形的周长。通过这节课的讲解,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优点:

1、我设计的“喜洋洋”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

2、教学设计环环紧扣,落实效果好。

3、“自学”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了“放手”,有效的促进了教学中的多种方法的学习,更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建立了由“算法多样性”到“算法优化”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改进:

1、在复习“周长”公式的同时,若在复习一下正方形的特征会更好。

2、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在图中或在题中标出或圈出关键句。引导学生怎样分析应用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1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