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一:三年级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徐蕾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教学内容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课前我播放了动画片哆啦A梦的主题曲,用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再从创设“哆啦A梦和大雄野餐郊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再提问:“你能帮他们公平的分一分吗?”,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教学过程方面: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畅述,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 教学策略方面

从教师的教来看,应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从学生的学来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学生由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

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学生折出了3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比如说:语言不够精炼;时间把握不够;在课堂中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讲解一些知识内容时,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学习分数的意义,关键在于理解“平均分”,所以在情境图说完之后应该多花点时间让学生理解“平均分”。解决了“什么是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是什么样,不平均分又会怎样”等问题再去认识二分之一,就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找到教学中有效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二: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姚志宣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教学刚刚结束。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单元检测,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内容。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对这个单元的教学进行一个小结,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分数意义的认识,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法。

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其实,学生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前两节课是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第二课“分一分(二)”,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分数更深层的意义是表示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教材创设的“试一试”的问题情境,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这一点;课本第60页第3道思考题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所具有的相对性,它不能撇开“这堆铅笔”这个整体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

第三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整体的两个部分。抽象的分数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所以借助图形的直观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种直观的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的发展水平。这部分教材的要

求也是最基本的,仅比较两个分母都不大于10的分数的大小;但它所充分体现的形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却是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和体验的。

第四课“吃西瓜”,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学习同分母的简单分数的加减算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是通往抽象思维的必由之路。理解抽象的分数加减的算法过程,教材中都通过直观的图形来揭示其中的算法原理;在“练一练”中,还再次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数加减,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的意义。但是,学生进行分数加减运算最终必须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为此,学生做了“练一练”中的第2题后,要求他们“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自己去发现“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形式规律,即“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他们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时,才可能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也才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三: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及课堂结构流程图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遄台小学 刘娜

2011-01

教材分析:

分数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和小数之后,又一个关于数的新的领域。这节课是今后学习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探究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练习纸。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2个图形、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妞妞和贝贝在野餐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四个苹果、 2瓶水,怎么分物品?

2、引出: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3、“一半”在数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引出课题:认识分数。

二、活动感知,认识 二分之一。

11、通过分一个蛋糕,引出分数 。

112、刚才我们认识了蛋糕的 ,那长方形的又怎么表示呢?

13、动手折,学生作品交流展示。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 。

113、判断下列图形的涂色部分能否用 来表示。(由最后一个判断题引出)

三、深入感知,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几分之一

(1)、动手折图形,涂色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2)、个别学生作品展示交流。

(3)、小组交流学生作品。

2、教学分数的书写,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1)、以为例教学分数的书写。

(2)、学生给分数各部分起名字。

3、判断: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练习纸)

4、估一估。

(1)、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111分别估长方形的、、 ,课件移动,验证。

(2)、你怎么一下子就估对的?有什么窍门?

(3)总结: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每一份的大小会越来越小

四、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1、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111(1)、图:法国国旗( ) 五角星 ( ) 巧克力( )

(2)、巧克力除了能平均分成8份外,还能怎么分?

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

2、瞧,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1(1)、课件演示把初生婴儿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 。

(2)、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6。

3、播放广告

(1)、广告的画面能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2)、渗透情感教育:当明明最后把手里的一小块蛋糕分给第9个小男孩的时候,明明有收获吗?

师总结:给予别人是快乐的,和别人共同分享是快乐的!

课后反思: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我利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经验,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

二、加强了动手操作,降低了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动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

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两次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学生加深了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实际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搜寻素材,如: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估一估”这个教学环节的最后没有引申到“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再如,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简洁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有效、精彩的数学课。

课堂结构流程图:

开始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四: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小熊维尼请好朋友米老鼠、唐老鸭到家做客,维尼分东西给他们吃。在分一个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

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用一张圆形的卡纸代表一个月饼,把这个月饼平均分给小组同学,先让学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平均分。从分饼入手,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自己创造出四分之一。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单一。教学几分之一,由1/2到1/4中,内容略显单一。

2、知识拓展不够。在教学中讲练结合,在讲练习题时,让小老师讲解过于详细,浪费时间,导致拓展练习没时间做。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相信以后我将加倍努力,积极反思、积极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油田二小 杨林果 2013年11月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五: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单元的开篇课,。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奠定基础。

本课的设计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数学的过程。

抓住“平均分”这一关键词,当学生获得二分之一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让学生动手操作: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涂上颜色。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因势利导:你能用这样的分法或其它方法得到你想要认识的其它分数吗?学生通过画、折、议、比一连的实践操作活动,认其了一些简单的分数,体会到了分数的意义,初步获得了认识分数的方法。应验了“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

二、注重开展自主学习。

在每个“板块”的活动中,都为学生主动去尝试、操作、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突破教材固有的认知顺序

这节课从平均分——得出分数——折图形——画阴影——折其它分数——写法——意义——生活举例——到说说表示的意思结束,教学内容的安排并没有按照传统教材上固有的顺序进行。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课上,通过让学生折、画图形,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有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1、对于低年级的教学,趣味性要求比较高,这样才能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有效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本课在这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复习和新授部分创设的不够。

2、语言还需精炼、简洁,有时候害怕学生理解不够清楚。教学过程中不放心,重复的语言会让学生抓不住一节课中老师的重点语句。因此,以后教学中要不断地修饰,雕琢语言,让科学、简洁、精炼的语言在数学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3、上课节奏有点慢,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上课过程中老师的情绪平淡无奇,难免会让一节课的速度变慢,但学生的接受毕竟要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平淡的节奏会让学生的学习觉得累。因此,以后教学中要适时调控自己的情绪,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感,让学生在更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下掌握数学知识。

一节课中有得有失,想要在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提高,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六: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上周教完了第五单元《认识分数》,并对这个单元进行了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内容,而且可能是因为试卷比较容易的原因,考试的分数都很高。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对这个单元的教学进行一个小结,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分数意义的认识,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分数的加减法。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而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将系统地认识分数。因此,我觉得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分数。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建立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素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3、把学习分数加减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老师要借助图形直观,算理和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七: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美中心上房小学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课一开始创设这样情境4个苹果想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两瓶牛奶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揭示课题:一半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学王国里面的新朋友-----分数。接着设疑,蛋糕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是从中间切开,接着问为什么要这样分,在这样一问一答中引出 “平均分”,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分蛋糕,揭示1/2的意义

设计这个环节有三个目的:一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字王国里除了整数之外还有分数,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意义打下基础。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从这一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培养良好的数感。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2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折法不同,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在生活中找一条彩带,让学生找出1/2在哪里,顺势引路,巧妙迁移,认识1/4.我继续让学生用折一折、涂一涂地方法,折出图形的1/4,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让他们自己想、自己折、自主交流、合作。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汇报。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学生们通过讨论明确了:对于不同图形,尽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4。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 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练习中我分层联系1、课本做一做: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2、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几分之一表示吗?练习中设计了一个没有平均分的图形,和一个是2/5的图形。加强对平均分和几分之一的认识。3、先看一看,估一估,再填上适当的分数。在练习中渗透估算,培养生的数感4、猜一猜,哪个图形比较大。让学生加强对几分之一意义的理解。

几点不足:

1、在演示1/2,让学生感知的时候太急,学生还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对于这个分数还是不理解,导致有的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无从下手。在今后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在这个阶段,1/2这个分数在学生的认识结构中是模糊地,因此,让学生用剪刀进行直观操作,剪下一半,这一半就是这个蛋糕的1/2。学生对1/2的认识仅停留在直观的一个蛋糕的1/2,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让学生感悟分数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再动手操作认识1/2,促进内化。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一直注重强调平均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忽视了,几分之一,涂色部分是这样的一份,的表述。导致在操作过程中四分之一中,学生有的出现四分之二。在今后教学中,在迁移中引出1/4时,让全班说意义,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师适当引导表述完整。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知,但用语言表达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我没有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带来的危害,今后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我愿意锻炼和改变自己。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八: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郁金祥

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讲新课之前,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复习上学期的认识分数,把一个圆平均分,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做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我们是在把一些圆看做是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的认识,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而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对学生说的练习还不够,课前准备工作还做得不是很充分,看来,要想上一节质量高的课,我们确实要多下功夫,要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这样我们的收获才回更大。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九: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分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分一分(一)》教学反思

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分巧克力”出发,引导 学生认识“一半可以用1/2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与描述活动,理解简单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许多操作活动,希望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新知识。课堂伊始,通过“分巧克力”这一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两个正方形与一个圆形,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一半”,为什么要用“一半”来表示,进而思考可以用什么办法表示“一半”,从而给学生渗透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说出1/2表示的意义,并且举出反例说明不平均分的话不能用1/2来表示,加强学生认识分数应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分数”环节,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几分之几),

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在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后,让学生尝试写分数。最后通过分数的历史与生活中的分数的一些例子,让学生更进一步去理解分数,应用分数。从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

这节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继续改进学习:

1、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精确性。

数学课堂,特别是类似这样的活动课堂,教师语言的精确尤为重要,如果教师的指令不够清晰,那学生就很难按教师的要求去做,那课堂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虽然在课前,我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对自己要说的话都做了详细的准备,但因为自己课堂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加上有点紧张,所以自己的课堂表达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所以这节课留给我的第一个思考就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意思地训练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的精确性。

2、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即使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活动,但如果是由不同的教师去组织,去实施,很可能效果完全不一样,除了存在部分客观原因外,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例如这节课中的许多活动,没有能调动所有的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活动很多都是形式化,学生没有真正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自己的驾驭能力不够,对于时间的掌握也是存在问题。

3、要有意识训练学生表达的完整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也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行程的一个关键,这节课,我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表述分数表示的意义,学生表达能力也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分一分二》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的组织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在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获得,都需要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例如:当学生只有把9个小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9份这一种分法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还能把这9个小正方形怎么平均分,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完整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也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参与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不足之处,面对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表述不清楚或不完整时,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应该让学生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听一听问题出在哪,在经过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说出正确的想法,

让他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收获最大的是学生回答的问题使我意想不到,不是我牵着学生走,所以我感到课越上越兴奋,学生主宰着我的发挥,我感到不是在讲公开课,不是在比赛,而是实实在在的考验我驾御课堂的能力,我对我的课堂调控能力基本上还比较满意。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我只是个引导者。本节课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1、设计的一个环节上有些失误。2、做练习时全体学生动笔有些少。3、时间不够了,没能很好的总结。

比大小【课后反思】

在本课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母小于10);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由于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比大小这一课,进一步初步认识分数。本课时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其实,在本课的教学中蕴涵着三种分数比较的方法,即三种比较模式。

1、看图比较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个的模式中包含三个比较环节: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比较分数大小,教材给出的教学情景的目的也是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学生在比较时,可以联想到图形的大小。所以我把例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大小比较的

方法。我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把自己看到的图形,想到的理由进行交流。

2、理解分数,建立“意义比较”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说出填分数的理由和比较分数大小想法,再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图形各涂几格和比较理由,然后根据分数的概念得出结论。在探究比较中,注意比大小的两个分数的特点,进行分类:同分母和分子都是1的分数。这一部分不是由老师教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引导、激励,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推理,归纳。

3、发现窍门,建立“法则比较”的模式在这里,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推理,最后归纳出:分母相同,比较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小;分子是1(分母相同),比较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的法则。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吃西瓜》教学反思

本课以“小熊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 ,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是在学生认识分数和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

三年级分数的认识复习课反思篇十: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0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