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语文上册《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媒体设计

录音机、电脑、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解说: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丁。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入揣摩语句的深层含义,并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

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2.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三:2014人教语文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驳论方式。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神舟五号升空的录像片段,看看中国人的自信力,以此导入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等十五部。

三、背景简介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四、初读课文,过关字词

听课朗读录音,掌握下列词语:

1.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3.诓骗:说谎话骗人。

4.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为现在的事情而悲伤。

5.为民请命:代老百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1.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

(1)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的意思)

(2)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

(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

把这三者联贯起来,其态度是:由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这是报刊上先后宣扬过的三件“事实”,都不过是“公开”的、表面的东西,并不能反映社会的本质和主流)

用了三个事实来反复强调和肯定,即事实已铸成铁案。

2.第二部分(3~8)──驳斥敌论的论点和论据:

根据批驳的对象不同,分两层:

(1)第一层(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明确:“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对反义词衍义造成的。这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三、四两个自然段“有人”是指梁实秋等文人,针对对方三个论据一一批驳。文章用两个假设复句,第一个假设复句,“自信”早已失掉,第二个假设复句,是退一步讲,接着指出失掉“他信力”后可能寻找一条“新生路”,那就是相信自己,“但”字一转,“不幸”得很,走上了一条可怕的路,即求神拜佛、虚无漂渺、精神麻醉的路。这就是上层统治者自欺欺人,以掩盖他们乞求于帝国主义镇压革命的罪恶目的。因此,文中“中国人”究竟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第五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三、四自然段所揭露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2)第二层(6~8):正面提出观点,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

明确:第六自然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明确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承接上文,对“自欺”作了历史说明,指出“自欺”是反动派的老货色,从古就有,于今更甚。“笼罩了一切”说明“自欺”在当时国民党上层社会泛滥的严重性。

这里的“中国人”与上文的“中国人”内涵迥然不同,上文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这里指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国人民。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

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最后鲁迅先生郑重宣告:“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直斥“有人”的无耻谰言。观点十分鲜明,感情十分强烈。

3.第三部分(9自然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含义是: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二、小结

三、作业

1.研讨与练习。

2.列举3个中国人有自信力的具体事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四: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标】

1.体会、探究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泼辣、犀利语言特点。

3.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说出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雪》,选自《野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3、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4、字词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驳论文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6、有关杂文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三、默读课文 明白文意

1: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

敌方论据是:“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敌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

第二部分(3-8):驳敌论,打靶子。

分两层:一层(3-5):针对敌论,直接反驳。二层(6-8):树立观点,间接驳论。 第三部分(9):得结论,立观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文章思路,探究批驳特点

1、思考:作者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 “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 2、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点中:“中国人”, 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敌论据中: “我们” ,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二、小结:

本文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本文论证特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本文论证特点三: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注意加点词语的作用,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

(1)说说第1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第8段)

2、分析语句蕴含的内容,领会其中情感。

(1)课后习题二:分析文中“中国人”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

(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

人”举例。

四、探究及拓展延伸

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人。

2、从文中加点的文字说说你对鲁迅的一点看法。

从加点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

五、达标检测

六、作业

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五:2015-201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课。学习本单元,主要是系统的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学会把握议论文考点的能力。 3.中招考点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直接从文中找出,或能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叙述。概括事实论据,或者为文中某个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认识及其作用的理解。理清论证思路,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分值一般是10分。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系统,理解,分析和考场的应变能力还不够。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学习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的论证方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讨论分析本文的批驳谬论的方法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想知道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吗?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板书课题,作者) (二)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玄虚 省悟 渺茫 脊梁 诓骗 污蔑 搽 2、解释词语。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前仆后继:

1

1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 和 。

2 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3 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4 和 是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的论述,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 板书

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PPT优质课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七:人教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生字词

2、了解作者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他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我们学习。

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的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二、目标:

1、积累字词 2、了解作者 3、诵读课文 4、初步理解课文

三、诵读课文

1、生字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2、生词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辽阔的样子:烟波渺茫。②相隔遥远或久远,模糊不清:渺茫的烟云|一别音容两渺茫|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③无把握;难以预料、期待:前景渺茫|希望渺茫。

诳kuáng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pū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

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3、走进作者: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四、进一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天下通

第二课时

目标:

合作理解课文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二、阅读课文,合作讨论

1、.本文揭示对方什么谬误的论点,有那些论据?

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2)不久:只希望“国联”。(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 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5.作者得出结论是什么?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让学生能自主理解、自主提问,相互交流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

三、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3、、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四、欣赏品味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

“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五、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3、颂一颂鲁迅先生所说的代表中国“脊梁”的几种人。

埋头苦干的人: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人士,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4、说一说鲁迅先生所指的失掉自信力的代表人物。

国民党发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

5、评一评两种类型的人得出结论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悲观失望,妥协投降,

广大人民奋不顾身,坚强不屈。

六、拓展迁移

“中国的脊梁”在今天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七、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写作方法,写驳论文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理解了鲁迅

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八、作业

1、课后练习 2、天下通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人 ┃ ┗ 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八: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6人教版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

态度

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

方面 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

4.解决办法

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

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⑶驳论文简介。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五.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研讨课文三、四部分。

(二)整体感知

文章在批驳对力•论证的基础上作了正面立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三)教学过程

1.指名朗读6~8段,要求学生思考: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3.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齐读文章最后二段。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5.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与本文背景相关的鲁迅的另一篇驳论文《“友邦惊诧”论》,学习其驳论点与驳论据的方式。

(五)布置作业

1.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热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篇九: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教学目的:

1.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的内容。

2.掌握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原文3-5节)或学习文章通过分析对方的论据,指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方法,驳斥对方的论证。

3.理解直接反驳(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例本文3-5节)和间接反驳(通过正面立论来间接驳倒对方论点,例本文6-8节)的概念,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文章在驳斥对方观点的同时,树立自己观点的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给课文列一详细的提纲。

教学重点:

1. 习作者抓住对方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做突破口,反驳对方的批驳方法。

2. 学习作者在批驳对方的同时树立自己的观点的驳、立相结合的批驳方法。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列提纲。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的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特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 引入。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主张,这时我们就要指出对方的观点到底错在了哪,怎么错的,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把这些内容写成的文章就成了议论文的一种类型——驳论文。关于驳论文我们在前一课的《不求甚解》中有点了解。我们今天在学习一篇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有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理解。

二、背景及主题

具体写作时间为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悲观者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抗日的自信心,写下了这篇文章。

整篇文章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反驳论证直接批驳了对方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的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错误论调,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三. 自度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玄虚(xuán) 渺茫(miǎo) 诓骗(kuāng) 慨叹(kǎi) 家谱 (pǔ) 脊梁(jǐ) 抹杀(mǒ) .......

诬蔑 (wū miè) 搽(chá) 前仆后继(pū) ....

mo抹杀long笼罩pu仆人sheng省心 莫mo拐弯抹角 声笼仆xing醒悟pu前仆后继long笼子ma抹布

粱高粱蔑诬蔑摧摧毁慨慨叹诓诓骗  概概括框门框篾竹篾催催促梁桥梁

玄虚:用骗人的手段掩盖实施的真相,诗人迷惑。

渺茫:愿意是只因为遥远而模糊不清,这里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感伤今天的社会。用以形容一种悲观厌世、倒退怀古的消极情绪。 为民请命:请命指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形容为老百姓请求解除其痛苦,保全其生命的美好举动。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一味:单纯的。

四.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对方的观点、依据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和依据分别是什么?

对方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博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对方的依据不久, 只希望“国联”

现在, 一味求神拜佛

作者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有拼命硬干的人,古代有埋头苦干的人,作者的依据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现在有有确信,不自欺的人

三、作业:熟读课文,记忆生字和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中辩驳的思路,分析学习文中应用的论证方法

一、复习

复习上节课中讲到的对方的观点、依据,以及作者的观点依据分别是什么?

二、据上列出结构提纲(边列结构提纲,边据书中红笔段落笔记分析)

1—2)揭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指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一(( 3--5)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从驳论证的角度驳二

斥对方的论点。 明正确的观点。 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三(6—8)从另一方面立论,证

四(9)总结全文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下是不足据的,要看地底

三、小结。

1.在这个顺序中涉及两个名词概念:直接反驳、间接反驳。那么什么叫直接反驳呢?什么叫间接反驳呢?(见学习重点3)

2.小结

直接反驳可以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也可通过驳对方的论据或论证来驳驳倒对方的论点。

我们这篇方章是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例3-5节,也就是说本文是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的。

完成练一

四. 本文语言特色:精辟含蓄——例,中国脊梁。完成练习二

四、作业:练习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