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一:七年级数学上册探究性课题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上册研究性教案---钟表上的数学

摘要:本文以一节数学课为例,说明教师应以生活实际为素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动手、动口、动脑,进

行探究学习,发展思维,积累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对方程及其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数学模型,增强他们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还要以生活实际为素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新课程标准.为此,我设计了《钟表上的数学》一课。

即将升入初二的初一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变质期,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也由经验型向理论型逐步转化.根据这些年龄特点,在本课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从观察操作、猜测估计到实验验证、理论计算,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积极性高,能充分体验到不断探究的乐趣,发展思维,增强自信,提高兴趣。

本课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张扬个性,发展思维,使学生敢于探索和实践,增强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信心,领略数学的魅力。

理论准备:

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经过多长时间,分针与时针重合一次”为解决这个问题,先设计了观察操作,学生每人或每组准备好能拔转的钟表,钟表的指针在圆周上匀速转动。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一些数学信息,并作出定量的描述,如时针、分针的速度等;分针与时针重合可以看作分针追上了时针,类比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学生会想到用方程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并延伸到分针与时针成一定角度的情况,(如: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数学上104页等8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

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猜想、准确运算,从猜测估计到定量刻画,体验什么是数学,并获得一些

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 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坚强克服困难

的意志。

课前准备:

每人或每组准备一个能拨转的钟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列出方程解决钟表中两指针重合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与发现

学生观察自己所带钟表,说说得到的数学信息。

教师结合学生口答板书。

结果预测:

表盘呈(圆)形,均匀地刻有(12)个数字,可代表一天(24)个小时,整个圆周角是(360°),相邻两个数字间是(30°),相临两个数字间又有(5)个小格,每个小格是(6°)。

分针比时针转得快,分针每小时转(一圈),时针每小时转 (1圈)。分针每小时转(360°),时针每小时转(30°), 12

分针每分转(6°),时针每分转(0.5°)。

1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 设问质疑,实验探究

1、 教师:我们一起看看表针转起来有什么规律?

学生动手做:把表拨到O点。说出时针与分针重合。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时间,时针与分针再次重合,

学生操作实验,拨动钟表,说出大约在几点几分时针与分针又一次重合。

结合预测:约1点55分左右,

2、教师引导:你能准确计算出这个时间吗?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巡视、点拨。

结果预测

学生联系刚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及应用的知识,会想到运用方程这一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方法一:设又过X小时,时针与分针重合,列方程得 1X=1 12

12 解得X=(小时) 11

1255 小时=1小时5分,即在1点5 分两针再次重合。 111111 X-

方法二:设1点X分,两针再次重合,列方程得

6X-0.5X =30

5 11

5 所以,1点5分,两针再次重合。 11 解得 X=5

方法三:设0点过X分,时针与分针再次重合,列方程得

6X-0.5X=360

学生主动观察,大胆发 言,给学生创造一个轻 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提到用方程这一数学模型解决。而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又一难点,在组员间的交流中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 造性,必要时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激发,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经过这个问题的探究,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数学结论 的准确性和确定性。

解得 X =65

所以1点55 115分, 两针再次重合. 11

3、每组选代表上讲台汇报探究成果(探究结果、思路与方法)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及成果给予肯定表扬,并激励他们向新问题挑战。

2点多少分,时针与分针重合?

3点多少分,时针与分针重合? „„„„„

学生分组解答,每组派代表说出结果。

教师:根据以上探究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学生口答 结果预测;每过655分,时针与分针重合1次。 11

2.教师;进一步提出新问题,一天24小时,

时针与分针重合多少次?

学生分组研究讨论,选代表说出本组研究方法和结论

结果预测:

方法一,通过转动表针,发现一天重合22次,

方法二,列式计算,24×60÷655=22(次) 11通过引申,提高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方法三,推算,0点和24点算一次,11点60分即

12点一次,故24-1-1=22次,

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

四、小结及作业

1、学生主动发言,谈谈学习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获得探究方法并将

2、教师布置作业:课下继续研究钟表,如:什么 课题的深入探究延伸到课

下,获得更大收益。 时刻,时针与分针呈30º角、90º角、180º角。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使探究学习步步深入。教师要真正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关注到每个学生,倾听他们的讨论,洞察他们的思路,清楚他们遇到的困难,给学生必要的点拨,充当好参谋、合作者、欣赏者。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如建立方程模型这一关键环节,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不能把自己的思路强加在学生头上。事实证明,学生经历问题、困难、挑战、成功的过程中,时时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充分发挥合作优势,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令老师感到惊喜和振奋。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二: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课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课题

中学语文

课题一 《短文两篇〃贝壳》(人教2001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二 《短文两篇〃第一次真好》(人教2001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三 《春》(人教2001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四 《散步》(人教2001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五 《皇帝的新装》(人教2001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小学语文

课题一 《桂花雨》(人教2003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

课题二 《钓鱼的启示》(人教2003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

课题三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人教2003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 课题四 《落花生》(人教2003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

课题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

初中思想品德

课题一 《认识自我〃感受青春》(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二 《学会交往〃我和父母》(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三 《学会交往〃师生情谊》(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初中数学

课题一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5.1.1相交线

课题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5.3.1平行线的性质

课题三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7.2.1三角形的内角

课题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8.1二元一次方程组

课题五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小学数学

课题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线与角〃线的认识》 课题二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章《线与角〃旋转与角》 课题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乘法〃卫星运行时间》 课题四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章《除法〃买文具》

课题五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生活中的负数〃温度》 初中英语

课题一 湖教版七年级上册

Unit2 Looking Different

Topic2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ectionB)

课题二 湖教版七年级下册

Unit7 The Birthday Party

Topic1 When were you born? (SectionA)

课题三 湖教版八年级上册

Unit2 Keeping Healthy

Topic1 You’ll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 (SectionA)

课题四 外研教版八年级下册

Module2 Friendship

Unit1 Can you tell me where you’re from?

小学英语

课题一 《开心学英语》第3册 第7课

Where are my glasses?

课题二 《开心学英语》第3册 第11课

Whose bag is this?

课题三 《开心学英语》第5册 第5课

It's cold in winter

课题四 《开心学英语》第7册 第3课

How often do you go hiking?

课题五 《开心学英语》第7册 第9课

初中音乐

课题一

课题二

课题三

课题四

课题五

小学音乐

课题一

课题二

课题三

课题四

初中物理

课题一

The green fish is the biggest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第十三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青春舞曲》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第十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伏尔加船夫曲》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第十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第十四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第三课 花城版、广教版小学音乐第二册第五课《划船比赛》 花城版、广教版小学音乐第二册第七课《如果你高兴》花城版、广教版小学音乐第四册第七课《螃蟹歌》 花城版、广教版小学音乐第八册第五课《茉莉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非洲鼓乐》 《十送红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题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

课题四

课题五

初中美术

课题一

课题二

课题三

课题四

课题五

小学美术

课题一

温度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嶺南版初一美术第13册第一单元: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 嶺南版初一美术第13册第二单元:校园采风 嶺南版初一美术第13册第三单元:多彩的团队美术活动 嶺南版初一美术第13册第四单元:汽车畅想曲 嶺南版初一美术第13册第五单元:静物的构图与色彩 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三单元《我和我的伙伴》第八课时 《表情丰富的脸》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 《校园风景》 《传情达意的环保贺卡》 《汽车的造型》 《向画家学习构图》

课题二 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三单元《我和我的伙伴》第九课时 《休息的人》

课题三 岭南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三单元《我和我的伙伴》第十课时 小学体育

课题一

课题二

课题三

课题四

课题五

幼儿园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活动五

活动六

《我喜欢的运动》 人教版三至四年级第五章:投掷与游戏 P77 人教版三至四年级第9章:武术 P1503 人教版三至四年级第10章:韵律活动与舞蹈 P160 人教版一至二年级第2部分:游戏—运球接力人教版五至六年级第3章:田径—跳远 P46 计算:认识时钟 (大班) 语言:儿歌《天上有些啥》 (大班) 语 言 活 动 内 容 儿歌《天上有些啥》 青蛙给亮晶晶的星星打电话 “喂,喂,小星星,天上有些啥?” 星星告诉小青蛙: “天上可美啦! 金灿灿的太阳红彤彤的晚霞, 风妈妈的摇篮里躺着云娃娃, 明亮的月亮宫殿就是我的家。 喂,喂,小青蛙!” 健康:家居安全 (中班) 音乐:音的长短 (中班) 社会:团结力量大 (中班) 科学:磁铁真好玩 (大班) P13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三: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4课题学习(第一课时)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四: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第一章有理数导学案

第一章 有理数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边阅读边思考教科书中的问题)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问题:(课本第3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某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__________ ,小华体重增长_________ ,

小强体重增长_________ ;

(2)六个国家某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

法国___________ 英国__________

意大利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完成练习P3的T1,T2

3、归纳只要问题中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都可用 和 分别表示它们。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题到第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45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311,+3.1,,2004,+2010; 22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总结反思】:

课题:1.1正数和负数(2)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自主探究

阅读思考(课本第4页思考问题)

回答:图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是什么?你能举一些用正数、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课堂练习】

1.课本第4页练习第1-4题和第5页复习巩固T1-3(分组检查评比)

2、分组完成(课本第5页)4-8题然后展示讲评(教师评分10,8,6,4,2,0分,还可适当加分)

【要点归纳】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拓展训练】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总结反思】:

课题:1.2.1 有理数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标准分类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那么你能写出3个不同类的数吗?.(4名学生板

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12个数,我们将这4位同学所写的数做一下分类; 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引导归纳:统称为整数,统称为有理数。

问题2:我们是否可以把上述数分为两类?如果可以,应分为哪两类?

师生共同交流、归纳

2、正数集合与负数集合

所有的正数组成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集合

【课堂练习】

完成P6练习T1和T2(做在课本上)

1.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 15, -1213, -5, , , 0.1, -5.32, -80, 123, 2.333; 915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五: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方向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选题参考方向

以下提供的是课题选题内容、问题或方向,请酌情修改并确定!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2、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3、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

4、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5、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

6、关于学习困难的系统研究

7、初中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

1、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3、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

4、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

5、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相关知识背景研究

6、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7、各年级可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梳理与分析

8、计算教学如何体现数学化思想?

9、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

10、关于人教版"阅读与思考"内容的解读

11、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3、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4、练习课的设计策略

5、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

6、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7、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8、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9、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

2、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3、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4、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5、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

6、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

7、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

8、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9、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研究

1、初中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初中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六、其它问题或课题

1、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初中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7、如何让数学教师工作既"确保目标实现,又减轻工作负担"?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11、如何提高新手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六: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课题学习(第二课时)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七: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总体介绍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总体介绍 2011-08-13 10:24:51| 分类: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字号 订阅

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简介 原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 李海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包括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四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课题学习”三个领域,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1.1、本书的内容与课时.

本书供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⑴第一章有理数,约19课时。

⑵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约8课时。

⑶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约18课时。

⑷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约16课时。

1.2、本书的课程内容与学习目标.

⑴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①教科书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正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

的概念,这不仅是实际的需要, 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的需要;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 ②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⑵第2章“整式的加减”包括两节内容。这两节内容都是由章前引言中的问题引出的。

①章前引言中,教科书以2006年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为背景,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设计了几个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对式子进行化简等,为引出单项式、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等概念和法则提供实际背景,使学生感到学习这些概念和运算是实际的需要。

②第2.1节“整式”主要介绍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及其相关概念。教科书从章前引言的问题(1)入手,结合“思考”栏目的几个实际问题,引出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等概念。并类似的通过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引出多项式、项数和次数等概念。

③第2.2节“整式的加减”的编写充分重视了“数式通性”,在

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教科书利用章前引言中的问题(2)和问题(3),结合对所列式子的化简,研究了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内容,进一步归纳得出了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

⑶本书的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①在本章,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教科书首先从一个行程问题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用含x的式子表示有关数量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体验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接着从讨论解方程的需要出发,认识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地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

②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了若干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

想提到新的高度。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等到提高。

⑷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 ①教科书首先从大量的实例入手,通过实物和具体模型,让学生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直线和点等概念,能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等活动,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都是一些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比较复杂的图形都是由最简单的图形组成的,有关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也是研究比较复杂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的必要基础,有关它们的画法、计算,也是有关复杂图形的画法、计算的基础。各种简单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句等,也与以后各章的学习密切相关。

③教科书在第4.1节“多姿多彩的图形”之后,在前一学段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的基础上,给出了它们的表示方法以及线段大小比较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探究,给出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例,给出了关于角的概念,角的两种定义,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补角和余角等内容。

1.3、本书的编写特点.

⑴承上启下,注重基础。

①本书作为七~九年级的六册数学教科书的第一册,应是前两个学段数学教科书的后续。因此,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ⅰ例如,学习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运算,都必须从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的概念及运算出发: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离不开对已学过的数的认识;有理数的运算,当符号确定后,就归结到已学过的运算上去;当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之后,原有的运算律仍然保持。

ⅱ再如,第2章“整式的加减”的编写与列出整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密切联系的,而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建立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之上的。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等,这些知识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编写时,也充分注意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在整理小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在本章第2.1节的一开始,教科书就提出问题“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这个问题实际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数到式过程,体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为下面继续学习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进行引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八: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

1

2

3

4

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九: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

案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 立体整合教材:(第1章有理数为例) 一、横向整合教材内容

(一) 单元知识按照教材编排逻辑顺序的层递性关系。

(1)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利于对负数进一步的认识,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绝对值可以促进对数轴概念的理解,也是数的的小

比较,数的运算的基础。

(2)加法、乘法主要掌握符号法则(合理性),掌握减法、除法如何由加法、乘法转化而来。

(二)不同的知识模块间的联系

(1)整式的加减、乘除法充分利用“数式通性”,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例如:有理数的加减与整式中合并同类项之间的联系(系数相加减);有理数的乘除与整式的乘除之间的联系;有理数中分数的表示与分式之间的联系(表示形式);有理数的乘法分配律与二次根式的加减之间的联系。

(2)从“数到式”共同体现类比、抽象、概括等学习方法,使学生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逐步掌握“特殊-一般-特殊”“具体-抽象-具体”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课题研究篇十: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题:4.3.1 角》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题:4.3.1 角》导学案

【学习目标】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学会度、分、秒的换算和角度的计算。 【自主学习】 【学习导航一】阅读教材132页,独立完成以下填空:

(一)角的定义:

1.静态的角:有 的 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 ,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 .如图,顶点为 ,边为射线 与 。 2.动态的角:角也可以看作一条 绕着它的 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3.周角和平角:射线OA绕点O 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 成 时,所成的角叫做 ;继续旋转,OB与 OA 时,成的角叫做

练习:下列图形不是角的是:

① ②

(二)角的表示方法:

(2) (3)

记作:(1) 或 (2) (3)

(三)角的度量:

(1)角的度量工具是 ;角度制度量单位有: 、 、 。 (2)1度角的定义,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 度的角. (3) 1度= 分,1分= 秒. 或1°= ′,1′= ″. (4)1周角=_____°,1平角=_____°. (5)1周角 = 直角 = 平角。

练习:①若∠α的度数是23度13分36秒,记作_________。

00

②(37.145) = 度 分 秒;9830′18″= 度。

温馨提示:

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2、角的度、分、秒与时间的时、分、秒一样,都是60进制,计算时:借1当成 ,满60

进 , 化大单位为小单位用乘法,反之用除法。 【巩固练习】

(1)0.4°= ′ (2)37.145°= ° ′ ″

(3)73°36′= ( )° (4)51°24′36″= 度

【当堂检测】

1、(1)10.26°= ° ′ ″(2)56°36′=( )°(3)8°44′24″=_____度。

2、(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1为 ,∠ 2为 ,∠3为 ; (2)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的角是

3、38°15′和38.15【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449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