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优秀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

小结:用两个长方形拼,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当长是宽的2倍时,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横着拼时,新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宽的长度;竖着拼时,新的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长的长度。

(四)综合运用,实践提炼

1.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1题

(1)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大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2)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2题

(1)用绳子演示捆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彩带的长度等于盒子两个长、两个宽、四个高及打结的长度和。

(2)再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出示一张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手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剩下长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张A4纸的长和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下面我将分教学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随想这三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我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思考。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道了它们的特征。本届教学就是要在这一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课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针对现今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并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同一板块的知识体系出发,合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一课时教学。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只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 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原则,扩展周长概念。变周长概念“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这样处理,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又为学生今后学习平面曲线图形的周长打下了基础。

第三、 以实践性为原则。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富有一定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四、 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运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基于以上教学思考,我设计本节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今天,龟兔要进行第二场比赛。裁判员小猴正在宣读比赛规则。(电脑演示)小兔一听马上提出抗议(电脑演示)。小猴也搞不清楚(电脑演示)。同学们,你有办法啊知道吗?

[播放学生所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既创设了乐学的情境,又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更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接下来,反馈交流 自主探究。

第一步,认识周长。小兔分别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草地跑一圈。教师提问:谁愿意来指一指小兔跑过的路线?这条路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由此,你能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指一指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你能举出周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第二步,研究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教师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学具,让学生想办法比较龟兔赛跑路线的长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也可以自由讨论,共同交流。同学们得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绳子先“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像车轮一样先“滚”一周,再量出长度;有的先把两个图形的边“拆”开,接起来,再量长度;还有想出先量出它们边的长度,然后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再比较。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去寻找、去发现,体会到解决问题应从方法策略入手,而这种数学素养正是学生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指出,刚才大家用“围”、“滚”、“拆”、“算”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果现在我们要计算一个很大的长方形草坪的周长,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兴趣。教师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反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般有3种方法:

方法1、把长方形的四条边连加:长+宽+长+宽

方法2、运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2个长+2个宽

方法3、方法三就是在方法2的基础上,更灵活更简便的得出,两个长加两个宽也就是:(长+宽)×2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一般也有3种方法。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类推出方法1和方法2。根据正方形四条边长都相等的特征可以得出方法3,用边长×4。

第四步:用自己的话告诉小猴正确答案。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找策略——析思维——看演示——想算法的教学步骤。这样数与型的一一对应,图与式的相互诠释,学生清楚的领会到了解体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维又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发展了个性。]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反馈互动 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帮爸爸妈妈计算台布花边和镜框的周长。

1、妈妈买来一块长方形台布,长5分米,高4分米,她打算在这块台布的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2、爸爸打算把一个长方形镜框的四周用铝条镶起来,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请你算一算最少需要铝条多少分米?

帮李老师和王爷爷求出花圃边长和篱笆的长度。

3、总务李老师用60米的铁丝正好将一个正方形花圃(如图)围起来,这个花圃的边长是多少米?

4、王爷爷家有一块正方形菜地(如图),他想用篱笆把菜地围起来,篱笆长多少米? 以及动手摆一摆,动脑算一算。

5、有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请你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想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又应该是多少厘米呢?

[以上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思考题如下:

刚才,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龟兔赛跑的路程是相等的,这次小兔克服了轻敌的思想,努力去跑,终于得了第一名!现在就请你来计算领奖台上的地毯长度。(电脑演示)

[这样课前质疑,课中探索,课尾照应,均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来贯穿,学生参与其中,其乐融融。]

最后,我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随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三: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青泥中心小学 曾小梅

一、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本课时的目标分别为:

1、通过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理解周长的概念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两个教学重点我是这样来突出的:

1、理解周长的概念

这个重点我是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导入

上堂课我们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谁能说说“周”是什么意思?“长”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理解认识周长这个概念

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说出哪部分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然后再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让学生说说周长。如书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篮球场的平面等。

第三步:总结归纳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周长,这时要将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讨论、总结、概括什么叫周长?最后得出围在每个图形边长的和,叫做这些图形的周长。这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自然的、主动的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老师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只起到了点拔的作用。

2、周长的计算这个重点分两步进行

(1)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题,谁能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请你想几种方法来计算周长?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②用长方形滚动③各条边相加。这是一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练习。在没有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学生的思维状态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无疑都是一种好办法。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用长方形滚动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过量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只要量长和宽就行。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学中也使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迁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求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并要求说出你这样做的依据。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至会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长+宽+长+宽”其实这就是用绳子量和长方形滚动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长×2+宽×2”这是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来做的。

③(4+3)×2也就是“(长+宽)×2”长和宽折起来,长方形周长就是长边与宽边和的2倍。

2、讨论总结、归纳方法

再次讨论,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是“(长+宽)×2”。

感知—探索—发现—赏析—创作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造船等行业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学生是中心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4.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规律的过程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文章来源: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二、整个活动过程叙述。

1、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1出示CAI课件伴音:同学们,正是金色五月,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在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动画呈现):在美丽的大自然有房子,蝴蝶、草地、嬉戏的孩子„一片迷人的景色!

(2)自由走进美的世界。让我们一路尽享美景;学生欣赏教者提供的图画。(包括动物、花、草、水果、生活用品等)

交流感受: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图形为什么如此美?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板书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想知道轴对称图形方面的什么知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来学习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2、探索轴对称图形美的规律。

(1)出示小组探究目标: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1提供蜻蜓沿对称轴对折、重合的动态演示过程。

2动手操作:用自己所带的学具(树叶、图片、剪刀、纸片)折一折,剪一剪,自己探索。

(2)小组分工合作,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整理探究结果。

(4)交流研究结果,发现美的共性。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结合实例讲解。

小结: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导,将问题激励、研究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开展有效的研究,促使人人都有发现,人人的发现都有价值。在自主欣赏、参考动画的同时,也可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在说到探究计划时对于小学生不是专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四: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资料:说课稿(名校精编资料)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是2012年经过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主题图 “篮球场的周长”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自己尝试探究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解决生活中解决周长计算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线段、长度单位、长度测量和周长的概念,已经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对于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还不清楚,需要在教学中适时渗透;虽然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学习起点,但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给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2.在测量、计算过程中,探索求周长的策略,感悟优化、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测量周长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不仅关注周长概念、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计算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得教学目标逐渐“加宽”,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为了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取有趣活动方式,丰富学生感知。

学生建立一个数学概念的过程并不简单,教师要提供丰富的、生动的具体材料,让学生去充分地感知,去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建立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现实的篮球场周长以及三角形、一般四边形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感知;提供给学生细线、直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等活动材料,让学生在“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估一估、算一算”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概念。

2.开放学生学习时空,经历探究过程。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对周长的认识和积累的学习中的测量经验,让学生尝试猜测后再进行计算,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不同的算法交流中,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经历了探究学习的过程。

3.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空间观念。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还原成空间图形的原型,清楚认识各种方法的本质都是求四边之和,利用空间图形的直观优势进行比较与沟通,从而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动态演示的优势,将长方形的各条边分解组合,放在同一条线上,累加成一条线段,从而直观发现其周长的算法。这样,引导学生在直观的空间图形、具体的计算方法、抽象计算公式之间建立准确的联接,从而实现了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说教学过程

美国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教学的四阶段理论。它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数学知识是个体在解决所感知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依序建构了心理活动(Action)、过程(Precess)和对象(Object),最终组织成用以理解问题情境的图式结构(Schema),取这四个阶段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命名为APOS理论。下面着重介绍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教学过程。

1.活动阶段

活动阶段,是指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活动,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内化、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给了学生丰富的活动空间。根据这一理论,要给学生提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情境,并通过找长方形、描线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上课前,把学生带到篮球场上,组织学生沿着操场长、宽边列队,从而围成一圈;还可以让学生沿着篮球场的边线跑一圈,体验篮球场的周长;学生分小组用卷尺测量篮球场的周长。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周长的意义是什么,描出篮球场的周长是哪些边的长度之和。让学生从已经建立的周长概念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思考图形的周长,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图形的周长的一般算法。

可见,课前的围边、跑步、测量都是长方形周长在生活中对应的“数学原型”。由于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这些原型做进一步的筛选和加工,更适合于学生的学习。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就是建立在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概念,知道它的周长就是指四条边的长度之和,那么计算周长就是用算式进行表征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出围着的长方形边长的和,叫做它的周长。

2.过程阶段

当活动经过多次重复而被个体熟悉后,个体会在头脑中进行一种新的关于概念的内部组件,将活动内化一种过程模式。

首先,让学生在实际感知篮球场周长的基础上,通过设问“如何计算篮球场的周长”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明确只有知道了长和宽才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先量后算;然后,教师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小组合作研究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向学生说明活动要求后,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个性化的算法,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再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计算的方法,小组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动态显示将长方形的各条边放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结合图形与算式,解释计算的方法,从而归纳出各种算法,感受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

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组织学生讨论:“那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是一个策略性知识,它的理解和掌握一般是在体验和比较的基础上完成的,其中方法可以是低层次的,也可以是高层次的。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和沟通,让学生明白各自的方法是怎么得到的,进而实现方法上的融会贯通。对长方形周长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和筛选,是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是一个自我判断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别人的思考和体验都无法替代。

最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了学习的迁移,达到了“教是为了不要教”的理想效果。

3.对象阶段

随着过程的不断深入,程序逐步变成一种心理“对象”,这是已经了解了概念的本质,可以进行形式化的定义并赋予符号。

在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引导它们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概括,还可以用符号来表达,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由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非常多,但只要运用周长的概念可以解释这些方法的合理性。从本质上说,长方形周长的几种计算方法是等价的,计算的公式只是更好运用了图形的特征。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达。考虑到学生实际,这个总结的公式可以不统一,因为学生根据公式寻找所需要的条件,然后机械套用公式进行计算,反而忽视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容易理解,也便于进行抽象概括。

4.图式阶段

学生形成的一种在头脑中的认知框架,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通过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以及与周长有关的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形成心智模式。

在基本练习中,让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在第1题中,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使得计算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想想做做”的第2题中,让学生通过测量各条边的长度,把边长相加来计算图形的周长。通过组织学生讨论“量几条边方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学生只要联系以前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就能找到简便易行的测量方法。在这里,引导学生关注测量方法的灵活和简便,渗透策略优化的思想。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是其他的教学组织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在变式练习中,先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位置进行变换,让学生计算图形的周长;然后,再将长方形的长、宽进行变化,让学生体验周长和它的长、宽存在对应关系。当长、宽变化时,周长会相应扩大和缩小,所以周长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

在综合练习中,我先出示两只兔子在赛跑的情境图(其中正方形边长 4厘米;长方形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引导学生猜测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周长一定时,图形的形状是不相同的,各条边长会发生变,感受图形中长与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计算剩下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周长的变化情况,也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一些有关三角形、一般四边形、五边形以及不规则

图形的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测量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周长的本质属性。这样,巧妙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五: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号参赛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58—60页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说课。

一 、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科书58—60页)

2、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师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3、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我将指导学生才用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自主探究”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关知识。

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好的导入时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学开始时,我会让学生在教室里找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观察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紧接着我出示了一张由众多长方形与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图片,让学生们寻找一下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在正方形。同我的预设一样,对其中的一些图形,有学生说是长方形、有学生说是正方形。这时我再适时机的说:“如果你想弄清楚它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就跟我一起探索吧!”

紧接着第二个步骤就是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我让学生研究一下手上的长方形卡片,通过观察、测量等方式,询问学生有什么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长方形有两条边相等;还有学生会补充,这两条相等的边是相对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在学生了解长方形的特征之后,我又让学生观察手上的正方形卡片,同样让学生去数一数、量一量,然后归纳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之后我又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的是,长方形有两条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然后是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为了检查学生们掌握的是否牢固,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理解,我出示一张方格练习图并提出要考一考学生。“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图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抢答辨认,接着,我又把问题深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说:“图1上下两边都是5格,

左右两边都是9格,所以我认为它是长方形。而图2四条边都是4格,所以我认为它是正方形。”在这一环节中,我层层设疑,一步一深入,让学生真正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接着是细致联系、探索联系

通过幻灯片的演示,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然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则会说:“我发现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时,四个角没变,还是直角。“还有的学生则会说:“我发现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只要两条对边不相等就可以了。”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明白了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相互联系。

最后是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题目。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接着我又出示了一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图形,让学生找一找里面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很快地找出来,而基础稍微薄弱一点的同学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我就让找出来的同学讲一讲他们是怎么想的,以此来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得出结论,共同进步。

五、板书设计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样的设计方式符合新课程标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六: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复习课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七: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会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

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生利用学具测量纸片的面积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

(三)实现转化。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9米、宽7米;长8米、宽7米;长7米、宽7米(实际上是边长7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利用长方形面解决游泳池的面积。

2、口答解决图形的面积。

3、提高延伸

(1)、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计算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吗?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八: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学 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学习,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措施:

1.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通过任务呈现,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等

活动的交替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课时安排:

四边形的认识 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1课时

周长 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第一课时 四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情景图和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 四边形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图形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图形组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世界。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集体订正。

反馈:说一说生活中,你还看到那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想一想: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这些四边形,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四边形的特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认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

生: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 生:四边形都有4个角。

小结: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9页的“做一做”第1题。

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寻找。

2、完成教材第79页的“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四边形,基本上了解了它的一些特征,它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有关它的知识。

五、当堂训练

1、必做题

找一找,那些是四边形。

练习十七 1

2、选做题

练习十七 2、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交流,是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师:仔细观察下面的长方形,说说有什么特点?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出示例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吧!

生1: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生2:长方形有4个直角。

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

2、认识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3、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师:(发正方形纸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正方形,说说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生1: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生2:四个角都是直角。

4、认识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

不同: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小结: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以组完成,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汇报。

通过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五、当堂训练

1、必做题

练习十七 2、4、6 、7

2、选做题

练习十七 5、8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准备 皮尺、树叶、各种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出示物品。 请各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品或图形。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周长的含义。

(1)谁知道周长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样的长度。 找同学分别到前边指一指物品或图形的周长。

(2)总结周长的含义。

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

(1)出示:钟表

这个钟表的周长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①用直尺量。找一个学生试量,感知直尺不能量出这个圆形钟表的周长。

②先用绳子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此方法的可行性。

③用米尺量。在钟表上做一个记号,把钟表在米尺上滚一圈,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2)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说一说怎样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3)出示树叶,这个树叶的周长你们能知道吗?

先用绳子围一圈,再把尺子量绳子的长度就可知它的周长。

3、小结:刚才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像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需要借助绳子才 能量出周长。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3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说一说在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理解了什么叫周长,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五、当堂训练

1、必做题

练习十八 1、2、3

2、选做题

练习十八 4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条边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篮球场的形状,准确计算出篮球场的周长。

2、组织学生在独立计算中,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长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教学过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3、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挂图、直尺、正方形纸板、手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

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篮球场教学挂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说课稿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课》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意义,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单位进率等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其知识系统化。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事例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复习整理的方法。

这部分教材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概念、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是为今后的圆柱体,圆锥体,甚至更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区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理解它们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整理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

5.本节课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知识,使之系统化。理解提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6.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综合所学知识,是学生获得整体认识。在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 1)、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讨论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丰富对现实形体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总结能力。

(3)、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给学生复习整理的方法。

2.找出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联系实际,区别运用。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自我能力分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的弱项。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并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能够正确分析、判断、评价自身的教学行为,在预设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能够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实施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和人格,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教法运用】

在教学中长方体、正方体复习整理的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从李老师要搬家,她家的小金鲸鱼也要搬家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小金鱼住进新家,欲通过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中解决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整理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让学生通过计算,区别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发生变化的规律。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我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亲自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同。

3、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注重学法的直到。教给学生复习整理的方法。

5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又层次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从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讨论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丰富对现实

形体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总结能力。

3、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程序设计: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老师要搬新家了。你们替老师高兴吗?可老师家的小金鱼和小乌龟有了意见。(播放课件,小金鱼和小乌龟的话),要想帮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合适的家,我们要知道哪些知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二、回忆整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学生口答特征,教师适时板书,不完整的请同学补充完整。

(2)课件介绍其他两种整理方法。文字整理法和框架式整理法。阅读两种整理方法。

以后,我们在整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给他们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什么知识?下面我们请设计师和我们一起给小金鱼和小乌龟设计家。

2、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要给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些什么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来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并记录下来。一小组板演

(2)集体交流合作整理的成果,并将不完整的补充完整。

教师重点重复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板书课题。展示其他的整理方法。并评一评哪个小组整理的最好,最完整。

(3)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小金鱼和小乌龟的家

看课件,男同学帮小金鱼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女同学帮小乌龟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

集体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三、深化练习

1、小法官

在给小金鱼和小乌龟做家的过程中有这样几种说法,我们和法官一起来判断。 逐个出示五道判断题,一一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水箱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2)、如果制作的水箱是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一样。

(3)、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横截面是面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根木料的体积是16立方厘米。

(4)、体积就是容积。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快乐ABC

相信大家做完了快乐ABC后,很快能帮它们做出一个合适的家。

1、如果做的鱼缸的长8分米,宽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最大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米

A 24 B 4 8 C 32

2、把一块长方体木头锯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比以前( )

A 减少了 B 增加了 C 不变

3、如果正方体鱼缸的棱长之和为36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 27 B 3 C 9 D 12

3、小金鱼回家了

如果在鱼缸中加入 15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一人说说是怎么想的。

4、小金鱼回到它的新家,发现水面上升0.4分米,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小金鱼占了多大的空间?

教师适时播放课件,独立思考,如果不会的同桌可以商量。

集体订正,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解。

5、智力大比拼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四、总结评价

(1)请你们说说这节课你们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呢?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质疑问难。

(3)你认为谁在这节课表现的好呢?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情引入:

从李老师要搬家,她家的小金鲸鱼也要搬家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引出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给学生不同的复习整理方法。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李老师要搬新家了。你们替老师高兴吗?可李老师家的小金鱼和小乌龟有了意见。(播放课件,小金鱼和小乌龟的话),要想帮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合适的家,我们要知道哪些知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使学生获得整体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回忆整理,实施教学目标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学生口答特征,教师适时板书,不完整的请同学补充完整。

(2)课件介绍其他两种整理方法。文字整理法和框架式整理法。阅读两种整理方法。

以后,我们在整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给他们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什么知识?下面我们请设计师和我们一起给小金鱼和小乌龟设计家。

2、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要给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些什么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来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并记录下来。一小组板演

(2)集体交流合作整理的成果,并将不完整的补充完整。

教师重点重复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板书课题。 展示其他的整理方法。并评一评哪个小组整理的最好,最完整。

(3)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小金鱼和小乌龟的家

看课件,男同学帮小金鱼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女同学帮小乌龟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

集体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以小组合作板演、抢答等形式,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

(三)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深化练习

1、小法官

逐个出示五道判断题,一一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水箱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2)、如果制作的水箱是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一样。

(3)、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横截面是面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根木料的体积是16立方厘米。

(4)、体积就是容积。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快乐ABC

相信大家做完了快乐ABC后,很快能帮它们做出一个合适的家。

1、如果做的鱼缸的长8分米,宽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最大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米

A 24 B 4 8 C 32

2、把一块长方体木头锯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比以前( )

A 减少了 B 增加了 C 不变

3、如果正方体鱼缸的棱长之和为36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A 27 B 3 C 9 D 12

3、小金鱼回家了

如果在鱼缸中加入 15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一人说说是怎么想的。

4、小金鱼回到它的新家,发现水面上升0.4分米,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小金鱼占了多大的空间?

教师适时播放课件,独立思考,如果不会的同桌可以商量。

集体订正,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解。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复习课说课稿篇十:小学三年级数学四边形复习课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复习课说课稿

前进小学:杜大清

今天我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复习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四边形和求四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堂复习课。所以,学好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也是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在快乐、充实的课堂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本节课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形式,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去发现知识,去感受和理解四边形的特征,去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起点,我作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还只能在直观上理解,还不能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本节课通过检测一、检测二的训练,对本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延伸。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达到提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掌握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我是这样设想的:

本节课的教学我尽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充分利用有效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进一步认识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合作中分类出不同的四边形。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进行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后,逐步概括出他们的异同点。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2012年11月30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