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2015 201612.桥之美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篇一: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桥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 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
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自主学习】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 ) 俏( ) 峭( ) 削( )
(2)峻( ) 竣( ) 俊( ) 骏( )
(3)孤( ) 弧( ) 狐( ) 瓢( )
(4)魅( ) 魄( ) 魏( ) 魁( )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
(2)极目: .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合作探究】
6、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读精练】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0.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11.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3.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
漫谈桥的美
游览祖国的名胜,也许你醉情于名楼古刹,也许你忘返于名山大川,而我,偏爱恋桥的隽美。那横跨在青山绿水间的仪态万方的桥,常常把人带进一个诗情画意的美的境
界。“水从碧玉环中过,人从苍龙背上行。”多么令人神往。远古的神话,把天上的彩虹说成是“人间天上的桥”;而古往今来的诗人,却爱把人间的桥比做天上的彩虹。
桥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的美。无论是拱桥、联拱桥、梁桥、开合桥,还是卧桥、浮桥和悬桥,它们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均衡、对称、变化、和谐,甚至还有韵律和节奏,显示出造型的美。饮誉中外的赵州桥,是我国目前还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桥。它横跨在河北赵县洨河之上,一个大拱,状若长弓,桥面与水面却几乎平行。大拱的两肩上,又各驮着两个小拱,拱上加拱,这样不仅减少了水流阻力,减轻桥重,而且使桥身多变化,不呆板,更显美观。整个拱身结构匀称,精巧空灵,雄伟之中见秀逸。历代人们都赞颂赵州桥的美。唐朝张鷟说,远望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宋朝杜德源则有这样的诗句赞美它:“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今天人们不仅观赏它的巧夺天工的造型美,而且为它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桥,感到自豪。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雕刻、绘画、亭阁、工艺美术,乃至碑亭中的诗文,共同构成了桥的美。北京丰台的卢沟桥,桥上的石柱雕刻着狮子四百八十五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侧耳谛听,有的凝目远望,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颂此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石狮,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亦为桥增色不少。广西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在五座青石桥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顶的四层宝塔式楼阁。楼阁间有廊相连,上有屋盖,楼、廊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一条壮丽的水上游廊。
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人们称这为“借景”。泰山中天门北的云步桥,驾凌深涧。附近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桥北石崖名御帐坪,传说是当年宋真宗观赏云步桥的月色与泉声,凿穴支帐野宿的地方。坪前飞瀑悬挂,穿行桥下,水气蒸腾,金鼓齐鸣。明代诗人陈凤梧有诗赞道:“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云步桥的高崖、飞瀑、行云、苍松,使此桥脱尽尘埃气,而产生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气爽。
桥的美,还因为桥本身的特殊经历。典故传说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让人产生一
种意境美。西安灞桥,是历史上富有诗意的古桥。唐人送客多至灞桥,折柳赠别,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桥。春夏之交,来至灞桥,翠柳低垂,絮花纷飞。口中吟咏着唐朝王之涣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时此地,诗的氛围和桥的景物水乳交融,产生一种深蕴淡出的意境美。苏州枫桥,唐诗人张继作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为枫桥竖起一块丰碑。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从此名扬海外。诗人通过天脚残月、江畔枫树、渔舟火光、栖鸦夜啼、古刹钟声的描写,使枫桥的夜色显得无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断桥,以其“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而断桥的著名和给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残雪,而在《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相爱慕,由此而产生一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白娘子终因爱情而献身。人们对白娘子的悲惨遭遇,同情、怜悯和赞叹不已。
还有一种并非属于建筑艺术的桥,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话中的桥。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可恶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织女的美满姻缘,用一道银河,隔断了一对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鹤,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搭起一座鹊桥,使夫妻俩得以相会。这鹊桥,是爱情之桥,幸福之桥,自然它是十分奇丽动人的。
14.第一段中哪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
15.作者从哪几方面表现桥的美?
16.“桥的美,还在于它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美”这里的“多种艺术”指的是什么?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17.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1)这也许就是赞叹赵州桥的歌舞剧《小放牛》至今还流传不衰的缘由吧。
(2)桥的美,还因为它往往和周围环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美的境界。
18.为什么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要写到一种非建筑桥呢?
2015 201612.桥之美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篇二: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桥之美》学习目标: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 1、题目解读《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 走近作者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3、相关资料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预习自测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4、形似字组词1
2015 201612.桥之美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篇三: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 新人教版
12、《桥之美》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
煞( ) 颐和园( ) 险峻( ) 点缀( ) 孕育( ) .....
2、解释词语 驻足: 销魂:
前瞻后顾: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作家作品
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 ( ) 作者是 ( ).
课堂探究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
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
在下面。
4、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
仿佛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为什么说“发闷的”苇丛作了一次“深
呼吸”?
——————————————————————————————————————
———————————————————————————————————————
—————————————————————————
5、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晚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作者为什么单选早春天气和石桥?
6、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趣。为什么说“形
与色”的乐曲?
当堂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诗句: 出处: 作者:
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
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
3、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D.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
4、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
(2)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 )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
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 ( )
(4)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
( )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
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
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
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
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①无论是木桥还是石
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②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
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
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
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1、张择端,(朝代) 画家。为什么他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
2、作者认为桥的任务是什么?
3、“高山峡谷间,凭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4、本文段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
一、
1、 shà yí jùn zhuì zhù
2、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也作消魂。
前瞻后顾(zhān):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或形容顾虑很多,犹豫不决。这里指前后认真看。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说明文 吴冠中
二、1、桥,美。 2、桥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织富于变化的统一画面。
3、正面举例:桥美在于与周围景物和谐
反面举例:不与之和谐很难产生美感
三、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作“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的身上而已。这表现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因为早春杨柳刚返绿发芽,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体现了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不同。
3、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四、1、诗句:小桥流水人家 出处:《天净沙 秋思 》 作者:马致远 诗句:杖藜扶我过桥东 出处: 《无题》 作者:志南和尚
2、两首诗中的桥之美不在于桥本身,而在于作者的心境。本文中的桥之美在于桥的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于桥与景的完美统一。
五、(一)1.C 2.B 3、(1)打比方(2)列数字(3)作比较(4)摹状貌
(二)1.明代 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2、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3、过渡(承上启下)
4、散文化的语言,语言优美、含蓄。
2015 201612.桥之美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篇四: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桥之美》
学习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学习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1、题目解读
《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美学常识。其中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2、 走近作者
吴冠中,中国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国画《春雪》《长城》等。
3、相关资料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桥之美》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
预习自测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4、形似字组词
(1)销( ) 俏( ) 峭( ) 削( )
(2)峻( ) 竣( ) 俊( ) 骏( )
(3)孤( ) 弧( ) 狐( ) 瓢( )
(4)魅( ) 魄( ) 魏( ) 魁( )
5、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
(2)极目: .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 作者想要表达的关于桥的主要观点,即画家眼里的“桥之美”是什么?
2、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谢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
质疑探究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位画家,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解释语段后的问题?(相信你,没错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
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2、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题。
2015 201612.桥之美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篇五: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2 桥之美
一、目标呈现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资料连接: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 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预习热身
1、给加点字注音
口吻 苇丛 孕育 脂粉 煞风景 ......
纤夫 纤细 销魂 瞻仰 赡养 .......
2、 解释词语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3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我的问题:
(1)
(2)
(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2、 结合课文,描绘一下四幅桥景。
芦苇石桥:
细柳拂桥:
长桥卧龙:
风雨廊桥:
3、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理解桥怎样与周围环境既对
照有和谐的构成美景。
活动二:
1、 如何理解结尾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 梳理本文说明顺序?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四、盘点提升: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
五、我的收获
2015 201612.桥之美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篇六: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12课《桥之美》(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2《桥之美》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难点:
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资料连接: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 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预习热身
1、给加点字注音
口吻 苇丛 孕育 脂粉 煞风景 ......
纤夫 纤细 销魂 瞻仰 赡养 .......
2、 解释词语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3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出你的问题。
我的问题:
(1)
(2)
(3)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
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2、 结合课文,描绘一下四幅桥景。
芦苇石桥:
细柳拂桥:
长桥卧龙:
风雨廊桥:
3、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理解桥怎样与周围环境既对
照有和谐的构成美景。
活动二:
1、 如何理解结尾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 梳理本文说明顺序?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四、盘点提升: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五、我的收获
2015 201612.桥之美语文导学案新人教版篇七: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
上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学期测试题